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

合集下载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第二版)教案第二章第四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四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第二版)教案第二章第四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四
2.要在操作中学数学
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他们缺乏理解事物的抽象关系的基本观念及相应的感性经验,他们的推理要借助于具体形象和操作来进行。
3.要借助于表象的支持
例如,幼儿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往往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一是先进行实物的加减(具体水 平的运算),如 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是几个苹果?然后通过口述应用题(可不用实物)练习加减(表象水平的运算);最后才逐渐过渡到只用加减算式的符号来进行运算(抽象水平的运 算),即2+3=?。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概念的内化过程,而其中事物的表象起到重要的作用。
任何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反复的、经常的练习才能巩固。
案例分析:排排队(数学领域.小班)
活动目标:
1.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推理事物变化的规律。
2.愿意大胆表述所排列规律的方法。
3.体验按规律排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观看演出的经验。
2.材料准备:PPT课件、幼儿操作材料、红色和黄色入场票、开 火车音乐、小兔子和小熊头饰。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
1.认知理解型活动
认知理解型活动,主要目的是理解有关的数学概念,掌握相应的技能。如“什么是长方 形”“什么叫相邻数”“认识时钟”。
2.操作游戏型活动
操作游戏型活动,主要目的是运用已有经验,练习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找座位”(序数)“数字接龙”“比高矮”“几何形体分类”。
4.给小兔子、小熊(教师扮演)送花,表演节目,活动结束
点评:
(1)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排序”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需要他们运用有限的数、量、形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连贯的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规律”的东西。排序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简单的判断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洋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洋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洋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洋流的学习,简单地了解洋流的概念,掌握洋流的分类方法。

2.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1.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1.多媒体课件2.电子教鞭七、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启发式讲授八、讲授提纲九、教学过程【播放案例】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

有趣的是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的是距离较短的路线,而第二次哥伦布走的是距离较长的路线。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上述案例中为什么哥伦布第二次走的距离较长的路线反而比第一次花的时间更短呢?答案:顺风顺水这里所指的水就是洋流【导入新课】【板书】洋流【教师讲解】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板书】一、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教师导学】请大家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产生大规模运动?促使其运动的动力又是什么呢?洋流可分为哪些类型?【播放视频】演示“风海流”的形成【多媒体放映幻灯片】二战时期德军巧妙运用密度流突破英军的防守用潜艇自由进出直布罗陀海峡的故事【教师点评】盛行风是推动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动力。

必修1第2章第4节洋流教学案例

必修1第2章第4节洋流教学案例
通过课堂的分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归纳比较能力。
【激情展示】
1、教师点名学生展示各自问题的答案。
2、教师根据各组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板书到黑板。
1、被点名学生回答本组问题,同组学生进行补充;
2、其他组学生发现问题并纠错或是阐述不同观点。
通过课堂的展示和评价,从而规范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4)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3)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
(4)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来自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八、板书设计
(一)形成
1、风海流
2、补偿流
3、密度流
(二)分布
(1)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2)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呈逆时针流动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3)北印度洋海域的季风洋流,冬季呈逆时针;夏季呈顺时针流动
(4)南半球40°S—60°S的海域,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着全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洋流性质为寒流。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了解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最后说明了蛋白质、糖类、核酸这三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认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等内容。

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功能、代谢、繁殖和遗传进化、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

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碳的基础上。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报纸等媒体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教学难点(1)多糖的种类。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五、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资料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自主探究法:通过设计情境式问题,结合学生实例,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求,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体验。

