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三节 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三节 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

1.泥塑工艺:指以泥为原料雕塑各种神像、神兽、人像等的传统
工艺技术。
2.面塑工艺:指以面为原料雕塑面人、花馍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面人历史
从新疆土鲁番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
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历史。南宋《东
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
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
食”。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质不同,选料、刻制、烘干、上色等工艺也会呈现出较大差异。
2.剪纸制作工艺: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裁剪或刻制出某种纹样的传统工艺。 有普通剪纸工艺、刻纸工艺、套色剪纸工艺、衬色剪纸工艺、点染剪纸工艺等等。 3.其他材质的镂刻工艺:金属、皮革等硬质材质上镂刻艺术品的独特工艺。常见 的狭义镂刻工艺有镂金、镂银、剪革等镂刻技艺。
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7. 角雕工艺:指以牛角、犀牛角等原料雕刻各种饰物、 印章、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8. 骨雕工艺:指以牛骨等动物骨骼为原料雕刻各种饰物、 印章、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9.印模工艺:指用木头等原料制作点心模、墨模、陶模、 泥模、石膏模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八、传统雕塑工艺
画、炕围画、纸牌、神码等。
3.民间工艺画制作工艺:特指用某种特殊材质制作画像的工艺。 如羽毛画、麦秆画、软木画、铁画、布艺画等。 4.国画的绘制技艺。 5.传统书法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
二、传统镂刻工艺
主要指用各种镂刻技法制作工艺品的传统技术。主要有:
1.皮影制作工艺:皮影是皮影戏必备道具。剧中人物、动物影像、亭台楼阁等都 是用动物皮革刻制而成的。又分驴皮影、羊皮影、牛皮影和纸影等数种。由于材
中国历史悠久,制陶技艺源远流长,工艺技术也相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四节 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四节 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1)科技含量较高、独具地
方特色的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
(2)各种传 统生产工具 制作方面的 知识与技能;
(3)各种传 统生产制度、 生产管理方面 的知识与技能;
(4)各种行业神信仰以及与 之相关的节日仪式、民俗活动;
(5)传统的地方性农 作物品种或家畜品种
(6)传统的农业用地及其 周边的生态环境
易理解的。但是,作为农业生产的领导者,应该具有更加长远的
眼光,在着手解决“吃得饱”的同时,也要为解决人类社会“吃 得好”的问题,做好更多的资源上与物种上的准备。否则,我们 就很容易因为解决“吃得饱”的这样一个短期利益,而放弃“吃 得好”的长远利益。
粮食品种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口味 的多样性
农业文化遗产内容
试图启动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所要保护的“农业遗产”,主要是指那些活态
的包括传统农业生产知识、技能、制度、节日
仪式等在内的整个农业生产系统。
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概念
所谓农业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 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包括各种传统农耕技 术、农耕制度、农耕信仰以及传统农业品种在内的各 种非常优秀且又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生产系
第 二 章
非物质 文化遗 产分类
目录
(三)传统工艺美术 (五)传统生活知识
(一)民间文学
(七)传统节日
(二)表演艺术
(四)传统生产知识
(六)传统仪式
第 四 节
传统生 产知识 与技能 类遗产
传统生产知识所含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农 业生产、牧业生产、渔猎生产以及手工艺生产 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包括除此之外其他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以各
种各样的手段,保护本土农作物资源。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性和传统性的非物质文化表达形式。

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风情等。

作为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中国非遗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民族传统。

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的生活习俗、工艺技艺、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的独特风貌。

中国非遗传承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最深沉的记忆,它是国家凝聚力和个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使我们能够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和民族的多元性。

此外,中国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也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它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更为相关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例如,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够促进旅游、手工艺品、文化创意等产业的繁荣。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如何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活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非遗文化的鉴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标题、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首先,在标题部分,我们要明确文章的主题为中国非遗文化鉴赏,这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接着,在引言部分,我们需要概述本篇文章将要介绍的内容。

