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设计免疫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它研究人体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机制。

为了更好地教授免疫学,实验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

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免疫学理论知识;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术交流能力;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应该是以课程中学过的相关免疫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加以实际操作进行的。

实验教学的设计1.实验主题的确定。

根据免疫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确定合理的实验主题;2.实验方案的制定。

在确定好实验主题后,需要考虑实验的各种操作流程、试剂和仪器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3.实验材料和设备的准备。

根据实验方案需要准备好所需要的各类材料和设备;4.分组和分工。

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分工明确,任务清晰;5.实验流程的讲解。

在实验开始前,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讲解,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流程和要求;6.操作的讲解。

对每个步骤进行具体的操作讲解,学生了解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7.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在实验完成后,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8.报告书写和演讲。

学生完成实验后,需要按照规定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实验成果的汇报和演讲。

实验教学的实施1.分步骤一步一步进行。

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从简单易操作的步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逐步加大难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个操作步骤;2.加强安全教育。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加强安全教育,学生需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正确佩戴实验室个人防护用品和操作设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加深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4.督促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方案设计——证明某产品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从淋巴细胞数目及活性的角度考虑)

免疫学实验方案设计——证明某产品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从淋巴细胞数目及活性的角度考虑)

免疫细胞的计数
1. 直接计数 2. 检测细胞表面特征性标记分子 膜表面分子免疫荧光检测法 流式细胞分析法 免疫细胞化学法 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3. 检测细胞特定功能(微量细胞毒试验、细胞因子检测)
直接计数
细胞计数
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细胞计数板
细胞计数并检测活性
用Hank’s液重悬细胞 取10ul细胞悬液与90ul台盼蓝液混合
单次密度梯度分离法 单一密度 连续密度梯度
血浆
PBMC 分离液 多形核白细胞 红细胞
取PBMC
玻璃平皿
单核细胞吸附; 未吸附的为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尼 龙 毛 分 离 法 ✓E 花 环 沉 降 法 ( 课 本 内 容 ) ✓免 疫 吸 附 分 离 法 ✓磁 珠 分 离 法 ( I M B ) ✓流 式 细 胞 术 ( F C M ) ✓抗 原 肽 - M H C 分 子 四 聚 体 技 术
• 免疫细胞的种类: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心粒细胞
• 免疫细胞的分布:
• 外周血 • 免疫器官: • 组织
胸腺、骨髓 脾脏、淋巴结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4
免疫细胞检测
免疫细胞数量与功能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 免疫细胞及亚群的分离、鉴定与计数 •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 T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 B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 NK细胞功能测定 •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取10ul于细胞计数板上 镜检
死细胞染成蓝色,活细胞不着色
Thank you!
磁珠分离法
• 在磁珠表面包被具免疫 反应性的抗体进行抗原 抗体反应,在细胞表面 形成玫瑰花结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04
实验技术在教学中的意义
0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0 2 培 养 学 生 的科学素养 和创新能力
03
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 概念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 计能力
04
0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 力
实验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免疫学实验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等 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实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免 疫学研究的深入
教师姓名:李明 教学经验:10年 教学成果: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教学奖项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特色:注重实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目标与内容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评价与反馈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资源与平台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师资队伍与建

01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实验技术定义与分类
实验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趋势明 显,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实验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 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实验技术的绿色化、环保化趋势,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02
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添加 标题
掌握免疫学实验的数据分析和结果 解释
01
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免疫反应和 免疫机制的实验方法
03
细胞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细胞免 疫反应的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 细胞融合等
05

免疫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免疫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免疫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免疫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免疫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免疫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免疫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与操作免疫学实验,让学生了解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科学实验的技能。

