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活化的内涵_特征及其实现路径_肖焕禹
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的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内涵解读
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的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内涵解读休闲和休闲体育教育是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
休闲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看电影、听音乐、打牌、旅游等。
休闲强调的是放松、享受、放心、快乐等感受,是人们远离日常繁忙生活的一种方式。
休闲体育教育则是在休闲的前提下,通过体育活动来促进人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休闲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个体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的生命素养和生活方式,使其更加健康、自信和独立。
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则是休闲和休闲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
生命化强调的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心理、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生活化则是建立在社会实践与实际生活之上,使休闲和休闲体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和方式。
生态化则是强调个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上三种内涵是休闲和休闲体育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休闲和休闲体育教育不断走向深入的重要动力。
休闲和休闲体育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使其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源于生活,效于生活——小学体育教材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源于生活,效于生活——小学体育教材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摘要:本文主要对体育教材生活化的含义及生活化案例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并对体育教材生活化进行了反思。
体育教材生活化是将教材内容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把教学内容与衣、食、住、行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生活化过程中应寻找体育教材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创设体育教材生活化情境、保证体育教材生活化具有科学性、教育性。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材;生活化前言:2011年我国体育教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的兴趣爱好,养成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使学生形成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参与体育活动,充分挖掘自身的运动潜能。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将体育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体育生活化的教学策略[1]。
体育活动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们在劳动过程的动作提炼。
近年来随着竞技运动的不断发展,很多运动项目在经过提炼、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偏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形成了运动项目抽象化的现象,这对于中小学学生学习和理解体育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也跟着不断变化,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也不断出现,而将这些新型的运动项目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显得尤其重要。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认真仔细的钻研体育教材,紧密把握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深入挖掘体育教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感悟到体育存在的普遍性[3]。
本文根据体育生活化的理论对体育教材生活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体育教材生活化的含义19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是生活的必须,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变现实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通过吸收了国外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学生过怎样的生活便受怎么样的教育,紧密的将生活与教育结合起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主张体育与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
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
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
肖焕禹;陈玉忠
【期刊名称】《体育科研》
【年(卷),期】2006(027)004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认为加快体育生活化的进程,对于促进国民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形成、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价值,也是当前我国体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肖焕禹;陈玉忠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相关文献】
1.浅谈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 [J], 杨颖飞;和锡健;冯兆丽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 [J], 马建新
3.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数据治理":内涵特征、形态嬗变和实现路径 [J], 李斌;胡昆
4.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J], 吴海峰
5.中国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J], 蔡胜勋;张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休闲体育的演进、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取向
【专题名称】体育【专题号】G8【复印期号】2010年05期【原文出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1期第6~11页【英文标题】Evolution, Valu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作者简介】肖焕禹(1953-),男,吉林镇赍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21)51253260,E-mail:xiaohyk@,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上海200438【内容提要】采用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休闲体育的演进、分类、特征和价值等进行研究。
认为:古代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生产资料逐渐丰富,催生了休闲体育的萌芽;近代工业革命生产方式的改变,休闲体育得以兴起;现代信息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休闲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在对休闲体育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休闲体育时间支配的自由性与活动参与的自主性、兴趣性和身心娱乐性等基本特征。
