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说明(一) 课程代码:130730(二) 课程英文名称:Labo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三) 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四) 课程性质:法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必修课(五)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刻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对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稳定与进步的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对我国劳动立法和执法现状有明确的认识。

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纠纷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部分。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对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法是与全体社会成员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人们基本生活的诸多方面。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明确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体系构成和内容并运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法学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6学分数:2《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应贯彻学以致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采取讲授、讨论、材料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地表现所讲授内容。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考试。

平时教学中任课老师应注意考勤,学生缺课达规定的旷课量以上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按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来评定。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上篇 劳动法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目的要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了解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理解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了解中外劳动法发展的历史及国际劳工立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 l a w23002.课程名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3.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7.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训8学时)8.学分:3二、课程概述本课程由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两部分组成,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律体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权、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责任、劳动执法、劳动争议处理的理论与实务问题。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范围、功能与类型、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制度、法律责任等。

要求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与制度,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建议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内容是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本章难点为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雇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讲授学时:3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1.劳动法的概念2. 劳动关系3.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二、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1. 劳动法的地位2. 劳动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探讨3. 劳动法的作用三、劳动法的形式、体系和适用范围1. 劳动法的形式2. 劳动法的体系和适用范围3. 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主要是中外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

重点和难点: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起源1. 劳动法产生前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2. 劳动法的产生及其社会基础二、外国劳动立法简况1. 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2. 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1. 旧中国的劳动立法2. 新中国的劳动立法四、国际劳动立法1. 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与发展2.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3. 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原则与内容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劳动法价值与具体制度间的桥梁。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2制定者:孙永军审核者:余林媛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劳动权利和义务、我国劳动就业的基本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种类,变更,内容、集体合同的内容签订、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社会福利和保险、劳动争议的处理等制度。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不仅在内容上有了很大变化,在教学手段上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过去我们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则利用多媒体等方法,而且安排学生去法律实务部门进行实习,力图极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劳动法概述(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第三节劳动法的内容第四节劳动法的渊源第五节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第六节劳动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第二章劳动法简史(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19世纪的劳动法第三节 20世纪的劳动法第四节国际劳动立法概述第三章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第一节建国以前劳动立法概况第二节新中国劳动立法第四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学时)第一节规定劳动者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意义第二节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节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五章劳动法律关系(2学时)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成立、变更和消亡第六章工会法与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职权(2学时)第一节工会法和劳动法的关系第二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第三节工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权利第四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权第五节工会参与劳动调解和仲裁第六节工会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第七章劳动就业(2学时)第一节劳动就业概述第二节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第三节职业介绍与就业服务第四节招工制度第五节下岗与再就业第八章劳动合同(2学时)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内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第五节劳动合同签证第九章集体合同(2学时)第一节集体合同的概念第二节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我国实行集体合同的意义第四节集体合同的内容第五节集体合同的签定第六节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七节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第十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2学时)第一节工作时间概述第二节工作日的种类第三节关于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第四节休息休假制度第十一章工资(2学时)第一节工资立法概述第二节工资的宏观调控第三节基本工资制度第四节最低工资制度第五节工资形式第六节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第七节工资的法律保障第十二章劳动安全卫生(2学时)第一节劳动安全概述第二节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第三节劳动卫生规程第四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第十三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2学时)第一节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第二节女职工的特殊保护第三节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第十四章职业培训(2学时)第一节职业培训概述第二节职业培训的分类第三节职业培训的实体第四节职业培训的考核第十五章社会保险和福利(2学时)第一节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社会保险的历史沿革第三节社会保险的种类第四节保险费的缴纳和计发第五节职工福利第十六章劳动纪律(2学时)第一节劳动纪律的概念第二节巩固劳动纪律的方针第三节劳动纪律的立法第四节我国的奖惩制度第十七章劳动争议处理(2学时)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概述第二节处理机构和基本原则第三节劳动争议的调解第四节劳动争议的仲裁第五节劳动争议的诉讼第十八章劳动监督检查(2学时)第一节劳动监督检查概述第二节监督检查机构的工作内容第三节工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第四节其他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一、引言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法律规定,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概念与原则
1.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2.劳动合同的破产、终止和解除
3.合理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4.离职、退休和辞退的规定
5.工资以及劳动报酬的制定和支付
6.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良好发展
7.公司法与劳动法之间的关系
8.劳动保障制度及相关政策
三、劳动争议和仲裁
1.劳动争议的分类及其解决方式
2.劳动仲裁的基本程序、标准和条件
3.仲裁调解的形式、程序和法律效力
四、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及框架
2.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
3.独生子女抚养费、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社会保障问题
五、劳动监察制度
1.劳动监察基本概念及其目的
2.劳动监察的职权、权限和程序
3.劳动监察的效果和经验
六、
通过学习本教学大纲,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学习劳动
关系及其变化的原则和方法,逐渐适应和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劳动关系和社会保
障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将掌握法律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律理论,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劳动保障教学大纲模板