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pptx

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pptx

复习与巩固已学知 识,同时为下一知 识点做铺垫。 升华学生的观察比 较能力
识记并在头脑中构 建知识体系
(三)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 糖类和脂质都是细胞内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分布在动植物中,其中糖类分为单 糖 、二糖、多糖。二糖和多糖要水解为单糖才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 动 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2. 糖类和脂质对生命活动有不同的作用,两者都是能源物质,生命系统的一切生命现 象 和代谢活动都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因此它们对细胞和生物体的能量代谢非常重要。
水 化合物”。
答:“不是,因为有
问:“这些糖都是同一种类型 些糖比其它的糖甜,
的糖吗?”及时提出糖类有三类, 而有些糖根本没甜
同时出示几种糖类的分子结构图, 味。”对照屏幕显示
让学生找出里面共有哪些相同点 及课本内容边找边讨
与不同点。 价,调动学生的竞 争意识。
总结: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
学生快速得出结论: 1g 脂肪含有的能量 远大于 1g 糖类的能 量。 学生回顾初中相关化 学知识。并思考其原 因。 讨论得出脂肪是主要 的储能物质。糖类是 主要的供能物质,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 察与解决问题的能 力,同时为下一知 识点作出过渡。 、
解释知识原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 结能力。
着重阐述二糖的种类、几种二糖水 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 通过打比方帮助学
解产物;多糖:介绍淀粉、糖原(动 萄糖分子,为何组成 生理解多糖的种类
物淀粉分布在什么地方)、纤维素。 不同的多糖? (通过打比方帮助学生理解糖类 引导学生思考金刚石
种类和作用,如金刚石和石墨) 和 石 墨 都 是 由 碳 组

第二章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课件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课件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71页,思考氢键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原因?
只要具备形成氢键的条件,物质将倾向于尽可能多地形成氢键,以最大限度 地降低体系的能量。氢键的形成和破坏所对应的能量变化比较小;氢键的形成不 像共价键的形成对方向的要求那么高,在物质内部分子不断运动变化的情况下氢 键仍能不断地断裂和形成。因此,氢键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范德华力的形成】
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一个分子的正电荷端与另一个分子的负电荷 端相互吸引,这种静电吸引力称为取向力。分子极性越强,取向力就越 大。
一个分子受到极性分子的诱导作用,导致正电荷重心与负电荷重心 不重合或距离加大,进而使两种分子之间产生吸引力或使吸引力增强, 这种吸引力称为诱导力。
【范德华力的形成】
卤素单质F2、Cl2、Br2、I2为非极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范德华力 增大是因为它们的范德华力逐渐增强,熔沸点增大。在常温、常压下, 氟单质和氯单质为气体,溴单质为液体,碘单质为固体。
【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熔沸点 范德华力越大,物质熔沸点越高
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溶解度 范德华力越大,物质溶解度越大 思考范德华力和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有何不同? 范德华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而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概念 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它使许多物质能 以一定的凝聚态(固态和液态)存在。
实质 电性作用
特点 ① 范德华力很弱,比化学键的键能小1~2个数量级,其强度一般是 2~20 kJ/mol。 ②范德华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范德华力的影响因素】
分子
Ar
CO
范德华力
(kJ·mol-1)
原子核和电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因此即使是非极性分子,其正电 荷重心与负电荷重心也会发生瞬间不重合;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之 间会产生静电吸引力,这种静电吸引力叫作色散力。分子越大,分子内 的电子越多,分子越容易变形,色散力就越大。除了极性特别强的极性 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以取向力为主以外,其他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往往以 色散力为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自然灾害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自然灾害

2.4自然灾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课前准备我国自然灾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二、新课教学(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的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1。

下面四幅图中,属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环流的是( )
A B C D
2.有关右图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半球暖流 B。

南半球寒流
C。

北半球暖流 D。

南半球寒流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3~5题.
3.若AB线是3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 (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

西半球
4.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 ( )
A。

北半球 B.南半球 C。

印度洋 D.南太平洋5。

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①风海流②暖流③寒流④补偿流以下选项组合正确的是 ( )
A。

①④ B。

②③ C.①② D.③④
题目涉及了洋流的南北半球分布规律、寒暖流性质的知识要点,通过做题结果的反馈,反映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
洋流
一、概念及分类性质:寒流、暖流
二、规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
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
夏季:顺时针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15℃17℃19℃。

