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隔水煤柱留设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晴隆县中营镇仁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防隔水煤柱留设设计方案
仁禾煤矿地测科
2015年4月5日
防隔水煤柱留设设计方案
一、矿井概况
晴隆县中营镇仁禾煤矿为“三证一照”齐全的生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a,为瓦斯矿井(M04在+1110M水平以上无突出危险性)。
井田面积 1.357km2,开采煤层11层(M04、M05、M7、M8、M10、M14、M23、M24、M25、M28、M29),平硐、暗斜井开拓,并列式通风。
矿井划分为上、下煤组进行开采,上煤组为4、5、7、8、10、14号煤层,下煤组为23、24、25、28、29号煤层。
先采上煤组,后采下煤组。
上、下煤组之间采用
石门联络,各煤层之间采用正、反石门联络,联合布置,分煤层开采。
上煤组划分为
一个水平,两个采区进行开采。
水平标高+1099m。
+1099m标高以上为一采区,+1099m 标高以下为二采区;下煤组划分为两个水平,三个采区进行开采。
水平标高+1099m、+883m。
下煤组+1099m标高以上为三采区,+1099-+883m标高为四采区,+883m标高以下为五采区;采区分界线以水平标高为界;开采顺序为先采上煤组,后采下煤组;
上煤组先采一采区,后采二采区,区段下行式开采。
同一区段内先采4号煤层,后采5、7、8、10、14号煤层。
晴隆县中营镇仁禾煤矿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型。
晴隆县中营镇仁禾煤矿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型。
根据2011年~2013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晴隆县中营镇仁禾煤
矿为瓦斯矿井。
矿区无冲击地压现象。
本矿属地温正常型矿井。
目前,矿井在设计的一采区进行采掘作业(煤层编号:M04),采掘标高均以+1110m以上。
二、设计依据
1、《矿井设计规范》
2、《煤矿地质规程》、《煤矿测量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
3、《煤矿安全规程》。
4、《仁禾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5、《仁禾煤矿安全设施设计》(变更)及矿井实际情况。
三、防隔水煤柱设计方案
在矿井可能受到水害威胁的地段留设一定宽度或高度的煤(岩)柱,用以堵截水源流入矿井巷道,这段煤(岩)柱称之为防水煤(岩)柱。
1.防水煤(岩)柱的种类
根据防水煤(岩)柱所处的位置,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
对于本矿井而言主要有:
(1)断层防水煤柱;
(2)井田边界煤柱;
(3)井巷保护煤柱;
(4)小窑及采空区边界防水煤柱;
(5)风氧化带煤柱(在风氧化带以下存在采空区时则按采空区煤柱考虑);
(6)采区边界防水煤柱;
2.防水煤(岩)柱的留设原则
1)在有突水威胁但又不宜疏放(疏放会造成成本大大提高时)的地区采掘时,必须留设防水煤(岩)柱。
2)防水煤柱一般不能再利用,故要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把煤柱的宽度或高度降低
到安全限度,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3)留设防水煤(岩)柱必须与当地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围
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煤层的组合结构方式等自然因素密切结合,与采煤方法、开采强
度、支护形式等人为因素互相适应。
4)一个井田或一个水文地质单元的防水煤(岩)柱应该在它的总体设计中确定,即开采方式和井巷布局必须与各种煤柱的留设相适应,否则会给以后煤柱的留设造成极
大的困难,甚至无法留设。
5)在多煤层地区,各煤层的防水煤(岩)柱必须统一考虑确定,以免某一煤层的开
采破坏另一煤层的煤(岩)柱,致使整个防水煤柱失效。
6)在同一地点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留设煤(岩)柱的条件时,所留设的煤(岩)柱必须满足各个留设煤(岩)柱的条件。
7)对防水留设煤(岩)柱的的维护要特别严格,因为煤(岩)柱的任何一处被破坏,必将造成整个煤(岩)柱无效。
防水煤(岩)柱一经留设即不得破坏,巷道必须穿过煤柱时,必须采取加固巷道、修建防水闸门和其它防水设施,保护煤(岩)柱的完整性。
8)留设防水煤(岩)柱所需要的数据必须在本地区取得。
邻区或外地的数据只能参考,如果需要采用,应适当加大安全系数。
9)防水煤(岩)柱中必须有一定厚度的粘土质隔水岩层或裂隙不发育、含水性极弱
的岩层,否则防水岩柱将无隔水作用。
3.防水煤(岩)柱的留设计算、方法与结果
1)断层防水煤(岩)柱的留设
断层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常常成为含水层间的联系通道。
断层的某一区段是否
导水,导水性强弱等情况取决于两侧岩层的接触关系、含水层的水压以及采矿活动对
断层的重复破坏作用。
