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东汉末年乱世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忠诚与背叛的较量,同时传达了智勇双全的英雄主义精神。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和全球文学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汉末年,以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为起点,而又以公元280年晋朝统一中国为终点。

小说描绘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动荡中涌现出的各种英雄人物。

故事主线主要涉及三个国家,即魏国、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政治争斗和战争。

小说中最为人熟知的角色包括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等。

刘备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个仁德之主,不断努力恢复汉朝的统一。

而他的义兄张飞和关羽则是刘备最为信任的武将,被尊称为“刘、关、张”。

曹操则是另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将力量集中于魏国,并试图征服其他两个国家。

孙权是吴国的领导人,他聪明而权谋深沉。

而周瑜和诸葛亮则分别是孙权和刘备的谋士,以智谋过人的才智为主。

《三国演义》通过这些角色的生动形象和精彩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品质和缺点,他们的行为常常被忠诚、勇敢、智慧和背叛所驱动。

故事以智谋和战略的对决为主,展示了英雄人物的智勇双全。

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物质利益和私欲逐渐蚕食了他们的理想主义,这也暗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并存的现实。

《三国演义》不仅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整个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智谋策略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许多文化作品和流行媒体,如电影、电视剧和游戏等,都以《三国演义》为创作素材。

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海外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的窗口。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英雄豪杰和政治争斗的史诗般的作品。

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智谋对决,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辛酸和复杂性。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诸葛亮 :挥泪斩马谡 三顾茅庐 七擒孟获 舌 战群儒 隆中对 火烧赤壁 白帝城托孤 七擒 七纵孟获 六出祁山 空城计 草船借箭 三气 周瑜
与三国故事相关的成语俗语 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
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
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三国演义简介
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 1400),名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 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 出众。他的作品还有《三 国演义》、《隋唐志传》、 《三遂平妖传》、《残唐 五代史演传》、等小说和 《风云会》等杂剧。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 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 根据历史事实改编成的小说。演义以史为据, 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 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 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 雄人物。
开篇诗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
蜀: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诸葛亮,魏 延,庞统,黄忠 ……
魏:曹操,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张辽,司马懿, 张郃 ……
曹操: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 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 他一生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 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 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 古帝王同列。千百年来,对曹操的 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 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 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 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 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 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 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 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 “奸诈”、“虚伪”的代名词。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总结归纳精选(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

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构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三国演义主要资料。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总结归纳精选(2):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最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

作者透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另外,演义沿袭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明君、反暴君的共同愿望。

总结归纳精选(3):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述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总结归纳精选(4):长篇巨着三国演义概括了上百年的历史,描绘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资料;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

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3.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4.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有人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云字子龙,虎威将,原在公孙瓒帐下,后投刘 备,与刘备也如兄弟一般,受刘备托孤之重任. 此人有勇有谋,长版坡杀的曹兵闻风丧胆.截 江救阿斗,不过后来看来救下了一个废物... 一生中未吃过败仗,有大智慧.当关羽张飞相 继被害后,刘备坚持伐吴,子龙力劝刘备要分 清公私,以大局为重.刘备当时怎能听进如此 忠言,最终兵败.赵云去世后,诸葛亮叹曰:国 家少一栋梁.后主亦叹曰:若非叔父,怎有今日.
历 史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的独 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 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 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 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 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 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 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 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 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 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 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 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创造清平 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 《三国演义》的主旨。
背 景
《三国演义》卷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 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谈中。
三国鼎立 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三国中出现的主要人物
魏国的创建者魏王曹操
宁教我负天 下人, 休教天下人 负我。
第二学习小组
《三国演义》简介
——184班
• • • •
李思源——幻灯片的制作 魏嘉麒—— 董云亚—— 玉应叫——
•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 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 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14岁时母亲病故, 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 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 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 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 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 开。由于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 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 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三国演义简介及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简介及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简介及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发愤著书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

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

不久,罗贯中远走江南,流寓于江、浙一带,以小说抒写其“图王”霸业之胸襟。

图王未果,发愤著书。

不过,这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

因为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记载“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这与“有志图王者”的形象不符合。

这两则记载虽有矛盾的地方,但足以表明罗贯中在元末曾经想有所作为,“传神稗史”,只是在现实中失败后无奈的选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

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

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20回本),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草船借箭》就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写的。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诸葛亮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是崇敬和赞美的,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当然不都符合历史真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三国演义》原文及翻译

《三国演义》原文及翻译

《三国演义》原文及翻译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原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自恃强大,秦并吞八荒;及至秦灭,楚汉争霸,又经四百载。

汉朝建立,三国鼎立,自此开始了三国时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豪杰并起,天下大乱。

