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1,什么叫做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它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关系是什么样的?p30,p31,p33
1,什么叫做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它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关系是什么样的?p30,p31,p3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因素。
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可以说,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若不是哥白尼打破了宗教神学创建世界的思想,牛顿提出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后继出现的科学家也不会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2,什么叫做科学价值说?以及关于科学价值说有几种主要的观点和流派,你认为科学是有价值负载还是无价值负载?你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对此有何观点?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显示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科学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科学与人或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科学的属性在与人或社会发生关系时的体现。
科学价值可以划分为科学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三个问题
能很 容易 ’ 而且 往 往 是 正 确 地 ( 判 断 它 们 是 科 学 还 是 技 术事 件 % 例 如 ! 大 部 分 人 可 以 很 快 指 出 ! 中 国 的 四 大 发 明 应 该属 于 技术 发 明 ! 爱 因 斯 坦 的 相 对 论 应 该 属 于 科 学 发现 % 在 >B 世纪以前的大部分历史时期 ! 科学与技术的 联 系是 较 为松 散的 ! 这 使 得 我 们 能 较 为 容 易 地 区 分 科 学 与 技 术事 件 % 但 是 ! 科 学 与 技 术 的 结 合 造 成 了 经 济 学 家 诺 思 所 说 的 第 二 次 经 济 革 命 ’ 诺 思 ! >B?>C>?$( % 而 且 ! 这种 结合 也 成为 现 代 经 济 生 活 中 一 种 制 度 化 的 东 西 & 科 学 技 术化 了 ! 技 术 科 学 化 了 ! 以 至 于 形 成 了 # 科 学 技 术 连续体 $%
在科技哲学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 人们对科 学与 技术 的关 系进行 了 诸 多 研 究 ! 普 遍 认 为 技 术 不 等 于 应 用科 学或不 仅仅等 于 对 科 学 的 应 用 " 不 仅 绝 大 多 数 技 术 哲学 研究者 都把科 学 与 技 术 的 划 界 问 题 看 成 技 术 哲 学 的 # 基本问题 $! 而且一些站在科学或科学哲学立场的研 究者 也要求 对科学 和 技 术 进 行 划 界 % 二 者 分 别 强 调 科 学 与技术各自的独特地位 " 前者认为 & 或指导作用 ) ’> ( 不能片面地强调科学对技术的推动 ’! ( 在认识论维度应该有不同于科学认识 ’$( 在社
!"’ !"#
三个方面, 化/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及其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最根本的看法,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等。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科学技术观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总的看法。
它在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考察科学技术自身内部矛盾发展的规律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的是科学技术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方法加以总结,概括出适用于各门科学技术的普遍的原则。
⏹科学社会学是阐明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深刻揭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这一本质属性,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一部分:自然观⏹从静态看自然,自然是什么?如何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系统性自然界的层次性从动态上看自然,自然是如何发展的?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第一讲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概念、物质实体、物质属性1 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2 物质实体⏹能独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别的东西作为载体加以支持的自立体,是属性、关系、变化过程的主体、载体和基体。
⏹因此,相对属性、关系和过程来说实体是“第一存在”。
而属性和性质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依附于实体而存在,是形容、刻画与表征实体的东西(所以又被称为“第二存在”)。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引言:STS的含义: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STS的定义: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一、不同范式的“STS”1.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发展可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超学科三个阶段。
(1)关于STS的多学科理解早期,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把科学、技术的某一部分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联系主要是功能上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内在的关联。
(2)关于STS的交叉学科理解后来,学者们在肯定科学与技术作用的同时,开始把STS看成一个交叉学科领域,认为其具有交叉学科性质。
科学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技术,科学技术塑造着社会,社会也塑造着科学技术。
(3)关于STS的超学科理解与早期相比,STS的领域得到拓展,理解也得以加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交叉学科走向跨学科或超学科。
STS研究已不再不同传统学科之间游移,而是超越旧的学科限制,把自己理解为单独的的知识现象。
二是从领域走向学科。
人们不再把STS仅仅看做是对象域,而是看做一个新的学科现象。
2.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相对应的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SSK(sociology of science knowledge,科学知识社会学)(2)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见P6图0-1、0-2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结构1.复合三元模式此模式包括STS史、理论STS和应用STS。