二、实验原理免疫学实验是通过模拟真实的免疫反应过程来研究机体对抗疾病的机制。

实验中常用的技术包括免疫沉淀、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检测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疫苗效果以及诊断免疫相关疾病等。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电泳仪2. 分析天平3. 电源供应器4. 显微镜5. 细胞培养装置6. 活体小鼠7. 抗原和抗体标记试剂盒四、实验操作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所需材料,并确认实验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b. 为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确保安全与卫生。

c. 细心阅读实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的整体流程。

2. 抗原与抗体的制备a.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抗原并进行提取与纯化。

b. 制备抗体,可以通过免疫小鼠获得,或选择商业试剂盒。

3. 免疫沉淀实验a. 准备测试样品和控制样品。

b. 将抗原与抗体混合,反应一定时间。

c. 加入免疫沉淀试剂,沉淀免疫复合物。

d. 用电泳将复合物分离,观察结果。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 准备ELISA板,涂覆抗原。

b. 加入标准品和待测样品,与包被的抗体反应。

c. 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的二抗,形成抗原-抗体-酶复合物。

d. 加入底物,观察颜色变化,并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免疫实验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判断实验的有效性以及所研究问题的回答。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台面整洁,避免交叉污染。

2. 操作实验仪器时,注意安全操作规范,避免发生事故。

3. 确保实验操作符合伦理要求,保护动物的福利。

4. 结果分析时,要考虑实验可能存在的误差与不确定性。

七、实验拓展在完成基本免疫实验的学习后,可以进一步拓展实验内容,比如进行免疫细胞活性检测、蛋白质互作研究等。

免疫学实验设计——证实一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免疫学实验设计——证实一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实验操作
(三)方法与结果: 1.淋巴细胞提取 (1)取人抗凝血3毫升,分成3份编号1.2.3,向2.3号中加入适量药品,向1.2.3中
分别加入1毫升Hanks液使之稀释。分别加于1毫升淋巴细胞分层液液面之上 (沿管壁轻轻加入,勿使两液相混)。 (2) 2000转/分离心30分钟,吸淋巴细胞层到另试管中加 5倍体积的Hanks液洗 1~2次,(1500转/分离心 10分钟)弃上 清即成。
材料
1、主要材料: 消毒肝素抗凝管(内含肝素10~20单位) 、注射器、微量加样器、
微量细胞培养板、49型玻璃纤维滤膜、离心机、细胞培养箱、 干燥箱、多头细胞收集器, FJ-2107液体闪烁计数仪。 2、主要试剂 完全RPMI-1640培养液(内含 15% FCS, 25mM Hepes, 5x102 mM= 巯基乙醇), 植物血凝素 (PHA,用完全RPMI- 1 640配成浓 度为30 ug/ml) ; H-TdR.工作液18.5KBq/20ul (中国原子能研 究院b同位素所)。 闪烁液(二甲苯1000 ml,ppo 7 g,popop0.5g) 。
证实一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
(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从T细胞功能的角度考虑
3H-TdR渗入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
实验原理:
胸腺嘧啶核苷(TdR) 是DNA合成的前身物。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 在PHA刺激下发生母细胞转化而增殖,处于S期的细胞不断地摄 取TdR用以合成DNA。与此同时,H-TdR也不断地被摄入细胞内 而被放射性标记。通过液体闪烁计数测量方法,便可了解淋巴 细胞增殖活动的情况,籍以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实验操作
④终止培养时,用多头细胞收集器将细胞收集在49型玻 璃纤维滤膜_上,将滤膜置烤箱内烘干。

免疫学实验设计(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细胞增殖角度考虑)

免疫学实验设计(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细胞增殖角度考虑)

原理:
T淋巴细胞有植物血凝素( PHA)受体,在体外受刺激后, 可发生形态改变而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用姬姆萨染色后,计算 200个淋巴细胞中转化为母细胞的细胞数(包括过渡型、母细胞 和分裂相淋巴细胞),依转比的百分率判定T淋巴细胞的功能。 细胞免疫缺陷时,患恶性肿瘤或某些其他疾病时,转化率显然 降低。
方法一:



