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流行,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然而,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记忆,反映着历史、民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河南民歌是河南省的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其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演技巧。

在校园中,如何传承和表演河南民歌,成为了一个研究话题。

本文将从传承方式和表演技巧两个方面,来深入展开研究。

传承方面,首先是意识层面的传承。

要想在校园中传承河南民歌,必须要有人们对它的重视和认识。

学校里应该加强对河南民歌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例如,在学校的文化艺术节中可以增加一些河南民歌的表演和讲解,让同学们了解河南民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同时,学校可以开设河南民歌的相关选修课程,通过课堂学习来深入研究和传承河南民歌。

其次是实践层面的传承。

传统文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挥。

在校园中,应该组织一些河南民歌的实践性活动。

例如,可以成立一个河南民歌俱乐部或团体,每周定期演唱、练习和交流彼此的经验。

此外,组织一些河南民歌比赛,激发同学们的动力和兴趣。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河南民歌的表演技巧,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这种民间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表演技巧方面,河南民歌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包括声乐、节奏、音调等方面的要求。

在校园中,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技巧,以保证演唱的质量。

首先,是声乐方面的表演技巧。

河南民歌要求高亢、快节奏的歌唱方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

在学习时,可以先通过语音练习来加强声音的力度和稳定性,掌握呼吸和韵律的技巧,同时还要学会感受音乐的情绪和特点,通过情感和语感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和内涵。

其次,是节奏和音调方面的表演技巧。

河南民歌的节奏多变化,需要学生在演唱时准确把握每一个音符的长短和力度。

此外,音调变化也十分重要,要根据歌曲的曲调和情感变化来调整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河南地方传统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研究

河南地方传统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研究

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99对其兴趣也不高。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尝试着提供一些措施和方案,希望能提高学生对本土民歌的兴趣和热情。

一、普及本土民歌文化知识与技能教学相结合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普及民歌文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将本土民歌文化知识与歌曲教学相结合;其次,民歌曲目的选择要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最后,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应该多样化。

二、教师要将本土民歌文化知识与歌曲教学相结合河南本土民歌文化历史悠久,教师要将本土民歌文化知识与歌曲教学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河南民歌形成的背景、河南民歌的类型。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河南本土民歌的特点教给学生,如河南民歌词句上的结构多为五言和七言,歌词第一句一般会有押韵,教学过程中将民歌的特点和教学相结合,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本土民歌,又能很快学会这首歌曲。

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方法,如用“假声位置上真声演唱”的真假声练习,“以字带声”“字正腔圆”等的咬字吐字方法,在唱河南民歌装饰音时,要注意处理滑音和倚音的特点,唱河南民歌时重要的是突出河南人淳朴、俏皮等特点。

作为音乐教师,在民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河南民歌特点、背景类型等,又要注意唱民歌的方式方法,相信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一定会喜欢上本土民歌,并肩负起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重任。

三、民歌曲目的选择要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怎样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民歌曲目很重要,教师或者学校要收集符合学生兴趣的民歌,并编成校本教材,让更多的学生传唱学习,所以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学习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中职的学生对音乐还没有鉴赏的能力,他们一般对活动依赖性比较大,根据这些特点,教师要选择简单、节奏性较强的民歌。

上课时,可以让他们逐渐培养旋律感,能感知两声部旋律,教师要多收集两声部民歌并将其纳入校本教材中。

慢慢地,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也会有一定的判断力,教师要多收集合唱类民歌,将优美动听的民歌纳入教材。

河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河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河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摘要:河南民间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但拥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更含有巨大的精神文明价值。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外新思想以及网络时代的进入,我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遭遇冲击,处境尴尬。

本文介绍了网络对河南民间音乐的影响及时代背景下河南音乐的保护。

关键词: 河南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艺术河南民间艺术博大厚重,资源繁多,是中原母体文化的精髓体现,是彰显和延续中原精神的重要载体,而河南的民间音乐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众多的民间音乐形式中,河南民间音乐属于佼佼者。

河南民间音乐是河南人民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结晶。

河南民间音乐植根于河南本土,是中原文化发展的集中展现,并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

一、河南民间音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从考古发现可知,河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如果从舞阳贾湖出土的古老乐器“骨笛”来看,河南民间音乐应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中原人民辛勤的劳动实践和丰富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包括戏曲、乐器、说唱、乐舞、音乐著述等多种音乐形式,并最终形成了河南省独具特色的中原音乐风格和传统。

以往的调查显示,河南民间音乐门类繁多,然而各种音乐门类之间的发展程度差别较大,有些得到了发扬光大,而有些则日益沉沦,甚至濒于失传。

例如,洛阳海神是一种古代音乐,据说,武王伐纣统一中国建立周朝,在洛阳大封天下,受封者除内陆诸侯外,还包括遥远的东西南北四海之神,宫廷每年都隆重祭海(神),于是便产生了配合祭海的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洛阳海神乐的源头。

隋唐以来,洛阳海神在中原以及全国音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古时曾被誉为“国乐”。

海神明清时期曾在洛阳盛行,建国后面临失传危险。

二、网络时代下河南民间音乐的发展形式网络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河南民歌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河南民歌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研 究中 国传统文化 的基因及精华 如何传承 、如 何为 当代文化 建设服 务 、如何提升地 域文化软实 力、如何提高文化 自觉与文化认 同提供 了理论和实 践的思路 ,有着重要的意义 。


