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word资料13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主要以文学经典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对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以及对文学经典的重视进行探讨,并与现代语文教育进行对比,以期发现其中的特点和变化。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传统方法的运用。

古代教育重视礼仪和规范,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常采用背诵和默写的方式,通过反复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虚心向老师和先贤学习,尊重师长并遵守教学纪律。

古代语文教育还注重文学经典的学习和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积淀深厚,文学经典作品众多且精彩,如《诗经》、《论语》、《史记》等。

这些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美学价值,通过阅读和品味这些经典文献,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道德情操和人生智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现代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也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背诵和默写,而是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同时,现代语文教育也拓展了教材的范围,将更多的文学作品、实用文本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引入教学中,以适应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和现实社会的发展。

总结来看,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注重传统方法的应用和对文学经典的重视,强调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语文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注重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些不同点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教育的发展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文章结构的设定是为了合理组织和安排文章的内容,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核心信息。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目的是通过概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明确文章的框架和方法。

中国古代的教育特色和教学思想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的教育特色和教学思想教学课件
• 教育家还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对学生“无私无隐” 并寄予厚望。墨子、荀子也都十分强调。宋代 一些教育家也是尊师重道的典范。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 中国古代教育家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 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理论、教学原则 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 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见解。这些思想不 但产生于千百年前的古代是难能可贵 的,而且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 芒,富有启迪教育意义。它是我国传 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世界教 育思想宝库的重大贡献。
• 在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 教育家主张学思相结合、学思并重。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主张 学思并重,但应以学习为基础,他也强调必 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中庸》把孔子学 思并重的思想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学习步骤。一 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不断地学思结合的过 程中培养出来的。
• 《学记》还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这不 仅意味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还意 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的关系。韩愈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
五、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 中国古代教育家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 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 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 其身,如正人何?”
•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大致 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
• 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中国古代 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 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 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 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 教育问题的解决,有必然促进整个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
• 二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古 代教育家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同时也不忽略知识教育的作用。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征及启示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征及启示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征及启示【推荐】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征及启示中国的语文教育,如果从1904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算起,语文单独设科不过百年历史,但事实上,语文教育可谓源远流长。

这首先得从什么是语文教育的概念说起。

人们对语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化,还不断会有新的发现。

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二者合二为一,即为语文。

按照这种理解,语文教育就不仅指书面语言的教育,还指口头语言的教育。

口语都在生活中发生,人们用口语进行直接交流,更多地表现为言语行为。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三千余年,而从言语教育发生算起,那就更早。

鲁迅先生在<<门外杂谈>>中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

”为了共同劳动才慢慢学会发声、学会说话。

在彼此交流语言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接受语言的影响,并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

由口头逐渐发展至书面,由比较简单粗糙到复杂精细。

所以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历史有多长,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有多长。

从时间上来划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大体上可从上古的口口相传算起,直至晚清废八股、停科举、兴学堂,语文单独设科止。

其发展历史远远长于现代语文教育。

但是,话又说回来,既然古代语文教育没有单独设科,那么它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这样的混沌一片的古代语文教育就和现代语文教育有着鲜明的区别,表现出自己特有的一些特征:一、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古代语文教育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依附于文、史、哲当中的,缺少自己的独立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的语文教育,也就是和我们民族的心理、思想、思维方式及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连在一起。

这样的语文教育对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在不同的时代,语文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会有所不同。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语文教育活动主要通过口口相传。

中国古代阅读教学特点分析4页word文档

中国古代阅读教学特点分析4页word文档

中国古代阅读教学特点分析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不像现代一样有系统的学制设立,从夏朝至清末学制设立之前,可以说没有专门中学的设置。

传说中的唐虞把学校分为上痒、下痒,夏禹时期改为东序、西序,殷商时期学校又改名为左学、右学,到了周朝开始分为大学、小学,这种教育形式一直延续到清光绪二十二年筹设京师大学堂。

古代教育也没有严格的教学年限,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说:“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

”也就是十五成童之前在小学,十五成童之后在大学。

古代教学更没有清晰的课程设置,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尽管有儒家所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规定了一个儒者所要修习的主要方向,告诉世人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学养上的,也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甚至于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谈举止的风度。

先秦经典是中国古代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在中国古代语言学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围绕着阅读先秦典籍的需要,人们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讲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语言学纲要》第1页)。

所以无语言学意识的古代语文教学中,阅读经典教学是其重头戏。

尽管没有语言学意识,但是中国古代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还是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古代教育者结合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持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经验。