每张玻片计数200—400个细胞,计算转化率其中头部50—100,体部50—100,
尾部100—200细胞。
淋巴细胞转化率
转化淋巴细胞数 转化淋巴细胞数 未转化淋巴
100 %
一般认为转化率的正常值为60—70%
方法二:
(1)采肝素抗凝血1-2 毫升(1毫升血中加肝素20单位)充分混匀。37℃静置1- 2小时。红细胞沉淀 后,吸取血浆层并捎带些红细胞。移人另一无菌试管中。计算白细胞数然后2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 清液。用199培养液将沉淀的白细胞配成1x107/毫升细胞悬液。
问题背景
市场上有一广告产品,据说有免疫增强作用请设 计一个方案证实之。(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 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原理:
T淋巴细胞受到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抗原(PHA、PWM和 ConA )刺激均能使细胞发生转化。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 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淋 巴细胞转化试验可从周围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也可采用全血试 验。试验方法主要有形态学方法和3H胸腺嘧啶核甘酸(3H-TdR) 掺人法二种。前法简单易行,不需特殊设备,本试验介绍这种方 法。
原理:
形态法
刺激物 PHA
淋巴细胞
增殖分化、DNA等大分子 物质合成增加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免疫学实验一、免疫细胞检测: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E花环形成试验3、大吞噬试验4、小吞噬试验二、凝集试验(玻片法)凝集+ 不凝集-细菌鉴定结果: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示教原理:结果:实验二细菌形态观察及革兰染色一、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2、杆菌3、螺形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革兰染色)(革兰染色)(革兰染色)二、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1、芽胞2、荚膜3、鞭毛破伤风杆菌肺炎链球菌伤寒杆菌(革兰染色)(荚膜染色)(镀银染色)三、革兰染色1、步骤:2、结果:葡萄球菌呈色,为革兰性菌;大肠杆菌呈色,为革兰性菌。

3、简述革兰染色的技术关键及医学意义。

实验三细菌人工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的观察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1、怎样配制100ml普通肉汤培基?2、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固体培基,制成平板用于;制成斜面用于。

3、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半固体培基,主要用于。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结果(记录菌落形态)2、在液体培基中的生长情况: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链球菌:3、在半固体培基中穿刺接种培养结果伤寒杆菌呈生长,运动;痢疾杆菌呈 生长, 运动。

三、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 1、糖发酵试验:产酸产气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2、蛋白质分解试验:阳性+阴性-3、细菌的色素:4、简述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

实验四消毒灭菌与细菌分布试验一、记录并分析细菌分布检查的结果: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简述其在医学、药学工作中的实际意义。

二、高压蒸汽灭菌常用压力、温度及时间为: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要注意的是:三、紫外线杀菌试验1、培养后菌苔生长情况(绘图):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实验五药物的抗菌试验一、琼脂扩散法1、纸片法2、打孔法二、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试管法)药物:浓度:菌种:结果:报告MIC:实验六病原性细菌一、观察下列细菌形态并绘图链球菌淋杆菌结核杆菌(革兰染色)(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二、化脓性球菌1、葡萄球菌:阳性+阴性-2、链球菌: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或ASO试验):抗体效价为:简述其原理及临床意义:三、肠道杆菌:1、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在SS平板和双糖铁培养基中的菌落特点、生化反应、动力等。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二
疫苗接种与免疫反应:将疫苗接种到实验动物体 内,观察免疫反应,评估疫苗的有效性。
ABCD
实验一
疫苗制备:根据病原生物的特性,制备相应的疫 苗。
实验三
疫苗保护效果评估:通过感染实验,观察接种疫 苗的动物对病原生物的抵抗力。
疾病诊断方法实验
总结词
通过实验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 技术。
实验一
抗原抗体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反应, 检测血清中的病原抗体,如ELISA、 免疫荧光等技术。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
通过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学生可以了解 免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机制,掌握免疫 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如细胞因子检
测、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实验等。
03 病原生物学实验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总结词
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技术,了解 常见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及培养特 性。
详细描述
THANKS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 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目录
CONTENTS
• 实验课程概述 • 医学免疫学实验 • 病原生物学实验 • 综合实验设计 • 实验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实验课程概述
实验课程目标
01 掌握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实验 技能。
02 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03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寄生虫检测实验
总结词
掌握寄生虫检测的基本技术,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特点。
详细描述
通过实验操作,学习寄生虫检测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寄生虫检测的 基本技术,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特点,为后续的病原生物学 实验提供技术支持。
04 综合实验设计