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 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通过学生介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 绍噪声的概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的阅读,小组讨论 念及来源,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以上问题,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自
联系生产,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看
学能力及言
汇报讨论结果
语表达能力
波形。 (二)噪声的危害和等级
要控制噪声就要阻断其传播过程,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关窗户,戴耳罩,
让学生了解 保护我们生
呢?
让她把声音关小
存的环境, 尽量少受噪
(3) 如果你在写作业,邻居放录音机,
讨论总结(1)
声污染,我 国政府做了
你可以怎样控制?
在声源处减弱.
大量工作, 制定了相关
综合上面,可以看出控制噪声有哪些途
(2)在传播过程 的法律法规
2、过响播放提出问题:
奋;第二次的音乐 了解什么是
这两次播放你有什么感受?
令人厌烦
乐音和噪声
你认为什么是噪声?
坐卧不宁。
及它们的区
你对噪声方面想知道哪些问题?
回答自己对噪声的 别
二:合作探究
理解
培养学生提
(一)噪声的来源
提问问题
问题习惯
请同学们阅读 25 页噪声的来源, 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三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从物理学角度看
(1)声音强弱的等级用分贝来
书 表示。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2)噪声的危害:生理危害和
2020 中考
设 心理危害 二 噪声的来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教案汇总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教案汇总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媒体投影设备、教学课本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火柴、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3.4升华和凝华一.实验探究-----人工造“雪”二.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凝华时要放热。

三.人工降雨:升华—→凝华—→熔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2多媒体播放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课内容。

【学情预设】:学生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对问题做出正确猜想。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一、形成新知【学情预设】: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注意是否有液体生成,学生思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碘在加热前、加热时、冷却时的状态变化。

多媒体播放视频:碘的升华、凝华实验。

引导学生注意碘的状态变化以及石棉网的作用,酒精灯的使用。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4节【第一课时】《整理与复习(一)》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4节【第一课时】《整理与复习(一)》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4节【第一课时】《整理与复习(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整理与复习(一)》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第4节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掌握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整理和复习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完成练习题,总结复习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需要通过整理和复习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复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掌握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理和复习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完成练习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方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自主整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

3.练习题: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总结复习方法:让学生总结复习的方法和经验,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 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

二、教学重难点1.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机制。

2.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用于诠释和演示。

2. 准备免疫调节的实验材料,如抗原、抗体、细胞等。

3. 设计互动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制作PPT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调节机制,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机制,并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免疫调节的机制和原理。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免疫调节与人体健康的干系。

一、导入新课:起首,我们会提出一些关于免疫系统的问题,例如:“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免疫失调会导致哪些疾病?”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新课的探索欲望。

二、讲授新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然后,我们会详细讲解免疫调节的机制和原理,包括抗原的识别、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观点,我们会应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三、实验探究:学生将有机缘亲自观察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如淋巴细胞和脾脏等。

他们需要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诠释这些器官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

四、小组讨论:在学生对免疫调节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们会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免疫调节与人体健康的干系。

第4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第4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第4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甘肃省渭源县第三高级中学授课人:王玲红
授课班级:高三(5)班时间:2019.01.03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理念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
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2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来学习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通过展现生活化教学设计理念,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使学生受益良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解释免疫系统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所起的
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形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生活理念;培养学生“科学
为社会、科学为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基础题1.2.3 作业:微题组P
100
精准训练27
八、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沪科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沪科版(2021年整理)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2.学会正确的记录实验数据。

3。

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亲身经历观察变速运动的物理过程,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案.2。