可以简单介绍中国非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性,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然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从非遗文化的概念出发,介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传统技艺和相关的保护政策等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评估的主要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评估的主要因素
特定时代的艺术特征。 任何非遗都是历史上产生 的,都带有特定时代的文 化基因。因此,通过非遗,
我们可以轻松了解到各个
时代的历史信息。非遗也 由此具有了重要的历史认 识价值。
但前提是不能改。 改了就不再具有历史认识价值了。 所以, 非遗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而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这与一座老房子一旦评上文物就不能再随意改动, 是一个道理…………
又原汁原味保存下来,所以,可以帮助我
们印证历史。
《钻木取火辨》
古代典籍关于“钻木取火” 《礼记》和《论语》《礼含文
嘉》、《关尹子》、《尸子》、《白虎通》、《绎史》、《路史》的 记载颇多 。1980年第三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 《钻木取火辨》,作者认为 “钻木不能取火”,“钻木取火”是人们 头脑里臆想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历史事实,......作者曾做过多次实验,如用 双手搓转木棒、用绳索拉木棍转、用电钻快速钻木。两木互相摩擦等 等不同的钻木方法,结果是“都没有钻取出火来”。甚至,连个火星也没
1.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南方之美 炎热 以瘦为美 西 施
北方之美 寒冷 以胖为美 杨玉环
2.人文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教 有神像 雕塑壁画
伊斯兰教 无神像 几何图案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反过来影响其文化今后的 走向。 靛蓝——蓝印花布 青花瓷
胶卷——柯达 富士 乐凯
2/22/2018
三、艺术价值 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 同地域间审美生成规律与演变规律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价值。 艺术价值不一定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共有,但绝大多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技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 书法艺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等都 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财政支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建立档案: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和建档掌握非遗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
传承人认定: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明确传承人资格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 展示与传播:通过展览、演出、文化节等形式展示非遗项目利用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推 广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合作项目:共同 开展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保护 和传承项目
展览展示: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展示各国代 表性非遗项目
培训活动:为发 展中国家提供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培训
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THEME TEMPLATE
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保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价值与意义
THEME TEMPLATE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如民间音乐、舞蹈、 绘画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 发掘的效率和准确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
旅游开发: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转化为旅游产 品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2.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是指掌握并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3.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参与等方式,对某一社区、群体或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4. 非遗名录:非遗名录是指由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旨在记录、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 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指特定的地理区域或场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二、填空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类。

答案: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________年。

答案:2004年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答案: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答案:口传心授、实践传承5. ________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数字化保护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A. 昆曲B. 京剧C. 瓷器D. 中医针灸答案:C. 瓷器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谁?A. 政府B. 学校C. 社区D. 个人答案:A. 政府3. 下列哪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口头传统和表述类别?A. 剪纸B. 竹编C. 舞狮D. 民间故事答案:D. 民间故事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是什么?A. 维护社会稳定B. 推动经济发展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5. 下列哪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A. 中国B. 日本C. 韩国D. 法国答案:A. 中国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A. 口传心授B. 实践传承C. 数字化保护D. 制定法律法规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 京剧B. 茶艺C. 端午节D. 春节答案:A、B、C、D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真实性B. 完整性C. 可持续性D. 创新性答案:A、B、C4.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A. 非物质性B. 世代相传C. 地域性D. 活态性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责?A. 传承技艺B. 创新发展C. 教育培训D. 参与保护活动答案:A、B、C、D五、判断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五节 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五节 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的核心,也是我们把握传统建造技术的关键。[浆子石][柱子 年头][团山民居防御功能][房屋设计的同质性]
(四)传统建筑装饰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筑装饰泛指对建筑物起着某种装饰作用的各种造型艺术。在中 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主要有脊兽、各种木雕、砖雕、石雕、 壁画、窗花、窗棂、顶棚以及各种墙面及地面装饰。建筑装饰是
等级制度对传统建筑布局的影响。
(三)传统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传统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建筑材料选料、备料方面的知识, 也包括院落规划、房屋设计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建筑附属设施设 计、建筑装饰设计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人员调度、仪式程式等方 面的知识,范围相当宽泛。但无论哪种知识,都与建筑所在自然
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建筑经验与智慧,是建筑类遗产
风水术是指古代人类在选择宅基地过程中,对住宅周边
环境、地质地貌、生态气候、自然景观等多种环境因素
的综合评估和对建筑营造过程中某些技术与禁忌的总体
概括。如果剥去那层故弄玄虚的外衣,就会发现其中仍
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对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关系的高度重视—“天人合一”思想 在建筑学上的最为集中的体现。
(二)传统建筑布局方面的知识 传统建筑布局可分为传统村落布局、宅院布局以及室内布局等几个层 面。传统建筑布局通常是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为营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小环境,古代的能工巧匠非常重视村
落、院落与居室的布局。这样做一方面可使人类的居住空间更好地贴 近自然、利用自然,并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实现人类低熵生活;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建筑布局,进一步强调社会秩序的建立。譬如较大 村落的贫富分区原则、大家族中依辈份进行的分房原则,都可反映出
传统建筑的精华,也是我们保护传统建筑的关键所在。[装饰辟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件
独特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对于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技创新在非遗传承中作用探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
数字化保存与展示
通过互联网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互联网传播与推广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人工智能等,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创新和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传承人制度设计及激励机制完善
建立传承人认定制度
制定传承人认定标准,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确保传承人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通过学校教育、师徒传承、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
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
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传承人激励机制
社会参与和民众意识提升途径探讨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01
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
02
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七节传统节日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七节传统节日类遗产