在汉代,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要求当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经,如《孝经》、《论语》、《五经》。

这些先秦的古典书面语言是官方规定的教育用书,也是学生通用的主要阅读教材。

由于这些古典书面语言和汉代的口语有很大的差异,经师进行经典阅读,首先要解决学生们的识字和语言差异难题,必须逐字逐句用汉代的语言解释古典书面语言,也是就训诂工作。

训诂是古代经典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阅读经典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断句、解释句段大意、讲解语法修辞和文化知识。

汉代的儒学经师教授生徒读经,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口授,逐字逐句进行讲解。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一)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在三个教育阶段中,特别是在封建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明显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阶段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但在原始社会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存在。

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原始记事、伦理道德教育中,都有不少的语文教学的内容。

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

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

而大量的语文教学内容,也综合在经学教育之中。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教学历时最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

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三、百、千、千”是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的作用是集中识字。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从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到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

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一、以书本教育为主
1、偏重文化素养:古代中国教育强调礼训教育,把特定理论和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从而提升社会文化素养水平。

2、强调积极思想:古代中国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想和正确的政治观点,强调“心思可计,善行不辍”的道德标准。

二、死记硬背为主
1、注重学术成绩:古代中国教育重视学术成绩,特别是读书数量和会计技巧,因为这些基本知识会影响考试成绩,让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水平。

2、强调“死记硬背”:古代中国教育重视“闭门籍”,强调“死记硬背”,希望学生能通过刻板记忆的方式获得最基本的知识。

三、依赖传统方式
1、集体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集体或私塾的方式形成,教育加强家庭的影响力,强调学生学习传统的书籍和技能,依赖个人老师的指导。

2、宗教意义:古代中国教育同时融入傣族和其他民族宗教文化,强调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并将宗教文化融入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智慧
和宗教信仰,提升社会所有者的综合能力。

四、考试成为考核手段
1、重视考试:古代中国认同应有考试来考核学生的学术素养,把成绩作为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标准,不但考核学生的学术能力,还作为考察学生的正直正义和孝道的社会行为标准。

2、重视榜样:古代中国教育强调榜样的重要性,赞扬那些以身作则的学生,把考试的胜利者作为一个耀眼的榜样,鼓励学生要以身作则,勤奋学习,多往未知的领域拓宽自己的视野。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一)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在三个教育阶段中,特别是在封建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明显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阶段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但在原始社会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存在。

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原始记事、伦理道德教育中,都有不少的语文教学的内容。

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

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

而大量的语文教学内容,也综合在经学教育之中。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教学历时最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

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三、百、千、千”是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的作用是集中识字。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从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到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word精品文档9页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word精品文档9页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在各方面、各层次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桥梁的语文课程改革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主科之一,从国家到地方、从老师到学生应该说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的责骂声也是最大的。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该多说、多写、多看、多想才能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而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些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古典名著,却往往被老师和家长当作是“读闲书”、“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这样就算是再有兴趣、再有文学天赋的学生也会被这种“高压政策”磨得兴趣全无。

那么,就剩下语文课本上那薄薄的几篇课文了,这几篇课文还往往被老师嚼成了渣,再“喂”给学生,还有什么营养可言?至于中、高考则更是问题多多、弊端种种:从西方引进的、广泛流行的客观题或者变相的客观题(主观题客观化)充斥于语文试卷,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独特性在苍白的语文试卷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作文,这一最能反映语文能力高低的考察方式却只占整个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二,老师们在讲评作文时似乎更热衷于对写作“技巧”和写作“规律”的研究,殊不知,这种枯燥无味的“技巧”和“规律”恰恰是摧毁兴趣的最有效武器,而广泛的阅读和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语文的真正法宝。

正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所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们纷纷出谋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诸如“快乐语文教学法”、“语文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绿色教育”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但是却收效甚微,有的只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有的在现行体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一方面是大声疾呼要解决问题,一方面又是成效甚微,那么,在这种矛盾面前,我们该怎么办呢?在当今的教育改革更多地热衷于瞄向西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为冷静、更为理性的思考呢?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我们应该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汲取和继承一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来观照现在的语文教学以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渠道,使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古代教学的基本特点

古代教学的基本特点

古代教学的基本特点1.引言1.1 概述古代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我们了解古代教育制度和方式的关键。

