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说课ppt
合集下载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律PPT课件

(2)试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周期元素性质存在周期性变化的原 因。 提示: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 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原子的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最终导致元素的非 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案例示范】 【典例】(2017·全国卷Ⅱ)a、b、c、d为原子序数依 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 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与a同 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结合图1、图2、图3完成下表:
原子 电子 最外层 序数 层数 电子数
1~2 1
3~ 10
_2_
1~2
_1_~__8_
原子半径的 变化(稀有气 体元素除外)
—
由_大__到_小__
最高或最 低化合价 的变化
+1→0
变化。 核外电子排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___________ 布 ___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知识点一 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重点释疑】
项目
同周期(左→右)
原 核电荷数 逐渐增大 子 电子层数 相同 结 构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同主族(上→下)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多
③Al向(OAHl)(3O+H3)H3+沉=淀==中= 加Al入3++盐3H酸2O,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NaOH 分类 强碱 碱性强弱 结论
优秀课件——元素周期律(共45张PPT)

化学反应中不稳定结构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得失电子、
共用电子对)趋向达到稳定结构
(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质子数、电子层数 决定 元素的原子半径由________________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电子
N +5
-3
O
F
Ne 0
最低价
元素符号 最高价 Na +1 Mg +2 Al +3
-2
-1
Si +4
-4
P +5
-3
S +6
-2
Cl +7
-1
Ar 0
最低价
最高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F、O除外) 负价 = 最外层电子数-8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引起了
课堂总结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最外层电子数 1→8
• 【回顾】
• 1、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其本质原因? • 2、卤素性质递变,其本质原因?
•【思考与交流】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怎 样变化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通过来学习认清这些问题
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表示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及能量高低
含多个电子的原子中, 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较 低的电子运动在离核较近的 区域,能量较高的电子运动 在离核较远的区域。
深入探讨
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制约?为什么随原子序数 的递增,原子半径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最主要因素 影响原 子半径 大小的 因素 ②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增多,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
共用电子对)趋向达到稳定结构
(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质子数、电子层数 决定 元素的原子半径由________________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电子
N +5
-3
O
F
Ne 0
最低价
元素符号 最高价 Na +1 Mg +2 Al +3
-2
-1
Si +4
-4
P +5
-3
S +6
-2
Cl +7
-1
Ar 0
最低价
最高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F、O除外) 负价 = 最外层电子数-8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引起了
课堂总结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最外层电子数 1→8
• 【回顾】
• 1、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其本质原因? • 2、卤素性质递变,其本质原因?
•【思考与交流】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怎 样变化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通过来学习认清这些问题
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表示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及能量高低
含多个电子的原子中, 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较 低的电子运动在离核较近的 区域,能量较高的电子运动 在离核较远的区域。
深入探讨
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制约?为什么随原子序数 的递增,原子半径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最主要因素 影响原 子半径 大小的 因素 ②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增多,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ppt课件(精选)PPT共27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 课ppt课件(精选)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精选 《元素周期律》精品完整教学课件PPT

• r(Li)<r(Na)<r(K)<r (Rb)<r(Cs)
• 不是同周期也不是 同主族的元素原子 可借助某种原子参 照比较。
• r(K)>r(Na), r(Na)>r(Al),则 r(K)>r(Al)
同主族
其他
元素周期律
原子半径
比较以下离子半径大小 1 rC- rC,rFe rFe2+ rFe3+ 2 rO2- rF- rNa+ rMg2+ rA3+ 3ri+ rNa+ r+ rRb+ rC+,rO2- r2- re2- rTe2- 4 r+ rNa+ rMg2+ 总结离子半径大小判断的方法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旧知回忆
元素周期律
