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复习题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材料政治理论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材料政治理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材料:政治理论一: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P3)答: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P276)答: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
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把握。
第三,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更为系统。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二,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
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预见和概括。
四、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揭示。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P96)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它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对人民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实行了广泛的民主。
人民享有言论、结社、集会、选举等各项政治权利。
在人民内部按民主原则办事,实行民主集中制。
对人民内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是强迫的方法。
对于人民的敌人,对于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则实行专政。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综合复习题(论述0)
1、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区联转意。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表明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尤其共性,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表明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又具有个性,这种个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任何事物内部即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又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
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即这种区分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下存在的,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的东西,在另一特定的场合则变为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
(4)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①这一原理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理解矛盾及其规律性问题的钥匙。
②这一原理揭示了认识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③这一原理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④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之一。
2、论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答:(1)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回;为①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可靠,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的过程。
②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如果不使之回到实践中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
(2)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过程。
评决实①评价阶段。
确定理性认识是否反映了客观规律,以及这一认识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即能否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是对理性认识进行认识评价和价值评价。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入学考试辅导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复习提要一、考试分析与往年不同:中央党校不再组织复习,由各学区视情况而定;1、题型:从08年、09年、10年的试卷来看,由简释题、辨析题和论述题构成;简释题:简要回答知识要点,不需要展开;辨析题:首先判断观点正误,然后给出解释;论述题:首先说明理论观点,然后运用理论观点分析现实实际问题,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知识点与重点:政治理论大纲表明,考察内容总共有5个部分,46个问题,135个知识点,更细化的话198个知识点;其中重点内容为75个,根据以往经验考试范围就在重点内容之中。
3、答题要求:字迹工整,层次清楚;简答题:记忆准确,就不要发挥;如果记忆不是很准确,就把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答上去,因为多答不扣分;辨析题:一开始一定要表明这个命题正确与否,这是要记分的;相信第一感觉;论述题:要先把理论观点表述一遍,然后结合实际论述。
二、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讲解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重点)P1-11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重点)P1-7 (2008、2009年考过)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2)正式形成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从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2011年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843综合考试(含政治学、公共政策)考研真题 【圣才出品】
2011年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843综合考试(含政治学、公共政策)考研真题2011年中共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行政管理
考试科目:行政学综合考试(含政治学、公共政策)
一、简释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
1.政治合法性危机
2.政策效果
3.政治稳定
4.系统决策模型
二、简答题(4题,每题l4分,共56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权力观。
2.简述政治分析的制度主义。
3.简述公共政策分析原则的内涵。
4.简述建立公共政策议程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2题,每题35分,共70分)
1.比较分析和评价精英主义民主、多元主义民主和协商民主理论。
2.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4-2013年试题_政治理论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13 级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各专业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考试时间: 2013 年 5 月 11 日上午 试题:( 100 分) 一、判断题(共 10 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请按题号顺序将答案一律 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3.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组织上建党,把组织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4.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
5. 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策略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
6.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论断。
7.按照党 做出的战略估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 20 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 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0.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 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不可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二、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答案为 A 、 B 、 C 、D 四个选项中的一个或多个,多选、少选、错选均不 得分;请按题号顺序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1921 年,列宁把国家资本主义的形 式概括为( ) A 租让制 B 股份制 C 合作制 D 代销代购制 2、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了( )的重要内容。
A 解放思想 B 与时俱进 C 实事求是 D 求真务实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保留与西方交往的国际通道,对香港和澳门问题采取了以下政策( )A “武力收回”B “暂时不动”C “维持现状”D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4、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历年真题
政治理论》考试范围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
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总的原则,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这就是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1)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决定的。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把世界上各种现象划分为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两大类,哲学要回答世界的本质就不能不回答两者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确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的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回答和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一定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是划分唯物主义和违心注意的唯一科学标准。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是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它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整个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区别所在;(4)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对外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部分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的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学科,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来源和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3工人运动的兴起;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派开展的持续12年之久的宪章运动、1884年爆发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既扬弃了违心主义,又扬弃了机械的、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及他对于世界统一性的理解;关于物质及存在方式和形式,恩格斯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出来的“物质”是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简称”,有着实在的客观内容;恩格斯还指出:“运动”、“时空”等等概念像物质概念一样也是一种抽象;比如运动,它“无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恩格斯不仅论述了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客观性,而且也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把运动定义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把时空界定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认为物质、运动与时空三者是不能分割的;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恩格斯驳斥了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提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5、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本性;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对此如何理解呢1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帝国主义的全部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这就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家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3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列宁指出:“垄断提供超额利润,既超过全世界一般的、正常的资本主义利润的额外利润;”追求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的动机、目的和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本性;6、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所谓租让制,就是指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经验,这对恢复和发展苏俄的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政策;所谓迂回过渡,就是允许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把剩下的余粮拿到市场上自由周转,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一定限度的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并把它作为中间环节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对小农的改造,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7、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既整个中国革命分两步,第一步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清晰阐明:第一,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大目标,我们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因此,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第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做好上篇,才能去做好下篇;文章的上篇如果不好,下篇是没有法子着手做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样,就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统一起来,透彻地阐明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与“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划清界限,清晰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两大步骤;8、工农武装割据及思想意义;工农武装割据,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农武装的思想,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这样坚持革命,怎样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为最终夺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的问题,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的国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昂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文化,是指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族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所谓“科学的”文化,是指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所谓“大众的”文化,是指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0、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统一战线中的自主原则,根本目的的就要争取和保障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关系统一战线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是通过党的正确理论和路线,以及正确的方针政策、正确的行动口号和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1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特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发生在半殖民板房建设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革命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而要把广大民动员和组织起来,除了为他们谋取利益之外,还要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中国革命