古代教学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色,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目标,也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教学注重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在古代社会,道德价值观念被认为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基础,因此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灌输学生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忠诚友善等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强调道德教育的特点使得古代教育在塑造人们的人格和品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古代教学以师徒制为主要形式。

在古代,教育主要通过师徒间的传授和学习来实现。

学生会拜师学艺,跟随老师学习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模仿和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这种师徒制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发展,还有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建立和人际关系的形成。

此外,古代教学注重实践和体验。

与现代教学相比,古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参与实际的活动和实践,来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古代的文学教育中,学生会亲自写字和背诵经典作品,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这种实践和体验的特点使得古代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古代教学具有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师徒制为主要形式,并注重实践和体验。

这些基本特点帮助塑造了古代人们的品格和能力,也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尽管与现代教育存在差异,但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仍然对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文中各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清晰明了地列出了各个章节的标题和主要内容,有助于读者对文章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主要了解了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为后续的正文部分做好了铺垫。

中国语文教育史

中国语文教育史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多元与探索的时期
详细描述
民国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教育逐渐摆脱了传统的 束缚,开始注重个性、自由和创新。同时,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语文教育的语言统一 和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社会主义教育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详细描述
汉代的语文教育不仅重视文字、语言的学习,还注重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传授。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扬雄、王充等,他们 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文化繁荣的时期,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 容更加广泛,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如讲解、问答、讨论、作文等。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思想的 指导下,强调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注重思想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同 时加强了语文教育的普及和规范化。在改革 开放后,语文教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03
当代语文教育
改革开放前的语文教育
传统与政治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语文教育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材内容以经典文学作品和革命题 材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思想教育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和模仿,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文字的书 写和意义。由于甲骨文、金文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因 此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显著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 括文字、语言的学习,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作者:许书明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年第11期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具有统合性质。

综合性和丰富性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

综合性与丰富性是统合教育的必然结果。

古代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但究其本质特点,它是一种偏重于思想政治的“为道”的教育。

诗书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修炼这种“德性”,礼乐文化熏陶感染也是指向“德性”这个目标。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功能古代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古代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1.古代“语文”的丰富内涵古代“语文”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实际上包含“汉语”和“汉文”。

语,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文,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语文,不单指语言和文字;语文教育也不单指语言和文字的教育,还包括有广泛意义的文章和文学的教育,乃至与一般文化有关的教育。

比如远古的歌谣、祝辞、神话、传说,既是一种原始的文学创作,又是一种原始的文化传播。

它虽不是通过“教学”的形式进行的,但它广泛流传,如春雨之润万物,教育影响于无形之中,称之为潜语文教育是完全可以的。

直到近代和现代,这种歌谣、祝辞、神话、传说,在语文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

“语文”含义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

2.古代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史、哲不分的,甚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也不分,学伦理、历史、哲学,学科学、技术,也就是学语文。

语文教育始终是一身而数任的。

它的这种多功能性,就表明它的内容的极端丰富性。

古代的语文教育,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国学”常识教学,无论是读书作文,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是扭合在一起的,不管你扭合得如何,或生硬、或交融,都是想方设法的“扭合”。

比如蒙童读《三字经》,首先是识字,其次是识物。

“稻粱菽、麦黍稷、马牛羊、鸡犬豕,这些字先要认识,同时还要认识这些牲畜和谷物,知书识理,懂情知故,这也是学习《三字经》的要求。

学语文,也是学思想,学社会、学自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既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重视教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人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那就是中国古代教育。

一般地说,社会教育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决定的,而通过对人的培养,教育又对前三者起颇大的作用—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这种情况表现得相当典型:一定时期的教育状况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以至于科学的发展,而在另一些时期,教育状况则不利于甚至阻碍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状况有很大的差别,但正如中国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所罕见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中国古代教育也表现出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正是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在教育上的投影。

一、政教合一“政教合一”指的是政治和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致性。

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脱离政治、教育独立的思想。

“政教合一”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合一。

教育机构即为政府部门之一。

在古人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特点,特别是它的前一层意思。

如“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圣人之治,藏于臣不藏于府库,务修其教不治城郭(((韩非子》);“夫受绳墨者,无桓剖之木,染道训者,无邪辟之人。

饰治之述,莫良乎学”(葛洪《抱朴子‘外篇·崇教)))。

可见无论儒法道杂各家都把教育视为治国之本即政治。

汉代起“独尊儒术”,而“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汉书.艺文志》),更把教育视为治国之本。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