具体见表0-1.复合三元模式在理论上提供了比较完整的STS学科框架,特别是它集中体现了STS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三大理论来源2.层次网络模式(见图0-3)这种模式是按照STS之间的关系来称谓的,即层次和网络相结合的模式。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解析形考任务1(正确答案已附题目之后)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题目1完成满分8.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手段;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蒸汽机的使用未标记标记题目信息文本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题目2完成满分20.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1.科学2.技术3.电力革命4.新技术革命1.科学: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技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
高新技术: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和产品的统称,是指对一国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和较大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3.电力革命: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4.新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可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它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未标记标记题目信息文本三、简答题(17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题目3完成满分17.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科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内部原因是由于新发现的事实与旧有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已有的各种观点、理论之间的矛盾。
自然辩证法11
1、系统: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1)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1914年由美国广告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很快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头脑风暴法也称智慧风暴法,这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创造性思维技巧。
该法是将10个左右各有所长的人物组成一个小组,让大家在毫无约束的环境里围绕相同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进行争论,通过各自观点和思想的相互撞击,摆脱原来思维方法造成的局限,产生新的观念和思想。
运用头脑风暴法应注意三个基本规则:一是让组内所有成员的所有想法都能得到充分表达;二是鼓励各种思想的碰击;三是在讨论过程中,注意保护那些刚刚萌芽,但尚不完善的新想法。
3、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在科学范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
科学学派和无形学院是科学共同体的两种主要形式。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首先提出了一套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科学共同体(community)具有三种含义:科学家整体;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集体;某一学派或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学家群体。
4、马太效应: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累积效应。
当一位科学工作者获得了一定的优势(论文、引证、名誉、奖励等)以后,他将会获得更多的优势;而未能获得优势者则相对会变得更加弱势。
在科学技术发展中,“马太效应”不仅体现在科学家个人身上,而且也表现在共同体或国家层面上。
5、技术伦理:技术伦理是围绕着技术所产生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
包括人们在技术发生的伦理关系中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尽的道德义务。
它要求维护技术的正面价值,制约技术的负面价值。
6、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做的一种推测性说明。
浅谈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浅谈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浅谈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部分。
至少在这三种里面。
它所代表的是人类的灵魂。
好比将三者比作一个完整的人,那么艺术便是灵魂,科学是思维与灵感,而技术是人的骨架和血肉。
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共存在一个特定范围内,两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科学提供知识,而技术为这些知识提供应用的手段和方法。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认知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
两者是相互辩证的关系,科学中包含技术,而技术也蕴含着科学。
回顾历史,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三个阶段的改变。
即是远古时期,奴隶社会--中古时期和近代--19世纪中叶到现在。
在远古时期,技术起源比科学早很多,技术来源于生产生活经验而非如同科学一样刻意的研究。
此时技术的特点是几乎没有凭借着科学理论来立足的技术手段。
早期科学在奴隶社会产生,但仍然处于经验状态。
出现早期科学的原因是智慧开化,文字语言和大脑分工。
早期科学称之为自然哲学,它与古代哲学融为一体。
在此之中有显着影响力的是古希腊科学,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及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
但此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学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只有贵族在不缺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会将科学作为一种兴趣爱好研究。
而且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使其中一部分得以很好的利用。
当时的科学依赖于技术,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技术水平的限制。
在中古时期和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这个时期,实验方法创立并发展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
科学亦从经验形态转变为实验形态,开始有主动性。
同时技术也开始吸收科学研究的成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但技术仍旧处决于工匠的制造水平。
这里的技术在一定意义上仍旧和科学各行其道。
第三个阶段便是19世纪及其中后期,由于欧洲社会大生产的建立,对科学的需求逐渐增强。
这一时期的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科学不再依托于技术,而反过来指导技术的发展。
并开辟了众多新领域。
这一时期的表示便是工业革命。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和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紧密相连且相互依赖。
本文将探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首先,科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的。
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科学家们通过科学方法来发现新的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
技术则是利用这些科学知识来设计和生产实用的产品和服务。
科学为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技术则是由科学发现推动和支持的。
