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文学史》课程作业
题目:简述清教主义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年级:2012级英语1班
学号:*************
*名:**
2015年3月26日
摘要:清教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个民族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都要受到思想、文化、风俗、道德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美国文学从其萌芽状态起就受到清教思想的强烈影响。
这种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因而学习美国文学,必须了解清教主义,包括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主要教义,特点以及对对美国文学主要的影响。
关键词:
一、历史根源
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宗教史人们长期在基督教压抑呆板的统治之下,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前面的文艺复兴的影响,长期受到压抑的人们像干涸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渴望自由,渴望摆脱令人窒息的空气。
于是,一场的“宗教改革”风暴在席卷欧洲大陆肆虐起来,1517 年,马丁·路德首先举起宗教改革的大旗,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分裂了,新教出现。
而在英国,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就成为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通过宗教改革,新教理论传入英国,并把新教作为英国国教,继而使宗教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宗教之中,有一支对后来北美殖民地以及再后来的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就是清教徒。
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英国的宗教改革虽然在政治上脱离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摆脱了教皇对于英国内政的干涉,但在教义及宗教仪式上却没有任何变动。
这引起了一部分信仰加尔文教义的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不满。
他们提出“净化”(purify)和改革英国国教。
这些人的宗教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
清教徒们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从国王任命的主教手中把权力转移到某种形式的委员会手中,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
清教主义与英国国教不仅有神学观点的不同,甚至后来发展到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例如:清教主义在安息日有严格的仪式,而詹姆士一世(1603-1625)却固执地坚持在那天游戏和狩猎。
清教同英国国教的冲突也是英国革命(1640-1660)爆发的原因之一。
因此英国革命又被称为清教革命(Puritan Revolution)。
革命期间,由清教徒控制的国会废除了主教,甚至处死了当时的
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劳德(William Laud)。
直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前,清教主义思想一直不断地影响着英国教会。
在整个十七、十八世纪,清教是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最为重要的宗教势力。
但是清教徒由于与其他宗教所不容,更经常与英国王权发生冲突,所以在英国不断地受到打击,实力也不断的削弱,最终,更为统治者所不容,要么顺从留下,要么统统赶出国外。
虔诚的清教徒们没有服从英国的封建王权,而是选择了离开,离开罪虐深重,不可救药的英国。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脚步没有停止。
当一扇门关闭时,上帝又打开了另一扇门。
恰在此时,北美的广阔自由土地向清教徒们发出了召唤。
17世纪初,英国商人组织北美殖民公司,欲向新大陆扩张。
当清教徒们提出要去北美殖民时,英国政府求之不得,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英国为他那些不安分守己的臣民们在遥远地方买下了一大片土地”。
于是,清教徒以及那些有着开拓新生活梦想的人们,穿过层层巨浪,越过茫茫大海去新大陆实现他们的梦想。
1620 年11 月,经历过六个星期的颠簸之后,一艘载有102 名乘客的设备简陋的帆船触摸到了北美厚实的土地。
这艘船就是鼎鼎大名的“五月花”号,而这船上所载之人即被后人称之为“移民始祖”的清教徒和那些渴望自由的人们。
两个月后他们抵达鳕鱼角,这里距离维吉尼亚的北部还有几百公里。
在这里他们订立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载明他们愿意在新大陆建立社区,服从其法律。
1620年12月21日,他们在附近的普利茅斯 (马萨诸塞州)一安顿下来,就用木材建造礼拜堂,每星期天早上举行聚会。
由于旅途中的拥挤环境,导致船上传染疾病流行,再加上坏血病与天寒地冻,至三月初移民死亡近一半。
1621年春来,他们开始建造房屋,并向印地安人学习种植农作物。
有一个名叫萨摩赛特的的当地印第安人出现在那里,他带来了会说英语的斯匡托。
斯匡托除了做一名翻译之外,还把他们带到捕鱼的最佳地点,并指导他们如何种植。
秋天,作物丰收,于是特别选了一天感谢帮助他们的恩人,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后来,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普利茅斯,1630年,一群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里建立了马萨诸塞海湾清教徒社区。
1640年,新英格兰住了约2万个英国移民。
1691年,马萨诸塞湾清教徒社区跟普利茅斯的社区合并之后,清教徒人数众多。
事实上,住在新英格兰的人大都是清教徒,对当时的宗教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波士顿就成为了他们的崇拜中心。
此后,一批批清
教徒沿着前人的足迹踏波而来。
应着上帝的召唤,带着美好的希望,怀着对“净土”的向往,清教徒们跨越浩瀚大海来到这远离故乡的土地。
然而,上帝对他们的考验还没有结束,清教徒们心中的“净土”却是孤寂可怕的荒野。
饥饿,寒冷,疾病,可怕的野兽面对恶劣的环境,清教徒们没有气馁,“他们是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的人。
他们是目标明确的人。
他们是严肃认真的人。
他们决心背水一战,义无反顾地将旧大陆抛之脑后。
无论如何,他们决定再也不回罪恶的欧洲了。
”他们虽是物质上的侏儒,却是精神上的巨人,他们决心把荒野变成“希望之乡”、人间的伊甸园。
二、主要教义
新教的宗教思想主要由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神学观点构成。
清教主义就发源于宗教改革之后的加尔文教派。
基本教义是主张人的“原罪论”和“命定论”。
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本不值得救赎,但是上帝为了体现他的仁慈,在时间开始之前就选定一批人作为救赎的对象,这就是“上帝的选民”,这些“选民”的心灵要经历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使他们在脱离自然状态而达到永生的同时,心灵也得到开启,能明了上帝的旨意,从而一心向善。
