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介绍《实践论》是由德国哲学家亚当斯特劳斯(AdamStorl)撰写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于1936年发表在《德文古典哲学》杂志上,它是一部扎实的哲学著作,以实际行动为基础,深入探讨生活中各种实践活动,从行动中认识客观世界,以实践作为哲学论证的活跃主题,并声明:人们首先通过实践发掘出自身的本质。
斯特劳斯在《实践论》中提出,行动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
只有从行动中实践出来的真实可以把世界揭示给我们。
他强调“实践的本质”,即从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它不是一个虚构的理论,而是一种实践发掘的观念,以实践判断真理,以实践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我们自身,它是一种存在于当代社会中的实践观念。
所以,它是一种探索世界和发展我们自身的可靠方法,也是一种探索世界和超越自我的可行方法。
《实践论》还提出另一个重要概念:“实践对人象征主义”。
它强调活动的本质是象征。
斯特劳斯认为,实践的本质是人们主动地从活动中把它们象征出来,这种象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发展自我。
斯特劳斯还认为实践是一个过程,在它的推动和发展中,个体通过实践来实现自我,并向社会、文化和政治提出问题,仅仅通过认知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真正的实践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此外,他还认为,实践是一个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系和文化期望之上的行动过程。
《实践论》的思想对当今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它把实践作为对客观实际的探究,而不仅仅是理论和认知,它把实际发掘出来,让人们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真理,把它转化为实践,从而实现自我和社会发展。
实践论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一特定实践范围,而是涵盖了宏观范围中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要求人们从自身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
实践论的实践理论,引发了一场社会理论的运动,引起了许多社会实践的变革,它对社会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我们提出了一种以实践认识世界的可行方法,引起了我们对社会实践的思索,引导了我们从理论走向实践,创造出自身的价值,从而达到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引言实践论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提出的一种理论,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本文将探讨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践的概念、实践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实践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劳动改变物质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政治实践、科学实践等多种形式,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实践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意识是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是由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而实践又是受意识的指导和影响的。
意识与实践相互作用,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实践是意识的基础,同时也是意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实践对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实践起着推动力的作用。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并通过改变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
实践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对社会结构和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实践的发展与创新实践的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实践论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实践中,人们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在不断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践发展与创新是一个不断迭代循环的过程,通过实践的发展和创新,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结实践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实践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
实践与意识相互作用,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实践对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的发展与创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实践论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实践论课件
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 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社会制度优劣的试 金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实践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的根本途径,是人的解放的现
实基础。
0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背景
19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和社 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对前人实践哲 学的批判继承。
实践论的意义和价值
课件强调了实践论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包 括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推动社会进步等。
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展望
实践论与人工智 能的结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 展,实践论与人工智能的结 合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人 工智能可以通过模拟人类实 践的过程,提高人的认识能 力和实践能力。
促进人类解放和全面自由 发展。
0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运 用
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总结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01
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束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
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02
将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治 理效能。
文化领域: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高 质量发展。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改革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 量和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
实践论的内容
实践论导言实践论是指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分析和理论研究的一种学术文体。
它包括对社会实践的规律、过程和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阐述。
实践论是一门应用科学,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实践论的概念、发展历程、理论方法和实践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实践论的概念实践论是一门跨学科性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和个人实践两个层面。
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
个人实践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如生活习惯、职业技能等。
实践论关注的是实践活动的规律性和方法性,旨在通过对实践的研究,提升人们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实践论的发展历程实践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论。
他认为实践是人类最高尚的活动,通过实践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价值。
实践论在现代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和应用。
实践论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
实践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实践论的雏形阶段:18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实践的转向”思想,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行动的基础。
这为实践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实践论的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实践论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终极目的,对实践的研究和理论化推动了实践论的发展。
3.实践论的理论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践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在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实践论的理论化使得对实践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
实践论的理论方法实践论的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实践活动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实践论的理论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研、实践观察、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等。
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指研究者亲自到实践现场进行调查和观察。
实践论主要内容
实践论主要内容
实践论是思想家马克思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由实践活动引导的,认识的主体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交互来获取知识、经验和能力。
2. 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社会实践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3. 实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实践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也受制于它们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4. 实践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哲学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的规律和本质,从而反思实践本身、对实践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改变。
总之,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一切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关注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探究实践与思维、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难题、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九三七年七月)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实践论》心得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撰写的一篇哲学论文,主要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实践与认识、认识与行动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实践论》,我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这一观点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学习,二是通过实践。
学习可以让我们了解前人的经验和理论,但真正的认识必须来源于实践。
