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敬

合集下载

六和敬

六和敬

六和敬六和敬是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第一和:见和同解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

见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统一。

在认识事情的方法上,寻求同样的见解;对一套思想、理念,寻求一致的解答方式。

僧团共住,僧众能够和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所有住众在见解上、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统一。

只有所有住众成员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僧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

否则,每个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大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有安宁、不能清净,也必将导致整体的精神涣散,不能有所作为。

如果出现不同见解的情况,有时候宁可另外再建立一个僧团,而不要在一起共修。

因为,见解不统一的人住在一起共修,彼此就有可能互相妨碍。

做企业的道理也是如此,既然大家同在一个公司工作,就应该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

一个企业就等于一条船。

如果大家不协调,就无法保证船只顺利前行。

第二和:戒和同修中国人喜欢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寺庙中“规矩”就是戒,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

《西游记》里有一个“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为避免师徒遇袭圈地化界。

如果把这个圈定移植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上也划出一个“界”,那么,其结果又将如何呢?这个无形的“界”能保证我们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安全吗?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选择这个抽象的“圈定”,进而能够以此而“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思”。

那么,完成个人修养的神圣化过程也就开始了——我们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修正”程序。

于是,这个非具象的圈定就成了遵行者的道德行为规范。

宗教意义上的“戒律”也是一种“界”,就像孙悟空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画出来的,具有保障能力限制。

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感别人的恩 改自己的过是修六和敬的关键(胡小林先生)

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感别人的恩 改自己的过是修六和敬的关键(胡小林先生)

什麼叫自度度他?就是你為了修六和敬,我們現在胡妮妮阿姨提出來要修六和敬,因為世界有災難,只要有四個人的和合僧團,世界就能免於災難。她是為了度別人,拯救世界,提出這麼一個,發這麼一個大願,是從度他開始。但是度他必須得從度自己開始,你看,改正過錯,修清淨心,這不是改正自己的事嗎?這不是自己的修行嗎?自度就能度他,自他不二。你修清淨心,你改正過錯,你向自性靠攏,你向這個一靠攏的過程,你肯定能去西方,自己得度!因為你清淨心,自性,惠能大師在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修清淨心,改正過錯,把不清淨的心改到清淨,改到自性,那你就跟淨土相應了。今天師父講,「心淨則國土淨」,那你自己就得度了,你就到西方作佛了。同時如果有四個人都修這清淨心,都向自性靠攏,那這個世界有得救了,你看,自他不二。所以佛法它的魅力就在這,自己一定能成就,同時還能成就世界。所以六和敬是關乎自己的修學。我覺得有一個誤區,就是說,好像修六和敬,我要跟別人和,我要委屈自己,遷就別人,不是!修六和敬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是為了自己。正是因為為了自己,你才能為了別人;正是為了別人,你才要為自己,自他不二。
就是說,師父講六和敬,他把空間留給別人,他就跟別人和了,你應該讓!航空公司說安全帶指示燈熄滅了才能解開安全帶,他老人家等安全指示燈熄滅了,他才解開,他就跟航空公司和了,跟人家的制度和了,跟國家的制度和了。所以你說師父苦不苦?真苦,那麼熱的天,他以苦為師。你說他以戒為師沒有?他真以戒為師,他不到指示燈熄滅,他就不解開。其實解開有問題嗎?沒什麼問題,它都停了,但是人家要求,他就做到,不讓人家起煩惱,跟航空公司的那些工作人員就和。所以我修學跟著師父,聽師父經教到今天三年半的時間,覺得受益很多。
關於六和敬這件事,我也沒認真考慮過,是這次大會邀請我們來,我自己才認真考慮,就是怎麼才能達到六和敬,也在這兩天認真想。我這邊就想起了,師父曾經在澳大利亞跟國際和平會議那些代表們談話的時候,老人家的一段開示。他說現今世界上的衝突,就是民族衝突、宗教衝突、國家衝突,這些衝突是有原因的,衝突從哪開始?他說是從家庭開始,家庭兩口子住在一起都不和,他出門就不能跟別人和。所以社會跟世界的衝突源於家庭的不和。師父最後又補充了一句,說到究竟處,所謂家庭不和都不究竟,最大的衝突是我們的習性跟自性的衝突。

企业文化-六和敬

企业文化-六和敬

“六和敬”与企业、单位文化理念“六和敬”是佛教经文中所表现的一种僧团精神,现代企、事业管理中,如果能融入“六和敬”理念,管理则会出现新变化,两个效益也会明显提升。

现就“六和敬”与企业文化理念作一概述,以乡食读者。

“六和敬”泛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见和同解”,主旨是教育团队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价值认同、相互尊重的和谐组织。