免疫学实验教案

免疫学实验教案

免疫学实验教案授课教师:王廷璞2006年8月27日天水师范学院教案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免疫学实验系(院、系) 生化学院生物系教研室(实验室) 生物工程教研室授课班级生物技术03级、04级主讲教师王廷璞职称研究员使用教材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签字教案(首页)实验一、实验动物技术一、教学目标及其基本要求1.动物实验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在其它课程中较少涉及,因此在免疫学实验中需补充动物实验方面未学到的知识和内容。

2.了解什么是实验动物、什么是动物实验及进行动物实验的方法和实验动物知识。

二、教学预案1.在实验开始前进行人员分组,认真讲解免疫学实验的要求,实验室注意事项,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及考核安排。

2.本实验是免疫学实验中动物部分的基础,主要以讲解为主,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实验动物、什么是动物实验及进行动物实验的方法和实验动物知识。

这部分知识讲解可能需2小时。

3.讲解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实验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基本技术(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实验动物的编号和分组、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实验动物用药量的确定及计算方法、实验动物的除毛、实验动物的给药、实验动物的采血法、实验动物各种体液、骨髓的采集方法、实验动物的处死)等内容。

4.讲解结束后进行实验操作,主要练习动物的动物的抓取和固定、静脉注射和采血,约需1.5小时。

5.对所进行的实验操作进行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操作。

三、主要仪器设备动物室、动物实验台(手术台)等。

四、耗材兔或小白鼠、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消毒水(新洁尔灭)等。

五、实验教学及操作内容一、基本概念(一)实验动物:根据1988年国家科委发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作为一种活的实验的材料,实验动物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即对实验处理的高度敏感性、个体反应的均一性和遗传上的稳定性。

免疫学实验设计(狂犬病)

免疫学实验设计(狂犬病)

狂犬疫苗的注射时间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1、立题依据(1)狂犬病(传染科)又名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犬、猫、狼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亦可由染毒垂液污染各种伤口粘膜甚至结膜而引起感染。

此外偶可通过剥病兽皮、进食染毒肉类、吸入蝙蝠群聚洞穴中的含毒气溶胶而发病。

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被病犬咬伤而未预防接种者,其发病率平均为15 ̄20%(可高达70%);为病狼咬伤后的发病率较高,平均为50%。

发病与否与咬伤部位、创伤程度、局部处理情况、衣着厚薄以及疫苗注射情况等因素有关,国内报告全程疫苗注射后的发病率为0.15%,未注完全程者为13.93%。

本病主要由野生动物如狐狸、食血蝙蝠、臭鼬、浣熊等传播。

近年来注意到流行区一些外观“正常”的犬、猫也可引起狂犬病。

狂犬病临床表现的特征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本病重点在于预防,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

(2)据中国卫生部报告:2000-2005年间,我国狂犬病死亡人数持续上升,死亡人数居人类各种疫病之首位或次席;病死率在97.2%-100%之间。

2004年,全国报告发病数最多的广西、湖南、广东、湖北和贵州5省区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总发病数的67.86%。

目前,狂犬病疫区由南向北扩展据对我国南方地区犬类抽检,狂犬病隐性带毒率为10%-30%。

(3)正常人被疯动物或可疑疯动物咬伤后,注射狂犬病疫苗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注射时间越早越好,并按说明书规定的程序进行全程免疫。

2、实验目的通过对照实验观察感染狂犬病毒后注射疫苗的的时间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3、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选用两月龄的健康昆明鼠40只(20雄20雌),实验前观察72小时。

