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龟鳖产业协会生态养殖专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龟鳖产业协会生态养殖专栏

作者:暂无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5年第20期

何力长江水产科学研究所

近年来,中华鳖养殖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中华鳖养殖产量由1993年的4400吨发展到2013年的34.37万吨,各地养鳖的热情不减。苗种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中华鳖苗

种生产量约占所需放养量的一半左右,缺口依然较大,成规模的鳖养殖场一般进行自繁自养,

在苗种的引进上也按照各自的认识进行引种开发,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对我国中华鳖种

质的优劣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我国鳖类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和斑鳖,后两种品种数量很少,

中华鳖是我国目前养殖的主要种类,因我国南北东西之间气候差异,各地域之间出现了一些中

华鳖地理品系,在外形上存在一些差异,生长性能上也呈现不同的优势。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等境内的黄河鳖(黄河品系)体大裙宽,体色微黄,生

长和繁殖性都能好;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区的湖南鳖或湖北鳖(洞庭湖品系),成体外形较好,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与太湖品系差不多,口感较好;分布在湖北东部和江西及福建北部地

区的江西鳖(鄱阳湖品系),成体青白美观,稚鳖腹部橘红色无花斑,生长速度类似太湖品系;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太湖花鳖(太湖品系),背上有多个花点,腹部有块状花斑,抗病力强;分

布在广西的黄沙鳖(西南品系),体长圆、腹部无花斑、体色较黄,大鳖体背可见背甲肋板,

生长速度在工厂化环境中比一般中华鳖品系快;主产我国台湾南部和中部的台湾鳖(台湾品系),适合工厂化养殖小规格商品生产,但不适合野外池塘多年养殖等等。我国中华鳖不同品

系在生长速度和群体产量上,以黄河鳖最好,湖南鳖及江西鳖也相当不错。

我国鳖的育种以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为主要技术,在此技术上产生了新的品系或新的品种。例如清溪乌鳖, 1998年采用群体选育方法,以形态特征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选育而

成的新品种,该品种全黑体色遗传稳定性达到l00%,背部有深黑色斑纹,从吻端到四肢脚爪

及尾的腹部为黑色,营养价值高。中华鳖日本品系,是浙江在引进日本中华鳖的基础上经6代

12年驯化、筛选和培育而成,外形美观,裙边宽度与鳖体背的长度比例达到37%,比本地中华

鳖多5%,整体外观似野生中华鳖,蛋白质含量达到18%,生长快。墨底鳖,是广西从天然江河

选育出来的地方优良品种,体形、体色、味道和含肉率均优于其他品种。杂交育种技术已经广

泛应用于鳖的良种选育中,主要针对不同地方品系中华鳖进行杂交。

我国龟鳖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突破控温养殖技术后,发展日新月异,产量剧增,年产值约200多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龟鳖养殖基地。从2005年开始,国家、地方和企业都对龟鳖的良种和苗种生产高度重视,各地区基本都建设了一定规模的良种基地,如山东聊城的黄

河品系良种场、广西平南的西南品系(黄沙鳖)良种场、湖南汉寿的中华鳖良种场等。近年来,我国苗种的繁育技术有了长足提高,从培育后备亲龟鳖至成熟的成活率和产卵受精率,孵化出

壳率都逐步提高,年产受精卵已达50枚以上,与1995年比较,提高了近1倍,而受精卵的孵

化率与1995年比较,提高了近50%。而苗种培育时,从采用工厂化人工可控培育技术后,比传

统的野外培育,不仅周期缩短,而且产量也大幅提高。

龟鳖种业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7个国家级龟鳖原良种场、1个中华鳖全国现代

渔业种业示范场、在建1个中华鳖遗传育种中心、1个乌鳖良种场和1个黄河鳖良种场。近几

年来,相关省份通过农业部水产良种工程、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省水产种子种苗工程等

专项资金,扶持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龟鳖良种繁育体系,相继建设了中华鳖国家遗传育种中心,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龟鳖良种场,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繁育基地。

我国龟鳖产业经过几十年风雨,基本步入发展的平稳期,但在平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

多影响种业创新和可持续良性发展的问题。

在苗种发展方面,我国的龟鳖苗种,特别是鳖的苗种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以国内的中华鳖为主,由于工厂化养鳖试验成功,苗种的需求量剧增,苗种短缺引起产业界高度关注,但

因繁育技术的落后,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外来的苗种开始大量进入我国,混乱了国内中华鳖的

种质。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对龟鳖苗种和良种建设开始提上日程并加快了步伐,至近年来,我

国苗种的自给率已达到90%。从2005年开始,无论是国家、地方和企业都对龟鳖的苗种生产高

度重视,目前我国各地区基本都建有一定规模的良种基地。

中华鳖产业发展虽较快,但可持续发展不稳定,种业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乱引种现象严重,缺乏科学性指导。国家在中华鳖引种的基础研究方面,缺乏投入,养殖者的引种没有技术指导,且缺少监督管理。我国中华鳖地域品系的生长和繁殖性能在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得

以体现,而一旦离开本土环境,其不但无优势可言也很难与引入地的土著品种竞争,如黄河品

系在引入到浙江后在外塘养殖过程中抗病性能明显差于当地的纯太湖品系,实践证明,该品种

在华东地区如从苗开始直接在野外养成商品,四年的养殖总成活率只有20%。二是杂交无序,

易引发种源污染。“英明中华鳖”和“绿卡鳖”都是不同品系杂交选育的成功范例,在这类似

范例的影响下,这几年各地几乎掀起了一股杂交热。杂交活动利用了优势性能用于生产,但在

缺失管理的情况下,也易产生负面结果,造成对我国中华鳖的种质污染。三是种质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产品加工严重滞后。目前在我国市场上中华鳖的加工产品比过去有些增加,但这些加工

产品基本仍属于粗加工,对不同品系中华鳖的营养价值缺乏研究与有效的宣传,还没有提炼中

华鳖中有效成分作为治疗药品和保健品的精细加工,这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鳖类养殖国最大的

产业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