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毫米 分米的认识 》听课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说到“分米”和“毫米”,很多小伙伴一开始肯定会觉得头大,怎么弄得明明都是“米”这个单位,结果一拆开就成了分分合合,弄得自己都不明白到底该怎么用。
其实呢,分米和毫米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单位,尤其是当我们在做一些测量、计算的时候,真心觉得它们挺好用的,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去了解它们。
先不急,咱们来慢慢捋一捋。
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到分米和毫米时,真的是完全迷糊了。
你看,米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大单位,大家都知道,像我们平常说的“一米高”,好像就能形容一个人的身高了,可是到了“分米”和“毫米”这两个单位,瞬间就让人觉得有点距离。
要不然你看看“分米”,它就像个轻轻松松的小兄弟,明明是米的十等分,听起来好像挺简单,可是实际使用起来,总是搞不清楚。
说实话,谁能想到米和分米之间,居然会有这么多的小细节呢?讲到“分米”吧,其实它就是“米”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一米长,那一分就是十公分,虽然它比米要短,但又比毫米要长。
这不就给我们多了一个便利,能更细致地测量那些比米小,但又不至于小到毫米的东西。
像我们平常量一些稍微长一点的物品,比如桌子的长度,窗户的宽度,或者那种刚好适合你身高的书架,大部分时候用“分米”来衡量最合适不过了。
它的长度适中,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既能清晰表达,又不至于让你弄得一头雾水。
说到“毫米”,那就更有意思了。
它比“分米”要小得多,真的是细到让你不敢相信。
毫米是一米的千分之一,一厘米的十分之一。
说实话,很多人提到毫米时,脑袋里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那玩意儿真小,拿个尺子量也得小心翼翼的”。
是的,毫米就是用来测量那些非常微小的东西的,比如咱们手上那根细细的头发,或者那小小的针尖,像这种小巧精致的东西,只有毫米才能精准地量出来。
用它来量尺寸,你绝对不会觉得它多余,反而觉得“哇,这个工具简直就是精确到极致”。
可是,你要真把毫米用在大物件上,像是量一根大木头,那就真的是瞎折腾了,因为它的刻度太小,没法显示那种“大范围”的长度,完全是大材小用。
三年级上数学听课反思毫米分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数学听课反思毫米分米的认识回顾三天的学习,我听了十几节课,感触很深,西席们的课各有所长,充分表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洋溢着山东传授改革的喜悦成果。
下面我主要就无棣县王晓芳西席执教的《毫米与分米的明白》一课,简略的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从整体上说她的传授历程娴熟,机智熟练,品格沉稳,整堂课均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纵的方法完成。
传授中议决猜一猜、量一量、捏一捏、比一比、找一找等几个步骤,西席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连合,让学生用眼查看、用口交流、用手操纵、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维。
特殊表现在传授“毫米”的环节中,西席课件出示长短不同的金箍棒,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阅历,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几多,等出示不到1厘米长的金箍棒时,学生都无法表述它的长度,这时西席部署了学生“猜一猜、量一量”几个活动,实时引导学生议决动手来感知不到1厘米的长度,并抛出“要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变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又如,议决量一量、比一比、捏一捏、估一估后“你想说什么?”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厘米与毫米的干系”二、西席的语言准确严密。
我们知道,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的任何语言都十分严密。
这就要求我们西席在传授中应准确把握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都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王老师在这点上做得尤为突出,整堂课中,西席的语言没有多余的字,表达精炼、利落。
三、环节设计扎实有效,表现数学的代价。
特殊是在传授毫米时,西席设计了以下环节:①从尺子上找出1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②数出1厘米中有几个毫米,理解厘米和毫米的干系;③在学具袋中找出1毫米的物体,将1毫米回归生活;④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的应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
所有的环节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缺一不可。
但所有的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讲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细细品味,有以下几点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错误的尺子丈量1毫米,让学生体验单位联合的必要性,已是一年级学过的内容,我以为在这里出现有点画蛇添足。
三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教案
三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教案《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谢兵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贺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课简洁、有效课的伊始,贺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
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有效。
二、导学议结合相得益彰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新课部分贺老师把讲授和学生自学处理的很好。
在教学分米时,贺老师通过一根吸管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孩子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引入了1分米。
接下来贺老师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
在认一认时,贺老师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
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
课堂上孩子找出了不少,比如:文具盒的宽度、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开关的边长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感知新知。
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贺老师是让学生通过贴纸条游戏,先猜一猜纸条有几分米,验证出准确数值,然后贴到黑板上,贴出10分米,用米尺比一比,引出1米=10分米。
这个过程既巩固1分米的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
这个环节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处理的很好。
导和议结合的很好。
在教学毫米时,贺老师是通过让孩子估测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它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评课(优秀范文二篇)》。
第一篇:《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一、说教材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观课报告听了王老师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收获颇多。
本节课是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对常用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一了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西游记是孩子们熟悉的电视剧,其中的孙悟空是他们崇拜和喜欢的人物,通过讲孙悟空故事导入新课,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维。
课伊始,师出现不同长度的金箍棒,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说出长度,等出示不足整整厘米的时候,学生都无法表示它的长度,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3.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数学。
这节课教师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如:测一测你身边的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等,让学生画一条长5毫米,10毫米的线段等。
