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及成本与收益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及成本与收益调查
发布日期:2008/06/05 阅读次数:84 来源:定西市物价局综合科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工作指导原则,在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马铃薯产业更是我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
一、生产现状
我市是甘肃省马铃薯的主产区,全国马铃薯之乡。我市地处甘肃中部,分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干旱半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干旱少雨,年均不足300毫米的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又很不均匀,春夏之交的“卡脖子旱”使许多高杆农作物不适宜生长,从这一气候条件出发,顺应自然规律,种植耐旱的马铃薯就成为调整种植结构的现实选择,而马铃薯具有加工增值高、耐旱、耐瘠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强、营养成分全和产业链长等优点。
我市马铃薯种植已呈片带化、规模化发展,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
产区之一,安定区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在我市形成了陇薯、渭薯、武薯、青海薯、甘农薯和外引专用薯等六大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品种系列,成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形成了洮河、渭河、漳河流域川水区优质菜用薯和加工专用薯、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型和脱毒种薯、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型和外销商品薯三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分布基地。
2007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365.97万亩,总产量366万吨,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市粮食作物的61.20%、72%,占全省马铃薯播种面积、产量的37%、29%。全市农民人均1.37亩,由于受春旱的严重影响,单位面积产量仅为1000公斤,比2006年的1400公斤减产28.57%。
二、加工、生产、销售优势突显
(一)规模优势已经形成,基地规范化、集约化和订单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1、根据“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据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通过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不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订单化生产的格局。从1996年提出“洋芋工程”到2007年底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50万亩迅速扩大到366万亩,实现了
由零星分布、分散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带的转变。我市有6个县区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其中4个县区突破50万亩,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我市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让洋芋“土起来”,按照“村有点、乡有片、县区有带”的要求和“科学布局、合理轮作、规范种植”的原则,实行农艺农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旱农综合组装配套技术,我市共建马铃薯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65个、150.50万亩。从去年开始,我市企业连续向天津顶峰集团发送4列马铃薯精淀粉专列,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淀粉专列的先河,由于质量有保证,淀粉从原来的3500
元/吨提高到5050元/吨,标准化生产不仅让农民获利,企业也得到了实惠。
2、我市把扶植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保护和支持农业、有效化解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来抓,共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180多个,主要从事良种、种植、加工、贮藏、外销、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服务型、股份合作型、政府引导型和能人带动型等六种组织类型,在订单农业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实施订单化种植217.21万亩,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60%以上,且订单模式已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协会、大户主动对接农户的市场
化运作转变。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淀粉精深加工能力、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我市提出并实施“抓大、扶中、限小”战略,大力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我市淀粉加工企业达443家,千吨以上规模的33家,其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35万吨,万吨以上规模的达20家。产品发展到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薯条、精粉皮、膨化食品等10多个品种。2007年我市已加工马铃薯62.20万吨,生产淀粉11.04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08亿元,增加值1.05亿元,占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36%。定西薯峰公司等15家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陇西清吉等9家企业先后被认定为省级以上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临洮腾胜公司被认定为国家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根据我市统一抽样检验结果,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的精淀粉综合指标达国标一级品标准,部分产品达国标优级标准。
(三)流通网络日益完善,外销、贮藏工作成效显著
1、为调节市场需求的时空分布,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廷长加工原料供应时间,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我市提出了“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认真总结推广农户、大户、协会、企业创造的不同类型的有效贮藏模式,因地制宜、分类
指导、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已形成了农户分散贮藏5-10吨、协会(大户)30-50吨、企业80-100吨三个贮藏层次,商品薯、加工薯、种薯三个贮藏类型和“企业+乡镇”、“协和(大户)+乡镇”、“农户贮藏”三种贮藏模式的良好格局。截止2007年底,各类贮藏窖(库)达90万眼(座),贮藏能力达250万吨。
2、运用“品牌+专列+团队精神”的营销手段,实施“稳定占领低端市场、巩固提高高端市场、研究开拓超级市场(超市)、逐步挺进国际市场”的营销战略,创市场、进终端,占领消费群体。我市已建成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马铃薯交易综合中心、安定区谗口、渭源会川、岷县梅川六个较大规模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有中小型马铃薯交易市场32个,参与马铃薯交易的农贸市场185个,有2000多个收购网点遍布乡村,马铃薯贩运大户3125个,初步形成了以六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以购销贩运大户为依托,以收购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交易批发市场和购销服务网络。
3、政府、协会、铁路联手解决运力“瓶颈”制约,增强了我市马铃薯承载市场风险的能力。面对公路治超、铁路运力十分紧张的严峻形势,我市成立了马铃薯销售协调领导机构,组建了铁路运输路地联运办公室,多方协调争取铁路运力,政府、铁路部门联手推出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