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和分类

合集下载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概述1、概念: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

2、评价内容: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掌握以下内容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4、评价方法——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5、土地利用背景分析——着重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自然条件——指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经济条件——指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城镇分布状况、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生态条件——指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情况、土壤沙化情况和土地盐碱化情况等。

5.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首先要分析各种已经利用的土地类型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再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土地资源的数量(绝对量和人均拥有量)。

其主要内容有:耕地——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田与旱地的比例;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和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园地——分析园地所占的百分比,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园地生产情况等。

林地——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林地的生产情况;计算森林覆盖率。

牧草地——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分布、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析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占地面积;城市用地、小集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所占比重。

城市规划概论课件第五章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性质分析

城市规划概论课件第五章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性质分析
优势; ❖ 3、分析行业用地规模在城市总用地所占比重大小
三、如何验证确定城市性质的正确性
❖ 1、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 2、是否合乎区域经济对该城市的而要求 ❖ 3、是否与城市本身所拥有的条件相符 ❖ 4、是否与区域城市的关系合乎其地位特征 ❖ 5、决定城市性质中主导部门的确定依据是否准确 ❖ 6、确定城市性质是否充分考虑了发展动力因素,并预测到发展前景 ❖ 7、确定城市性质是否反映城市的特点
年增长数
年增长率= 年初总人口数 ×1000‰
平均增长速度=
规划年限期限末人口数 期限初人口数
-1
人口增长曲线
❖四、城市人口发展预测的方法
影响自然增长的因素
❖ 医疗条件
婴儿成活率高、老人死亡率低
❖ 福利条件
劳保条件、产假、脯乳期
❖ 计划生育政策 五十年代关于人口的争论、七十年代的计划 生育
❖ 认识观念
❖ 城镇
2000人以上
1.9万个以上
国外城市规模的分类
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单从人口规模上划分,被称为城市
或城镇的标准有
美国为2500人;
英国为3500人;
法国为5000人;
印度为5000人;
俄罗斯为1000~2000人。
国际统计学会建议,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算作城市居民区。
二、城市人口的概念
C34 图书展览用地
C35 影剧院用地
C36 游乐用地
C4 体育用地 C41 体育场馆用地 C42 体育训练用地
C5 医疗卫生用地 C51 医院用地 C52 卫生防疫用地 C53 休疗养用地
C6 教育科研用地 C61 高等学校用地 C62 中等专业学校用地 C63 成人与特殊学校用地 C64 科研设计用地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林区环境
评价因子 林区环境 分类 距林区0-500米,或林区内 距林区500-1000米 距林区1000-5000米 分级 5 4 3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居住氛围评价
评价因子 居住氛围 分类 距镇建成区0-250米,或镇建成区范围内 分级 5
距镇建成区250-500米,或村庄范围内
距镇建成区500-1000米,或距村庄0-250米 距镇建成区1000-2000米,或距村庄250-500米 距镇建成区2000-5000米,或距村庄500-5000米
4
3 2 1
4、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高程 分类 高程200-220米 高程220-240米 高程240-260米 高程260-300米 高程300米以上 分级 5 4 3 2 1
2)地形坡度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坡度 分类 坡度0-7度 坡度7-15度 分级 5 4
坡度15-30度
4
3 2 1
2、环境适宜性评价
1)滨水环境
评价因子 滨水环境 分类 距河流0-250米,或距溪流0-100米 距河流250-500米,或距溪流100-200米 距河流500-5000米,或距溪流200-5000米 分级 5 4 3
2)远离工业污染 评价因子 远离工业污 染 分类 距成片工业区1000-5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200-1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100-200米 距成片工业区0-100米,或工业区内部 分级 4 3 2 1
0.28
0.09 0.06 0.07 0.18 0.155
居住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55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1、交通便捷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分类介绍及其概念说明