这些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教师始终努力引导孩子在脑海中建立一把小尺子。
例如:在课的过程中老师让孩子手放尺子上量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后,把尺子悄悄抽掉,,用收拾比划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这些方法会使孩子充分感知1毫米,1分米的长度,并在头脑中慢慢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观念。
5.充分发挥多媒课件的优势。
本节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形象,直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直观感知1毫米,1分米的概念,优化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观课报告吕律老师执教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从播放孩子喜欢的动画故事入手,围绕孙悟空的金箍棒有长有短,引入长度单位的学习,孩子感兴趣,知识衔接有策略。
吕老师优美的语言领着孩子一步步的从找直尺上的1毫米到先比划银行卡厚度再实际测量再到闭上眼睛感受1毫米有多长,最后画出1毫米,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长度单位概念的建立就是在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讲述,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流露。
吕律老师的课对我启发很大,我从中受益匪浅,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
我结合吕律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吕老师这节课采用故事“甜甜的梦”导入新课,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变大变小的本领,由故事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符合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听的专注认真,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充分在活动中感知,建立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吕老师的这节课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
在认识毫米的教学中精心设计了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充分建立了毫米的概念。
吕老师首先组织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让学生明确知道直尺上每1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再用铅笔尖在直尺上同桌互相指一指1毫米,初步感知到1毫米的长度。
接着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卡片,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卡片,再把卡片抽出来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再次感知1毫米大小,再把卡片放进去,然后用手比划比划1毫米的长度,进一步感知1毫米的长度。
最后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1毫米的长度。
这样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开展,帮助学生建立了毫米的概念,通过眼、手切切实实感知到了1毫米很短。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吕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毫米的过程中下足功夫,但是却不是无的放矢。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今天我们上了一节关于“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数学课,这节课真的超级有趣,现在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的感受。
上课铃一响,老师就笑眯眯地走进了教室,手里还拿着一些尺子、铅笔还有小纸条。
一开始,老师没有直接讲新知识,而是给我们出了一个小谜语:“身体细又长,肚里长黑线,别看它不起眼,学问可大啦。
”我们一下子就猜到是尺子,大家都笑了起来,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
然后老师就拿出了一把尺子,指着上面的刻度问我们:“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厘米,那除了厘米,在尺子上还能发现什么呢?”大家都开始认真地看尺子,我也不例外。
突然,有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发现尺子上还有比厘米大的刻度。
”老师笑着点点头,说:“对啦,这个刻度就是分米。
那谁能来说一说,从刻度 0 到刻度 10 是多少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同学们都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也赶紧拿起尺子看。
讨论了一会儿,老师让我们安静下来,开始给我们讲解分米的知识。
老师说:“10 厘米就是 1 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
”说完,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1 分米 = 10 厘米”“dm”这些内容。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师还让我们用手比划一下 1 分米的长度,又让我们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是 1 分米的东西。
我发现我的铅笔盒的长度差不多就是 1 分米,特别好玩。
学完了分米,老师又开始教我们认识毫米。
老师拿出一张小纸条,对我们说:“同学们,现在我把这张纸条对着尺子上的刻度,看看能发现什么。
”我们都盯着老师的动作,只见老师把纸条的一端对着刻度 0,另一端对着刻度 3,但是在刻度 3 后面,还有一些更小的刻度。
老师说:“这些更小的刻度就是毫米,1 厘米里面有 10 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接着,老师又让我们数一数 1 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我们都数得特别认真。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感受毫米的长度,老师让我们拿出一张纸,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
第三单元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听课笔记
第三单元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听课笔记一、导入教师行为:1.1 引入情境: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用品(如硬币、尺子、文具盒等),询问学生这些物品上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1.2 引出主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展示的物品,回忆并回答常见的长度单位。
•跟随教师的引导,对毫米和分米这两个新的长度单位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日常用品和提问的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讲解毫米的概念:•展示1厘米长的尺子,并指出尺子上1厘米之间的10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毫米。
•强调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等于10毫米。
•举例说明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硬币的厚度、纸张的厚度等。
2.2 讲解分米的概念:•展示1米长的尺子,并指出尺子上1米之间的10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1分米。
•强调分米是介于厘米和米之间的长度单位,1米等于10分米。
•举例说明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课桌的高度、门窗的宽度等。
2.3 实践活动:•学生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单位是毫米还是分米。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在测量和记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4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目,包括单位换算、选择合适的单位等,供学生独立完成。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点评和讲解。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并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单位。