因此,在没有掌握断层各区段的导水性时,应把整个断层作为
导水断层对待。
煤层直接和富含水层、导水断层接触,顶底板无突水可能,即煤柱主
要是顺层受压时,常以下述计算公式计算煤柱宽度:
L =KM P
K P /3式中:L ——顺层防水煤柱宽度(m );
M ——煤厚或采高;4、5、7、8、10、14、23、24、25、28、29号煤层平
均厚度为 1.69m 、1.42m 、1.78m 、1.22m 、1.32m 、1.39m 、1.73m 、1.48m 、1.98m 、1.38m 、
1.4m ;
K P ——煤的抗张强度(kgf/cm 2),K P 取9kgf/cm 2
;
P ——水头压力(kgf/cm 2),P =50kgf/cm 2;
K ——安全系数,一般取2~5,本设计取3。
则: L 4=3×1.69×350/9=20.7(m )
L 5=3×1.42×
350/9=17.4(m )L 7=3×1.78×
350/9=21.8(m )L 8=3×1.22×350/9=14.9(m )
L 10=3×1.32×350/9=16.2(m )
L 14=3×1.39×350/9=17.0(m )
L 23=3×1.73×350/9=21.2(m )
L 24=3×1.48×350/9=18.1(m )
L 25=3×1.98×350/9=24.2(m )
L 28=3×1.38×350/9=16.9(m )
L 29=3×1.4×350/9=17.1(m )
根据本矿的实际情况,开采时断层两侧煤层各留
25m 防水煤柱。
2)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
该矿属无覆盖或粘土类微透水松散层覆盖的煤层露头,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
柱的留设,按以下公式计算:
H防=H冒+H保
根据上式计算的值,不得小于
20m 。
式中冒高(H 冒)的计算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
式中:H 防-----
防隔水煤(岩)柱高度(m );H 冒-----
采后冒落带高度(m );H 保-----
保护层厚度(m ),一般为5—15m ,取10m ;
α------煤层倾角(°)。
M-----煤厚或采高,4、5、7、8、10、14、23、24、25、28、29号煤层平均厚度为 1.69m 、1.42m、1.78m、1.22m、1.32m、1.73m、1.38m、1.48m、1.98m、1.38m、1.4m;
4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69÷(1.6×1.69+3.6)+5.6=32.41(m)5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42÷(1.6×1.42+3.6)+5.6=29.78(m)7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78÷(1.6×1.78+3.6)+5.6=33.21(m)8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22÷(1.6×1.22+3.6)+5.6=27.57(m)10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32÷(1.6×1.32+3.6)+5.6=28.7(m)14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73÷(1.6×1.73+3.6)+5.6=32.8(m)23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38÷(1.6×1.38+3.6)+5.6=29.4(m)24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48÷(1.6×1.48+3.6)+5.6=30.4(m)25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98÷(1.6×1.98+3.6)+5.6=34.9(m)28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38÷(1.6×1.38+3.6)+5.6=29.4(m)29煤层开采时:H冒=100M÷(1.6M+3.6)+5.6=100×1.4÷(1.6×1.4+3.6)+5.6=29.6(m)
则: 4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32.41+10=42.41(m)
5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29.78+10=39.78(m)
7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33.21+10=43.21(m)
8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27.57+10=37.57(m)
10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28.7+10=38.7(m)
14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32.8+10=43.8(m)
23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29.4+10=39.4(m)
