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试》

合集下载

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常见的障碍及改进措施

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常见的障碍及改进措施

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常见的障碍及改进措施摘要:人际沟通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交流方式的丰富,人际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在现实生活中,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得大学生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人际沟通障碍。

本文分析和探究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常见的障碍和改进措施,以达到克服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目的。

关键词:人际沟通;大学生;障碍一、引言沟通越来越复杂,或拐弯抹角,或是“网络用语”。

人际沟通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交流方式的丰富,人际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大学,是校园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性格、心理变化也较为复杂。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形成原因,结合基础沟通流程探究改善人际沟通障碍的途径,达到克服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目的。

众所周知,大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有益于学习和生活,更有益于他们与社会的接轨,因此,对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和改进措施的探究具有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常见的障碍分析(一)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常见的问题1.敌意心理“没人不希望你好,但没有人希望你比他好”,这就是敌意心理的一种表现。

所谓敌意心理即嫉妒心理,在进化心理学中认为,嫉妒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基于本能的敌意心理能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权益,但过强的敌意心理,则会衍生为一种心理疾病。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表现为嫉妒型人格的一方,往往不会轻易承人别人的进步,甚至厌恨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

或在一段相对稳定的友谊关系中,非自愿接触的情况下突然有人介入,而表现出冷淡、不愿接纳的抵触现象。

大学生的敌意心理现象,大多存在于宿舍环境中。

因为大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与舍友待在一起,那么舍友的一举一动和变化也最为明显,如若只是一起吃饭、打游戏等娱乐,那这种敌意心理则不会表现的很明显。

但假如当其中一个人脱离了这个“集体”,开始学习,或者有目标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那么当他取得进步和较好的成绩时,嫉妒心理者不但不会对别人的成果表示祝贺,反而会“阴阳怪气”嘲讽、贬低他人。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但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交往顺利,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的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这在大学生中极为常见。

据某咨询中心统计,大学生在各种心理障碍中,人际交往障碍表现最为突出,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一、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人际交往是指人的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

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

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

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

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

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

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与自卑。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

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试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试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试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时,可能会遇到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障碍可能来自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自卑、社交恐惧症等,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同龄人的逐渐增多和社交压力的增加等。

本文将探讨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试方法。

1. 自卑情绪自卑情绪是指自己在心理上感觉比其他人差。

这种情绪经常出现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面对自己认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时候。

自卑情绪的表现可能是羞涩、紧张、退缩等。

在人际交往中,自卑情绪会让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也会影响到与别人交流的效果。

调试方法:(1)积极掌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高自我价值感。

(2)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够和其他人一样做好事情。

(3)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害怕自己的观点不被人接受。

2. 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指害怕面对社交场合而产生的情感障碍。

当代大学生面对人际交往时,可能也会遇到这种问题。

在面对陌生人或重要场合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紧张甚至惊慌失措。

(1)从小场合开始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逐步扩大交际范围。

(2)学会与他人交流时关注对方的兴趣和需要,而不是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

(3)使用松弛和冥想技术来减轻自己的紧张情绪。

3. 沉迷于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但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也可能会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可能会过于依赖社交媒体,减少与现实中的人交往,导致交往技能的下降。

(1)合理规划时间,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同时,更多地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多认识人。

(2)减少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和时间,以便放松自己并与他人交往。

(3)合理地利用社交媒体,以扩大人际关系和掌握社交信息为目的适当进行社交。

4. 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的心理状态。

这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让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或他人产生过高的期望,导致朋友关系的破裂或交往效果的下降。

(1)转移注意力,把重点放在与他人交流,好好享受人际交往所带来的乐趣。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适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适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总是伴随着种种心理因素,其中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积极促机作用的,如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识、开朗乐观的性格、宽容大度的胸怀等。

有些对人际交往是起阻碍作用的,如羞怯、猜疑、孤独等。

了解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并自觉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适文章内容。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适一.猜疑心理的调适所谓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绪体验。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大都免不了猜疑,只是程度不一。

