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
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用地的规划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用地规划的核心是确定不同区域的适宜用地类型,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则是实现科学规划的关键步骤。
一、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的意义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是对城市用地进行科学评估和分类,以确定最佳的用地类型和合理的用地布局。
它不仅能够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决策,还能够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的浪费和破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的方法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1. 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基于专家经验和规划要求,对城市用地进行主观判断和分类。
它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和判断能力,通过对城市用地的特征、功能和发展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适宜的用地类型。
定性评估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缺点是主观性较强,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
2. 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GIS技术,对城市用地进行客观量化评估。
它主要依靠数据和科学方法,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地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适宜的用地类型。
定量评估的优点是客观性较强,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评估结果,但缺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成本较高。
三、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的关键因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的关键因素包括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1.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是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它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交通网络、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反映了土地的利用潜力和限制条件,交通网络和水资源则影响了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交通便捷性,而自然灾害则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估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教材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4.2.1交通便捷性评价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1)打开ArcMap,导入数据---评价基础数据(2)右键单击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选择“按属性选择”。
(3)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单击“获取唯一值”。
(4)点击下部输入框,双击类型字段,单击= 按钮,再双击“省道”(5)点击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被选中。
缓冲区分析(6)在目录面板中,打开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7)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8)设置距离,分别为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米’。
(9)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多边形的名称。
(10)点击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相同方法,计算县道缓冲区,其中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离”。
得图2.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在目录中,打开叠加分析----联合。
(2)点击“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类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评价”。
点击确定。
(3)打开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的“评价值”字段。
(4)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计算器”。
(5)选择“VB脚本”。
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如下图(6)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
(7)点击确定,评价计算完成后,根据“评价值”字段,对“交通便捷性评价“图层作类别符号化后得结果。
3.转换成栅格数据(1)在目录面板,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2)设置“输入要素”为“交通便捷性评价”。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
(3)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交通评价”。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而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方式和范围。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避免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了浪费和环境破坏。
最后,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人民福祉。
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判断,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等级。
定量评价则更加科学和精确,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在定量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遗传算法等。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得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价法则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将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遗传算法则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得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规划者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问题日益突出,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浪费和环境破坏。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林区环境
评价因子 林区环境 分类 距林区0-500米,或林区内 距林区500-1000米 距林区1000-5000米 分级 5 4 3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居住氛围评价
评价因子 居住氛围 分类 距镇建成区0-250米,或镇建成区范围内 分级 5
距镇建成区250-500米,或村庄范围内
距镇建成区500-1000米,或距村庄0-250米 距镇建成区1000-2000米,或距村庄250-500米 距镇建成区2000-5000米,或距村庄500-5000米
4
3 2 1
4、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高程 分类 高程200-220米 高程220-240米 高程240-260米 高程260-300米 高程300米以上 分级 5 4 3 2 1