劳动保障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劳动保障2. 课程代码:XXXXXX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4.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等5. 学分:2学分6. 授课对象:XX年级XX专业学生7. 学时:32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8学时)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劳动保障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和政策法规;(2)了解劳动保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3)熟悉劳动保障相关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劳动保障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素质目标:(1)树立正确的劳动保障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劳动保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1. 劳动保障概述(1)劳动保障的概念和特点(2)劳动保障的历史和发展(3)劳动保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劳动保障法律体系(1)劳动保障法律的基本原则(2)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3)劳动保障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3. 劳动保障政策法规(1)劳动保障政策的基本原则(2)劳动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3)劳动保障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4. 劳动保障管理(1)劳动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则(2)劳动保障管理的内容和方法(3)劳动保障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5. 劳动保障相关领域(1)社会保障(2)人力资源管理(3)社会学四、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1. 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劳动保障的基本理论、法律体系和政策法规;(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保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30%)(2)期末考试:笔试(70%)五、教学进度安排1. 理论教学:(1)第1-4周:劳动保障概述(2)第5-8周:劳动保障法律体系(3)第9-12周:劳动保障政策法规(4)第13-16周:劳动保障管理(5)第17-20周:劳动保障相关领域2. 实践教学:(1)第21-24周:劳动保障实践活动请注意,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大纲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大纲》的说明1.课程的性质、任务:课程的性质:专业必修课任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在第三法域中居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面的目前也涉及数2.3.4.5.(1)郭婕主编,刘俊副主编:《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3)关怀:《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贾俊玲:《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书:(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德)W·杜茨着:《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3)(美)罗伯特·A·高尔曼:《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5)林嘉:《劳动法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董保华:《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7)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6.7.、劳动法劳动法学时:共2学时。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掌握)广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1994年7月5日颁布、199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二、劳动关系(掌握,并能在案例中运用此项知识认定劳动关系,正确区分劳动关系和与雇用关系、承揽关系等。

)(一)含义: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社会劳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罗秀芳审核人:许玲编撰日期: 2008年 2月25日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课程内容、特点及选用的主要教材1、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本课程为法律事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必修课,在我国法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本课程课堂教学将以讲授“劳动法”内容为主,“社会保障法”内容为辅(主要是讲授社会保险法)。

2、本课程的特点:理论体系尚不很成熟;学科发展变化快;涉及面广。

3、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劳动法学与宪法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等法律学科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要对上述学科的知识,尤其是民商法学的内容有一定掌握。

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本学科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

5、本课程使用的主要教材与参考书目关怀主编:《劳动法》(21 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4 月第 3 版。

《劳动法》的基本框架: 3 篇 19 章。

参考书目见教材末页。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本门课程的性质,其以劳动关系作为调整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劳动法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2、树立劳动法是保护劳工之法的观念,并以此观念贯通整个教学或学习过程。

3、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

具体包括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及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立法的要求;介绍了 19 世纪初劳动法产生历史背景及其原因;当代各国劳动法的发展趋势;现阶段中国的劳动立法的特点及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

劳动社会保障法学电子教案

劳动社会保障法学电子教案

04
CHAPTER
劳动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与监 督
劳动社会保障法的执法机构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负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 贯彻和实施,依法对用人单位遵 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
监督检查。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负责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 法规的情况进行监察,依法查处违 法行为。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负责社会保险的征收、支付和管理 等工作,对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 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根据不同的标准,劳动合同可以 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 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
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等。
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工作内容和地 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 保护和劳动条件等条款,同时也 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
密等条款。
工资与工时
工资的概念
工资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 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劳动社会保障法学电子教案
目录
CONTENTS
• 劳动社会保障法概述 • 劳动法的主要内容 •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 • 劳动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与监督 • 劳动社会保障法的案例分析
01
CHAPTER
劳动社会保障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劳动社会保障法是调整劳动和社会保 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旨在保护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 稳定。
当前现状
目前,劳动社会保障法已经成为各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根据自己 的国情和法律传统制定了相应的劳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 权益。
劳动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劳动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保护劳动者的 合法权益,包括平等就业、工资报酬、休息休假 、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130730(二)课程英文名称:Labo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三)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四)课程性质:法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必修课(五)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刻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对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稳定与进步的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对我国劳动立法和执法现状有明确的认识。

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纠纷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部分。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对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法是与全体社会成员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人们基本生活的诸多方面。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明确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体系构成和内容并运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法学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6学分数:2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应贯彻学以致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采取讲授、讨论、材料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地表现所讲授内容。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考试。

平时教学中任课老师应注意考勤,学生缺课达规定的旷课量以上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按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来评定。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上篇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目的要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了解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理解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了解中外劳动法发展的历史及国际劳工立法。

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第二节劳动法的渊源、体系与特征第三节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第四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五节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劳动法?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2.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3. 什么是劳动关系?它具有哪些特征?4. 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范围有哪些?5. 劳动法的渊源有哪些?6. 国际劳工立法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是什么?7.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第二章劳动法中的法律关系目的要求:掌握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掌握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条件。

重点难点: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与构成要素、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第三节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第四节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劳动法律关系?2. 劳动法律关系有哪些特征?3. 比较劳动权利能力、劳动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异同。

