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
清教徒的牧养—读后感
清教徒的牧养—读后感
摘要:
一、清教徒的牧养背景
二、清教徒的信仰核心
三、清教徒的牧养实践
四、清教徒的牧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清教徒的牧养—读后感
在阅读有关清教徒的牧养文献后,我深感清教徒的信仰观念和实践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清教徒的牧养背景、信仰核心、牧养实践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清教徒的牧养背景
清教徒是16世纪和17世纪英国基督教新教的一支,他们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中残留的天主教信仰和仪式。
清教徒的牧养是基于他们的信仰观念,以追求圣洁、摒弃世俗为核心,强调教会的独立性和信徒的积极参与。
二、清教徒的信仰核心
清教徒的信仰核心包括:坚信上帝的预定论、主张人类全然败坏、强调信徒因信称义、倡导教会内部的民主制度以及主张严格的道德规范。
这些信仰观念使他们对待牧养工作充满热忱,视之为神圣的使命。
三、清教徒的牧养实践
清教徒在牧养实践中,重视信仰教育、团契生活、布道事工和教会纪律。
他们不仅关注个体的信仰成长,也强调教会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清教徒的牧养实践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教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清教徒的牧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清教徒的牧养观念和实践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现代教会应借鉴清教徒对信仰的执着和热忱,强化教会的信仰教育,培养信徒的属灵品质。
其次,教会应关注社会问题,发挥教会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最后,教会应强化内部治理,建立健全的教会纪律,以确保教会的健康发展。
总之,清教徒的牧养观念和实践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清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清教徒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清教徒是17世纪初移民美国的一群宗教追求者,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了美国文学。
首先,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对美国文学的主题和情感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强调神圣的存在和人类的罪恶本性。
他们相信人类生来就是罪人,只有通过虔诚的信仰和行为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赎。
这种信仰体系在美国文学中常常被描绘出来,明确了罪恶感、悔改和上帝的救赎是重要的主题。
例如,南希·惠特曼的长诗《达奇尔歌谣》中,主人公达奇尔试图通过自省和反思来寻求精神的净化和复兴。
其次,清教徒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学的道德标准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强调严格的道德规范和个人责任,他们认为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上帝的旨意和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观念在美国文学中体现为矛盾的角色和行为选择,以及道德决定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例如,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女主角希斯特·品妮试图对自己的罪行负责,并在社会道德和个人幸福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另外,清教徒的文化传统对美国文学的语言和风格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倾向于使用严肃和正式的语言,强调文字本身的力量和神圣性。
这种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学中被广泛采用,强调对语言的敬畏和精确性。
例如,厄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表达出人生的孤独和困境。
此外,清教徒的教育传统也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重视教育和读书,认为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得到智慧和道德的提高。
清教徒建立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培养了许多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家和学者。
这些作家包括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和其他启发了美国文学的先驱。
总结起来,清教徒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塑造了美国文学的主题、情感、语言风格和发展方向。
清教徒的影响不仅限于17世纪,而是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教徒的爱情观
清教徒的爱情观
清教徒的爱情观
一、宗教认为:
1、清教徒认为世俗的爱情没有道德价值,因为它们超越了神定的定义,和该定义不相符。
2、永恒的爱仅存在于神与世间的爱者之间,而人们之间的爱是暂时的,不能代替神的爱。
3、在清教观点中,爱情只有在神的指引下才能实现。
二、婚姻:
1、清教徒认为,婚姻是爱的宗教形式,是神赐予的恩赐。
2、清教徒认为,婚姻是永恒的爱,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
3、因此,清教徒会尊重婚姻的制度,努力把婚姻生活当作宗教的礼仪。
三、节欲
1、清教徒对节欲有明确的规定:不仅要严格控制自己,而且要让自己
在感情表达上受到约束。
2、清教徒认为,人们所表达的爱只有遵守神的律法才能永恒不变。
3、清教徒把婚姻定为节欲的标准,坚守这一标准,提倡婚后的节欲,
克制自己,让爱情符合天意和恩意。
四、家庭
1、清教徒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并认为家庭是爱的反映,而家庭的爱情也会得到神的赐福。
2、清教徒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和谐平等、信任相互的社会实体。
3、清教徒风俗认为,家庭中有责任、和睦温柔的爱能够为家庭成员带来健康和幸福的家庭生活。
清教徒
清教徒百科名片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
其字词于16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源于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的基督徒。
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中。
及后,部分移居至美洲。
目录[隐藏]由来多种理解清教徒的感恩节同名歌剧由来多种理解清教徒的感恩节同名歌剧清教徒[编辑本段]由来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加尔文成为改教后基督教新教的领袖。
在当时的英国,由于英国国教的专横,宗教改革姗姗来迟,但英国教徒们还是受到了来自加尔文教义的影响。
1524年,英国人丁道尔把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他可以说是英国的第一位清教徒。
早期清教徒希望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顺服圣经的教导可说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如丁道尔的目标就是让英国每位识字的人都拥有一本圣经。
历史上,将在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