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进行的,更需要精神的支柱和精神的动力,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根据,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无论从毛泽东思想形式和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看,他们都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起着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那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三方面当中,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3、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一个整体,其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严密的内在逻辑;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了首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是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2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内容,十分重要;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要求;从本质上看,剥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又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消灭;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作为社会制度早就被消灭了;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防止劳动者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更不能让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现象复活;所谓两极分化,是同剥削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要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对奴役劳动者的行为进行有力打击,对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适当地加以限制和调整,防止出现两极分化;3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社会的成员过富裕幸福的生活;共同富裕既不是把致富看做是罪过,又不是把共同富裕看做是贫富拉平的“均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物质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条件;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1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2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伟大目标;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5依靠群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理想;6党的领导;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5、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须注意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16、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无论其具体形式如何的所有制;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够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公有制为主体,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控制力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我国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既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相适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18、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方式: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2引进技术;针对我国科技力量薄弱的现状,邓小平强调要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要“利用外国智力”,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谁利用,谁就受益,谁不利用,谁就落后;3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中极富胆识和创见的部分;“三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4创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对外开放方式;我国经济特区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包括贸易、生产、科技、金融、产业开发等等,开放的面更宽,是区域范围内的全面开放,也还肩负着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场的独特使命;19、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三个历史性课题;1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2如何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3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20、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一靠教育,二靠法治;21、为什么说世界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事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会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各种文明、各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越来越强烈;尽管如此,世界多样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一个世界;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世界向多极化和多样性发展这一历史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必须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世界各国真正做到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政治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新的国际格局还没有形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尚未形成;原来的两级格局下被压抑制约的一些矛盾突出出来,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使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呈现复杂的局面,也影响着多极化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2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历了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重要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1在生产关系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日益加强;2发达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信函也的比重不断增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显着增加;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在工人阶级内部,物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数量减少,服务行业的劳动者数量增加;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者数量减少,新兴产业部门的劳动者数量增加;简单体力劳动者数量减少,脑力劳动者和脑体复合劳动者的数量增加;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文化教育卫生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的数量增加,形成庞大的中间阶层;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层建筑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以选举权为核心的公民权普遍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有较大发展,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大大加强,国家的阶级性趋于隐蔽,其社会性越来越突出;文化教育事业高度发达,大众传播媒体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增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新问题;但是这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正确性;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23、执政党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其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所制定和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二是检验一个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还体现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上,体现在对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上;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积极准确得贯彻好、落实好,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其二,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面临着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拒腐防变的严峻考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今天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从国际上看,综合国力竞争较量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摩擦、金融风险愈发加大;从国内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不同群体、阶层、地区、行业的利益矛盾也在加剧,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都使得社会生活中突发、偶然事件大大增加;在加之我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经常面临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等等;这都要求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是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多种考验的总概括;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要求我们党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新的探索;24、如何才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1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3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真正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调节好、发展好,从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2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1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二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的把握;这就是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三是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系统;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地同党的建设、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党执政和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明确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关系;四是要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五是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工作的思路格局;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生的新变化,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的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是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定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四是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提出抓住新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五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政策;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1年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1年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政治理论(100分)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简述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答: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
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帝国主义的全部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
这就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
第三、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追求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动机、目的和实质。
3、简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答: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4、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简谈现阶段如何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答: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必须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好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 `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辨析、选择)马克思主义概念: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组成的科学体系(多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多选):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总之,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提出。
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和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面前,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选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把上述优秀成果加以吸收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选择、判断)①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②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1847年,起草《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1867,发表《资本论1》,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1875《格达纲领批判》,阐述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
④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
《资本论》第二三卷,1886年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9年建立第二国际。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选择、判断)(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多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简释题(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唯物史观
2、《德意志意识形态》
3、生产关系
4、商品价值
5、空想社会主义
6、资本
7、生产社会化
8、战时共产主义
9、辩证法的本质10、自由人联合体
二、简答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
三、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阐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列宁晚年关于民主建设的思考及其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启示。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
一、简释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形象化教育
2、灌输论
3、人生观
4、文化阵地
5、精神鼓励
二、简答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主导性和多样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3、怎样认识环境是人的思想的客观影响源?
