【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6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理解并背诵《七律·长征》全文。
学生能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和含义,如"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等。
学生能理解诗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如红军的长征。
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创作以《七律·长征》为题材的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二、教学内容和材料教材:《七律·长征》。
辅助教材:《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课件:包括诗的背景介绍、重点词汇解释、诗歌赏析等。
三、教学步骤引入(1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红军长征的历史画面,引发学生兴趣。
背景介绍和诗歌解读(20分钟):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分析《七律·长征》的每个句子,解释其中的地名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红军的敬意和鼓舞。
古典诗歌特点和修辞手法(20分钟):解释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包括韵律、字数等。
讲解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诗歌朗读和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七律·长征》,强调情感表达。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诗中的情感。
课堂讨论和总结(15分钟):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总结课程,强调诗歌的魅力和文学价值。
四、评估和反馈: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七律·长征》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五、反思和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材料,确保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七律·长征》(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2.理解诗人通过长征表达的爱国情感;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5.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掌握七律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2.理解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1.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读七律;2.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长征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出示《七律·长征》的全文,引导学生观察诗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2.老师解释七律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
理解(15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七律·长征》,理解诗人通过长征表达的爱国情感;2.学生讨论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总结长征的历史意义。
表达(25分钟)1.学生模仿《七律·长征》,用七律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七律,并且相互评价和交流。
拓展(10分钟)1.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和历史背景;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的深远影响。
总结(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2.学生自我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提出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建议。
课后作业1.学生再次朗读《七律·长征》并背诵;2.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书面记录;3.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篇长征题材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了《七律·长征》,并通过模仿诗歌创作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创新思维。
同时,通过对长征历史的探讨,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并且更加爱国热情高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七律·长征》(部编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针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教师可运用图片、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
(2)词汇的运用:学生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词汇。
-举例: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句子创作,巩固记忆。
(3)诗歌朗读的情感表达: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正确表达出来,是教学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七律·长征》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诗句意境。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词汇解析:讲解生词、成语,如磅礴、逶迤、腾细浪、走泥丸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3.诗句意境:分析诗句描绘的景象,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让学生体会长征的艰苦与壮美。
4.了解作者: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5.历史意义:简述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举例: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分组练习等形式,指导学生把握情感,注意语调、语气等方面的运用。
(4)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学生对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教师深入讲解。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第【1】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诗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1、同学们,在80年前,在我们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一个伟大的胜利,前不久,我们的党和国家作了隆重的纪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胜利吗……这就是长征,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交流对长征的认识。
课内:课外:课件展示课后的“资料袋”。
过渡:漫长的二五五千里长征,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诞生了许多壮丽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律.长征》就是其中最辉煌的一篇。
二、自读诗句,读通读顺。
1、解题:体裁、题目2、自读,读通读顺诗句,生字词多读几遍。
3、检测初读情况。
(1)抽学生读(2)认读生字:重点字音:磅、岷(3)指导书写生字三、交流理解、指导朗读1、同学们,根据你对长征的认识,如果让你也来一次长征,你会觉得怎么样,请选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来表达。
(难)你选“难”,面对长征之难,面对远征之难,红军的态度是“不怕”,红军不怕远征难,所以二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只等闲”。
解释等闲:平常、平平常常、稀松平常。
读出红军的无畏、读出红军的轻蔑。
这两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难”难在哪里(万水千山)怎样的万水千山啊红军又是如何地不怕这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地去研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提供的词语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诗意的理解。
4、师生交流探讨。
难在哪里又是如何地不怕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结合和当地山岭认识五岭和乌蒙山的大、高,体会千山之难。
)但是在红军的眼里它们不是高大的山脉,不是广袤的山岭,而是腾起的细小的浪花,只是滚动的泥丸。
指导朗读。
万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结合、视频,进行语言解说,体会万水之难)云崖暖,红军心里也是暖的,铁索再怎么寒光闪闪,也吓不住英勇的工农红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会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图片、红军长征的图片、视频等)诗歌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介绍)学生分组讨论用的卡片和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播放红军长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红军长征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 引入课题: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诗歌——《七律·长征》。