会探究速度的变化,会将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和路程分为若干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实验,认识到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必须有几位同学的密切配合,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测量各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教具准备】斜面、小球、秒表、刻度尺、金属片、夹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自然界的运动有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几段视频,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博尔特的速度变化了吗?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猜想.猜想1:博尔特的速度越来越快;猜想2: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又变慢;猜想3: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来保持不变.【进行新课】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师 如何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实验中需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有哪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甲:可以测量出博尔特每10m 所用的时间,由公式计算出每个10m 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学生乙:需要的器材有皮卷尺和秒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分段路程10m ,即每个10m 所用的时间。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例题1体育科学工作者,对著名的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训练过程进行跟踪研究.下表是他在某一次百米跑训练中,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记录.请仔细看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的成绩是______s.跑完100m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在m/s 。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优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四节内容。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组成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通过例子介绍了蛋白质的多种功能及其原因。

接着阐述了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重点阐述了氨基酸的结构。

最后讲述了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能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功能。

2.知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举例说明氨基酸是怎样一步步形成蛋白质的。

3.能理解脱水缩合反应及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

三、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探究蛋白质的多种功能及其原因的知识,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细胞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认同生物结构与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细胞中糖类及脂质》教学设计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4节《细胞中糖类及脂质》教学设计课件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前段剖析学习内容剖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与本章其余内容有必定的联系。

糖类脂质元素构成与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有较大联系。

最后一小节知识,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与细胞中化合物,及蛋白质、核酸等都相关系。

关于以前的学习有一个总结的作用。

此外还对此后的学习有打基础的作用。

而且本节内容与实质联系较为密切,在教课过程中需要多联系实质。

虽知识简单但知识点多,要重申记忆。

学情剖析:学生已经学习细胞中元素化合物,蛋白质等,关于本章的理解有必定的帮助。

多联系实质能够惹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注意。

而且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能够多指引学生总结知识。

二、教课目的。

知识目标(1)概括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能力目标(1)试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质问题。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可生物科学的价值。

(2)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课难点(1)多糖的种类。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四、教课方法。

直观教课法、讲解法。

五、教课媒体。

ppt黑板课本六、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义新课导入回答:吃饭,吃经过直观导入进行情情境创建:同学们,低血糖的病4min人忽然发病时,常会感觉晕眩,甚至药,输液等景创建导入新课。

吸第1页引学生注意,引入课堕入昏倒,如何做才能使他的症状减轻呢?本内容。

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输葡萄糖,低血糖病人感觉头晕是由于当血液中的葡萄糖过低时,大脑供能不进入情境。

足,因此赶忙增补糖分能够缓解这类症状。

糖类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物质,也是主要能源物质。

人体生命活动有90%以上是糖类分解供给的。

那么糖类是如何定义的?它还有哪些种类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细胞中的糖类。

新课教授第一我们来看糖类的元素构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稿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的产生、传播、特性之后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出发,要学生了解早上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噪声的来源与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等级。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三、说学法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来源与生活。

因此,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假如你正在午休,有同学在走廊大声歌唱,你感觉怎样?一下子将学生带到生活中。

由于情景是学生熟知的,学生就会有话说,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这种令人心烦的声音就是噪声”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探索新知1、噪声的来源在理解乐音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总结出噪声的物理意义。

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令人心烦的声音,从而概况出噪声在环境保护角度的概念。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学生通过比较、举例概括出噪声的两个来源,培养了学生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产生草率的例子,学生这时情绪高涨,都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噪声的等级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看“小资料”,并找出几个声音的强弱。

高中物理第二章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案2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二章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案2粤教版必修1

