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极沙灸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极沙灸的起源
汉唐以前,西部的匈奴屡犯中原,而汉族统治者为了避免战争,便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远嫁匈奴王。临行时,皇帝赐给公主金银绸缎,茶酒马匹无数,公主都拒收,说:"此行千里,一去难归,我只要皇上后花园里的那些五彩异石,以寄思乡之情。"皇帝甚为感动,命人将后花园的异石交给了公主。
大队人马护送公主快到匈奴地界时,公主由于多日车马劳顿、风餐露宿病倒了,由于随行携带的药物有限,用药无果,公主病情反而加重,急坏了送亲之人。随行医官发现虽然气温很高,但公主手脚冰凉,放眼望去,地处匈奴边界,全是大漠,医官眼前一亮,想到公主风餐露宿肯定是受了风寒,如若利用沙漠的热量驱除公主体内寒气怕是有奇效。于是命人挖出一个和公主身高相当长度的沙坑,并将从皇帝后花园带来的五彩异石铺于下面以降低漠沙过高的温度,再请公主躺于沙坑内,将漠沙覆盖于公主身体之上。
不多时,公主大汗淋漓,手脚温度回升,医官命人将公主身上沙石清理干净,扶坐休息。片刻之后公主精神大好,感觉浑身畅快,病情减轻许多,顺利到达匈奴与匈奴王完婚。
送亲队伍回到中原后皇帝得知此事,重赏随行医官,问医官如何有此良策,医官回答说当时地处极旱之地(今中国旱极敦煌),大漠之沙经千年暴晒,温度高且干燥,可以驱除公主体内寒气,加之皇帝所赐后花园之异石奇效(实为电气石、麦饭石等对人体有益矿石),方能使公主凤体恢复。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再重赏医官,并命医官将此奇法引入中原,这之后中原便有了最初的沙灸之法,经过后人不断改良,将异石打碎成极细颗粒,与旱极漠沙按比例调和,制成旱极药沙,通过特殊容器加热并敷于人体之上治疗体寒体虚之症,经过若干年的改良,这才有了如今的旱极沙灸。
据史书上记载“沙灸”在当时曾被人们广称为“极旱之沙灸法”。是将病体部位埋入沙中,利用阳光、干热、压力、磁力的综合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民间治疗方法。
如今科学发达,科学家通过研究得知极旱之沙灸法,主要利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吐鲁番属典型旱极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干燥少雨,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风,干旱炎热,年降水量约16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夏季最高气温有过49。6℃的纪录,6~8月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8℃上。中午的沙面温度,最高达82。3℃,白天气温高达38-42度时,表层沙温高达75-82度。每天北京时间5点后,沙堆10米深处的沙温仍在60-80度之间。这些都造就了旱极沙灸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如今旱极沙灸又被称作沙疗,对一些慢性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偏瘫等的治疗效果较好。据了解,中国敦煌旱极沙疗场地系风成固定沙丘,长约200米,宽60-80米,高8-10米。常年来此治病的人络绎不绝,是我国重要的沙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