选民的原罪因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做出的牺牲而得到了宽恕。
但如果选民不能虔诚地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就会招致上帝的不满,上帝就会收回他的眷顾。
但是上帝的安排极为神秘,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否是上帝的选民。
所以每个人都应努力的工作,做出成就,以证明自己就是上帝的宠儿。
这样,人人都有可能是上帝的选民,人人均可能得救。
而清教徒们认为自己就是上帝的宠儿,他们聆听上帝的召唤,来到荒野建立自己的自由家园。
这样,开拓新世界便是上帝的旨意,这给清教徒以无限的精神动力,他们肩负上帝的使命,“他们命定成为一个民族。
按照主的旨意,他们将要变荒野为文明,使之成为伊甸园,成为乐园。
”“在上帝创造并安置在地球上的所有人中,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是新世界。
正如基督给世界带来了新启示录,代替了旧启示录,这些上帝的选民带来了新的使命。
”舍我其谁,正是这种使命感、这种精神动力,使清教体移民们在荒野扎下根来,用他们的创造力改变了北美大陆的面貌。
清教徒崇尚自由、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并把这种精神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使后辈能够打破一切
压迫的枷锁,推动着美国人民建立起令世界瞩目的“山颠之城”。
清教思想主张自律(self-discipline)和内省(introspection),虔诚的信徒只要阅读《圣经》,就可以通过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获得灵魂的救赎。
教会和教皇不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信徒们不必通过教皇取得和上帝的联系。
三、清教在北美的发展及其显著特点
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决不会忘记二加二等于四的幻想家;他是耶和华的士兵,从不在交易中以失利者的身份出现……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而他从不期望它十分完美,而只是易犯错误的人类所能建立的最好的社会。
他的信条是上帝已经说过的话语,他的一生崇尚中庸之道,他的信念被很好地流传下来,他因有利而行事。
他是一个空论家和机会主义者。
”移居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在建设这片蛮荒之地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移民思想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逐渐形成了北美清教主义的一些显著特点:
1、新大陆的清教徒们更加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处女地经历心灵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
与常人相比,这些思想坚定的信徒们具有更强烈的使命感。
他们希望把殖民地建成一座“山巅之城”(a city upon hill),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
尽管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他们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因为这块土地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设在欧洲无法实现的“伊甸乐园”。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是身处欧洲的清教徒们体会不到的。
在欧洲清教主义受到天主教和新教两大势力的排挤和打击。
信徒们的宗教信仰处处受限,甚至他们的政治权力、财产权和生命权也得不到保障,在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毫无乐观可言。
在美国文学中,不论是殖民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拉尔夫.爱默生(Ralph Emerson)、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无不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了这种乐观主义精神。
2、清教思想观点中某些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逐渐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平等意识(sense of equality)和勤奋工作(hard
work)的价值观。
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汉语中和集体主义精神相背的贬义词,而是强调充分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尊重他人。
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胡佛(Herber Hoover)说:“如果消灭了个人主义还能保证社会的成功那就无异于消灭了太阳的光辉还能饮食生存。
”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来源于清教思想中关于个人与上帝直接联系的教义。
由于摆脱了教皇和教会的思想控制,新大陆的移民们在宗教信仰上的个人主义逐渐影响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
平等意识的价值观是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机会平等是被大众认可的美国平等主义形式。
而最初的平等意识则来源于移民新大陆之前的清教主义思想。
他们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
然而直到清教徒们在新大陆建立起了理想中的社会,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平等自由。
和个人主义一样,平等意识的价值观逐渐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教思想中,富裕和成功是上帝选民的象征。
这种信念和新大陆艰苦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便孕育了勤奋工作的价值观。
面对一片片原始森林和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不劳动不仅没有收获更可能危及个人的生存,而勤奋工作不仅为个人带来利益,更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清教徒们要求人人有能力阅读《圣经》,通过建立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来理解上帝旨意。
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建立殖民地不久就成立了一系列学院,如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Harvard),1693年建立的威廉玛丽学院(William Mary)和1701年创立的耶鲁大学(Yale)。
美国现在成为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与清教思想中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4、在北美的新英格兰,清教徒们实现了宗教理想,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theocratic politics)。