城市用地的分类介绍及其概念说明

城市用地的分类介绍及其概念说明1、城市用地urban land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2、居住用地residential land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3、公共设施用地public facilities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4、工业用地industrial land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5、仓储用地warehouse land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6、对外交通用地intercity transportation land城市对外联系的铁路、公路、管道运输设施、港口、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7、道路广场用地roads and squares城市中道路、广场和公共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8、市政公用设施用地municipal utilities城市中为生活及生产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包括: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用地。

9、绿地green space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10、特殊用地specially-designated land一般指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及保安用地等特殊性质的用地。

11、水域和其它用地waters and miscellaneous城市范围内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露天矿用地和弃置地,以及江、河、湖、海、水库、苇地、滩涂和渠道等常年有水或季节性有水的全部水域。

12、保留地reserved land城市中留待未来开发建设的或禁止开发的规划控制用地。

城市用地的评价和分类

城市用地的评价和分类

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与分类一、城市用地及用地规模的概念一、城市用地规模(1)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既指以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2)城市用地规模: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

城市用地规模(A)=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P)×人均建设用地标准(a)与城市用地规模相近的两个名词:城市是人与各种活动的聚集地,各种活动大多有聚集的现象,占据城市中固定的空间位置,形成区位分布。

这些区位(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各类活动的交通路线和设施,便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二、自然条件的评价(即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 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A.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

702城乡规划理论综合考试大纲【模板】

702城乡规划理论综合考试大纲【模板】

702 城乡规划理论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城乡规划理论综合考试是为招收城乡规划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

二、考试内容一)、城市及城市发展1. 城市、城市化的概念2. 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3. 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1.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2. 主要理论与实践(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2) 卫星城、新城的理论与实践(3) 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及《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4) 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 of MachuPicchu)(5) 有机疏散思想(6) 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7)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8)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分析(9)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10) 从交往型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到合作性规划(collaborative planning)(11) 全球城(Global city)和全球化理论3. 当代城市规划方法的变革三)、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序列1. 城市规划的任务与工作特点2 城市规划编制序列(1) 城市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要求。

(2) 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3)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序列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的规定4. 城市规划的审批规定四)、城市性质与人口1. 城市性质的含义,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城市类型划分。

2. 城市人口的含义,城市人口的构成,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

五)、城市用地的评价与分类1. 城市用地及用地规模的概念2.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3. 城市建设用地评价及选择4. 城市用地构成:用地分类及代码、用地平衡表或用地统计表的制作5. 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六)、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1. 居住用地居住用地的组成、分类,规划布置要求2. 工业用地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和形式,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教案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教案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教案教案标题: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学科:地理学年级:高中目标:1.了解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掌握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对特定城市用地进行合理的分类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通过图片或实地参观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的兴趣;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用地为什么需要分类和评价?分类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二、知识讲解(30分钟)1.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a.解释城市用地分类的意义:便于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b.介绍城市用地常见的分类方法,如按用途划分、按等级划分等。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a.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为城市土地配置提供科学依据;b.阐述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如综合评价法、权重法等;c.结合案例,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具体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35分钟)1.选取一个具体城市,以一些地区为例进行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的案例分析;2.指导学生收集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和评价;4.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分类和评价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1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3.提问鼓励学生思辨: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用地分类和评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五、拓展与实践(剩余时间)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自己关心的城市用地问题,并进行分类和适用性评价;2.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实践应用。

教学评估:1.教师分析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掌握程度;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他人的分类和评价结果,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3.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内容,评估学生对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应用能力。

注册规划师考试笔记

注册规划师考试笔记

注册规划师考试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区域理论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2、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

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4、交通通讯理论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5、经济全球化理论控制、管理-空间集聚;制造、装配—空间扩散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1、城市的物质构成-—公共领域(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2、城市的物质环境的优化--可达性(与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和外部效应(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3、城市的产业构成—-英国——费希尔、克拉克—-三种部类——第一、二、三产业美国——贝尔--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有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四、城市与区域发展1、城镇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具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2、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指—-物流、人流、信息流3、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4、城乡在发展中形成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周礼。