研究现状

河 南 民歌 内容及 其丰 富 ,有 号子 、 山歌、 田歌 、风俗 歌 、小 调 、灯歌 、儿歌。有着独特 的艺术风格和鲜 明的地方特 色。但是 由 于各 种原 因 ,对河 南 民歌 的研 究起 步较 晚 ,5 O 年代 在党 和政 府 的
大 力 支 持 下 , 经 过 河 南 各 级 音 乐 工 作 者 的 共 同 努 力 , 河 南 民 歌 的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河 南 民 歌 的 研 究 虽然 取 得 了许 多有 价 值 的成 果 , 但 是 目前 的研
究很难 说是系统 、完 整、有机 的。 目前研究 的几 个倾 向值得注 意:
是 介绍性 的多 ,研 究性 的少 ,研 究的深度不够 ;二是研 究的广度 不够 , 目前 研 究的范 围主 要集 中在 豫南 和豫 西南 的信 阳和 南 阳地 区,河南其他地 方的 民歌研 究很少涉及 ;三 是未能全面 系统的总结
出河 南 民歌产生 、发展的历史全过 程; 四是 很少将河南 民歌 与河南
媒介 资源 、结合高校教 育等策略 。 关 于河 南 民歌 的调查 报告 , 范围 都是在 豫 西南地 区。通 过调 查 ,发现 民歌 目前 的生 存状况令人堪 忧 ,民歌数 量和体裁大 幅度萎 缩 。像豫 西南 民歌那样 极具特色 的民问艺术并没有得 到足够 的重视
和 保 护 。 所 以作 者 急 呼 , 政 府 和 社 会 各 界 应 采 取 积 极 的 措 施 保 护 豫 西 南 民歌 ,使 豫 西 南 民 歌 这 株 艺 苑 奇 葩开 放得 更加 绚丽 多彩 。 对 河 南 民歌 的 艺术 特 色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音 乐 本 体 研 究 上 ,这 类

河南原生态民歌的现代传承

河南原生态民歌的现代传承

XINWEN AIHAOZHE2011·5(下半月)文化广场河南原生态民歌的萎缩河南原生态民歌是河南人民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结晶。

河南原生态民歌为社会的各种民俗所用,用于生产、祭祀、人生礼仪、商贸、节令、文娱等各种活动中,对人民的生活具有多种功能作用。

河南原生态民歌是音乐与生活的复合体,是河南民俗的艺术载体。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原有生态的改变,河南民歌也随之衰落了。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不仅导致了民俗文化的渐变,还导致了旧的生产模式的消亡,与它们相依存的河南原生态民歌所特有的在劳动中起到的鼓舞劳动的实用功能及演唱模式消失了。

随着机械化在农村生产中的应用,机动船代替了帆船,收割机代替了人工麦收,磨面机代替了老石碾,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无用武之地了。

插秧时,农民们先是自己唱自己听,之后他们把收音机别在腰里,自己不唱了。

河南商城县的情歌原本在演唱时有一套完整的“情歌语言”,从赞叹、初识、初恋、相思、热恋、起誓、离别、思念、苦情、抗争、失恋、逃婚,谈恋爱光唱歌就行,而现代的年轻人谈恋爱不需要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情歌就逐渐消失了。

当年的《车水歌》,是由6个人趴在水车的吊杆上,由3个人敲着锣鼓伴奏,现在水车早就消失了,《车水歌》又该怎么唱?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民歌演唱者已是迟暮之年,年轻歌手很少见。

商城县双椿铺黄土岗村的农民付大坤没想到,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的记者一天录了他10首歌,其中有4首被播出。

时间前推十余年,1989年的商城县汪桥镇天井村“一个村民组,100多人,唱得一般的有60多人,唱得较好的有40多人,唱得好的有8人,这8人中最少的都能唱100首,其中唱得最好的曹启荣,能唱1000多首”①。

现在问及年轻人,回答多是“不会唱了”、“不喜欢听,不喜欢唱了”。

1981年卢氏县文化馆曾对民歌艺人做过一次统计,尚有200余人能唱,20多年后对当时人数集中的狮子坪乡茅和村等地会唱民歌的老人统计时只剩下几位老人了,年龄都在80岁以上,且已难再展歌喉了。

河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研究

河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研究

河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研究河南民歌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方式。

在河南省的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常常在生活和劳动中演唱民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河南民歌具有以下音乐特色和演唱研究。

首先,河南民歌音乐特色体现在其旋律和节奏上。

河南民歌的旋律多样化,常常采用五声音阶,旋律曲线丰富多变。

民歌的旋律富于变化,灵动而富有感染力。

河南民歌的节奏鲜明明快,常常伴以明快的节拍、鼓点和击掌声,富有活力和动感。

其次,河南民歌音乐特色还体现在其音色和编曲上。

河南民歌常常伴有乐器的演奏,如板胡、唢呐、月琴等,丰富了音乐质感和层次感。

河南民歌的编曲也具有一定特色,强调对旋律的发挥和补充,注重乐器与嗓音的互相配合,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河南民歌还有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技巧。

河南民歌常常以合唱形式表演,人们齐声合唱,呈现出浑厚激昂的氛围。

同时,演唱时注重情感表达,情绪丰富多变。

在演唱中,演唱者通常以真情实感、真切感人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爱情、家乡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在河南民歌的演唱研究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他们通过对民歌的采访、收集和整理,对河南民歌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歌,研究者们解析了河南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

同时,他们还结合民歌的内容、意义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人们对河南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河南民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特色和演唱研究价值。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河南民歌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规律,推动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河南民族民间音乐

河南民族民间音乐

河南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河南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河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歌,遍及河南省境内各个角落。

由于中原地区自宋、元、明、清以来,在民歌基础上,曲艺演唱,以及戏曲音乐发展较早较快,民间群众的文艺活动,多为戏曲曲艺音乐所代替,河南民歌现任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和省内的一些边沿地区,风格格鲜明,品种(或歌种)以及数量上也是比较多的;有些民歌现在还和民间的舞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部分发展成为曲艺或戏曲,或者被曲艺,戏曲吸收应用,现在流行的民歌除了和劳动结合紧密的号子、夯、硪歌和少量的民歌之外,其余多半是流行在城市集镇里的小调。

研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民间音乐,详细的了解调式和音阶在其音乐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因为调式和音阶是形成一个民族或地区音乐特点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河南从已收集到的民歌资料中来看,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在民歌中全有应用。