”二、新课呈现1.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问:“你们读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2. 理解诗歌内容: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重点讲解“万水千山”、“五岭逶迤”等意象。
3. 学习重点字词:教师点拨“逶迤”、“磅礴”等字词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字典或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这些字词。
三、深入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某一意象或某一诗句。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 诗歌朗读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评价其朗读的韵律和情感。
3.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拓展延伸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七律·长征》的格式,创作一首描写自己生活中克服困难的诗歌。
2.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经历,培养坚强意志。
第5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二、情境导入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三、课文新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将其内化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对比等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方面所起的作用,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法学法
在学生朗读熟练后,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全诗,通过个人背诵、小组互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让学生将这首诗牢记心中。
拓展延伸: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什么意义,鼓励学生从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如何面对等角度去思考和发言,引导学生明白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时要勇往直前、坚韧不拔。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如默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英雄故事的兴趣,通过讲述长征中的小片段,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
介绍背景:
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课前查阅的关于长征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的路线图,详细介绍长征的起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经过(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等)以及结果(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长征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让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提问、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2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秀教案第【2】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板书设计:七律长征远征难:只等闲: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千里雪更喜、尽开颜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 七律·长征 精品教案
5 七律·长征文本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难”,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二、三、四联分别从“山”“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万水”而来。
作者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第四联还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篇直言“不怕”,结尾再言“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六年级的学生已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本次教学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关于陌生的时代背景、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的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中可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崖、渡”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5《七律长征》(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板书设计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内容应与课本有关联性,符合教学实际,避免写无关内容。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诗歌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提前发放预习材料,让学生预习《七律长征》这首诗,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诗歌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2019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教学设计(表格)
1.过渡:长征是一首诗,它也是一首歌,一首气势磅礴的英雄赞歌,听:
①播放视频歌曲,学生欣赏、感受歌曲的气魄
②随着歌曲诵读诗文:历时一年的长征,我们的红军凭着英勇和乐观,凭着双手、双腿和相互搀扶,走出了一种精神,走出了一种力量,更走出了现在的中国,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一齐朗诵这首诗,同时给自己以深深的鼓舞。
第5课
课 题
5 七律长征
教学
目标
知 识
掌握本文生字,理解重点词语“逶迤、磅礴、等闲、泥丸、暖、寒”的意思。
能 力
正确、流利地朗读、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语言想象画面,感悟红军的英勇和乐观。
教学重点
结合阅读资料和视频资料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红军的英勇和乐观。
教学难点
结合阅读资料和视频资料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红军的英勇和乐观。
③提示:读出山岭的逶迤磅礴和红军眼中的渺小和轻松来。指名读、齐读。
5.学习五六句
过渡:面对山,我们的红军不仅不怕,而且只等闲,面对水呢?谁来读五六句(指名读)
(1)感悟“暖”的含义
①生谈初步理解
②读读阅读材料,启发感悟。
③导读:是呀,不费一枪一弹就胜利了,战士们……
不费一枪一弹就胜利了,战士们……
战士们欢欣鼓舞哇,指名读
就是在这座铁索桥上,发生了一场激战呀!红军精选的22名突击队员在枪林弹雨中攀爬着铁索艰难地前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战士头部中弹了,可他……
战斗在继续,一个战士坠入了滔滔河水中,其他的战士……(评价:血战到底呀!化悲痛为力量!)
凶残的敌人在桥头燃起熊熊大火,我们的战士……(评价:真是粉身碎骨都不怕,烈火焚烧若等闲)
2018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②读一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英雄气魄读出来。
1、对红军战士们说说心里话;
(具体可结合长征中红军战士遇到的种种困难来说;可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表现来谈;可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来谈;也可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来谈……)
2、齐声朗诵。
在《长征》歌曲声中总结全诗,加强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听老师小结听老师朗读课文,并谈一谈全诗的大红军具体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表现,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句子,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①说说诗中所描写的红军遇到的种种困难及红军战士的表现;
②有感情把这些诗句读出来,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学生齐读。
3、重点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
指导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3、组织小小朗诵比赛;(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
4、进行奖励。
(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奖品)
(一)激情学习完《长征》,你有心理话要对红军战士说吗?
(二)小结
红军战士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豪迈气概!