而由于英国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编辑本段]多种理解何为清教徒清教徒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清教徒职业的概念清教徒时代,人类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
当时的职业一词是calling。
Calling是呼唤、呼叫的意思。
Calling,含有“召唤、神召”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唤你、命令你该有何种行为。
这个词义中无疑含有宗教意义:职业即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
清教徒文学名词解释
清教徒文学名词解释
1. 清教徒指的是一群在英国深受宗教信仰影响的人,他们强烈反对英国国教会的腐败现象并试图震慑其它任何不同于他们的宗教信仰。
2. 清教徒文学早期是以宗教为主题并紧密结合了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
他们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记述个人经历和信仰为主,表达了他们对上帝和信仰的热爱与坚持。
3. 清教徒文学作品以强烈的道德伦理和历史回溯为特点,对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批判。
4. 早期的清教徒文学作品包括崇高诗歌、议论文、日记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家包括约翰.威斯利、约翰.密尔顿和安妮.布拉德斯娅等。
5. 清教徒文学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信仰和精神追求,鼓舞人心,启迪灵魂,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清教徒”与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清教徒”与美国感恩节的由来感恩节的起源,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
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
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
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
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
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
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1620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
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
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
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
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
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
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
清教徒的道德观 -回复
清教徒的道德观-回复清教徒的道德观意味着相信神的旨意,并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
清教徒的道德观源于16世纪和17世纪初英国清教徒运动,这一运动致力于从天主教教会中清除扭曲的信仰和仪式。
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建立后,清教徒的道德观在这个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实践。
首先,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个人的责任和道德选择。
他们相信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要受到神的审判。
清教徒认为人们在地上的使命是遵循神的旨意,并在生活中体现道德的选择和行为。
其次,清教徒的道德观注重个人的虔诚和奉献。
他们相信只有在将信仰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主动追求道德完美时,一个人才能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
清教徒强调通过读经、祈祷和参加教堂仪式来培养个人信仰。
此外,清教徒的道德观反对个人自由的滥用。
他们认为个人的自由必须受到道德规范的限制,并强调个人对社区和公共利益的责任。
他们坚信社区的道德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灵魂得救。
因此,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必须符合社区和神的标准。
清教徒的道德观还鼓励个人遵守纯洁和端庄的生活。
清教徒强调清洁的思想和行为是与神的关系的必要条件。
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堕落和肉欲的纵容,并鼓励个人保持正派的品格。
此外,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勤奋和诚实的品质。
他们认为努力工作和诚实经商是令神喜悦的行为。
清教徒相信通过努力工作和获取财富,个人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也有责任为社区或为他人提供帮助。
最后,清教徒的道德观注重教育和智慧的追求。
他们相信通过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神的旨意,并更好地应用道德准则于生活中。
综上所述,清教徒的道德观是基于信仰、个人责任和道德选择。
他们强调个人的虔诚、奉献、纯洁、勤奋和诚实,以及对社区和公共利益的责任。
清教徒的道德观通过明确的道德标准为社会提供了准则,并至今仍然影响着西方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形成。
历史上的正歌剧:贝利尼的《清教徒》
费 利 切 罗 马 尼 ,贝 利尼 最 著名 的歌剧 K诺 尔玛 》、 梦 得 不 放 弃 (后 来 威 尔 第 将 这 部 戏 剧 写 成 了 歌 剧 ),
游 女 》(La sonnambula),包括 多 尼 采蒂 的歌 剧 “爱 但 《诺 尔 玛 》在 首演 时并 不成 功 ,原 因 是女 高 音 吉
对 风 靡 一 时 的喜 歌 剧 也没 有 太 多 的兴 趣 ;他 喜 欢 去 不 夸 张 ,没有 通 常 的意 大 利歌 剧 ,尤其 是 普 契 尼那
寻 找 一种 深 湛 的情 感 表现 力 ,来深 化 他 的戏 剧 力 量 , 样 喜欢 极 度地 渲 染激 情 。
并从 人物 的 内心刻 画 来加 深戏 剧 的震撼 力。
院 写 下 了歌 剧 海 盗 (IIpirata o贝 利尼 似 乎 并没 的宣 叙 调 。它 的旋 律 是 自然 溢 出来 的 ,像 诺 尔玛 》
有 意 大利 歌剧 通 常 所具 有 的华 丽 、及 时 行乐 的作 风 , 中 著 名 的 咏 叹 调 “圣 洁 的女 神 ”,旋 律 柔 美 、 自然
演 唱 的 诺 尔 玛 无 可 匹 敌 。
女 儿 玛德 莱 娜 学 习声 乐 ,两 人 一 见钟 情 ,但 地 位 的
浪 漫 主 义 运 动 主 要 表 现 了一 种 主 观 视 角 的介 悬 殊 无 疑是 一 道 难 以逾 越 的鸿 沟 。 自信 的 贝利 尼 对
入 ,它 们 的题 材 多 来 自文学 作 品 。 贝利 尼 的歌 剧 不 玛 德 菜 娜 说 道 :“以 我 的 才 华 ,不 出 十 部 歌 剧 ,你
贝利 尼 最著 名 的两 部歌 剧 梦 游女 和“诺 尔玛
和 莫 扎 特 与 达 ·蓬 特 的默 契 合 作 一样 ,贝 利 尼 创 作 于 ]831年 ,本 来 贝 利 尼 和 罗马 尼 准备 改 编 雨
清教徒的道德观 -回复
清教徒的道德观-回复清教徒的道德观是一种基于宗教信仰和伦理准则的道德系统,其主要来源于清教教派的宗教教义。
清教徒是17世纪英国和美国的一个重要宗教群体,他们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坚守一系列道德原则,试图将自己的信仰和行为融为一体。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清教徒道德观的问题。
第一步:清教徒道德观的起源清教徒的道德观源于基督教改革运动,特别是英格兰国教会的内部改革。
他们强调纯净、简朴和虔诚,认为这是与上帝和其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关键所在。