这种相互关系使科学和技术能够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彼此的互相促进中。
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发现,新的技术得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技术的实际应用又能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激发了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互动不断推动着彼此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为社会提供了关于自然和人类的认知和理解。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知识,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技术则是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它使人类能够改变和控制自然界,实现效率和生产力的提升。
技术为社会提供了各种便利和服务,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还体现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的研究和发现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例如,医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健康问题的解决;环境科学的研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技术的应用则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改善生产过程和创造性产品等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以及伦理道德问题等。
例如,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空气和水污染,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和技术需要与社会伦理价值观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
综上所述,科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科学技术社会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在东方的国家里,较早使用“科学”这个名词的国家是(B)。
A.中国B.日本C.韩国D.新加坡2.STS获得蓬勃发展,形成世界范围内的STS研究与教育高潮的时间是(D)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试图描述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结构的第一人是(B)A.开普勒B.培根C.圣西门D.亚里土多德4.顾炎武《日知录》中,“社”是古代的一种(A)A.乡村基层组织B.乡村组织C.城市基础组织D.城市组织5.传统意义上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是(B)A.库恩B.斯宾塞C.圣西门D.恩格尔6.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是(D)A.马克思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7.美国和(A)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两大发源地。
A.英国B.日本C.德国D.前苏联8.全美STS协会的所在地处于(B)A.康奈尔大学B.宾夕法尼亚大学C.斯坦福大学D.里海大学9.按照交叉学科的形态划分,信息科学、协同、突变论等属于(D)A.综合学科B.新兴学科C.边缘学科D.横断学科10.(B )是棉花的最早种植者,有相当高的棉纺织和染色技术。
A.古埃及人B.古印度人C.古希腊人D.古巴比伦人11.被称为“古代科学巨匠”的是古希腊时期的(C )。
A.亚里士多德B.欧几里得C.阿基米德D.阿波罗尼12.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中药学著作是明代李时珍的()等。
A.本草纲目B.神农本草经C.天工开物D.医学原理13.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的出现,是(C)A.第一次技术革命B.第二次技术革命C.第三次技术革命D.第四次技术革命14.下列组织中,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是(B)A. 国家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院所B. 大学的科研组织C. 企业建立的科研组织D. 民间建立的科研组织15.三门峡水库问题主要出在(A)A.科学认知不足B.技术本身C.社会问题D.文化问题16.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综合实践模式、历史主义模式和(A)A.知识论模式B.研究纲领模式C.实用主义模式D.学科发展模式17.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科学法是(B)A.俄罗斯科学发展学说B.科学和国家科学技术政策联邦法C.1998—2000饿罗斯科学改革构想D.关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18.突变理论主要以(A)工具进行研究的。
技术人类学:一个成长中的新学科
t hoo a s r on io clnv ait,tsa e rwn b c wt vr rms g rset e n l hs tpo u dhs r a iei bly ii wgo igs j t i eypo in op c c y g i f ti t i n ue. h i p . K yw rs tcnlg ;nho o g ;e betsi c e od :eh o y a t p l nws jc;c n e o r o y u e
完
类学的 兴起有其深刻的 历史 必然性。 技术 人类学 是一个成长中的 有着远大 前途的 新学 科。
关键词 : 技术 ; 类学; 学科 ; 学 人 新 科
中图分类号 : 92 C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5 5 8 (090 -0 0o 10 — 6 1 0 )4 0 1- 4 2
人类学 ” A trplg f ehoo ) ( nhooo o cnlg 的概念 l 赫斯 ( ai y T y 1 1 , D vd J H s) . es等人类学家则在他们主编的文集 中提出“ 科学技术 人类学” A trplg f c neadT c nlg ) ( nhoooyo S i c n eh o y 的概念 1 e o , 不过 , 在英文文献 中还是 以“ 技术 人类学” 的提 法居 多 , 而且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其三,开展国际STS研究的深度合作。在这方面国内的 工作已经很有起色,许多单位都与不同的国际机构建 立了合作关系,学术交流也非常频繁。但是总体说来, 初级的、表层的、效果比较一般的合作比较多,真正 有深度的合作研究还不多见,对此有必要认真推进。
其四,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一般而言,传统并不具 有笼统的优势,但是针对西方思想的薄弱处特别是分 科造成的弊症,传统文化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奇特功效,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过程和生成思想,即坚持事物 连续发展,又主张生生不息的不断创新,因而可以矫 正由于主客二分所造成的发展失偏状态。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1)关于STS的多学科理解 早期的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由于研究中的某种
