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资料共20页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 打印

中国政治制度史 打印

中国政治制度史主讲人王洪树第一讲导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及其分期⏹1、政治制度⏹什么是制度?⏹【美】诺斯: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契约。

⏹【美】罗尔斯:我要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

⏹【美】亨廷顿: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

2,政治制度的界定⏹亚里士多德:“一个政治制度原来是全城邦(polis)居民由此分配政治权利(right)的体系”。

《政治学》⏹思考:第一,politics的词根?第二,什么是政治权利(political right)?⏹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结合。

⏹思考: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界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国体与政体的结合,但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分配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的体系。

⏹对比思考: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制度的界定:“一个政治制度原来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political right)的体系。

”4、中国政治制度的分期⏹标准:国体的差异⏹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思考:什么是政体?⏹“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具体分期⏹(1)氏族公社:原始氏族民主制⏹(2)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3)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制政治制度⏹(4)公元前476年-公元1840年:封建制政治制度(军事封建君主制和宗法封建君主制)⏹(5)公元1842-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政治制度(半殖民地化的封建君主制、资产阶级民主制、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二、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总体而言)是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亦即历代国体与政体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问题。

⏹(具体而言)国家结构;政策法令;机构运行和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一: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P79主要内容有:1、政治制度方面。

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

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

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开篇语绪论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一节前封建时代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五节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第一节隋朝的创制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科举制度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一节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节宋代的地方官制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第四节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第五节宋朝的兵制第七章草原帝国——金、元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猛安谋克制度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投下分封制度第五节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元朝的兵制第八章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 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第二节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第四节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明朝的兵制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绝对王权(下)——清朝(1860年之前)第一节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第二节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第六节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九章转型的阵痛——晚清第一节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第二节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三节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清朝的新政参考书目资料部分专著部分后记序言邓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革命。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

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接统治的范围不过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方,对畿外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渐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影响中央的集权,但是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国家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中国政治制度史 - 副本

中国政治制度史 - 副本

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看其规律及启示目录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看其规律及启示 (1)一、总论 (2)二、前期阶段 (2)三、发展阶段 (3)(一)春秋战国 (3)(二)秦朝 (4)(二)汉朝 (4)(三)秦汉以后 (5)(四)南北朝 (5)(五)小结 (5)四、成熟完善以及衰落阶段 (6)(一)隋唐时期 (6)(一)宋朝 (7)(三)明清时期 (7)(四)小结 (7)五、选官制度演变规律 (8)六、几点启示 (8)(一)历史作用 (8)(二)选拔人才 (8)(三)科举利弊 (9)(四)总结 (9)小组成员:席思敏、余林茂、滕啸坚、蔡雄一、总论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选官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进程。

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为止,共约3000多年。

二、前期阶段早在华夏文明诞生之初,原始的奴隶社会时期,因为资源的短缺和物资的匮乏,人与人之间没有过多的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之事,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

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所以人们之间的民主性相对较高。

这时候中央集权比较薄弱,文官制度发展也不够完备,此时出现了以禅让制为主的官僚制度。

禅让制即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这个有点类似于古希腊的民主选举制度。

这也是当时时代的鲜明特色的体现。

自从夏朝建立,禅让制推出了历史的舞台,家天下诞生,之后“世卿世禄”制度也顺应时代,应运而生。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名词解释1酋邦制:酋邦是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地方群组织成为一个尖锥体形的分层的社会系统,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以及其伴有的特权和责任)为社会结合的主要基础。

这个分层式的系统以一个地位和位置即酋长为其中心2礼崩乐坏:指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几经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的出现,并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商代内服官员的三个类别:国家政务官员(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以体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治国方针。

王家服务官员(分管各种杂事)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霸主从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为号召聚合各弱小的诸侯,倒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小的诸侯国,对不顺从者则以武力征服甚至将之吞并。

战国七雄政治改革的重点,无一例外的是废除以分封制为代表的世袭制,有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推行郡县制,以消除贵族在地方的世袭统治权。

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君主的权力空前提高,逐步的向统一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政治体制靠近。

5士人与国家的关系:“士”是有知识有才能和善谋断的人,他们的主要知识是掌握“礼乐”,是传统文化的承担者;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国家采用并让他们付诸实行。

国家也需要这些人为国家出主意和效力,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因为国家的重视,士人有了出路,他们的知识得以运用和传承,进而成为一种群体。