清教徒道德观的核心是对上帝的崇拜和个人虔诚。
第二步:清教徒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清教徒道德观建立在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之上。
他们相信上帝的主权和掌控,以及人类的无限罪恶本质。
他们认为人类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得到救赎,而只能通过信仰和上帝的恩典实现。
清教徒强调谦卑、忍耐、自制和善良等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尽力追求这些美德。
第三步:清教徒的道德准则和准则清教徒道德观强调牺牲、自律和个人责任。
清教徒注重与他人的和睦相处,在家庭、社区和教会中尊重权威和服从。
他们反对放纵和堕落的行为,强调对一切罪恶和欲望的抵抗。
第四步:清教徒生活中的伦理规范清教徒以坚实的伦理规范来指导生活,包括诚实、正直和勤奋等品质。
他们努力遵守上帝的戒律,并将高标准应用于他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
清教徒鼓励节制消费和劳动,谴责懒惰和浪费。
第五步:清教徒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清教徒相信个人的行为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所以他们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
清教徒重视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和传授道德知识。
第六步:清教徒的性道德观清教徒对性道德持保守态度,认为婚姻是合法的性关系的唯一途径,反对婚前性行为、通奸和同性恋。
他们强调忠诚、尊严和家庭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并强调性滥用的道德和精神危害。
第七步:清教徒的道德观在当代的影响尽管清教徒道德观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有所减弱,但一些观念仍然对我们产生影响。
清教徒的道德观 -回复
清教徒的道德观-回复清教徒的道德观是指清教徒在17世纪初在英国建立的宗教运动中所持有的道德观念。
清教徒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他们强调对天主的虔诚、道德规范和个人的责任感。
他们的道德观念主要受到《圣经》的教导和清教徒领袖的教导。
下面将详细介绍清教徒的道德观。
首先,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与上帝的关系。
他们相信人类是上帝的创造物,完全取决于上帝的意志和安排。
因此,清教徒认为他们有责任遵循上帝的旨意,并将这种关系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他们通过诚实、正直和勤奋的行为来表达他们对上帝的敬畏和对他对他们的指导的感激之情。
其次,清教徒的道德观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
他们认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对于建立一个正直、纯洁和公正的社会至关重要。
清教徒鼓励人们在个人生活中保持道义、纯洁和公正,并通过努力工作和实现个人才能来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们相信,一个道德高尚和对社区有所贡献的个人是上帝的恩典的体现,并拥有属灵上的奖赏。
第三,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所创立的圣洁的制度,旨在维系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因此,清教徒强调婚姻的纯洁和忠诚,鼓励配偶在彼此之间建立强烈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并将家庭作为孩子成长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单位。
清教徒相信,通过在家庭中实践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他们可以实现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最后,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社会道德的维护和公共责任感。
他们认为,一个公正和幸福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
清教徒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和善意的关系,并关注那些在生活中遭遇困难的人。
他们相信,通过诚实、正直和慷慨的行为,人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公正和更有道德的社会。
总结起来,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与上帝的关系、个人品德的培养、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社会道德的维护和公共责任感。
清教徒通过诚实、正直、勤奋和慷慨的行为来实践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并致力于建立一个公正、纯洁和幸福的社会。
尽管清教徒的道德观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影响仍然可以在今天的社会中被发现,并对我们的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清教徒的道德观 -回复
清教徒的道德观-回复清教徒的道德观是17世纪英国清教徒的一种信仰和行为准则。
清教徒们对道德的看法是根据他们对基督教圣经的理解和解释而形成的。
他们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对上帝的顺从,认为道德行为是一个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教徒的道德观,并且解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首先,清教徒的道德观围绕着虔诚信仰的核心展开。
在清教徒的信仰中,个体应该全心全意地信仰上帝,并且通过纯洁和高尚的行为来向上帝表达自己的虔诚。
清教徒们相信,人与上帝的关系是他们道德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们将个体责任和对上帝的顺从视为道德行为的基石。
其次,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对自己和他人的纯洁和道德规范。
清教徒们相信,个体应该持有高标准的行为准则,以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们强调正直、守诚、诚实、勤劳和谦逊等美德,以此来反映他们对上帝的虔诚和对道德行为的重视。
清教徒们坚信人们应该尽量避免罪恶和邪恶的诱惑,并且将他们的行为纳入上帝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之中。
第三,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秩序。
清教徒们相信,个体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利益。
他们支持建立一个公正和有序的社会,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正义和权利。
为此,他们鼓励个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穷人和失去家园的人,并且强调建立和谐、坦诚和公平的社会关系。
最后,清教徒的道德观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个人层面上,清教徒的道德观使人们更有责任感和自律性,注重个体的品德培养和自律行为。
道德规范的遵循也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同感。
在社会层面上,清教徒的道德观促使了社会的改革和公共事务的发展。
清教徒们通过倡导教育、精神自由和社会公正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也对政治和法律体系进行改革,以确保社会的公正和道德标准的实现。
总而言之,清教徒的道德观是基于对基督教圣经的理解和解释,并强调个体的责任和对上帝的顺从。
这种道德观强调个人的纯洁、道德规范的遵守以及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清教徒,美国文化的缔造者!