确保所有小鼠健康状况良好。

(所有实验动物的实验处理方法与程序都符合疾病防控与控制中信关于动物管理的指导方法。

)新提取的狂犬病毒制剂(狂犬唾液腺提取物)(稀释至啮齿动物最低效价2.5IU/ml),与狂犬病毒疫苗适量。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切片中的抗原结合,通过显色反应显示抗原在组织中的分 布和定位,适用于病理诊断和科研研究。
原位杂交技术
将标记有特异性探针的核酸序列与组织切片中的靶序列结合,通过显色或荧光反 应显示靶序列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表达情况,用于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
04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步骤
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举例
免疫细胞研究
利用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免疫细胞的种类、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揭示免疫应答的细胞基础。
免疫分子研究
通过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的结构、功 能和调控机制。
免疫遗传学研究
运用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免疫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免疫功 能的影响。
农业领域的应用举例
生物医学应用
免疫学实验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疫苗研发 、抗体药物筛选、免疫诊断等。
02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识别
01
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通过特定的抗原受体与免疫细胞结合。
抗体产生
02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
异性抗体。
抗原抗体结合
Western blot
将蛋白质样品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后,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 利用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学检测,可实现对蛋白质的表达、 修饰和相互作用研究。
免疫共沉淀(Co-IP)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靶蛋白结合,通过沉淀反应将与之相互作 用的蛋白质一同沉淀下来,用于研究蛋白质复合物或蛋白质 相互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19
目录
•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原理 • 免疫学实验技术类型及特点 •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步骤 • 免疫学实验技术操作规范与注意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和代谢等方面的科学,而免疫学则是研究生物体对外来物质和病原体的免疫反应机制的学科。

这两个学科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及其进一步发展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基础概念、技术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1: 细菌染色实验目的:学习电子显微镜观察菌类细胞结构。

学会革兰染色和酸碱染色方法。

掌握细菌的染色方法。

实验步骤: * 用牛津载玻片分别刮取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制作涂片。

* 对涂片分别进行革兰染色和酸碱染色。

* 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2: 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实验目的:学习病原体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

掌握菌落特征、生长特性等基本鉴定方法。

实验步骤: * 用含有富营养成分的琼脂培养基将样品进行扩散、切斜或点状接种。

* 观察菌落形态、颜色、边缘、透明度、质地等特征,用肉眼对菌落进行初步鉴定。

* 利用生物学技术手段对鉴定初步结果进行验证,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3: 病原体的药敏实验实验目的:学习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方法。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实验步骤: * 将多种抗生素涂在琼脂平板上。

* 用红色J型平板法或K孔法对细菌进行敏感性实验。

* 在J型菌落平板上观察防护圈直径,并计算药敏圈的直径。

* 在K孔实验中通过观察产物浑浊度变化来计算细菌的生长与抑制情况。

结束语本课程实验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并对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借此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免疫学实验室科研设计

免疫学实验室科研设计

未来发展规划
阐述实验室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 用方面的未来发展规划,包括拓 展应用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升转化效率等方面的具体计划 和措施。
06
免疫学实验室未来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
长期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的免疫学研究中心,推动免疫学领域前沿研究,培 养高水平免疫学人才。
中期目标
在免疫学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 成果,提升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免疫学实验室资源共享平 台,实现设备、技术、数据等 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 实验室的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
的人才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具有应用前景的专利技术
介绍实验室具有应用前景的专利技术,阐述其技术原理、创新点和潜在应用价值,展望其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前景
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概述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 ,包括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 创业孵化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 果。
应用前景展望
分析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 ,探讨其在医疗、生物科技、农 业等领域的潜在应用,预测其对 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05
免疫学实验室科研成果展示
科研成果产出统计与分析
论文发表情况
统计实验室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分析论文的 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评估论文的学术影响力。
专利申请与授权
汇总实验室申请和获得的专利数量,分析专利类型、申请地区、授 权情况等信息,评估实验室的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承担情况
免疫学实验室科研设 计
汇报人:XX 2024-01-19

医学免疫学实验3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3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四第三小组:刘茹,徐天宇,李嘉琪,邓诗凡【实验任务】市场上有一广告产品,据说有免疫增强作用,请设计一个方案证实之(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目的要求】一、学会设计实验,从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证实某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

二、掌握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原理及临床实用价值。

三、了解E花环形成的原理,学会用E玫瑰花试验鉴定和计数T淋巴细胞的方法。

【实验材料】一. 肝素(每毫升含100单位),PHA(每毫升含1000微克)二. 199或1640培养液(内含20%灭火小牛血清,青霉素100单位/毫升链霉素100微克/毫升)。

