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卡尔维诺小说两篇》(北师大)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五7【教学课件】《卡尔维诺小说两篇》

和警察的角色。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不断变换相互对立的角色,是因为角色无意义,于是对立也无
意义,变换也无意义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的角色的变化非常自然,小偷和警察都在毫无任何中介的情况下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五
第二单元·第7课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五
课文导入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五
(3)作者用“黑羊”为题是反讽的手法,用对一个诚实的人的否定来证实社会的欺骗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五
课文分析
6、《黑羊》这篇小说包含着怎样的社 会意义?
卡尔维诺的小说在揭示人类的普遍生存状 况时,也对生命个体的生存给予了人性的或者 说人道的关怀以及充分的理解。 《黑羊》同样对公众的一切标准之中不合 理性的一面做出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嘲弄。 呼吁社会维护正义,倡导诚信,让美好的人性 复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节内容。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诚实人到来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探究原因。
3、交流与讨论,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了解荒诞与幽默手法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五
字词积累
行窃( qiè )
冷僻( pì )
踮脚( diǎn )
“我”当成自己人。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们(小偷和警察) 对“我”漠视双方“行为”的本质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同步测试(培优练习)【语文北师大必修5】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培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城市里的蘑菇伊塔洛•卡尔维诺从远方吹进城里来的风给城市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礼物,只有少数一些敏感的灵魂才会发现这事,就好像对于感冒的人,其他土地上的花粉会让他们直打喷嚏。
一天,谁知道从哪里送来一阵裹着孢子的风,吹到城里一条路边的花坛里,于是几簇蘑菇就在这里发了芽。
没有人发现这事,除了小工马科瓦尔多,他每天早上正是在那里乘电车。
这个马科瓦尔多,有一双不是很适合城市生活的眼睛:标识牌、红绿灯、陈列柜、霓虹灯、宣传画,对那些好考究的人,这些东西也许能吸引注意力,但从来不能叫马科瓦尔多的目光停留,他看这些东西就好似扫过沙漠里的沙子。
然而树枝上一片发黄的树叶,纠缠在瓦片上的一根羽毛,却也从来逃不过他的眼睛:没有一只马背上的牛虻,没有一个桌上的蛀虫洞,没有一块人行道上被碾扁的无花果皮,是他不注意的,不用来作为推理的对象的,通过它们,可以发现季节的变化,理解自己灵魂中的愿望,体会对自身存在的痛苦。
于是一天早上,在等着电车把自己带到那个他做体力活的公司去时,在站牌附近,他找到了什么不同一般的东西,就在沿着林荫道的那片既不结果又生着硬皮的土地里:在某些地方,比如树桩上面,好像是隆起了一堆堆肿块,而且还一个个地迸裂开来,露出了椭圆形的地下躯体。
他蹲下身来系鞋带,又仔细看了个清楚:是蘑菇,真正的蘑菇,它们正在城市的中心冒出头来!马科瓦尔多觉得,那个曾包围他的灰色吝啬世界陡然变得慷慨起来,满是秘密的财富,除了以钟点计算的合同薪金外,除了工资补贴外,除了家庭津贴外,还可以从生活中指望点别的什么东西了。
工作时,他比平时心不在焉:他想,就当自己在那里卸包裹和箱子时,在泥土的黑暗中,那些安静,迟缓,只有他认识的蘑菇,正在酝酿着自己多孔的果肉,正吸收着地下的汁液,撑破土块的硬皮。
“只要一夜的雨水,”他自言自语道,“就已经可以收获了。
”他等不及要把这个发现和妻子与孩子们一同分享。
“这就是我要跟你们说的!”在寒酸的午饭饭桌上,他这样宣布道,“一个星期内,我们就可以吃上蘑菇啦!一盘炸蘑菇!我跟你们保证!”对还不知道蘑菇是什么东西的最年幼的孩子,他是满怀激情地解释了蘑菇众多品种的美丽,其味道的细嫩,甚至还解释应该怎样来烧蘑菇;就这样,他把妻子也拉进讨论中,直到那时,她一直都显得颇为怀疑和漫不经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黑羊》课件北师大

卡尔维诺
从前有一个国家,人人
都是小偷。我们大家一起
来推断,这个国家的人们
过着
生活的。Biblioteka 井然有序、“幸福”、没有贫富差距
有一天,来了一个不偷 东西的诚实人,生活在这 个小偷王国,大家推断故 事会如何发展?
“正常”的生活秩序被 打乱,平衡被破坏了,贫 富差距出现了!