1含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递变,这一规律叫做元 素周期律。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 结果。
元素周期律 原子半径
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作 用也就越大,将使原子的半径减小。
取 原子半径 决
➢ 同周期〔稀有气体元素除外〕,自左向右 ,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 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 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 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 渐减弱。
元素周期律
电负性 电负性应用
➢ 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 ➢ ①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
元素周期律 电离能 第一电离能 ➢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 ➢ I1表示。
逐级电离能
➢ +1价气态正离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2价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 最低能量叫第二电离能,用I2表示;依次类推。
• 不是同周期也不是 同主族的元素原子 可借助某种原子参 照比较。
• r(K)>r(Na), r(Na)>r(Al),则 r(K)>r(Al)
同主族
其他
元素周期律
原子半径
比较以下离子半径大小 1 rC- rC,rFe rFe2+ rFe3+ 2 rO2- rF- rNa+ rMg2+ rA3+ 3ri+ rNa+ r+ rRb+ rC+,rO2- r2- re2- rTe2- 4 r+ rNa+ rMg2+ 总结离子半径大小判断的方法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旧知回忆
元素周期律
1含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递变,这一规律叫做元 素周期律。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 结果。
元素周期律 原子半径
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作 用也就越大,将使原子的半径减小。
取 原子半径 决
➢ 同周期〔稀有气体元素除外〕,自左向右 ,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 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 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 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 渐减弱。
元素周期律
电负性 电负性应用
➢ 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 ➢ ①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
元素周期律 电离能 第一电离能 ➢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 ➢ I1表示。
逐级电离能
➢ +1价气态正离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2价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 最低能量叫第二电离能,用I2表示;依次类推。
元素周期律说课PPT课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第6页/共27页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师主要开展充分引导 工作。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对比实验、 设疑置问等方式诱导学生观察、分 析、归纳、思考、推理和探究,以 得到结论。
第7页/共27页
五、教学过程
那对于同一周期元素有没有什么类似的 规律呢?
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第9页/共27页
原子核外电子数排布
介绍电子层概念,让学生掌握用K、L、M 等字母表示某一电子层的方法。
利用类比法,类比地心引力场建立电子层 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原则。
分析课本13页表1—2,引导学生观察同周 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呈现的规律。
实验3: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向试管中加入 2mol/L盐酸2mL,再将已打磨的去处氧化膜的一小 段镁条和铝片分别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第16页/共27页
实验
11N a
12
Mg
13A l
与水 的反
与反钠弱冷应水、的的镁顺、序剧铝是烈的钠金>现明属镁象显性>不强铝
—
应
与热水 的反应
—
剧烈 —
第10页/共27页
利用动画更直观表现规律,加强理解
9
8
最7
外6
层5
电4
子 数
3 2
1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核电荷数
结论:随着元素核电核数递增,元素原子 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 数重复呈现1—8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第6页/共27页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师主要开展充分引导 工作。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对比实验、 设疑置问等方式诱导学生观察、分 析、归纳、思考、推理和探究,以 得到结论。
第7页/共27页
五、教学过程
那对于同一周期元素有没有什么类似的 规律呢?
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第9页/共27页
原子核外电子数排布
介绍电子层概念,让学生掌握用K、L、M 等字母表示某一电子层的方法。
利用类比法,类比地心引力场建立电子层 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原则。
分析课本13页表1—2,引导学生观察同周 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呈现的规律。
实验3: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向试管中加入 2mol/L盐酸2mL,再将已打磨的去处氧化膜的一小 段镁条和铝片分别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第16页/共27页
实验
11N a
12
Mg
13A l
与水 的反
与反钠弱冷应水、的的镁顺、序剧铝是烈的钠金>现明属镁象显性>不强铝
—
应
与热水 的反应
—
剧烈 —
第10页/共27页
利用动画更直观表现规律,加强理解
9
8
最7
外6
层5
电4
子 数
3 2
1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核电荷数
结论:随着元素核电核数递增,元素原子 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 数重复呈现1—8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剧 烈
剧烈
探究2:硅、磷、硫、氯元素的非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元素
单质与氢气 反应的条件
14Si
高温
15
P
磷蒸汽与氢 气能反应
16
S
需加热
17Cl
光照或点燃 时发生爆炸
气态氢化 物化学式
SiH4
PH
H2S
HCl
3
化合价 -4
-3
-2
-1
气态氢化 物稳定性
不稳定
不稳定 受热分解 稳定
越来越稳定 1.按照硅、磷、硫、氯元素的顺序, 元素的核电荷数递增,气态氢化物的 稳定性如何变化?