清教徒,美国文化的缔造者!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身上的精神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美国社会和美国精神的基调,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
北美大陆早期以清教徒为主体的移民是如何影响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呢?请随笔者一起探寻。
▌追求自由的流浪者清教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所谓的新教也就是主张改革的一支教派,而清教徒的改革呼声更为强烈,他们要求清除英国国教教会内的旧制和烦琐仪式,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要求建立“纯洁”教会,故得名。
大约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信奉新教的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
但清教徒在国内遭到政府的严厉镇压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
虔诚的清教徒们没有屈服于英国的封建王权,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摆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因此对故土的感情一天天地淡化。
为了彻底摆脱宗教迫害,为下一代保留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恰在此时,北美大陆向清教徒发出了“召唤”。
众所周知,哥伦布偶然间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丰饶,最重要的是这块大陆上没有国王、议会和刽子手,完全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清教徒们才能轻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并传播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开拓出一块真正属于他们的人间乐园。
带着坚定的信念,清教徒们相继踏上了移民北美的漫长旅途。
他们希冀在这块新大陆上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上帝,把基督教的真正精神贯彻实施,建造一个“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
一批批清教徒纷至沓来,也正是他们开创了“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他们的精神成为一个国家精神的基石,而这个国家后来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何为清教徒起始于十六世纪中叶,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
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是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
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这些人得名清教徒。
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
17世纪上半叶因宗教不满和经济压力,大批清教徒移居北美。
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
清教徒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清教徒在美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据记载,早期移民到马萨诸塞州的人当中,有超过一百个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一位历史学者称那时的麻州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
在到达新大陆仅仅六年之后,虽然清教徒们还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奋斗,但是他们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哈佛学院。
清教徒期望教会的传道人有高等的学历。
他们的妇女虽没有接受学院的教育,却都识字而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们的小孩从一开始学习字母,就有一套福音ABC读本。
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早期的清教徒生活是严格按照《圣经》的标准生活的。
而和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圣经》,然后根据阅读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他们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祷,一切都在单个个体和上帝之间直接进行。
因此当时的人们需要读懂《圣经》,读懂《圣经》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学校就建立起来,教育也随之得到长远的发展。
今天的美国人毫无疑问地坚持了清教祖先的优良传统,非常地重视教育。
在今天的美国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美国的教育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清教徒的道德观
清教徒的道德观
清教徒的道德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虔诚的信仰:清教徒认为信仰是最重要的事情,必须虔诚地信奉上帝,并且要遵守圣经的教导。
2.纯洁的生活:清教徒认为生活应该纯洁,不应该有任何不道德的行为,例如通奸、赌博、饮酒等。
他们强调个人的责任和自我约束,认为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3.勤劳和节俭:清教徒认为勤劳和节俭是美德,他们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并且要节俭地生活,不浪费资源。
4.社会责任感:清教徒强调社会责任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5.教育和知识:清教徒认为教育和知识是重要的,他们鼓励人们学习和掌握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圣经和生活中的问题。
6.公正和正义:清教徒认为公正和正义是道德的基石,他们要求人们公正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任何一方。
总的来说,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个人的责任和自我约束,同时也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自我约束,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清教徒
1559年至1625年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承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对清教徒大施压力,要求他们臣服国王。