着其中包括人文理念、人际礼赞等。

日本商社深悟“见和同解”的涵义,从言行礼貌等各方面来贯彻这一理念。

比如,企业的老总、经理,每遇到员工或客户,均会殷勤地与对方打招呼。

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彬彬有礼,其表现十分谦和与融洽。

“见和同解”一旦形成共识,则有利于员工相互间的尊重,增强团队的团结,减少内耗。

“戒和同修”,戒,指规矩、纪律、制度。

同修,指大家一起遵守。

戒,在佛教里是佛所制定的根本戒律,修法必须修戒,这一理念引申到团队中,是讲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既然制定,就必须共同遵守。

否则团队就松散无序。

据说,日本松下幸子助在一次巡视车间时,偶尔发现地面上有一粒大米饭,便派人追查这一粒米饭的来历。

因为有规定:任何人不得在车间吃饭或吃零食。

车间里如有食物碎屑,既污染车间,有招鼠、虫,破坏电线、电缆。

现在掉在地板上的饭粒,是谁的责任?经过分析调查,一名员工承认在餐厅用餐后,把饭粒沾在身上,不慎带入了车间,结果这名员工做了检讨又被罚款。

这一事例说明,企业中所有成员,在制度规矩上,人人平等,必须遵守。

要贯彻“戒和同修”的法则,以保持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

“身和同住”,佛经中是指众僧住在一起共修佛法。

大家相聚一起,十目所望,十指所指,相互约束、监督、鞭策,达到共修目的。

这一理念引申到企业文化中,是讲上下一致,同甘共苦之意。

礼贤下士,与民同体,休戚与共,团队将会产生亲和力、向心力。

“口和无诤”,是指语言友善和美,无口舌是非。

家和万事兴演讲稿

家和万事兴演讲稿

家和万事兴演讲稿各位来宾和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很感激你们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聆听我这次演讲,你们的到来让我内心非常激动和感恩,谢谢你们。

这次我选的主题是与我们大家都息息相关的,就是“家和万事兴”。

让我们在演说中和讨论中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一些思想和感受,升华自己的内在修养。

说到家,有大家庭,有小家庭。

现代的社会,大家庭人多,最大的困难就是和谐不容易。

小家庭因为人口少,如果住的房子大,每天面对空旷无人的家,好像没有依靠的感觉;如果住的房子小,每天面对的是坚硬冷寂的砖瓦、壁板,一样感受不到家的温馨气氛。

所以即使有家,家中要有人;有人,就要能和顺。

俗语说:家不和被人欺;又说:家和万事兴。

在家庭里,能够父慈子孝,能够兄友弟恭,能够夫唱妇随,所谓家人一条心,即使泥土也能变成金。

所以,我们共同探讨第一个问题:(1)怎样才能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慬,相信在座的各位也都懂。

但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

当今社会的家庭最难处理的是婆媳关系,能处理好她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家庭就有了和睦的前提。

夫妻恩爱是家庭的关健,只要两人夫唱妻随,共同孝敬父母,抚养孩子,这个家自然就和了,只要家和了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这个家自然就兴旺了。

我们大家接着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家庭:家庭里一般的成员就是夫妻和孩子,最多加上一方父母。

首先,夫妻关系好,家里温馨。

丈夫可以全心全意,安心地在外面奋斗,赚钱养家,而无后顾之忧,因为他知道家有贤妻良母。

当然了,妻子也觉得有个好丈夫可以依靠,自己可以也静心地快乐地工作和相夫教子,孝敬父母。

那么,这种家庭就能做得到和睦相处,相敬如宾!但俗语有话:“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们想像一下,一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好多事情和考验,那么由人组成的家庭的经历会更丰富多姿和更具有考验性。

所以,作为一家人,真是有什么事要一起冷静地商量,一起面对,相扶相携,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好好解决掉,怎能不兴呢?(2)怎么样才叫真正的家和万事兴?如果真的拥有了,怎么去珍惜?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