6晚晴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1).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有被动的性质(2).自上而下的政治制度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地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干预,这就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

(3).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传统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支持。

7、王权的体现形式:王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其权力体现形式:A王自称是作为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绪论: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政体、国体和国家结构等一系列政治制度。

3.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1.)政治制度的内容是国体2).中国政治制度史所研究的政体3).国家结构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5.)政治制度的运用6).中国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一、权力一元国家本位二、政治世俗化三、政治伦理化四、国家机器人格化五、权责分离六、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1.三皇五帝:三皇(原始社会初中期)天皇、地皇、人皇(泰皇)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五帝时期(原始社会末期):五帝(存在三种说法)伏羲、神农、尧、舜。

黄帝、颛顼、帝喾、帝舜。

少皞、颛顼、尧、舜。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原始人群--血缘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前氏族公社的原始人群:群体中设有首领,以身强力壮又凶勇慓悍的人来充当。

实行血亲婚配。

血缘家庭:集团的首领是按辈份排定的。

它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单位,又是一个内部互婚的集团,但排除了上下之间的通婚。

氏族:氏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也称为氏族公社。

它经过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

胞族和姻族:原始胞族是由两个以上的氏族自然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是从一个氏族分裂而又重新组合起来的,同一胞族的氏族互为兄弟或姊妹氏族。

原始姻族是通过联姻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部落:是氏族组织的联合体,由若干个氏族、胞族联合而成。

部落设有首长,由本部落各氏族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担任。

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产生于原始社会。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基本线索核心内容线索•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之行政制度–中央中枢系统–事务执行系统–地方行政体制–行政监察系统线索–人事选官制度•权力结构之司法制度•权力结构之军事制度•晚清政制核心内容•各项制度的演变•皇权与中枢系统权力的关系演变:相权•地方体制的变迁:郡县•人事制度的变化:科举•监督制度的变化:御史台•司法体制的变化:礼法合一•军事制度的变化:征兵制问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产生背景•评价•各项制度在古代权力制度中的职能与作用•对各项制度的评价•对王权专制制度的演变的看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问题——社会→政治→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现状⏹问题——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以及研究现状1.1基本概念⏹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以及转型社会⏹政治:不同视点不同看法⏹政治制度:统治阶级通过对政权的控制,以国家的名义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讨论:何谓政治,何谓制度?1.2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特征自然经济主导的农耕社会血缘同构凝聚的宗法社会儒学主导的文化专制社会礼教为本的伦理规制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机制社会汉文化为主的内敛型社会历史悠久的文明绵延社会人本文化主导的泛宗教社会1.3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官僚层级制控制社会宗法观念渗透社会三权一体统摄社会政制与思想互为表里道德规则伦理化君主专制与农耕文化政治结构不平衡1.4学习的内容◆国家政权的性质◆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2.1学科性质政治学+历史学2.2研究现状•古代:信史——记载历史事件•近现代:起步阶段:考据初步繁荣:用西方理论和方法相对沉寂:文革时期空前繁荣:以政治理论视角研究历史中的政治制度(大陆、台湾、日本)3.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与意义⏹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综合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史料的方法;⏹政治学:概念的整体把握与理论的整体建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制度分析⏹社会学:社会学本身的理论3.2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结合个人兴趣与需要3.3意义⏹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史使人明智⏹问题:历史有规律吗?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政治制度概述第一节阶段划分第二节基本特征1.1 社会阶段划分的准则•奴隶制社会的起源•讨论战国封建说•封建社会的起源西周封建说•讨论魏晋封建说2.1 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特征•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宗法与分封制相结合•外服与内服制相结合•世卿世禄与亲贵合一•行政的礼制化•中央官制有初步分工•宗教史官逐渐与权力分离•王族事务官逐步向外朝官转移封建社会的行政中枢系统两个层次:中央和地方两对关系: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1.1中枢机制与宰相制度•中枢机制: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为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共20张PPT)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共20张PPT)

