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文学的名词解释是

合集下载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2章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答: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答:抒情话语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答: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业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 2)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 “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二)之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二)之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二)之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 小说(Novel):一种长篇故事性的文学形式,通常以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为基础。

2. 诗歌(Poetry):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表达深层意义为特点的文学形式。

3. 戏剧(Drama):一种以对话和行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学形式,通常在舞台上演出。

4. 散文(Prose):一种不受特定韵律和节奏限制的文学形式,通常以故事、评论或描述为主。

5. 自传(Autobiography):一种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文学作品。

6. 传记(Biography):一种以某个人的生平事迹为基础的文学作品。

7. 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学术研究领域。

8. 现实主义(Real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和真实性。

9.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个人情感、幻想和想象力。

10. 象征主义(Symbol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使用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层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以激进的态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主要发表的是散文。

语丝文体: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带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具有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的特色。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城里,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评以及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只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

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

创造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抒情的名词解释

抒情的名词解释

抒情的名词解释抒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内心感受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文字、音乐和绘画等方式,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觉、思想和情绪以独特的方式传达给他人。

抒情可以是个体的情感宣泄,也可以是对社会和环境的思考与反思。

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自己,也有助于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抒情的艺术形式各有特点。

在文学中,抒情可以表现为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散文、小说等。

比如,大量的古代诗歌或现代纯文学作品都是诗人或作家抒发内心情感的产物。

而音乐则以旋律和节奏为媒介,通过乐器演奏或歌唱来表达情感。

音乐中的情感抒发可以是欢乐、悲伤、愤怒等,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技巧能够引起不同的情绪共鸣。

绘画也是一种抒情的方式,画家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绘画作品被视为画家内心情感的抒发,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与思考。

抒情并不是简单的情感发泄,它也是一种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抒情,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价值。

抒情作品能够让人们关注并思考生命的喜怒哀乐,体会不同情感所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例如,一首感伤的诗歌可以引发对生命的思索,而一首激昂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勇气。

抒情艺术作品能够将个体的情感融入到普遍人类的体验之中,让人们产生共鸣与认同。

现代社会中,抒情不仅仅是个体的情感宣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情感交流和社会沟通的方式。

通过抒情作品,人们能够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共享情感建立连接。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抒情文字或音乐分享,能够让人们互相了解、关心和支持。

这种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和压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情感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总之,抒情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抒发个体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抒情作品在情感宣泄的同时,也能够引发共鸣和思考。

它不仅是一种个人表达,也是一种社会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抒情成为了人们表达与分享情感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们的情感管理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抒情诗的名词解释

抒情诗的名词解释

抒情诗的名词解释抒情诗,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学形式,通过表达诗人内心真挚情感而引人入胜。

它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心境为主,通常以自由的形式和具体的意象来构成,以情感的流畅和韵律的和谐为特征。

在文学创作中,抒情诗是表达人类最柔软、最婉约的情感的一种形式。

抒情诗的创作灵感来源广泛,可以是诗人的个人感受、对自然景色的触动、对生活琐事的思考,甚至是对具体人物、具体事件的回忆与咏怀。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诗人透过诗篇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读者得以与诗人产生共鸣。

因此,抒情诗往往具有柔情、细腻并富于音乐性的特点。

抒情诗并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可以是长诗、短诗,也可以是自由诗、押韵诗。

但无论形式如何,抒情诗都以表达真情实感为首要目标。

它运用明喻、隐喻、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以巧妙的语言和抒情的意境展现出内心的纷繁情感。

通过诗人所选择的用词和表达方式,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细腻与深沉。

抒情诗的创作往往要求诗人对情感的细腻触动和灵敏直觉。

通过对具体细节的观察和感知,诗人能够准确把握自己当下的情绪变化,并将其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

诗人运用感性的语言和意象,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出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与丰富层次。

抒情诗的创作过程往往需要诗人有着极高的审美情操和文学才能,以及对生活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从而,抒情诗不仅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自由独立的创作形式。

它能够让诗人在舞动的文字间感受自由飞扬的灵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化作文字的绚丽色彩。

抒情诗作为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力和深远的人文内涵。

它是人类情感与思维交汇的产物,也是心灵与文字交融的见证。

抒情诗以其独特的韵律之美和手法之奇,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总之,抒情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灵敏的触感,通过诗人的内心倾诉和读者的共鸣,传递出情感的美好和深刻。

它是文字世界里的舒缓音符,是感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抒情诗都持续着它延绵不绝的魅力,为人们带来一份深入人心的情感体验。

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文学名词是用来描述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或文学理论的专门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名词的解释:1. 小说:一种长篇故事性的文学作品,通常包含人物、情节和背景设置。

2. 诗歌:一种利用韵脚、节奏和意象等修辞手法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3. 戏剧:一种通过角色的对话和行动来表达情节、观点和主题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指演出的艺术形式。