猜疑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错误的思维、个性中缺乏自信、客观的流言蜚语等。

猜疑心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间的蛀虫,和谐人际关系之大忌。

怎样克服呢?首先需要培养理智,切忌感情用事。

当出现猜疑念头后,要督促自己去寻找证据。

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实在、确凿,你应以诚恳的态度,鼓足勇气找对方坦率交换意见;如果证据不足,主观推测。

、演绎过多,甚至带有很强的想象色彩,你就该尽快否定自己的猜疑,用暗示法提醒自己不要想的过多,别把人想得过坏等等。

学会知人知己,以防止猜疑信的出现。

猜疑心有时是在相互不了解的条件下产生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认真观察他人、了解他人,把握其性格特点处事方法等,你就不会无端去怀疑别人。

运用“自我开脱法“。

一旦产生猜疑心时,就暗示自己:人生在世,哪能不受他人议论!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使自己从人生中得到解脱。

此外,还要注意不听信流言。

二.孤独心理的引导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多姿多彩的校园中,然而不免有时也会产生孤独与寂寞之感。

心理上的孤独并不等于一个人独处,它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

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那些虽然有表面接触,但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们。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发展变化和性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自我分析水平也不断提高;情绪不稳定和易于兴奋,逻辑思维的新发展等等特征,青年正处于人的生命发展全程中的半成熟时期,处在像是孩子又不是孩子,像是成年人又不是成年人的发展阶段。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的黄金时期。

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但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交往顺利,便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的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

这在大学生中极为常见。

一、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认知障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障碍指的是在交往中不能正确合理、有效及时地对交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进行感知、理解、期待、推断等认知活动。

大学生虽然身体和心理已基本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性的成熟。

他们的人际关系依然具有理想化的特点。

因为他们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他们不可能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他们往往是先在头脑中塑造出一个理想化模型,然后依据这个模型去交往、去寻找知己。

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心理落差旋即产生,甚至产生心理创伤,于是交往受挫,产生交往障碍。

(二)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

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

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与孤傲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自视甚低,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瞧不起自己,而深层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自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弥散性,这种心理常常使人感到自惭形秽,处处不如人;因而在交往时过于拘谨,缺乏自信,畏首畏尾。

在社交场合,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

也有的大学生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这种孤傲心理使人在交往中容易摆出“目中无人”、“唯吾独尊”的态势,或对别人吹毛求疵,这难免引起对方的厌倦和反感。

结果是自命清高、孤赏自赏,自己将自己闭锁起来。

第八章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

第八章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

第八章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一、羞怯心理羞怯,指的是害羞、羞涩、胆怯。

羞怯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感觉难为情,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

具有羞怯心理的人的一般表现为:害羞、脸红、手心冒汗、心跳加快、浑身发抖、说话紧张、手足无措等。

产生羞怯心理的原因有:第一是天性。

第二是受挫经历。

第三是文化因素。

第四是社会因素。

我国的心理学学者在分析羞怯心理产生的原因时认为,有气质性的原因、受挫经历的原因、自我保护的原因和社会实践少的原因。

据《社会交往心理》一书的作者黄京尧先生分析,羞怯心理的形成大致有四种类型: 1.自卑性羞怯 2.敏感性羞怯 3.挫折性羞怯挫折性羞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射性挫折羞怯。

另一种是泛化性挫折羞怯。

4.习惯性羞怯二、自卑心理“卑”是低下、低劣的意思,“自卑”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总认为别人事事都比自己强。

产生自卑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人而异。

有自身生理、性格等主观因素,也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客观因素。

三、嫉妒心理嫉妒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嫉妒心理是很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嫉妒心理的特点:1.普遍性 2.指向性 3.对等性 4.潜隐性5.变异性 6.社会危害性四、自傲心理如果说自卑是由于个人自我评价过低的话,那么自傲则恰恰相反,是由于个人自我评价过高。