贫富两极开始分化,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 越穷,穷人开始偷窃富人 的财富。
默读课文,找出故事的结局, 讨论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
富人开始雇用穷人掠夺他人财富, 雇请穷人保护自己掠夺来的财富,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富人剥削穷人 的事实,讽刺了不择手段获取财富 的“富人们”。
讨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1、努力创造一个美好正义的社会环 境。 2、通过诚实劳动获得财富,批判不 择手段获取财富的行为,树立正确 的财富观。
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 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 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 刺或劝诫的作用。
讨论这篇寓言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
1、本文运用了极具讽刺意味 的夸张和比喻手法。
2、情节虽荒谬、可笑,却十 分深刻、严峻,体现一种冷峻 的幽默。
作作 者简者简介 介
依塔洛·卡尔维诺
(1923-1985),意大利小说家,曾 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处女作长篇小 说《通向蜘蛛巢的小路》。《我们的先 人》三部曲:《分为两半的子爵》、 《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 既似现实中的童话,又像童话中的现实, 把西方世界中人丧失自我本质的境遇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三部曲使作家获 得世界声誉。随后发表的作品《宇宙谐 趣》、《看不见的城市》、《如果一个 冬夜,一个旅行者……》。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72022/1/17January 17,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72022/1/172022/1/171/17/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72022/1/17
【大单元微专题】小说阅读专题 写实与虚构:人的“非人的”异

小说阅读专题写实与虚构:人的“非人的”异化——精读《促织》和《变形记》【专题解释】精读《促织》和《变形记》,探讨这两篇小说超越现实的虚构,分析异同,体悟虚构给小说带来的丰富意蕴,深入理解“虚构是小说的灵魂”这一命题。
【预习任务】1. 个人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促织》和《变形记》两篇小说。
2. 列出《促织》与《变形记》中虚构情节“人变虫”的异同。
3. 分析两篇小说通过虚构各自获得了哪些丰富意蕴。
4. 思考虚构的创造性对小说的重要意义。
5. 课外收集相关文献,探讨虚构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流派中的差异。
【学习任务】导入:小说就是用虚构去创造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世界。
小说家被称为“准造物者”,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小说以生命。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
任务一着眼变形,感受虚构1. 两篇小说都有“人变虫”的虚构情节,列表分析它们的异同。
《促织》与《变形记》虚构情节“人变虫”异同比较异同①虚构手法不同:《促织》是突转中的虚构,成名儿子不小心弄死虫子而魂化促织;《变形记》是开篇突如其来的虚构,格里高尔一梦醒来就变成了甲虫。
②变形原因不同:《促织》中,成名儿子是出于拯救家庭命运而变形;《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因现代社会生存与生活压力而变形。
③情节设置不同:《促织》情节一波三折,且设置①人物性格相似:成名一家和格里高尔都性格善良,成名即使被杖责也不肯伤害别人,成名儿子甘愿牺牲自我,格里高尔变虫后想的都是工作和家人。
②面临处境相似: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面临着悬念,促织为成名儿子所化是事后得知;《变形记》展现了人变虫后的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家人的冷漠。
④小说立意不同:《促织》意在讽谏居于上位者;《变形记》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
⑤叙述特点不同:《促织》是糅合神异情节的现实主义小说,显露着作者的道德批判;《变形记》是现代派小说,叙述节制客观,不动声色。
外在的巨大压力。
③小说性质相似:都是实质性的悲剧,《促织》反映了封建制度下虫比人有价值,人的命运无常,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悲剧;《变形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丧失自我的悲剧。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同步测试(基础练习)【语文北师大必修5】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基础练习一.课内阅读。
孤独【意】卡尔维诺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千活,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但是门板就是一动不动,我当时正在闲荡,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
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
我就叫:“嗨,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啃!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我晃了晃我的脑袋.就好像是说我不过是说漏了嘴,这事儿颇费了我们一点时间,大家都浑身是汗*但最后我们把门板支到足够一个人从下面钻进去的高度了。
我们互相看看,十分高兴。