4. 散文:一种不使用诗歌形式的散文作品,以叙事、描写和议论为特点。

5. 史诗:一种叙述英雄传奇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诗歌形式。

6. 寓言: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传递道德或寓意的文学形式,常常包含人物化的动物或物体。

7. 韵文:一种使用韵脚的诗歌形式。

8. 抒情诗:一种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诗歌形式。

9. 叙事诗:一种通过叙述来讲述故事或事件的诗歌形式。

10. 渲染:一种通过描写细节和氛围来表达情感或场景的文学技巧。

11. 刻画:一种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个性、思想和情感来使其栩栩如生的文学技巧。

12. 比喻: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传递意义的修辞手法。

13. 暗示:一种通过暗示或间接暗示来传递意义或创造悬念的修辞手法。

14. 反讽:一种通过用词或语气的反差来传递愤怒、嘲笑或讽刺的修辞手法。

15. 典型:一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文学人物、情节或主题。

16. 悬念:一种通过悬而未决的情节发展来引发读者的紧张感和好奇心的文学技巧。

17. 主题:一种作品中表达的基本思想、观点或价值观。

18. 道德:一种在作品中传递的道德准则或价值观。

19. 简洁:一种通过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风格。

20. 风格:作家独特的写作方式,包括词语选择、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这些文学名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用于文学研究和批评中。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抒情: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散文:狭义为“抒情性的散文”,即近于五四运动初期的“美文”;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议论为主的杂文、杂感,还有回忆录、人物传记,写实性的史传文学。

散文三大家:秦牧,刘白羽,杨朔工业题材小说: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城市有其不可忽略的重要性,也有急迫需要表现的对象,这就是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以及发生于工厂、矿山、建设工地的矛盾斗争。

这一文学题材被严格限定为“工业题材”创作。

历史革命小说:这一文学史命名所指称的“历史”具有“既定”的性质,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也就是说,讲述的是中共发动、领导的“革命”的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过程之后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

题材概念和当代的理解:一、作家“选取它充分熟悉、透彻理解、他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为自己加工提炼的对象”;因而“题材对于具体作品,都是“特定”的。

二、“指的可以作为材料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在当代论及题材,一般指后一种的理解。

“题材”问题,被认为是关系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程度,关系到“文学方向”的确立的重要因素。

在左翼作家看来,选取何种生活现象作为创作的题材,关系到这种文学的“性质”。

五六十年代作家批评家:一,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第二,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的区分。

赵树理后期作品衰弱的原因:从作家生活的环境而言,战争年代“解放区”的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与赵树理的写作追求存在着更多的协调性,留给作家创造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容纳他个感性的、民俗文化的艺术想象;他那时对农村传统习俗和观念所期望的更新,也与革命政治在农村所推动的变革,有许多重合之处。

到了50年代,不仅文学写作的规范更加严密,而且基金的经济、社会变革进程对农村传统生活的全面冲击、损毁。

“社会发展”与“传统”的冲突,引发作家尖锐的不安,他那种建立在对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体认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想象,收到抑制而不能施展。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大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专用,全面,精炼,适合背诵)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大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专用,全面,精炼,适合背诵)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一>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流派、社团、理论、小说名词解释。

1 .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指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发起,以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后又相继创办了《文学旬刊》及《诗》月刊等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写法上一般倾向于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因此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2. 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

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

其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求文学的“全”与“美”,侧重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推崇创作的“直觉”与“灵感”,主要受到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及“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主要成就: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等作品。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

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

其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主要代表人物李初梨、冯乃超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3.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 -1925 )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 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 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文学创作方法的名词解释

文学创作方法的名词解释

文学创作方法的名词解释文学创作方法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以实现作品的表达、传达和艺术效果。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节、描绘环境,以及表达思想、情感和主题。

下面将对几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方法进行解释。

1. 描述法描述法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

作家通过描写景物、人物和情境的方式,使读者感知到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描述法注重细节,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比喻手法,使作品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2. 对话法对话法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示情节发展和角色性格的一种创作方法。

通过对话,作家可以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对话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与他人的关系,对故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 叙事法叙事法是将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一种创作方法。

通过叙事法,作家可以将故事情节有条不紊地展开,使读者能够明确故事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行动动机。

叙事法可以是直线叙事,也可以是回环叙事,通过把握好时间和顺序,让读者产生连贯感和紧密性。

4. 感受法感受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感来表达作品主题和情感色彩的一种创作方法。

通过感受法,作家可以让读者深入人物内心,了解其痛苦、欢乐、迷茫等情感状态。

感受法要求作家深入思考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感受,通过语言的表达力打动读者的心灵。

5. 想象法想象法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作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构建出虚构的故事世界。

通过想象法,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奇幻的环境和动人的情节,使读者进入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文学世界。

想象法要求作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创作中善于构思和编织故事。

6. 抒情法抒情法是通过直接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借助音乐性语言和美感的文字,以达到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目的。

