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十二讲 抒情性作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2章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答: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答:抒情话语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答: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业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
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 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 讲故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总带有作者个人的主 观情感因素,具有情感的性质,所以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 属性。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Lyric)这一词是从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的。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声调与情调的关系:
②抒情也是一种三社会个交流主; 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1、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①抒情内容的含义; ②抒情话语的含义; 2、二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 2、“诗家语”的意义与作用。
1、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 ②抒情也是一种社会交流;
3、真与幻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博喻、隐喻和借喻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司空图) (二)倒装与岐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一)抒情角色的含义; (二)抒情角色的类型: 1、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第一人称的抒情是作者直接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一种抒情方式 2、代言的抒情方式: 代言的抒情方式则是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吻来抒情。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完整word)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1。
词义与含义西方:Lyric:抒情诗、抒情短歌中国:抒情写意的传统文学。
抒情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与叙事性文学相对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是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2. 抒情与叙事的主要区别。
P257(重点)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②话语形式—话语意义③心灵的自由度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抒情诗、抒情散文、诗化小说抒情诗:颂诗、哀诗、情诗、讽刺诗、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闺怨诗等。
二、抒情与现实 P258问题:抒情能不能反映现实?三、抒情中的自我表现 P259科林伍德: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表现的个人性表现的社会性“诗人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向人们讲话.”四、抒情与宣泄 P261(重点)共同点:内心情感的释放不同点:宣泄:无节制、无理性的情感释放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情感构造:将情感转化为可见的语言形式“感情真烈时,不宜作诗,否则容易将诗美杀死。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一、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构成要素: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抒情内容: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及意义.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注意: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P263语言的功能通信功能:日常语言表现功能:抒情话语“诗家语”陌生化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1。
主要结构要素 P265:声音、画面、情感经验①声音的音乐性声调、音韵、节奏②画面的形象性 P267诗与画、情与景③情感经验(内容层面)第三节抒情方式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1。
比喻与象征2。
倒装与歧义(双关)3。
夸张与对比4。
借代与用典二、抒情角色1。
含义:抒情主人公形象2。
常见的抒情角色①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惠特曼:《自己之歌》我知道我自己何等尊严,我不需让我的精神为它自己辩解或求得人的理解,我知道根本的法则就永不为自己辩解。
我是怎样我便怎样存在着,即使世界上没有人了解这一点……"一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我的船长》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第 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 • • • • 结构因素: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2.声调与情调 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二)景与情
• 1.诗与画 • 2.情景关系 • 3.真与幻
第三节
抒情方式
•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是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使用的用语方法 (一)比喻与象征 (二)倒装与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二、 抒情角色
• 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 位。 • (一)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作者直接表现自己的内心生活的一种抒情方式。 • (二)代言的抒情方式 • 以他人之口吻来抒情 • 借他人之口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 外抒情层 内抒情层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 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 情感与意义。 •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 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 声音组织和富有意韵的画面组织来体现 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世界。
(二)普通话语与抒现作家 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 第一节 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七弦琴 屈原《九章.惜诵》《毛诗序》《文赋》 抒情偏重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 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属性。 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特殊戏剧。
二、抒情与现实
• 抒情不脱离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与评 价。 • 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1.对象是社会 1. 生活的精神方面。2.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 2. 象之间的特定关系。具有主观性。3.抒情 反映具有评价性。 • 1.受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制约。2.有较高 的心灵自由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抒情性作品答: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抒情性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中的唱词也多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
3.抒情话语答:抒情话语是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的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它将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简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答: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指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在一般情况下,抒情性作品由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组合而成,其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5.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