休闲体育的发展对于人的自我实现、生活方式的建立、生命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进而提出休闲体育发展方向。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evolution,classification, features and values of leisure sport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leisure sports emerged inthe primitive and agricultural society with the gradual enrichment of the production materials and sprangup in 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roduction means and now have become one ofthe major contents of people's lives.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leisure sports, the paper firstreveals the basic features of leisure sports, including the freedom of time control and autonomy,interests and entertainment of participation, then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leisure sports to self-realization, establishment of life style and elevation of life quality and finallyputs forward the orienta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leisure sports.修回日期:2009-12-20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10)01-0006-0621世纪人类社会逐渐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包括自然生态文明和社会生态文明。
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
志当夸社 会 一个 £可争辩的事实足,世 界上 儿乎没 有任 化 差莹裘现 在以 特 征 : 何 砷坩 的运 } 式自 像 样具有 绷i 众多 l l替 扛育 lE t 不 j 』 11 体育与生活的相融性 . 代 ∞ 功 能 手 魅 , 能 满 足 凡们 不 同 层孜 n需 求 : 也 没 有 能 隧 ¨ J 勺 # _生活的相融性丑 个^或家庭f 体育 f为形成_ 融 育 j ¨ { l J J : l ; = f = f 仃 样被 凡 # 娄如此 情地丹卒蝤出快 乐和淌 的} 会蛳象 f ^ 个雌武家庭 活之r ,成 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方式 的有机 1 i i ‘受舞跑乐鼬帕 人.它 个, F I i i 、 延 健将 .也 f所 f j m成 舟 .墟 为 { 聃小 不可缺少 晌重 要内择 =它不仅 包括 热 l J 的 凡!件 也不 足 制- 乃 1 专属 的I 、 1 h j. { 址 巾七 I l i i h f 仃健身 动 . 也托 个人皿家庭进 行约 津育理赏、体 肓 #要它、热置它{ j 由 对件育庄全球范同 向背嵌踅胜 . 勺几f ' l J I 消赞 } 为锋 成 为个人柳家庭生活融洽 及消费构喊部分. , i数 文鲫 : L 《 体订运韧 宪 苹 中 确提 m “ J体 参- u 州个几成家庭成 员一起啦 仟体育活制 , 津育 龄触、体 育运 仃延 是 1 凡晌 木权利 体育运动溶 凡们 活之I . 将 I 动非装的哟 技J 它与日常体育衙动书切相关的体育消费支 C ¨皇 活 化 已成 勾 际 社 会 的 共
.
出 等 。
我m 以f 会转 抨济转轨为 牡本特f 的社 会发艟背 l 【 。 f 12 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 体 阿l 在 以群众体 育 基础 竞挫与 群众件 件 价值趣 念足人们 划体 育过一客现存 在晌礼台现象感 氍转 I盟 0 变 . 睁 i之 迅 成 扎 会经 毁 Ⅱ 带 米 的 凡 K群 焱 1晰 j : 觉 、思 维、 f 、判 断的 练 台体现 .它 卣接 影响 人们对 f 『 }乏 文化 多元化需 【的 伞【 建设小埭礼 进 - l I 『 l , 体 的情 感 、志 挺和伴 爵行为 .髓 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 ^ 会蛙艟怕深 班需求I 题,越过 件仃生; 化柏 究 - 舌 R擀舡蚺蜘艟平 文化需求¨茄增长,而这种需求 社会多元 u 蛮践 .缓 现代 , ℃ J 受 ・ 变化 ^们凿 求的 一 l 。 化发腱趋蒋 裘啦} 丰富的茎蚌性和多元悱 ,作为Af r 常 1 { ' l l J U .他 凡们 争受 物质_ 迁化惜 米恩惠的 Hf .有 l ' J 活化 一体育活动 .¨ 了 体 肓兴挫、 体青祭什 等疗面客观 I 敬应 刈 物 危陆年 生“ , 的瞧机. 冈此 .研 咒体 ¨ J
初探体育生活化对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影响
初探体育生活化对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生活化、休闲及休闲体育的产生,内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体育生活化的倡导对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认为加快体育生活化的进程,对于促进国民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形式,增强国民体制,提高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及促进社会和谐都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休闲体育影响1 引言体育源于生活,它从一开始就是劳动,休闲等生活活动。
但是,体育从生活中来,又离生活而去,其原因与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有关。
体育生活化的目的是要使体育回归到生活中去,减少对体育的功利性要求,让人们享受体育过程的乐趣。
有史以来,休闲便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逐渐减少,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因而更加关注身心的健康和休闲方式的选择。
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及其社会价值,功能和作用亦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体育生活化与休闲体育的关系,探讨休闲体育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休闲体育研究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提供相关参考。
2 体育生活化与休闲体育的理解2.1 体育生活化的提出和发展一直以来,体育生活化更多的受到学者的关注,围绕体育生活化开展的相关研究亦较为多见,而作为政府开始关注体育生活化问题,见于原国家体委1993年4月下发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意见》将其作为体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即体育要是实现生活化。
当时体育生活化主要从体育消费的层面提出的,一方面为了改变人们传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介入方式;另一方面也涉及了体育运行机制改革的问题,具有体育供给制度转变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的深入发展,继2004年上海提出具有生活化理念的136工程后,北京于2005年启动了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试点工作,并伴随着黄化门社区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的落成,体育生活化的建设进了新的阶段。
体育生活化
体育生活化
体育运动是每个人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体育活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往往忽视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将体育生活化,让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首先,体育生活化意味着将体育运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仅仅是在假期
或者周末,我们应该在工作日也要安排一些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
可以选择早晨去慢跑,或者晚上去健身房锻炼。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让我们更加精力充沛地面对每一天的工作。
其次,体育生活化还意味着将体育运动融入我们的社交生活中。
可以和朋友一
起打篮球,或者组织团队参加一些体育比赛。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友谊,还可以在竞技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最后,体育生活化还意味着将体育运动融入我们的家庭生活中。
可以和家人一
起去爬山,或者组织家庭运动会。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体育兴趣,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总之,体育生活化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它可以让体育运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
部分。