自卑心理是对个体交往动机的内在抑制,自傲心理则是对个体交往对象的外在排斥。

两种心理都会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有自傲心理的人在社交场合往往显得傲慢白大,瞧不起别人,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视清高。

概括地分析,自傲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自认为才智超群 (二)自认高人一等 (三)自以为是五、自私心理自私心理是指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利益,以我为中心的心理。

具有自私心理的人,心里只装着自己,遇事只为自己考虑,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消除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消除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消除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总感觉到孤独和无奈呢?为什么我就没有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呢?为什么我的父母、我的室友和我住的很近,可心理上的感觉却咫尺天涯呢?为什么我一和陌生人说话时就感觉到特别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呢?……我们经常因为这样的问题烦恼不已。

不安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于是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变得犹疑不决,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变得忐忑不安。

我们经常会在热闹的人群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们跟身边的人越来越远;很多次我们都会停下脚步询问自己,到底我是怎么呢?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的现象以及想法,至少说明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出现了一点问题。

而此时,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正是解决我们众多烦恼的的灵丹妙药。

人是社会的一员,就像鱼儿离不开谁,小鸟离不开天空,人总是需要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价值。

何谓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之间的交流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是两个以上的人都有一种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可以是情感,欲望以及感受的分享和交流,这种需要转化在现实中的信息交流就变成了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都必须有这种心理里的沟通和融合才可以和谐。

人际交往是为了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必要的生活协作的手段;也是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的方式;同时也是人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安全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此外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提高自己的自知以及知人的能力,在自我表现功能,人际协调功能,社会化功能,身心保健功能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自然地成熟的,而是通过交往,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首先,人是以他人为镜,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的。

其次,人还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形象。

人际交往范围越大,接触的人越多,也就越能了解更多人的品行。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摘 要 人 际 交 往 问 题 不 仅 关 系 到 大 学 生 的 学 > - j 生涯 , 更 是 大 学 生 能 否适 应社 会 生 活 的 重 要 因 素。 影 响 大 学 生 人 际 交往 的 心 理 因 素 主 要 有 : 认知偏 差 、 不 良情 绪 、 人格 差异 障 碍 等, 而 家庭 教 育 、 学校 环 境 以 及 社 会 变 革 的 大 背 景 等 促 成 了这 些 心 理 因素 的 产 生 。 因此 , 从端正认知、 驾驭情绪 、 完 善 人 格 、提 升 沟通 技 巧 方 面 对 人 际 交 往 心 理 障碍 进 行 调 适 有 着 较 好 的针 对 性 和 有 效 性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a a j u s t me n t
在我国 , 大学 阶段 是大多数大学生开 始独 立与人交往 、 处理多种复杂人 际关 系的心理 发展期 , 在该 阶段 , 各 种各样 的人 际交往问题 开始 出现 , 如: 宿舍人 际关 系问题 、 恋爱 关 系 问题 、 师生关系问题等等 。人 际交往 中常见 的心理 问题 , 已成为大学生 主要 的心理 健康问题之一 。基 于这样一种现 实 ,提高大学生 的人 际交 往能力不仅有助 于其 顺利完成学 业生涯 , 更能为其进入社会生活做好铺 垫。
彼此互动 、 相互满足需要的过程 。在人 际交往 中, 自我认知 偏差会影响 自我在人 际交 往中的表现 ,而且也 是不 良情绪 产生 的原 因之一 , 对他人和交往本身 的认 知偏差 , 则会影 响 交往双方的 良性互 动 , 产生交往障碍。 1 . 2不 良情 绪 人 际关 系主要是 指人 与人在交往过程 中形 成的心理关 系, 它主要强调 的是人在交往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 。不 良 情绪 主要表 现为两种情形 : 一是过 于强烈的情绪反 应 ; 二 是 持续性 的消极情绪。当人产生 过于强烈 的情绪反应时 , 大脑 皮层 的高级心 智活动 , 如推理 、 辨 别等将受 到抑 制 , 导致认 识范 围缩小 , 自制力降低 , 不能正确评价 自己行动 的意义及 后果 , 会 导致 正常行为 的瓦解 。比如 , 在人际交往 中, 如果 过 于紧张, 会导致不能准确表达 自己的意思 , 严 重的甚至会 引 发 社 交 恐 惧 症 。持 续 性 的 消 极 情绪 , 主要包括焦虑 、 愤怒 、 抑 郁、 冷漠等。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 期 , 面临多种复杂 的人 际关 系 , 心理准备 不够充分 , 导致情 绪 出现不稳定 的状 况 。 如果长 时间受不 良情绪 的影 响 , 会 出现情 绪障碍 , 使大学 生 的正常人际交往行为受到阻碍 。 1 . 3人格 差 异 障碍 人格魅力是人 际交往吸引力 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人 格 是一个人经 常地 、 稳定地表 现 出来 的心理特 征 , 是性 格 、 气质 、 能力等特征 的综合性反应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往 往 拥有意志坚 定 、 情绪稳定平 和 、 逻辑思 维清 晰 、 富于创 造 性、 为人热情友善等良性特征 。拥有这些 良性特征的多寡便 造 成人 与人之间 的人格差异。当今大学 生 , 由于人生阅历并 不 丰富 , 普遍 遇事不冷静容 易感情用 事 , 容易 心理投 射 , 对 他人的包容心不强 、 意 志薄 弱 , 这些不 良的心理特征 都会在 定程 度上 阻碍人际交往 的顺利进行。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疏导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疏导对策