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

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

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三个特点中,第一个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即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教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

第二个是教学策略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来进行蒙学教育。

集中识字的著名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读书指读儒家经典。

第三个是课程教材方面的特点,主干
课程教材是《五经》、《四书》,这是儒家经典,对汉语文教学贡献极大;辅助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特点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特点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特点作者:徐琬玥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23期在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工作中,了解古代文学教育的特点,不仅是为了总结古代文学教育经验,为古代文学教育的优化提供指导,而且也是为了发现古代文学教育不足,为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依据。

为此,本文围绕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特点,从古代文学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做出了论述。

1 古代文学教育目标的特点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推动教育对象知识的丰富以及人格的完善,而教育人、培育人则是这些教育活动所具有的根本目标。

当然,不同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目标方面所具有的重点也呈现出了差异性,如一些教育活动偏重于教育对象知识的积累,而一些教学活动则偏重于教育对象人格的完善。

那么,从我国古代文学教育来看,教育目标更偏重哪一方面呢?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古代文学教育曾经出现了片面强调文学工具性的倾向,即在古代文学教育中,古代文学知识被当做基础工具,强调对古代文学所包含的情感、思想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并向数学公式一样灌输给教育对象,在此过程中,我国古代文学中所包含的哲学元素、历史元素以及文化元素则被忽略,针对古代文学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习活动都仅仅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

之后,强调人文性的古代文学教育观开始出现,这种教育观念与强调文学工具性的倾向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特点,即重视挖掘古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底蕴,并认为过于强调语言教学会导致学生的现代语言能力发展受限,因此,古代文学教育需要重视彰显人文性,而针对文言文所开展的分析不宜过多。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方面来看,早在先秦时期,教育家孔子就针对教育目标做出了较多的论述,他人为教育应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活动需要以人文教育为主,也需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而将这种思想迁移到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当中,则可以理解为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并非是针对文学内容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而是使用古代文学内容为媒介开展的人文教育活动。

【优质文档】浅述中国古代教育word版本 (12页)

【优质文档】浅述中国古代教育word版本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浅述中国古代教育篇一:论中国古代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

因为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靠中国古代教育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百工技艺教育是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保证,没有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难以创造、延续、和发展的。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

早在四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就很重视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古代先贤大家的众多思想都促成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孔子之所以在封建社会具有全局的影响,也正是历代尊师的缘故;而封建社会隆重的尊孔祭孔活动,也包含了尊师的意义在内。

(二)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应道全社会敬学。

在长期的的封建社会里,无论是帝王和臣民都把读书当作神圣事业,不允许有任何的轻视和亵渎行为。

而封建国家也以科举为手段,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吸引一部分读书人参与政治,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敬学的文化心态。

中国古代教育有四大特色: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第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第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既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重视教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人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那就是中国古代教育。

一般地说,社会教育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决定的,而通过对人的培养,教育又对前三者起颇大的作用—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这种情况表现得相当典型:一定时期的教育状况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以至于科学的发展,而在另一些时期,教育状况则不利于甚至阻碍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状况有很大的差别,但正如中国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所罕见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中国古代教育也表现出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正是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在教育上的投影。

一、政教合一“政教合一”指的是政治和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致性。

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脱离政治、教育独立的思想。

“政教合一”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合一。

教育机构即为政府部门之一。

在古人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特点,特别是它的前一层意思。

如“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圣人之治,藏于臣不藏于府库,务修其教不治城郭(((韩非子》);“夫受绳墨者,无桓剖之木,染道训者,无邪辟之人。

饰治之述,莫良乎学”(葛洪《抱朴子‘外篇·崇教)))。

可见无论儒法道杂各家都把教育视为治国之本即政治。

汉代起“独尊儒术”,而“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汉书.艺文志》),更把教育视为治国之本。

古代教学及其特征

古代教学及其特征

演说论辩技巧
二、古代教学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基本文化知识
文法
几何
修辞
音乐
辩证

天文 数学
伦理、政治、宗教领域
教材:
前人的经典文献
二、古代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宫廷学校
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女
官学
皇室 身份等级严苛
二、古代教学的基本特点
(四)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第二章第七讲 古代教学及其特征