通过将体育融入日常生活、社交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体育生活化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让体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与实施-精选教育文档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与实施我国的体育教育缺乏层次感,缺乏生活体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的定位仍停留在增强体质方面,没有摆脱“知识”和“技能”的框架,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教育引导,不能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体育与体育教育产生于人们生活中的生存需要,战争促使了体育及体育教育的发展,使得体育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手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又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
体育课堂教学是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实际生活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即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内涵和特点学校体育生活化在本文中可以这样来理解:学校体育教育要始终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学校体育生活化最终关注的是学生体育生活化,即体育是否真正走人学生生活,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否形成。
学校体育生活化具有以下特点:(1)体育与生活的相融性。
体育与生活的相融性即个人或家庭的体育行为形成并融入个体或家庭生活之中,成为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不仅包括体育健身活动,还包括个人及家庭进行的体育观赏、体育消费等行为等。
(2)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体育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体育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感觉、思维、评价、判断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影响人们对体育的情感、态度和体育行为。
(3)体育活动的经常性。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身心健康的重要,人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来增进自己的健康。
因为健康的维护和提高是一个缓慢积累的生理生化适应过程,所以,通过经常性体育活动来实现身体健康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4)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
随着薪兴体育项目不断增加,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体育生活化就握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浅谈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
生 的 生 活 . 为 了学 生 将 来 的 生 活 。 是
【 关键词 】 学校体育; 生活化 ; 内涵
1 生 活 含 义概 述
对 生 活 概 念 的界 定 有 多 种 说 法 . 学 者 认 为 “ 活 是 人 与 人 之 间 有 生
出 现 , 课 程 教 育 细 化 的 基 础 上 . 生 了班 级 授 课 制 , 在 产 知识 世界 与 生活 世 界 就愈 来 愈 隔 离 了 , 校 与 生 活 、 学 世 界 与 生 活 世 界 也 分 离 了 。 学 教 体 育 教 育也 逐 渐 远 离 了学 生 的 社 会 生 活 。 生 活 出发 的体 育 以人 的 生 活 从
科技信息
0高校讲坛 0
S IN E&T C NO O F MA I N CE C E H L GYI OR TO N
21 0 0年
体育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
体育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体育堂“生活化”教学探析顾名思义,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体育学习。
所谓的学生生活经验,既包括学生过去的、现在的生活经验,也包括学生未可能需要的生活经验;既自于日常的生活体验,也可能是于校内的学习经历,等等。
本笔者结合一节《技巧:滚翻在生活中的运用》研讨,简要谈谈是怎么样把体育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并梳理出几点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建议,与各位同仁们共勉。
一、案例描述在常规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技巧—滚翻类”教学时通常选择前、后滚翻;远撑、鱼跃前滚翻等技术动作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按照传统的类似专业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组织教学,学生多因漫无目的的反复练习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
笔者通过对此次授班级水平四801班进行了解分析后发现,该班的同学在以前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前滚翻动作基础,并且通过单元前几次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滚翻能力。
基于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本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运用滚翻动作进行自我保护的概念,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
教学过程中安排一系列因不同原因失去身体重心摔倒后,运用滚翻动作进行自我保护的练习:(一)当受到外力干预后的摔倒后滚翻(一名在后面推前面的同学);(二)跑动中因障碍物绊倒失去重心的摔倒后滚翻;(三)从高处落下后避免一点受力顺势的缓冲滚翻;(四)跨越障碍物后快速的滚翻。
让学生置身其中,去领悟和感受滚翻的动作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时机与方式,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动作技能。
二、案例分析(一)用“教材”发展学生能力教材内容是承载着“教什么”的载体和媒介,是教师备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所教的内容不能“唯动作、唯技术”,内容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运动经验。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体育原本就于生活,生活实际是体育教学不竭的泉。
体育生活化
体育生活化作者:邵连杰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3期【摘要】体育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伊始,本应属于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和智能化取代了手工劳动,体力劳动已不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脑力劳动的比重与日俱增。
体育这一本归属于生活中的一种方式,在现代文明社会却日趋渐远。
与现代生活方式相伴生的一些危机人类健康的疾病却有肆虐之态势,无可否认,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生存问题。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回归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84-01一、体育生活化的内涵体育一词虽然源自于近代,但实质上却起于甚至早于人类社会。
物质生活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身体活动成为维系生存的重要手段,不仅有生存技能的掌握、提高身体机能的作用,还有教化、军事和娱乐的重要功用。
在随后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体育活动并没有脱离其原始的归因。
因此,在本质上体育属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体育生活化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健康追逐的理性需求。
肖焕禹等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伴随现代文明进程中人们建立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的具体体现。
[1]赵文杰认为,体育生活化是让更多的人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减缓压力,增进交往,愉悦身心,丰富生活,从而延年益寿,健康快乐,提高生命质量。