摘要: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70%的时间用来进行人际交往,人类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完成的。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人际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获得友谊,获得爱情,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大学生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他们越来越功利化,使得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歧变,从而导致了各种不良心理。

关键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功利化心理失衡1大学生不良心理常见类型及原因1.1自卑心理这种心理是个体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偏低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

自卑表现之一是敏感多疑,过分看重别人对待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对不经意的批评或夸奖会胡乱猜测,导致内心强烈的情感冲突。

长期得不到自我价值的体验,内心失衡,又走不出这种阴影,缺少应对能力,因此遇到事情会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处理,比如打架、自残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种心理的形成除了自我认知的因素外,还受家庭经济、成长经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这类型人在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容易反省自己的短处,忽略自己的长处,从而加重自卑感,进入恶性循环。

1.2异性交往中的困惑在大学,除了正常的恋爱关系,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进行男女生之间的沟通,怕遭非议,而不愿与异性交流交往。

这部分学生因为好奇希望与异性交往,但是走不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而感到痛苦。

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除了男女生在智力、情感、个性方面的不同,陈旧的教育观念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都害怕他们早恋影响学习,盲目地反对男女同学的交往。

这种好奇和外界环境的阻碍的矛盾性,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性别的敏感性。

1.3社交恐惧心理社交恐惧心理是人在社交活动中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不对,或者自己的个性缺陷等原因,致使效果不尽如人意,从而产生的一种恐惧的情感反应,比如见到生人时脸红、说话紧张。

因此经常感到苦恼,害怕与人接触,自己封闭自己,常常陷入焦虑、痛苦之中,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及其调适

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及其调适

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及其调适[摘要]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但在交往过程中,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措施。

[关键词]人际交往认知障碍调适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的表现1.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大学生对自我评价方面的失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高地评价自己;另一种是过低地评价自己。

前者会产生自傲心理,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优越于他人,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总是不自觉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和心态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并且有极强的权利欲与自尊心,从不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感受,甚至从不尊重和理解他人。

因此,他们常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造成了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后者会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

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自惭形秽,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害怕交往失败。

于是,封闭自我,缩小人际交往圈子。

2.“我”字优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其实,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

3.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失调很多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自觉的都会利用“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和“定性效应”去评价他人,使得人际关系紧张。