2)地形坡度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坡度 分类 坡度0-7度 坡度7-15度 分级 5 4
坡度15-30度
4
3 2 1
2、环境适宜性评价
1)滨水环境
评价因子 滨水环境 分类 距河流0-250米,或距溪流0-100米 距河流250-500米,或距溪流100-200米 距河流500-5000米,或距溪流200-5000米 分级 5 4 3
2)远离工业污染 评价因子 远离工业污 染 分类 距成片工业区1000-5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200-1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100-200米 距成片工业区0-100米,或工业区内部 分级 4 3 2 1
0.28
0.09 0.06 0.07 0.18 0.155
居住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55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1、交通便捷性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111
下面我们以綦江县为例,用地理信息技术对 土地适宜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
• 重庆市綦江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东南结合 部,属喀斯特地貌,地势南高北低,以山地、丘 陵为主。 • 綦江河纵贯南北,有蒲河、清溪河等支流汇入。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 水量1071毫米,年均气温18.8℃。
綦江县交通图
綦江县 - 地理环境
• 【区位】 綦江北倚重庆,南接贵州,是重庆联系 贵州、云南、湖南、广东、广西、上海的重要通 道,也是渝南及黔北毗邻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渝黔高速公路建成后, 綦江县城至重庆市区只需40分钟,区位优势更加 明显。
綦江县 - 自然资源
• 【土地资源】 1994年綦江县土地资源详查表明, 全县土地面积为3280385亩。耕地面积1351244 亩,林地面积955262亩,水域面积66451亩,园 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5513亩。土壤分水稻土、 紫色土、黄壤、石灰岩、潮上、黄棕壤、山地草 甸上七个立类,以水稻土和紫色土为主,分别占 耕地面积的57.3%和36.3%。
三、刚性因子分析
• 刚性因子主要指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 源等需要绝对保护的因子,其保护范围基本没有 调整改变的余地,不分配权重。 • 将基本农田、水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 保护区等需要绝对保护的区域直接评定为禁建区。
四、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 依据前面计算的各个因子的值,在ERDAS遥感软 件处理平台下,根据各个因子不同的权重,通过 建模获得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 综合各因子分析,綦江县的适建区主要分布在县 城、城镇及一些厂矿周边,这主要是由城镇区位 条件和交通区位条件以及用地条件决定的,因为 城镇周边地区用地条件较好,说明城市对建设用 地的导向作用是明显且合理的。綦江县土地适宜 性综合评价结果如下图所示: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综合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详细解析。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综合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因素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的划分通常包括优先适宜、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
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自然条件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土地利用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它们对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水文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水源等,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适宜性。
社会需求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社会需求包括人口密度、居民用地需求、公共设施需求等因素。
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密度高和人口增长趋势明显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除此之外,不同行业和社会群体对用地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在评价指标中。
例如,工业用地需要考虑交通便捷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商业用地需要考虑消费人群的规模和经营环境等。
经济发展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和城市旅游等方面。
工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商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等。
城市旅游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酒店用地和休闲娱乐用地等。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环境保护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和大气环境的保护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而进行的一项工作。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
土地条件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质、地貌地貌等因素。
土地类型分为农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土质是土地微底质的构成,决定着土地的质量。
地貌则是地面的形态、起伏、坡度等因素,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可以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
自然环境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气候、地质等因素。
水资源是城市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因此评价城市用地是否适宜考虑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
气候因素主要是考虑城市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居住。
地质也是评价的一个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社会经济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考虑城市用地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比如,商业用地是否能满足人们购物、娱乐等需求,工业用地是否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等。
生态环境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用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
比如,工业用地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居住用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评价的结果将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制定合理的城市用地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其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
2-1 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
表 2-1
4 类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
子因子
权重
交通便捷性
—
0.28
滨水环境
0.09
环境适宜性
远离工业污染
0.06
森林环境
0.07