三. 0.5%绵羊红细胞悬液(用Hanks液配制):吸收过的胎牛血清。

取经56度30分钟加热灭火后的胎牛血清加半量压积绵羊红细胞混合后,37度水浴20分钟,2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即成。

四. Hanks液,人抗凝血,淋巴细胞分层液,离心机等。

试剂的相关说明肝素: 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PBS: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一般作为溶剂,起溶解保护试剂的作用。

它是生物化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缓冲液,主要成分为Na2HPO4、KH2PO4、NaCl和KCl,由于Na2HPO4和KH2PO4它们有二级解离,缓冲的pH值范围很广;而NaCl和KCl主要作用为增加盐离子浓度。

PBA:苯硼酸Hanks液:生物医学实验中最常用的无机盐溶液和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 ),简称H。

主要用于配制培养液,稀释剂和细胞清洗液,而不能单独作为细胞组织培养液。

瑞氏姬姆萨染液:为天青色素、伊红、次甲蓝的混合物,本染色液最适于血液涂抹标本、血球、疟原虫、立克次体以及骨髓细胞、脊髓细胞等的染色。

染前用蛋白酶等进行处理,然后再用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染色体上,可以出现不同浓淡的横纹样着色。

免疫学实验设计_证实某产品的免疫增强作用(考虑淋巴细胞活性及功能)

免疫学实验设计_证实某产品的免疫增强作用(考虑淋巴细胞活性及功能)
市场上有一广告产品,据说有免疫增强 作用,请设计一个方案证实之(从淋巴 细胞数目及活性的角度考虑)
设计思路1
E花环沉降法: 免疫学上用来检测T细胞数量的一种实验方法,T细胞表面具有能与绵羊红细 胞(SRBC)表面糖肽结合的受体,称为E受体(CD2)。CD2 是一种糖蛋白,相 对分子质量为30 000~60 000,已证实E受体是人类T细胞所特有的表面标志。 当T细胞与SRBC混合后,SRBC便粘附于T细胞表面,呈现花环状。通过花 环形成检查T细胞的方法,称为E花环形成试验。根据花环形成的多少,可测 知T细胞的数目,从而间接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中的单核巨噬细胞 ,再分别以脱脂棉柱或尼龙棉柱纯化T淋巴细胞。纯化的T 淋巴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纯度 ,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纯化T细胞 活力 • 脱脂棉柱滤过分离法可以代替尼龙棉柱法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T淋巴细胞
Thanks.
箱固定15分钟。 • 5.取出后,轻轻旋转试管,使沉淀细胞重新悬浮;取1滴涂片,自然干燥后,瑞
氏染色,高倍下观察。
设计思路1
• 结果处理 • 凡能结合3个SRBC者即为E花环阳性细胞。计数200个淋巴细胞,算出花环
形成细胞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率。
E-花环
设计思路2
• 尼龙棉分离法 •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通过玻璃器皿黏附的方法去除其
设计思路1
• 操作方法 • 1.用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计数后,用Hanks液配成107个/ml
细胞悬液。 • 2.取0.1 ml淋巴细胞悬液,加入0.1 ml 1% SRBC及0.05 ml灭活小牛血清,混匀。 • 3.37℃静置5分钟,500 rpm低速离心5min后,放入冰箱,2小时或过夜。 • 4.取出试管,吸弃上清液,加0.8%戊二醛溶液1 滴,轻轻旋转混匀,置4℃冰