考工记》的礼制理念《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2、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古西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核心;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核心;中世纪——城堡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一)、历史背景1、(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代表人物-—欧文—-1817年——协和村;傅立叶——1829年—-法郎吉2、(法律基础)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3、(实践基础)巴黎改建及城市美化(源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1、雅典宪章(1933)——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对终极状态的描述)-—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模版(三篇)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模版(三篇)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模版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涵盖了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多个方面。

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制定了一系列技术规定和模版。

本文将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环境规划等方面介绍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模版。

一、城市总体规划技术规定模版1.规划背景:(1)明确所在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2)分析当前城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概述本次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2.规划原则:(1)科学性原则,依据城市规划原理,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规划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3)公众参与原则,促进公众对规划的参与和意见反馈。

3.规划内容:(1)城市的空间结构规划,包括城市的发展布局、功能区划和空间组织;(2)城市的经济结构规划,包括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方向;(3)城市的社会文化规划,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文化遗产的保护;(4)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利用;(5)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4.规划实施:(1)明确规划的实施机构和责任部门;(2)制定规划的实施时间表和目标;(3)确保规划实施的资金来源和保障。

二、土地利用规划技术规定模版1.规划背景:(1)概述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2)明确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2.规划原则:(1)综合利用原则,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利用;(2)节约利用原则,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3)保护环境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

3.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包括城市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划分;(2)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城市用地的分区和功能指标;(3)土地利用结构,包括各类土地利用的面积比例和分布情况;(4)土地利用保护和整治,包括土地的保护措施和整治方案。

4.规划实施:(1)规划实施的机构和责任部门;(2)规划实施的时间表和目标;(3)规划实施的资金来源和保障。

城市用地评价与用地选择

城市用地评价与用地选择
河流的洪水位、洪水频率、洪水淹没范围等,对于城市 建设项目的布局、用地安排、堤防工程建设等有重大影 响。
一般要求:百年一遇洪水位以上0.5~1米的地段,才可选 作城市用地;反之,常受洪水威胁的地段,则不宜作为 城市建设用地。如必须利用,则应根据土地使用性质的 要求,采用不同的洪水设计标准(50年、100年一遇), 并修筑堤防等防洪设施。
用地结构是否体现出城市性质的要求,或是否反映出 城市城特市定市自政然设地施理和环公境共和服历务史设文施化的特建色设等现等状。,包括
社质会量、经数济量现、容状量特与征改造利用的潜力等,将影响到土
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因此,在 很多城社市会的经总济体现布状局特中征,新主区要与表旧现城在的人关口系结问构题、往人往口 成分为布方的案密重度要,的以抉及择城内市容各。项物质设施的分布、容量及 其与居民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不同建筑用地对坡度具有不同的要求(见表)
地面坡度对各项用地的限制并不是绝对的, 应视城市技术经济水平、土地资源丰欠程 度、企业生产特点和建筑物的用途而定。
如利用钢铁厂炼铁和烧结工艺上有联系的 特点,将其车间布置在不同的平面上; 选矿厂也可以阶梯式布置; 城市住宅建筑可以依山灵活布置。
3. 各种地貌现象
2.江河等地表各水情要素与城市用地 规模和建设布局关系密切
河川流量、水深、流速,影响桥涵工程、给排
水工程的标准、港口码头的位置与规模,以及稀 释污染物的能力;江河的流量、流向直接关系到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相互位置等。
在西北干旱地区及沿海岛屿等地,淡水往往是 影响城市发展的制约条件。
3.河川洪水位状况对沿河城市规划建 设具有重大影响
太阳辐射对于确定建筑物的朝向、间距及建筑群
的组织和布局,确定道路的方位和宽度,都有一 定的影响。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水环境容量
第28页,共43页。
人口集聚度
经济发展水平
第29页,共43页。
交通可达性
第30页,共43页。