•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展示解题过程,接受教师的点评和指导。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毫米、分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同时,通过练习和展示环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1.毫米•定义:1厘米= 10毫米•应用:测量硬币厚度、纸张厚度等2.分米•定义:1米= 10分米•应用:测量课桌高度、门窗宽度等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毫米、分米的认识和换算的题目。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后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后反思《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
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2008年3月28日(星期二)天气:小雨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
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认识分米和毫米评课稿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
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产生需要合作学习的欲望,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胡老师执教的《认识分米和毫米》就是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的探讨。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教授学生新知识的时候,都是自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掌握些什幺,如何掌握这些知识。
而这节课不是胡老师自己说,她是让学生说。
在认识毫米时,胡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毫米的知识,她提出三个问题:1、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2、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3、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学完分米再来学习毫米,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通过合作探索,最终形成系统知识。
今天听了胡老师一节课,很受启发,这节课上得很好,为我们做好平时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示范,我认为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本课教学从猜老师的身高入手,巧妙在复习了已学过的单位:米和厘米。
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对于新知分米和毫米的学习,胡老师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方法,有效学会知识。
有些设计达到很好效果,如体验一毫米的厚度,胡老师通过让每个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一张电话卡,然后轻。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精选7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精选7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篇1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
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
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
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
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x,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
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毫米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毫米的认识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毫米的认识(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听课记录,借助听课记录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听课记录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毫米的认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毫米的认识篇1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
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生:大约1厘米)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1)很多个1厘米。
(0-1、1-2都是1厘米)(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
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
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5)填一填:2厘米=()毫米 5厘米=()毫米 70毫米=()厘米(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分米的认识听课记录及评价
分米的认识听课记录及评价分米是长度单位之一,通常用于比较小的距离。
在我国,分米是学生学习数学时常用到的一个单位,因此在我上学时,也经常听老师讲解有关分米的知识。
下面是我对于分米的认识听课记录及评价。
我记得在小学低年级,老师首次向我们介绍了分米的概念。
老师通过实际的教学示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分米有多长。
她拿出一根一米长的尺子,然后将其分成十个等分,每个等分就是一分米。
我们通过观察尺子上的刻度,对分米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直观,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了什么是分米。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开始学习如何转换不同单位之间的长度。
在学习分米的转换时,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例如测量书桌的长度、练习测量体重等。
这些例子帮助我们将抽象的分米单位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分米的概念。
同时,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些实用的技巧,例如将分米转换为厘米或米的方法,这让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分米单位进行计算。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分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工人们会使用分米来测量墙体的长度、窗户的宽度等。
而在制作服装时,设计师会使用分米来确定衣服的尺寸。
这些实际的应用让我们认识到分米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概念,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总的来说,通过听课学习,我对分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明白了分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它相当于一米的十分之一。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将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转换,并了解了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数学课程,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分米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通过听课学习,我对分米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老师的教学方法清晰易懂,通过实际的例子和应用场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米的概念。
同时,老师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实际运用能力,让我们能够将分米单位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我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听课学习,我对分米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评课
评仇宝树老师的教研课《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吴胜兵本节课仇老师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者注重内容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主动思考,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中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安排了多次观察直观教具,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米和分米之间,分米和厘米之间,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设计新颖的修改日记的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
