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论治(即论证治疗),是依据辨证的结果, 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 段(或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论治过程的步骤,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 选方和据方施治等方面。
(3)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 延续、目的和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 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 应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2)联系
症、证、病三者的联系,类似由点所构成 的纵横交错关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即“点”),病、证、症三者统一在人体 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病和证都由症所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 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 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 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 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 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 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 治过程中,必须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 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Biblioteka Baidu)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① 立论依据:重视情志对机体的影响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③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④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就病与证而言,两者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
的认识,但是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 点在现阶段,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具有可 操作性。症与证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象与本质 的不同(症仅仅是疾病的现象,而证能反映 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是确定治法、处方遣 药的依据,而孤立的症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 本质,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三) 恒动观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 其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是自然 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赖以获得必要的生 存条件,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天时、气 候、地理等)必然相应地在人体引起生理 或病理性的反应。
养生学中的“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等方法;临床上的“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制 宜”等诊疗原则,以及针灸治疗上的“子午流注” 等方法,均是其整体恒动观的体现。
LOGO
诊治上的整体性
在诊察疾病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来推测内在脏腑的 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 依据。 在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 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则与 治法。
在康复治疗疾病时:应形神共调;尤其应当重 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的作用,即强调首先“治神”。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a.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一年之间季节气候的 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b.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适 应性调节。
c.地域环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 体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
③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a.人体受不同季节异常气候变化的影响, 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 季节气候的变化,还可加重病情等。 b.疾病病情的轻重可随昼夜晨昏人体阳气 的消长而发生变化。 c.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 差异密切相关。
3.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1)辨证(即辨识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 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 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 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 辨病性和辨病势等四个方面,即辨明疾病从 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日月的阴晴圆缺、昼 夜的晨昏更替、四季的寒暑迭换,对人的血压、体 温、情绪、智能,内分泌的调节、生老病死、药物 作用的发挥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 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 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 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 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 证候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就单个症状 而言,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 现象。症状与体征相对来说,症状是指病人 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 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 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 舌象、脉象等)。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深化对疾病本
质的提示和认识,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 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全局性。在临床上,要 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必须贯彻“以辨 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诊治原则。即首 先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 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 认识;再运用辨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 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 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 当时该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 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 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通过创造有 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利的社会支持,以及 通过自我精神调摄,提高个人对社会环境的 适应能力,来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 的精神刺激,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 发生,或促使疾病好转、痊愈。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 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 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失 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 程。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主要指社会的变迁及个人 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造就了个人的身 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③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会损害人的 身心健康;
不利的社会环境,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 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恶 化,甚至死亡。
④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