4.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第三章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目的要求:掌握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特征;明确劳动者权利的具体内容及其在法律中的具体体现;明确劳动者义务的具体内容。

重点难点:劳动法规定的具体内容;劳动法规定的具体义务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权第二节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复习思考题1. 简述我国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法律特征。

2. 简述我国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3. 如何理解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权?第四章劳动合同目的要求:本章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重点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特征、区别。

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的概念及条件。

了解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及处理劳动合同纠纷的程序。

同时,利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明确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基本知识分析我国劳动制度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种类;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条款;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的种类、形式和内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续订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第五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第六节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第七节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复习思考题1. 劳动合同的概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2. 劳动合同有哪些种类?用人单位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情形有哪些?3. 劳动合同的法定形式是什么?用人单位违法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4. 劳动合同的法定内容包括哪些?5. 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服务期和竞业限制作了怎样的规定?6. 劳动合同的效力如何判断?无效的法律后果有哪些?7. 劳动合同变更、终止和延期终止的条件有哪些?8. 用人单位单方可以解除和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哪些?9. 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经济补偿?怎样补偿?10.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哪些?11.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作了怎样的规定?12. 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作了怎样的规定?第五章集体合同目的要求:本章全面系统地概括了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重点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集体合同的概念、特征、区别。

掌握集体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的概念及条件。

了解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及处理集体合同纠纷的程序。

同时,利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明确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集体合同的基本知识分析我国劳动制度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集体合同的概念;集体合同的成立和生效;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终止;集体合同争议处理。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集体合同概述第二节集体合同的内容、形式和期限第三节集体合同的订立和效力第四节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第五节集体合同的管理复习思考题1. 集体合同的概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2.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 如何订立集体合同?4. 有效的集体合同的要件有哪些?5. 变更和解除集体合同的要件是什么?6. 什么是集体合同的管理?如何对集体合同进行管理?第六章劳动规章制度和职工民主管理目的要求:本章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劳动规章的含义、内容与制定程序;劳动规章制度与法律的关系;与劳动合同的关系;劳动组织规则的概念与内容;劳动纪律的内容与实施;违法劳动规章制度的法律责任;职工民主管理的内容与方式。

重点难点:劳动规章的含义、内容与制定程序;劳动规章制度与法律的关系;与劳动合同的关系;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规章的制定和效力第二节劳动组织规则、劳动纪律和实施规则第三节职工参与制度第四节职工民主管理的利益机制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劳动规章?其与法律法规是什么关系?2. 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之间的关系如何?3. 劳动纪律是什么?如何实施劳动纪律?4.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分别承担哪些法律责任?第七章工资法律制度目的要求:掌握工资的概念、构成及形式;掌握基本工资最低工资制度级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重点难点:工资的形式及构成;最定工资标准的确定、适用范围、计算、支付与保障监督;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的规则;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规则;欠薪支付的保障制度。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工资概述第二节基本工资制度第三节最低工资制度第四节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复习思考题1. 简述工资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2. 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则是什么?3. 什么是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依据是什么?4. 什么是欠薪支付保障制度?5. 什么是欠薪索赔优先权?第八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目的要求:掌握劳动服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制度,理解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

重点难点:不定时工作时间、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计件工作时间。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工作时间法律制度第二节休息休假法律制度第三节延长工作时间法律制度复习思考题1. 试述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分类。

2. 我国关于休假的主要规定是什么?3. 《劳动法》对延长工作时间有哪些主要规定?第九章劳动保护目的要求:掌握劳动安全的概念、特征、立法状况及劳动保护关系中各方懂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劳动安全卫生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了解对特殊劳动保护的制度。

重点难点:劳动安全的概念、特征、任务、方针;劳动安全卫生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特殊劳动保护的制度。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保护概述第二节劳动安全卫生技术规程第三节劳动保护管理制度第四节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第五节法律责任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劳动安全卫生?2. 什么是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3. 论述劳动安全卫生的意义。

4. 简述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原则和措施?第十章职业培训目的要求:了解职业培训的概念、意义,我国职业培训的类别及主要规定;了解职业技能鉴定的概念和主要规定,认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我国职业培训的类别及主要规定;职业培训立法的原则;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职业培训概述第二节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第三节职业培训的基本条件第四节职业技能鉴定复习思考题1. 我国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 例举我国职业培训立法的原则。

第十一章就业促进制度目的要求:本章概括了我国劳动就业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的劳动就业有个宏观的了解,同时明确我国劳动就业原则是国家促进原则、平等就业原则、双方互相选择原则、竞争就业原则、特殊群体就业原则和限制就业年龄原则。

重点难点:就业的概念及特征;就业促进的立法概括;就业促进的权利主体、责任主体;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法定职责及具体措施。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就业与就业促进第二节就业促进主体第三节政府就业促进的主要措施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劳动就业?2. 我国就业促进的目标、方针是什么?3. 如何保障公平就业?4. 什么是公共就业服务?5. 如何加强就业援助?6. 什么是失业预警制度?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劳动监督目的要求:本章是劳动法中的程序法部分。

该章内容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以及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及程序。

要讲清楚处理劳动争议的各项制度。

使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现行规定,分析及时处理劳动争议对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