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文化的源头

合集下载

中国丝绸文化

中国丝绸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 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 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增 长了1.58倍;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 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 增长了约3倍;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 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经过 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 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 产业。
丝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它与中国古代 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 而它与个人生活密切的程度以及流传之久远,却又 为其它发明所不及。 丝绸在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产生,直到今天, 它仍然是最美丽、最环保的衣料之一。自从传播到 世界各地,人类在几千年里就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 精美的丝织品和工艺品。
中国丝绸文化
丝绸简介
• 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 维长丝织、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 的织品的总称,也特质桑蚕丝所织造的纺 织品。中煮,并及时抽丝, 再经过牵经、整纬、装造、提花、编织而 成的纺织品。
关于丝绸的起源,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 传说,中国丝绸,源远流长,至少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 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 曙光。 1、浙江湖州钱三漾出土的绢片距今4750年,为 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 2、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的罗织物距今5630年, 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 3、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原始织机的使用,是我国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丝绸之路
正是在丝绸传播的过程中,东西方第一次建立起了交流和 沟通的欧亚大道“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从中国内地出发, 经过中国西北地区,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和欧洲的古 代陆路交通路线)”,打开了通向彼此的大门,拓展了对 世界的认识,形成了开放的思维和胸襟,商业精神也得到 了空前的激发,人类就此寻找到了通向未来的道路。 1)南方丝绸之路:长安 -- 成都 -- 保山 --缅甸-- 印度 -- 欧 洲 2)海上丝绸之路:扬州、泉州、珠海 --(经马六甲)-欧洲

桑蚕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之路

桑蚕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之路

桑蚕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之路桑蚕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因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那么桑蚕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所谓桑蚕文化最后衍生了丝绸丝织品的文化,而据考证,中国养蚕种桑在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了,也就是说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而最早流传出的养蚕织丝的祖先是嫘祖,民间的蚕农都称其为“蚕母娘娘”,相传嫘祖还是黄帝的元妃。

传闻在蚕开始作茧自缚,吐丝做茧的一个夏天,嫘祖见到桑树丛间晶莹的蚕丝,她突生灵感,觉得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如果用它纺织成衣服穿就最好不过了,于是她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桑蚕文化由此形成。

桑蚕文化的发展道路:种桑养蚕:桑树在古代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据说桑树因为常常被栽种在住宅周围,所以古人将其代称为故乡,桑梓之地,即为父母之邦。

桑树也是《诗经》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树木,因为后来的缫丝织绸的技艺,是当时与农耕并驾齐驱的经济活动,所以桑树在古人心中尤如神木,具有很高的地位。

丝绸之路:当蚕农渐渐学会养蚕的技巧和缫丝丝绸的技艺后,用纯蚕丝所织造的丝绸,称之为真丝绸。

后来汉族的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

他们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文化礼仪上,艺术上,均闪耀出夺目的光辉,这使丝绸不但在国内备受欢迎,更是充当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把古老的华夏文明带向了海外,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桑酒传承:桑葚酒,用桑树上的果实酿造的一种果酒,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作为桑树的另一附属品桑叶早被人们用来养蚕,并成就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而桑树的另一附属品桑葚果酿造的果酒也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桑葚酒作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元938年,位于今天新疆境内的于阗国国王李圣天,就曾经用皇室秘制的紫酒作为宴请来自中原地区晋国使团的专用“国酒”。

嫘祖

嫘祖

发嫘祖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

我们敬祭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人文女祖为远古先民们求生存、求发展、谋福祉的伟大精神,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把民族母亲遗留下来的美德世世代代传下去。

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的历史连续性,创造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民族凝聚力,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凝聚力,交织成中华民族文明牢不可破的根文化,母亲文化,民族的各类谱谍文化。

交织点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使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爱国主义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因而使我国千姓百族的同胞知道其来有自,明瞭民族文化的血脉,不忘祖恩,团结进取,共建和谐亲睦的祖国大家庭。

炎黄之孙不管生活在何方,都知自己的血脉连通华夏祖国,祖根在中华,“我的中国心”、民族魂,将随祖国的富强伟大而日益增强,为作为五千年文明史古国焕发青春的民族自豪感而日益升华。

寻根西蜀拜祖盐亭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从炎黄二帝和嫘祖开始的,他们都是华夏文明的肇造者。

嫘祖遗迹典籍载嫘祖,其人有其事。

先秦典籍《山海经》、《世本》、《竹书纪年》,以及《史记》、《大戴礼》、《吕氏春秋》、《蜀王本纪》、《史记·三代世表》、《帝王世纪》、《大荒西传》等均有黄帝、嫘祖与巴蜀的关系。

嫘祖是黄帝元妃,历代载籍略无异同,“黄帝为其子娶蜀山氏女”,历代载记亦无歧义。

记载了黄帝元妃嫘祖及其子青阳、昌意、孙颛顼在古蜀的事迹。

《史记》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国内著名学者肖兵、李远国、邓少琴、蒙文通、张国光等先生在《山海经新探》中,论证《山海经》所称黄帝居“轩辕之丘”,“昆仑之丘”、“昆仑之墟”、“为帝之下都”,其地名皆指喀喇昆仑南脉,“非岷山莫属”。