[2]黄美蓉认为,广义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人们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狭义体育生活化是体育锻炼行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是人主体性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无论如何定义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其本质上的内涵是:体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体育生活化与健康的关系解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极大地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与此同时,体力活动的缺乏使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衰退;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营养过剩而引发各种慢性疾病;社会压力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的精神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城市的拥挤和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亚健康”人群不断扩大,慢性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摆脱现代生存危机的途径,理所当然地把视线投向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分析
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分析【摘要】:体育来源于生活,又与个体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的学校体育是生活体育的开端,生活体育化是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
体育生活化的主要涵义是要使学校体育重返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学校体育中的问题。
具体地说体育生活化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是为了学生将来的生活。
【关键词】:学校体育;生活化;内涵1. 生活含义概述对生活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生活是人与人之间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
” [1]也有学者认为:”生活是个体生存状态的积极主动的展现与充盈的过程。
” [2]但不管对生活概念描述角度的差异,生活都应包含下面几个方面:1)生活的主体是人。
生活是人的生活,是人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人所特有的活动。
生活的形式是在人们的交往实践中展开。
人的交往既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同时也是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
2)生活的背景是现实社会。
生活的现实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之中,没有固定的终极目标,而是指向新的生活。
因此,作为生活主体的人同时,对生活并不是消极适应,而应是能动的适应改造现实生活。
但能动改造应尊重生活的现实制约性。
3)生活的形态是一个过程。
生活是动态的过程,它处于不断的流变和发展之中,依时间而展开自己的内在之维。
”过程”还表明了生活的开放性,因为封闭只能导致生活逐渐失去生命活力而走向毁灭,生活的过程不能延续,生活只有在开放中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而焕发新的生命。
[3]2. 体育与生活体育来源于生活,它是劳动、休闲的生活活动方式。
体育从生活中来,现今学校体育却与生活的联系脱节,究其原因与体育的课程化、学科化不无关系。
随着体育进入学校成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后,学校体育渐渐从现实生活中分化出来,不断走向系统化、学科化,完备了体育学科的小环境,却忽视了体育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大环境。
体育运动与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密切相关,它关系到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
高校体育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摘要】从古至今,在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生产力的漫长的岁月中,体育与人类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
体育的本质属于生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它更应该靠近生活,进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本文从“体育教学生活化”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入手,根据“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生化产生的依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人们对生活的心理需求,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
并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状况,不断修正其教学内容,逐步探索实现大学体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旨在探明当代高校体育教学生活化模式中的某些规律,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体育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生活化1体育教学生活化定义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增强,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育应依据生活而教育,培养活生生的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是死书本。
”体育生活化主要强调体育融入生活,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过程。
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形式,指人们在参与中使体育丰富独特的活动内容、形式和功能通过社会生活得以展现,促进大众身心健康,满足大众生活享受,完善大众发展需要和人格。
所谓高校体育教学生活化模式是指将大学体育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体育过程中通过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体育现象及其社会价值和相关的社会功能,对学生进行生活体育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在生活中享受体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
2体育教学生活化产生的依据生活是体育生活化教学的核心。
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重建完满的课堂生活,是成人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生活化教学包含四层含义。
2.1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终身教育经典文献《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教学活动,从而在教育中恢复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
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
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
李文川;肖焕禹
【期刊名称】《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4)003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生活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进行界定.揭示体育生活方式的目的性、稳定性、规律性、自觉性等基本特征.阐明构成体育生活方式范畴的四要素,即体育行为主体、体育行为条件、体育行为特征和体育行为效益.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李文川;肖焕禹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上海,200438;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上海,2004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相关文献】
1.杂文:种属概念的悖论——关于杂文概念范畴的重新界定 [J], 郭兴文
2.“藏羌彝走廊”相关概念的提出及其范畴界定 [J], 徐学书
3.亲子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与范畴结构 [J], 胡敏;李延超
4.从人力资源产业到人力资本产业:概念与范畴的界定和提升 [J], 王学勇; 韩俊杰; 杨宇鹏
5.生态美学的概念与范畴界定 [J], 黄焱;汪振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体育运动的特征及21世纪发展取向
现代体育运动的特征及21世纪发展取向
肖焕禹;王胜利
【期刊名称】《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5)003