但是以“徵、宫”两种调式为最多,可以说河南民歌以徵、宫调式为主。

其他如商调式和角调式较为少见,仅在信阳地区的一些县里较少数的几首民歌中应用。

羽调式在平原地区的民歌中也较为少见,它主要在山区的民歌中应用,调式交替,临时转调和移调终止(即离调终止)的情况,在河南的民歌中也有运用,但其数量较少。

河南民歌使用的音阶是很丰富的,大量的民歌使用的五声音阶,同时也有出现“4”(或#4)或“了”的六声音阶〔即:1 2 3 4(或#4)56或1 2 3 5 6 7〕和“4和7”全出现的七声音阶(即:1 2 3 4 5 6 7 )。

但是河南的七声音阶里所出现的“4和7”两个音都不是十分稳定的,往往是游移在“4”和“#4”以及“7”和“b7”之间,介于两音之间即↑4和↓7的音位上。

河南民歌中“↑4”、“↓7”出现的七音音阶,使中原民歌的风格特色,显得更加浓郁突出。

形成一个地区民歌风格的因素很多,如人民居住的自然环境;人民在这个环境中的生活、生产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乡土人情,志趣爱好等等,这些都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摘要】河南民歌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了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方式以及表演技巧的探究,并提出了提升表演技巧的方法。

通过实践结合传承与表演技巧,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展示河南民歌的魅力。

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均为探讨如何在校园中传承和发扬河南民歌,对于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部分强调了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对传承与表演技巧的研究,旨在推动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河南民歌、校园传承、表演技巧、研究、传承方式、提升方法、结合实践、重要性、未来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特色。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河南民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通过对河南民歌在校园中传承与表演技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河南民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促进河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音乐表演能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为河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研究意义河南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和表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南民歌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和表演河南民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研究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高。

非遗传承视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保护研究

非遗传承视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保护研究

非遗传承视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保护研究*张宛艳具有古老文明的河南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发掘、整理民歌档案,传承和保护好这一民间音乐文化宝库,对于传承文化血脉,维护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南民歌发展状况1.1 河南民歌的历史特点。

从时间上看,河南民歌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国风》中收集当时15个诸侯国流行的原始民歌160首,称“十五国风”,[1]其中涉及中原地区的有109首。

[2]从分布上看,分布于河南各地,以豫南和豫西民歌占很大一部分。

从体裁上看,河南民歌包括小调、山歌和号子等,以小调和山歌最为流行,数量也最多。

从风格上看,豫东南大别山和桐柏山地的民歌兼有南北风格并存的特点;伏牛山和南阳盆地的民歌敦厚朴实、中州韵味浓郁;豫西山区民歌粗犷朴质、声腔浑厚有力;黄淮平原地带的民歌平缓流畅、柔和优美。

中原地区劳动号子民歌则坚实有力,尤为粗犷豪迈。

[3]1.2 非遗名录中的河南民歌项目1.2.1 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中的河南民歌单目。

国务院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河南民歌有信阳民歌、西坪民歌和江河号子。

河南省也先后公布了四批省级的非遗名录,有信阳民歌、郑王词曲、西坪民歌、黄河号子、杨韩村乡唱秧歌、桐柏山歌、沙河船工号子、商城民歌等。

这些河南民歌的非遗项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民俗价值。

1.2.2 河南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自2007年至今,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传统音乐传承人共有12人,其中民歌传承人占3人。

河南省也于2009年开始先后公布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统音乐传承人共有65人。

2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整理中的问题梳理2.1 重视力度不够。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和表演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保护河南民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河南民歌在校园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传统的口传心授面临着传承的断层和传播的困难,传统的表演方式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因此,研究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热情,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套适合校园环境的民歌传承模式和表演方法,为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河南民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将河南民歌引入校园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音乐形式,从而延续其传统魅力。

研究校园河南民歌表演技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河南民歌的表演技巧,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也可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研究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动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影响和意义。

2. 正文2.1 河南民歌的特点分析河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河南民歌在歌曲题材上广泛多样,涵盖了生活、爱情、家乡、劳动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

其次,河南民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旋律多变,富有悦耳的旋律感。

河南中牟民歌调查研究报告

河南中牟民歌调查研究报告

河南中牟民歌调查研究报告标题:河南中牟民歌调查研究报告研究背景:河南省中牟县地处中原腹地,是河南省著名的文化发源地之一。

中牟县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本报告旨在对中牟县民歌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中牟县民歌的历史沿革、特点以及重要代表作品。

2. 采访调研:通过对中牟县的本地居民、音乐从业者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采访,了解他们对中牟民歌的认识、评价和观点。

3. 田野调查:前往中牟县的各个乡镇、村落进行实地调查,直接观察民歌表演、交流并录音、录像。

研究结果:1. 历史沿革:中牟民歌起源于古老的农耕社会,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长期的传承中,中牟民歌与中原地区其他民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方式。

2. 特点:中牟民歌以其悦耳动听的旋律、生动活泼的歌词和深情浓郁的表现方式而闻名。

其歌曲内容多涉及农事、劳动、家庭、爱情等日常生活话题,既反映了农村人民的辛勤劳作,又传递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情感。

3. 影响:中牟民歌在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他们传承历史、凝聚情感的重要媒介。

同时,中牟县积极推动中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使其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获得认可与赞誉。

结论与建议:1. 中牟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牟民歌的研究和挖掘工作,保留和传承中牟民歌的独特性和价值。

2. 拓展中牟民歌的传播渠道,通过音乐节、演出等形式,增强中牟民歌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牟民歌。

3. 加强中牟民歌教育,通过学校、社区等场所,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课程,培养更多的中牟民歌传承者和爱好者。

该报告对中牟民歌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为保护和传承中牟民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建议。

同时,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河南民歌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河南人民的喜爱和传承。

河南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风情特色,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校园中,如何传承和表演河南民歌,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围绕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和表演技巧展开研究。