然后我们就进去了。
他们让我提着一个口袋.其他人把东西拿过来放进去。
“只要那些狗日的警察别出现!'他们说。
“对!”我说广他们真是狗娘养的!”“闭嘴!你没听见脚步声吗?”他们每隔几分钟就这么说一次。
我很仔细地听着,有点害怕。
“不,不,不是他们!”我说“那些家伙总在你最不希望他们出现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人说。
我見了見自己的脑袋。
”把他们统统杀了,就行了。
”我回答说。
然后他们派我出去一会,走到街角,看看有没有人过来,我就去了。
外面,在街角,另有一群人扶着墙,身子藏在门廊里,慢慢朝我移过来,我就加入进去。
“那头有声响,在那些商店边上。
”我旁边的人跟我说。
我探头看了一下。
“低下你的头,白痴,他们会看见我们,然后再次逃走的。
”他嘘了一声“我再看看。
”我解释说,同时在墙边蹲了下来。
“如果我们能不知不觉地包围他们,”另一个说,“我们就可以活捉他们了他们没有几个人。
”我们一阵一阵地移动.踮着脚,屏着气:每隔几秒钟,我们就交换一下品亮的眼神。
“他们现在逃不掉了广我说“终于我们可以在现场捉拿他们了。
”有人说。
“是时候了。
”我说。
“不要脸的混蛋们,这样破店而入!”有人吼道“混蛋,混蛋!”我重复,憤怒地。
他们派我到前面去看看。
我就又回到了店里。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第7课《卡尔维诺小说》(黑羊)word教学设计

《黑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字词、作者、课文等基础知识: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学,学生能正确认、读、写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说出生词的意思。
2、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及标题“黑羊”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学生能走入文本,进入文章的语境中思考:1、通过课堂模拟辩论赛,学生了解辩论赛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2、在“黑羊审判会”的辩论赛中,辩论者通过陈述观点、观众通过权衡打分两种方式,全班同学对于“诚实的人”的存在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辩证思考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投身于当今社会中:1、通过观众投票产生的最终结果,老师把握学生的价值观并加以引导,学生能够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诚实、社会公平、法律等社会现象。
2、通过课堂交流,学生能够反观社会文明的发展,对当今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篇文章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京师范中学出版社)高二年级必修五的第7课。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他善于借助荒诞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表现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命运的哲理思考。
这篇文章《黑羊》同样具备极高的思辨性,值得老师和同学一起咀嚼其深意。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所谓善德和罪行是不存在的”。
这篇文章恰恰为这句话提供了例证,故事中,人们行窃却过着幸福的日子,这是善。
而诚实在这个地方是不必要的品质,这是恶。
而看似恶的生活规则能带来幸福。
看似善的诚实原则却成了不幸福的根源。
所以善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合理或不合理的规则。
更奇妙的是,卡尔维洛告诉我们,连规则都不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看似不合理的规则其实是完美的,而看似合理的规则其实是残缺的。
文中所蕴含的的社会分配问题、对人性美和善的呼唤、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影响、文化冲突问题等都值得学生思考。
卡尔维诺《与母牛同游》原创阅读及另一篇

(一)与母牛同游(16分)[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夜闻城市的真正噪音,要等到摩托车的聒噪缄默以后才听得到:寂静中传来的渐行渐远的夜行人的脚步声,捡破烂者因孤单而吹起的口哨声,巡夜警卫脚踏车的咿哑声,还有楼上的鼾息,病人的呻吟……挤在满身流汗的太太和小孩之间,搬运小工马可瓦多闭着眼,倾听这些细微声响的尘埃从人行道渗过低矮的窗户,落到他半地下室的房间里。
每一个人迹,马可瓦多都感伤地认他为兄弟,像自己一样,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钉在那尘土飞扬的火红水泥炉边。
仿佛是无望的假日念想帮他开启了梦想之门,马可瓦多觉得听到远处有颈铃的响声、狗吠声,还有短促的哞哞声。
他竖起耳朵找,真的听到上百的脚步声,缓慢,低沉,越来越近,压过其他所有声音——除了那生锈的颈铃声。
马可瓦多站起采,穿上衬衫、裤子。
“你去哪儿?”觉醒的太太问。
“有牛群过街,我去看看。
”“我也要!我也要!”知道应该在正确时机醒来的孩子们说。
那是在初夏夜里穿过城市到山上放牧的牛群。
暗灰和花斑的牛背挤满了人行道。
母牛携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城市似乎与它们无关,它们就像待在那个有湿润草地、山雾和激流浅滩的世界里一样专心致志。
“爸,”小孩说,“母牛跟电车一样吗?它们也停站吗?终点站是哪里?”“跟电车一点关系也没有,”马可瓦多解释,“它们到山上去。
”“去滑雪?”小彼得问。
“去牧场吃草。
”“它们践踏草地不会被开罚单吗?”不问问题的只有小米开尔,他比其他孩子大些,对母牛已经有他的概念了。
他跟着牛群,像放牛人一样在队伍旁小跑。
等最后一群牛过完,马可瓦多牵起孩子们的手准备回家睡觉,可是不见了米开尔。
他走下房间问太太:“米开尔回来了吗?”“米开尔?不是跟你在一起吗?”“他一定跟牛群不知跟到哪里去了。
”马可瓦多想。
他跑到街上,去追踪牛群经过的痕迹。
但那个晚上似乎有不同的牛群穿越城市,每一群分别朝着自己的牧场走去。
马可瓦多循迹追上一群群母牛,都没有见到米开尔。
读书笔记二篇(随笔)