【摘要】以历史学、社会学和未来学理论为指导,揭示了现代体育运动的特征,即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主旋律,以扩大体育人口为目标的大众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发展潮流;提出了21世纪体育运动将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指导下,追求健康价值、经济价值,体育产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东西方体育文化将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论点.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肖焕禹;王胜利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基础部;白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G804.8;G842
【相关文献】
1.现代体育传播的特征、价值及其发展取向 [J], 陈丽新;韩健;刘烨
2.现代体育传播的特征、价值及其发展取向 [J], 肖焕禹;冉强辉;陈玉忠
3.后全运时期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向 [J], 丁辉
4.竞技武术是一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吗?——在古特曼现代体育特征体系下对竞技武术的再审视 [J], 赵岷;李金龙
5.发挥影响作用营造良好环境——对后全运时期群众体育运动发展取向的思考 [J], 韩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辨析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基于形式逻辑学相关理论
辨析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基于形式逻辑学相关
理论
陈万红;肖焕禹
【期刊名称】《体育科研》
【年(卷),期】2012(033)003
【摘要】体育现代化概念内涵的界定与外延的划分是体育现代化研究与建设首先应该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运用形式逻辑的有关理论对已有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体育现代化内涵的新思考,并将其外延归纳为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4个层面,即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层面现代化。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陈万红;肖焕禹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上海200438;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上海2004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相关文献】
1.青年政治组织的界定与辨析——基于类概念内涵与外延比较分析的视角 [J], 孙鹏
2.区域社会发展质量的概念界定与涵义解析——基于对相关概念的辨析和理论解读
[J], 王海萍;陈斐
3.就创意农业的形式分析与相关概念辨析 [J], 康诗瑶;李植
4.党章意识概念的理论辨析——基于意识形态、影响因素和相关变量的分析 [J], 陈立峰
5.形式逻辑学中的概念与词项辨析 [J], 种孙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肖焕禹, 陈玉忠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结果认为加快体育生活化的进程,对于促进国民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形成、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价值,也是当前我国体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内涵;特征;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207(2006)04-0008-03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ays of Realization for “Mix-ing Sport into Life”XIAO Huan-yu,CHEN Yu-zhong(Shanghai Institute of P.E.,Shanghai 200438)Abstract: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authors made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ays of realization for “Mixing Sport into Life”. The result shows that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Mixing Sport into Life” helps form a healthy and active living style of the citizens, build up health and fitness of the people,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regarding materialistic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and furthe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sport in China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Mixing sport into Lif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ways of realization在当今社会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其它的运动形式能像体育那样具有如此众多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魅力,能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也没有能像体育那样被人类如此尽情地分享其中快乐和满足的社会现象。
正如享受奔跑乐趣的人,它不只属于运动健将,也属于所有热爱生命的人!体育也不是一种专属的职业,而是属于所有需要它、热爱它的人们。
面对体育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发展,国际科教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明确提出“参加体育运动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将体育运动溶入人们生活之中并使其生活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我国在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体育正在向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转变,并与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多元化需求。
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体育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需求问题,通过体育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缓解现代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使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带来恩惠的同时,有效应对被物化危险和生存方面的危机。
因此,研究体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加快体育生活化的进程,对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们生活和生命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体育生活化的涵义与特征体育生活化是伴随现代文明进程中人们建立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的具体体现。
体育生活收稿日期:2006-07-10作者简介:肖焕禹(195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传播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化主要表现在以下特征:1.1 体育与生活的相融性体育与生活的相融性即个人或家庭的体育行为形成并融入个体或家庭生活之中,成为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包括体育健身活动,还包括个人及家庭进行的体育观赏、体育消费等行为等。
成为个人和家庭生活融洽及消费构成部分,如个人或家庭成员一起进行体育活动,体育器械、体育运动服装的购买及其它与日常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体育消费支出等。
1.2 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体育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体育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感觉、思维、评价、判断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影响人们对体育的情感、态度和体育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而这种需求在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下表现出丰富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化的体育活动,由于体育兴趣、体育条件等方面客观差异的存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观念也表现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际、目标达成等多元性特征。