一、河南民歌的特点与传承河南民歌是指在河南地区流传的以歌唱形式表现出来的民间音乐艺术,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丰富多样:河南民歌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包括爱情歌、劳动歌、祝福歌、抒情歌等,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2.音乐简单动人:河南民歌的曲调简单、旋律动人,容易唱响,深受人们的喜爱。

歌词多数直白朴实,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3.口传心授:河南民歌一般没有书面记谱,多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下来。

这就需要有长期的耳濡目染和传承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在校园中,如何传承河南民歌,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

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民歌传承班、举办河南民歌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和传承河南民歌的艺术魅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乡村田间去体验农耕生活、接触农民歌手,在实践中感受和学习河南民歌的技巧和表演方式。

二、河南民歌的表演技巧1.发声方法:河南民歌的发声方法主要是采用气息驱动的方式,通过腹式呼吸来支撑音乐的发声。

要做到气息顺畅、音准准确,需要进行长期的呼吸训练和声乐训练。

2.情感表达:河南民歌以抒情为主,情感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表演者要懂得通过声音的变化、节奏的把握、语气的运用等手段,来将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让观众产生共鸣。

3.肢体语言:河南民歌的表演不仅仅是靠声音来展现,肢体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表演者的眼神、手势、姿态等都要与歌曲的内容相配合,产生一种身、音、情统一的效果。

4.声乐技巧:河南民歌要求发音准确、音准稳定,音色甜美。

表演者需要通过长期的声乐训练,磨砺出自己独特的音色和韵味,将歌曲演绎的淋漓尽致。

河南驻马店民歌小调的传承与发展

河南驻马店民歌小调的传承与发展

112河南驻马店民歌小调的传承与发展李 臻驻马店位于我国河南中南部,虽然建市时间较短,仅有五十多年,但是从其发展脉络来看,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驻马店民歌小调作为中华传统民歌的一种形式,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并且曲调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能细腻地表达出大众的心声。

因此,需要明确河南驻马店民歌小调发展的现状和意义,从而进行传承和发展。

一、驻马店民歌小调概述中国民歌的种类较丰富,在河南地区就有11种,民歌小调便是其一。

驻马店的民歌种类本身就比较多,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民歌小调传唱更多。

民歌小调因其受众分布广,调子脍炙人口,歌词也是通俗易懂,曲子里传达出的情感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逐渐在驻马店流行起来,居于此的普通百姓也会经常用当地的方言唱上几首。

二、驻马店民歌小调的发展现状尽管民歌小调作为传统文化之一在过去非常受人追捧和喜欢,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驻马店民歌小调陷入传承难、发展难的困境之中。

首先,民歌小调作为中华传统民歌的一种形式,能广泛流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方言和语调。

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人们都在使用普通话,民歌小调逐渐失去了方言这一精髓。

其次,很多传承民歌小调的老艺人尚未找到接班人,导致民歌小调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驻马店民歌小调传承和发展的意义驻马店民歌小调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是驻马店民歌小调承载着河南的文化记忆,是河南民间口头音乐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弘扬了河南驻马店的文化精神,展现了前人对地方和群众的热爱,影响着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应当受到重视和传承。

二是民歌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很多对民歌小调留有情怀的人们来到驻马店进行深入了解,但是综合考虑到前文叙述的现状,民歌小调已不再流行,现在人们接受最多的还是现代文化,并且还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想要主动了解传统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传承和发展民歌小调很有必要,它是每个驻马店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豫西南民间歌舞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豫西南民间歌舞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豫西南民间歌舞音乐文化传承与开展豫西南民间歌舞音乐文化传承与开展民间歌舞音乐作为极具特点且仍具有相当受众群体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从其产生到如今一直是在不断开展变化着,历经几千年的传播,其内在的精神、韵味仍在散发着芬芳。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传统音乐形式丰富,民间歌舞音乐亦有着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其当下的生存空间正在萎缩,传播力极具衰微。

一从民间歌舞音乐自身的功能性角度分析其生存1风俗功能民间歌舞音乐大多具有风俗功能,也就是说其生存与开展与风俗有着较强的关联。

但当下随着消费方式和相应风俗的变革,农村的很多风俗已逐渐淡化,民间歌舞所赖以存在的根底性土壤之一自然萎缩,其存在和开展自然不容乐观。

2礼仪功能民间歌舞音乐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载歌载舞的特色,容易渲染气氛,所以自古以来,很多歌舞音乐都与节庆活动有着亲密的关联。

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开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日趋繁荣,当下的节庆活动形式日益多元、多样,民间歌舞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已不再是不可或缺的。

3交际功能在民间歌舞场合,不同民族、地域、年龄、性别及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欢聚一堂、载歌载舞,通过此种社交途径互相结识,成为朋友甚或恋人。

这样的状况在以往缺乏文化娱乐生活的广阔偏僻乡村地区非常常见。

但随着文化的日趋繁荣、科技的飞速开展及城镇差异的逐步缩减,这样的交际功能日趋微弱。

4教育功能在传统封建社会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里,民间歌舞往往能起到莫大的文化教育作用。

许多叙事性歌舞里蕴含着道德伦理、生活标准和文化风俗。

经常参与歌舞文化活动,既锻炼了强健的体魄,也承受了舞蹈、音乐和文学等美育的熏陶。

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标准和文化风俗在价值观层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民间歌舞音乐的教育功能在弱化。

二如何积极有效地传播豫西南民间歌舞音乐1加强群众传媒中的传播要充分发挥传统音乐的传播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真正地感化别人,必须把传播媒介当做一个重要问题去研究。