“首因效应”会使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难以忘怀,同时会遮盖蒙蔽他人的缺点,使得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失调。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这种以个别推断总体的光环作用,容易造成对人缺乏真实的、全面的认知。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交往策略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交往策略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交往策略第一篇: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交往策略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交往策略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在人际交往中。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群体或组织与公众的交往,都集中地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所以,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交往策略一.人际交往的特点1.交往的迫切性首先,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交友需要日益迫切;其次是入学后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有迫切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需要;另外,择业的自主性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有迫切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取信息的需要。

2.理想性仍存,实惠性需求上升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毕业自主择业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示出了新变化:据复旦大学团委日前在校内进行的一次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活动结果显示,有过半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大学生活”,但有18%的大学生把“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作为社交首要目的。

并且,交往目的也呈现出年级差别,低年级学生是为了丰富大学生活,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注重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实惠性需求增加的特点。

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交往的社会化特征更加有所强化。

3.广泛性与时代性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普遍应用,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广泛性与时代性特点主要是通过交往方式的改变体现出来。

仍以复旦大学调查结果为例:有50%的学生认为“以寝室为中心”是最有效、最现实的社交方式,而在另一半的学生中,“社会工作”和“BBS、QQ等新兴网络社交”分别以26%和1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好朋友为主的小圈子型”传统方式。

以非直面性,身份隐蔽性,思想情感表达的随意性、自由性、超时空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们时髦的、新型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选择之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第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免会将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带到人际交往中,形成交往障碍。

本文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认知偏差障碍、不良情绪障碍、人格差异障碍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进行调适的建议:端正认知、调适不良情感、培养良好人格以及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有人的内向交流、组织交流、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四个方面,而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人际交往,采用人际交往方式的人际沟通与其它途径相比,人际交往式沟通更具有情感性和可信性,因此,人际交往在信息交流途径中具有不可代替性。

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强烈渴望提高人际交往数量和质量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归属、情感和爱的精神需要直接推动了大学生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自身与团体组织的协调、认同,使之在遭遇挫折、产生烦恼困惑时能及时通过人际交往宣泄、化解负性情绪,建立、维持乐观开朗、奋斗进取的良性心境,促进心理健康。

然而,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最苦恼、最困惑的问题之一。

一、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表明个体存在着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⒈认知偏差障碍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以及对各种自然实体及其关系的认知。

在人际接触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知就会出现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开始加剧。

“理想自我”总是完美的,而“现实自我”总是与“理想自我”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还时常成为实现“理想自我”的障碍与阻力。

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问题及对策

1 2013. VOL. 513. NO. 3165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问题及对策蔡 慧(江汉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摘 要: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是认知引起的交往障碍,情感引起的交往障碍,人格引起的交往障碍;并且提出了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方法技巧,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成因;排除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一)认识引起的交往障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到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

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易带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因效应。

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按照交往规律,第一次交往会给人留下深刻影响,尤其交往时间不长,更注重外表、表情、口才,这是人的素质很少一部分,但由于大学生认识问题片面化,从表面的东西推论其他。

2.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比如有些大学生都会认为北方人豪爽、大方,南方人委婉、小气,某同学来自某地方,就有某地方的特征,来自南方的同学就都小气;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常常阻碍了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

(二)情绪引起的交往障碍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其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整体面貌,往往出现以偏概全,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情绪化。

情感的喜怒哀乐、某种情感心理决定了彼此今后的交往,而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常会出现忽冷忽热,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

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

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

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一、本文概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交往能力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障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的交往心理,揭示其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进而探讨有效的调适策略。

通过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交往中所面临的挑战,从而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交往心理的重视,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交往心理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他们的交往心理主要受到个人性格、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个人性格在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善于主动与人交往,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往往能够游刃有余;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害羞,对人际交往感到畏惧,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才能克服心理障碍,融入集体。