读书笔记二篇(随笔)发达时代的纯文学——读伊塔诺·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我本来应该在2002年购买卡尔维诺作品集时就应该买下它,如果那时买下它并阅读的话,也许今天我就不会拥有这样一份如此特殊的阅读感受,可能也在于我是在阅读《寒冬夜行人》时对他的作品有了一种难以改变的阅读印象,但是对于这本《美国讲稿》,我想说的是,他至少和我能理解的卡尔维诺那种写作方式之间并没有形成任何写作认知与写作实践之间的空隙,它们是如此统一。
如果我慨叹我是在这个年头才读了这本讲稿的话,我的意思应该是实际上我真的是意识到了一种所谓发达国家的纯文学认识,这是非常关键的对于这本讲稿的一个判断。
因为无论从世界文学的哪个层面来看,卡尔维诺应该是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作家,但你阅读这本《美国讲稿》你会发现,他这真是一种纯文学的象征,或者说是个纯文学的典范,我很惊讶在这本由他作为一个意大利人在美国哈佛大学所作的演讲中,他居然如此事无巨细地引用许多有关宇宙、数学、传统、神话、民间、趣味、法则乃至判断性的材料,但我发现之所以称之为一种所谓的发达视野上的文学观,就在于他惟独没有真正的看见一下当下或者说也没有任何一个真正与当下有关系的历史,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悬置,也就是说他对于形式、时间、记忆以及材料分析的处理已经达到了一种惊人的客观性,甚至他使用了科学,以及科学史,他引用了伽利略、牛顿乃至一些博尔赫斯对于形式的意见,但是我无法不提及的正是卡尔维诺在谈到昆德拉时十分准确地显露出他的那一种心态,因为他认为在他的国家意大利,或者说在他讲到的美国,是不存在昆德拉的祖国,解体的前苏联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那种社会和生存形态。
只有内容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自我陈述,因为卡尔维诺肯定是明确地意识到了在他这个发达的没有任何隐忧的国家,对文学的理解,至少在这个方式上是纯文学的,这也是我对《美国讲稿》的一个基本定位,他是他那个发达方式上的纯文学,假如一定要对卡尔维诺的这个纯文学作一个概括的话,那就是他放弃了那种可能在文学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并且必将永远作为惟一发现的存在被确定的人与社会的最重要的伦理冲突,在于他与这个他的生存方式之间必须要产生的一种自省与对抗,而在卡尔维诺那里,与这个他自己的生存方式,伦理,道德和价值投射与反省之间,却被无限地纯粹化了,纯粹化为一种极端的对于他所谓的速度,精确性的写作主体的单方面的追求,在卡尔维诺以及他的《美国讲稿》这里,你无法看到他所描述及表达的那个社会与他应该可以涉及的那个社会的同类体之间有着任何的关连,也就是说即使在《帕洛马尔》或者《看不见的城市》那里,你无法发现一种植根于他(主人公),小说人物的那个具体的时代处境所引发的痛苦、焦灼与困境。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第7课《卡尔维诺小说两篇》ppt课件1

良心
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争?“其他人不耐烦了。其中一 个人颇费了番口舌,跟他解释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 不可以认定自己要杀的某人是敌人。”但是这里故事却一 笔带过了。战争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只是政权赋予了它意 义而已。主人翁听不懂,也不想听。他相信自己心中的正 义。可是对于那些人来说,自己的战争才是正义的。在战 场上杀死敌人才是正义的。就算那个敌人是个好儿子,好 老公,好爸爸,都要义无返顾地杀死他。而当战争结束, 主人翁杀死一个该杀的人,却被判了刑。战场上和战场下 的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没有。只是被不被政府允许的问题。 政府又为什么要允许在战场上杀人呢?当然是为了自己的 利益。为自己杀人就是罪犯,为政府杀人就是英雄。但造 成的损失,造成的悲痛,是一样的。似乎战场就是一个把 杀人合法化、正义化的舞台。 • 题目叫做“良心”。重点还是放在主人翁的良心上。他 的良心无疑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却是最正直的良心。并且 一直按自己的良心来做事。他对得起自己选C得3分,选 E得2分,选A得1分。A项“于是”一词造成 强加因果。原文中“他可以随手杀人”目的 是为了找到阿尔伯托。B项“表现了法律的 无情和公正”对本文主题做错误的理解。另 外,吕基为报私仇而杀人,被处以绞刑罪 有应得,所以“结尾实在是出人意料”说法 过于牵强;D项“于是他心安理得地接受”属 于无中生有。
• (1)诚实的人因为无力反抗偷和被偷的荒 诞逻辑,只能离开自己的家,让人偷他家 的东西。“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 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和内心的无奈。 (2分) ⑵富起来的人学诚实人去桥上,是他们成 了既得利益者之后养成的习惯,“看河水打 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处境的 变化和心情的愉悦。 (2分)
卡尔维诺 短篇小说
黑羊
• 文章中 “这样的逻辑”,是指偷盗国里从上到 下流行的游戏规则和“多米诺骨牌”式的生存 方式。请简要回答它在文章中指代的具体 内容。 (3分)
【最新版】2019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第7课《卡尔维诺小说两篇》课件(1)

• 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 依次偷下去,人们幸福地平稳 地没有贫富差别地生活着。
中小学课件
• 文中有两处“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 写,诚实人和富人“看河水”的原因及他们的 心理状态有何不同?(4分)
中小学课件
卡尔维诺 短篇小说
中小学课件
黑羊
中小学课件
• 文章中 “这样的逻辑”,是指偷盗国里从上到 下流行的游戏规则和“多米诺骨牌”式的生存 方式。请简要回答它在文章中指代的具体 内容。 (3分)
http://caiLeabharlann 中小学课件
中小学课件