“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 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 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 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 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 同构的形式。”
苏珊·朗格
nger, 1895 —1985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王国维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为有境界,也是 将情感作为“写”的对象。
创造能表现真感情的艺术形式
❖ 抒情性作品应表现自己的真正情感。 ❖ 科林伍德:“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
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 术。”([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5,156) ❖ “自己的感情”,强调抒情性作品表现“真感情” 是必要的,因为有可能“为赋新词强说愁”。 ❖ 抒情性作品是为表现自己的感情而创造艺术形式。
“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 就好像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 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 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 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 长。”
什克洛夫斯基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
Victor Shklovsky,1893—1984
❖ 社会属性 作品的创造与接受具有社会性
抒情自我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
❖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 意识形态的联系。(教材,266页)
❖ 真诚的抒情使自我的抒情成为族类的抒情,不必刻 意追求与外在意识形态的一致。
四、抒情与宣泄
❖ 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 ❖ 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
❖ 比喻与象征 ❖ 倒装与歧义 ❖ 夸张与对比 ❖ 借代与用典
文学概论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什克洛夫斯基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
Victor Shklovsky,1893—1984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5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 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 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 “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6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
1、抒情诗,有颂诗、哀诗、情诗、田园诗、 山 水诗等。李煜《虞美人》 2、散文,特别是散文诗。如鲁迅《野草》。 3、戏剧和小说, “诗化小说” 。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4
关汉卿《窦娥冤》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 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个怕 硬欺软,却原来也是这样顺水 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 地?天也,你错堪贤庸枉做天! 唉,只落得两泪涟涟!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辛弃疾
14
2、反常化
反常化的抒情话语使我们重新感受 熟悉的世界。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 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你所知的那样; 艺术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 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 就理应延长。”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1、抒情自我充分地吸收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与 个性气质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感受世界、认识世 界和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方式。 2、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3、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 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如:北岛的《回答》就与 文革后苏醒的人道主义的 崛起有着重要联系。
2020/10/2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 价
❖ 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化景物为情思¡±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 系。
四、抒情与宣泄
❖ 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 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与普通情感宣泄不同
❖ 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 情感的构造
❖ 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 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
❖ 抒情诗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
莱辛
❖ 莱辛(Lessing ,1729—1781) ❖ 诗画之分是欧洲美学史上一个重要问题,莱辛在1766年写作《拉奥孔》或称《论
诗与画的界限》一书,主要针对温克尔曼的观点 ❖ 雕塑中拉奥孔没有像诗中那样怒吼,是出于造型艺术对于美的要求
景与情
情景关系
❖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 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 改造普通话语:诗家语和陌生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本节概述:抒情(lyric)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抒情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审美宣泄。
知识点1: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知识点2:抒情与现实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感情源于对现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
对现实感受的深浅,又往往取决于对现实认识的深浅程度。
所以,抒情总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
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其次,抒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知识点3: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重点)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
与偏重于客观再现的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
自我不是与社会截然对立的,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所以,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知识点4:抒情与宣泄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
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附录1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跳煎黄蕊色,碗特尘花。 夜后道陪明月,展前命对朝商。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前岂堪 夸
•
•
附录1
2抒情话语的创造是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 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 出极富个人表现性的话语形式。经常采 用倒装、歧义、隐喻、象征等方法进行 陌生化处理,使其富有余味。
附录1
声音与形象情感的完美结合 更 流恰 这雨 自 有 黄 心 晚 三 乍 冷 待 《 次, 怎 谁 花 , 暖 冷 来 杯 离 踏 问 行 似 手香红橘嫩,齿软越梅酸 第到 生 堪 堆 却 风 两 还 清 声 更恨 马 一君 ,黄 得 摘 积 是 急 盏 寒 清 声 韩偓《幽窗》 蹄 恰 怎昏 黑 ? , 旧 ! 淡 时 , 慢 远 江能 清 一、 ?守憔时雁酒候凄》 如 有 “一念便好,盖不是说‘香’是香,便连其‘红’ 还 春 夜 个点 梧 着 悴 相 过 , , 凄 寻 生春 月 水几 字、‘橘’字亦刺激嗅觉,甚至‘手’字为鼻音。‘齿 愁点 桐 窗 损 识 也 怎 最 惨 寻 草 字滴 更 儿 , 。 , 敌 难 惨 觅 向多 软越梅酸’,不得了,牙倒了,盖多为齿音,刺激牙。 了滴 兼 , 如 满 正 他 将 戚 觅 愁 东 此非好诗而好,便是因诗感好。” —— 顾 , 得。 细 独 今 地 伤 、 息 戚
附录1
对仗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越过行与行之间的阻隔,两句之中的意义、甚至感觉上的音 事异而义同 乐节奏也产生了响应关系,使两句之间表达的密度而减少了语 词的空隙,使意义上产生了一种“向心力”或“合力”。 敏捷诗千首 两句之间意义的差异、视境的错位与语词内涵的对立,又使 飘零酒一杯 这两句之间产生了一种“对抗”的力量。 理殊而趣合 小楼昨夜风吹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12抒情性作品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拔扈为谁雄?