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亲身体验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编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编程语言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际编程来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论》指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推动着人们不断地进行认识活动,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人们会不断地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对认识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论》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这一观点揭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比较,来判断某种认识是否正确。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实践论》心得体会(四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总结和发展。
此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指出:“从来只有实践才证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是否正确”。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我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一切实践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的理论和观念,才能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不断修正和提高。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其次,《实践论》中还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马克思指出:“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地”,“只有实践改造世界才有可能改造观念”。
这就告诉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认识。
在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再次,《实践论》中介绍了实践的内在结构。
马克思指出:“实践有着四个基本因素:客体、目的、方法和主体”。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实践的客体,明确自己的目的和目标。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们要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价值。
最后,《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指出:“认识是实践的加工品”,“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实”。
这告诉我们,在实践中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变世界。
在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简短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简短
实践论是哲学家马克思首次系统阐述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强调人类活动的实践性和实践的决定性地位。
本文将从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实践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
实践论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化和适应环境,就是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
在社会学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是源于人类不断地进行实践。
实践论认为,实践活动是与自然界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人类能够改变自然和社会。
实践论将实践活动与意识活动相对立,强调实践活动的决定性地位,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基于实践的。
其次,实践论的主要意义是指实践论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
实践论强调理论的实践性,认为理论是服务于实践的工具,理论应该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和指导实践。
实践论反对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实践论的主要意义还在于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通过实践论,我们可以理解到,改变社会和实现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改变实践活动方式,促进实践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论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将实践活动与意识活动相对立,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基于实践的;实践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强调理论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及指导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实践论的内容与意义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实践论的内容
实践论的内容一、实践论的概念及意义实践论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理论,它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论认为,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进而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因此,实践论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研究社会现象以及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与认识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操作机器、制造产品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自然规律。
2. 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不是从天而降。
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并逐步形成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社会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自然规律,从而推动科学发展。
三、实践与改造1.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基础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操作机器、制造产品来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在社会建设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2. 改造是实践的目的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制造产品来满足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探索自然规律来创新技术、提高生产力。
四、实践与理论1. 理论必须从实践中得出理论必须从实践中得出,而不是脱离实际情况空谈理论。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使理论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2.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如果理论不能解决实践问题,那么这个理论就是错误的。
实践论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实践论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实践论,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大家平时是不是也觉得,光说不练没啥用,光看不动的理论总是空中楼阁。
实践论就是这么个意思。
想想看,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做实验。
光看书,根本没法懂那些复杂的公式,对吧?可是一旦动手,哎呀,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恍若大梦初醒。
实践就像那神奇的钥匙,能把枯燥的理论门打开,让我们窥见其中的奥秘。
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我们常常听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这可不是空话。
你去学做饭,一开始也许切菜切得乱七八糟,油盐不知量,结果做出来的菜可能就像个灾难现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刀法越来越熟练,调味也越来越有讲究。
大家是不是也能想到自己的经历呢?就是那种越做越好,越做越有自信的感觉。
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得完美。
实践就是那条路,让我们在摸索中找到方向,最终能烹饪出一桌好菜。
再往深处聊,实践论不仅适用于生活琐事,还可以用在工作上。
想想那些职场新人,刚进公司,面对一堆复杂的工作流程,脑袋都快炸了。
书本上的知识看似丰富,但当你真正面对客户、处理问题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经过几次实战,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繁琐的流程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实践让我们从迷茫走向成熟,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实践论听上去好像就是强调行动,而忽略了理论。
其实不然,理论和实践是两个小伙伴,互相依赖又互相促进。
你看,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就像一颗种子没法扎根;而只有实践没有理论,那就像在沙漠里拼命挖土,根本找不到水源。
二者结合,才能最终长出茁壮的树木,结出丰硕的果实。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看到那些理论家,他们在书本上写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实战却没啥用。
这让人想起一句老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怎么能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谛呢?所以,我们不妨多多尝试,多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
咱们的生活可不就是个实验室吗?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新的发现。
实践论内容概述
实践论内容概述引言实践论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论文形式,旨在总结和分析特定领域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介绍实践论的概述,包括其定义、特点、写作要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对实践论有更深入的理解,为自己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实践论提供指导。
一、实践论的定义实践论是一种基于实际经验和观察所得的知识,结合学术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论文形式。
通过实践论,作者可以分享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思考。
实践论的目的是在学术界和实践者之间搭建桥梁,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发展。
二、实践论的特点1.实践性:实践论是基于实践经验的论文形式,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作者需要以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经验作为依据,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2.经验性:实践论强调作者的个人经验和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探讨。
作者需要深入剖析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法,并结合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
3.实用性:实践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实用性。
实践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界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指导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三、实践论的写作要点1.选题:选取一个具有实践性和重要性的主题进行研究,确保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可供分析。
2.背景介绍:在论文开头,对所选择的实践领域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其重要性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3.实践经验总结:详细介绍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实践经验,包括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取得的成果等。
要注重事例的具体性,提供足够的细节。
4.理论分析:基于实践经验,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应的理论进行解释和论证。
确保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5.结果评估:对进行的实践得出的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对实践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提出对未来实践的建议和展望。
6.文章结构:实践论的文章结构应该清晰明了,包括引言、背景介绍、实践经验总结、理论分析、结果评估和结论等部分。
四、实践论的注意事项1.保护隐私:在实践论中,作者可能会涉及到他人的隐私信息。
实践论的意义与启示
实践论的意义与启示
1. 实践论告诉我们,只有亲自去做,才能真正明白事情的真相啊!就像学骑自行车,不亲自上去骑一骑,怎么能知道保持平衡的诀窍呢?