教学难点
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课前课件播放《长征》歌曲)
(一)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长征》(板书)。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结合路线图进行小结。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精品教案
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大家再来读诗吧。
(二)赏读,领略诗歌意境师: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交流)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画出来。
你们都是画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两句?(指名读)谁愿意读?我们一起读。
(齐读)第1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2句后面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2.“五岭/ 逶迤/ 腾/ 细浪,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精选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中的一些重要的战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听《七律·长征》的歌曲。
二、导入:1.同学们发现没有,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中的歌词……?没错,这首歌曲就是以毛泽东主席所写的《长征》为词的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歌词的内容,一起来学习《长征》这首诗(示题、齐读)。
2.你们知道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吗?(1931年到1934年,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来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了保存实力,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开始了长征。
)反过来看,如果不长征,红军会被国民党一举打败,也就没有现在的新中国,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了。
可见,长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3.看,这就是当时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图,谁能用自己的资料来为我们解说一下这幅图?(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十一个省,用了一年时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但是当时的红二、红四方面军还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主席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完成长征的任务,因此,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事实也是如此,又过了一年,红二、红四方面军于1936年的10月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4.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翻开书62页,这是小学阶段我们学到的第一首七律诗,所谓“七律”,就是每行七个字,共八行,即56个字,并且和古诗一样讲究压韵、对仗。
和以前我们学习的“七绝”(七言绝句)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七言绝句也是每行七个字,但只有四行,即28个字,刚好是“七律诗歌”的一半。
《七律长征》(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七律长征(教案)前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次艰难卓绝的战役,以其漫长的路线、极端恶劣的环境和惨烈的战斗闻名于世。
本篇教案将以《七律长征》为主要篇目,通过对此诗歌的解析、朗读和欣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了解红军精神。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七律长征》;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红军的认识,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奋斗历程和胜利意义;3.增强学生对红军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诗歌内涵的深入探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生懂得《七律长征》的基本意思和内涵,学会流畅地朗读;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让其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0分钟)通过简要的讲解和图片展示来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了解红军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这次一次艰苦卓绝的行军战斗,同时介绍红军途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战斗。
第二部分:理解《七律长征》的主旨(20分钟)通过给学生分发诗歌,让他们独立阅读,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歌的主旨和难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帮助他们进行指导和引导,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来理解这首诗歌,让他们了解红军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了解红军士兵们为民族和人民的信仰而进行的这次浴血奋斗。
第三部分:集体学习和表演(30分钟)1.学生逐句朗读《七律长征》,让他们在读的时候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并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感情色彩;2.学生可以就诗歌的某一段或某一句进行朗诵,鼓励他们放飞自我,用华丽的发音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现诗歌的激情;3.教师可以分发其他经典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带领学生进行表演比较,让学生看到不同诗歌的表现方式和风格,增强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四部分:互评及总结(10分钟)学生自行分组,在组内进行朗读比赛和诗歌评比。
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本次学习的主要思想和收获,让他们能够从中领悟红军精神、感悟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
5《七律长征》(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七律长征》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七律长征》诗歌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对于难点,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和历史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和知识支持。同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演讲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长征精神和革命意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七律长征》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体验诗歌的情感。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七律长征》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十.板书设计
1. 标题:《七律长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课件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反复朗读,谈谈深刻感受(一)多种形式朗读1.自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的节奏。
2.同桌练习一人一句地读,注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二)谈谈自己从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1.小组内的同学分别说一说。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师生评价。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知道学习古诗要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图片、注释、链接以及课外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等。
出示诗歌的大意,让学生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为下一步的品悟诗情做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古诗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1.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
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地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
3.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准备渡过大渡河。
24日晚,先头部队赶到安顺场,占领了该地。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一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安顺场一带大渡河宽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耸立。
在红军到达之前,川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抢占了这一地区,正在构筑工事,凭险防守。
情况对红军十分不利。
25日晨,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
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战前,先遣队首长亲自向领导领导交代任务,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关系全军成败,一定要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为全军打开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
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分成两批,熊尚林带领第一批8人先渡河,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
十八名勇士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十八名勇士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
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
智能双全的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
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内。
闲:①没有事情做②与正事无关的③放着,不使用1.他俩正在闲.谈。
()2.下午我闲.着,你来吧()3.别让机器闲.着。
()颜:①颜面,脸面②颜色,色彩4.三军过后尽开颜.。
()5.会场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旗子。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万水”是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代表,而“千山”则是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代表。
三、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件大事(请用短语概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思维创新大拓展四、虽然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多年了,但红军的精神却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起来,请你来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红军精神?参考答案:一、1.② 2.①3.③ 4. ②5.③二、金沙江大渡河五岭乌蒙山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四、示例: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顽强,坚定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