1.3 体育参与的自主性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人们对体育健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后,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就会支配人们相应的体育行为,成为人们主动参与各种日常体育活动的动力,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的习惯和常规,成为人们生9活中的必然需要,也就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变成人们的不受任何强制的自发需求和自觉行为,并依据各种客观条件自主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4 体育活动的经常性社会竞争的加剧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已经使人们认识到了身心健康的重要,人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来增进自己的健康并作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人们要想通过体育活动获得有效的健身效果则必须使体育活动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生活行为,因为健康的维护和提高是一个缓慢积累的生理生化适应过程,所以,通过经常性体育活动来实现身体健康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1.5 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随着体育的普及,新兴体育项目不断增加,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各种体育活动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群众体育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体育生活化是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要素,是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手段,简言之,“体育生活化”就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2 体育生活化理念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传播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起源于西方,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机械化、自动化及信息化大大降低了人们活动机会与强度,导致了人类身体机能的衰退。
同时激烈的竞争和现代化生活节奏,使人们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现代工业产生导致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也对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威胁。
由这些原因导致的“现代文明病”也广泛蔓延。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注重通过体育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如德国制订实施了“黄金计划”,大众体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大众体育俱乐部迅速增加,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口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
日本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则迅速把体育的重点转移到发展大众体育上,体育人口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美国则在1980年和1990年两次制定了旨在增进健康,驱除疾病的“健康公民2000”等规划,并将10月4日定为“跑步与健康日”,5月为“健康月”,提出了“与其依靠药物,不如依靠健身”的口号。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宣布了主要任务为“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
1994年在乌拉圭召开第5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更是把“群众体育与健康”作为主题,提出了“体育为人人,健康为人人”的口号。
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宣言》明确指出要“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实行旨在发展大众健身活动的各种计划。
至此,提倡体育生活化,突出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中的体育价值,满足人们的健康、娱乐、休闲、医疗、保健、康复、社交等多种需要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体育生活化与我国体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锲合,对于丰富我国体育生活内容,促进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体育生活化在我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体育与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是推动我国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3 当前我国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必要性 3.1 体育生活化是实现新时期人的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竞争的核心已日益转向人才的竞争,体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体育来满足自身健身、休闲、娱乐、教育的需要;通过体育来加强沟通交流、发展人际关系、促进体育社会化;通过体育来完善自身、促进自我发展。
因而新世纪人们对体育有着更为迫切的需要。
体育生活化的出现,首先源于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这种需求驱动着人们自主、能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这种以自身的动作为基本手段来增强体质,维护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人类生物能量的开发和释放,更重要的是人的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完美身心的展示,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统一。
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新生活的创造过程,人们由某种自在、自发的生活状态,进人一种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生活状态。
显而易见,体育生活化标志着一种社会文化的创建,反映了社会个体成员新人格的塑造,丰富、充实了体育文化的内涵。
3.2 体育生活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不断的改变着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的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的方式的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阶层结构,改变了家庭、教育、人际交往的结构和功能。
它在对传统生产方式全面革新的同时创造了新的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促进大众生活价值和心理倾向朝着有利于体育生活化的方向转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结构性转换,更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需求,促使大众对体育消费和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自我生活质量的关注。
我国居民消费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吃、穿、用增幅减缓,教育、文化、娱乐呈较大增幅,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我国部分地区的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0%以下,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支配更多的收入用于包括体育消费的社会消遣娱乐性消费。
同时,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为健身、娱乐提供了时间保证。
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发展也使体育在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使体育生活化成为了人们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