需要而经常聚到一起,如为了某项工作而各自独立地 解决一些问题和提出一些见解,很像大工业生产中的 流水作业,各自完成自己的工序,彼此之间并没有明 显的交互联系与合作。当时,学者们的理解也都是把 科学、技术的某一部分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联 系主要是功能上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内在的关联。 在这个阶段,STS被分别理解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科学史、技术史、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 术经济学、科学技术政策学等等。美国STS专家卡特克 利夫把它们比喻为一群学科挤在一把伞下面,STS就是 这些学科的混合物。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本章要点 了解STS的含义 把握不同类型STS的特点 领会STS的新概念个新方法 思考中国STS发展的战略问题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人类已经步入2l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更 多未知前景的新世纪。在20世纪人类给未来的 伟大科学馈赠中,于60—70年代兴起的“科学、 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研究无疑是最有前瞻性的成就之一,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简称其为STS。虽然目前关 于STS的许多问题学界还在争论,但这一领域 和学科的存在及其影响却已是公认的事实。
科 技 社 会 学
科技社会学参考书目:1、R.K.默顿著,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2、R.K.默顿著,范岱年等译:《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3、J.D.贝尔纳著,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第一章科技社会学概述第二章科学体制化的进程第三章科学家角色和互动第四章科学共同体第五章科学的奖励系统第六章科学的社会控制第七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八章科学知识社会学第一章科技社会学概述一、科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科技社会学1、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产生于19C中叶,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August Comte,1768~1857)在1838年第一次提出的。
社会学是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综合性科学,它通过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考察,认识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的结构及其功能,探讨人们行为的发展规律。
2、应用社会学应用社会学最早是由美国人L.F.沃德(Lester Frank Ward,1841~1913)在1906年提出的。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从而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科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科技社会学研究科技的侧重点是将科技视为社会现象,而科技哲学侧重研究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发展模式,科学史侧重研究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在时空中的演进等。
科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处于社会互动关系之中的科技”或直接视为“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主要人物介绍1、默顿默顿(R.K.Merton,1910~200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开拓者,曾先后在哈佛大学、杜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社会学教学,曾担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二级知识点总结
二级知识点总结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科学与技术的定义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客观认识的结果,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体系。
技术是实践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以生产力为中心的社会活动的总和。
2.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是技术的指导,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科学是技术的先导,指导技术实践。
技术是科学的试验田,验证了科学理论。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是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技术的发展又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同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1. 科学技术的客观性科学技术是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改造,是客观规律的实践。
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不受主观意志支配,而是遵循客观规律。
2. 科学技术的历史性科学技术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思想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
3. 科学技术的社会性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服务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4. 科学技术的潜在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潜在性,即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作用1. 促进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2. 促进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3. 促进国家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家繁荣的重要条件,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4. 促进人的自由和平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人的自由和平等。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 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管理和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
老师点题: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伪科学的泛滥、高技术中的伦理问题1-1、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反映了人类最新的认识成果。
1-2、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1-3、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华电自然辩证法30题
二、简答题:33个4.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自然观、科学观和方XX。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XX、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
(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XX,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
(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
(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
(5)科学方XX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5.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XX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XX。