医学实验教案细胞免疫实验与技术

医学实验教案细胞免疫实验与技术

环保处理
02
03
减少废弃物产生
废弃物需交由专业机构进行无害 化处理,确保不对环境和人体健 康造成影响。
合理规划实验步骤和试剂用量,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废弃物产生 。
个人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
实验人员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采 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应急处理
02
应用细胞免疫技术开发特异性高、灵敏度好的免疫检测试剂盒
,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
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转化
03
将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转化为临床应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
展。
05
细胞免疫实验注意事 项及安全规范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01
02
03
04
实验前准备
熟悉实验流程,检查实验器材 和试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确 保实验环境符合安全标准。
实验步骤与操作规范
细胞培养
将所需的免疫细胞在适宜条件 下进行培养,保持细胞状态良 好。
细胞处理
在特定时间点收集细胞,进行 相应的处理,如, 如培养基、抗体、细胞株、显 微镜、离心机等。
免疫刺激
向培养体系中加入特定的抗原 或抗体,模拟免疫应答过程。
结果观察
02
细胞免疫实验技术与 方法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基本概念
细胞培养是指将细胞从机体中取 出,在人工模拟体内环境的条件 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主要
结构和功能的技术。
细胞培养类型
包括原代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 、细胞株与细胞系培养等。
培养条件与方法
包括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培养环 境的控制(温度、湿度、pH值等) 、细胞传代与冻存等。

免疫组化实验设计

免疫组化实验设计

免疫组化实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要检测的蛋白类型、样本类型、实验参数等。

2. 样本准备:选取合适的样本类型,如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细胞培养等,并进行预处理,包括固定、脱水、包埋等步骤。

3. 抗原修复:由于组织在固定过程中会发生蛋白之间交联及醛基的封闭作用,因此需要进行抗原修复,以便更好地暴露抗原。

4. 血清封闭:为了防止一抗与组织非特异性结合,需要进行血清封闭。

5. 一抗和二抗的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一抗和二抗,并进行稀释比和孵育条件的优化。

6. 显色反应:通过化学反应使酶标记的抗体与显色剂进行显色反应,生成有色产物,以便后续观察和检测。

7. 观察和检测:采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记录实验结果。

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法进行结果分析。

8. 实验结果的解释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结果的意义,并得出结论。

在免疫组化实验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证实验的特异性:选择针对目标蛋白的一抗,并排除非特异性结合的干扰。

2. 控制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保证实验中各步骤的条件一致,以便准确比较不同样本的结果。

3. 注意实验的重复性: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进行重复实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实验后应对实验结果进行严格 的审核和分析,确保实验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及执行情况检查
免疫学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化学品安 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数据分析方法
根据实验目的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 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
结果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呈现,使结果更加直观和 易于理解。同时,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将实验结果和结 论进行交流和分享。
05
免疫学实验结果解读与讨论
结果呈现方式选择及优缺点比较
表格呈现
适用于展示大量数据,便于比较和分析,但可能 缺乏直观性。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3
contents
目录
• 实验设计概述 • 免疫学实验技术 • 实验动物与模型选择 • 免疫学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 免疫学实验结果解读与讨论 • 免疫学实验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01
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目的与意义
01
02
03
探究免疫学机制
通过实验手段深入探究免 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调 控机制,为免疫学理论研 究提供实验依据。
设计实验方案
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包括实 验分组、样本处理、观察指标 、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结果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 证实验假设并得出结论。
02
免疫学实验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
气道炎性细胞浸润与粘附分子的关系近几年日益受到重视。

而细胞粘附分子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细胞因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L-选择素(L-selectin,CD62L)和极迟抗原-4(very late antigen-4,VLA-4,CD49d)是介导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重要因素。

L-选择素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初始粘附;VLA-4介导嗜酸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牢固粘附,从而构成了哮喘时嗜酸性粒细胞气道浸润的重要条件。

【1,2】TNF α可调节嗜酸性粒细胞与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TNF α活化的血管内皮细明显增强其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粘附【3】。

我们已往的实验发现【4】:TNF α能刺激气道平滑肌细胞分泌内皮素-1,而内皮素-1又可诱导肺的成纤维细胞分泌GM-CSF,初步证实了TNF α及其与气道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在哮喘中的价值。

但是,TNF α是否为哮喘时特异细胞因子尚未有确切的结论。

为此,实验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观察了TNF α对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L-选择素和VLA-4表达的影响,并与嗜中性粒细胞作以比较,以了解TNF α对嗜酸性粒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是否有选择性作用及TNF α在气道炎症中的意义。