又《水经注》、《路史》等皆称黄帝“初都于陈”,即“今宝鸡,故陈仓”而“非宛丘”。

世界上最先养蚕缫丝的是哪个国家

世界上最先养蚕缫丝的是哪个国家

世界上最先养蚕缫丝的是哪个国家世界上最先养蚕缫丝的是:中国。

为推动中国丝绸起源研究,2015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项目,分别在荥阳青台、汪沟和巩义双槐树等相关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开展工作。

2017年和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对荥阳汪沟遗址瓮棺内提取的炭化织物的纤维材质和组织结构进行鉴定,根据观察发现,这些纤维遗存纱线较细,是四经绞罗织物炭化后的痕迹,可以确认绞经织物是丝织品的残存。

“这与20世纪80年代青台遗址出土的织物属于同类丝织物。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表示,汪沟遗址与青台遗址丝绸的发现,确切证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养蚕制丝。

结合仰韶文化时期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科学检测结果可知,郑州出土的丝绸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绸。

值得注意的是,丝绸在中国古代不仅具有实用意义,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寓意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在汪沟遗址的12号瓮棺中,有一具被织物包裹的未成年人遗骸。

经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这种织物正是丝绸,经过5000多年的洗礼,已经炭化、降解严重。

“这些在瓮棺中的丝织物,应该跟当时的祭祀和崇拜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瓮棺葬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幼
儿墓葬形式,用丝织物包裹死去的儿童,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崇拜。

据推测,蚕的一生要经历破茧而出、飞升上天的历程。

瓮棺中的小孩身上裹着丝绸,很可能是古人认为,用丝绸包裹可以像破茧而出的蚕一样,让去世的人摆脱身体束缚,实现灵魂飞升。

苏州的蚕桑丝绸文化

苏州的蚕桑丝绸文化
宋元时代,随着皇室的南渡和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在历
史上出现了一次空前的大发展,太湖流域特别是苏州的丝绸业,从此也开始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繁荣时期。这和北方历年战乱,丝绸生产一落千丈的情况形成鲜明
的对照,全国丝绸生产和技术的重心向苏州以及太湖流域发展已成为定局。传统
的蚕桑丝绸业,之所以能在当时苏州一带迅速繁荣起来,并占有全国丝绸生产以
明清苏州的丝绸业,延续了元代官府织染局和民间共同发展的格局,在生产规
模、技术水平、产品种类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均超越了前朝。明永乐年间,郑和从
苏州刘家港出发七下西洋,就曾带去成批的丝绸和丝绸制品,进行了大量的物对物
贸易。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苏州织造局的生产规模是全国之冠,苏州传统丝绸手工
业进入顶峰时期。官府的织造局由督造官员或太监驻苏直接管理其事务,每年在完
三十八年(1699),圣祖玄烨南巡,沿途看到桑林披野时曾说:“天下丝缕之供皆在
东南,而蚕桑之盛惟此一区。”此话高度概括了当时江南蚕桑业在全国所占的重要
地位。
江南蚕桑种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苏州沿太湖地区和浙江杭嘉湖地区,苏州就
名副其实地成了明清时期江南蚕桑丝绸的重要郡城。在当时的农村中,“田”一般
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而“地”主要是种植桑树等经济作物,种桑养蚕规模的不断扩大,
说。此时苏州的丝绸生产已发展到有生织和熟织、素织和色织等技术,产品也有平
纹生织的缯、斜纹组织的绫、缎地色彩的锦、变化组织的绮以及纱罗织物的罗等丝
绸大类,太湖流域蚕桑丝绸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苏州正逐步确立自己锦绣
之地、丝绸之乡的地位。这一时期,苏州的丝绸技术开始传向国外,据记载,秦代
苏州就有人东渡黄海,到日本传授养蚕、织绸和缝制吴服的技术。通过海上通道进

中国蚕桑发展史

中国蚕桑发展史

中国蚕桑发展史一、古代蚕桑养殖的起源中国作为蚕桑的发源地,其蚕桑养殖历史悠久。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有人类开始养蚕桑的记录。

最早的蚕桑养殖主要以野蚕为主,人们利用野蚕的天然繁殖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和培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蚕桑养殖技术。

二、中国蚕桑养殖的发展与壮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蚕桑养殖逐渐发展壮大。

尤其是在秦汉时期,蚕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的蚕桑养殖技术和养蚕品种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种蚕技术逐渐从北方传到南方,成为南北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三、唐宋时期的蚕桑业繁荣在唐宋时期,蚕桑业更加繁荣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的蚕桑养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不仅培育出了一系列优质的蚕桑品种,还出现了许多与蚕桑相关的技术创新,如蚕茧的染色和丝绸的织造技术。

