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 章节小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知识点整理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质点:(1)定义:研究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质点的简化条件:①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物体做平动时,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时。
2.参考系(1)定义:观察物体的位置及其随时间变化时用来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特点:①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以观测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②参考系本身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一旦选定后,便假设为不动的。
(化身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3.坐标系几个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数字、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1.2时间和位移1.时间(1)时刻t:是指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
例如:第3秒末、第1秒初。
(2)时间间隔△t:是指两时刻间的一段间隔,有长短意义。
例如:前3s、3s内、第3s内、最后1s。
➢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时间轴上的点,时间间隔对应时间轴上的线段。
2.位移(1)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2)三要素:方向、直线、长度。
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位移,速度,力。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位置x: 初位置x1 ,末位置x2位移(位置的变化量):末位置-初位置x: x =x1- x2x绝对值:位移的大小;x正负:位移的方向。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txv∆∆=单位:m/s km/h cm/s 1m/s=3.6km/h(3)速度是矢量。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与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涉及到运动的研究和描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抛体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某个参考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物体、参考物、位置和运动的方式。
第二节: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在运动学中,我们研究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表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置变化,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加速度表示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
其中,位移和速度都是矢量量,方向需要明确标注,而加速度是标量量,只需正负号表明方向。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匀速或变速运动。
我们通过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v = v0 + at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s = v0t + 1/2at² (s为位移)和v² = v₀² + 2as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s为位移)。
这些公式可以用于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同时具有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
我们可以将抛体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对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抛体运动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其中,抛体运动的水平方向速度恒定,竖直方向速度随时间变化,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二维曲线和两个分量表示。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
其次,要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特别是代数运算和方程的解法。
此外,要注重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运动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高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一章 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求解方法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导公式: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自由落体运动基本规律: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度直线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速度公式:v t=gt.(3)自由落体运动位移公式:h =12gt 2(4)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设T 为等分时间间隔).(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s 1∶s 2∶s 3∶…∶s n =1∶22∶32∶…∶n 2;(3)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位移之比为:s Ⅰ∶s Ⅱ∶s Ⅲ∶…∶s N =1∶3∶5∶…∶(2N -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4.逆向思维方法:在处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时,可以采用对称法,即逆向思维法,将该运动对称地看作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相应的位移、速度公式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其他推论均可使用,此种方法可提升解题速度.一辆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公路上有一只小鹿,于是立即刹车,汽车经过4 s 停下来,使小鹿免受伤害.假设汽车在刹车过程中做匀减速运动,试求:(1)汽车刹车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2)汽车刹车过程中经过的距离.解析:(1)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依题意可知:汽车初速度v 0=72 km/h =20 m/s ,末速度v t =0,刹车时间t =4 s根据加速度定义有a =v t -v 0t =0-204m/s 2=-5 m/s 2所以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v 0t +12at 2代入数据计算得:s =40 m 所以刹车距离为40 m.答案:(1)5 m/s 2;(2)40 m.名师点睛:对于汽车刹车问题,要注意是否有反应时间、反应距离的关系,刹车距离和停车距离等.还要注意刹车后末速度为零,速度不可能为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用运动规律中的时间、位移关系建立方程,这是处理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最好能画出物体运动的过程草图或图象,并找到各点及运动量之间的关系.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中学物理常用的方法,要探究物体运动规律,就要分析打出的纸带,纸带分析时要做的工作一般有:1.判定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因打点计时器每隔相同时间T 打一个点,设物体初速度为v 0,则第一个T 内纸带位移 x 1=v 0T +12aT 2同理可得第二个T 内纸带位移 x 2=(v 0+aT )T +12aT 2…第n 个T 内纸带位移 x n =[v 0+(n -1)aT ]T +12aT 2则相邻相等时间内物体位移差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 =aT 2如果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即a 恒定,则Δx 为一恒量.这一结论反过来也成立,即如果所打纸带在任意两个相邻相等时间内位移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逐差法求加速度. 虽然用a =ΔxT 2可以从纸带上求得加速度,但利用一个Δx 求得的加速度偶然误差太大,最好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有两个,一是求各段Δx 的平均值,用Δx 求加速度,二是对每一个位移差分别求出加速度,再求加速度的平均值,但这两种求平均的实质是相同的,都达不到减小偶然误差的目的.如a -=a 1+a 2+…+a n +1n =Δx 1T2+Δx 2T 2+…+Δx n T 2n=(x 2-x 1)+(x 3-x 2)+…+(x n +1-x n )nT 2纸带分析常用方法及规律=x n+1-x1 nT2这样求平均的结果仍是由两段T内的位移x n+1和x1决定,偶然误差相同.怎样就能把纸带上各段位移都利用起来呢?如果纸带上测得连续6个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x1、x2、x3、…、x6,如下图所示.则x4-x1=(x4-x3)+(x3-x2)+(x2-x1)=3aT2x5-x2=(x5-x4)+(x4-x3)+(x3-x2)=3aT2x6-x3=(x6-x5)+(x5-x4)+(x4-x3)=3aT2所以a=(x6-x3)+(x5-x2)+(x4-x1)9T2就把各段位移都利用上了,有效地减小了仅用两次位移测量带来的偶然误差.这种方法被称为逐差法.如右图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个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单位:cm)(1)为了验证小车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请进行下列计算,填入表内.