•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 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 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 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 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 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 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 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 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 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 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 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 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 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 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 痛苦绝望的境地。
中小学课件
呼喊特丽莎的人
• 游戏本身意味着虚拟出一种意义,是在合乎规则的情况下对于意义的创造, 其后还包括一种超越的力量在适当的时候对游戏本身的取消,这种取消同时 也就是对游戏虚拟出来的意义的取消。在这个文本中,“呼喊”是一种游戏,“ 呼喊”本身是一种意义的创造过程,这种意义首先来自呼喊这一行为所产生的 现实功效——“呼喊”是试图在“我”与特丽莎之间建立一种关系,从而交流传 递信息。路边的人们认定“我”所进行的是这种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功利层面上 的意义的创造,所以在看到“我”的呼喊并没有引起特丽莎的注意的时候,人 们也加入了这个意义的建构过程,他们认为自己的功用在于扩大和加深这种 呼喊的效果。他们进入了意义的建构过程,同时使得自己也成为有意义的, 这种意义是由集体的呼喊所赋予的,人们的态度是投入的,默认的前提是— —“我”确实在“呼喊”特丽莎,确实想引起特丽莎的注意。当“我”坦言并没有什 么特丽莎,最初“我”的呼喊并没有明确的功利指向的时候,“呼喊”这一行为从 一种现实意义的创造过程变成了游戏的虚拟过程,人们所着力去创造去坚持 的那个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被取消了,准确地说,是后来加入呼喊的人们 所期望创造的那种意义被取消了。“我希望你没有耍我们。”人们开始领悟了“ 呼喊”只是一个纯粹的游戏。但游戏既然已经被创造了出来,那就不是最初创 造游戏的人所能全部操纵的了。“一定是还有人留在那儿继续喊。有些人很顽 固。”游戏被认真地坚持着,而那些坚持的人并没有意识到游戏的本来面目, 还在进行着想像中的现实意义的创造,他们的创造,只在个人意义上有价值, 而他们渴望出现的那种意义,仍然没有降临。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五《卡尔维诺小说两篇》课件

1.诚实的人来到贼国之前,贼国是什么样的状态? (1)以偷为生,不受任何法律和规则的限制,井然有序的过着幸福生活。 (2)某个人的财富也是他人的财富,没有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
2.到贼国后,诚实的人表现的与其他人有何不同? 不适应那里的生活规则,还是保持本来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别人能够偷到他
高中语文 北师大版 必修五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
教学课件
课文导入
在思想者的眼睛里,这生命的世界无疑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到处都是 寓言盛开着的意味深长的微笑。
蚂蚁辛勤的脚步里有勤奋与幸福的悄悄话,小狗愤慨的咆哮里有英勇与 忠诚的精神;那看似丑陋的乌鸦叨起石头往瓶子里填出水来的时候,那石子 分明是智慧在闪闪发光;而聪明的狐狸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了属于老虎的光荣 与威势,那份得意的背后却又显出属于生命世界的残酷与狡黠……
《孤独》 1.卡尔维诺的《孤独》在叙述中有何特点?
在《孤独》中,他的语调不带任何感情,场景的出现和结束也没有任何的 原因。
可能是卡尔维诺空想自己成了一个电影剪辑员的次数太多了,所以某一天 ,当他路过某一家店铺,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看见人们正在看一则新闻。
一伙窃贼正要撬开一户人家的房门入室行窃,不幸被晚上巡逻的警察发现 了,他们之间于是展开了一场追逐。
关于“黑羊”
在英语里,有“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的说法,是 “家族里的黑羊”意指“有辱门楣的人”。这个来源于英国古代的迷信传 说,英国人总认为黑羊是魔鬼的化身,黑羊的黑颜色使其它的羊恐惧。而 且,黑羊毛不及白羊毛值钱,常被视为“无用的次品”,自古以来,人们 就认为黑绵羊是给羊群添麻烦的东西。因此,“黑羊”在英语中便有了“ 无用之人”、“不孝之子”、“败家子”、“害群之马”等转义。而且, 在西方文明里,黑羊通常既是罪的化身,又是无辜牺牲品的代表。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2单元第7课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饥饿艺术家》 课件(21张)

探究质疑
1、文章的结尾“但他们个个 都还是贼”,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
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文章的 中心,穷人和富人,偷与不偷,都 没有改变他们的本性,都掩饰不住 他们的罪恶。
探究质疑
2、为什么一个诚实的人却令 一个国家有了贫富差别?
因为诚实的人的到来,打破了 原有的秩序,使富人与穷人重 新选择活法----不择手段,因此 便有了这个差别。
❖ “黑羊”指来到贼国的“诚实人”, 因为他的出现,扰乱了贼国的原有秩
序,促使贫富有了悬殊,小说以此为 题,运用了反讽的手法。
布 置 作 如果你生活在贼国里,你会 业 怎么做?请诚实的写出你
的所想所为?
师生互动 质疑点拨
❖1、诚实的人来到贼国之前,贼国是什么 样的状态?
❖2、到贼国后,诚实的人表现的与其他人 有何不同?
❖3、诚实人的行为对自己有何影响?
师生互动 质疑点拨
❖1、诚实的人来到贼国之前,贼国是什么 样的状态?