结果,斯克鲁比小镇的清教徒在1608年逃亡到荷兰,因为在那里他们能享有宗教自由。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荷兰对宗教宽容、不太要求道德的态度,令这群清教徒大感不安,于是他们决定离开欧洲,迁往北美洲开创新生活。
这些清教徒,获准到英国在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弗吉尼亚州定居。
1620年9月,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
当时船上有大约100个成人及儿童,他们在风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航行了两个月才抵达科德角,这里距离弗吉尼亚州的北部还有几百公里。
在这里他们订立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载明他们愿意在新大陆建立社区,服从其中的法律。
1620年12月21日,他们在附近的普利茅斯定居下来,就用木材建造礼拜堂,每星期天早上举行聚会。
严冬一到,人人抵受不住。
更由于屋内没有暖气,信徒、传教士都甚感困扰,不仅是宗教上的困扰,生活也很艰难,不到几个月移民的死伤超半。
1621年春来,他们才始建造房屋,并向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学习怎样种植农作物。
1621年秋天,这群清教徒作物丰收,于是特别选了一天来感谢恩主与帮助他们的恩人,这就是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感恩节的由来。
后来,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结果在短短15年间,普利茅斯的人口就已超过2,000人。
[编辑]1625年至1690年与此同时,有些英国的清教徒也像分离派的信徒一样,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会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
1630年,一群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里建立了马萨诸塞海湾清教徒社区。
1640年,新英格兰住了约2万个英国移民。
1691年,马萨诸塞湾清教徒社区跟普利茅斯的社区合并之后,清教徒人数众多,也不再是什么分离派了。
事实上,住在新英格兰的人大都是清教徒,对当时的宗教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波士顿就成为了他们的崇拜中心。
16世纪开始,英国出现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但是这不可避免的与当时的保守势力产生冲突,因而到了1560年代英国出现清教运动,抨击教会。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深受其宗教信仰的影响,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独特的信仰体系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信仰的核心原则、节日庆典、道德准则以及清教徒的社会角色等方面探讨美国殖民地时期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
1. 信仰的核心原则清教徒的信仰源于基督新教的改革思想,他们强调每个人个体与上帝的直接联系,反对中间人的介入。
清教徒相信上帝拣选了一些人来得救,这被称为“预定论”。
他们追求纯洁的生活,遵循圣经的教诲。
清教徒相信个人拥有人生的选择权,同时也相信上帝对每个人的命运有着主导作用。
2. 节日庆典宗教节日对于清教徒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基督教传统节日如复活节和圣诞节外,清教徒还有自己的宗教庆典,如感恩节和斋戒日。
感恩节是清教徒庆祝丰收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聚在一起,感谢上帝的恩赐。
斋戒日是清教徒进行守斋的日子,他们通过斋戒来纠正自己的错误,更加专注于宗教信仰的实践。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满足了清教徒的宗教需求,也成为社区内的社交活动。
3. 道德准则清教徒的道德准则严格,他们强调纯洁、节制和个体努力。
清教徒将个人的品德与信仰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信通过遵守上帝的教诲来获得永生。
因此,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诚实、勤奋和节俭。
清教徒对自我约束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得到上帝的认可,并在社会中树立榜样。
4. 清教徒的社会角色清教徒在殖民地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是社区中的领导者,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领袖。
清教徒社区的组织和决策都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
清教徒通过教堂来实现社区内的组织和控制,他们的宗教信仰影响了社区的道德标准和法律制度。
总结: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他们的宗教信仰对于个人的生活和社区的运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通过信仰的核心原则、节日庆典、道德准则和在社会中的角色来展现他们的宗教信仰。
他们的信仰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通过遵循上帝的教诲来获得永生。
贝利尼最后一部歌剧-《清教徒》
贝利尼最后一部歌剧:《清教徒》2017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贝利尼歌剧《清教徒》(I Puritani),实在可以说是一部“欧洲协和号”的作品:贝利尼是意大利作曲家,《清教徒》的故事发生在英国,而歌剧的写作和首演都是在法国巴黎完成的。
可惜的是,这部歌剧也是贝利尼的谢世绝作。
大都会歌剧院外景1833年,年轻的贝利尼在个人生活上发生了一点麻烦。
那年春天,贝利尼住在他朋友图里纳家里几个月,他的朋友与妻子不和,贝利尼却和他的妻子发生了恋情。
当图里纳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后,逼迫贝利尼离开意大利。
因此,贝利尼来到了英��的伦敦,在那里,他帮助歌剧团排练了三部他自己的歌剧。
那年夏天,他又从伦敦来到了巴黎,想看看是否能找到为巴黎歌剧院创作一部歌剧的机会。
贝利尼在巴黎很受欢迎,巴黎的歌剧观众们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作曲家早有所闻,再加上贝利尼得到一位流亡在巴黎的意大利米兰公主贝尔乔约索的青睐,后者把贝利尼介绍给巴黎上流社会的文艺沙龙。
正是在那些聚会上,贝利尼见到了巴黎当时的一些名人,如维克多・雨果、弗朗茨・李斯特、肖邦和乔治・桑等贝利尼在写给他叔父的信里描绘了他在巴黎的生活,也表达了他想要寻找一个机会为巴黎歌剧院写一部大作品的愿望。
虽然他这个愿望最终因为一些生意合同上的问题没有实现,但是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却来请他为剧院写一部歌剧作品。
他们推荐的歌词作者是一位意大利的政治家兼诗人卡洛・贝波利。
不久,贝利尼就和贝波利商定,用当时的戏剧家贾克・弗朗索瓦・安瑟罗(Jacque-Francois Ancelot)和约瑟夫・范济・圣坦(Joseph Xavier Saintine)合写的一部新戏剧《圆颅党与骑士党》(Roundhead and Cavaliers)作为歌剧的脚本,而该戏剧原是取材于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小说《清教徒》《清教徒》的故事虽然是发生在奥利佛・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时代的英国,但这个在英国内战中清教徒(圆颅党)打败骑士党(保皇党)的事件,并不是这部歌剧的主线,政治在这里只是陪衬。