(单位:cm)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_______cm,即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小车在______________的位移之差在________范围内相等,所以小车的运动是______________.(2)根据a=x n-x n-33T2,可以求出:a1=x4-x13T2=__________m/s2,a2=x5-x23T2=__________m/s2,a3=x6-x33T2=__________m/s2,所以a=a1+a2+a33=________m/s2.解析:(1)x2-x1=1.60 cm;x3-x2=1.55 cm;x4-x3=1.62 cm;x5-x4=1.53 cm;x6-x5=1.61 cm;Δx=1.58 cm.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0.05 cm,即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3.3%.由此可得出结论:小车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所以小车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2)采用逐差法,即a1=x4-x13T2=1.59 m/s2,a2=x5-x23T2=1.59 m/s2,a3=x6-x33T2=1.59 m/s2,a=a1+a2+a33=(x4+x5+x6)-(x1+x2+x3)9T2=1.59 m/s2.答案:(1)1.60 1.55 1.62 1.53 1.61 1.580.05 3.3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误差允许匀加速直线运动(2)1.59 1.59 1.59 1.59►跟踪训练1.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的电源频率为50 Hz,右上图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的纸带上记录的一些点,在每相邻两个点中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点,后面五个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是(单位:cm)8.78、16.08、21.87、26.16、28.94.由此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 2,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 与规定的正方向(运动方向)相反2.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计数点,然后每隔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下图所示.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 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 :由g 1=x 2-x 1T 2,g 2=x 3-x 2T 2,…,g 5=x 6-x 5T2,取平均值g =8.667 m/s 2; 方法B :由g 1=x 4-x 13T 2,g 2=x 5-x 23T 2,g 3=x 6-x 33T 2,取平均值g =8.673 m/s 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x 1,x 2,x 3,x 4,x 5,x 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 中有______________;方法B 中有_______________.因此,选择方法__________(填“A ”或填“B ”)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填“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出两条).答案:x 1、x 6或37.5、193.5 x 1、x 2、x 3、x 4、x 5、x 6或37.5、69.0、100.5、131.5、163.0、193.5 B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追及和相遇问题(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者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相等.(2)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此时存在一个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即两物体速度相等,此临界条件给出一个此种追赶情形能否追上的方法:若两者速度相等时,甲、乙位移相等,则恰好追上;若两者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移小于乙的位移,则甲永远追不上乙,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若两者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此时说明甲已超过了乙而在乙的前方,之后便成了乙追甲了,因乙是加速的,故定能追上甲,亦即在这种情况下,甲、乙能相遇两次,此种情况亦可通过比较甲、乙位移相等时速度大小的关系进行判定,请自行分析.(3)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情形跟第二种情形相类似,请自行分析.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于同一位置时速度相等,或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恰处于同一位置.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两物体运动的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这是关键.(4)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的注意事项.(1)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的距离是最大还是最小,是否恰好追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时间关系是指两物体运动时间是否相等,两物体是同时运动还是一先一后等;而位移关系是指两物体同地运动还是一前一后运动等,其中通过画运动示意图找到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大有裨益.(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巧”、“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方法:一是物理分析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二是数学方法,因为在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表达式中由时间的二次方我们可列出位移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有时也可借助v t 图象进行分析.汽车正以10 m/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 m/s 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6 m/s 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多远?解析:汽车在关闭油门减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因此汽车和自行车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减小,当这个距离缩小到零时,若汽车的速度减至与自行车相同,则能满足题设中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的条件,所以本题要求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x 应是汽车从关闭油门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与自行车相等时发生的位移x 汽与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 自之差,如下图所示.解法一:汽车减速到4 m/s 时发生的位移和运动的时间分别为:x 汽=(v 2t -v 20)2a =(100-16)12m =7 m ,t =(v t -v 0)a =(10-4)6 s =1 s ,这段时间内自行车发生的位移: x 自=v 自t =4×1 m =4 m , 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 x =x 汽-x 自=7 m -4 m =3 m.解法二:利用v t 图象进行求解.如右图所示,直线A 、B 分别表示汽车与自行车的v t 图象,其中画斜线部分三角形的面积表示当两车速度相等时汽车比自行车多发生的位移,即为题中所求的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x .由图可知x =12×(10-4)×1 m =3 m.答案:3 m►跟踪训练1.(双选)如图所示为三个运动物体的v -t 图象,其中A 、B 两物体从不同地点出发,A 、C 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 、C 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B .t =4 s 时,A 、B 两物体相遇C .t =4 s 时,A 、C 两物体相遇D .t =2 s 时,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答案:AC2.一辆摩托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08 km/h.现让摩托车从静止出发,要求在4 min 内追上前方相距为1 km 、正以25 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则该摩托车行驶时,至少应具有多大的加速度?答案:2.25 m/s 2。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6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对物质、能量、运动等自然现象的研究,探索了世界的本质规律。
而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力学基础》是物理学习的入门章节,主要介绍了基本力学概念和物体运动规律。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章的知识点。
1.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表示,通过位置矢量和时间的关系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距离,速度不变。
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不同,速度不断发生变化。
2. 力的概念力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因素之一,是使物体从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要改变运动状态必须受到外力的作用。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这也是惯性定律的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a = F/m。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不同物体上。