(1)以偷为生,不受任何法律和规则的限制, 井然有序的过着幸福生活
(2)某个人的财富也是他人的财富,没有贫 富分化和阶级差别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52021/9/52021/9/52021/9/59/5/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5日星期日2021/9/52021/9/52021/9/5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52021/9/52021/9/59/5/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52021/9/5September 5,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52021/9/52021/9/52021/9/5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之小说精读精练:卡尔维诺《最后来的是乌鸦》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之小说精读精练:卡尔维诺《最后来的是乌鸦》人生本辛劳,生活本沉重。
所以人们才创造了童话。
康德说,有三样东西可以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哲学。
而童话就兼有希望和哲学的功用。
它能超脱于沉重之上,给人带来片刻的沉醉和欢愉,在微笑中宣泄、消解人生的苦难和不堪。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就有许多带有童话的性质。
即便是残酷的战争,也能写出童话的味道,给心灵以遥远的温柔。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最后来的是乌鸦>>>很奇怪的题目,完全不知所云。
但请别急,读完之后再做定论。
卡尔维诺那些人正准备用炸弹炸溪流里的鳟鱼,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枪下去就有一条鳟鱼白着肚子浮在了水面。
(手到擒来,轻而易举。
动作描写,表现小伙子枪法了得。
为下文追击、射杀德国兵做铺垫。
)男人们看了一阵鳟鱼,又看了一阵他:“这家伙枪法不错。
”“你跟我们来。
”领头的说。
“那你们把枪给我。
”小伙子答道。
“好啊,当然。
”他就跟他们走了。
>>>故事的开端:小伙子是神枪手,他参加了意大利游击队,成为一名游击队员。
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
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
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
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
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
(“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小伙子的身份。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小伙子是加入意大利游击队的游击队员。
)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
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了这扣子,开了火。
(“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属神态描写,表现小伙子艺高人胆大。
故事叙述始终很冷静,几乎没有修饰和描摹,作者的情感如冰下流泉,深藏不露。
[精选]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黑羊》知识点分析
![[精选]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黑羊》知识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4fb0b45ef7ba0d4b733b32.png)
精品资料范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黑羊》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1作者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生于古巴哈瓦那,随父母移居意大利。
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
2相关背景
黑羊,英文为“black sheep”,是“害群之马”的意思。
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黑羊的毛不如白羊的毛珍贵。
同时,黑羊混杂在白羊之间容易使白羊害怕,当时社会上有一些靠卑鄙手段富起来的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伦理道德。
作者有感于这样的现实而创作了《黑羊》。
3主要内容
这则寓言通过写诚实人的到来,打破了贼国人们原有的秩序,使得贫富有了差别,并且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无情地讽刺了富人之所以能成为富人,是因为他们不择手段。
1。
7卡尔维诺小说两篇课件(北师大版)

思考分析
2、文中小偷和警察角色的互换给我们带 来什么启示?
文中小偷和警察变成相互对峙的符号,能够自 由游走于它们之间的“我” 实际在瓦解这种对峙, 而这种瓦解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双方的默许。其 实是把存在于“我”的个人意识中的荒谬感推到了 社会的层面。
思考分析
3、《孤独》中的“我”叙事的荒谬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小说描写“我”参与盗窃行为的:“他们在干活,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 上动手脚。”“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1)文章中黑羊暗指诚实人,是他的另类行为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状态; (2)对照手法:诚实人与众人对照、品德的对照,力量的对照、结局的对照等; (3)作者用“黑羊”为题是反讽的手法,用对一个诚实的人的否定来证实社会的欺骗性。
课文分析
6、《黑羊》这篇小说包含着怎样的社 会意义?
卡尔维诺的小说在揭示人类的普遍生存状 况时,也对生命个体的生存给予了人性的或者 说人道的关怀以及充分的理解。
主旨总结
2、《黑羊》充满了悲怆和无奈的情绪。小说展现我们这个世界的荒谬、冷酷、 凶残、粗暴、专制、掠夺的属性。我们甚至还可以假想,文明的进程从来都 是以牺牲那些不应该牺牲人的生命和利益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 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因为,我们都是《黑羊》小说中的“贼”或者强盗。
思考分析
4、如何看待小说中“滑稽效果的表现“?