地位。(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
针对练3 (2016· 浙江文综)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
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
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 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C. 小农户个体经营 √ 解析 B.有田者无力可耕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
高考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分期: 夏商西周 前2070年—前771年 春秋战国 前770年---前221年 秦汉 前221年---220年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封建 社会 发展 繁荣 时期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年---589年
隋唐 宋元 明清 581年--- 906年 960年---1368年 1368年---1840---1912年
先秦至秦汉时期政治 经济 文化领域都有哪些成就?
考点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
• 1.商周的政治制度 • (1)商周实行 王位世袭制 ,西周实行以王族为 主体的 分封制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 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 社会变革局面。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 嫡长子继承制 为核 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 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 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 展的特点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国 家 起源说
契约说 贸易说
冲突说 战争说
水利灌溉说 圣人造福说
中 国 关于国 家起源 的脉络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员和从事战争机制的建立,军事贵族和宗 教贵族的地位日益突出
(职掌军政、军赋)
(管理工程营造) (执掌司法) (宫廷总管) (掌王之食饮膳羞) (掌管王的衣服) (保卫王的安全)
宫廷事务属官
膳夫 缀衣 虎贲
周 王
3、宗庙祭祀
• 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 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 即宗庙所在。 • 周王的国都设立姬姓主干的宗庙,即王庙,只 有他才有权在祖庙里祭祀姬姓的嫡系祖先,而 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设立低一层次的宗庙, 依次而降,平民没有资格设庙。 •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虽然突出了嫡长的地位, 却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第三节 奴隶制的健全 ——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宗法制
• 商跟夏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王的 配偶有了正庶之分,王的后代也有嫡庶之分。 • 王权在传承中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但最终还 是要求传给兄的嫡长子,嫡长继承成为一种原 则。由于王的正妻往往不止一个,相应的嫡子 也较多,所以,嫡长继承依然存在纷争。 • 嫡庶之分导致族内大宗、小宗的分野,每一分 族,也有相应大小之分,由此逐渐形成王族树 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直辖区域的贵族及同姓诸 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宗法血缘网, 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一、西周朝觐盟会制度:盟会制度是周王朝赖以控制和羁縻诸侯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是从早期的部落会议的形式转化而来的。

周人赋予了它非常繁复的仪式,并与诸侯的定期朝见联系在一起。

定期朝见不仅是诸侯对王室臣服的一种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一种方式,从而转化成王室对诸侯的内在掌控。

《周礼》上记载的朝觐盟会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二、唐代宰相制度中的议事机构:政事堂(集体宰相制)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体议事制。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称为政事堂。

日常所有政务都集中讨论,将讨论的结果送交给皇帝裁决即可。

政事堂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政务的处理。

在唐朝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

政事堂每日所议论的事情大体上分为4种,一是日常事务,即每天的例行公事。

二是宰相所认定的军国大事。

三是皇帝所认为的很重要的而有是被宰相们所遗漏的事务。

四是某些官员通过某种渠道直接将奏折地道皇帝手上或者是某些下面的奏折上的意见,宰相们认为不需要处理而皇帝有别的意见的时候。

三、隋朝的制度创建。

1.恢复并健全三省六部制:恢复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尚书省各部的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形成了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部门,每部下辖四司。

各部所辖的司,均跟本部事物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2.废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隋文帝罢天下诸郡,隋炀帝时改州为郡。

隋朝时有州190余。

3.开创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三年下令十科举人;大业五年,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显,保留“文才秀美”,即进士科。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专制君主制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秦废除世官世禄制,设立官员任免制;废除分封采 邑制,推行郡县制,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皇帝之下有丞相或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2
四、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职,九卿任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创立皇帝制度 皇有伟大之义,帝有神之义。 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是一整套维护皇帝尊 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 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33
(二)三公 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大司空、大司马——司马、 司徒、司空 秦及西汉前期: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 —“掌副丞相”;太尉——“掌武事”。丞相府,御史大夫府, 太尉府。 西汉晚期:大司空(成帝),大司马(哀帝),大司徒(哀帝) 东汉时期:三公改为司马、司徒、司空,又改为太尉、司徒、 司空。 西汉时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28
3、保傅 天子的高级顾问,是其参谋系统的主要成员,由贵 族的保育、教养和监护人员演化而来。 太保、太傅、太师 周公,召公。 4、卿僚官 司徒掌农业、民政、户籍,司马掌军政、军赋、兵 器,司空掌工业、土木建筑,司土掌爵禄荣赏,司 寇掌刑狱。
29
5、太史僚 天官大宰,地位类似后世的丞相;大宗,掌 宗庙祭祀;大史,职掌相当于天子的秘书长; 等。 世卿世官制度,如周公旦家族世代相袭周公。
22
明代宦官地位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明成祖以后, 宦官参与处理政务,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为实际上操 纵国家大事的人。 明代的国家政体徘徊在宦官政治与内阁政治之间。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后,军机处出现,逐 步代替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精神,重文轻武;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