家庭背景也是影响大学生交往心理的重要因素。

家庭氛围和谐、教育方式得当的学生,往往能够形成健康的交往心理,他们善于与人合作、沟通,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家庭环境紧张、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交往障碍,如缺乏信任、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等。

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产生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进行交往,这种虚拟交往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也容易让他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社会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等也会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健康的交往心理是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有效的交往技巧,克服交往障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精选文档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精选文档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因不能正常进行交往和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而导致的内心困惑现象。

有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作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困惑之一,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了解大提出有针对性的调适方法,有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与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人际关系严重失调, 就说明存在心理障碍。

1.认知障碍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自傲。

自傲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自我认知。

自傲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交往中表现为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对他人横加指责,挑三拣四,很容易摆出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姿态,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2)自卑。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而导致的不良体验。

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

自卑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消极等待别人的亲近,而不主动接近。

(3)虚荣。

虚荣是指追求虚假荣誉的一种心理状态。

虚荣的大学生爱表现自己,过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荣誉和引起别人的羡慕、赞赏,作为一种生活目标追求,因而常常不择手段地去猎取荣誉。

嫉妒任何比自己强的人,把别人取得荣誉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视为对自己的竞争,因此虚荣的大学生总是很难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2.情感障碍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一种好恶倾向,它不仅对交往中的行为有动力功能,推动或阻滞交往行为,同时它也具有重要的信息功能,传达着交往的各种信息。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障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嫉妒与报复心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
冯金平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08(0)19
【摘要】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因不能正常进行交往和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而导致的内心困惑现象.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社会知觉障碍等.针对认知障碍,要注意积极的心理暗示;针对情感障碍,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针对社会知觉障碍,要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他人.
【总页数】2页(P2-3)
【作者】冯金平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大学生人际交往几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2.高职院校新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与调适
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4.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运用
5.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心理调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教学过程心理健康课教案之人际交往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迅速发展。

医专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学习生活的特点,使医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

医专生心理健康水平,短期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远期将决定医务工的素质,而根据研究结果发现:人际交往出现困难是医专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内省自己的人际关系,并借助心理团体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建立起双赢的人际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人际交往的含义及意义;2、理解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及心理效应;3、通过学习,让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有所提高。

4、增强班级成员的交往技能,增进其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情景演练所需道具【纸箱一个、彩纸、笔、信封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新兴职业学校大一某班教学设计1、课题说明:由于医专新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学习环境的突变,他们的人际交往发生剧大改变;他们对新的环境会出现适应不良、面对新的同学产生了人际交往困惑,这对他们的后续交往及学习生活带来隐患。

如何帮助学生共同找到有效的、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我设计了本课教学。

2、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施测结果的分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内省自己在人际交友中遇到的问题,逐步澄清、渗透并建立起科学的人际交往技巧。

3、活动设计中注重浅移默化地"畅所欲言"的情景,用学生的语言、了解学生的心里、引起学生的共鸣,最终达到"情不自禁"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教学导入:1、热身活动(约10~13分钟)教师首先请大家伸出双手,将中指向下弯曲,将中指的第二个指关节对靠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免会将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带到人际交往中,形成交往障碍。

本文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认知偏差障碍、不良情绪障碍、人格差异障碍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进行调适的建议:端正认知、调适不良情感、培养良好人格以及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有人的内向交流、组织交流、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四个方面,而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人际交往,采用人际交往方式的人际沟通与其它途径相比,人际交往式沟通更具有情感性和可信性,因此,人际交往在信息交流途径中具有不可代替性。

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强烈渴望提高人际交往数量和质量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归属、情感和爱的精神需要直接推动了大学生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自身与团体组织的协调、认同,使之在遭遇挫折、产生烦恼困惑时能及时通过人际交往宣泄、化解负性情绪,建立、维持乐观开朗、奋斗进取的良性心境,促进心理健康。