间 开

适 宜 性
第31页,共43页。
第二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 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 超越狭隘的建设视野,转为全球的人居视野 ➢ 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36
第36页,共43页。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8大类,35中类,42小类)
建 设
用 地
37
第37页,共43页。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城市用地构成
类别名称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工业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绿地
占建设用地比例(%) 25~40 5~8 15~30 10~25 10~15
第38页,共43页。
【城乡用地汇总表】
第39页,共43页。
【城乡用地平衡表】
见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 建设用地标准(2012)
第40页,共43页。
第41页,共43页。
第42页,共43页。
【本章思考题】
1.城市土地的属性?城市用地的价值?
2.城市用地区划类型? 3.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应考虑哪些因素?进行适宜性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我国现行城市用地分类?各种用地的比例构成?
第二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建筑地基

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同的地基承载
质 力,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合理

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非常重要


第17页,共43页。

第5章 城市用地构成及规划

第5章 城市用地构成及规划

A52、A53、 A59共计13小类。
3 城市用地类型

城市用地分类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各类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 用地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内的事业单位用地。

中类:商业设施用地(B1)、商务设施用地(B2)、娱乐康体用地(B3)、公
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其他服务设施用地(B9)等共计5类;
社区附属绿地), 服务设施用地(RX2,住区主要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幼托、文化体 育设施、商业金融、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用设施等用地,不含中小学用地), 其中二类居住用地中类下又设保障性住宅用地(R20), 共计7个小类。
3 城市用地类型

城市用地分类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
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 的服务设施用地。
空闲地 其他未利用地
3 城市用地类型

城市用地分类
代 码 R A B M W S U G 居住用地
residential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8大类、35中类、44小类)
范围
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用地
用地类别
公பைடு நூலகம்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 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W)
物资储备、中转、配送、批发、交易等用地,包括大型批发市场以及 货运公司车队的战场(不包括加工)等用地。

中类: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W1)、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W2) 、三类物流
仓储用地(W3)共计3类;以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程度 划分。

51第五章 城市用地规划2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51第五章 城市用地规划2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 R分类
– 一类居住用地 R1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 住宅为主的用地
– 二类居住用地 R2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 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 三类居住用地 R3
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 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 四类居住用地 R4
设置几个工业区。 必须远离城市的,应就近设置生活区。
• 避开军事用地等战略目标
(四)工业用地的布置
1、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
– 布置在生活居住区的小型工业用地
• 生产用地面积较小、运输量小、无污染、与居民生 活关系密切的工业,如食品、缝纫、玩具制作、手 工艺品等,可布置在居住区的角落或边缘;
• 对居住区无影响的小型精密仪器、仪表、服装鞋帽 等,可以布置在居住区的独立街坊。
• “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开发区的功能定 位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 京津冀都市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工 贸易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转化基 地、高附加值服务业承接基地、区域物 流重要的枢纽、发展循环经济的样板; 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多功能、综合性 产业区
(五)旧城工业布局调整
3、对水源的要求
• 食品工业要求水质优良
• 造纸、印染工业要求用水量大,有污染
4、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 运输量大的企业尽量安排在一起,综合利用
5、环境保护对工业用地的要求
• 安排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 安排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 与城市其它用地用绿化带隔离
6、其它
• 职工上下班方便 不宜距离城市太远。 大城市可
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 以下
房(含廉租 住房)
合计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种中文名】:沙打旺 【种拉丁名】: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种别名】 :直立黄芪、斜茎黄芪、
强度< 20cm
水源严重不足
5
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 >1.0%,暂时不能改良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 位和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在对城镇的 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 用地进行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 适用程度。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一般分三类(见表5.1):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S2m-2
S3e


N1m
N1m-1
N1e
N1m-2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 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 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 常可分2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 、 ②永久不适宜 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选取因素和确定指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选取因素时应 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必须选取较长时期影响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质