1号 负化合价
3- 最高正化合价
9
负化合价
1号1- 最高正化合价
17号 负化合价
+1 +2 +3 +4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4 -3 -2 -1
原子 电子 最外 序数 层数 层电
子数
1-2 1 1→2
原子半径的 变化
——
最高或最 低化合价 的变化
2.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原子核外 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主要运用表格 设计编排,增强知识对比性,有助于学 生寻找差异性和递变性。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 (1)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1→0
3-10 2 1→8 0.152nm→0.071 +1→+5
nm
-4→-1→0
11-
3
1→8
0.18大6→nm小→0.099nm+1→+7
大→小
-4→-1→0
18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
结论: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半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
变化。
人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元素的单质 和化合物的某些性质可以说明元素的金属性、 非金属性的强弱:通常情况下,元素的金属 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它的单质越容易 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该元素的最高价氧 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 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形成气态氢化 物,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 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二、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 元素及相关化合物,高中化学1也较系统地介 绍了钠、铝、硅、氯和硫的元素及化合物知 识,以及本书第一节初步介绍了原子结构的 理论知识,这些都为本章节的学习创造了必 要条件。但学生仍欠缺从一般事实归纳总结 出规律性和差异性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类比法,类比地心引力场建立电子层模 型,帮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原则。
分析课本13页表1—2,引导学生观察同周 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呈现的规律。
利用动画更直观表现规律,加强理解
9
8
最7
外6
层5
电4
子 数
3 2
1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探究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实验1:切取绿豆大小的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 表面的煤油,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 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并 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2: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 再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将以用砂纸打磨出去氧化膜 的一小段镁条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将试管 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2.硅、磷、硫、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如 何变化?
越来越强
元素 11N 12M 13Al 14Si ag
15
P
16S 17Cl
核外电
子排布
化学 NaO Mg(ຫໍສະໝຸດ H) Al(OH)最高 式 H
2
3
H4Si O4
H3PO H2SO HClO
4
4
4
价氧 主要 化物 化合
说课人:付紫坤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 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 重要内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 使学生对之前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概 括、总结,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 性认识;同时也让学生能够依据元素周 期律的理论指导,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 习的化学知识。
实验3: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向试管中加入 2mol/L盐酸2mL,再将已打磨的去处氧化膜的一小 段镁条和铝片分别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
11N a
12
Mg
13A l
与水 的反
与反钠弱冷应水、 的的镁顺、序剧铝是烈钠的>金现明镁属象显>性不铝强
—
应
与热水 的反应
—
剧烈 —
与盐酸的 反应
—
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 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 周期性变化。
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 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进 行问题分析和归纳总结,从而探寻相关 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核电荷数
结论:随着元素核电核数递增,元素原子 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 数重复呈现1—8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
原 子 半 径
核电核数
分析图中散点,我们可以发现,3-9、1117号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的变
化是:越来越小
化合价
让学生将1-19号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填入表
格。 最高正化合价 +1
有关知识。
导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碱金属和卤素进行 分析得到: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 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 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 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 渐减弱。
那对于同一周期元素有没有什么类似的 规律呢?
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原子核外电子数排布
介绍电子层概念,让学生掌握用K、L、M 等字母表示某一电子层的方法。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师主要开展充分引导 工作。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对比实验、 设疑置问等方式诱导学生观察、分 析、归纳、思考、推理和探究,以 得到结论。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元素周期表,引出新课。 (2)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变 化的规律性。 (3)研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4)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5)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的课堂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