城市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8 0.155 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 1-5 级,其中 3 级是
骤,操作如下:
最终生成一幅 【交通便捷性】 评价图。紧接之前步
步骤 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 。 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 系统工具箱 \Analysis 双击该项打开该工具。
叠加分析 联合】,
设置【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要素类】为【
练习数据 评价基础数据
用地适宜性评价
分析过程数据 交通便捷性评价】 。
类似地,设置 1000、1500 、 3000、 5000 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 Meters】。 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 ,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区多边形的名称。
点【确定】 后开始计算缓冲区。 完成后得到一幅由 5 个环构成的要素类。五个环分 别代表距离省道 0-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3000、3000-5000 米。打开其 属性可以看到五个环形多边形要素,它们用【离省道距离】字段的值加以区分。 步骤 4:构建县道的缓冲区。
实用文档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 研究区域面积为 1555 公顷,其中镇建成区 42.6 公顷,镇周边有 2 处独立工矿和 5 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 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性评价。
这三方面在许多方面也是相互穿插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必须以综合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一、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一类用地一类用地即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是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要求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就可以进行修建。
其具体要求是:(a)地形坡度在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b)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c)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d)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e)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到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f)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
(二)二类用地二类用地即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
其具体情况是:(a)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b)地下水位距地表面的深度较浅,修建建筑物里,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c)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米,需采取防洪措施;(d)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e)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f)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地震类型、成因
震中距
观察点
震中区
x 震中 震源
y
深度
震源
z
地震术语示意图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地震震级
1935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希特(C.F.Richter)首先提出了震级旳 概念,来描述地震旳大小。
根据震源所释放旳能量旳多少来划分地震等级,共10级。
地震按震级旳分类
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倒塌旳方向,则易于崩落;尤其是 因争取用地,过分旳人工开挖,造成坡体失去稳定而倒塌。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滑坡与倒塌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③冲沟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旳沟槽。合适旳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地震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域今后一定时间内(一般是指
50年),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旳超越概率为10%旳地震 烈度。它是一种地域进行抗震设防旳根据。
看待地震等自然灾害,只能悲观预防,降低其破坏程度
⑤矿藏
矿藏是地质条件之一,也是一种资源。它旳分布与开采 还影响到城市用地旳选择和城市布局旳形态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滑坡与倒塌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旳分析主要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 择和工程建设有关旳工程地质方面旳分析。
①建筑地基 城市各项工程建设都由地基来承载。自 然地基旳构成无非是土与石。因为地层旳地质构造和土层旳 自然堆积情况不一,其构成物质也各有不同,因而对建筑物 旳承载力也就不同。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与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与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与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表达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与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与冲沟的形成等)与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与供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
一是承载性。
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与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
城市规划师辅导: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⑴⽤地评定的要求:
第⼀,⽤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项基础⼯作。
第⼆,⽤地评定主要以⾃然条件为内容,同时也考虑到⼀些⼈为的影响因素。
第三,⽤地⾃然环境的评定,不应只是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的总和,⽽是要从环境意义上考虑它们相互的作⽤关系;综合地鉴定其利弊。
第四,⽤地评定要因地制宜,特别要抓住对⽤地影响最为突出的环境要素即主导要素,进⾏重点分析与评价;以提供具体⽽可靠的依据。
⑵⽤地评定的分类:
⼀类⽤地:⽤地的⾃然环境条件⽐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程措施即可⽤于建设的⽤地。
⼆类⽤地:需要采取⼀定的⼯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地;
三类⽤地:不适宜修建的⽤地;完全或基本上不能⽤作城市建设的地段。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法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法摘要: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合理性评价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对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涉及多方利益,其合理性评价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法,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特点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首先,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实施需要长期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因此需要具备可持续性。