蔡礼旭老师: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

蔡礼旭老师: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

我剛到大陸的時候給他們上課,結果同修,比方說他今天在想一件事情,結果我講課的時候就講到他,然後他們下去就開始傳,蔡老師有他心通,然後傳到最後變成什麼?「你什麼都不用跟蔡老師講,他什麼都知道。」其實我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就變成他們有什麼事都不跟我講。結果我做領導要做決策,我什麼都不知道,我鐵定做錯決策,決策一錯很多事情就白做了,人力、物力、財力白做了,所以決策的錯誤比貪污還嚴重,那個損失更大。而我很慚愧在哪裡?你做為一個領導,要學堯舜禹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做領導的時候,生怕別人不給他提意見,趕緊召集,我還有什麼不足?你趕緊告訴我。他還求人家告訴他。只有那個紂王、夏桀,誰都不准講話,都聽我的,結果他就亡了。所以領導者要很理智,在君臣關係當中應該是讓他們多提意見才對,而且一提意見太好了,不提意見沒有辦法跟他交流,一提意見他提對了,阿彌陀佛!讓我少造一些業,謝謝你。他提的是一個角度,我看的是另外一個角度,一討論,彼此看事情的能力提升了,方方面面藉這個事情愈看愈圓滿。假如他提錯了,正是我提醒他的時候。所以讓下屬能夠從方方面面提意見,這是太重要的事情,所以沒有觀察到這個,我們可能就誤了很多跟下屬充分交流,進而做好決策的一個機會。
所以我們成名之後,對一切的人能不能做到這樣子禮敬?以至於是我們自己在當領導的時候,我們對下屬能不能禮敬?假如不能禮敬,那這一條也沒有持到。我自己的經驗上,也沒有在大的團體單位做過,所以自己當領導之後就隨性,不知道組織它是有層級的,你要一級一級去分層去照顧。自己隨性就跳過去交代事情,一跳過去了,中階主管他就很受傷,這個蔡老師都沒有給我知會一聲,久了以後他又敢怒不敢言,就憋住了,憋到最後中醫一把脈,氣血兩衰。包含身邊的人,我們都沒有好好照顧他,把他們給累壞了,他們都是父母的信任、全家的信任,把他送到我的身邊,我假如不盡心盡力照顧好他的身體跟他的修學,那我怎麼對得起他父母的信任?所以這個當領導的,師父常常提醒「君、親、師」非常重要,而其實君親師的精神跟《妄盡還源觀》講的四德,其實那個精神是非常相應的。所以我們首先自己做領導者一定要禮敬,第一個是對人要能禮敬,而且是對一切人。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

版权人:未知摘录于浅草导游俱乐部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人们喜欢拿和尚说团队,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寺庙中是如何看待团队精神的。

例如,对于被奉为团队合作典范的“唐僧团队”,就存在误解。

很多人将“西天取经”作为这个团队的目标。

实际上,西天取经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他的目的在于把印度佛经取回来,翻译、整理,之后再寻找到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取经只是整个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

就好比企业当中有生产部、市场部、销售部之分,各个部门需要互相合作。

如果产品只是生产出来了,而没有最后销售出去、回收货款,这能算是实现目标了吗?我想,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甚至冲突的情况,原因大概都与此有关。

在寺庙中,为了维护长远的共住与和谐,组织要有一个机制来做两件事:一、宣扬核心,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二、捋顺管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

这两件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佛教的世界观、共住的道德规范以及“六和敬”思想。

“六和敬”思想,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依止:佛教术语,其本意是“依存而止住”,或以某种事物为所而止住。

在佛教寺院里,新学沙弥必须依止于教授师和羯磨(行为规范)师,系统学习教诫和教理。

,也是团结与合作的基础。

要真正地了解“六和敬”的实质内涵,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和敬”的概念。

“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

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

“六和敬”思想具体说来:第一和:身和同住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当代三大语系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

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

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中,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首先要杜绝的行为,就是肢体上的直接冲突。

“身和同住”原则地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岗位和职责)。

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

当然,企业行为也绝不能例外。

浅析寒山寺“和合文化”中的“和”与“合”

浅析寒山寺“和合文化”中的“和”与“合”

浅析寒山寺“和合文化”中的“和”与“合”摘要:寒山寺“和合文化”往往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元素来讲,大致相当与当今社会所提出的和谐文化。

其实,无论从寒山寺“和合文化”产生的历史进行探究,还是分析“和合文化”所蕴藏的真实内涵,都会发现,寒山寺“和合文化”是一种思想,是包含“和”与“合”两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独特文化。

从“和”与“合”的辩证分析也可以看出“和”与“合”的不同。

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寒山寺“和合文化”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寒山寺文化“和”与“合”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他的七言绝句《江南春》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见,在中国,佛教庙宇和寺院为数众多。

2002年4月中国政府白皮书显示,中国现有佛教庙宇和寺院1万6千座。

在中国众多的寺院中,寒山寺能够名闻天下被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的原因,不仅是它悠久的历史,也不只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更重要的是寒山寺所拥有的深厚文化精髓——“和合文化”所具有的无尽魅力。

在寒山寺和合文化的诸多研究者中,多数人认为“和合”是一个统一体,“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核。

很少有人把“和合”文化中的“和”与“合”分开看待。

而我认为,寒山寺“和合”文化中蕴涵的是“和”文化与“合”文化。

“和”与“合”有本质的不同,有必要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一、寒山寺“和合文化”产生的历史探究1、“和合文化”物的载体——寒山寺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 ,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唐代贞观年间,因当时的名僧天台寒山子在此修行,改名寒山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

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

2、“和合文化”字的载体——“和”与“合”“和”与“合”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上的“和”字就像是一个多管的乐器,初义是声音相应和,意思是只有不同的音调声律相互配合才能奏出悦耳的声音。