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XX: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XX。
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8.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二者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3、科学与技术的差别:一、任务和形态不同。
二、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
三、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不同。
联系:一、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二、科学和技术互为前提。
三、互相渗透。
1、研究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基本目标是推动科学认识的发展。
它分:纯基础研究、定向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
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
开发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和现有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以及生产产品或工程任务所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
标志着一个国家或企业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2、科学的分类:基础科学(是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技术科学(是研究如何将基础科学中的理论用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工程科学(是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如何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与方法,为改造世界提供手段的科学)。
3、技术的分类:实验技术(分力学实验技术、物理实验技术、化学实验技术、生物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分广义机械技术、广义物理技术、广义化工技术、广义生物技术)、产业技术。
技术的特性:一、整发育性。
二、内对应性。
三、自相关性。
2、社会变革功能的实现方法:一、通过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物质基础和手段,特别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技术手段的更新,为社会的全面变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变革生产关系。
三、通过与先进社会意识的结合变革上层建筑。
四、通过改进生活基础来变革人类的进化方式。
火的使用对人类的作用:一、人类的体质得到加强,大脑进一步发达。
二、改善了居住条件,扩大了生存范围。
三、为生产提供帮助。
四、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科技革命的意义:一、推动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冲破了神学的桎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崛起营造了民主的学术气氛,并提供了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
自然辩证法
选择题和填空题自然辩证法是联系(具体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和纽带,是一门具有中介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辩证法就是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其创始人和奠基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思想系统的确立是以恩格斯撰写(《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为标志。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分两个阶段:(1873年5月—1876年5月);(1878年7月—1883年3月)。
(1925年)将《自然辩证法》以(德、俄)两种文字在(苏联国家出版社)首次出版。
(1932年8月),(杜畏之)编译的《自然辩证法》由(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543年(安德烈·维萨里)出版了(《人体的结构》)。
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于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实现了自然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是在传统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的“第一个缺口”。
(康德)最早把历史的观点引入对自然界的研究。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进化历史观)、(系统层次观)、(协调发展观)。
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可以归结为(实物)和(场)两种基本形态。
物质的形态包括气态、液态、固态、(等离子态)、(超密态)、(真空场)和(反物质态)七种形态。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普遍性特征(不可逆性)、(自组织性)、(对称性的破缺)。
论述科学与技术、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异同
论述科学与技术、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异同摘要:科学与技术、科学家与技术专家虽有密切的关联和某些相同之处,但也有着本质区别。
本文主要从规范、结构、方法、评价、学科渗透方面介绍了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从追求目的、研究对象、活动取向、探索过程、关注问题、遵循规范、评价标准、最终结果诸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差异。
并进一步讨论了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异同。
关键词: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差异科学家技术专家1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科学和技术关系密切,它们两者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
科学要借助技术更新设备、启示问题、激励灵感;技术要借助科学提高理论水准、扩展发明视野、开拓新奇领地。
而且,科学和技术确实有诸多相通或相近之处。
正如考尔丁[1]所说,科学和技术二者都处理物理世界,使用相同种类的物质世界的知识。
二者在研究中使用经验方法,雇用在科学中受训练的人,使用类似的词汇表。
技术因它所应用的知识依赖科学,有时也为科学进展提供未加工的材料,即新观察或其他的激励研究的东西。
1.1 规范方面科学和技术都具有非本地化和世界主义的特征。
科学不是由于定义才是普适的,而是通过许多努力消解本地发现的与境的。
技术不是自动地可用于其他境况的,它要求技术和境况两方面适应,以创造起作用的技术。
这个消解与境过程的社会方面也是深入科学和技术之域消解与境,它在于在实践、流通和网络创造之间的交流。
1.2 结构方面一切科学都有理论、观察、实验这三个部分,技术同样如此。
因此,把技术和科学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
科学和技术都进行观察和实验,提出理论,提出关于(通过实验)造成一定条件的方式的陈述。
在基础研究问题上二者也有一定的重合。
1.3 方法方面技术研究与科学研究没有什么区别。
其研究周期图式都是一样的:确定问题;用现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解决问题;倘若尝试失败,就找出某些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假设以至整个假设.演绎系统;借助新概念系统寻求问题的解决;检验解决问题与结果;对假设或初始问题的表达方式做出必要的修正。
科学与当代社会科技与社会学知识点详细分析
科学与当代社会科技与社会学知识点详细分析科学和当代社会科技是紧密相连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影响关系。