2. 实践论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不再只是空想,而是勇敢地去尝试!好比学做饭,光看菜谱可不行,得动手做才能做出美味呀!
3. 实践论启示我们要在行动中成长,这多重要啊!就如同登山,只有一步步攀登,才能领略到山顶的壮丽景色呀!
4. 实践论能让我们避免纸上谈兵,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比如说学游泳,不跳进水里扑腾几下,怎么能学会呢?
5. 实践论的价值可太大啦,它让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啊!就像画画,只有不断地画,才能画出好作品呀!
6. 实践论提醒我们不要怕犯错,在实践中才能进步呀!好比弹钢琴,不经历错音怎么能弹出美妙的曲子呢?
7. 实践论是我们的好帮手,让我们敢于去实践!就像尝试新的运动项目,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8. 实践论的意义深远,让我们从行动中获取经验啊!比如做手工,只有动手做了才知道技巧在哪里呀!
9. 实践论启示我们行动起来才是关键,这太关键啦!就像探索一个新地方,不走进去怎么能了解呢?
10. 实践论告诉我们实践才是硬道理,真的是这样啊!好比学习一门外语,不多说多练怎么能学好呢?
我的观点结论:实践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实践论的基本内容
实践论的基本内容
以下是 6 条关于实践论基本内容的表述及例子: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呀!你想想看,你不去亲自种一次花,怎么能知道怎么播种、浇水、施肥这些环节呢?就像学骑自行车,不真正上去骑一骑,永远不会知道怎么保持平衡嘛。
2. 实践出真知啊!就好比一个人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总得亲口去尝一尝,对吧?不然光靠别人说,那能准确吗?这不就是实践的重要性嘛。
3. 认识也得靠实践不断深化哟!你看那些科学家,哪个不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研究才对事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我们不断练习一项技能是不是一个道理呀!
4. 实践还能检验认识到底对不对呢!你说你觉得一种方法很好,但不去实际运用一下,怎么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好呢?就像做了一道题,不看答案怎么知道自己做对了没有呀。
5. 实践可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呢!难道不是吗?想想我们生活中的新发明、新发现,不都是从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来的嘛!
6. 实践决定了认识的发展水平呀!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咋能有高超的认知呢?就如同学游泳,没有在水里扑腾那么多次,怎么能成为游泳高手呢!
总之,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太关键啦,离开了实践,很多认知根本就无从谈起呀!。
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介绍实践论是一种哲学思想,于20世纪初由意大利哲学家安东尼朗格洛(Antonio Gramsci)提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以意大利共产党领袖马塞洛比洛尼(Mussolini)转变为法西斯主义为起点,树立了他自己独特的、把价值观和文化统一起来的新社会思想。
实践论以“实践”为核心,因此它把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理论和行动方法,以实践为基础,认为“实践”是文化语境的核心,也是人们改变自身状况、实现前所未有的社会未来的重要动力。
实践的核心观点是,文化和政治状况完全由人们的实践动力决定。
实践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创造自己的存在,实践是人们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的过程,由于实践的多种活动和实践的方式,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自觉,从而改变自己的实践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善自己的文化,改善自己的政治,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人们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而不是理论,也不是心理的动机,它的核心是理解和创造。
实践论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多,比如对社会不平等的阐释,对政治和文化结构的认识,对人们自身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识,还有如何解放自己的力量和实现理想的知识。
实践论以实践为核心,以文化和实践来改善社会,以理解和实践来改变自身,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谈论,这也是实践论的核心思想。
实践论作为新的哲学思想,也对当前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影响,它的观点和思想被广泛应用在社会上,比如在政治中,实践论认为政治是自我改变的过程,它把实践认为是改变政治状况的最重要力量,因此政治活动往往是以改善现实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非理论上的谈论。
正是这种新思想,帮助当时被压迫的人们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用实践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状况,实现他们的梦想。
实践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影响着当今的思想,实践论的原则被广泛用于当今的社会和政治,比如反全球化的运动,以及其他反对传统文化改变的运动,都是以实践为根本的,而不是以理论和思想为基础的,因此实践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仍然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自身的状况和发展自己的文明。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九三七年七月)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实践论原文百科
实践论原文百科实践论是一部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实践论原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理论观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康德对人类自由行为和道德行为的探讨展开。
在实践论中,康德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即人类通过自由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等,这些行为都是基于人的自主意志和理性思维的。
在实践论中,康德强调了人类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基于理性和道德的,只有通过自由行为,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同时也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康德认为,自由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需要在道德规范的框架下实现。
只有通过遵循道德法则和道德原则,人们的自由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实践论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康德对道德行为的探讨。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是一种基于理性的行为,它是人类自由的表现和体现。
在道德行为中,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
康德提出了“普遍化原则”,即人们应该根据道德规范和原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同时也要求人们将自己的行为普遍应用于他人和社会,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
在实践论中,康德还对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他认为,法律行为是基于人们对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的遵守和执行,而美学行为则是基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康德认为,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都需要人们通过自由的行为来实现,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
只有在法律和美学的框架下,人们的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来说,实践论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人类自由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自由行为,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实践论提出了道德行为、法律行为和美学行为等概念,强调了人们通过自由行为来实现这些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
康德的实践论为人们理解和追求自由行为和道德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引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性质和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重要论述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实践论》全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著作。
正文:第一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则是实践的反映和再造。
只有实践才能将认识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使之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而认识则是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把握。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在于实践是对已经实践了的认识的肯定,认识是对已经实践了的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实践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阶级性。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实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而不同的社会阶级对实践的特殊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实践的特殊性和革命性。