4、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论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2、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练习题及答案-政治理论[1]
一、概念解释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5、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6、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7、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8、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9、实践: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阶级社会,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
)10、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关于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1、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2、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中的各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矛盾。
13、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14、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5、文化产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二、辨析题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V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
X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它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
X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
4.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V 5.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1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
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就是要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3.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4.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高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C.为俄国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模式D.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D.党的领导及正确的政策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篇一: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年);(2)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年);(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年);(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年)。
(P2-P3)(二)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P3)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一)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的历史观(P6-P7)3、科学的实践观:马恩认为,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并以实践为认识的目的。
4、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观领域,马恩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P8-P10)5、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
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专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6、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类三大社会形成或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1年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政治理论(100分)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2、简述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3、简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4、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简谈现阶段如何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2、简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考试科目:现代管理学(100分)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什么叫不确定型决策?3、简述异体监督。
4、简述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5、简述评价的作用。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2、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3、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论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2、谈谈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年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政治理论试题:(100分)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2、独立自主内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简述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4、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何重大现实意义?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2011中央党校考试
二类:(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解释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答:错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一种客观事实。
但是,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变化,则受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所制约,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结论。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唯物辩证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经得起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检验的科学结论。
1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治地位。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出现了资本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向,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实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是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还是职工参股经济的发展,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特性和统治地位。
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主体、由垄断资本集团所控制、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经济制度。
2 剥削方式的变化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剥削和统治的根基。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是以广大被剥削阶级和被掠夺国家作出巨大牺牲、遭受深重灾难为前提的。
他们所作的种种调整和改良,只不过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露的“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方式,转化为温和的、巧妙的、合法的和间接的剥削方式罢了。
当代资本主义统治、奴役和剥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具体手段、方式的改进,不仅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实质,降低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和发展中国家的剥削程度,反而使垄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更加伪善、更加精巧、更加变本加厉。
3 生产力发展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和生产力确实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如今这些国家仍是科技进步的主要策源地,经济发展水平仍居世界前列。
但是,这一切都并未改变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
4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改良未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011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综合(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21经济学综合考试一(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一、简答题(8题,每题15分,共120分)1.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明,它既是决定价值量的规律,也是实现价值量的规律。
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种商品总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价值规律通过商品价格波动的形式发挥作用。
原因如下:(1)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而进行的;(2)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期来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其涨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它的平均价格同价值还是一致的;(3)从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的涨落来看,无论价格怎样涨落,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由此可见,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2.试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答: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包括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商品资本,它的决定性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还包括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
在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互为条件、互为媒介的。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由社会总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总和所构成的,也就是由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所构成。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6-2016年试题_政治理论【精选资料】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3级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各专业考试科目:政治理论考试时间:2013年5月11日上午试题:(100分)一、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请按题号顺序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1.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3.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组织上建党,把组织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4.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
5. 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策略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
6.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论断。
7.按照党做出的战略估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0.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不可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答案为A、B、C、D四个选项中的一个或多个,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请按题号顺序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1921年,列宁把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概括为() A租让制 B股份制 C合作制 D代销代购制2、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了()的重要内容。
A解放思想 B 与时俱进 C实事求是 D 求真务实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保留与西方交往的国际通道,对香港和澳门问题采取了以下政策()A“武力收回” B“暂时不动”C“维持现状” D“长期打算,充分利用”4、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入学考试辅导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复习提要一、考试分析与往年不同:中央党校不再组织复习,由各学区视情况而定;1、题型:从08年、09年、10年的试卷来看,由简释题、辨析题和论述题构成;简释题:简要回答知识要点,不需要展开;辨析题:首先判断观点正误,然后给出解释;论述题:首先说明理论观点,然后运用理论观点分析现实实际问题,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知识点与重点:政治理论大纲表明,考察内容总共有5个部分,46个问题,135个知识点,更细化的话198个知识点;其中重点内容为75个,根据以往经验考试范围就在重点内容之中。