科学是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科技则通过应用科学的成果来改变和推动社会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分析科学与当代社会科技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点。
1.科学的定义与特点科学是人们通过规范化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方法,以及精密的检验和验证过程,得出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知识体系。
科学具有客观性、可证伪性、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
2.科学的分类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
3.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当代社会科技指的是在科学基础上应用的技术和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科技已经广泛涉及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众多领域。
4.科学与当代社会科技的相互影响科学为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科技的进步。
与此同时,社会科技的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材料和数据,推动了科学发展的速度和深度。
5.社会学与科学的关系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学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规律,以及预测和改善社会发展。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都会对社会学产生影响,反过来,社会学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的支持。
6.科学与技术的伦理问题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须面对伦理问题。
在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关注科学和技术的益处,也要思考其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规范,确保科学和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和人类的利益。
综上所述,科学与当代社会科技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科学为社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方法,而社会科技的应用则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张彦(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08)内容提要: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本文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侧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管理技术的模式在市场评判、专利制度、非正式交流等诸方面都明显不同于管理科学的模式。
管理实践中,只有弄清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才能为科学和技术社会角色的实现,创造出对每一具体情况都最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于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正在得到重视。
因为,我们称之为科技、研究与创新的现象,总是带着个人智力活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特征。
自默顿开拓性研究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从社会学角度去建立现代科技的概念。
毫无疑问,科技作为现代化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部门,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职业和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
由此,在管理科技活动时,研究其中的社会学,不仅具有启发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作为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科学显示了社会系统或社会群体的特点。
这些特点包含着种种社会关系,它们是以科学共同体独有的信息交换原则为导向的。
我们是否能够像讲科学那样把技术也说成是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建制呢?答案是肯定的。
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使技术社会化的机构。
同时,技术专家也有内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值得信赖的手段。
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团体化的表现形式,如专业学会和杂志等,尽管它们对技术专家的影响比对科学家的影响要小些。
但是,“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 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明显地把科学(即自然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
在科技管理上,把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是一个迄今仍未很好研究的课题。
现在的情况是,由于科学管理较技术管理有更多被广泛认同的提法和结论,因而在一般人的理解上,对技术活动的管理无异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
这就造成了在导向上科学与技术社会角色的错位,我国科技界目前理论成果“相对过剩”,应用成果“匮乏疲软”,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皆与此有关。
本文拟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相互关联方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一初步探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改进科技管理,首先就同区别科学与技术有关。
如果将对技术活动的管理等同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非但不能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实现科技的既定目标,反而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一在科技界,如何鉴定和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是很重要的。
这是因为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结晶,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承认。
如果杰出表现得到表彰,不仅被表彰者会一如既往地对群体保持忠诚,而且对其他群体成员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
反之,如果评价因制度上的缺陷而不能正确地分配承认,就会产生导致越轨的条件。
[2]在科技界,评价的准则是唯一的,这就是默顿所概括的普遍性规范。
所谓普遍性规范,就是强调检验科技成果的非个人标准,作为一种禁令,它禁止人们按照科技工作者的性别、出身、地位、名望、政治态度等作为附加条件和价值标准来评价他们所提供的科技成果。
但对评价的模式,科学与技术之间却有着重要差别。
主要原因在于,科学与技术任务不同,它们的成果形式也不同。
普赖斯曾通俗地指出:“如果某人研究劳动的主要成果是知识,即应公开宣布以作为取得优先权的申请案的某项问题,他便是在从事科学。
反之,当其劳动成果主要是物品、化学品、工艺方法,,即某种可以买卖的东西时,他便是在从事技术。
[3] 科学是“好奇取向”的,科学活动的产物是阐明自然现象的本质!特点!、规律,即所谓理论成果:技术则是“任务取向”的,技术成果已被认定具有多种含义,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办法,它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产物。