此外,节日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 史时期,它们的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有所 变化。文化功能一成不变的传统节日是不存在的。例如: 端午原本是一个典型的驱疫仪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的驱疫仪式很快便演化成为龙舟竟渡,拯救越王勾践、
吴王夫差,并最终定格为拯救屈原。如果将传统节日端午 节的文化属性简单地定位于某一时段,并用它来涵盖历史 上端午节的所有功能,就等于否认了该节日的发展过程。 依季节顺序,暂将中国传统节日分为春、夏、秋、冬四类。
蛇盘兔寓意富贵;子推燕寓意不忘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山西介休方言
云“燕子”为“念念”)。游艺方面又有蹴球、荡秋千、赏花、踏青、 插柳、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等 等。上述活动有些流传至今,有些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沉寂的历 史。这些独特节俗的保留,为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留下了一
一个月。寒食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威 胁。魏武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 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 但寒食之风的真正衰落期出现在南宋以后。
寒食节为我们保留下了什么样的节日遗产。饮食上,便有寒食粥、寒 食面、寒食浆、青精饭等节日特食。在节日贡品中又有子推燕、蛇盘 兔、枣饼、细稞、神餤等等。这些节日食俗多半都有深刻的寓意。如
笔极为丰富的资料。
(3)清明节 清明节因祭祀先人,故又称“鬼节”或“冥节”。从节日功能看,清 明节的主要功能是扫墓祭祖,其真正动机是增进族群间的血亲意识。魏 晋南北朝时,虽战乱频仍,但扫墓传统保持依旧。唐朝前后,人们将扫
族的牯脏节、白族的火把节,彝族的虎节,傣族的泼水节, 壮族的三月三,藏族的雪顿节,迄今都还依然保存着原始宗 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 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甚至就直接写作“祭”。他们称某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75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75
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非遗事项发掘出来,为当代科 技进步提供更多的资源。
(三)传承传统表演艺术的职能 传承人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学艺术创作者、表演者与传承者。我 们的昆曲、京剧,史诗、歌谣,正是通过他们一张张巧嘴传承下 来的。没有他们的奉献,中国人的艺术生活就不可能达到如此高 超的境界,中国人的鉴赏能力也不可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我
二、非遗与传承人的关系 为确保遗产的唯一性,也为确保非遗的活态传承,在非遗评 选过程中,遗产传承人和遗产项目必须同时指定,这种“双 指定”模式的提出,避免了无人传承的“空壳”项目的出现。 作为一种制度,项目与传承人同时指定的联动机制,也会影
响到遗产项目的除名。如果某传承人因故无法传承,而该遗
产又后继乏人,则只能从《名录》中除名。
的学说之外,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也很发达。中华料理、东方建筑、戏剧、 舞蹈、杂技、传统工艺、农耕技术等等,这些都并非来自孔孟的真传。可 见,除孔孟之外,还有那么一批人,在中华文明的创造与传承过程中,也 曾发挥过,现在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苑利说,“他们正是那些不为
史学家关注的艺人、匠人、甚至巫师们。中国人要想搞清自己的文化家底,
但在无文字民族中,口述史是这些民族记录历史的最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真正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主要 是巫师、酋长一类的文化精英。这种传递尽管不乏附会和艺术加 工成分,但是他们都当成正史来传,所以其基本内容是真实可信
的,应该成为研究无字民族历史的重要参考。
记录方式的地域差异:
在北纬40°线以北的渔猎、游牧民族地区,记录历史的主要方式是
如果只注意到了某个个体,而忽视了其他传承者,就会容易因自己的误
读而伤害到更多的传承人。在现实生活中,半数以上的项目都是通过团 体或群体来传承的,这些团体或群体同样理应成为我们的资助对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1.1保护主体缺失期
1.1.1 教科文组织20世纪50、60年代的保护和研究行为, 并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种独立的遗产类别加以保 护,更没有注意到这种特殊遗产的传承人的独立性和主体 地位。
1.1.2 当时的保护和研究的对象是“文化”,强调对特定 文化的记录和保存,而最重要的这种文化的传承人以及传 承行为却被搁置一旁,往往导致一种文化被记录、保存后, 其传承却难以为继,从而成为博物馆和书本上的文化样式。
2.2.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遗产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长久的历史进程 中积淀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创造等遗产,作为 传统,它内在地蕴含着民族性和稳定性,虽然随着时代变 迁而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其核心却是相对恒定的。简 言之,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文化 核心。对我国而言,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以经、子、史、集 等典籍记载为主的,同时通过年节、礼俗、建筑、工艺等 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面貌。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相比较,我们发现,传统文化遗产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全部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 部分。同时,传统文化遗产更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价 值,在某种意义上还呈现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与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与保护原则