寺庙规约_精品文档

寺庙规约_精品文档

某某寺挂单规约一、必须持有效证件(身份证或戒牒),经客堂批准登记后,方可参加(出家众自备衣钵)。

二、凡挂单三天以上者,必须将证件统交客堂备案并填写登记表,离开时整理床铺,检查后销单,再索回证件。

三、凡来挂单者,必须身体健康,理智健全,具备修持能力,奉行佛教,随众修持。

贡高我慢,妄自尊大,我行我素者,不予挂单。

四、无条件听从道场安排。

留住者精勤用功,分离者依教奉行。

不得任性滞留或硬赖不走,违者以后不予挂单。

五、进入道场必须礼仪庄重,举止安祥,尊敬出家众。

行失礼仪,浮躁轻佻,语言粗俗,对修学常识一无所知者,不予挂单。

六、客堂统一安单,任何人不得挑剔,不得私自窜床换寮,不得挑选铺盖,不得挑选邻单,更不得多占多用。

七、生活自理有困难者,有不正常嗜好,有不能和众的怪癖,患有传染性疾病者,不予挂单。

八、中小学生、少年儿童,不予挂单。

特殊情况,一宿二餐。

九、诸法无常,缘聚缘散。

本道场对任何人不予挂长单。

如法者,住;不如法者,劝其离开道场。

某某寺常住立某某寺居士共住规约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遵守寺内一切规约。

来寺念佛,必须家眷同意,不得影响家庭和合。

二、本寺为净土道场,专持名号,违背净土修学的法物不得带入。

结缘法物一律交客堂,不准私下发放。

寺内不许搞任何交易。

三、不论任何身份、地位、年龄、身体状况及来道场时间长短,一律平等,必须无条件听从道场安排,一切随众。

固执己见,各行其事者,不共住。

有事请假,并销假。

有问题到客堂问,不许随便与出家人攀谈。

四、遵守六和敬。

不单独供养某个僧人。

自觉发心护道,但不干预道场事务,禁止谈论是非。

互相争论打骂者,不共住。

眷属同来者,生活必须自立,不许互相牵扯、情执不断。

五、日常态度谦恭,行为端庄,服装整洁,穿着打扮不可出众。

不可勾肩搭背、喧哗、奔跑、戏笑。

禁杂语,同乡、熟人不得闲谈。

六、一律素食,若有吃荤、吸烟、喝酒者,不共住。

七、院内不可以拣任何东西归己有,拣后送客堂。

院内不许随地吐痰,不许乱扔乱放东西。

六和敬

六和敬

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

僧团大众,同作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

僧团大众,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必须做到语业清净,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三、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

僧团大众,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须做到意业清净。

日常生活中,不违不犯,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

僧团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

五、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

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著,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

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

身业的实践,如法共住;语业的谈吐,和雅高尚;意业的动念,清净无染。

和乐清净的僧团,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础,因此,经典中以破和合僧与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同为“五逆重罪”。

“僧”是佛法的住持者,割爱辞亲,舍离世乐,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他们的生活与常人无异,但以耕耘心田为要务,耕耘自己的心田,也耕耘众生的心田,更做众生的福田。

出家法师也称为“开发心灵能源的工程师”。

佛陀教示人人皆有佛性,僧团奉行佛陀的教法,以绍隆佛种、教化众生为己任;因为有僧团住世弘化,因而得以“续佛慧命”,因此,僧团就是佛陀的真身。

僧团因为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和乐清净。

广义而言,一个家庭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美满安详;一个团体只要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发挥团体的力量;一个社会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成就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一个国家若能奉行佛法,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成为一个富强康乐之邦。

僧团的六和敬是哪六和

僧团的六和敬是哪六和

僧团的六和敬是哪六和
「僧」,梵语叫僧伽,简称为僧。

僧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单个比丘不能称为僧,一定是四比丘以上才能称为僧,所以僧伽翻译成中文叫「和合众」。

称为众,就不是单个比丘,是四比丘以上。

所以,一旦形成一个僧团,必须要具备「六和敬」。

是哪「六和」?
首先是「戒和同修」,僧团比丘禀受的是同样的二百五十条戒,来一同修行。

第二是「见和同解」,僧团是依据佛陀的教法来建立正知正见。

第三是「身和同住」,就是在僧团当中,要随众,与众起倒。

大家起床,你也得听到钟板就起床;大家过堂,要跟着过堂;大家上殿,要跟着上殿;大家出坡,也要跟着一起出坡。

不可以与大家不一样,不一样就不和。

乃至开僧团会议,大家坐着,你就坐着,既不能站,也不能躺。

身不和,就是对僧团的轻慢,因果是很重的,这是「身和同住」。

第四是「利和同均」,就是僧团得到的利养要平均分配,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分别对待。