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实践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的兴起和发展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实践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兴起是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改造社会的必然结果。
实践的发展则是人类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提高生产力的结果。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章:实践的自觉性与自我反省实践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关键。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方向,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的理论,为指导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实践论》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著作之一,它深入探讨了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和改变世界的重要性。
通过对《实践论》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受启发,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在《实践论》中,费尔巴哈首先提出了实践活动对于人的认识和改变世界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世界,而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在不断地改变中。
实践是人们与自然界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人们实现自己愿望和目标的手段和方式。
通过实践,人不仅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能够通过改变实践来改变世界。
因此,实践是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根本途径。
费尔巴哈进一步指出,实践不仅是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手段,而且是认识和改变自己的手段。
在实践过程中,人不仅能够认识到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实践,人可以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从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实践活动使人能够获得自信和满足感,进而推动人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实践对于人的认识和改变自己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费尔巴哈还提出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实践活动的特点。
他指出,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经济实践、政治实践和思想实践等。
每一种实践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的。
生产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满足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实践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财富和满足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活动;政治实践是人们为了争取权力和保护权益而进行的活动;思想实践是人们通过思考和思索来认识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活动。
这些实践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完整体系。
实践活动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可发展性。
实践活动的多样性表现在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和实践内容的多样性。
不同的实践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和目的,而实践内容的多样性则反映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多样性。
实践活动的可发展性表现在实践的目标和手段的可变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实践目标和手段会发生改变,从而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和进步。
毛泽东著作《实践论》PPT
三 、结构特点
•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全面地论述了认识对实 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 , 它不仅与一切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 内省论相反 , 而且与旧唯主义的机械论不同 ,它是能动的革命 的反映论。
• 第二部分(6—24自然段): 阐述了认识的产生 、 发展的历史辩证过程 ,揭示了认识发展中的两次 飞跃 。批判了哲学史上的唯理论 、经验论;批判 了中国党内的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 .
第二 ,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 ,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 ,
对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概括 。
(保证)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毛泽东说:“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 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 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 跃 。” “这次飞跃 , 比起前一次飞跃来 ,意义更 加伟大 。” 第一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二 、《实践论》 写作的历史背景
《实践论》 写于1937年7月 ,是毛泽东为纠正 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而写的。
《实践论》 不仅是对“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 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 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把共产国际决议和 苏联经验神圣化 ”的左倾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的 全面清算 ,也是毛泽东同志率领全党学习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到来所做的理论准 备。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对客观 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前提是实践。 (3)只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实践,才能 暴露事物的内在(非感性)本质,使我们了解 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人与实践客体的 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读后感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
“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
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
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
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
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
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
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
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
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
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
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这是正确的实践观。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
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
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
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
”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
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
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
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
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
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
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