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以河南豫剧为例

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以河南豫剧为例

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MODERNMUSIC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以河南豫剧为例张一倬[摘㊀要]豫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其有着珍贵的艺术价值ꎮ但近些年来ꎬ豫剧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ꎬ是艺术文化本身出了问题ꎬ还是它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改变ꎬ应该怎么样去改变这一现状ꎬ这成了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ꎮ随着时代的发展ꎬ中西方文化强烈的碰撞ꎬ使得大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水平下降ꎬ这给豫剧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ꎮ[关键词]发展ꎻ传承ꎻ创新ꎻ大众[中图分类号]J6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055-02[收稿日期]2019-12-18[作者简介]张一倬(1996 ㊀)ꎬ女ꎬ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南宁㊀530000)一㊁豫剧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有着众多戏曲剧种ꎬ这些戏曲音乐除了多样性ꎬ也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品ꎬ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性㊁鲜活性等特点ꎮ [1]豫剧ꎬ又名 河南梆子 ꎬ也被人叫作 河南高调 ꎮ在中华民族的数千年发展长河中ꎬ豫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ꎬ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ꎬ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ꎮ在民间与电影电视上都能见到豫剧的身影ꎮ但近些年来ꎬ由于时代在飞速发展ꎬ受到外来文化以及新媒体时代科技的冲击ꎬ豫剧的发展似乎并不是想象中的与时俱进ꎬ面对这样的局面ꎬ我们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措施ꎬ找到豫剧发展的突破口与方向ꎮ二㊁豫剧的发展必须学会与时代接轨作为中华民族戏曲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河南地方戏曲音乐ꎬ豫剧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欣赏价值及研究价值ꎬ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凝聚地ꎬ豫剧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远比想象中的要强大许多ꎮ[2]但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背景下ꎬ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ꎬ小到几岁的孩子ꎬ大到中年人ꎬ对于戏曲的了解程度大打折扣ꎬ河南地方戏曲也受到现代流行音乐与互联网娱乐的巨大冲击ꎬ如何既继承传统戏曲音乐的基础ꎬ又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需求ꎬ成为实现河南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首要前提ꎬ同时这也是从事音乐文化以及热爱戏剧音乐文化的人们应该重视的问题ꎮ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ꎬ现在的年轻人耳熟能详的几乎都是一些流行音乐ꎬ很少有人能够演唱上一两句戏曲音乐ꎬ年纪再小一些的孩子甚至已经无法分辨各个地方的戏曲种类ꎬ豫剧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文化ꎬ如若想要在这个科技飞速的时代下追上时代的步伐ꎬ与时俱进ꎬ就必须进行创新与改革ꎬ学会吸收新的优秀的音乐文化因素ꎬ为其所用ꎬ并且学会利用新媒体科技ꎬ提升豫剧的传播能力与艺术品位ꎬ运用多样化的发展手段ꎬ与时代接轨ꎬ真正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ꎬ成为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 接地气儿 的民族文化ꎮ网络科技的今天ꎬ各式各样的综艺节目㊁音乐会以及网络直播平台ꎬ这些都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传播的高效率途径ꎮ年轻人之间最快速的沟通媒介已经变成了多媒体ꎬ通过网络ꎬ大家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ꎬ方便简洁已经成了新媒体的代言词ꎮ当代年轻人的社交㊁娱乐等都与新媒体息息相关ꎬ新媒体技术的出现ꎬ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ꎬ同时也减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烦琐过程ꎬ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较为深刻ꎮ 豫剧的发展方式有着很大的空间ꎬ在快速并且大范围进行传播时ꎬ也能及时收到大众的反馈ꎬ这也是新媒体时代的优点ꎬ想要进步就必须学会为我所用ꎮ [3]550三㊁豫剧自身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之后ꎬ我们也可以在豫剧原本的内容上进行有依据的创新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保护保存ꎬ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ꎬ在完好保存其优秀精华的同时我们可以结合当下社会发展所需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创新ꎮ [4]现在的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孩子㊁年轻人的生活之中ꎬ豫剧相比之下或许稍显不够活跃ꎬ形式上也不太容易被接受ꎮ此时就需要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进行一定的创新了ꎬ完整的豫剧可能听过的年轻人少之又少ꎬ但如果提起«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强大的家»«木兰从军»等具有戏曲文化的音乐作品ꎬ大家或许听过ꎮ有一首红遍街头巷尾的«故乡是北京»便是通过提取京剧中的创作元素进行重新编配的音乐作品ꎬ随之变成了脍炙人口的声乐歌曲ꎬ也将京剧以更好的形式呈现在了大众的眼前ꎮ这些作品在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ꎬ在唱腔以及音乐的编配上进行改良ꎬ变成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作品ꎬ这便是很好的开端ꎮ在当下社会ꎬ我们必须创新ꎬ顺应时代的发展ꎬ改变豫剧原有的一些呈现给大众的一成不变的方式ꎬ使得经过创新的作品大量投入到声乐教学以及非专业人士的日常生活之中ꎬ这大大扩充了豫剧的流传范围ꎬ创新后的音乐作品同样是以豫剧为本体ꎬ但也富有更加浅显易懂的特点ꎬ更加乐曲化的旋律ꎬ使得豫剧呈现给大众的方式更加多元化ꎬ活力化ꎮ也更加能够被大众快速接受ꎬ所以内容上的创新也十分重要ꎮ四㊁豫剧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课程的改革另外ꎬ在关于豫剧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ꎬ我们必须从根源抓起ꎬ也就是从孩子的教育抓起ꎮ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ꎬ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大许多ꎬ是现在年轻人所普遍追捧的西方音乐所无法比拟的ꎮ所以我们可以从小学教育课程中做出一些调整ꎬ增加一些民族文化的课程ꎬ制定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的教学体系ꎬ使得孩子们从小对于自己国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中汲取到知识ꎮ在课程的设置中ꎬ我们也应当组织校内外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ꎬ让同学们走近民族文化ꎬ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ꎬ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只是存在于书本之中和老师的口中ꎬ更是要立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ꎬ让学生近距离去接触它ꎬ增加每一个人的参与度与体验感ꎬ这样才能从根本入手ꎬ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ꎮ在教育的创新改革过程中ꎬ不仅仅是小学教育ꎬ高校民族声乐工作者也应该更加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ꎮ例如豫剧队民族声乐的影响ꎬ豫剧在演唱时音域宽广ꎬ音色明亮ꎮ其中有很多精髓在潜移默化之中已经融入了后来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之中ꎬ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着手多研究一些有关于豫剧的课题ꎬ使学生多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ꎬ并努力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ꎮ最后回归豫剧本身ꎬ在豫剧的传承中ꎬ专业从事豫剧表演事业的人数逐渐变少ꎬ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做出改变的ꎬ专业从事者的队伍不能减弱而是应该逐渐发展壮大ꎬ我们应该加大对豫剧创作的投入ꎬ不管是在演出还是文化传播ꎬ甚至可以把豫剧与旅游资源结合ꎬ打造民族文化的名片ꎮ独特的品牌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了ꎬ独特的品牌才能真正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影响ꎮ豫剧若想在众多传统文化之中占有一席之地ꎬ成为独特的品牌ꎬ就一定要将原有的精华与创新的形式所结合ꎬ最终以大众所能最快接受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的眼中ꎮ例如早些年的«梨园春»栏目ꎬ让豫剧走进家家户户ꎬ现在综艺节目种类丰富㊁形式多样ꎬ我们应该紧紧把握住这股时代潮流ꎬ在形式上有所创新ꎬ使得豫剧能更好地搭上科技时代这艘顺风船ꎬ航行得更远更久ꎮ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ꎬ同时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也体现了河南的特色地域文化ꎮ艺术文化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㊁一成不变的ꎬ随着时代的变化ꎬ传统的艺术形态可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ꎬ创新才是关键ꎬ根据时代变化而创新出来的豫剧ꎬ一定会将其原有的文化魅力更大地发挥出来ꎮ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情ꎬ我们有义务㊁有责任ꎮ但是如何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ꎬ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ꎬ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ꎮ我们必须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ꎬ学会让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ꎬ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下ꎬ传统文化也跟着一起壮大ꎮ注释:[1]郭振飞.试论现代豫剧音乐创作多元化的创新探讨[J].戏剧之家ꎬ2018(07):135.[2]王晓婷.基于新媒体视域下豫剧文化传播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ꎬ2019(09):101 102.[3]高㊀雷.中国民族声乐 豫歌 与豫剧的借鉴与融合[J].美与时代(下)ꎬ2018(03):54.[4]冯丽萍.传播视域下豫剧的中原民俗文化特色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ꎬ2018(11):56.(责任编辑:崔晓光)650当代音乐 2020年第4期。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河南地区广泛传承和流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和表演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的河南民歌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情感、智慧和文化传统,通过在校园中的传承,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河南民歌这一文化遗产。