最后,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平衡,需要在各方的参与和协商下形成。
3.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和决策理论等。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评价提供了指导。
系统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决策理论强调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科学的决策分析。
4.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价的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主要通过对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以评估其合理性。
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包括SWOT分析、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SWOT分析可以识别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各个因素进行层次化排序,从而确定最优方案。
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将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的各个因素进行模糊化处理,以评估方案的综合效果。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指对城市用地进行评估,确定最适合的利用方式和用途。
它可以提高城市用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方法和案例。
意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在于:1.优化城市规划。
通过评估城市用地的适用性,可以确定最合适的用地类型和规模,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同时,可以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评估城市用地适用性时需要考虑土地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等因素。
合理利用土地,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污染。
3.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通过数据分析、模型计算等方式,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评估和比较。
其主要步骤包括:1.收集相关数据。
包括地形、土壤、水资源、气候等数据。
2.制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该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等各种因素。
3.评价标准。
制定不同用地类型的评价标准,包括评分标准、划分标准等。
4.建立模型。
建立适用性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指标和标准计算适用性得分。
5.评估结果分析。
根据得分,比较不同用地类型、场地的适用性,并确定最适用的用地类型。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用地类型适用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定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1.收集相关信息。
包括市场需求、环境保护要求等详细信息。
2.专家咨询。
邀请专家对不同用地类型适用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3.问卷调查。
可以结合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不同用地类型的看法和建议。
4.得分计算。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适用性评价得分计算。
5.分析和比较。
通过得分,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确定最适用的用地类型。
案例以下是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一个案例:当阳市规划局对当阳市某区域的城市用地进行了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第57页/共66页
第二 节 城市用地分类及构成
一、城市用地分类
(一)1933年的“城市规划大纲”中,明确居住、 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用地
(二)我国1990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 划建设用地标准》划分为10大类、46中 类和73小类
(三)2007年根据《城乡规划法》,将城市建 设用地分为8大类、35中类和44小类
角砾(中密)
30-50
大孔土
15-25
粘土(固态)
25-50
沿海地区淤泥
4-10
粗砂、中砂(中密)
24-34
泥炭
1-5
细砂(稍湿)(中密)
16-2
江油
窦团山
龙
门
山
四川盆地
龙
泉
山
绵阳市地质构造分析
地表断裂
隐伏断裂
返 回
第13页/共66页
某镇规划方案的修改示意
二、城市用地构成
(一)城市用地功能构成
1、按照行政隶属等次:市区、地区、郊区
2、按照功能用途组合: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 和开发区等
(二)城市用地的比例构成
还有市辖县、建制镇、一般镇,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等划分
第62页/共66页
城市用地的功能构成示意图
第63页/共66页
自学内容讨论(2)
通过风向频率图和风速图,分析盛行风向、最小风频风向和静风频率
第32页/共66页
3、气候条件
(2)盛行风向
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相对风向频率最小,工业区放在虽小风频上风向,居住区在下风方向
全年拥有两个盛行风时,避免工业区在上风向,一般将工业和居住区布置在盛行风两侧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4.2.1交通便捷性评价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1)打开ArcMap,导入数据---评价基础数据(2)右键单击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选择“按属性选择”。
(3)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单击“获取唯一值”。
(4)点击下部输入框,双击类型字段,单击 = 按钮,再双击“省道”(5)点击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被选中。
缓冲区分析(6)在目录面板中,打开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7)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8)设置距离,分别为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米’。
(9)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多边形的名称。
(10)点击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相同方法,计算县道缓冲区,其中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离”。
得图2.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在目录中,打开叠加分析----联合。
(2)点击“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类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评价”。
点击确定。
(3)打开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的“评价值”字段。
(4)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计算器”。
(5)选择“VB脚本”。
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如下图(6)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
(7)点击确定,评价计算完成后,根据“评价值”字段,对“交通便捷性评价“图层作类别符号化后得结果。
3.转换成栅格数据(1)在目录面板,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2)设置“输入要素”为“交通便捷性评价”。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4.2.1交通便捷性评价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1)打开ArcMap,导入数据---评价基础数据
