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初中地理校本教材
初中地理校本教材篇一:地理校本课程教案地理校本课程教案世界旅游篇二: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地理校本课程***前言***坐落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
赤金镇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也继承了“铁人精神”,建校几十年以来,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发展的思维正日趋形成新教育理念的潮流,******遵循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认为单纯靠“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接受、考试的分数”来诠释的旧教育观,应该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遗弃。
应该将目光投入到新课程的开发上来,以期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培养全新的能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新一代接班人。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自然就成了这种实践的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形成了具有赤金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编写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方面:1、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随意地开设。
明确了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最后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么成果。
对于课程目标的设定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以及作为主人翁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动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突出以下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一定程度。
其次,明确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评价方式。
2、最大限度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我们所学过的课本知识,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扩充;立足生活题材,让学以至用;借助各方教学资源,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地理校本课程世界地理2.1东亚和日本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东亚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日本的地形、气候、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东亚地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多元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组织不够灵活: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时间分配不均、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
2.教学评价不够全面:目前主要依赖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估。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结合自身兴趣,进行地理课题的研究和展示。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通过动态地图展示东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1.东亚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以及这些特征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3.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
2.地形破碎,河流短小,水能资源丰富,为日本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
3.沿海平原和港湾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对外贸易。
例题三:阐述日本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答案:日本气候主要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以下特点: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生活与地理教学目标:(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教学目录: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
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
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地理)——张权
生活中的地理之灾害常识目录气象灾害……………………………………2课时地质灾害……………………………………2课时防灾减灾……………………………………2课时利用地图,指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
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结合材料,认识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结合实例,阐述你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宜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课程实施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要求”、本节以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为切入点,旨在认识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象灾害包含的具体灾害种类很多,洪涝、干旱、台风和寒潮是我国最常见的四种。
因此,教材选取了以上四种灾害类型,每个灾害类型一个标题,每个标题均从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是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教材对四种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在世界与我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
结合材料说明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教材重点介绍四种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情境设计和案例的内容编排上,以“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旨。
具体来说,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涵盖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命健康等多个方面。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材设计了“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主题的活动。
该活动包括两个连续的问题。
第一问通过材料加深对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分布地点的认识。
第二问结合地图了解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此外,谈起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多考虑其负面影响。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基本地理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为例,主要包括:1.第一章:地理常识2.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3.第三章:亚洲的国家4.第四章:我们国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5.第五章:地形和气候6.第六章:河流和湖泊7.第七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理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验证。
四、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参考书:地理知识拓展读本3.多媒体资料:地图、卫星图像、地理视频等4.实验设备:地球仪、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地理绘图、报告、论文等,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运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综合素质:评估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地考察、地理竞赛等。
教学评估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教学时间。
2.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两节地理课,每节课45分钟。
3.教学地点:教室和实验室。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地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一、引言校本课程《美食地理》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地的饮食习惯、食材选择、烹饪技巧以及地理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食材特点及利用方式;2、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当地的饮食习俗;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1、地理环境与食材:介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色食材,如水稻、小麦、玉米等;2、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例如南方嗜米、北方嗜面;3、地理环境与烹饪技巧:讲解不同地理环境中独特的烹饪技巧,如蒸、炒、炖等;4、地方特色菜肴鉴赏:组织学生品尝并鉴赏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色菜肴,如川菜、鲁菜、粤菜等;5、创造属于自己的地方菜:学生分组创作融合家乡特色的菜肴,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食材和饮食习俗;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饮食习惯、食材选择、烹饪技巧等内容;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贸市场、餐馆等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当地的食材及饮食习惯;4、厨艺比赛:组织学生厨艺比赛,展示他们对于地方菜的了解和烹饪技巧。
五、总结通过《美食地理》这一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从而培养他们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学校开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新余一中高中英语教研组也积极参与其中,试图通过开发高中英语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个性化的英语学习体验。
地理校本课程教案
地理校本课程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理校本课程-了解世界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地球上不同地理特征和文化差异的尊重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特征3.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4.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5. 地理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特征,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 教学难点: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地理图表、地图等资源,展示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问题导向学习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地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 小结与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第二课时: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特征1. 导入:播放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特征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 地球的构造: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
3. 地理特征:介绍地球的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特征。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地理特征。