赫尔巴特
杜 威
泰 勒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上学似乎就是不同 老师按照课表给全班同学讲授语文、数学、历 史、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请大家想一想, 古人是否也这么上学呢?有些同学可能知道, 古人上学的情况真不是这样的。下面我们就来 学习古代教学及其特征这一主题,概括地了解 一下古人是如何上学的。
一、古代教学概况 (一)我国古代教学概况
宫廷学校
夏商周
“学在官府”
为王公贵族子弟而办 官吏为师
宗旨







一、古代教学概况 (一)我国古代教学概况
春秋战国
“学在官府”
收徒 讲学
删定 六经
私学
应运而生
开创 儒学
孔子
汉武帝时期
独尊 儒术
儒家思想为我国正统的文化思想
一、古代教学概况 (一)我国古代教学概况
蒙学到大学 官学到私学
传承 儒家
宗旨
修身
养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具有统合性质。

综合性和丰富性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

综合性与丰富性是统合教育的必然结果。

古代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但究其本质特点,它是一种偏重于思想政治的“为道”的教育。

诗书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修炼这种“德性”,礼乐文化熏陶感染也是指向“德性”这个目标。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功能古代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古代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1.古代“语文”的丰富内涵古代“语文”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实际上包含“汉语”和“汉文”。

语,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文,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语文,不单指语言和文字;语文教育也不单指语言和文字的教育,还包括有广泛意义的文章和文学的教育,乃至与一般文化有关的教育。

比如远古的歌谣、祝辞、神话、传说,既是一种原始的文学创作,又是一种原始的文化传播。

它虽不是通过“教学”的形式进行的,但它广泛流传,如春雨之润万物,教育影响于无形之中,称之为潜语文教育是完全可以的。

直到近代和现代,这种歌谣、祝辞、神话、传说,在语文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

“语文”含义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

2.古代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史、哲不分的,甚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也不分,学伦理、历史、哲学,学科学、技术,也就是学语文。

语文教育始终是一身而数任的。

它的这种多功能性,就表明它的内容的极端丰富性。

古代的语文教育,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国学”常识教学,无论是读书作文,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是扭合在一起的,不管你扭合得如何,或生硬、或交融,都是想方设法的“扭合”。

比如蒙童读《三字经》,首先是识字,其次是识物。

“稻粱菽、麦黍稷、马牛羊、鸡犬豕,这些字先要认识,同时还要认识这些牲畜和谷物,知书识理,懂情知故,这也是学习《三字经》的要求。

学语文,也是学思想,学社会、学自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①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不是按照现代新学制的系统设立的,教学的年限也没有严格的规定。

从夏朝至清末新学制设立之前,可以说没有专门设置的中学,传说中的唐虞,分学校为上库、下库,夏禹改为东序、西序,殷商又名左学、右学,至周朝始分为大学、小学,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筹设京师大学堂,大都实施大学和小学两段制教育。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说:“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

”又说:“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孝弟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及其十五成童,学于大学,……教之以格物……致知”(《朱文公集》卷一)从这两段话来看,到宋代也还是分小学和大学,十五成童之前在小学,十五成童之后在大学。

其实,成童前后,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是属于后来称为“中学”阶段的内容。

“格物、致知”这类内容,是包含书院的教学内容的。

宋时书院类似后来的研究院。

教育,在古代有极大的灵活性、包容性和互补性。

语文教育也莫不如此,它的内容确实是十分丰富的。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古代语文教育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其教学内容深受古代文化传统的影响,是集经史子集为一体、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大语文教育。

无论是言文时期的“生活劳动教育”,还是古文时期的“一揽子教育”,都是一种综合教育。

1.言文教育的生活性言文教育期,语文教育具有“生活性”。

因为这个时期只有学校的萌芽,还没有正式的学校,语文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粗糙而生?拥难杂锝逃?来自于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人们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至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2.古文教育的统合性古文教育期,语文教育则逐渐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分开。

这个时期语文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在与道家(老庄)思想、佛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的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的。

二是以“五经”“四书”“诸子散文”为教材,或以历代名家名篇为范本,有时候读专书,有时读选文,学的都是书面的“文”;三是文、史、哲不分,甚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

这种广义的语文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性、伦理道德性、审美文化性的特质。

“思想政治性”表明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为道”的教育;“伦理道德性”表明它是以伦理道德为目的的“德性”的教育;“审美文化性”表明它是以礼乐文化进行熏陶感染的“审美”的教育。

但这些性质不是简单的相加或重叠,而是高度统合,相融共生,故用“统合性”来概括更为恰当。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就有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之后,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五经”“四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的必读教科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五经”列于学官,取得统治思想的地位;宋代朱熹作《四书集注》,“四书”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官办和私办的一切学校最基本的教材。