(2)右键单击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
项,选择“按属性选择”。
(3)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单击“获取唯一值”。
(4)点击下部输入框,双击类型字段,单击= 按钮,再双击“省道”
(5)点击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
素被选中。
缓冲区分析
(6)在目录面板中,打开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7)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8)设置距离,分别为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米’。
(9)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多边
形的名称。
(10)点击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相同方法,计算县道缓冲区
,
其中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离”。
得图
2.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
(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在目录中,
打开叠加分析----联合。
(2)点击“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类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评价”。
点击确定。
(3)打开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的“评价值”字段。
(4)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
计算器”。
(5)选择“VB脚本”。
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如下图
(6)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
(7)点击确定,评价计算完成后,根据“评价值”字段,对“交通便捷性评价“图层作类别符号化后得结果。
3.转换成栅格数据
(1)在目录面板,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2)设置“输入要素”为“交通便捷性评价”。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
(3)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交
通评价”。
(4)设置“像元大小”为10,这是每个栅格的边长。
(5)设置栅格数据的范围。
点击“环境….”按钮,展开“处理范围”项,设置“范围”项为“与图层研究范围”
相同,点
击确定。
(6)软件未许可,没有得出结果。
4.2.2环境适宜性评价
一、滨水环境评价
1.计算河流的缓冲区
(1)为“河流”类要素作“多环缓冲区”分析,
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
河流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5000,设置“字
段名”为“离河道距离”,勾选“仅外部多
边形”。
2.计算溪流的缓冲区
(1)为“溪流”类要素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溪流
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100、2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溪距离”。
联合上述两个输出的要素类,输出要素类为“分析过程数据----滨水环境评价”。
3.综合评价
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算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
代码”栏中,输入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得
4.转换成栅格数据
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面转栅格做不了)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用该字段的值构建栅格数据,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评价基础数据----用地适宜性评价---滨水评价”,设置“单元大小”为10,设置栅格数据的范
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最终的“滨水评价”。
4.2.2计算工业区的缓冲区
(1)为“工业”要素类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工业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100、200、1000、5000,设置字段名为“离工业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
(2)启动“叠加分析----更新”工具,设置“输入要素”为“工业缓冲区”,设置“更新要素”,为“工业”。
设置“输出要素类”为“分析过程数据-----工业缓
冲区2”
点击确定。
(3)(更新做不了)打开“工业缓冲区2”的属性表,我们可以看到多了两行记录,这就是那两个工业区。
用“字段计算器”设置这两行记录的“离工业距离”字段的值为“0”,代表它们位于工业区范围内。
(4)为“工业缓冲区2”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算器”,设置“字段计算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
(5)转换成栅格数据。
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业评价”设置单元大小为“10”,设置栅格数据的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4.2.3森林环境评价
其评价的基本步骤与远离工业污染评价的步骤基本相同。
最终得“森林评价”。
4.2.4城市氛围评价
(1)对镇作缓冲区分析。
选择“居民点”要素类中的类型为“城镇”的要素。
(2)对居民点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镇缓冲区”设置缓冲距离为
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
“离镇距离“。
(3)用居民点要素类更新叠加(做不出)“镇缓冲区”,输出为“分析过程数据------镇缓冲区2”。
(4)对村作缓冲区分析。
选择居民点要素类中的“类型”为“村庄”的要素。
(5)对居民点作“多环缓冲区”计算,设置输出要素
为“分析过程数据---村缓冲区”,
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
村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
(6)用居民点要素类更新叠加“村缓冲区”,输出为“分析过程数据-----村缓冲区2“。
(7)联合叠加“镇缓冲区2和村缓冲区2 ”。
输出为
“分析过程数据----城市氛围评价”。
(8)综合评价。
为“城市氛围评价”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算
器”。
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
本代码栏中输入代码。
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
(9)转换成栅格数据。
具体方法与之前相同。
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评价”。
4.3地形适宜性评价
(1)对地形高程的评价。
下面利用空间分析扩
展模块的“重
分类”工具,进
行分级。
(2)打开重分类工具,设置输入栅格为高程。
(3)设置重分类字段为“value”。
点击按钮“添加条目”,重分类栏中新添了一行。
点击
该行的“旧值”列,该单元格进入编辑状
态输入“200----240”。
在“新值”列中输
入5。
类似的输入“220---240”,“240---260”,
“260---300”,“300----600”各行。
(4)设置输出栅格为“用地适宜性评价----高程评价”。
(5)点击“环境…..”按钮,展开“处理范围”
项,设置范围为“与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
点击确定。
(6)点确定开始重分类,分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地形坡度的评价
与对地形高程的评价中的“高程”重分类步骤相似,利用栅格“重分类”工具,对“坡度”栅格数据进行分级得到的结果数据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坡度评价”。
4.5栅格叠加运算
(1)打开叠加分析----加权总和。
(2)设置加权总和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将之前生成的所有单因素评价图
加入“输入栅格”。
按照表4-2设
置各因素的权重。
设置“输出栅
格”为“用地适宜性评价---适宜
性评价”。
(3)点击确定。
由于中间步骤有的做不出,所以
无法得出最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