— 杜甫《赠李白》
读李诗者于雄快 之中,得其深远 宕逸之神,才是 谪仙人面目。
——清• 沈德潜《唐诗别裁》
几个问题: 1. 《将近酒》与现实反映? 2. 《将近酒》中的自我与社会? 3. 《将近酒》中的抒情与宣泄?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的内容具有“不可言传”性--朦胧、 宽泛--抒情话语的组织形式:声音、画 面。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1. 声音、画面的推敲 2. 语言规范的改造-“诗家语”、“陌生 化”
古诗词吟诵
1. 广西客家--李白.静夜思 2. 粤语----李白.静夜思
3. 海口----李白.静夜思
4. 山东----李白.静夜思 5. 戴君仁---李白.峨嵋山月歌 6. 文怀沙---诗经.黍离
(二) 景 与 情 1. 诗与画
德国.莱辛《拉奥孔》论诗与画的区别:诗-动态的时间性表 现。画-静态的空间性表现。 中国诗与画的特殊关系: (1) 散点透视-焦点透视 (2)神韵.表现-形似.再现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诗与画的不同点-238页
二、 抒情作品的结构 (一)声与情
1. 诗与乐
(1) 诗乐同源:最古老、最现代。 (2) 诗乐有别
《南风歌》
太古遗音、天人感应 黄龙负图、凤凰来仪 南风之时兮,阜吾民之财
南风之熏兮,解吾民之愠
古琴家.高仲钧.唱诵
2. 声调与情调
声情并茂 3. 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节奏有三层:声音、画面、情感--异质 同构。
、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抒情必具有强烈的自我感情色彩, 抒情中性:
1. 创造过程-作者与“隐含的读者”的心灵交流。 2. 抒情中的意识形态内容 3. 诗人的伟大情怀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2章 抒情性作品 【圣才出品】
第12章抒情性作品[视频讲解]12.1复习笔记一、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1.抒情与叙事的区别(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专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
此外,散文也是创作抒情性作品所采用的文体。
(二)抒情与现实1.抒情与现实的关系(1)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2)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通过创造性想象,抒情主体把现实之物转化为灌注了主观情思的形象,使外在世界成为一个与内心世界协调融洽的审美世界。
2.抒情的反映方式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1)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以,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3)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3.文学抒情的特点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却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
超越时空的自由是抒情最根本的特性。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1.抒情中的自我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
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2.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
各种社会关系都会对个性自我发生影响。
3.抒情中自我与社会的关系(1)自我表现的社会属性还可以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中见出。
抒情是一种社会交流,作者表现自我的感受同时意味着向隐含的读者进行心灵的交谈。
(2)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抒情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在审美化的情感反映和评价中,抒情自我总是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2章抒情性作品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答:文学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
其区别在于:(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抒情与叙事的这些基本差异体现在从内容到话语形式的诸多方面。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试举例说明。
答:抒情话语主要突出了语言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被凸现出来,造成一种高低、快慢、长短有规律的音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
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被改变了词性,丰富了它的表现力。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不用一个联系词,直接把六个形象组合起来,使句子的叙事性减弱,加强了它们象征情感的力量。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答: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景语,即文学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
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
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付诸文字。
景与情,情与景,两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
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作者的感情,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1、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地表现内心情感的文学活动。
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一般与叙事性文学作品相对。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抒情指偏重于表现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抒情指“表达情思”。
2、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区别:抒情性作品偏重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它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
诗,特别是抒情诗,是抒情性作品最主要的体裁,最典型的形态;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也以抒情见长;一般而言,戏剧文学以叙事为主,但中国的戏曲文学却以抒情写意为主要特征;小说是叙事性作品的主要体裁,但有些小说具有鲜明的抒情性,被称为“抒情小说”,这种小说兼有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双重品格。
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它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当然,分类总是相对的,在叙事性作品中可能有抒情因素,在抒情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
二、抒情与现实1、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评价。
情感来自对生活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
2、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其特殊性在于:①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往往反映特定的社会心理、精神状态与时代精神。
②抒情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反映具有强烈地主观色彩。
③抒情反映具有主体的评价性。
④抒情不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通过创造性想象,抒情主体把现实之物转化为灌注了主观情思的形象,使外在世界成为一个与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协调一致的审美世界,由此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占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 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汤显祖的《牡丹亭》与 明朝中叶市民阶层的兴起、 个性解放思想的萌芽有密 切关系。
莱辛
莱辛(Lessing ,1729—1781) 诗画之分是欧洲美学史上一个重要 问题,莱辛在1766年写作《拉奥孔》 或称《论诗与画的界限》一书,主 要针对温克尔曼的观点 雕塑中拉奥孔没有像诗中那样怒吼, 是出于造型艺术对于美的要求
景与情
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 重要概念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 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声音层和画面层 的象征功能 改造普通话语:诗家语和陌生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陌生化
陌生化是对抗机械化的利器,使我 们重新感受这个我们已经烂熟的世界。
——李白:《春思》
本章小结
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 功能?试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 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 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矣。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声与情 景与情
声与情
诗与乐同源 声调与情调 平仄关系、押韵、格律 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景与情
诗与画相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莱辛:诗是时间性的语言艺术 画是空间性的造型艺术 中国画“散点透视”,与抒情诗相 近
四、抒情与宣泄
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 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 与普通情感宣泄不同 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 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 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
“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 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 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 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 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 同构的形式。”
——苏珊· 朗格:《艺术问题》
苏珊· 朗格
nger, 1895 —1985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 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 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 抒情诗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
第二节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景与情
真与幻
诗的真实,在于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 逻辑的真实。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 精不诚,不能动人。”……诚身修辞, 非有二道。试观杜公,凡赠寄之作,无 不情真意挚,至今读之,犹为感动。无 他,诚焉耳。
“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 就好像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 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 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 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 长。”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
什克洛夫斯基 Victor Shklovsky,1893—1984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
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 (lyre)一词演变而来 陆机:诗缘情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 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 叙事性作品相对
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方东树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比喻与象征 倒装与歧义 夸张与对比 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二、抒情角色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有男性作者采用女子 口吻代言抒情的作品。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