抒情法可以是借助于诗歌、散文等形式,通过表达作者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追求,打动读者的内心。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文学史简介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对文学作品、创作理论和创作者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时期、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变革和创新。

现代文学史则是对近现代文学发展的研究,主要涉及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文学。

二、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中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强调个体主义、思想自由和形式创新,与传统文学观念和传统写作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在风格上常常突破现实和传统框架,玩弄语言和意象,追求心理意识流的描写和抽象的表达方式。

2.现代派现代派是20世纪文学中的一股潮流,与现代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不同于现代主义注重形式创新,现代派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现代派文学作品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质疑,以及对科技、工业化进步带来的影响的思考。

3.意识流意识流是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技巧。

它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思绪和意识状态,使读者更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到更加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在意识流小说中,作者常常通过对人物的内心独白、闪回和割裂的叙述方式,展现出复杂的思维和情感变化。

4.现代感现代感是指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现代社会特征和时代精神。

它可以表现为对现代科技、工业化的追求和关注,对社会变革和个体命运等方面的思考。

现代感不仅仅是一种主题,更是一种审美取向,体现了现代人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困惑。

5.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思潮和文学流派。

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批判,强调语言的相对性和多样性,拒绝固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混杂、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强调对权力、历史、身份等概念的怀疑和颠覆。

6.社会写实主义社会写实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批判。

社会写实主义作品通常关注社会问题、人民生活和阶级斗争等主题,通过对社会冲突和社会历史的描绘,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辞赋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辞赋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辞赋名词解释古代文学辞赋名词解释:辞赋名词解释(一)1、辞赋的概念辞赋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属于抒情文学。

它用丰富多彩的笔调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所以,辞赋最早称为“赋”或“赋体”。

后来又叫“辞赋”,沿用至今。

“辞”是“辞章”的简称。

“赋”是“铺采摛文”的省称。

“辞”主要是指的文学作品的形式;“赋”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内容。

“辞赋”合称“辞赋”。

2、辞赋的分类辞赋按照写作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别赋”和“骈赋”两大类。

(二)辞赋的体制和格式1、辞赋的体制辞赋是在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源于诗,又与诗有别。

辞赋在形式上表现出特殊性:它的篇幅长短不一,篇幅较长的叫做“赋”,篇幅较短的叫做“辞”;有的把“赋”和“辞”统称为“辞赋”;也有人认为辞赋就是赋体,而且有所谓“三都赋”,即《东都赋》、《西都赋》、《南都赋》。

(1)体例(二)辞赋的体制和格式三、辞赋的特征1、雅言韵语,繁文缛节;2、言约旨远;3、注重细节描写,刻画性格;4、多用排偶句式;5、抒情议论交融。

四、辞赋的作家1、赋的鼻祖屈原,开创了赋体,并将辞赋从哲理性转变成艺术性;2、“三都赋”的作者扬雄,将赋的文体转向叙事性;3、汉代大赋家司马相如,开创了汉赋体制;4、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汉大赋”的先河。

五、辞赋与骈文辞赋这种文体和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严格的格式限制,无严格的体制约束。

因此可以说,辞赋和骈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辞赋和骈文,常常是交错在一起的,比如像辞赋中引用的古代散文,便可称为“古赋骈文”。

五、辞赋与骈文辞赋这种文体和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严格的格式限制,无严格的体制约束。

因此可以说,辞赋和骈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辞赋和骈文,常常是交错在一起的,比如像辞赋中引用的古代散文,便可称为“古赋骈文”。

抒情散文名词解释

抒情散文名词解释

抒情散文名词解释
抒情散文是一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体裁,它以作者的个人情感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作者对生活、自然、人生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抒情散文的特点在于它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它不像议论文那样注重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而是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来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抒情散文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艺术性,它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创造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抒情散文的内容可以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自然、人生、爱情、友情、家庭等等。

它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琐事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也可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

抒情散文是一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体裁,它具有情感真挚、形象生动、艺术性强等特点,是一种非常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体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文学的名词解释是
在文学领域中,抒情文学是一种通过表达个人内心情感和体验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将作者的感受和思想传递给读者。

抒情文学通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形式展现个人感情,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抒情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例如中国古代的赋和诗,以及古希腊的抒情诗。

这些作品通过豪迈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抒情文学的特点是情感的直接传递。

它不像叙事文学那样着重于情节的展开和事件的发生,更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体验。

通过描写作者的感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进而与作者建立情感共鸣。

抒情文学可以深入探索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作者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可能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手法。

例如,一些诗人可能使用隐喻和象征手法,通过比喻和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而散文和小说则更注重使用真实的情节和对话,以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情感的真实性和真实性。

另外,抒情文学还可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许多抒情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作品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深度思考,使他们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看待世界。

抒情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传递。

一个好的抒情作品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它可以引发读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思考,让他们更加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抒情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通过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创造了一种情感共鸣和情感传递的美妙体验。

它的特点是情感的直接传递和情感的多样性。

抒情文学引发读者对自己情感和人生的思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