那么,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呢? 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那些直接参与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表演、制作等传承工作,并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相 关知识与技能,原汁原味传授给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体。
传承人应具备条件: (一)传承的是否真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否直接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第 四 章
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 方法与保护 原则
目录
一是非遗保护 的“有形化”原则
二是以人为本原则
三是整体保护原则
四是活态保护原则
五是民间事民间办原则
六是原真性保护原则 八是精品保护原则
七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原则 九是濒危性保护原则
十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专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原则
一是非遗保护的“有形化”原则 二是以人为本原则
(三)是否原汁原味地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否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非遗传授给后人。
孔孟之外中华文明的重要创造者与传承者 新华网北京6月10日电(记者 周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 “以往,我们一讲起中国文化名人,便会想到孔子、孟子。但除他们的 学说之外,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也很发达。中华料理、东方建筑、戏剧、
(3)要保护好所有原料。
只保护核心技术是不对的。
清华大学博士董浩 游方——苍山小郭泥塑的一种存在方式 苍山泥人与生计的关系; 苍山泥人的尺寸; 苍山泥人的72道工序; ※鸡蛋清洗头的启示。
(二)对非遗周边环境实施整体保护 1.自然环境——宣纸 青檀树(40%、60%、80%);沙田长秆籼稻草
2.人文环境——庙会 是踩舞龙、舞狮等表演艺术的重要载体 是当地美食的重要载体 是当地装潢艺术的重要载体
大。然而,倘若我们换一种思路,其中的难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 既然非遗保护难度大,我们何不干脆舍弃这“看不见”、“摸不着” 的非遗,而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持有人实施特别的保护呢?

非遗文化遗产介绍课件图文

非遗文化遗产介绍课件图文

非遗文化遗产介绍课件图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价值。

教学内容选自教材《中国文化》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详细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剪纸、皮影戏、昆曲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介绍;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对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点,以及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

教学重点:剪纸、皮影戏、昆曲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介绍,以及如何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非遗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让学生对非遗有初步的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剪纸艺术家现场展示剪纸技艺,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

4. 例题讲解:以皮影戏为例,讲解其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昆曲的艺术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2. 内容:定义、分类及特点代表性非遗项目:剪纸、皮影戏、昆曲非遗保护:政策措施、成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

(2)举例说明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

(3)谈谈你对剪纸、皮影戏、昆曲等非遗项目的认识。

2. 答案:(1)略。

(2)略。

(3)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非遗展览、观看非遗演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谢谢!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主讲人:吕尚枝
黄山学院文学院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概念
一、相关概念 文化遗产
“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
文化遗产
“heritage”父亲的财产—— 祖先留下的财产——无限 扩大。 国内学者概括文化遗产的 特征:历史性、艺术性、 科学性、纪念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概念可用, 只要根据我国国 情调整一下。 根本就是按照国 外的经验定义的, 怎么可用来指导 国内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遗的定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 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 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从内容上 看,“有形 文化遗产” 就是物质 文化遗产, “无形文化 遗产”就是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文化空间
• 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形式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 或者一系列 地方。 ——埃德蒙· 木卡拉
“文化空间”主要指的是有价值的文化活动的空间或时间,应符合的标准是: 这些空间或者时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空间或者时间,而是有价值的传统文 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所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有实践性;这些传统文 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的举行是有规律的,即举行这些活动的地点和时间 在传统的约定俗成过程中,都有重复性。通俗地说,就是经过大家认可的、 约定俗成的、定期定时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有形文化财指的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艺术 价值的建筑物、绘画、雕刻、工艺品、书 法作品、典籍、古代文书、考古资料及有 较高价值的历史资料等有形文化载体; 无形文化财指的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 价值的传统戏剧、音乐、工艺技术及其他 无形文化载体,而且也把表演艺术家、工 艺美术家等这些无形文化财的继承人一并 指定。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导论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导论

