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冬病夏治三伏贴 ppt课件

冬病夏治三伏贴  ppt课件
22
PPT课件
适应症及穴位选择
小儿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消化不良、遗尿等。
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肾俞、肺 俞、天突等穴。
23
PPT课件
适应症及穴位选择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胀, 胃酸,胃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可选中脘、下脘、天枢、神阙、足三里、气 海、脾俞、胃俞等穴。
9
PPT课件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从体质与治疗论冬病夏治 冬病病人在冬季由于寒气太过而致病,即使到
了夏至阳气至盛之时也未能消退,此时若补益阳气则 可以有效克制体内阴寒之气 。一 可采用辛温药 ,温 阳祛寒,以消除冬病的病根。二 采用“随而济之” 的补法,即在“夏至”以后 ,阳气渐去之时以温阳 之药随而济之,起到助阳的作用。如《素问 · 脉要精 微论》云:“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 固定贴敷药物。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汽油或肥
皂等刺激性物质擦洗。
29
PPT课件
注意事项
贴敷药物当日尽量避免运动,减少出汗,注 意局部防水,若洗澡应进行淋浴,贴敷的局 部皮肤不要擦洗,以免导致破溃、感染、甚 至影响下次贴敷。
避免在温度过低房间久留,也不要让电扇或 空调直吹贴敷的穴位。
8
PPT课件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从四时气候论冬病夏治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即有记载,一年之中节
气更迭: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脏腑、 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也会随之发生顺应改变,出现周期 性盛衰。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又是一 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之达到顶峰,此为 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 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可达到“冬 病夏治”。

冬病夏治三伏贴学习PPT课件

冬病夏治三伏贴学习PPT课件

出现水疱
Copy paste fonts. Choose the only option to retain text……
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 免摩擦水疱,防止破损,外涂湿润烧 伤膏;水疱较大者,可用络合碘消毒 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水疱,从水疱底 部抽出液体,再涂抹烧伤膏;水疱溃 破者,注意保护创面,同时涂抗生素 软膏,防止感染。
对 于 支 气 管 扩 张 症 , 以 及 有 咯
气 管 哮 喘
等 多 种
肺 系 疾
病 适
用 。
经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属 虚 寒 证 的 支
白芥子
1.
引佳不炒发
起。过白疱
皮不黄芥药
肤够,子,
过黄过要要
敏则黄求炒
。发则刚后
疱发刚才
过疱黄能
度不,用


灵活有变
1. 46
伤 皮
可 提
贴 后
反 应
时 ,
的一伏贴又
,定的

三 伏 贴
一、什么是三伏贴
雳即热作它 ,三的或主 以伏时者要 治天候加用 疗引,重于 身入也的调 体“就慢治 “天是性秋 虚阳阳疾冬 寒”气病春 ”消最。季 性除充在容 病体盛一易 证内之年反 。之时中复
阴,最发
天阳 虚寒
一、什么是三伏贴
始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组 成】白芥子 甘遂 细辛 元胡等
【适应症】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咽炎等疾病。
二、三伏贴适应症
2.妇科
暖宫止痛贴
【组 成】肉桂 吴茱萸 小茴香 干姜 白芥子等 【适应症】痛经 子宫内膜移位证 子宫腺肌症 慢性盆腔炎(寒 性) 产后身疼等

冬病夏治话天灸伏九敷贴疗法)PPT课件

冬病夏治话天灸伏九敷贴疗法)PPT课件

1/30/2019
治疗“冬病”要辨别体质和证 型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 病,如小儿及成人哮喘、咳喘、咽炎、 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反 复呼吸道感染、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
1/30/2019

此外,冬季易发的感冒、肩周炎、冻疮、 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 疾病在夏天治疗也有满意的疗效。
1/30/2019
一位刚敷贴完的儿童不太习惯火 辣辣的敷贴,想伸手挠痒
1/30/2019