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

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

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和外廷。

内廷设疱子、御龙氏、臣;外庭分为政务官和宗教官,设六卿、六事和牧正;B服外: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7夏制历史地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保障生产力发展的继续发展;创立王位世袭制保证最高统治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后世提供参照标准;逐步确立分封制,影响巨大。

8结合商周实际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夏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相辅相成,由于实行分封制需要而实行了宗法制,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分封以宗法为基础,是其内核和纽带。

分封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商代王配偶分正庶,嫡长继承,嫡庶之争导致大族小族分野形成王族树根状宗法结构,把同姓诸侯分在京周围,其余为异姓诸侯设方伯。

周代更严格,采取一嫡数庶,庶妻数量等级根据贵族等级而定,继承以长为贵原则,从天子到士大夫形成树根状结构,宗庙祭祀与宗法相对应,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即使宗庙所在。

9从夏到周君权与神权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是什么?夏王神权高于王权,形成宗教贵族掌握占卜,商代王君权与王权平行,设置巫参与决策但是史分割了巫的职能比前代巫地位下降但仍世袭,周代王权进一步加强,神权的巫地位下降,原因是教育在贵族中的普及生产力进步,在周朝,原来精神贵族对文字的垄断打破,所有的贵族既要接受武化的教育也要接受文化礼仪的教育,包括礼、乐、书、数、射、御的教育,原来的军事化教育被赋予了文化的色彩。

10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分封是指一种通过分地来实现关于权力和义务的社会制度。

所有土地名义上归属王室,并根据亲缘政治关系分封给诸侯,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

受封者承认宗主统治权定期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和提供军事力量,而王室则有负责维护诸侯之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地侵扰。

11分析西周分封制构成A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一嫡而数庶,,庶妻的数量和等级,依照贵族的等级而定,贵族的配偶取得和数量,也是礼制的一部分B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在可能的继承对象中,首先考虑的是嫡出,而后才考虑庶出,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齿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

这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基本由出生时的位置决定,好处是等级结构稳定,坏处是没有选贤机制。

C宗法体系: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

D宗庙祭祀:它与宗法关系相对应,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子所在,即是宗法所在。

平民没有资格设庙,这突出了嫡长的地位,但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12朝觐盟会制度作用是诸侯表示对王室服从的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方式,通过繁琐的仪式,内化为诸侯对天子的服从,同时借会议对诸侯行赏罚。

13春秋战国王权的体现春秋:对国家大事的最后决断权;官吏的任免权;军队的控制权;对后嗣的废立权;战国:文武分职、削弱相权、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对君权控制加强,兵符制度;玺的受夺权14论述春秋战国士崛起的原因和后果A与礼乐崩坏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宗法制的破坏,使得原来由血缘和宗法位置决定政治地位的规则形同虚设,在宗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卑微地位的贵族,尤其是士,有了依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B从官学到私学教育普及:各种学派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士和出身于士的人,大量涌向私学培养了一些杰出人才;C春秋战国的历史实际:D士阶层的特质,形成精英汇聚;士的崛起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来那种世卿世禄的官制,担任诸侯忠诚的也可以是底层的士,他们凭借自己的功业,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相应的,忧郁适应诸侯直接统治的需要,各国的官职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平行的三卿变成了单个的主导官员,在地方,各国开始设直隶于国君的郡和县。

中央的执政和地方的县郡大夫都脱离了世卿世禄的轨道,向国君雇佣官僚转化。

15春秋战国官制有何变化A出现中央和地方官,B中枢决策机制,三卿公变成执政和相,元帅或相的单个主导官员;C部门更全,官职更细化D开始出现郡县制E仍存在封君制16就商鞅变法谈战国改革的特点和目的,及商鞅变法对中国影响特点:以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为标志目的:是建立专制主义与编户齐民的绝对主义国家;影响:各国建立起军事化网络,各国的官僚机构都有所发展,地方郡县体制普遍建立;农民成为编户齐民,变成了君主制的基石;各国贵族势力受削弱,失去了对自己封地的军事统治;士阶层变得庞杂,求仕竞争更加激烈,出现自荐的风尚。