第一章第一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意义(1)从历史的角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湮灭的文化记忆,更应加以珍视。

(2)2006年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

此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3)20世纪80年代,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才开始出现,从那时到现在,仅有1/4世纪的时间。

(4)“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历史都非常短暂。

(5)197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尚未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尚未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的视野,所以,放在特定历史语境来看,当时所谓的“文化遗产”只能是指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这一类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6)物质遗产:Physical Heritage 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 有形遗产:Tangible Heritage 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7)※民间创作(传统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制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方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它的形式包含: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它发端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本身的实现而迫切的需要,也是为了充实和补充《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的遗漏。

(9)在中文中先后使用过“非物质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口传与非物质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等词语表述形式。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其他人类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在于:1.自然遗产是通过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由于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普世价值,所以才需要保护,其形成的动因和过程都是大自然自身的变化,并没有主观的人的因素的参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其创造,还是其传承,都需要有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参与,根本就谈不上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2.自然遗产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是大自然自身变化的结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类的创造、继承和发扬,否则就可能会消逝。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两者的共同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的创造,离开了人的参与,它们既不能产生,更谈不上长期存在;二者也有重合的地方。

两者的区别是关注点的不同:世界文化遗产所关注的主要是人工的、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这些遗产基本上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主要是精神、技艺和创造等非物质形态的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联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部分便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中也有一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的部分便是起共同的特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并不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法条》所规定的“有形表达形式,如民间艺术品、乐器、建筑艺术形式”,其形式本身便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文化景观遗产中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中的一小部分既有景观价值,又体现了独创性的技艺的部分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菲律宾安第斯山上的稻米梯田、英国的布莱那维工业景观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一、独特性;二、活态性;三、传承性;四、流变性;五、综合性;六、民族性;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时性基本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表现形式:①无论是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总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及思想禁忌;②就历史价值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质朴的、活态的存在形式,可以弥补官方正史之类史志典籍的不足、遗漏,可以揭破其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在此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活态历史;③非物质文化遗产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特色,是民族历史的活态传承,是民族灵魂的一部分,是超时代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表现形式: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维系民族血脉的元素反过来又塑造并延续了该民族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形成民族特有的精神传承。

②民族精神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又有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1.生产力状况的真实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留和反映。

2.本身具有的科学含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大量传统伦理道德资源(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3)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个性的保留2.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谐价值的主要表现:第一,促进个体的和谐。

就个体的人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促进自我与内心的和谐,也能促进自我与他人的和谐,这是和谐价值中人与内心、人与他人的和谐。

第二,促进社会的和谐。

就个体的人与集体、社会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和谐价值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方面的表现。

第三,促进族群和谐。

就人的集体与集体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

第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就人的个体、集体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艺品、表演艺术等,大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的宝贵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涵盖了大量的各方面知识内容,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有大量独特技艺技能可用以传授,也构成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传人,传授自己独有的宝贵技能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而学生或受业人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活动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有众多以之为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学校中、在社会上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体现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2.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个体教育由于涉及面小,随着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之类荣誉称号的设立、授予,以及相应的经济资助与收益,将会有效地吸引年轻人学习民族传统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1.丰厚的经济价值。

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双重价值。

首先是遗存价值,即要确保能够存活而不消亡,才可能被传承、开发、研究,这是根本的因素,是前提条件。

其次是经济价值,这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的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

2.广泛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其中也包括极大的市场开发价值,因此可以合理地开发其经济价值,发挥其现实功用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

3.孕育新的生长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把古典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寻找到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

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职责:1.国际组织;⑴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工作准则、建议,起草和通过相关的国际公约和法律议案。

⑵进行调研和科研,对未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并及时推出指导性意见。

⑶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设立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的作用。

委员会的职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列出了7条,归纳起来看,它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国际合作与援助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负责制定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负责定期遴选和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⑷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主要通过研讨、培训和一系列学术活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采取共同的保护行动。

共同缔结条约、互相开展合作,使各缔约国建立起完善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机制。

⑸对需要援助的缔约国,实施各种形式的援助活动。

诸如帮助培训各类所需人员,提供专家和专业人员,提供设备和技能,在必要时提供低息贷款和捐助,等等。

2.国家政府;⑴建立健全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颁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和指导性意见。

⑵建立权威、全面、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决策机构,保证决策的合理与合法。

⑶培育大众的文化自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人心。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艺术研究院、所和群众艺术馆4.民间团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国家和地方的民间团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成效显著的工作业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