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各有其志。

曹操雄才大略,意欲一统天下;刘备仁德兼备,志在救世于水深火热之中;孙权坐拥江东,精明强干,企图割据一方。

话说曹操在讨伐黄巾军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英勇的豪杰。

其中,有三人特别出众,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

三人意气相投,于桃园结为异性兄弟。

刘备为兄,关羽为次,张飞为弟。

曹操见三人英勇过人,心生爱才之意,欲收为己用。

却说黄巾军作乱,天下大乱。

曹操率领众豪杰,奋力征讨,终将黄巾军击败,解救了百姓于倒悬之中。

朝廷论功行赏,曹操被封为征东将军,其余众豪杰各有封赏。

翻译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 are a natural cycle; what has been divided will unite, and what has been united will eventually divide.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the state of Qi arrogantly assumed superiority, only to be swallowed by the Qin Dynasty, which conquered all directions. After the fall of Qin, the Chu and Han fought for dominance, marking four hundred years of strif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n Dynasty led to the Tripartite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Three Kingdoms of Wei, Shu, and Wu emerged.This era witnessed the rise of many heroes and杰出人物, as turmoil gripped the realm. Cao Cao, Liu Bei, and Sun Quan each controlled a portion of the land, harboring different ambitions. Cao Cao, a statesman of great talent, aimed to unify all of China; Liu Bei, a benevolent leader, sought to save the world from suffering; Sun Quan,ruler of the Eastern Wu, was astute and wanted to establish his own domain.It was said that during Cao Cao's campaign against the Yellow Turban rebels, he befriended many valiant heroes. Among them, three stood out: Liu Bei, Guan Yu, and Zhang Fei. The three clicked instantly and swore brotherhood in a peach orchard. Liu Bei became the eldest brother, Guan Yu the second, and Zhang Fei the youngest. Cao Cao, recognizing their prowess, desired to Recruit them.Meanwhile, the Yellow Turban rebellion caused chaos throughout the land. Cao Cao led the heroic figures in a fierce campaign, ultimately defeating the rebels and saving the people from disaster. The imperial court rewarded their meritorious service, appointing Cao Cao as the General of Eastern Expedition, while the other heroes received their due honors.---请注意,这只是第一回的一个简短摘录。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表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作品名称:三国演义
外文名称: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The、Three Kingdoms Era
作品别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
创作年代:元末明初洪武年间
文学体裁: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
字数:约64万。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故事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止。

重点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其主要内容和成就是成功地描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玩弄权术,互相倾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

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在纷繁的事件中,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待人仁慈、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惊人智慧、绝世才能的诸葛亮;又如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暴虐统治的曹操等。

书中表现“拥刘反曹”的强烈倾向性。

这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认为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刘备是汉朝宗室的后裔。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近代最通行的本子是清康熙时王伦、韦宗岗父子修订的《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

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就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

《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
作品不胜枚举。

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三国演义的简介

三国演义的简介
小说 文学体裁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 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 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
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
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演 义
贯 中
作者简介
罗贯中 ,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 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 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 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 (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 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 风云会》。
人物介绍
政权
核心人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他重要人物

曹操、司马懿
荀彧、郭嘉、杨修、荀攸、贾诩 典韦、许褚、张辽、夏侯渊、张颌

刘备、诸葛亮
庞统、徐庶、费祎、姜维、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孙权
周瑜、陆逊、鲁肃、张昭、黄盖、 太史慈、甘宁、徐盛、凌统、周泰
作品主题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
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五.精彩片断
1.曹操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2.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第四十二回)
3.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
六.书中诗作
《三国演义》篇首词
(明)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情节复述:在公元207年冬天,刘备等人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小说还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理想,即政治上以蜀汉为代表的“圣君贤相”和人际关系上以刘关张为代表的“义”,以此和现实中的“昏君贼臣”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相对立,同时也构成了该书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的基本内容。
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
小说在人物形象方面塑造了“三绝”,即奸绝曹操、义绝关羽、忠绝(或智绝)诸葛亮,通过他们之间以及和其他人的种种纠葛争斗来演绎那场历史大悲剧。小说为突出人物性格,采用了类型化、绝对化的方法和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叙事方面则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使全书成为一个结构宏伟、波澜壮阔而又精巧严密的艺术整体。《三国演义》标志着我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思想内容
1.“拥刘反曹”,它把蜀汉之争作为全书的主要矛盾。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反映我国汉末至魏晋历史风云的《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也是我国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它使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在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