所以,在僧团中,不能分级别,不能分三六九等,上至方丈和尚,下至一般清众,利养都是一样的,不能当执事的就要多一点,清众就少一点。

僧团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这叫「利和同均」。

第五是「口和无诤」,就是在僧团当中不能斗诤坚固,不能吵架、骂辱,更不能打架。

第六是「意和同悦」,大家都是来修道的,多生多劫的善根佛缘才能聚在一起,相互见了要生欢喜心,要相互赞叹、相互恭敬。

不能见了面冷若冰霜,甚至拉长脸,好像欠了他三辈子债务没有还一样,这些都不好,要「意和同悦」。

具备「六和敬」,方可称为僧伽。

有「六和敬」才有力量,否则,坐在一起是很难受的,力量是瓦解的,是涣散的。

师生同心其利断金

师生同心其利断金
回复——傻孩子,不用羡慕妞妞(楼老师的女儿),天下母亲爱儿女的心都一样,宽容是爱,严厉同样是爱。你只要记着,在父母心中,你永远是最重的,明白了母亲的心,你就会理解她对你的态度了。
理解是一缕精神的阳光,它能驱除心头的阴霾,带来温暖;它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隔膜。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心门,让理解的阳光照进来吧——
F
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不打瞌睡,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给老师一个愉悦的心情。
B
每逢教师节,对老师道一声“老师,您幸苦了,节日快乐!”
D
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力争以自老师,礼貌招呼老师。不顶撞老师。
A
是谁,播下万古远点的梦幻? 是谁,耕耘遍野燃烧的心愿? 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您将青春融入滴滴烛泪,记下了人类永远的赞叹。 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校园里把希望浇灌。 您用青春写出无悔的人生。 您用真情谱写世间最壮丽的诗篇; 您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 让我们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挚地问候一声—— 老师您好!
学会参与,
三个学会:
全体起立,唱班歌
背景:
现在的学生、老师生活得都太累,可以说是身心疲惫。除了学业的压力之外,其实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同学间的矛盾,师生间的距离,无不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或多或少阻碍着我们的快乐。怎样可以让彼此走得近些,靠得紧些,可以融洽地相处?这里我先给同学们说件事。 有关QQ日志《你永远是我的天使》及留言
讨论三:
某班学生基础差,成绩老提不上来,某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打好知识的基础,更大的提高学生成绩,作业比以前多了些,如果你是该班学生,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小结:
01
老师的心,和父母一样。父母
02
给了你生命,老师给了你灵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观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观点

业成理泽例近 家企思荣子几 自业想一。十 觉文,,被年 学化并著称, 习的亲有为日 儒核自《“本 家心向论日是 经。企语本运 典在业讲近用 ,日员义代儒 并本工》企家 力,讲,业智 求非授解之慧 化常,释父最 为多以儒”成 己的此家的功 用企构管涩的 。
道家非常注重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道 法自然”,即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要顺应 自然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管理方式上,道 家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管理者行使管理 职责时,不应勉强作为,不可越权行事,而须因势 利导,营造一个放权下属的宽松氛围。表面看来, 管理者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不必做,但自己 的组织却被整饬得井井有条。道家同时也创建了一 整套管理艺术,如静观待变、守弱用柔、知盈处虚、 居上谦下、不争之争、见微知著、欲取先予、以曲 求全、藏而不露、知足常乐等。从道家的管理模式 或管理风格中,可以看出对科学管理的崇尚、对个 人创造能力的尊重及对管理绩效的追求。
佛教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字: 和谐。具体的体现是两个方面:一是 佛教团体的管理原则,即六和敬,第 一和:身和同住,第二和:口和无诤, 第三和:意和同悦,第四和:戒和同 修,第五和:见和同解,第六和:利 和同均。二是佛教与政治、社会关系 的处理原则。 佛教管理的两件事:一是宣扬核心, 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二是理顺管 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
2007年9月在大连召开的达沃斯年会上,来自全球的与会者普遍认为,企业除了以利润为 目标之外,还要强调社会责任感。需要企业管理者有慈悲心、众生平等心,俗称“菩萨心 肠”。“七心”领导具体指的是——慈悲心、平静心、清净心、宽容心、忍耐心、利乐心、 平等心。企业管理者要用心管理,就要好好地修自己的一颗心。使这个心修成慈悲的心, 平等的心,普爱的心,有情的心,宽忍的心,快乐的心,平常的心。对员工要让他们放心、 安心、称心、舒心。总之,对企业管理者而言是“用心管”;对被管理者而言是“管其 心”。这就是管理于心的真谛,也是企业管理者感悟佛家思想的核心要旨。

百丈清规丛林二十要则

百丈清规丛林二十要则

百丈清规丛林二十要则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出家的条件和方法(一)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相关规定。