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

第三节 国外城市规划实例
• 1、英国大伦敦规划 • 2、巴黎改建规划 • 3、华盛顿规划 • 4、堪培拉规划 • 5、昌迪加尔规划 • 6、巴西利亚规划
巴黎改建规划
华盛顿规划
堪培拉规划
昌迪加尔规划
巴西利亚规划
工程措施才能修建的用地。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原则
一、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组织 总体布局也称城市功能组织结构,满足城市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二、城市总体布局基本形态: • 1、集中型形态:长短轴之比小于4:1,长
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 • 2、带型形态:长短轴之比大于4:1,明显
单向或双向发展状态。 • 3、放射型形态:建成区总平面主体团块有三
第五章 城市空间形态与 布局结构
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 一、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 标准》(GBJ137—90)
• 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 居住用地——R • 公共设施用地——C • 工业用地——M • 仓储用地——W • 对外交通用地——T • 道路广场用地——S •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 三、总体布局基本要求: • 1、用地规划结构清晰;
• 2、城市总体布局:经济合理、满足城市 发展空间要求,各项用地关系协调;
• 3、城市中心的选择:位置与规模合理;
• 4、妥善处理开发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
开发区投资独立发展,依托城市发展相协 调,相互促进;(5KM)
• 5、工业区功能组织:注意与居住、交通、 公共绿地关系;
缺点:拥挤、绿色开敞空间小、服务设 施、基础设施等超负担。
• 2、分散式发展模式: 优点:疏解中心区拥挤、改善内部环境;
缺点:加大人类对自然区域破坏、增加内 部交通与能耗、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费用。

05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05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规划原理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v 一、城市用地的概念t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t 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经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v二、城市用地的属性和价值t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如位置的固定性,独特的地貌、土壤特征,耐久性、不可再生性。

•社会属性–权利表征:隶属性,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权利–经济表征: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法律表征:一项资产,国家、集体所有t城市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用作城市活动产生而具有使用价值。

区位、地质等差异影响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具体表现为地价、租金或费用等。

v三、城市用地的区划t行政区划t用途区划t房地产权属区划t地价区划v一、城市与自然环境v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t地理条件•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城市与周边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地形地貌,影响布局、建设项目、工程设施与建筑物的布置密度、景观。

包括: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等。

•地形一般在200以下很低,平坦广阔平原一般在200米~500米较低,起伏不大,坡度缓和丘陵一般在500米以上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山地t地质条件•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分析•地质现象–黄土:湿陷大孔性土壤–滑坡与崩塌–喀斯特现象:石灰岩溶洞–冲沟–沼泽地、泥石流、砂丘等•地质构造:地震断裂带1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作为城市用地(1)重要工业不要放在软基地、古河道或易于滑塌地区(2)地下有断裂带的地面上,设置100m 宽的居住区卫生防护带,其实不宜布置要求较高的建筑及设施(3)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应留适当的防火间隔,水库不宜在强震区的上游(4)防灾指挥中心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2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地基承载力–指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承受的荷重,在此荷重下,地基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和破坏。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选择方案比较
第57页/共66页
第二 节 城市用地分类及构成
一、城市用地分类
(一)1933年的“城市规划大纲”中,明确居住、 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用地
(二)我国1990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 划建设用地标准》划分为10大类、46中 类和73小类
(三)2007年根据《城乡规划法》,将城市建 设用地分为8大类、35中类和44小类
角砾(中密)
30-50
大孔土
15-25
粘土(固态)
25-50
沿海地区淤泥
4-10
粗砂、中砂(中密)
24-34
泥炭
1-5
细砂(稍湿)(中密)
16-2
江油
窦团山