求同辨异品结构——《牲畜林》与《半张纸》比较赏读

作者: 徐昌才[1]
作者机构: [1]湖南长沙
出版物刊名: 读写月报
页码: 38-3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9期
主题词: 教材编排;布局谋篇;斯特林堡;《半张纸》;高中语文选修课;层层推进;卡尔维诺;求同辨异;
摘要: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与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均被选入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编排在同一个单元。
教材编排专家的意图大概是用这两篇作品来诠释小说的结构问题。
所谓“结构”,包括布局谋篇与结构的形态。
结构是一个容器,有长短、巧拙之分;学习时要注意结构的构成,辨析层层推进、生活横断面、按照心理时序展开等不同的结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尔维诺《孤独》读后感洛阳市李金霞老师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
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还有,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
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写满书本、漫画、电影。
他梦想成为戏剧家。
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往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
主刀医生表示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那般复杂精致。
正是这些东西让我觉得卡尔维诺充满了魅力,而我第一次读到便爱上了其中的一句话。
我想重复一遍:“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
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我并不认为卡尔维诺在此对自己从事文学表达了一种悲观,恰恰相反,他表现得无比坚定。
他宁可得不到自己所热爱的家庭的尊重,也要从事文学,为此他不得不声称自己是败类。
但他却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这一点我无比赞同。
我所无法释怀的是,我还不够幸运,至今无法读到卡尔维诺的其他作品,无法以一种更全面的姿态欣赏大师的风采,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这种遗憾是一个初学写作者对大师表达的一种敬意,同时也是一种残酷的折磨。
我希望这种折磨不要再重复出现。
举个例子。
卡尔维诺的《黑羊》、《孤独》和《呼喊特丽莎的人》这三篇里,与卡夫卡一样,同样是把眼前的现实世界异化了,所不同的是,卡夫卡作品里个人内心的挣扎似乎显得更加强烈和狂乱,绝望表现的更加深刻和锋利。
我用“锋利”这个词,是因为乖张的命运在卡夫卡的笔下被描述成了一把刀,是刀不是剑,它更粗砺和霸道,横砍竖切地把现实剁的血淋淋。
卡夫卡在某些人眼里是个疯子。
卡尔维诺要温和得多。
在《孤独》中,他的语调不带任何感情,场景的出现和结束也没有任何的原因。
也许他喜欢当一个电影剪辑员,把自己钟爱的某个场景偷偷剪辑下来,藏在口袋里带回家。
如果他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完全有可能,也许他会把它写进自己的小说。
也许他早就想这么做了,只是现实常常令人乏味。
不过也说不定,上帝有时候也会开一下玩笑。
可能是卡尔维诺幻想自己成了一个电影剪辑员的次数太多了,所以某一天,当他路过某一家店铺,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看见人们正在看一则新闻。
一伙窃贼正要撬开一户人家的房门入室行窃,不幸被晚上巡逻的警察发现了,他们之间于是展开了一场追逐。
事件的结果一般会有两种可能,第一,小偷成功逃脱,第二,警察神勇,贼人悉数被捕。
也或许是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卡尔维诺正好在场,他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之后,灵光一闪,发现作为局外人的自己,不可避免地游离在了整个事件之外。
这个事件被卡尔维诺无限放大,成了这个世界的象征,或者指代物,在这个庞大的事件中,主角是那伙窃贼以及追赶的警察,卡尔维诺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了。
在郁达夫早期的小说中,作者常常表现的是一个世界的零余者的悲哀,卡尔维诺在那一刻也许感受到了整个世界似乎已经将他抛弃,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始至终都是那场追逐,他这个用笔说话的人根本无足轻重。
卡尔维诺站在街头,终于不可避免地想到了孤独。
孤独,是的,正是孤独。
如果这个场景在卡尔维诺写就《孤独》这篇经典小说之前,的确曾经出现,如果以上我所叙述的这一切真的曾经幸运地发生过,那么接下来的卡尔维诺一定会欣喜若狂地飞奔回到他的住处,奋笔疾书,让这一道美好而绚烂的灵光更加耀眼。
也许你会说,事件很简单呀,这种事情每天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还成了经典?是啊,事情很平常,人们或许只是在津津乐道一阵之后,继续忙碌生活,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有一个人正莫名其妙地在街道上兴奋地狂奔。
灵感的闪现带给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作家的,绝不仅仅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而是石破天惊。
卡尔维诺比谁都清楚,平铺直叙只会让《孤独》沦为末流小说,永远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奢望经典。
也许卡尔维诺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为《孤独》争取什么崇高的地位,他只是坚守了一个作家本身的职责,所以《孤独》才会在他的笔下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我想,卡尔维诺一定是在飞奔的途中,寻找到小说的切入口的。
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的狂奔,使得刚才的那场追逐在他的脑海里变得更加牢固,甚至深入了思想,所以在《孤独》中,卡尔维诺让主人公“我”出场时,第一眼就看见有人“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在这里卡尔维诺试图让自己加入到整个事件当中,并且这么做了,卡尔维诺让“我”成了那群窃贼中的一员。