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为中心人物,又贯穿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共120回,其中104回,写的是自桃园结义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之51年间所发生的事件,以后46年只用16回就划划结束了,作品中的人物众多,事件错综复杂,作者紧紧抓住曹刘两个集团的矛盾这一主线,展开一系列的描写,写得脉络分明。

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大都栩栩如生,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多疑,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某一类型人类的代表。

《三国演义》的语言雅俗共赏,简洁明快,富有传记色彩。

它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历史性很强,学者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民间也有“真三国,假封神”的说法。

《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

它不但在文学史上影响了后世历史小说的创作,而用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

它用文学的笔触揭示出军事活动和战争的规律;它成功地塑造了像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并深深刻入人民的意识,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人民的生活榜样。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一部小说,是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

小说描写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各个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

它融合了历史、文学、哲学、道德等多种元素,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是中国东汉末年,弱国动荡的局面下各个豪强并起,展开了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

整个三国时期被分为三个阶段:黄巾起义、群雄割据、三国鼎立。

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都在小说中出现,并以深厚的情感和浓重的人物性格塑造,让人难以忘怀。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曲折激烈,充满了斗智斗勇、谋略争雄的情节。

比如,诸葛亮通过七星灯赚了草船借箭、亮山烽火夜放空城计等等,这些计谋让人咋舌。

除此之外,还有刘备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等著名故事,都让《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脍炙人口、被广泛传诵的文化名著。

《三国演义》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还对世界文学、电影、电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三国演义》以宏大的场面、精彩的情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小说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也成为了人们探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国演义 简介

三国演义 简介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长篇经典名著,几百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征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广大读者。

它所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典型,所描绘的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而且,它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当然,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争先便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刻本,而且百年不衰,知道今天,我们知道的明代的刻本还有二十多种以及清代的七十多种。

《三国》的版本如此之多,可以说是古代小说中无与伦比的。

而在这么多版本中,若以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三国志演义》,其中以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上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下至西晋统一天下的近百年间,各统治集团之间再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尖锐对立和激烈的斗争的故事。

在一系列描写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三国演义》将这段历史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涿鹿、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五大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可读性。

在这个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刻画了许多人物的形象,以客观的叙述方式对历史进行描述,而这些又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除了人物形象,作者又将兵法融于文中,这不仅使《三国》有令人感叹的情节,更是有兵法的韬略。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而人物、地点、主要事件又都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同时,人物形象是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挥的,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基本套路。

同时,历史演义小说又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

《三国演义》不仅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而又根据当时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的夸张、美化等,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

这不但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志演义临江仙《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充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仪”廷杖削籍,远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卒死贬所。

天启朝追谥“文宪”。

著有《升庵词》。

慎为明中叶文学大家,命运蹭蹬,老境凄凉。

其词藻丽其外,凄咽于内。

《三国志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首尾完整。

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章回小说产生及其形式特点: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是《三国志演义》的滥觞。

南朝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补充大量史料,使《三国志》的故事性大为增强。

到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杜宝的《大业拾遗记》中有一段记载说,隋炀帝曾与群臣在曲水观看“水饰”,其中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魏文帝兴师,临河不济”、“刘备乘马渡檀溪”等。

李商隐的《娇儿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在宋朝的瓦肆勾栏里,“说三分”成了评话中的专门行当。

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已达8万多字。

在元曲中,据《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曲录》等书的记载,有关三国故事的元杂剧约有60种,剧目有《三战吕布》、《连环计》、《千里独行》、《博望烧屯》、《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三国志演义》经历了正史撰述、民间流传、勾栏评话、戏曲演绎、文人整理、评者补葺等若干阶段。

时间跨度极大,成书过程漫长。

成书年代⑴“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⑵“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持此说者以张培恒、袁世硕为代表。

⑶“成书于元末”。

⑷“成书于明初”,游国恩的文学史,中国社科院的文学史,刘大杰的文学史等。

⑸“成书于明中叶”说二、版本今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24卷240则。

卷首有庸愚子的序(据印章为蒋大器)万历年间,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由单句调整为双句。

最早的版本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叶逢春刻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并作了详细的评点。

定名为:《三国志演义》、《四大奇书第一种》20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开始用“三国演义”作为书名三、作者“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罗贯中《录鬼簿续编》中有以下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年矣,竟不知其所终。

”(一)籍贯钱塘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5说他是“钱塘”人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77说他是“杭州”人郎瑛《七修类稿》卷23说他是“杭人”。

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1说他是“越人”。

太原说《录鬼簿续编》的记载。

李修生《论罗贯中》孟繁仁《〈录鬼簿续编〉与罗贯中种种》刘世德《罗贯中籍贯考辨》东原说“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庸愚子的序称罗贯中为“东原罗贯中”。