4. 力的合成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力的合成规律决定。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力合成的矢量和,方向与合成的方向一致。
5. 运动规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 = ma。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在学习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力学基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定律,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去。
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和实验操作,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0字】第2篇示例: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篇篇1第一章《物理必修一》涵盖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力学、运动学、能量、动量等重要概念。
以下是对第一章知识点的总结:一、力学基础知识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物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力、质量、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牛顿的三个定律。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加速度是速度变化与时间变化的比值。
牛顿的三个定律分别阐述了:1. 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运动学知识点运动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在《物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如时间、速度、加速度等。
时间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间隔;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如平均速度、初速度与末速度的关系等。
三、能量与动量概念能量是描述物体做功本领的物理量,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在《物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功、功率、动能、势能等能量概念,以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功是力在空间中的累积效应,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动量定理描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动量守恒定律则描述了系统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动量变化规律。
四、实验与探究《物理必修一》中包含了多个实验和探究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这些实验包括力学实验、运动学实验、能量与动量实验等,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某某某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某某某象(即位移某某某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某某某象(速度某某某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特定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某某某。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知识全面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 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目及解析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要点解析及训练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质点定义: 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把物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 这个点就是质点。
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不影响对物体的研究。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 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题目:1. 下列物体是否可以看作质点?飞驰的汽车旋转的乒乓球地球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是否优美解析: 能不能能不能不能参考系定义: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 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 以及怎样变化, 这个用来做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必须先选取参考系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必须在同一参考系下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 一般选取地面或运动的车船作为参考系。
2.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诗中描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 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考系的?解析:云不动以船作为参考系, 云与我俱东以地面为参考系。
第二节时刻和时间: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 是时间轴上的一点, 对应于位置。
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 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
对“第”“末”“内”“初”等关键字眼的理解。
3. 以下各种说法中, 哪些指时间, 哪些值时刻?前3秒钟最后3秒 3秒末第3秒初第3秒内解析: 时间时间时刻时刻时间路程和位移: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是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与末位置之间的距离, 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4, 运动员绕操场跑一周(400跑道)时的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各是多少?解析: 0 400米第三节速度速度定义: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叫做速度。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引言物理必修一作为高中物理学习的开端,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大门。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体运动学以及力学的初步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本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二、知识点总结1. 物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转换的自然科学。
本章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力、运动、能量、电磁等。
2. 物体运动学基础知识(1)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运动学公式:掌握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
(3)运动学图像:了解如何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图像、位移图像等。
3.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即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力的分类与性质(1)重力:介绍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以及重力加速度等。
(2)弹力:介绍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胡克定律等。
(3)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种类、产生条件以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等。
5. 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力的关系,分析物体的加速、减速以及变速运动。
三、重点难点分析本章的重点在于掌握牛顿运动定律以及物体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难点在于理解力的分类与性质,尤其是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学习建议1. 夯实基础: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勤加练习:通过大量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原理: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物理思维。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章末小结一
线 运 动 的 研 究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7页
返回导航
必修1 第一章 章末小结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高考热点预测】 热点预测 (1)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应用运动图像解决问题. (3)直线运动知识与现实生活或高科技相结合,反映最新 科技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22页
返回导航
必修1 第一章 章末小结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解析:(1)设汽车的质量为m,轮胎与路面间的动摩擦因 数为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汽车刹车时有μmg=ma 对汽车的刹车过程由运动学公式得-2ax=-v2 v2 由以上两式得x= 2μg 即刹车痕迹长度与刹车前车速的二次方成正比.