四川盆地



绵阳市地质构造分析
地表断裂
隐伏断裂
返 回
第13页/共66页
某镇规划方案的修改示意
二、城市用地构成
(一)城市用地功能构成
1、按照行政隶属等次:市区、地区、郊区
2、按照功能用途组合: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 和开发区等
(二)城市用地的比例构成
还有市辖县、建制镇、一般镇,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等划分
第62页/共66页
城市用地的功能构成示意图
第63页/共66页
自学内容讨论(2)
通过风向频率图和风速图,分析盛行风向、最小风频风向和静风频率
第32页/共66页
3、气候条件
(2)盛行风向
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相对风向频率最小,工业区放在虽小风频上风向,居住区在下风方向
全年拥有两个盛行风时,避免工业区在上风向,一般将工业和居住区布置在盛行风两侧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1)对各种替代性土地利用方式作出估价 (2) 必须针对具体的利用目的进行评价
(一)评价系统
纲 (order)
S
(适宜)
类(class)
S1(非常适宜) S2(中等适宜) S3(临界适宜)
N
N1(当前不适宜)
(不适宜) N2(永久不适宜)
亚类
单元
(subclass) (unit)
S2m
S2m-1

而对特定地区的土地(一般以土地利用类型 为单元)进行评价和归类。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指标是指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标准,主 要从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两方面来考察。
(一)土地适宜性
农业用地中,按土地适宜性,可分为四种情 况: 单宜性:指土地只适于某一种用途。 双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两种用途。 多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三种或三种以上的 用途。 不宜性:土地不适宜于任何用途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评级坡度p水侵蚀e风蚀v有效土层d不明显不明显100cm35轻度面蚀35有少量纹沟轻度风蚀515中度面蚀510有少量浅沟中度风蚀植物根出露3050cm1525强度面蚀1020有少强度风蚀出现沙垄1030cm2535强度面蚀2030切沟较密少量冲沟植被覆盖度1030极强度风蚀出现砾垄10cm35极强度面蚀30有大量切沟植被覆盖度10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评级障碍土层l土壤质地t土壤肥力f土壤pha50cm较高60755040cm中等45607585403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较低85或45302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2010cm砾质裸露基岩205010cm砾质裸露基岩75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2评级盐碱化及改良条件s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b水源保证率r轻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需农业技术改良面60cm有稳定保证中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05必须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季节积水轻度4060cm有一般保证强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510需要水利改良措施全年地面积水中度2040cm水源不足保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目前可以改良强度20cm水源严重不足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暂时不能改良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3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位和交通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与分类一、城市用地及用地规模的概念一、城市用地规模(1)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既指以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2)城市用地规模: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

城市用地规模(A)=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P)×人均建设用地标准(a)与城市用地规模相近的两个名词:城市是人与各种活动的聚集地,各种活动大多有聚集的现象,占据城市中固定的空间位置,形成区位分布。

这些区位(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各类活动的交通路线和设施,便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二、自然条件的评价(即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 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A.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

B.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类。

山地:绝对高度为500m以上,相对高度为200m以上;平原绝对高度200m以下,相对高度50m以下;丘陵介于两者之间。

C.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

自然形成的排洪沟,常形成切割用地,增加了工程量,造成水土流失。

D.滑坡与崩塌滑坡: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土地或岩体)在风化、地下水以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而造成的,常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

崩塌:由于山坡岩层或土层的层面相对滑动,造成山坡提失去稳定而塌落。

E.岩溶即喀斯特现象多数为石灰岩,在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下,岩石内部形成空洞。

F.地震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6度),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6度地震是强震,而七度地震则为损害震。

因此以6度地震烈度作为城市设防标准,非重点抗震防灾城市的设防等级为6度,6度以上设防城市为重点抗震防灾城市。

2. 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需获得江河流量、水质、流速、最高洪水位、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地下水位等资料。

水文条件,一般指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水质等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地下水的分类: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具有城市用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

潜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当潜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

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漏斗现象:以地下水作为城市水源,盲目过量地抽取,出现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形成“漏斗”。

(改变了水的流向。

)当地下水位过高时,将不利于工程的地基,在必要时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3. 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和降水)A.太阳辐射日照,包括全年太阳照射的天数,以及邻近建筑物是否对用地造成阳光遮挡等。

B.风象。

由风向与风速表示。

风向一般用风向频率(某一时期内观测、累计某一风向发生的次数/同一时期内观测、累计风向的总次数)表示;风速一般用平均风速(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表示。