清教名词解释
清教名词解释清教名词是指17世纪英国清教徒在其信仰体系中使用的专门术语。
清教徒是指那些追求宗教纯洁、拒绝世俗化的基督教徒。
他们的信仰体系深受加尔文主义的影响,并且对个人、教会和社会生活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清教名词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清教徒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首先,清教名词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拣选”。
拣选是指上帝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计划,在人类中选择并救赎一部分人。
清教徒相信上帝的拣选是绝对主权和不可改变的,只有那些被上帝拣选的人才能获得永生。
这个概念在清教徒的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他们对个人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
另一个重要的清教名词是“先兆”。
清教徒相信,上帝通过一系列的先兆来传达他的旨意和警示人们。
先兆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行为或其他一些不寻常的事件。
清教徒将先兆视为上帝对人类的警示和惩罚,同时也是对他们信仰的确认。
他们相信,通过观察和解读先兆,他们可以了解上帝的意愿,并根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信仰。
此外,清教名词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忏悔”。
忏悔是指清教徒在上帝面前认罪悔过的行为。
清教徒相信人类是堕落的,罪恶的,并且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救赎。
因此,他们强调忏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忏悔和悔改,人们才能获得上帝的宽恕和救赎。
忏悔在清教徒的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实践,他们会定期参加教会的忏悔仪式,以洗净罪恶和获得上帝的恩典。
另一个清教名词是“公理会”。
公理会是清教徒的教会组织形式,它以基督教会为基础,强调教会的独立和自治。
清教徒认为教会应该在信仰和教义上与世俗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持纯洁和忠诚于上帝的原则。
公理会会员由本会的牧师和教师选拔,必须通过考试和面试,证明自己的信仰和道德素质。
公理会对清教徒的生活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清教名词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独立派”。
独立派是17世纪英国清教徒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教会的独立和自治。
独立派反对国教制度和国家干预教会事务,主张教会应该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
【精品】清教徒(Puritans)38
清教徒(Puritans)自從宗教改革以後,英國國教還帶著不少舊教的色彩,不少人想再加以改革,使其成為簡單嚴肅的信仰,堅持這種主張的人稱為清教徒(Puritans)。
查理一世的宗教主張恰巧和清教徒相反,企圖將英國國教恢復為舊教。
他還藉故迫害清教徒,不少清教徒被迫移居美洲。
後來因宗教問題,引起蘇格蘭叛變,查理一世因需軍費,不得不重新召開國會,但是新國會卻向查理一世提出大諫章(Grand Remonstrance),斥責他過去各種措施的不當,並將他親信大臣數人逮捕處死。
查理一世受到這種刺激,便親自領兵,前往國會逮捕五位領袖議員;國會也號召民兵相抗,於是內戰爆發。
擁護國王的只是少數封建貴族,稱為騎士黨(Cavaliers);擁護國會的多為中產階級,稱為圓顱黨(Roundheads)。
查理一世兵敗被俘,而於一六四九年被國會判處死刑,王權遭受一大打擊。
在這次內戰中,清教徒出力最多,後來清教徒的領袖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又獲得政權,因此就稱這次革命為「清教徒革命」(The Puritan Revolution)。
(二)光榮革命清教徒革命成功後,改採共和政體,推克倫威爾為「護國主」(Lord Protector)。
在他執政期間,曾與荷、西兩國作戰,獲得勝利,但他獨攬軍政大權,許多英人對他仍然不滿。
到了克倫威爾逝世後,貴族與民兵合作,而於一六六○年迎接逃亡在外的查理一世之子回國復辟,稱為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卽位後,仍圖恢復專制,不過他還慎重行事,並未與國會發生嚴重的衝突。
到了一六八五年查理二世死後無嗣,其弟詹姆士二世繼位,卻積極推進恢復舊教和專制的工作,致使人心大憤。
國會中王黨(Tory)與民黨(Wing)兩派議員,決定聯合驅逐詹姆士二世,並於一六八八年,派人迎接出嫁在荷蘭的詹姆士二世之女瑪麗(Mary)的夫婿威廉為英王。
當瑪麗與威廉抵達英國時,全國軍民熱烈歡迎,詹姆士二世被迫逃亡,威廉順利卽位,號為威廉三世。
清教 名词解释
清教名词解释清教是指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一群受到加尔文主义影响的基督教徒,他们追求宗教纯洁和道德完善,秉持着严格的生活原则和信仰观念。
清教徒主要集中在英国和美洲殖民地,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的信仰基础是加尔文主义,他们相信上帝的主权和人的原罪。
他们认为人类天生罪恶,只有凭借上帝的恩典才能拯救自己。
因此,清教徒注重个人的信仰体验和灵魂的拯救。
清教徒生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清洁和纯洁。
他们认为物质享受是对上帝的背叛,强调节制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在他们的生活中,酒精、娱乐、舞蹈等被看作是世俗的堕落,而他们追求着清白的心灵和对上帝的虔诚。
清教徒的道德观念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倡导婚姻忠诚和家庭责任。
他们反对婚前性行为和离婚,并将家庭视为塑造社会道德的基础。
清教徒社区也注重教育,他们建立了学校和大学,以培养下一代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在政治方面,清教徒主张民主和平等。
他们对英格兰国教会的腐败和王权专制感到不满,追求宗教自由和政治改革。
清教徒是英国内战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与国王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清教革命。
在美洲殖民地,清教徒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和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等,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组织社会和政府。
然而,清教徒的严厉和偏执也引起了争议。
他们对异端和巫术持强烈敌对态度,对于那些与他们的信仰观念不一致的人进行迫害和审判。
著名的清教徒谢尔登·索尔兹伯里被指控为巫术而被处死,这反映了当时清教徒对异端的严厉追求。