5. 小结与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第三课时: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理环境,引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思考。
2. 自然地理环境: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3. 人文地理环境: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教案标题: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主题:1. 地球与地图: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图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意识。
2.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气候、水文、地貌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3.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化、农业、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4. 地理信息系统(GIS):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地球与地图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图的使用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地图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上的信息。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制作一张简单的地图,并标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自然地理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地理景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地球的气候、水文、地貌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3.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观察并记录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地貌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解释和分析。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第三课时:人文地理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人口、城市化、农业、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3.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关于该地区人文地理的报告。
4. 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分享他们的研究报告,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第四课时:地理信息系统(GIS)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GIS的兴趣。
地理校本教材:自然校本课程教材
地理校本教材:自然校本课程教材
地理校本教材是指根据地方特色和资源条件编写的供当地学生使用的教材。
自然校本课程教材则是指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自然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地方教学特点和学生的研究需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保意识。
本教材以地理学知识为基础,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气候和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等内容。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
该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秉持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原则。
每个单元都提供了适合学生年龄和社会背景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材还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特色资源,通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现象的原因。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本地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这本地理校本教材将成为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资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了解本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机会。
希望通过该教材的使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解读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解读【—校本课程内容解读】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阐释的传授内容哦。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天文概论第一章天文简史§1.1古代天文学发展§1.2星座故事§1.3近代天文学发展§1.4现代天文学与展望第二章宇宙环境§2.1宇宙起讫问题与假说§2.2宇宙天体类型§2.3恒星§2.4恒星进化§2.5其他天体类型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3.1太阳系§3.2太阳系成员§3.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4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第四章天体力学§4.1万有引力定律§4.2万有引力定律运用§4.3其他天体力学现象第二部分天文观测第一章光学望远镜§1.1凸透镜§1.2凹透镜§1.3折射望远镜§1.4凹面镜§1.5反射望远镜§1.6光学望远镜特点及运用第二章射电望远镜§2.1黑体电磁辐射定律§2.2射电望远镜类型§2.3射电望远镜特点及运用第三章天文观测§3.1天球坐标§3.2星图判读应用§3.3宇宙观测前沿观测活动:常规观测辨认银河系;观测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观察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观测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观察太阳大气层、太阳黑子等;观测月球表面地貌、观测月相变化,总结变化规律;特殊天象实时追踪彗星流星雨日食和月食其他各种天象野外观测在有特殊天象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前往野外(如崇明东滩、天平山等地)观测。
以上对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阐释科学知识,同学们都能够较好的掌控了吧,期望同学们较好的展开地理知识的自学,并在考试中获得较好成绩。
校本课程地理组
(校本课程)青州三中目录第一章生态系统与生态统的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二节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第三节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第四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的改善第一节生态农业第二节生态工业第三节居住环境的改善第四节自然保护第四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由来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含义第三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一章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概念。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其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
一个物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里称为种群,所有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为群落,生物群落连同其所在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
例如,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山脉或其一部分都是生态系统;农田、水库、城市则是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等级结构,即较小的生态系统组成较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根据各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情况,又可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类型。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降雨量少的地区,动植物种类较森林生态系统少得多,群落的结构相对简单。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农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单一。
[校本课程教案]七年级地理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校本教材教案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课标要求】通过简单的活动,了解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1.能通过简单的活动了解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逐渐养成观察和动手能力。
2.能准确说出太阳光照射角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重点)3.通过活动,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及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对不同季节气温高低的影响。
(难点)【教学模式】活动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放大镜、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友情提示:太阳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因此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成是平行线。
3.观察结论:太阳光直射、斜射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A阳光直射:B 阳光斜射:3.学生分组讨论活动二追问与探索通过活动一我们知道,阳光照射角度越大,其阳光散布面积越小,地面获得热量越多,反之,阳光照射角度越小,其阳光散布面积越大,地面获得热量越少。
那么,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一组问题:1.观察下图思考:一天之中,清晨、正午和傍晚三个阶段,哪两个阶段太阳高度最小,哪个时段太阳高度最大?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观察记录:清晨正午傍晚太阳高度大小追问,是教师追问,对地球自转基本知识进行拓展提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迁移运用能力;探索,是学生探索,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密切结合,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90°60°时段项目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30旅游景观的欣赏教学目的: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重点与难点: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旅游资源的特性之一——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旅游资源同其它资源最主要的区别。
怎样获取旅游中的美感呢?这就要求在旅游之前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即事先了解景观的特点一、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及历史文化内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_生活与地理
丰城中学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生活与地理责任编辑: 刘云峰主讲:刘云峰2013-1-9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责任编辑:地理教师-------刘云峰教学目标:(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教学目录: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3.教材-生活与地理-老爷庙多风的原因及历史上经常出现沉船的原因4.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5.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1)6.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2)7.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3)8.教材-生活与地理-旅游地理9.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10.探索:丰城地域文化教学手段:(1)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2)运用电教展示老爷庙相关视频高中地理-引言篇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