3、答题要求:字迹工整,层次清楚;简答题:记忆准确,就不要发挥;如果记忆不是很准确,就把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答上去,因为多答不扣分;辨析题:一开始一定要表明这个命题正确与否,这是要记分的;相信第一感觉;论述题:要先把理论观点表述一遍,然后结合实际论述。
二、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讲解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重点)P1-11(一)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重点)P1-7 (2008、2009年考过)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2)正式形成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从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多选题
•多选: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1、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2、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P3-4)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3、科学社会主义3、社会形态的三个层面(P8)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4、人的发展过程的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形态。
(P9)1、人的依赖占统治地位的阶段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3、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5、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18-19)1、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来分析。
2、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
3、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
6、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变革,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P21)7、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或者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P27)8、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9)9、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为本原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0、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和本质(P32-33)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帝国主义的全部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
第三,帝国主义作为垄断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1、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P52-53)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11、国际资本主义的形式(P54):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代销代购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涵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社会化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很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人大机器工业阶段。
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场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
这是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法国大工业也发展起来,德国也尾随其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
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规模的扩大,海陆交通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得有可能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伟大变革:1、在哲学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在经济上,总结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国内环境是,俄国正在孕育着一场革命风暴。
5、辩证法学说三个历史发展形态,第一种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们在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
客观辩证法:是指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6、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
7、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
8、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关系。
所谓统一主要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所谓矛盾,主要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赚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着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
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
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统一过程,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10、简单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1、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宝库一切生产劳动。
三是收入的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区别12、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来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
13、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4、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
15、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
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
16、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17、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18、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
19、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
20、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
2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两级分化的趋势,二是变现为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
22、马克思着重论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它们互为媒介。
它们互相转化。
它们互有决定作用。
23、社会化生产必然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用和投资方式的发展,资本规模的扩大,投资与经营分离,必然推动单个私人所有的资本的社会化,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所谓资本社会化,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其基本涵义一是指分散的个人资本变成一个联合资本,二是指资本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相分离;三是对资本的私人性质的自我扬弃。
资本的社会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
资本主义初期,一般是分散的个人资本占优势。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合伙企业,即个人资本的初步联合。
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信用制度的建立。
接待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广泛的分离。
马克思指出:“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广泛建立和升级,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联合经验的企业。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促进了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的资本,主要包括:股票、国家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
虚拟资本的发展和形成,又大大发展了资本的社会化,致使同一资本分离为现实资本与运行更加灵活的虚拟资本,并且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越来越虚拟化的趋势。
24、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存在这明显的理论缺陷。
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的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的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2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地带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经历了由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大工业阶段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
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而是占有他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资本家。
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进行深入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科学结论。
26、所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27、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国际垄断资本同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五、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历史地位概括的表现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2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9、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理论,(1)认为我们的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2)坚持认识的能动性,认为对于无限的人类发展来说,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
(3)坚持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先发展过程,从而划清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30、把握辩证法应道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的运用概念的灵活性。
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总和。
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
主流和直流之间的区别。
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31、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2、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
3、对立统一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2、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源。
其一,哲学唯心主义根基于人类认识之树。
其二,人类认识的复杂性质本身就包含者产生哲学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33、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其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需要。
其次是巩固新生政权、防止资本主义旧制度复辟的最根本保证。
第三是对付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
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
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
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
3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内容是:(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主义进攻,结束对工厂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
(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整机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
(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35、利用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
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
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
36、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列宁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采取了许多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
首先,加强国家专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