我当时正在闲荡,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
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
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
我就叫:“嗨,往上!”站在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我晃了晃我的脑袋,就好象是说我不过是说溜了嘴。
……“只要那些狗日的警察别出现!”他们说。
“对!”我说,“他们真是狗娘养的!”“闭嘴!你没听见脚步声?”他们每隔几分钟就这么说一次。
“我”的加入没有任何原因的交代,只是因为有人要撬开店门,看到他们费力的样子,所以上前帮了一把。
卡尔维诺在这里耍了一个把戏,让那伙窃贼在没有任何过渡的情况下把他看成了自己人。
卡尔维诺在这一刻扮演的是上帝的角色,他让“我”融入了某个集体,这个集体就是恶。
之后小偷们撬开了门,他们扔了个袋子给“我”,然后不停地在往里面装东西,“我”并没有拒绝反而积极配合他们。
像卡夫卡的小说一样,这一刻所有的一切、所有人物的行为动作的表现都是荒诞的,所以警察的出现也就不需要任何的预兆了。
然后他们派我出去一会,走到街角,看看有没有人过来。
我就去了。
外面,在街角,另一群人扶着墙,身子藏在门廊里,慢慢朝我移过来。
我想,卡尔维诺写到这里的时候一定是忍不住笑起来了,因为他随后又把之前玩过的把戏玩了一遍,这次看起来更加有趣,很少有玩笑开第二次还那么有趣的。
这次卡尔维诺让“我”变成了警察中的一员。
我就加入进去。
“那头有声响,在那些商店边上。
”我旁边的人跟我说。
我探头看了一下。
“低下你的头,白痴,他们会看见我们,然后再次逃走的。
”他嘘了一声。
那群追捕的警察表现出了与窃贼同样的行为,把“我”看成了自己人。
“我”也没有解释没有反对,而是兢兢业业地和警察们一起,干起了追捕的活。
此刻,卡尔维诺又动了动他那只上帝的手,让“我”融入了另一个集体,这个集体就是善。
这之后,卡尔维诺让“我”几次变换了身份,一会儿“我”和警察一起跑动,追捕寻找那伙窃贼,一会儿“我”又成了小偷,开始和小偷们一起表现紧张一起逃跑。
我绊了几次脚后,落在了后面。
我发现自己混在了追赶他们的队伍里。
“快点,”他们说,“我们正赶上他们呢。
”……“干得不坏,你逃出来了。
快。
这边,我们就可以甩掉他们了。
”卡尔维诺这种数次让“我”融入不同的集体、之后又把“我”抛弃的行为,与卡夫卡《城堡》中的表现相类似。
在《城堡》中,卡夫卡让土地测量员K扮演的同样是一个局外人的角色,而城堡代表的是政治权利的中心,也可以异化为整个世界。
城堡当局数次让K象征性的成为城堡里的人,却又让他无法真正意义上地达到,实际上等同于将K抛弃了。
卡夫卡在叙述K费劲心思、一心想要进入城堡的过程当中,所写下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焦躁不安,还有K这个人物本身的急切。
与卡夫卡不同的是,卡尔维诺的叙述要更加平静。
然后我停了下来,大汗淋漓。
周围没人了,我再也听不见叫喊声。
我站着,两手插在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
“我”最终仍然是孤身一人,不管是善还是恶都无法真正融入、都与“我”无关,“我”不属于任何东西,包括这个世界。
我真正成了一个零余者。
在这里,卡尔维诺为事件提供了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孤独,而“我”所感受到的孤独,又被卡尔维诺用一句轻描淡写的叙述所掩盖了。
关于孤独这一点,我曾与班上的一位同学讨论过,那是在一节现当代文学课上,我们坐在阶梯教室最右边的倒数第二张桌子上。
当时那位同学认为,这篇小说写的就是孤独,于是我反问道,那么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感受到孤独呢。
他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其实这一切,卡尔维诺都曾在《美国讲稿》中说过,他说:“我不是说要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说我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孤独》这篇小说中,孤独正是卡尔维诺所说的用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度,另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
是什么使得我们不可避免地用孤独来看待这个世界呢,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引起我们思考的地方,小说真正的意义所在。
而卡尔维诺在小说结尾的时候,一定是为自己预感到了这个世界荒谬的实质,而对自己的清醒伤感不已。
最后说一点,在提到传承时,这位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不无伤感地这样说:“我的家族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人尊敬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科学研究的一种家族传承,经历了几代人的延续之后,在卡尔维诺身上出现了断裂。
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一条与传承相违背的道路。
为此,卡尔维诺不得不遭受某些来自最亲切的人的指责和批评。
他在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的同时,也清晰地预感到自己剩下的唯一陪伴就是文学。
而这个唯一却给了他所有。
这一切正如他的奥地利同行卡夫卡。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工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作家;而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常常花在家庭方面;但是在自己家里,他比陌生人还要陌生……”这样一种无所归属的孤独感,被他深深地埋在心里。
公司的同事都说他是一个谦和的人,没有人了解他内心极度的执拗。
除了文学。
这同样是卡夫卡的唯一。
每一位大师在成为后继者精神的雕像之前,这种“唯一”的孤独感总是时时刻刻氤氲在他们的思想周围,正如清晨冰冷的河面上,久久无法散去的浓雾。
它们在遮蔽所有窥视者眼睛的同时,也很好地隐藏了那些思想之河无所顾忌的奔流。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无足轻重,《城堡》《审判》等几部最重要的作品也是直到死后才得以发表。
然而后来的整个现代主义,却无一不是匍匐在他的脚下前行,奉他为开山鼻祖。
而卡尔维诺,这个在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和电影的孩子呢?早在六十年代,美国后现代派大师约翰·巴斯就曾经沮丧不已地写下了《枯竭的文学》,悲哀地宣称“纯文学已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