在科技界,关于评价的模式,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同行评议制。
按照英国博登教授的观点,同行评议可以严格定义为“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工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种机制”[4]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以同行审查为基础的社会学机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对技术成果的鉴定呢?社会学早已阐明同行评议在科学研究领域进行评估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它明确了科学共同体对选择和评价理论成果的权威作用。
一项基础研究成果,个体和集体所起的作用是复杂的。
但是谁决定取舍?显然不是哪几个权威发话,也不是来自科学系统之外的力量,只能靠科学系统本身。
新理论、新成果要获得接受和确认,必须由科学群体作出判断和裁决。
无论在库恩的范式理论中还是在默顿的规范理论中,人们都被告示,,科学共同体充当理论成果评价、选择的“仲裁人”的角色,是任何科学家个人或其他社会角色所无法替代的。
但是,以同行审查为基础的社会学机制基本上不适用于对技术成果的取舍。
这是因为,同行的集体评价尽管属于非个人决策,这种方法毕竟不同于实践检验真理之标准。
这样,当科学家或技术专家作为同行评议人时,便可能有意无意地出现不客观、不公正的错误。
而理论成果之所以采用同行评议来鉴定,这是在别无更好方法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因为谁也无法先验地确定理论成果的实用性。
[5] 爱因斯坦在谈到基础研究时曾经指出:“作为一个普遍规律,科学所创造的知识和方法只是间接地有助于实用的目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要等几代以后才见效”[6]但技术成果就不同了,技术成果根据其特点可以迅速物化为生产力。
这样一来,技术成果唯有采用“价值评价”,即直接依据其实施后的效果来进行评价,才是最合适和最权威的。
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这就是所谓“视同鉴定“:技术成果被市场所接受,推广并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直接就说明了该成果所具有的水平。
技术成果的评价,舍去实际应用,实在没有别的更好的评价标准了。
明确这一点,对于科技成果大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学来看,技术的社会角色是不同于科学的社会角色的。
如果在技术领域也广泛采用同行评议,就会严重影响人们对技术社会角色的领悟,误将专家认可(而非市场接受)当作对技术社会角色的期待,最终使技术的社会角色不能实现。
应该指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大量闲置,通过鉴定之时就是打入冷宫之时,只开花不结果,皆与此有关。
培根是社会学的远祖之一,早在英国皇家学会萌芽之时,他就提出了科学评价的两个标准: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
内部标准是推理和证明,外部标准是实际应用。
培根更看重外部标准,用他的话来说,因为“只有把新概念成功地运用于实际,才是正确性的最终象征。
[7] 但在科技成果物化速度很慢的小科学时期,人们悄悄抛弃了把应用作为科学评价标准的看法;而培根把推理和证明作为科学内部特征的看法被保留下来,并在本世纪到来之前,成为几乎普遍有效的“官方”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同行评议制。
二十世纪以来,就科技与生产的关系而言,当今世界出现了两大特征:一是科技成果物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二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它们对科学评价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是,科学评价的外部标准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在时间上由实际运用来客观鉴定技术成果成为可能;二是对技术成果的评价如不能促使其迅速物化,评价就会因技术成果的老化而失去意义。
由此看来,在评价模式上,科学与技术的差别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必要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承认的“仲裁人”有所不同。
理论成果的“仲裁人”主要是科学同行,而技术成果的“仲裁人”主要是市场;(2)确定和鉴定的周期不同。
理论成果的鉴定一般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而技术成果一经投入使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也就明朗了;(3)鉴定评价的标准有所不同。
理论成果侧重于对其学术水平和对科技发展指导意义的评价(内部标准),技术成果侧重于对其使用价值的评价(外部标准)。
二在知识生产的社会活动中,知识生产者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
考察和探索科技工作者从事研究与创新工作的社会动因,引起了社会学对“承认”这个概念的重视。
所谓承认,就是对科技工作者“角色表现”在体制上的认可。
社会学者认为,“角色表现”和承认之间的一致性并不是天然的,必须经由一个评价的社会过程才能由此及彼。
而评价的准则,就是以上提到的普遍性规范。
在知识生产的社会活动中,承认是科技工作者继续承担其角色的重要保证。
科技工作者虽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创新的强烈追求,而且通常能在行动中以此来激励自己。
但是,这种不懈的追求只有在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及时社会承认时才能维持。
在社会行为学的研究中,有许多学者都对承认的功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控制的核心。
如果被期望的行为(或相近这些行为的行为)得到激励,那么这些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从这个意义上讲,承认是科技工作者继续承担其角色的重要保证,因而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源”。
但是,对于所要确认的承认,科学与技术之间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科学所要确认的承认,实际上就是发现的优先权。
发现与发明不同,发明是对业己存在的、但尚未被人们所知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和阐明。
如果导致知识增长的发现是正确的,那么这样的发现只有第一次公布有意义。
一个独立发现的第二次公布,除了增加人们对以前公布的发现和正确性的信心之外,并没有增加新的知识。
因此对于科学,只有发现的优先权得到极大的关注和尊重。
默顿对优先权给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学解释。
在他看来.科学建制的日标是增长知识,这样就把科学发现的独创性推到了独一无一的地位。
而科学的规范要求科学家必须公开他的发现,并接受科学界同行的审查、鉴定。
当然,在审查鉴定时要遵循普遍性规范。
做出独创性发现的科学家把知识贡献给整个科学界,他自己并不占有其研究成果。
作为对其公开的报偿,科学共同体给于发现的“优先权”。
[8]优先权激发了科学中的奥林匹克精神,这就是科学竞争。
科学知识总是一个一个具体的科学家生产出来的,并且打上了个人的标记。
谁能率先生产出独创性的知识产品,谁就能首先得到科学荣誊,获得最大的社会承认。
这无疑造成了一种要不断进取的竞争压力,极大地激发了科学家的首创精神。
与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相对应的是技术发明的专利权。
技术专家提交的成果经常被称为“技术发明”,技术发明的结果是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所不存在的人工产物。
与科学发现不同,技术发明的公开可以带来可观的商业利益,这就引出了专利权的保护问题,即要承认科技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经济学上的意义,不能象那些“公有化”的知识,可以无偿占有,而要按其使用价值,支付数额不等的“货币”。
与此同时,对技术成果的评价,使用价值便成了社会承认的最重要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代,更确切地说在小科学时期,无论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发明都时常出现优先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