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知识校本课程设计
地理知识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理解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
3. 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气候、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
2. 提高学生地图阅读、绘制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能力,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树立全球化观念,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和参与地理环境保护。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注重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及特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讲解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分析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文特色。
2. 世界地理概览: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世界主要地理分区、国家和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及人文风情。
3. 地图知识与应用:教授地图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以及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形图、交通图、气候图等。
4. 地理信息系统(GIS)入门:引导学生了解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会使用简单的GIS软件进行地理信息查询和分析。
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及特点(1-2课时)第二周:世界地理概览(3-4课时)第三周:地图知识与应用(5-6课时)第四周:地理信息系统(GIS)入门(7-8课时)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基础理论,如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等。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3.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地理格局及其演变,提高对全球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查询、分析、处理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探索地理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全球意识,使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结合地理学科的性质,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气候、水文、地貌等,对应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
-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二章:地貌与地理环境- 第三章:气候与水文2. 中国地理: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区域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应教材第四章至第六章。
- 第四章:北方地区- 第五章:南方地区- 第六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 世界地理:世界地理分区、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对应教材第七章至第九章。
- 第七章:亚洲- 第八章: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第九章:美洲4.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应用:地图制作、地理信息查询与分析,对应教材第十章。
- 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应用5. 地理实践: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性教学。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材介绍本文档旨在讨论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材的重要性及其编写要点。
中学地理课程教材在学生研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知识以及地理实践技能。
重要性- 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地理课程教材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为他们建立地理思维提供坚实基础。
- 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地理课程教材应以多样化的研究活动和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 关注地理实践:地理课程教材应关注地理实践,通过野外考察、地理实验等方式,将地理理论与实际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并掌握地理技能。
编写要点- 内容涵盖全面:地理课程教材应涵盖各个地理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如地球与地图、人口与城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等。
相应的重点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研究阶段来进行合理划分。
- 结构清晰且可读性强:地理课程教材应具有清晰的结构,包括目录、章节、段落等,使学生能够有条理地研究地理知识。
同时,应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增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 激发学生的兴趣:地理课程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图片、图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 与时俱进:地理课程教材应结合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及时更新内容,使教材更具现实性和可靠性。
总结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材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资源。
在编写过程中,应确保全面涵盖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结构清晰且可读性强,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与时俱进。
这样的教材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生活与地理教学目标:(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教学目录: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
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
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
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
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
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
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是本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门选修模块的开设以及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地理学习面临的历史重任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说,赋予的含义也是不相同的。
侧重生活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生存需要的学生和注重应用与操作的地理学习;侧重文化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素质要求的学生和强调常识与技能的地理学习;侧重科学的地理学习,对应的是具有探索意向的学生和倾向学科发展的地理学习。
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地理学习需求,地理新课程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这些课程均属于国家课程,不仅体现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多样性和选择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进一步开发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同时要利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地理与相关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成立地理兴趣小组,以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教材-生活与地理-序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的烙印。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
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
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
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
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野外探险旅游,对气象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
学会看云识天气和观察动物行为,及早做出预防,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护人身安全。
一、野外方向判断野外判定方向和位置的方法有许多,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利用罗盘或指北针水平放置使气泡居中,此时磁针静止后,其标有“N ”的黑一端所指的便是北方。
除了测出正北方向外,罗盘或指北针还可以测出某一目标的具体方位,方法是开罗盘将照准器对准目标,或将刻度盘上的0刻度对准目标,使目标、0刻度和磁中点在同一直线上,罗盘水平静止后,N 端所指的刻度便是测量点至目标的方位,如磁针N端指向36°。
则目标在测量位置的北偏东36°。
利用罗盘或指北针辨别方向虽然简单快捷,但需要注意:1、尽量保持水平;2、不要离磁性物质太近;3、勿将磁针的S端误作北方,造成180°的方向误差;4、掌握活动地区的磁偏角进行校正。
(二)利用太阳在晴朗的白昼,根据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东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断方向,但只能是大致的估计,较准确的测定有下列几种方法:1、手表测向“时数折半对太阳,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可以很快地辨别出方向,用时间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对向太阳,12 时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的时间,其一半为7:20,把时针对向太阳,那么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时针与12时刻度平分线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置手表,将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表中央转动手表,使小棍的影子与时针重合,时针与12时刻度之间的平分线即是北方。
必须注意:(1)判定方向时,手表应平置;(2)在南、北纬20°30′之间地区的中午前后不宜使用,即以标准时的经线为准,每向东15°加1小时,向西15 °减1小时。
2、日影测向为晴天,在地上竖立一木棍,木棍的影子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这些影在中午最短,其末端的连线是一条直线,该直线的垂直线为南北方向。
在一张50×50cm的绘图纸上绘制一系列同心圆,同心圆的半径以1cm递增,钉在平板上并水平固定好,将一根12-15cm长的细钢针或针状物垂直插在圆心上。
当太阳位置变化时,影子的端点总会与同心圆相交,标绘出这些点,然后把同一个圆上的两点直线相连,把这些直线的中点与圆心相连,这条连线就是南北方向线,圆弧顶的方向为北方。
(三)北极星当夜晚时,可根据北极星和南十字星来判断方向。
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其出露高度角相当于当地纬度,据此可以很快找到北极星。
通常根据北斗七星(大熊星座)或W星(仙后星座)确定。
北斗星为七颗较亮的星,形状象一把勺子,将勺头两颗β向α连线并延伸约5倍处便是北极星。
当看不到北斗星时,可根据W星,即仙后星座寻找北极星。
仙后星座由五颗较亮的星组成,形状象“W”字母,字母的开口方向约开口宽度的两倍距离处是北极星。
(四)地物和植物特征有时野外的一些地物和植物生长特征是良好的方向标志,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你快速地辨别方向。
1、地物特征房屋:一般门向南开,我国北方尤其如此:庙宇:通常也是向南开门,尤其庙宇群中的主体建筑;突出地物:向北一侧基部较潮湿并可能生长低矮的苔藓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