2.疤痕疗法,无疤无效。这种疗法是选用对 皮肤有较强刺激或烧灼性的药物敷贴在人体的 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使穴位局部皮肤充 血、起疱、直到化脓、落疤,以达到刺激相关 穴位,再由穴位传导到整个经络分布部位,起 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这种疗法显效利用的是药 物对穴位和经络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因此只有 在导致皮肤疤痕形成这样一种强度和时间过程 中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经常有一些人 通过艾灸腿部的足三里穴以期提高免疫力就是 应用了这个原理。
1/30/2019
有利时机

1.抓住有利时机。有利时机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治病的有利时机。对于儿童来 说,治疗越早越好,因为年龄越小,其 免疫功能、发育越不完善,越容易得到 纠正,一旦体内的激素、免疫水平稳定 下来,就很难进行调治。
1/30/2019
有利时机
二是贴药的有利时机。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 之阳,午时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阳,中医认为这 一时辰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药力最容易渗 透到体内,因此用药后吸收得最为彻底。 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 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 此时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 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可见“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无疑是提高 患者御病能力,调节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是中医“治本”的外治疗法之一。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PPT课件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PPT课件
• 白芥子、毛茛、蒜泥、生姜、甘遂、威灵仙。
编辑版ppt
24
气味俱厚类药物
“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 —吴师机
•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 • 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生南星、苍术、牵
牛、番木鳖、大戟
• 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 时间也不宜过长
编辑版ppt
25
2.赋形剂的选择
编辑版ppt
5
冬病夏治
理论源流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 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
治已病之病。”
— 孙思邈
编辑版ppt
6
冬病: • 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关节炎等)
编辑版ppt
4
3.“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有针灸、拔罐、刮痧、推拿、 穴位贴敷、薰洗等多种外治法,尤以穴位贴敷、化脓 灸和药浴运用最多,内取药中有汤剂、丸剂、片剂等。 还有药膳、食疗和体育疗法等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 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 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
编辑版ppt
14
2.适应病种
• 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
• 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 •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
寒者) • 妇科疾病:月经病(如月经不调、痛经 证属寒凝
胞宫者)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3
2.“冬病夏治”的机理 冬病之发生,主要因为素体虚寒,而又外受寒邪,其 病因为“阳虚感寒”,故“寒”为病之本。从小暑至 立秋(盛夏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 盛的时候,借着天人之阳盛之时,趁疾病缓解之期, 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 进行治疗,取同气相求之理。用两阳相加之法,使体 内阳气充足,抗病御寒能力大增,祛除体内沉寒痼冷 之宿疾,以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PPT课件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PPT课件
2019/12/3
目录
2
中医特色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贴敷简介
2019/12/3
3
概念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冬天三九 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 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三九贴”、“三伏 三九灸”。敷贴属于中医学中的灸法中的天灸,又 名自灸。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 。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夏养 三伏、冬补三九,利用具有辛温助阳的中药贴敷在 人体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俞穴及经络的作用, 疏经散寒、温肺逐痰、健脾补肾、调节脏腑功能, 提高机体免役力和增强抗病能力。旨在使“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2019/12/3
11
3、在选择用药部位时,主要根据患者体质确定穴位,已发 现穴位与脏腑的相关已达到相对特异的程度。研究发现伏天 用药与冬季用药对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作用有明显差别,说明 伏天用药药物在经络的作用下,经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 调节在体内生物效价明显上升,药性易达到“春夏养阳,温 阳祛寒”的治疗目的。
2019病/12/3在冬季的发作。
5
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依据
理论渊源 理论源于“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学说
2019/12/3
6
何谓“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 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 为映照的。
天人相应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 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是揭示在 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 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 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课件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课件