实验步骤
材料与方法
1.1仪器和单抗FACScan流式细胞仪。

荧光素直接标记的抗人CD15-FITC,CD49d-PE,CD62L-PE及Isotype单抗,TNF α。

1.2实验分组与处理取健康人外周肝素抗凝血,按以下分组进行处理:对照组(Control group);TNFα 1组:TNF α终浓度为100u/ml;TNFα 2组:TNF α终浓度为1 000u/ml。

100μl 外周抗凝全血经TNFα 37°C30min温育后,分别加入CD15-FITC/CD62L-PE和CD15-FITC /CD49d-PE单抗10μl,室温孵育30min,用红细胞裂解液(0.155mmol/L NH4Cl,0.01mol /L KHCO3,0.1mmol/L EDTA,pH7.4)裂解红细胞,至透明时离心获取有核细胞,用PBS(pH7.4)洗2次,1%多聚甲醛固定,3d内上机测定。

在前散射和侧散射的二维Dot-plot图中,划出粒细胞区,然后对粒细胞的荧光强度作Dot-plot图,以阳性细胞百分率表示实验结果[5]。

1.3统计学处理用GB-stat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两样本均数的显著性比较用Student’s t检验。

2.预期结果
相比实验组而言,对照组1的人外周血粒细胞群体中CD15+细胞CD49D表达较低,而CD15-细胞CD49D表达明显增强,且TNFα不同剂量组间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

相比实验组而言,TNFα可增强CD15+和CD15-细胞CD62L的表达,但TNFα不同剂量组间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讨论
3.1粒细胞群体中CD15-细胞是否为嗜酸性粒细胞据文献报道,正常人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在静态下不表达VLA-4,在活化状态下也只有极少量表达,而嗜酸性粒细胞大量表达,【6,7】因此有人建议VLA-4可作为嗜酸性粒细胞的特异标志。

CD15主要表达在嗜中性粒细胞,在嗜酸性粒细胞中也有少量表达。

若CD15+细胞中VLA-4表达率低,说明CD15+细胞主要为嗜中性粒细胞;而在CD15-细胞中,VLA-4表达率高,说明在CD15-群体中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无法排除少量的嗜碱性粒细胞)。

因此认为在流式细胞仪分析时,粒细胞群体中CD15-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

3.2TNFα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L-选择素表达的意义炎性细胞浸润主要经历以下历程:白细胞沿血管内皮的滚动,即初始粘附,其中白细胞表面的L-选择素起重要的介导作用;然后是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后的牢固粘附,主要由CD11a或CD11b/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VLA-4/VCAM-1(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两条粘附途径所介导。

事实上,只有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白细胞才能穿越血管内皮,进一步导致白细胞的组织浸润。

若符合预期结果,表明TNFα对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表面的L-选择素都有上调表达的作用,并且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选择性作用的VLA-4表达亦有上调作用。

这说明TNFα对L-选择素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没有选择性作用,TNFα是哮喘时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特异调节因子。

L-选择素介导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且对两种白细胞没有选择性作用。

参考文献
[1]Dobrina A,Menegazzi R,Carlos TM,et al.Mechanisms of eosinophil adherence to cultur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eosinophils bind to the cytokine-induced endothelial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ia the very late activation antigen-4 integrin receptor.J Clin Invest,1991,88:20
[2]刘金保,冉丕鑫,钟南山.粘附分子与哮喘.国外医学呼吸疾病分册,1996,2:81 [3]Kitayama J,Fuhlbrigge RC,Puri KD,et al.P-selectin,L-selectin,and α 4 intigrin have distinct roles in eosinophil tethering and arrest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under physiological flow conditions.J Immunol,1997,159:3929
[4]Xu J,Zhong NS.The interac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endothelin-1 in pathogenetic models of asthma.Clin Exp Allergy,1997,27:568
[5]刘金保,冉丕鑫,钟南山.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动态变化.中国免疫学杂志,1997,13(专刊):148
[6]Lamas AM,Mulroney CM,Schleimer RP.Studies on the adhes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urified human eosinophils and cultur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Immunol,1988,140:1500 [7]Weller PF,Rand TH,Goelz SE,et al.Human eosinophil adherence to vascular endothelium mediated by binding to 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 and endothelial leukocy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