第4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新课内容讨论一:汽车行驶中为什么要保持车距例例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kmh,若驾驶员发现前方70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s才停下来,问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由于是第一题,为建立正确的思维过程和规范的解题模式,基本由老师带领同学分析:首先要指导学生养成慢慢审题的良好习惯,边读题边在头脑中构建物理模型,眼前要展现清晰的物理情景,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此过程中、初速度为108km/h,即30 m/s.汽车经4s停下来,似乎只有两个已知量,但仔细分析后发现,题中还隐含着一个条件:汽车刹车停止后末速度为0,问题应可解决.题中前方80m处这一条件,并不是汽车停下来的实际位移,它只作为判断是否安全的依据.)解:选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其加速度为a=(v t-v o)/t=(0-30)/4 m/s2=-7.5 m/s2汽车由刹车到停止所经过的位移为s=v o t+at2/2=30×4+(-7.5×42)/2 m=60 m由于前方距离有70m汽车经过60m就已停下来,所以不会有安全问题.讨论二: 例1解题是否严密上题中汽车刹车后经4s停下来,试问如果驾驶员从发现事故到汽车停下来是否也是4s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需要一段时间来作出反应、从人发现情况到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请同学们构建从驾驶员发现事故到汽车停下来汽车运动的物理模型.(答案:汽车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例2:上题中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0.5s该汽车有安全问题吗汽车在前后两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各是多少请同学们计算一下.(答案:匀速直线运动位移S =Vt=(30×0.5)m =15m匀减速直线运动位移同上,为60m,汽车运动总位移为75m,所以有安全问题.)讨论三:为什么不允许酒后开车(服用某些感冒药后,或老年人、或处于疲劳状态下都不易开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在通常情况下,驾驶者的反应时间与其注意力集中程度,驾驶经验和体力状态有关,平均约为0.5∽1.5s驾驶员酒后的反应时间则至少会增加2∽3倍.例3 上题中若驾驶员酒后开车,反应时间为1.5s,上述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此题与例2同类型,所以由思维反应较慢的同学回答解:匀速直线运动位移S =Vt=(30×1.5)m= 45m匀减速直线运动位移60m,总位移105m,汽车有安全问题.服用某些感冒药后,或老年人、或处于疲劳状态都会延长反应时间,所以都不宜开车.讨论四: 为什么不允许超速根据不同的道路或道路周边环境、对行驶车辆都有一个最高速度限制,不允许超速.请同学们通过计算,将结果填写在下列表格中、就会明白汽车为什么不允许超速.例四:《驾驶员守则》中安全距离表格车速 40 km/h反应距离 10 m刹车距离 10 m总位移 20 m假定汽车在两种不同速度情况下,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相同、汽车刹车时加速度相同、请将表格中的A,B,C,D 四个空填上.(此题有一定难度,要找反应快、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同学参于讨论.)分析:①反应距离,由匀速直线运动公式S =Vt,当时间相同、位移与速度成正比.车速80kmh,反应距离20m;则车速40kmh,反应距离A=10m .②刹车距离,在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的情况下,可以用推论V t2-V02=2as , 因为末速度为零,所以S = -V02/2a ,当加速度相同、位移与初速度平方成正比;车速40kmh,刹车距离10 m,则车速80kmh,刹车距离B = 40m.③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之和等于总位移C = 20m D = 60m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车速越大总位移越大,所以行车不要超速.3.课堂小结:1、几个相关的概念:反应时间:反应距离:刹车距离:停车距离:安全距离:2、实例分析:方法是当给出了反应时间时,把汽车的实际运动看成是两段: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4.课堂练习:1.某市规定:卡车在市区内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 km/h.一次一辆卡车在市区路面紧急刹车后,经1.5 s停止,量得刹车痕迹s=9 m.,问这车是否违章?2、一艘巨轮在平直航线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驾驶员突然发现前方150m处有只小船,立即紧急刹车,巨轮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10s才停下来,问巨轮是否会有安全问题?3、在练习2中,若巨轮驾驶员在发现前方小船后经过0.8秒反应时间才刹车,问:在这0.8秒内巨轮行驶了多大位移?5.布置作业:课本第32页的1、2、题课后学生看P32《实践与拓展》七、教学用具为帮助同学建立物理模型,将汽车的运动用flash动画表现出来.八、教学流程图统计与驾驭有关规定明确教学目标讨论一为什么要保持车距讨论二例1解题是否严密讨论三为什么不能酒后开车关爱生命教育归纳安全法规讨论四为什么不允许超速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到行车安全的部分法规,而且知道了这些法规完全来自于运动学原理.在论证这些法规的过程中、我们应用了运动学的公式,明确了一般的解题程序.学以致用,我们今后更要关爱生命,注意安全.布置作业:课本第32页的1、2、题课后学生看P 32《实践与拓展》九、教学反思经过几个班的教学,深感以上的教学设计只是一种泛泛的考虑,是一种一般性的规划.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教学班、教师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接受新知识较快的教学班(快班)、学生的思维敏捷,反应快、教师采用较多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对于稍差点的班、学生自主活动减少,教师占用时间增加;对于接受新知识较慢的教学班(慢班)、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配合为辅.三维目标中、这节课以目标和方法为主.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刚接触用物理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他们刚起步就要养成物理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其中、从获得的信息中建立物理模型,展现不断变化的物理情景又为解决问题的前提,重中之重.板书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㈠速度公式:0t v v at =+㈡平均速度公式:02t v v v +=㈢位移公式:200122t v v s vt t v t at +===+ ㈣速度与位移的关系:02t v v as-=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过程一第1课时教学过程推进新课课件显示:水循环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