第20页
返回导航
必修1 第一章 章末小结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4.如图1-章-3所示为汽车刹车痕迹长度x(即刹车距 离)与刹车前车速度v(汽车刹车前匀速行驶)的关系图像,例 如,当刹车痕迹长度为40m时,刹车前车速为80km/h.
图1-章-3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6页
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
必修1 第一章 章末小结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运 动 的 描
2 逐差法求加速度:xm-xn=m-naT 述 实验:研究匀应用图像法求加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法求瞬时速度:vn=xn+xn+1 直 2T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必修 1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1页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节 认识运动基本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优先取静止的物体)、质点(理想化模型,能否成为质点与物质的大小无关) 第二节 时间、位移基本概念:时间与时刻、路程与位移(位移为矢量)、矢量与标量 第三节 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计时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电源频率、时间周期) 数字计时器(光电门) 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公式拓展:平均速度:02tv v v +=(这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才可以用)sv t ∆=∆(位移/时间),为定义式。
除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也可用。
位移:02tv v s t +=匀变速直线运动有用的推论(一般用于选择、填空)中间时刻的速度:0/22tt v v v v +==一般用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求某点的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中间位置的速度:/2s v =逐差相等:221321n n s s s s s s s aT -∆=-=-==-=……相等时间内相邻位移差为一个定值2aT 。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基本概念:加速度(熟悉书本P15公式下方的文字表达:a ,v 同向加速、反向减速)0tvv va t t -∆==∆其中v ∆是速度的变化量(矢量),速度变化多少(标量)就是指v ∆的大小; 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速度变化率,就是v t∆∆,即a 。
速度的快慢就是速度的大小;速度变化的快慢就是加速度的大小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1∶2∶3∶…∶n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3∶5∶…∶(2n -1)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x Ⅰ∶x Ⅱ∶x Ⅲ∶…∶x N =1∶4∶9∶…∶n 2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 1:1):::-⋯第六节 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 两种图像:s-t 图像、v-t 图像(纸)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基本概念:落体运动(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伽利略的结论)、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第二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基本概念:重力加速度 两条公式:速度公式gt v v+=0、位移公式221gt s=(选定正方向) 第三节 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公式:基本公式:速度公式at v v +=0、位移公式2021at t v s +=变形公式:推论一as v v2202=-、推论二t s v v t o ∙+=2第四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注意:基本条件、隐藏条件、比较量、有无反应时间第三章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基本概念:形变(种类)、弹性、弹性限度、弹力(种类、力的方向)、胡克定律、力的图示 胡克定律:F kx =, x 是指弹簧的形变量,不是弹簧的长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写》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一个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以及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
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根据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二、运动的描述1. 位移:位移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置变化的总量,用Δx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方向与位移的变化方向一致。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用v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用a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即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当加速度为正时,表示物体在加速;当加速度为负时,表示物体在减速。
4. 时间:时间是运动发生的持续过程,用t表示,是一个标量量。
时间的单位有秒、分钟、小时等。
三、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1. 位移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厘米(cm)等。
2.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有千米每小时(km/h)、米每分钟(m/min)等。
3.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4. 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等。
四、运动的图像和图象1. 位移-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如果是匀速运动,图像是一条直线;如果是变速运动,则图像是一条曲线。
2. 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匀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是一条曲线。
3. 加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集合5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集合5篇)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μFn来求解。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 F合 =ma 。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总结及习题讲解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按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可以将运动分为平动(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和转动(物体上各点以某一点为轴运动);按照物体的运动轨迹又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规律的分支叫做力学。
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首先要来学习几个相关的概念。
(一)物体和质点“质点”的引入:自然界中大多数物体的运动是比较复杂的。
比如:鸽子在天空中飞翔时,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并不一样,身体向前飞行时,翅膀还在上下拍动;人在向前奔跑的时候,不仅躯干在向前运动,手臂也在前后摆动。
要准确地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显得比较困难。
但我们一定要将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都描述清楚吗?不一定。
当我们要研究鸽子或人的运动快慢的时候,可以忽略翅膀和手臂的运动,将它们“浓缩”为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而这对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为了使研究的问题简化,可以,将物体看成一个只有质量而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而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但不同于几何中的点。
3.视作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例1: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B.研究地球的自转运动C.研究在平直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的速度D.研究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E.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F.研究比赛时乒乓球的旋转例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是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B.只要是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C.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做质点D.由于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同一物体有时可以看做质点,有时不能看做质点注意:⑴物体能否看作质点不是看物体的大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确定。
高中物理必修一基本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一、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远远小于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二、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三、坐标系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