24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30.4+10=40.4(m)
25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34.9+10=44.9(m)
28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29.4+10=39.4(m)
29煤层开采时:H防=H裂+H保=29.6+10=39.6(m)
3)井田边界煤柱的留设
井田边界煤柱按下式计算:
L=3/
KM P K
P
式中:L——井田边界煤柱宽度(m);
M——煤层厚度或采高(m) ,4、5、7、8、10、14、23、24、25、28、29号煤层平均厚度为 1.69m 、1.42m、1.78m、1.22m、1.32m、1.73m、1.38m、1.48m、1.98m、1.38m、1.4m;
K P
——煤层的抗张强度(kgf/cm 2)K P 取8kgf/cm 2;P ——水头压力(kgf/cm 2),P=50kgf/cm 2;
K ——安全系数,一般取2-5,本次设计取3。
L 4=3×1.69×8/503=21.95(m )
L 5=3×1.42×8/503=18.4(m )
L 7=3×1.78×350/8=23.1(m )
L 8=3×1.22×350/8=15.8(m )
L 10=3×1.32×
350/8=17.1(m )L 14=3×1.39×
350/8=18.1(m )L 23=3×1.73×
350/8=22.5(m )L 24=3×1.48×
350/8=19.2(m )L 25=3×1.98×
350/8=25.7(m )L 28=3×1.38×350/8=17.9(m )
L 29=3×1.4×350/8=18.2(m )
根据上述计算,本井田边界煤柱宽度两侧留设
25m 防水煤柱。
4)采区边界防水煤(岩)柱的留设
本设计全矿井按5个采区设计,采区边界煤柱按
20m 留设。
5)斜巷防水煤(岩)柱的留设
斜巷煤柱按下式计算:
L=3/P KM
P K 式中:L ——斜巷防水煤柱宽度(m);
M ——煤层厚度或采高(m) ,4煤层1.69m K P ——煤层的抗张强度(kgf/cm 2)K P 取8kgf/cm 2;
P ——水头压力(kgf/cm 2),P=50kgf/cm 2
;
K ——安全系数,一般取2-5,本次设计取5。
L =3×1.69×8/503=21.95(m )
根据上述计算,斜巷防水煤柱宽度留设25m 防水煤柱。
6)老空积水区(采空区)防水煤(岩)柱的留设
本矿老空积水区(采空区)防水煤(岩)柱按下列3种情况留设。
(1)在老窑积水区下掘进时,掘进巷道与采空区积水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巷道高度的10倍。
(2)在老窑积水区下同一煤层中进行开采时。
储量核实报告未提供采空区位置,用下列公式计算防水煤柱:
L=3/P
AM P K 式中:L ——采空区防水煤柱宽度(m);
M ——煤层厚度或采高(m) ,4煤层1.69m
K P ——煤层的抗张强度(kgf/cm 2)K P ,取8kgf/cm 2
;
P ——水头压力(kgf/cm 2) ,P=50kgf/cm 2;
A ——安全系数,一般取1~2.5,本设计取 2.5
L 4=2.5×1.69×8/503=18.3(m )
L 5=2.5×1.42×8/503=15.4(m )
L 7=2.5×1.78×350/8=19.3(m )
L 8=2.5×1.22×350/8=13.2(m )
L 10=2.5×1.32×350/8=14.3(m )
L 14=2.5×1.39×350/8=15.0(m )
L 23=2.5×1.73×350/8=18.7(m )
L 24=2.5×1.48×350/8=16.0(m )
L 25=2.5×1.98×350/8=21.4(m )
L 28=2.5×1.38×350/8=14.9(m )
L 29=2.5×1.4×350/8=15.2(m )
(3)在水淹区下或老窑积水区下同一煤层中进行开采时,若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的界线已基本查明,隔水煤柱的尺寸按下式计算:
H 防=H 裂+H 保(计算值不得小于20m )
式中:H 裂――垂直煤层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m ;
H 保――保护层厚度,m 。
根据上述计算,综合考虑采空区留设25m 防水煤柱。
矿区内上部煤层开采后,采空区有一定的积水,对下部煤层开采会造成一定的水患威胁。
因此,矿井在下区段各煤层进行采掘作业前,必须采取探、疏、排、放等安全技术措施,待上部煤层采空区积水对下部各煤层开采没有水害威胁时,方能进行下部煤层采掘工程的布置和施工。
矿井并制定相应的“探、放、堵、截、排”等综合防治安全技术措施。
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向施工队认真贯彻执行。
确保下部煤层开采的安全。
7)河流防水煤(岩)柱的留设:矿区内无河流经过,该矿井不存在河流防水煤(
岩)柱的留设。
4、防水安全煤柱留设宽度见下表。
防水煤柱留设宽度表
名称煤(岩)柱尺寸(m) 留设煤层
断层防水煤柱25 各煤层
井田边界煤柱25 各煤层
采区边界煤柱20 各煤层斜巷煤柱25 各煤层
采空区边界煤柱25 掘进巷道与采空区距离煤层露头煤柱38-45 各煤层河流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