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思考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 1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 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 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发言)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

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奔腾不息的长江”(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师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纠偏持正。

师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

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续利用。

师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请大家通过看以下的影像材料,来进一步讨论总结。

课件显示:“干旱的撒哈拉”“印度的水灾”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师(总结)水循环在地球表面各个区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水循环比较旺盛,则水资源比较丰富,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有些地区水循环过弱,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如干旱的沙漠地区。

师不同地区水循环往往不平衡,那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水循环有差异吗?请以我国为例说明。

生是有差异的,例如我国夏秋季节,水循环强度大;冬春季节,水循环强度就小。

师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各地的水灾或旱灾。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呢?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等。

师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

(承转)大家来看我们刚才列举的这些措施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生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环节。

师可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课件显示:环的个别环节人类活动也可影响水循大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巨系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承转)人类可以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请看下一案例。

课件显示:“济南泉水断流”的有关图文聚焦趵突泉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

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

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1/5,冬春两季降水很少。

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

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

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

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

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

所以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

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连续3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断流,干涸达半年以上。

(问题)1.请分析济南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

2.请提出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

(学生阅读图文,分组展开充分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第一组代表上台发言)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第二小组上台发言)生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出现、泉水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

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必然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必须认识水循环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其永续利用,不断更新。

课后作业探究课题: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探究内容:(1)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状况。

(2)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

(3)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

(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探究过程、方法: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

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注意事项:(1)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探究结果: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将其中有价值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板书设计第2课时教学过程推近新课全球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布图如下: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师(承转)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呈现有规律的运动,那么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海洋水,其运动是否也有“章”可循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二、洋流1.概念2.洋流的影响推进新课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洋流。

那么什么叫洋流呢?生是指大洋圈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师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划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生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即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即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是寒流。

板书: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师播放全球洋流大规模运动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提出问题:洋流对全球热能传输与交换有何作用呢?生合作讨论,总结回答。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能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寒流:降温减湿,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暖流经过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突出;寒流向低纬度突出。

师(总结)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也对所经过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上我们了解了洋流的概念和作用,那么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板书:3.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师投影“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问:世界上有哪几类大洋环流系统?它们各分布在哪些海区?每一类洋流系统是怎样形成的?各有什么特点?生阅读教材,将“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与“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对照,从中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投影: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师学生回答后,师生结合板图共同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洋流的分布和盛行风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许多洋流的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师(板图讲解)中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①在赤道附近的南北半球地区,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吹拂,海水自东向西流,形成了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

(如上图)生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风向和北赤道、南赤道暖流流向。

师②在南北纬40°~60°的地区因位于盛行西风带,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在强大盛行西风的吹拂下,洋流分别在北纬35°~45°和南纬30°~60°的海域形成自西向东流的西风漂流,将两幅图叠加,形成如下洋流:师受东北信风作用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在大洋两岸受到陆地阻挡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形成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另一部分分别向北、向南流向两侧的高纬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