图中实线部分表示全年风向频率,虚线部分表示夏季风向频率。

风向是指由外吹向地区中心,风向频率玫瑰图(简称风玫瑰图)是依据该地区多年来统计的各个方向吹风的平均日数的百分数按比例绘制而成,一般用16罗盘方位表示。

关于盛行风向风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用地布局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常年盛行风向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布局效果。

盛行风向是按照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的。

工业区置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位,同时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及风速关系。

若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置换夹角大于90℃,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位,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向,则工业和居住分别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道路走向不能与冬季盛行风向平行,但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

由于我国位于中低纬度的亚欧大陆东岸,东部季风区全年一般都有两个盛行风向(夏季为偏南风,冬季则盛行偏北风),而且方向大体相反。

按“主导风向”的传统布局原则,城市生活区一般位于该风向的上风侧,工业区则布置在下风地带,但在季风气候区,由于几个盛行风向大体相反,因此,某盛行风向的上风侧恰好位于另一个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反之亦然,所以在城市规划中通常运用的“主导风向法”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鉴于大多数类似于季风区地区的城市一般拥有两个风频高的盛行风向,二者风频相近,方向大致相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应以最小风频的方向作为规划布局的原则。

有些城市盛行风向往往随季节变化逐渐转动角度,由偏北逐步过渡到偏南风,再由偏南风逐步过渡到偏北风。

对于这样一些盛行风逐步过渡的城市,工业与生活居住区的布局除去应避开两盛行风的影响外,还应注意盛行风向的旋转。

C.温度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夜间城市地面散热、冷却快,大气层中下冷上热,在城市上空会出现“逆温层”现象,污浊空气和有害废气难以扩散,将加剧大气污染。

(多出现在盆地城市,静风或谷底地区)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所谓“热岛效应”。

(大城市更突出)D.湿度和降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对城市排水设施影响很大。

湿度则对城市某些工业生产工艺和生活居住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4. 地形条件城市建设用地坡度要求不小于0.3%,以地面水的排除、汇集和减少排水管道唧站的设置。

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域差异的存在,自然环境要素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有所不同。

有些情况下气候条件影响比较突出(工厂选址),而有些条件下则可能地质条件比较重要(摩天大楼)。

一项环境要素往往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有着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地下水位高,虽有利于开采地下水源,但不利于施工)。

因此,应着重分析主导因素,研究其作用规律及影响程度。

三、城市用地的评定1. 城市用地评定指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评估.2.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的分类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一般分为三类(有时也可分为四类、五类)。

(1)一类用地,即适于建设的用地。

A.地形坡度在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B.土质的地基承载力大于15吨/平方米;C.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一般埋深1.5~2米;D.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E.没有沼泽或采取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F.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

(2)二类用地,即基本可以建设的用地。

介于一类与三类用地之间(地基承载力为10~15吨/平方米,地形坡度为10%~20%,地下水位埋深为1~1.5米)。

(3)三类用地,即不适于建设的用地。

地基承载力小于10吨/平方米,泥炭层或流沙层大于2米;地形坡度大于20%;洪水淹没经常超过1~1.5米;有冲沟、滑坡;占丰产田;地下水位埋深小于1米。

四、城市建设用地条件评价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他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和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2)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和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

(3)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五、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1.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质城市用地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一是承载性。

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和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

这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二是区位。

除包括以座标表示的几何位置外,更重要的是其经济地理位置,即与周围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有形的区位(如就业中心、交通线路、基础设施条件等)和无形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

级差地租是指不同区位的土地或同一土地上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及开发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绝对地租:指凭借土地自然条件和人类对土地开发经营商的差异而形成的地租。

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城市的地址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别而产生的。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而产生的。

2.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层:包括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恶劣度及其它因素派生因素层:繁华度、交通通达度、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等因子层:商业服务中心等级、道路功能与宽度等一些从更小的侧面等具体地对土地使用产生影响。

三、城市用地构成与分类一、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以达到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规划阶段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细规划阶段达到小类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