在校园中传承河南民歌并非易事,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和困难。

有必要深入研究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对河南民歌特点、传承方式和表演技巧的研究,可以为校园中的河南民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河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民俗内涵。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河南民歌作为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也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对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进行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更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对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进行研究,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也是一项有益的教育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于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至关重要。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河南民歌的特点和历史传承,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校园中传承河南民歌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演需求,通过实证分析,对河南民歌表演技巧进行研究,探讨其对表现效果的影响。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现状和表演技巧,为进一步发扬河南民歌的艺术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动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提高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表演质量,增强学生对河南民歌的认知和传承意识。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河南省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也是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乡。

河南民歌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人们喜爱,一直以来在校园中都备受关注和传承。

本文将就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一、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河南民歌是中国地方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校园中,河南民歌的传承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 课堂教学传承在音乐课或文化课中,老师会选择适合校园表演的河南民歌进行教学,并向学生介绍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故事。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们可以初步了解河南民歌的表演要领和情感表达方式,为以后的表演打下基础。

2. 校园文艺活动学校会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如校园晚会、文艺汇演等,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有机会通过表演河南民歌来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文化。

学校也会邀请民歌专家和老艺人来校进行指导和传授,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领会和表演河南民歌。

3. 学生社团组织在一些学校,会成立民歌社团或者民乐社团,由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和传承河南民歌。

这些社团通常会定期组织排练和表演,培养学生们的音乐表演能力和民歌传承意识。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可以在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河南民歌。

二、河南民歌在校园表演技巧研究1. 歌曲选取在校园表演中,选择适合的河南民歌非常重要。

要根据自己的声线和情感倾向选择合适的歌曲,注意歌曲的情感表达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否匹配,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歌曲表现力。

2. 情感表达河南民歌的表演非常注重情感表达,学生们应该用心体会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并在表演中尽可能地展现出来。

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分渲染,要保持稳定的情感状态,让观众在观赏时更容易被打动。

3. 艺术形象在表演中,学生们要注意自己的艺术形象。

包括着装、仪态、台风等方面都要注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民间音乐新型传承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民间音乐新型传承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民间音乐新型传承方案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民间音乐新型传承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民间音乐新型传承方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民间音乐概况(一)河南省沁阳市申报的唢呐艺术唢呐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民间乐器,其发音高亢明亮、特色鲜明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对于唢呐的介绍曾有这样的记载: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

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

今民间多用之。

沁阳的唢呐班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

是民间婚丧仪仗、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

目前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涉及当代民俗、生活艺术等方方面面。

沁阳的民间艺术家在融合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新的代表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等。

(二)河南省南阳市申报的板头曲河南板头曲历史悠长,是我国四大曲种之一。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河南古称中州),主要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

因其起源于河南曲子的前奏乐曲,故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板头曲的曲体结构是民族器乐常用的曲式形式,曲体为68板,即盘头16板,起势6个8板,煞尾4板。

板头曲分为快板和慢板两种。

快板有板无眼,曲调欢快流畅;慢板一板一眼,曲调大部分哀怨低沉。

由于古筝、三弦等乐器的音域宽阔,音色明亮,音韵优美,适宜于表现板头曲细腻委婉的情绪,大多数板头曲听起来曲调优美,节奏明快。

河南板头曲的《高山流水》,在传承的基础上,经过曹东扶先生的整理,为旋律加花,使之丰满而富有韵味。

代表曲目还有《平沙落雁》、《闹元宵》、《赏秋》等。

(三)河南省信阳市申报的信阳民歌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革命时期创作的歌曲一直流传至今。