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有的地方不要)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佛制)。

(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佛制)。

(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佛制,病好了可以出家)。

(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

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佛制,债务还清了可以出家)。

(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

(指遭警方通缉者。

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佛制可通融)7. 沙弥年龄不小于7岁(佛制),沙弥年龄不小于17岁(政府)。

(佛制年满二十受大戒,不满二十的可以出家做沙弥。

出家年龄没有上限,佛在世时有一百二十岁才出家受戒的。

但是最少要生活能够自理,有能力修学受持戒律,否则不许出家。

)8. 精神健全(佛制,病好后可以出家)。

(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

(双性人不可出家。

团队建设的“六和敬”企业管理法则

团队建设的“六和敬”企业管理法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是文化中的核心之一,佛教传入中国后,继承和融合了汉文化的精华,其中和谐也被佛教所接纳,其中佛团管理的“六和”就是和谐管理的集中体现。

佛教团体的管理原则遵循六和敬原则,所谓六和敬原则就是:第一和:身和同住;第二和:口和无争;第三和:意和同悦;第四和:戒和同修;第五和:见和同解;第六和:利和同均。

六和敬是佛教僧团内部保持和谐的重要指导精神,他对佛团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管理万法同宗,佛团的“六和敬”原则对企业管理也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企业团队建设。

在企业这个组织中,团队建设很重要,管理的实质就是能把从四面八方的不同的个体通过制度的约束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变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对企业有高度忠诚感和归属感的一支高效率、高效益的团队。

打造一支能战斗、能吃苦、能付出的和谐团队方法很多,但运用佛团的“六和敬”管理原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佛团的“六和敬”中的身和同住就是要求大家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发生磨擦、打架等粗暴野蛮的举动。

身即员工的行为仪表,身和同住讲究的是礼仪。

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礼仪,礼仪的作用就是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让他们以一种良好的仪表展现在客户和同事面前,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

同住是员工之间和平共处,闹内讧的企业肯定不能长久,内部的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身和同住告诉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员工之间一定要讲礼仪,一定要相互礼让和包容,这样才能相互团结,企业才不会闹内讧,团队才有合力。

佛团的“六和敬”中的口和无诤就是要求员工之间一定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口即员工的语言表达,口和无诤不是说员工之间不能有不同的看法,而是要求员工不能因为私利而去争辩。

口和无诤需要企业要有正气,员工之间要有正规的沟通渠道,不要说闲话,打小报告。

企业管理者可以批评员工,但绝不能恶语相向,不要对员工进行人身攻击,要就事论事,说话一定要以和气为本。

六和敬

六和敬

六合敬
1.“见和同解”对于宇宙人生想法,见解都相接近,
不产生争执,世界就和平。

2.“戒和同修”人人要培养一个守法的观念,大家都
在守法,社会安定繁荣,天下太平自然实现。

3.“身和同住”不论出家人或在家人,身心安和同住
一起,依戒靠众,尽心尽力地工作避免懒惰放逸,就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口和无诤”每个人要心平气和,言语温软互相尊
重,不与人争拗,对人对事对物要以清净心,恭敬心,真诚心,欢喜心去处理,纷争就不会生起。

5.“意和同悦”意愿一致,和和睦睦,法喜充满,皆
大欢喜。

6.“利和同均”缩小贫富差距,财富合理分配,人心
就和平,社会也就和睦了。

六和敬——“利和同均”

六和敬——“利和同均”

六和敬——“利和同均”第六、“利和同均”。

这是讲在⼀起共修的⼈,物质⽣活是平等的。

道场的财源,在古时候,⼀部份是帝王护持的,就是国家建⽴的⼗⽅道场。

其次就是⼤富长者捐助的。

实在讲,化⼩缘建⽴的道场,在古时候并没有。

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并不是如法的。

特别是出家⼈⾃⼰去化⼩缘,在从前没有这种事情;因为出家⼈的⽣活是树下⼀宿,⽇中⼀⾷!吃饭,外⾯去托钵;睡觉,找个树荫⼤的地⽅,打坐、休息⼀晚,他的功夫不间断的。

因此道场的建⽴就好像办学校⼀样,是为了教化⼀⽅众⽣⽽设的。

所以,建道场是这⼀⽅,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来提倡创建,或是⼤富长者出钱、出⼒建道场,再礼请⾼僧⼤德到此地来住持、修⾏、教化众⽣。

这好像办学校、校舍建好了,就请品德、学问俱优的⼈⼠来做校长、⽼师;让他们在这⾥教导这⼀⽅众⽣是⼀样的道理。

佛家的道场就是学校,所以⽆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不论是什么⾝分,在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

道场⾥,六和敬⼀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

如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

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也不敢轻易的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量太⼤了。

六和敬,⼩⽽家庭、公司、社团,⼤⾄国家,只要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条,没有不兴旺的。