罗贯中创作的其他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署名“东原罗贯中”。

(二)生卒年根据《录鬼簿续编》推断大致为:元末明初(三)生平事迹明人王圻《稗史汇编》抄录一则资料,称罗贯中在元末时“有志图王”;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他是施耐庵的门人;清人顾苓《跋水浒图》说他曾“客霸府张士诚”。

(四)著作小说除《三国演义》之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等《录鬼簿续编》著录他有杂剧三种:《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四、主要内容陈述百年,该括万事从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从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形象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斗争经验,堪称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一部谋略百科全书,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同时,小说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示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五、《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反映三国兴亡”、“歌颂理想英雄”说、“赞美智慧”说、“天下归一”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悲剧”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宣扬用兵之道”说、“人才学教科书”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总结历史经验”说等等(一)“拥刘反曹”的历史正统观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首先,从内容看,小说竭力把刘备塑造成“仁君”,而把曹操写成“奸雄”。

刘备总是仁民爱物,忠君义友,宽厚谦让,礼贤下士;曹操则凶狠残忍,欺君罔上,狡诈猜忌,虚伪自私。

其次,从结构上看,小说把刘蜀集团放在首位,全书有近3/5的回目写刘蜀,第一回就引出了刘备,拉开了帷幕;等刘备托孤时,全书已演述了2/3,到刘禅投降、姜维败死,三国即已解体,小说只剩一回尾声了。

而曹魏显然处于次要地位。

再次,从语言上看,作者爱憎分明,仅在称谓上就表明了主观感情。

刘备死时,回目为“刘先主遗诏托孤儿”写曹操死,回目为“传遗命奸雄寿终”历史上关于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以蜀国为正统北宋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又以曹魏为正统。

南宋朱熹再以蜀汉为正统。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北宋苏轼《东坡志林》所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三国演义》在蜀汉和曹魏谁为正统的问题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皇位继承上的谱系之“正”.一再宣称刘备是“帝室胄裔”“汉室宗亲”,甚至尊称为“刘皇叔”第二是领袖人物人格与行为之“正”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陈寿《三国志·先主传》)著称 .徐庶母:“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 ”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第三是成书时代特殊的民族感情及文化认同。

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在他们的心中蜀汉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成了“汉民族”的代码,成为了汉民族的象征。

(二)追求“仁政”反对“暴政”的社会政治观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仁”是道德观念的核心;“仁政”是理想社会的蓝图。

孟子认为,一国之中,“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蜀汉君主刘备是仁君的典范“桃园三结义”时就立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铮铮誓言;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因而“远得人心,近得民望”;理政新野,安抚百姓,待民如子,因而流传“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的歌谣;刘军败走新野,刘备不弃百姓“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小说中描述的刘备,整整一生,“仁德及人”;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远得民心”,近孚民望。

在失败逃难时,“(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饭食”。

“乱世奸雄”曹操刘备举兵入川时,曾对庞统说道:“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

每以操相反,事乃可成。

”曹操的行事方略是“残忍”“谋诈”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总之,曹操工于权谋,奸诈残忍,毫无惜民爱民之心。

其他相类的还有董卓、袁术、袁绍、曹睿、孙皓等等。

比如,董卓就将“民为邦本”视为“乱道”,扬言:“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他专肆不仁,杀人如麻,闹得“罪恶贯赢,人神共愤”。

最后暴尸之时,“百姓过者,手掷董卓之头,至于碎烂。

”(卷2)这种对于蔑视黎元、滥杀无辜的乱臣贼子的愤恨,正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仁政”的渴望。

(三)尚“忠义”恶“奸诈”的人格价值观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是<<三国演义>>评价人物行为的是非标准.塑造了一系列忠臣义士的形象,对他们的“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行为,大加赞美,以此来张扬“忠义”思想。

比如,诸葛亮的“忠贞”,对蜀汉事业“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

当初他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虽“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他一旦认识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

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继续辅佐孱弱的刘禅。

关羽终生守“义”,以身尽“忠”,是一个集忠义、勇武为一身的“古今良将中第一奇人”,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曾称关羽是“三奇”之一的“良将”,是“三绝”之一的“义绝”。

关羽被封为“武圣”;而且在民间又由“圣”而“神”,是影响最大的民俗神 .总之,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着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仁、义、智、勇”这些美好人格,都集中在刘蜀集团身上,以作为美好理想的寄托。

根据儒家的思维逻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

但历史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刘备集团失败了,美好理想破灭了。

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全能全智、超凡入圣的诸葛亮竟也无力回天!于是作者将这历史的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数”,在小说最后这样引诗作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对理想破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结局,流露出一种困惑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悲怆和迷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