以五声音阶为调式体系。

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情歌、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水歌、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仪式歌、叙事歌等十余种之多。

它们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经千锤百炼却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河南省春节民间音乐传承

河南省春节民间音乐传承

河南省春节民间音乐传承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河南省在春节期间,民间音乐传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河南省春节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流传的方式、内容和特点。

I. 传承的重要性传统音乐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也是河南省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河南省的传统习俗与价值观。

同时,春节期间的音乐演出也是人们交流、沟通、凝聚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保护和传承河南省春节民间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II. 传承的方式河南省春节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头传承和书面记录等。

首先,口头传承是最常见和直接的方式。

老一辈的音乐家通常通过口述将他们所知道的曲调、表演技巧和乐器演奏等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确保音乐的原汁原味得以传承,还能够培养年轻一代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另外,书面记录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许多民间音乐的曲谱和歌词被通过记录的方式保存下来,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这不仅有助于保留音乐的纯正性,还有助于推动音乐的研究和发展。

III. 传承的内容河南省的春节民间音乐包括歌曲、器乐演奏和舞蹈等多种形式。

其中,歌曲是最常见和受欢迎的形式之一。

春节期间,人们会合唱一些富有节日气氛的歌曲,以表达他们的喜悦和祝福。

这些歌曲往往以明快、欢乐的旋律为主,歌词内容通常与祝福、希望和家庭团聚等主题相关。

此外,器乐演奏也是春节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传统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包括二胡、唢呐、琵琶等。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演奏这些乐器,创造出独特而悦耳的音乐声音,以增添节日气氛。

最后,舞蹈在春节民间音乐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舞蹈是一种以姿态、动作和节奏等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一些富有特色的舞蹈,如舞龙、舞狮等,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IV. 传承的特点河南省春节民间音乐的传承有着独特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艺术教育30ART EDUCATION 2012 · 08河南传统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

因受到河南地域广阔因素的影响,南北方的音乐风格有一定差异,加之河南豫剧的影响,使很多河南传统民歌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戏曲特色。

除此之外,演唱内容包罗万象,记录着百姓日常和情感生活、社会现象、历史典故、重要事件、人物性格等,犹如河南大地一幅鲜活的、通俗而生动的美妙画卷,在歌词结构、韵律上体现出极强的口头程式;曲调上韵味奇特,既有乡土气息的质朴情感,又婉转含蓄地体现出歌曲的艺术性。

河南传统民歌是河南地区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增进社会和谐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一、河南传统民歌存在的危机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得到了重视,传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也随之被关注。

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田青评委的发言让传统民歌重新得到公众的认识,随后的青歌赛专设了原生态唱法的比赛,其参赛的歌曲均是各地的传统民歌。

令人更为欣喜的是,原生态唱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许多原生态歌手也陆陆续续走到了现代音乐界的顶端,他们用最现代化的工具把最原始的中国文化带进了时代的浪潮,让人震撼。

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河南省文化教育部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保护和抢救河南传统民歌,如召开研讨会、编辑出版河南传统民歌资料和整理研究专著。

当然一些现实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1.与其他地方民歌相比,河南传统民歌被认知的程度不深;2.“张口即来、闭口即无”的口传心授形式落后;3.民歌手的年龄普遍老化,后继乏人,呈青黄不接的发展状态;4.河南省专业的音乐学院没有专门设立的教学课程以供发展传承。

此外,从河南省举办的各种音乐类比赛中可以发现,河南地方特色的音乐少之又少,更缺乏专业歌手去演唱河南传统民歌。

没有好的作品,没有歌手演唱,也是河南传统民歌陷入危机的原因之一。

据调查,目前河南民歌的存在现状是,多数河南大众知道豫剧但不是很了解河南传统民歌,会唱豫剧不会唱河南传统民歌的大有人在。

以河南省定期举办的声器乐大赛和“金钟奖”比赛为例,参赛选手普遍是音乐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甚至更高层次的毕业生,还有专业教师和演员,但演唱河南传统民歌的人数为零。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首先,河南传统民歌的基础都分布在农村,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贫乏,豫剧的影响力又有很强的覆盖性;另外,随着农村劳务输出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生活习惯也逐步在年轻人中普及,流行的现代音乐、多元化的歌曲对人们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土生土长的民歌因此便失去其成长发育的环境。

二、河南传统民歌创新的必要性今天,如果只认为可以顺其自然地传承,势必造成将来传统民歌演唱失传的悲哀。

从当今大众的欣赏程度来看,新鲜、优美、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才更有流行传唱的动力,而歌词陈旧、缺乏新意、曲调单一、缺乏现代元素的传统民歌很难打动人心,这就需要音乐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创新整改,不断提高其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音乐艺术鉴赏力相适应,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自愿接受和喜爱河南传统民歌。

在第八届大红鹰杯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由河南代表队选送的参赛选手——河南省女高音歌唱家、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副教授黄慧慧演唱的新编版《编花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改编后,丰富了歌词内容、加宽了乐曲框架,既有强调河南地方语音语调的小段落,又有华彩的章节,整首作品深刻体现出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令听者耳目一新,加上演唱者淋漓尽致的精彩演唱,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这个例子的成功,反映出了河南省在音乐创作和演唱上的能力,只要我们敢于积极尝试,加强改良,大力发展河南传统民歌,定能为其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河南省的音乐教育,特别是高校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以西洋音乐为主流的态势,就声乐专业来讲,美声唱法被提到科学先进的层次,连声乐演唱的基础教育也要以美声唱法为依据,如在音乐专业统考中,学生如果选唱意大利等外国歌曲,即使声音和语言较差,有些老师也会认为难度大而给出相对高的分数;而选唱民歌的学生发挥的很好,却容易被认为难度不高而得不到理想分数,这种倾向无形中就将学生引向了崇尚西洋歌曲而轻视民歌的心理。