宋儒认为“四书”是学习“五经”的阶梯;学好了“四书”,再学“五经”,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上,就可以登堂入室。

这种风气,一直沿袭到元明清。

所以,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政治、教育,乃至语言文字,无不以“五经”“四书”为依据。

这期间的语文教育,统合性十分突出。

如果从童蒙读物“三、百、千”来看,古文教育的内容,是把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的文选教材,也是把阅读、写作与文章、文学知识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这也是古文教育内容统合性的体现。

3.古文教育统合性的原因(1)由语言文字的性质决定的一是语言文字不可能离开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具体的文章而独立存在。

就是在今天,虽然把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等从古代“大语文”中分离出来了,在实际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无法摆脱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而独立进行,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2)基于古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以传统思想道德为本的教育,教学生识字读文的目的重在通过思想道德之教化以立人,凡是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书籍,无论是历史、政治、伦理还是哲学、文学方面的均可学习。

(3)限于古人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古代的整个文科教育不可能分科进行,语文就必然同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各门学科融为一体进行。

古代就连最简单、最基本的启蒙读物《急就篇》《千字文》等,都不是简单的识字读本,书中都包含了自然、历史、文学、修身、处世、起居、读书、劳动、祭祀、礼节等十分丰富的内容,蒙童识字是和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启蒙之后的读物,就更是那些能够使学生修身养性,能培养齐家治国能力的,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的综合性教材。

例如《四书》《五经》《昭明文选》以及解读这些经典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尔雅》《说文解字》《四书集注》等。

(4)孔子教育言行的影响孔子作为语文教育鼻祖,他的言行必然对语文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第三。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其教材不仅仅在识字方面,包含了哲学、文学、历史、道德等方方面面,这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于语文教育统合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是由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的语文教育,也就是与我们民族的心理、思想、思维方式及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连在一起的。

综合性和丰富性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

综合性必然表现为丰富性,丰富性是综合性的表现形式,综合性与丰富性是统合教育的必然结果。

1.综合性所谓综合性,一是指古文教育内容包含着经学、史学、哲学、文学、文字学、伦理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教育。

二是指训练内容的综合性,包括听、说、读、写、书(法)等。

(1)学科教育的综合性在远古时期,人们的语文教育活动主要通过口口相传。

推想起来,由于当时语言的发展还处于幼年期,不可能有非常丰富的词汇,所以必然伴有更多的体态语言及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在交际内容上可能会和劳动、生活关系更为密切些。

这些方面,我们今天大体可以从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歌谣、祝辞略见一斑。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后,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语言文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

社会制度的变化也使语言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这些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著作当中。

孔子编《诗三百》,明确指出“诗言志”,诗可以兴、观、群、怨。

由于孔子的历史影响,使中国先秦语文教育明显染上诗教的特色,而且一直影响至今。

除了文学作品外,大量的历史散文、哲学著作都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或者可以这样说,古代的读书人更多地是在学习文、史、哲的过程中,甚至是在学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好像是一个副产品。

因而对他们来说,学语文,就是学思想,学社会,学自然,就是接受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和熏陶。

从先秦到20世纪初,中国语文教育的内容会受制度变革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但都明显呈现这样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繁荣的历史时期之一。

从汉代推行“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说,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血液中,一直流淌至今,而且还将生生不息地流淌下去,成为中国人思想、生活、处世的精神向导。

但这并不等于说,统治阶级出于统治的需要,以政府的名义推行儒家思想,中国社会就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了。

到隋唐时期,佛家思想一度盛行,而且儒家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受到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的撞击。

中国古代很多名人,得志时可以高呼“兼济天下,”失意时也会想到“扁舟散发”,儒、道思想甚至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共同影响人的行为举止。

中国又是一个文章大国,从先秦两汉起,历朝历代均出现了名垂史册的文章大家,他们的优秀文章自然成为人们学习的范本。

如先秦时期的历史、哲学散文,两汉的历史散文,尤其是“四书”“五经”及宋代朱熹所作的《四书集注》和各种类型的文选、家书等,成为古代语文教学的必选内容。

而学习这些内容,总是与学习儒家伦理道德,与经世济时、知识百科联系在一起。

可见,在中国,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文以载道,以文悟道,文道统一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2)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古代语文教育,除了文史哲的综合性之外,还表现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个方面的综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