17春秋战国有哪些思想学派,其核心思想儒:礼治、仁治,墨:小生产农民帝国,兼爱、非攻道:小国寡民,法:王权严刑峻法愚民禁锢,半军事化的动员体制兵:强化王权18为什么秦国最能体现法家精神1皇帝制度,使得皇权强化2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3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4以吏为师19以吏为师的治理意义是什么它是指以官吏为学习对象,以国家法令的学习制度。

它是在“大一统”的帝国格局内,所有的人都是相互猜忌、互相敌视的,政治操作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发家的“恶性说”。

对于官僚的相互监视、相互告干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实现绝对的秩序。

但它将人的本性定为恶,虽然看起来是对任何社会观察得比较透彻,但在操作中以恶制恶,扫除了人性中的善,去掉了人间情谊。

皇帝和官僚之间没有任何道德依附,仅是服从对象具有强力和手腕具有绝对权力技术,不服要付出太大成本。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强大,但其孕育的政治文化,也埋下了迅速败亡的种子。

20汉代兵制1符节制度,管理军队调动2中央军体系,分南北两军3地方军系统,郡国兵和边防兵4兵役与军队编制,义务制劳役与兵役混合体制,编制是部曲制,将军下属部,部下属曲,21汉代选官1察举,自下而上的推举,儒生试经义文吏试奏章。

地方官推举科目为孝廉2征辟,自上而下选拔,皇帝叫征,两千大公叫辟3任子 4卖官制22汉代监察制度设御史台。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实际由御史中丞领导御史台,地方派出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官,东汉变成州牧23汉代在中国官僚制发展中作用催生士大夫阶层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既负载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群体征辟导致官僚性质门阀的产生,对中国后来历史社会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门阀出现导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门阀政治,士大夫分为寒门世族,寒族族仕途无望转而进入军界化为军事贵族两者斗争导致门阀贵族的覆灭24东宫体制及其构成如何是指皇帝预先确立继承人,预立太子配属官属的制度。

核心是皇位继承。

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套。

东宫制度由皇位继承原则,师保体系,东宫属官三部分组成。

继承原则名以上是传子基础上的嫡长制,奉行子凭母贵的惯例,以嫡长子继承皇位。

师保负责太子的品行培养和知识传授。

东宫属官主事者为詹士,下有令、丞、仆若干,为太子服务。

25简述汉代三公体制丞相为三公之首,主管行政事务,但实际上无所不管,既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又可以管官员的任用和赏罚,指挥策划军事行动。

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与丞相一同开府,各立门户,实际上什么都管,从一般的行政到领兵出征。

太尉名为朝廷军事长官,实为皇帝军事顾问,后改名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成名誉性虚衔。

26何谓尚书台,如何演变壮大的?设在宫内的负责文书技术工作的机构在秦朝是少府属官,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限,可以批阅奏章事先审阅奏章及官员任免权。

西东汉时尚书台发生质变,太尉取代丞相丞相成行政首脑,尚书台成为政府机关,与皇帝更密切,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机关,与九卿相当,逐步具备了分工科层制,形成六部雏形。

27三国贵族政治的表现1作为传统的意识形态经学衰败2地方好强与官僚结合3农民变成豪强的依附者4三国政府对好强贵族的依赖5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结合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28名词解释士家制和府兵制士家制制兵民分离,士兵出征家属做人质,男子世代为兵16服役,兵户不负责赋税徭役负担兵役,身份低贱不能转业读书不能与非兵户结婚,士兵妻子当士兵战死后重新分配求多生士兵,士兵只能通过战功晋升军官才能免除另配府兵制军民不再分籍可以分得一份地,户籍归乡属坊里管理,虽然军府还在只管理平时训练和服役,形成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29地方政权军事化对政制有何影响门阀士族垄断了官僚机构,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兵制朝私有部曲的转化30什么是九品中正制,什么是户调制,为什么没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在地方设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中正属兼职,但也设属员,负责访问和编定人死后等级,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考评,在操作上依据家世和状;户调制规定了王公贵族地和门阀的占田荫客的数额,抑制门阀扩张,增加编户齐民。

原因:九品中正制的评议标准中设置了“家世”这一参考项目,很难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定的标准,在操作过程中容易软指标依从硬指标的现象,家世成为主角,将读书人的士人家族贵族化的分化加以强化,当时门阀政治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九品中正制变质的深层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