他们奉行严厉的道德教条,宣扬禁欲主义,谴责对尘世乐趣的追求,宗教观狭隘的一面和不宽容性也开始显现出来。
本来倍受压迫的清教主义转而开始迫害那些他们认为持有异端邪说的人。
新英格兰的宗教迫害主要以两种方式来实行:一是处死女巫。
十八世纪之前,新英格兰有三十多名女巫被处死。
二是驱逐持不同宗教观点者。
驱逐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和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是当时最突出的事件。
这种宗教迫害在美国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最著名的小说《红字》
(The Scarlet Letter)就描述了十七世纪中期新英格兰的社会背景。
为了确保教会在宗教和世俗事物上的统治地位,保持一个“纯洁的社会”,新英格兰的神权政体严厉惩罚醉汉、通奸者或违反安息日规定者。
十八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宗教观念的日益淡薄,这种宗教迫害也慢慢消失了。
四、清教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早期的美国文学因为缺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垫,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学,而是从欧洲,特别是英国文学中移植而来的。
大多数作品具有模仿的痕迹,创作素材也大多从欧洲大陆搜集撷取。
如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其中大部分作品以英国为背景,有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也有对英国风俗习惯的描写和旅行随笔。
清教思想对于美国文学,特别是早期美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论是诗歌、游记还是宗教著作,早期文学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揭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受。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思潮的不断涌入,清教思想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冲击和重塑,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清教思想在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代表:一方面女诗人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的诗歌和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宗教著作是清教传统中虔诚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则体现了清教传统中“务实以奉上帝”的思想。
爱德华兹在作品《自述》(Personal Narrative)中说:“我常因默想神和神的荣美以及主耶稣基督的良善,而感到甘甜和喜乐。
我觉得神是荣耀可爱的……神有至高的权柄,神白白地赐人恩典……人绝对地需要依靠圣灵的运行,这对我是荣耀的,也是使我大有喜乐的。
我最乐意到神的面前,敬拜他为至高的神,祈求他大施怜悯。
”他的作品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原罪意识,承认上帝无所不在,顺从上帝,追求精神上与上帝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同爱德华兹相比,富兰克林则同时受到了清教思想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他在《自
传》中罗列的勤劳、俭朴、节制等13条美德大多是清教主义所宣扬的信条。
富兰克林更关注现实世界,通过自我奋斗,白手起家,创造财富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富兰克林代表的美国人的形象是“美国梦”的集中体现。
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北美人民觉醒,追求繁荣幸福生活的时代风貌。
十九世纪初期弥漫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影响美国。
它所提倡的注重精神、崇尚个人、歌颂自然的一系列思想同北美的清教思想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代表了美国浪漫主义的最高阶段。
爱默生在他的《超验主义者》一文中说“我们常说的超验主义就是理想主义”。
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思想包括:1,强调精神,反对趋物主义。
超验主义者们强调精神,或者说是“超神”(oversoul),为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质。
“超神”是一种善的力量,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万物皆由其生,并成为其一部分。
它既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身上,是构成宇宙的基本成分。
2,重视个体。
超验主义者重视个体的重要性,他们反对当时的主流教派加尔文教宣传的“原罪说”、“命运先定论”,认为个体是社会最重要的成分,社会的改良需要通过个人的新生来实现。
人生的最大追求是自我培养、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而不是追逐财富。
超验主义者也不赞成“同一位论派”的强调理性,他们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来达到精神的完美,因为个体精神与“超神”息息相通,因此,个体的精神也是神圣的。
3,自然是上帝的象征。
超验主义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自然作为上帝之灵的象征。
自然对于他们来说不是纯粹的“事件”,它是有生命的。
到处有上帝的身影,自然只是“超灵”的外壳,人可以通过自然得到一种对心灵的健康的抚慰。
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主要包括象征主义(symbolism)和自助精神(self-reliance)。
拉尔夫.爱默生的《论自然》(Nature)和亨利.梭罗(Henry Thoreau)的《瓦尔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作。
受到爱德华兹的影响,他们在作品中强调人的精神的重要性,人因能体现上帝的存在而神圣,同时热情讴歌大自然。
梭罗为了实践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二年多的野外生活,歌颂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批判开始在美国盛行的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找寻生命的真正价值。
结语:清教徒以及他们的清教主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美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没有对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了解今日的美国社会,也不可能了解美国的文学。
从清教主义产生到十九世纪的超验主义,清教思想的影响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哺育了美国的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