见和同解,⼤家便能同⼼同⼒,建⽴共识;戒和同修,⼈⼈守法;利和同均,在⽣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以免⼈⼼不平、社会动乱。

为什么呢?因为贫困的⼈,看不惯富⼈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就会出现。

⽬前就商业⽅⾯来说,没有⼈能够超过⽇本。

⽇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今天跃居世界第⼀位,凭什么?他们就是做到这三条。

世界各国,在⼯商业⽆法和⽇本相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

在⽇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阶层的⼈不发薪⽔,基层员⼯照发。

你说员⼯他怎能不感恩⼼服呢?员⼯有意见,绝对不罢⼯,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布,表⽰“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

含有六和龙成语大全的成语

含有六和龙成语大全的成语

含有六和龙成语大全的成语
六和龙成语大全中的成语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下面将继续为您介绍更多含有六和龙的成语。

1.六和敬:形容众人同心协力,互相尊敬,共同追求和谐美满的境界。

2.六和同心:指六合同心,意为天下人民心意相通,共同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

3.六合同春:形容天下大同,人民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4.龙腾六和:寓意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振兴,充满生机与活力。

5.六和元龙:形容具有高尚品质和才能的人,为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6.龙啸六和: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崛起,国家实力的增强,一展雄风。

7.六和瑞龙:代表着吉祥如意,国泰民安,富强昌盛。

8.龙腾六合同:寓意民族团结,共同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这些含有六和龙的成语,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团结、和谐、繁荣的美好愿景。

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继续挖掘和研究六和龙成语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可以运用六和敬的精神来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以六合同心的理念来促进国家政策落实,推动社会发展;借助六和瑞龙的寓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总之,六和龙成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将其传承下去。

通过对这些成语的传承和研究,我们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郑州六和敬农产品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信用报告)- 天眼查

郑州六和敬农产品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信用报告)- 天眼查

朱子迪、朱旋
朱子迪、徐福山
2018-01-17
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外环路 14 郑州市郑东新区农业东路 33 号 3 号楼
号 6 层 0610 号
南 2 单元 4 层 439 号
2018-01-17
/
/
2014-06-03
陈艳丽
朱子迪
2014-06-03
陈艳丽
朱子迪
2014-05-26
负责人变更 (法定代表 人、负责人、 首席代表、合 伙事务执行人 等变更)变更
5.4 法院公告
截止 2018 年 09 月 20 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及天眼查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 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 考。
5.2 失信信息
截止 2018 年 09 月 20 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及天眼查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 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 考。
5.3 法律诉讼
截止 2018 年 09 月 20 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及天眼查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 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 考。

郑州六和敬农产品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信用报告

本报告生成时间为 2018 年 09 月 20 日 15:15:48,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天眼查数据快照。
目录
一.企业背景:工商信息、分支机构、变更记录、主要人员 二.股东信息 三.对外投资信息 四.企业发展:融资历史、投资事件、核心团队、企业业务、竞品信息 五.风险信息:失信信息、被执行人、法律诉讼、法院公告、行政处罚、严重违法、股权出质、

破和合僧的意思

破和合僧的意思

破和合僧的意思
破和合僧」,就是破坏和合的僧团。

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五逆罪里有「破和合僧」,这个意思很广,但是很少人懂得,以为破和合僧是破坏僧团,这个对於这一句话了解的意思非常狭窄。

和合僧的本意是什麼?僧是团体的代名词,而且这个团体是和睦的,所以叫做僧团。

不一定是指出家的团体,世间任何团体,只要领导与被领导组成的分子,一味和睦,这个团体就叫僧团。

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出家人在一起不和合,那不叫做僧团。

佛说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

所以叫和合僧,和合是佛家讲六个条件,就是「六和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和敬的内涵要真正地了解“六和敬”的实质内涵,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和敬”的概念。

“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

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

第一和:见和同解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

见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统一。

在认识事情的方法上,寻求同样的见解;对一套思想、理念,寻求一致的解答方式。

僧团共住,僧众能够和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所有住众在见解上、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统一。

只有所有住众成员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僧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

否则,每个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大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有安宁、不能清净,也必将导致整体的精神涣散,不能有所作为。

如果出现不同见解的情况,有时候宁可另外再建立一个僧团,而不要在一起共修。

因为,见解不统一的人住在一起共修,彼此就有可能互相妨碍。

做企业的道理也是如此,既然大家同在一个公司工作,就应该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

一个企业就等于一条船。

如果大家不协调,就无法保证船只顺利前行。

第二和:戒和同修中国人喜欢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寺庙中“规矩”就是戒,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

《西游记》里有一个“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为避免师徒遇袭圈地化界。

如果把这个圈定移植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上也划出一个“界”,那么,其结果又将如何呢?这个无形的“界”能保证我们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安全吗?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选择这个抽象的“圈定”,进而能够以此而“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思”。