03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妇科疾病等。
04
冬病夏治的穴位敷贴方法包括选穴、药物制备、敷贴方法、注意事项等。
穴位敷贴的作用
1
温经散寒:通过穴 位敷贴,可以温通 经络,驱散寒邪,
缓解疼痛。
2
活血化瘀:穴位敷 贴可以促进血液循 环,消除瘀血,改
善局部微循环。
3
扶正祛邪:穴位敷 贴可以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增强机
穴位敷贴效果
治疗效果
缓解疼痛:穴位敷 贴可以缓解关节疼 痛、肌肉酸痛等症 状
01
改善睡眠:穴位敷 贴有助于改善睡眠 质量,提高睡眠深 度
02
04
调节内分泌:穴位 敷贴有助于调节内 分泌,改善内分泌 失调引起的症状
03
增强免疫力:穴位 敷贴可以增强人体 免疫力,提高抗病 能力
预防效果
增强免疫力:穴位 敷贴可以调节人体 免疫功能,提高抵
皮肤瘙痒:敷贴后 皮肤可能出现瘙痒, 可适当减少敷贴时 间
皮肤过敏:敷贴后 皮肤可能出现过敏 反应,如皮疹、瘙 痒等,需立即停止 敷贴并就医
皮肤破损:敷贴后 皮肤可能出现破损, 需立即停止敷贴并 就医
皮肤灼热:敷贴后 皮肤可能出现灼热 感,可适当减少敷 贴时间
皮肤起泡:敷贴后 皮肤可能出现起泡, 需立即停止敷贴并 就医
药物作用: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等
药物剂量:根据病情和 体质,选择合适的剂量
药物使用方法:外敷、 内服、注射等
敷贴方法
01
选取穴位:根据 病症选择合适的
穴位
02
清洁皮肤:敷贴 前清洁皮肤,保
持干燥
03
贴敷药物:将药 物均匀涂抹在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2015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2015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 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
慎 用
等内火较重者。
[慎用人群]
1.孕妇及2岁以下的婴幼儿。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
概 说
[冬病]
是指在秋、冬季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 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寒湿伏邪和 阳气受损。
[夏治]

是指在夏季藉自然界的旺盛阳气和人体经络中

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外敷或食疗
等中医传统方法,生发人体内的阳气,培本固
元,驱除体内之寒邪,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其 在秋、冬季节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从

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 肿瘤的患者。

4.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贴 敷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方 案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贴 敷
[推荐]

首选大椎、膻中、肺俞、膏肓俞(或膈俞)。

[随证加减] 例如心功能不全者可选用心俞; 脾肾阳虚者可选用脾俞、肾俞。
[注意]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 其他腧穴。


冬病夏治三伏贴 .ppt课件

冬病夏治三伏贴  .ppt课件
26
3.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 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 院就诊处理。
27
4.皮肤出现小水泡,可表面涂以甲紫(龙胆紫)溶液,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 者,可先用消毒针从水泡下端挑破,排尽泡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泡液,然后 涂以龙胆紫溶液收敛,破溃水泡处也可涂以消炎软膏,外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感 染。
过敏性鼻炎等患者,以及怕冷、怕风、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 可选定喘、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膏肓等穴。
14
小儿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消化不良、遗 尿等。
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肾俞、肺俞、天突等穴。
15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胀,胃酸,胃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 腹泻。
28
5.如果水泡体积巨大,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 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对症治疗。
29
贴敷时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每7-10天贴一次,每次贴3-6小时(成
人),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对于 老年、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日益推广普 及,成为夏季开展的重要医疗活动之一。
3
1
冬病夏治理论源流及定义
2
三伏贴作用机理
3
三伏贴适应症
4
三伏贴禁忌症
5
三伏贴注意事项
4
何谓冬病、缘何夏治
01
02
冬病,顾名思义,是指在寒
夏治,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