直线运动建立一维坐标系,平面运动建立二维坐标系。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一、时间间隔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第一秒初、第几秒末都指时刻,第几秒内指时间间隔。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二、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位移是衡量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例如位移、速度、力。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概念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初中时的速度,一般仅指速度的大小)。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能量的转换和传递等。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观察、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等。
1. 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特性或性质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速度、加速度等。
物理量分为基本量和导出量。
国际单位制(SI)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制度,其中包括7个基本单位: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
2. 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仪器直接得到物理量的数值,间接测量是通过其他物理量的关系计算得到。
3. 误差和有效数字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称为误差。
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有效数字是指测量结果中能够表达出来的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仪器的精度。
4. 物理量的运算物理量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和幂运算。
运算时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5. 物理实验和数据处理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进行物理实验时需要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6.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阶段。
古代物理学主要研究力学和光学,中世纪物理学主要以哲学为基础,近代物理学则是在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7.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理论方法和数学方法。
实验方法是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获取实验数据,理论方法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和理论分析来解释实验现象,数学方法则是物理学中广泛使用的数学工具。
8. 物理学的应用领域物理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
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的测量、误差和有效数字、物理量的运算、物理实验和数据处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课件:章末小结与素养评价
[解析] (1)A、C 碰撞过程 A、C 组成的系统内力远大于外力,系统动量守恒, 以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Av0=mAvA+mCvC,从 A、C 碰撞后到 A、B 速度相等过程,A、B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AvA+mBv0 =一矩形木板A和滑块C,可视为质点的滑块B 置于A的最左端,滑块C静止。若木板A和滑块B一起以v0=5 m/s的速度向右运动, A与C发生碰撞(时间极短),相碰后滑块C向右运动,一段时间后A、B再次一起向 右运动,且恰好不再与滑块C相碰。已知:木板A与滑块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 mA=2 kg,mB=1 kg,mC=2 kg,g取10 m/s2。求:
(2)B 在 A 上滑动过程,对 B,由动量定理得 -μmBgt=mBv-mBv0 代入数据解得 t=2 s。 (3)B 滑到 A 的右端时 A、B 速度恰好相等,A 的长度最小,设 A 的最小长 度为 L,A、B 相对运动过程,对 A、B 系统,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12mAvA2+12mBv02=12(mA+mB)v2+μmBgL 代入数据解得 L=3 m。 [答案] (1)2 m/s,A 与 C 不是弹性碰撞 (2)2 s (3)3 m
(2)涉及相互作用边界的临界问题 在物体滑上斜面(斜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过程中,由于物体间弹力的作用, 斜面在水平方向上将做加速运动,物体滑到斜面上最高点的临界条件是物体与斜 面沿水平方向具有共同的速度,物体到达斜面顶端时,在竖直方向上的分速度等 于零。 (3)子弹打木块类的临界问题:子弹刚好击穿木块的临界条件为子弹穿出时的 速度与木块的速度相同,子弹位移为木块位移与木块厚度之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章节小结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质点的正确说法有
A.研究和观察日食时可把太阳当做质点
B.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把地球看做质点
C.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可把地球看做质点
D.原子核很小,可把原子核看做质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考物必须选择地面
B.研究物体的运动,参考物选择任意物体其运动是一样的
C.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物
D.选择不同参考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3.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的运动方向
B.路程是标量,路程即位移的大小
C.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D.位移不会比路程大
4.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内的人看到窗外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大地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西运动
5.关于物体运动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变,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同,通过路程相等
B.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同,通过路程相等C.匀速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变,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是匀速运动D.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此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6.一辆汽车以速度v
1匀速行驶全程的2/3的路程,接着以v
2
=20 km/h走完剩下的
路程,若它全路程的平均速度v=28 km/h,则v
1
应为()
A.24 km/h B.34 km/h
C.35 km/h D.28 km/h
7.有两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相同的时间,速度变化大的质点加速度必大
B、若初速度相同,速度变化大的质点加速度必大
C、若加速度相同,初速度大的质点末速度必大
D、相同的时间内,加速度大的质点速度变化必大
8.比较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较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
B.速度变化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
C.速度变化快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
D.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一定大
9.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加速度的方向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B、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末速度的方向相同
C、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速度的变化的方向相同
D、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10.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m/s,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3m/s,则全过程中是平均速度为
A.2.2m/s
B.2.3m/s
C.2.4m/s
D.2.5m/s
11.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m/s,乙质
点的速度为-4m/s,则可知
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
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秒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m。
12.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速度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B.物体速度变化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C.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速度的方向
二、填空题
13.气球升到离地面80m高空时,从上掉落下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m高后开始下落,若取向上为正方向,则物体从离开气球开始到落到地面时的位移为___________m,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__m。
14.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中的速度是v1,在以后的三分之二路程中的速度v2=54km/h,如果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45km/h,则汽车在通过前三分之一路程中的速度v1= _______km/h.