那么,完成个人修养的神圣化过程也就开始了——我们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修正”程序。

于是,这个非具象的圈定就成了遵行者的道德行为规范。

宗教意义上的“戒律”也是一种“界”,就像孙悟空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画出来的,具有保障能力限制。

佛教制订戒律,在寺院管理上的目的、用意和作用,与现代企业管理制订规章制度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保证组织的良性运作。

只是,在根本原则上,佛教除了保证寺院管理的有效性之外,还在于保障生活在其间的人员的自我修正。

于此,现代企业可能既不屑,也无能为力;因为,企业觉得: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企业并不缺规章制度,缺的是对规章制度的共同遵守,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相关事件:在这方面,我觉得冯玉祥值得学习。

冯玉祥为了把他统帅的西北军练成一支有教养的军队,制定了许多军令,其中有一条就是“戒烟”。

有次他当众宣布全军戒烟,如有违纪者,就罚其吃烟头。

后来,在惩罚一位吸烟士兵时,士兵顶撞说他也吸烟了。

原来冯玉祥与友邻部队长官会面时偶尔吸了几口烟。

冯玉祥猛地摔下军帽,大声说:“我冯玉祥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是吸烟了!”说着从士兵手里抢过烟头,塞进自己嘴里。

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比我们说“上下同欲者胜”要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和,“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

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

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

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

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

为什么呢?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

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能守法。

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

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

佛陀大智深知此事。

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啊!晚上都睡在一起。

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

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

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

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是非常规矩的)。

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

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

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

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

‘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

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当代三大语系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

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

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中,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首先要杜绝的行为,就是肢体上的直接冲突。

“身和同住”原则地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岗位和职责)。

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

当然,企业行为也绝不能例外。

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人要把这个因工作需求而必然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视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进而把由此而导致的私愤携带到日后的工作,甚至是生活中,那么,人身的攻击就难以避免了。

我们要时时提醒存在着这样的想法的人,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事情,而且是因为工作而起的,如果大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冲突。

所以,不在岗位的时候,要即时消解因工作而带来的冲突和不快,做好及时沟通与交流。

而在企业、组织内部,更要建立这样的机制,时时宣传这样的理念,先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来,不要把工作的不快带到日常的生活中。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工作当中的冲突,工作安排尽可能合理化,从制度和岗位设置上减少冲突的可能——减少因推诿和制约带来的结果。

第四和:口和无诤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佛教认为这还不够。

所谓“口和无诤”不是讲不要争论,而是说不要做无益的辩论。

有嗔名诤,无嗔名辩,法不应机不如不说!20世纪中期,著名的藏学家更敦群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赞同某一个观点,你会寻找到成千上万个论据支持它;如果你反对一个观点,你也同样可以找出成千上万个论据来佐证它。

”如果僧团无法做到口和无诤,而且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找出若干条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否定他人的看法,进而导致无益的争辩。

如此,大家也就无法在语言上寻找到共同的方式。

除了不做无意义的争论之外,口和无诤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去争讼。

林则徐将“慎独”挂在书房里作为自我警策的座右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修正口业、修行语言行为的重要。

在佛教丛林规约里,为了避免常住的是非和纷争,在“六和思想”里将“口和无诤”放在第二位,要求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在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要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

口和无诤的理念来源和注解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在佛制戒律中的规定则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

原则这样的语言标准,大致包含有八个:(1)仔细聆听,三思而后言;(2)语音清楚,言辞得体;(3)语气温和,出言诚恳;(4)精练有度,避免晦涩;(5)善巧方便,讲究方法;(6)不扬他过,严守秘密;(7)有嗔名诤,无嗔名辩;(8)法不应机,不如不说。

第五和:意和同悦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的清净,要用意善良、胸怀坦白,一致行为和认识。

要记住“与人乐”而避免“独乐”的做法,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共同庆祝,绝不要为了获得个人的快意而不顾大众,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意和同悦还要求寺庙住众遵守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

这样一来,全体住众就能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达成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

如果我们将意和同悦用在企业团队建设上的话,同样适用。

第六和: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

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使寺院内部发生利害冲突,更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僧团的根本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冲突大半是由于对资源的争夺。

而“六和思想”中的“利和同均”则强调利益的共同分享。

这是一个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理念。

一个健全的团体,法治精神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但是,如果缺乏了共同分享意识,那么,使集团趋于分化或崩溃的致命伤就难以治愈。

这里的同均也并非是平均分配,而是指共同分享——分享经历和艰难,分享成就和希望。

六和六和:liùhé 1. 中医: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

"孔颖达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

"按郑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

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2. 佛教: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3. 道教:天、地、四方,谓之六合,又作六极、六幕、六漠。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 4.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天地东西南北唐《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