清教的影响在历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对于后来的美国宪政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的劳动伦理和奋斗精神成为了美国梦的基石,他们的宗教自由观念也为美国宪法中的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教的影响逐渐减弱。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宗教信仰的依赖减弱,清教的道德观念也逐渐被世俗化的价值观所取代。
尽管如此,清教的历史和思想依然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文学史》课程作业题目:简述清教主义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英语1班学号:**************名:**2015年3月26日摘要:清教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个民族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都要受到思想、文化、风俗、道德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美国文学从其萌芽状态起就受到清教思想的强烈影响。
这种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因而学习美国文学,必须了解清教主义,包括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主要教义,特点以及对对美国文学主要的影响。
关键词:一、历史根源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宗教史人们长期在基督教压抑呆板的统治之下,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前面的文艺复兴的影响,长期受到压抑的人们像干涸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渴望自由,渴望摆脱令人窒息的空气。
于是,一场的“宗教改革”风暴在席卷欧洲大陆肆虐起来,1517 年,马丁·路德首先举起宗教改革的大旗,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分裂了,新教出现。
而在英国,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就成为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通过宗教改革,新教理论传入英国,并把新教作为英国国教,继而使宗教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宗教之中,有一支对后来北美殖民地以及再后来的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就是清教徒。
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英国的宗教改革虽然在政治上脱离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摆脱了教皇对于英国内政的干涉,但在教义及宗教仪式上却没有任何变动。
这引起了一部分信仰加尔文教义的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不满。
他们提出“净化”(purify)和改革英国国教。
这些人的宗教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
清教徒们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从国王任命的主教手中把权力转移到某种形式的委员会手中,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
清教主义与英国国教不仅有神学观点的不同,甚至后来发展到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例如:清教主义在安息日有严格的仪式,而詹姆士一世(1603-1625)却固执地坚持在那天游戏和狩猎。
清教同英国国教的冲突也是英国革命(1640-1660)爆发的原因之一。
因此英国革命又被称为清教革命(Puritan Revolution)。
革命期间,由清教徒控制的国会废除了主教,甚至处死了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劳德(William Laud)。
直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前,清教主义思想一直不断地影响着英国教会。
在整个十七、十八世纪,清教是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最为重要的宗教势力。
但是清教徒由于与其他宗教所不容,更经常与英国王权发生冲突,所以在英国不断地受到打击,实力也不断的削弱,最终,更为统治者所不容,要么顺从留下,要么统统赶出国外。
虔诚的清教徒们没有服从英国的封建王权,而是选择了离开,离开罪虐深重,不可救药的英国。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脚步没有停止。
当一扇门关闭时,上帝又打开了另一扇门。
恰在此时,北美的广阔自由土地向清教徒们发出了召唤。
17世纪初,英国商人组织北美殖民公司,欲向新大陆扩张。
当清教徒们提出要去北美殖民时,英国政府求之不得,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英国为他那些不安分守己的臣民们在遥远地方买下了一大片土地”。
于是,清教徒以及那些有着开拓新生活梦想的人们,穿过层层巨浪,越过茫茫大海去新大陆实现他们的梦想。
1620 年11 月,经历过六个星期的颠簸之后,一艘载有102 名乘客的设备简陋的帆船触摸到了北美厚实的土地。
这艘船就是鼎鼎大名的“五月花”号,而这船上所载之人即被后人称之为“移民始祖”的清教徒和那些渴望自由的人们。
两个月后他们抵达鳕鱼角,这里距离维吉尼亚的北部还有几百公里。
在这里他们订立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载明他们愿意在新大陆建立社区,服从其法律。
1620年12月21日,他们在附近的普利茅斯 (马萨诸塞州)一安顿下来,就用木材建造礼拜堂,每星期天早上举行聚会。
由于旅途中的拥挤环境,导致船上传染疾病流行,再加上坏血病与天寒地冻,至三月初移民死亡近一半。
1621年春来,他们开始建造房屋,并向印地安人学习种植农作物。
有一个名叫萨摩赛特的的当地印第安人出现在那里,他带来了会说英语的斯匡托。
斯匡托除了做一名翻译之外,还把他们带到捕鱼的最佳地点,并指导他们如何种植。
秋天,作物丰收,于是特别选了一天感谢帮助他们的恩人,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后来,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普利茅斯,1630年,一群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里建立了马萨诸塞海湾清教徒社区。
1640年,新英格兰住了约2万个英国移民。
1691年,马萨诸塞湾清教徒社区跟普利茅斯的社区合并之后,清教徒人数众多。
事实上,住在新英格兰的人大都是清教徒,对当时的宗教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波士顿就成为了他们的崇拜中心。
此后,一批批清教徒沿着前人的足迹踏波而来。
应着上帝的召唤,带着美好的希望,怀着对“净土”的向往,清教徒们跨越浩瀚大海来到这远离故乡的土地。
然而,上帝对他们的考验还没有结束,清教徒们心中的“净土”却是孤寂可怕的荒野。
饥饿,寒冷,疾病,可怕的野兽面对恶劣的环境,清教徒们没有气馁,“他们是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的人。
他们是目标明确的人。
他们是严肃认真的人。