15.如图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在第1s内物体的速度为_________,从第2s至3s内物体的速度是_________,物体返回时的速度是_________,4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位移是_________,4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
3 2 1 0
t/s
80
乙
60
16.如图所示,质点甲以8 m/s的速度从O点沿Ox轴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从点(0,60)处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要使甲、乙在开始运动后10 s在x轴相遇,乙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方向与x轴正方向间的夹角为______.
三、计算题
17.一辆汽车沿笔直的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5m的距离,第2s内和第3s内各通过20m 的距离,第4s内又通过15m的距离,求汽车在最初两秒内的平均速度和这4s内的平均速度。
18.坐在汽车司机旁的乘客,发现前面约200米处有一拖拉机正在行驶,这时他开始用手表记时,30秒后,汽车追上了拖拉机。
从汽车的速度表上乘客看到车速一直是45千米/小时,如果拖拉机是匀速行驶的,求拖拉机的速度是多大?
19.如果甲、乙两列火车相距为d,并分别以v
1和v
2
的速率相向行驶,在两火车间
有一信鸽以v
3的速率飞翔其间,当这只鸽子以v
3
的速率遇到火车甲时,立即调头飞
向火车乙,遇到火车乙时又立即调头飞向火车甲,如此往返飞行,当火车间距d减为零时,这只信鸽共飞行了多少路程?
20.一列队伍长L=120m,行进速度v
1
=1.6m/s.为了传达一个命令,通讯员从队伍排
尾跑步赶到队伍排头,其速度v
2
=3m/s,然后又立即用与队伍行进速度相同大小的速度返回排尾.问:
(1)通讯员从离开队伍到重又回到排尾共需多少时间?
(2)通讯员归队处与离队处相距多远?
1-7答案
1、B
2、C 、D
3、CD
4、D
5、A
6、C
7、AD
8、C
9、C10、D11、ACD12、C 13、-80,100 14、33.75
15、1m/s,0m/s,-3m/s,4m,-2m,-0.5m/s 16、10;37° 17、12.5m/s,15m/s 18、8.33m/s
19、 甲、乙两车从相距为d 到相遇所经历的时间为 t=
2
1v v d
+, 信鸽飞行的路程为 s=v 3t=
2
13
v v dv + 20、这里有两个研究对象:通讯员和行进中的队伍,两者都作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设队伍原位置为AB ,通讯员从排尾赶到排头时,排头已到位置
A',所用时间为t,通讯员返回排尾时,排头的位置为A″,所用时间为t′.在时间t内,通讯员与队伍位移之差等于L;在时间t′内,通讯员与队伍位移大小之和等于L.
(1)通讯员从排尾赶到排头时,有关系式:
v 2t-v
1
t=L ①
设通讯员从排头返回排尾的速度为v
2′,其值为v
2
′=v
1
= 1.6m/s,又有关系式:
v 1t'+v'
2
t'=2v
1
t'=L ②
联立两式,得通讯员从离开队伍(排尾)到重新返回排尾共需时间:
(2)通讯员归队处与离队处相隔距离就是整个队伍在同样时间内行进的距离,
即s'=v
1
T=1.6×123.2m=197.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