本土的民族民间唱法得不到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民族民间唱法不够科学,事实上,很多老艺人唱了一辈子仍然嗓音纯美,再看中国的戏曲唱法和民族民间唱法,它们都有着唱腔圆润、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这些都说明,民族民河南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内容摘要】河南民歌资源丰富、风格众多,但一直以来推广力不强,加上河南豫剧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河南民歌的光芒。

事实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新音响、新音乐的不断产生,各地民歌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民间艺人与民歌库存在数量上逐渐衰减。

因此,文章提出加强对河南民歌的传承,既是河南音乐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河南发展音乐事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然选择。

作者对河南民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河南高校音乐师范类与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融入河南传统民歌教学这一思路,并研究出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法,在继承和发展河南民歌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道路上进行科学创新和有益尝试。

【关键词】河南传统民歌 继承 发展◆ 王晶晶文化遗产31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2012 · 08间唱法不是不科学,而是没人学,久而久之被外来的某种概念占据,使我们传统的东西却被掩盖,甚至遗弃。

河南传统民歌在这样的现状中也已濒近边缘,因此创新开发,为河南省传统民歌寻找出路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三、在继承传统中创作新思路要抢救和传承河南传统民歌,首先要进一步树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营造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氛围,并要求河南省的音乐专业学生都学习本土民歌,了解和认识本土文化;其次,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做好收集和保护、传承本土文化的科研工作,同时大胆开发新的河南风格音乐作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笔者在传承和发展河南民歌的研究过程中,确立了以河南新民歌创作的研究工作为中心,成立专门针对河南民歌改编和创作的攻关小组,围绕着“继承传统、努力创作、特色出新、实用教学”的十六字方针,具体布置了以下研究框架:1.歌曲的再创作既要保持原有歌曲的基调,又不能偏离河南本土民歌的音乐特色。

2.在原有歌曲的基础上,以“创作出新”为着眼点,大胆运用新颖的曲式曲调丰富歌曲结构。

3.在配器上大胆使用流行的声效和音乐元素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4.推出一系列适用于教育教学范畴的河南民歌进行专项应用。

5.用于教育教学的河南民歌在歌曲的结构、数量、种类上要划分得更科学化、实用化。

6.每一首改编和重新创作的河南民歌都要配置适用于钢琴伴奏的五线正谱,在五线正谱的创作上要注重与歌曲的搭配和衔接。

7.创作歌曲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形象生动、朗朗上口、雅俗共赏、便于推广、易于流传。

8.改编或创作的河南民歌要更加富于时代气息,体现积极健康的精神内涵。

9.改编或创作的河南民歌要重点贴近生活,尤其是要以河南本土的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等内容为主要创作来源。

10.多争取素材、腹地访问,多交流合作、争取创作。

四、教学方法在推广河南民歌中的实践创作河南新民歌的同时,笔者以为,要在学生中大力推广河南传统民歌,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和创作、演唱河南民歌,但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对民歌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加上对音乐的喜好,往往局限在感官层面上。

所以,在初学民歌时无形中就有了某种抵触情绪,这种现象不利于民歌教学的开展。

据对200名在校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的简单调查显示,80%的学生从来不听民歌,不知道河南还有丰富的民歌资源,问其是否主动收集河南民歌作品时,回答是“否”。

即便是对于民族唱法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河南传统民歌的学生也较少,一般只能回答出《编花篮》。

调查中还发现,民族唱法的学生在歌曲的选择上只限于新创作的时代性歌曲,也就是当今著名的民族唱法歌手唱什么,学生会随之跟进。

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很难准确把握哪首作品适合自己,从而盲目学唱各种新作品,对很多优秀的、适合声乐教学的传统民歌从不问津。

为了使学生对民歌产生兴趣,便于河南传统民歌的传播,笔者总结了具体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1.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编民歌。

如《山歌好比春江水》《阿里郎》等歌曲,可以运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现生动的画面,在画面中体现各民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即服装舞蹈等形式,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用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民歌和本土民歌,让他们了解其重要性和内在意义。

2.开设民歌唱腔课。

学习美声唱法要开语言课,如意大利语课、德语课等。

事实上,学习中国的传统民歌更应首先学习语言,因为传统民歌有着丰富的语言体系,这源于我国地广人稠,各地的方言不同。

学习好方言再唱民歌,不仅能保持民歌的独特性,还能体现民歌的艺术性。

因此,语言的准确直接影响河南传统民歌的演唱。

3.学会民歌演唱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推出新的教学手段,专门用于河南传统民歌的演唱。

首先,让学生从学唱入手,尽量做到对河南传统民歌演唱技巧的把握,其中主要包括各种方言的吐字、旋律的润腔等,这些是无法在乐谱上明确标示出来的。

其次,让学生体会到河南民歌的质朴性,了解它的演唱状态是一种自然形式,无需经过打磨、加工,所以唱出的音色更贴近自然、更真实,与现代作品演唱中出现的华丽现象不同,学院派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打基础,发声练习也都是依据5个元音字母进行系统训练,而这些都是根据意大利的语言结构形成的发音练习,不一定适合中国的传统民歌。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民歌唱法同中国戏曲唱腔一样有着十分讲究和科学的发声方法,这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歌唱方法有深入的了解,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和可塑性,从而建立学生学习民歌的主动性,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探索学习。

笔者通过借鉴和对比,提出用“假声位置真声唱”的理论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河南民歌的演唱方法获得了新的思考。

结语河南的音乐文化有着丰厚的积淀,在数千年前就已有诗与歌的载体形式出现,在《诗经·邶风》《卫风》中多次出现关于河南的文化。

河南拥有良好的音乐文化环境,伴着《诗经》的气息,我们传承的河南民歌不仅保留着历史的印记,同时又赋予了时代气息。

文章在对河南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中,针对其教育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提高了河南高校音乐专业对河南民歌的重视,这对河南的音乐教育及整个河南民歌文化的普及都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如今,河南民歌已被河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种,它的音乐魅力将会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