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仇老师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获取初步的感性经验,接着通过动手比划,动手测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单位的理解。
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建立起了一个空间模型,在头脑中形成毫米与分米的概念。
仇老师让学生在尺子上快速找出1分米,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很快的找出从0刻度到10厘米处,就是1分米;这时候教师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继续追问:你能从不同的地方找出1分米吗?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了,答案多种多样。
紧接着仇老师让学生试画1分米长的线段,同样也是如此。
教师课堂思维的灵活成就了学生的思维灵活,真正的让学生思维活了起来。
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节课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用心,感受到教师的细心,感受到教师的耐心。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
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田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导入新课部分,田老师让学生自己回忆上学期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明确他们之间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米等于多少厘米,我们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这样一问,为后面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有效。
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新课部分田老师把讲授和学生以用毫米作单位,学生说了很多,比如银行卡的厚度、学生尺的厚度等。
注意细节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田老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
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
整节课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可以感觉到田老师在备课时下了一番工夫。
教师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体现了数学美,符号化,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议:1、让学生课前找1硬币,让学生自己动手量它们的厚度,学生能找出哪个硬币的厚度就是1毫米,这样就更能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毫米分米的认识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版新课标一、谈话引入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生2:××高1米35厘米。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测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测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测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师:这里面有咱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米等于100厘米。
[评析:本节课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由谈话引入,围绕着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切合实际,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边的新知探讨打好了知识基础。
]师: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生1:做校服的时候,我们要先测量一下上身有多长,下身有多长,这样做出的校服才合体。
生2:买裤子的时候还要量一量腰围有多少。
生3:我们家去家具城买家具,爸爸就是先测量了橱柜和床的长度后才买的,如果不测量一下,买的家具可能就放不进屋里了。
师:对,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测量员。
(出示课件:小小测量员图)[评析:由学生的身高测量这一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一)毫米的认识师:(神秘地问)知道我们新数学书有多长多宽吗?考考你的眼力,看谁估得最准确!生1:数学书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2厘米。
《分米和毫米》的评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评课稿《分米和毫米》的评课稿长度与面积、重量、体积等一样,是用于刻划物体属性的基本尺度之一。
小学阶段测量往往是和长度联系在一起的。
认识毫米、分米是在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
学生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目标在于揭示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过程,即厘米和米在精细刻划物体的长度时的不足。
设计者通过说话接龙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体验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毫米、分米知识发生的必要性,同时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可谓匠心独运。
接着,设计者深入地通过学生的估测、实测等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长一些、短一些,自然而贴切地引出毫米的知识,并及时地结合刻度尺,让学生比划、数小格、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揭示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同时,设计者又浅出地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来引出分米的学习,在学生经历认识毫米的`活动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画一画的环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必然的有机联系。
这样的处理,不论从教学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活动地设计,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知识的产生是自然的,教学的实效是明显的。
从整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深感设计者对合作探究学习得心应手的运用。
首先合作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主题与任务是明确的;其次,活动的开展在过程性评价与反思中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既是关注过程的,也是关注结果的;第三,活动的开展不是放任的,教师在巡视中注重对学生测量的方法、思维的关键点的及时掌控、引导和启发。
最后,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反思性练习,关注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了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题目,及时地将实现数学对生活的反哺,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听课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
评课:《毫米、分米的认识》
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三届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中,我有幸观摩了山东王晓芳老师的一节《毫米、分米的认识》,很有感触:
在本节课中,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的学具充分,三个信封层次分明,操作起来简单易行,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易实施,让学生准备他们没法做,教师准备太麻烦。
其次,本节课的还有一个亮点,课堂上老师努力为孩子们在脑海建立一把小尺子,“闭上眼,想想1分米有多长?”“闭上眼,想想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老师说长度单位,你在心里想,并用手势比划出来,看谁比得准。
比划完后,睁开眼看看,同桌互相看一看,比划对吗?同学们心中这把尺子是越来越准确了。
”这些方法的应用让孩子们对分米、毫米的认识更具体,应用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