然而,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最苦恼、最困惑的问题之一。

一、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表明个体存在着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⒈认知偏差障碍
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以及对各种自然实体及其关系的认知。

在人际接触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知就会出现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开始加剧。

“理想自我”总是完美的,而“现实自我”总是与“理想自我”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还时常成为实现“理想自我”的障碍与阻力。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时常是矛盾的,时而客观的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又感到自己很幼稚;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等等。

总之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存在有偏差。

在人际交往中,除了正确认识自己之外,还要正确认识他人。

⒉不良情绪障碍
由于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的远近,所以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部分,并会影响到认知和行为。

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愤怒、自卑、嫉妒、自负、恐惧、冷漠等。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愤怒时,体内调动了所有的能量储备,能发出比平时大的多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在这种冲动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缩小,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下降,常做出不明智的举动,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

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

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常常会夸耀自己的作为,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让人感到不够真诚,很虚伪,引起交往障碍。

当人们在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

嫉妒实际上是用别人的成绩进行自我折磨,别人却不会有任何逊色。

自负在交往中表现出居高临下,自夸自大,只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影响了交往双方的正常沟通。

冷漠是一种个体对挫折环境的自我逃避式的退缩性心理反应。

表面冷漠的人事实上内心很痛苦、很寂寞,具有强烈的压抑感。

⒊人格差异障碍
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

气质俗称“脾气”,主要指由于先天遗传,加上后天影响形成的特征,是情绪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特点的综合。

如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反应的敏感迟钝,就属于气质范畴。

性格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锻炼而形成的,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大学生是家庭和学校的“宠儿”,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没有经历过大的起伏和挫折,因此,许多大学生自命清高、眼里容不下他人;遇到困难意志薄弱,爱感情用事;对人和事爱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不仅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而且
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
⒈端正认知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亦或是原地不动;通过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比,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差距;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相比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其次要积极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就是要无条件的接受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

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能够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自己的潜能。

而事实求是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自信心,伤害自己的自尊心,而且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有利于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减少对潜能的自我消耗,使自我力量充分展示出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的价值和地位。

再次要综合、客观的评价他人,要发展的看人。

⒉调适不良情绪
控制人际交往的不良情绪是大学生心理成熟和健康的重要标志。

因此,首先应强化大学生品德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内在的理智力量,提升情感世界。

其次应调控对他人的期望值。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方面都可能会有优点或不足。

如果对他人、对事物所抱期望值过高,势必在需求难以满足时产生不好的情绪反应。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正确处理对他人的期望问题,不要求全责备,以免产生失落和不良情绪。

第三,大学生还必须具有各种良好的交往品质。

如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等。

⒊培养良好人格
要培养良好的人格,还要优化自我性格。

性格的可塑性较大,有好坏善恶之分。

因此,大学生应当积极塑造良好性格,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的良好性格应该是:温和亲切,谦虚热情;心胸豁达,宽以待人;耿直正派,坦荡真诚等。

良好的性格是成功交往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优化自我性格:一是通过博览群书使少教者变得有教养;使骄傲者变得谦虚;使自卑者变得自信;
使心胸狭隘者变得豁达等。

二是通过交往发现别人性格的优劣,并从中找到与自己的相似之处,从而调整和改正自己。

三是从小事做起。

许多人所具有的开朗、正直、坚韧、细致等优良性格都是坚持锻炼的结果,是慢慢形成的,因此我们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⒋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首先是平等交往。

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更不能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其次要讲究交谈艺术。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提高交谈的能力,必须具备有关方面的素质,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沉着的应变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等。

再次要主动大胆地参与交往。

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

主动大胆地参与人际交往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

最后要学会帮助别人。

心理学家发现,以帮助或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容易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

一个没有人际交往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掌握基本的交际和沟通技巧,并具有宽容、信任、友爱、诚恳、谦虚、尊敬、忍让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同时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这样才能做一名交往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M].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杜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论析[J]. 重庆大学学报,19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