他们决心背水一战,义无反顾地将旧大陆抛之脑后。
无论如何,他们决定再也不回罪恶的欧洲了。
”他们虽是物质上的侏儒,却是精神上的巨人,他们决心把荒野变成“希望之乡”、人间的伊甸园。
二、主要教义新教的宗教思想主要由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神学观点构成。
清教主义就发源于宗教改革之后的加尔文教派。
基本教义是主张人的“原罪论”和“命定论”。
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本不值得救赎,但是上帝为了体现他的仁慈,在时间开始之前就选定一批人作为救赎的对象,这就是“上帝的选民”,这些“选民”的心灵要经历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使他们在脱离自然状态而达到永生的同时,心灵也得到开启,能明了上帝的旨意,从而一心向善。
选民的原罪因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做出的牺牲而得到了宽恕。
但如果选民不能虔诚地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就会招致上帝的不满,上帝就会收回他的眷顾。
但是上帝的安排极为神秘,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否是上帝的选民。
所以每个人都应努力的工作,做出成就,以证明自己就是上帝的宠儿。
这样,人人都有可能是上帝的选民,人人均可能得救。
而清教徒们认为自己就是上帝的宠儿,他们聆听上帝的召唤,来到荒野建立自己的自由家园。
这样,开拓新世界便是上帝的旨意,这给清教徒以无限的精神动力,他们肩负上帝的使命,“他们命定成为一个民族。
按照主的旨意,他们将要变荒野为文明,使之成为伊甸园,成为乐园。
”“在上帝创造并安置在地球上的所有人中,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是新世界。
正如基督给世界带来了新启示录,代替了旧启示录,这些上帝的选民带来了新的使命。
”舍我其谁,正是这种使命感、这种精神动力,使清教体移民们在荒野扎下根来,用他们的创造力改变了北美大陆的面貌。
清教徒崇尚自由、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并把这种精神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使后辈能够打破一切压迫的枷锁,推动着美国人民建立起令世界瞩目的“山颠之城”。
清教思想主张自律(self-discipline)和内省(introspection),虔诚的信徒只要阅读《圣经》,就可以通过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获得灵魂的救赎。
教会和教皇不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信徒们不必通过教皇取得和上帝的联系。
三、清教在北美的发展及其显著特点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决不会忘记二加二等于四的幻想家;他是耶和华的士兵,从不在交易中以失利者的身份出现……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而他从不期望它十分完美,而只是易犯错误的人类所能建立的最好的社会。
他的信条是上帝已经说过的话语,他的一生崇尚中庸之道,他的信念被很好地流传下来,他因有利而行事。
他是一个空论家和机会主义者。
”移居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在建设这片蛮荒之地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移民思想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逐渐形成了北美清教主义的一些显著特点:1、新大陆的清教徒们更加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处女地经历心灵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
与常人相比,这些思想坚定的信徒们具有更强烈的使命感。
他们希望把殖民地建成一座“山巅之城”(a city upon hill),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
尽管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他们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因为这块土地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设在欧洲无法实现的“伊甸乐园”。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是身处欧洲的清教徒们体会不到的。
在欧洲清教主义受到天主教和新教两大势力的排挤和打击。
信徒们的宗教信仰处处受限,甚至他们的政治权力、财产权和生命权也得不到保障,在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毫无乐观可言。
在美国文学中,不论是殖民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拉尔夫.爱默生(Ralph Emerson)、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无不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了这种乐观主义精神。
2、清教思想观点中某些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逐渐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平等意识(sense of equality)和勤奋工作(hardwork)的价值观。
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汉语中和集体主义精神相背的贬义词,而是强调充分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尊重他人。
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胡佛(Herber Hoover)说:“如果消灭了个人主义还能保证社会的成功那就无异于消灭了太阳的光辉还能饮食生存。
”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来源于清教思想中关于个人与上帝直接联系的教义。
由于摆脱了教皇和教会的思想控制,新大陆的移民们在宗教信仰上的个人主义逐渐影响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
平等意识的价值观是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机会平等是被大众认可的美国平等主义形式。
而最初的平等意识则来源于移民新大陆之前的清教主义思想。
他们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
然而直到清教徒们在新大陆建立起了理想中的社会,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平等自由。
和个人主义一样,平等意识的价值观逐渐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教思想中,富裕和成功是上帝选民的象征。
这种信念和新大陆艰苦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便孕育了勤奋工作的价值观。
面对一片片原始森林和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不劳动不仅没有收获更可能危及个人的生存,而勤奋工作不仅为个人带来利益,更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