冬病夏治三伏贴课件

冬病夏治三伏贴课件

三伏贴作用机理研究

药物贴敷于皮肤,不经过肝的“首过效应” 和胃肠道的破坏而直接作用于人体,且皮肤 间层具有储存特性,使药物浓度曲线趋于平 缓,避免了口服或注射给药途径表现出的时 间-血药浓度曲线的峰谷现象。同时结合腧 穴特殊性能,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维持较 长的药效时间。
三伏贴临床研究

富菊艳等[1]用白芥子30g、延胡索30g、甘遂 15g、细辛15g,共研成细末,与生姜汁调成膏 状贴敷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以及定喘等穴 位,治疗支气管炎650例,哮喘350例,痊愈:1 年以上无复发 ,共360例(36%)。好转:症状 减轻,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共520例( 52 %)。无效:症状未见减轻,共120例(12%)。
[1]富菊艳,蒋文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 2004,13(13):1745.
三伏贴临床研究

常桂婧[2]选择143例冷哮证患者开展随机 安慰剂对照试验,治疗组采取三伏贴穴位贴 敷方法,对照组贴敷安慰剂,观察两组患者 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嗜酸性粒细胞以及 血IgA,评价三伏贴预防哮喘的临床疗效 。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IgA水平高于治 疗前,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本 法有增强哮喘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
1 2 3 4 5
冬病夏治理论源流 三伏贴临床与机理研究
三伏贴适应症
三伏贴禁忌症
三伏贴注意事项
何谓冬病、缘何夏治
冬病,顾名思义,是指在寒冬季节容易发作
或病情加重的疾病。此类疾病都有虚证、寒 症的共同特点,患有“冬病”的人多属于阳 虚体质。 夏治,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 夏天也达到最高,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 泄,选取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 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祛除 体内陈寒,并为肌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 疾病易发季节不易被寒邪所伤。使人体各部 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冬病夏治三伏敷贴ppt课件

冬病夏治三伏敷贴ppt课件

穴位定位
颈痛: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阿是:局部痛处。 肘臂痛:



曲池:屈肘,肘横纹头,尺泽,与 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 下2寸。 臂臑: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阿是穴:局部痛处。
穴位定位
膝痛:
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足三里:膝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脊旁开1横指。 膝阳关:膝外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凹陷中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 血海:髌底内侧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鹤顶:髌底中点上方凹陷处。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冬病夏治三伏敷贴
敷贴疗法的定义

敷贴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指在人体的穴位或身体的 局部敷贴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该法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 为指导依据,应用中草药鲜药直接捣 碎外敷或干品研末,用水,酒,蜂蜜 ,姜汁等赋型剂调成糊膏状,或用药 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敷贴于皮肤, 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用来治 疗疾病。

六.三伏四法
冬病夏治新举措 1.三伏灸(隔姜艾灸)—温经开穴 2.三伏熨(中药热熨)—无药敷穴 3.三伏贴(穴位敷贴)—温药敷穴 4.三伏补(中药汤剂)—温脏固本

七.治疗时间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表示 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 一段时间,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 。 三伏特点: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初伏:夏至日始第3个“庚日”为入伏第一天。 二伏:夏至日始第4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 三伏:立秋日始第1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
三.作用机制



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与淋巴液循环, 促进炎症及代谢产物吸收,增强或调整免 疫功能。 加强组织代谢,增强细胞活力。 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 质,药物的药理性质,皮肤固有可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

1.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 者。
[禁用人群]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 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患者属体质敏感,或既往用药曾出现红斑、水
泡等反应者,应缩短贴药时间。如出现皮肤过 敏反应,应及时将贴敷药物取下,轻者停止贴 敷,避免刺激多可自愈;重者应到皮肤科就诊。
注 意
小儿、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宜短,

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贴敷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 脱落;尽量减少电扇、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 物的吸收。
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

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 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 麻蜇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方可去之。
论 基
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

清·徐大椿:“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 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 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 力”。


[2015年基层贴敷统一用药]
用 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
“温阳化痰穴贴”(批准文号:京药制字
Z20110007)。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 医院制剂室进行加工制作,统一调配,为全市 确定具有中医药服务能力、可以开展此项工作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供药源。



炒芥子、细辛、百部、白芷、醋五味子、冰片
[注意]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 其他腧穴。






府心












[贴敷时间]
[成人]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
伏贴敷的间隔时间为7天。
[儿童] 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贴

敷2至4小时。


年龄
2至 3至 6至 10至 14至 16至 18岁 3岁 6岁 10岁 14岁 16岁 18岁 以上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6日 7月19日
共3次
贴 敷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6日 7月29日
共3次
方 案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5日 8月8日
共3次
儿 童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8月12日 8月15日 8月18日

等。为油润、气味清香,黑褐色固体状物、无
纺布贴剂。
常温下保存。用时除去纸膜和边胶,直接敷贴 即可。
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 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 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等主管部门, 适
根据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 2015年“冬病夏治社区工作”统一防治病种为

时间 (小时) 1-1.5 1.5-2 2-2.5 2.5-3 3-3.5 3.5-4 6-8
[贴敷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充 分暴露背、胸部。

贴背部时,上身前

倾40-50度。

先用干毛巾擦去汗

液 , 再 用 75% 的 酒 精消毒贴敷局部皮

肤(面积要大于贴

敷面积)。
[贴敷方法]
贴待皮肤干燥后,将明康复的咨询指导。
穴位贴敷治疗前一定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并要 向患者介绍本疗法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感谢聆听
[冬病]
是指在秋、冬季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 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寒湿伏邪和 阳气受损。
[夏治]

是指在夏季藉自然界的旺盛阳气和人体经络中

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外敷或食疗
等中医传统方法,生发人体内的阳气,培本固
元,驱除体内之寒邪,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其 在秋、冬季节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从
2015年北京中医药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基
层工作,实施“药品、价格、病种、选穴、培
训”的“五统一”,需各单位依照市中医管理
局有关通知要求规范贴敷的病种、收费等。

请提前做好贴敷预约工作。

贴敷期间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如果疾病发作

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及时控制病情。临 床医生应注意对患者的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

寒邪的最好时期。

[三伏]

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含 “庚”之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 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民 谚:“热在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穴位贴敷法]
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以蓟印其中颠”。
清·张璐《张氏医通》:“冷哮灸肺俞、膏肓、
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
慎 用
等内火较重者。
[慎用人群]
1.孕妇及2岁以下的婴幼儿。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

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 肿瘤的患者。

4.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共3次
[选穴]
选取背部督脉大椎,任脉膻中穴(均为单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俞、心俞、 膈俞、膏肓,手太
阴肺经的中府及经外奇穴定喘(均为双侧)。 每次选用3~4个腧穴(6个贴敷点)。
贴 敷
[推荐]

首选大椎、膻中、肺俞、膏肓俞(或膈俞)。

[随证加减] 例如心功能不全者可选用心俞; 脾肾阳虚者可选用脾俞、肾俞。

揭去“温阳化痰穴

贴”衬纸和边胶的

贴敷膏放在选取的 腧穴上,按压贴牢

即可。

[疗程]

一般每年贴3伏(如同今年有闰伏则为4伏)为1

个疗程,以连续贴敷3年为佳。3年以后,患者

可以继续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今年统一应用的“温阳化痰穴贴”因其药物组
成和制作工艺,较少出现皮肤发泡现象。如果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贴 敷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方 案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共3次
成 人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8月12日 8月13日 8月14日
共3次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 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
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宝命全形论》

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 论
之法成。”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 “天人合一” “择时治

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利用“伏天”
疾病未发之时,通过药物、敷贴等治疗方法,
去除其必发的条件(主因或诱因)以调节人体 的脏腑功能和阳气 ,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伏]
《汉书·郊祀志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 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即,
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唐代《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

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 金配庚,合于肺。 伏天肺金伏藏,也是温煦肺经阳气及驱散内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