此外,蚕桑业的繁荣也带动了丝绸贸易的发展,成为中国的重要对外贸易。

四、明清时期的蚕桑业衰落然而,在明清时期,蚕桑业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中国的蚕桑养殖技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品种也没有得到改良。

同时,外来的农作物和动物对蚕桑的侵害,以及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都对蚕桑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蚕桑业的衰落也导致了丝绸贸易的减少,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五、近代以来蚕桑业的复兴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蚕桑业逐渐复兴。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外来的蚕桑品种,改良养蚕技术,并加强对蚕桑病虫害的防治。

这些举措使得中国的蚕桑业重新焕发活力,丝绸生产也逐渐恢复到历史的巅峰。

六、现代蚕桑业的发展与创新进入21世纪,中国蚕桑业继续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

现代蚕桑业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先进的养蚕技术和设备,提高养蚕效益和丝绸品质。

同时,推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蚕桑病虫害的综合防控,促进蚕桑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蚕桑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起伏和变迁,但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

桑蚕文化的发展历程

桑蚕文化的发展历程

桑蚕文化的发展历程桑蚕是我国传统的养蚕业,也是世界养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蚕文化是指以桑蚕为主要元素的一种特有文化形态,包括养蚕技术、蚕丝生产、丝织技艺等一系列与桑蚕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

桑蚕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

古代的桑蚕文化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一带。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先民就开始养蚕纺丝,制作丝绸。

最早的桑蚕文化遗址是陕西的兴山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养蚕设备和丝绸制品,证明了桑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后来,桑蚕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流域一带,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传统。

桑蚕文化也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如农耕文化、文学艺术等,逐渐形成以桑蚕养殖和丝绸织造为核心的综合文化体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桑蚕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古代,养蚕技术和丝绸制作技艺逐渐完善,丝绸制品逐渐成为贵族和皇家的专属物品,成为国家贸易和外交的关键产品。

桑蚕文化也逐渐成为一种积淀了千百年智慧和劳动的传统文化象征,被赋予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桑蚕文化也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创新和更新。

在近代,尤其是20世纪,桑蚕文化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性变革。

新的养蚕技术和育种方法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养蚕业的发展。

丝绸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丝绸产品也出口到国外,扩大了传统桑蚕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桑蚕文化逐渐被重新关注和重视。

人们开始重拾传统的养蚕技术和丝绸织造技艺,弘扬桑蚕文化的精髓。

各地都建立了桑蚕文化研究机构和丝绸博物馆,整理和保护了大量的桑蚕文化遗产。

一些地方还举办桑蚕文化节和丝绸艺术展览,向公众展示了桑蚕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桑蚕文化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和艺术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与桑蚕相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桑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不仅要注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更要注重文化价值的传递和弘扬。

新密,中国古代桑蚕文化的见证者

新密,中国古代桑蚕文化的见证者

新密,中国桑蚕业的见证者你知道吗?世界称中国为瓷器之国CHINA,比瓷器之国还要早,是丝绸之国,叫Seres(赛里丝),是英语丝绸silk 一词的源头。

而丝绸的产生过程,从采天蚕,到植桑养蚕、手指经挂,结成华服的全过程,都可以在新密的历史、传说、考古发现中并找到许多铁证。

新密,成了中国古代桑蚕业的见证者。

一、密杈盛衰知今古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在我国,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

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

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

新密市作为“伏羲化蚕”和“嫘祖始蚕”的桑蚕之乡,在近三千年的农业文明中,植桑养蚕业经世不衰。

新密的桑蚕业历史悠久。

洧水南北的丘陵地区,尤其是以马骥岭为核心的大隗、来集、刘寨三镇,是传统的植桑养蚕的区域。

1949年,全县植桑4200余墩。

1970年是新密历史上桑杈栽植最高的年份,有近9000亩桑田,植桑23万余墩。

密县桑杈驰名省内外。

桑树加工成农具桑杈,利润丰厚。

据元代《农桑辑要》记载,桑杈加工已有1200年的历史。

密县出产的桑杈,称为“密杈”,杈枝硬,纹理美观,经久耐用,品质优良,久负盛名。

《密县志》这样记载:密县桑杈,品种多样,“尤以缠丝为佳,主要产区在大隗、刘寨、来集等乡(镇),其中马脊岭一带所产桑杈质地最佳。

”在清末及民国期间,密杈均价一块银元一把。

建国后,新密各乡均有种植,1970年,密杈参加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展出,受到国内外客商的欢迎,产品远销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地,并出口到越南和柬埔寨等国家。

植桑和桑杈生产,曾是新密农业的支柱性产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密杈进入购销旺季,1975年,密县收购桑杈25.8万把,为密县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拾掇桑杈的能手。

2000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新密的蚕杈经济才逐步衰退,种植面积也逐渐缩小。

桑文化养蚕的起源(讲义)

桑文化养蚕的起源(讲义)

桑文化——养蚕的起源中国自古以来号称“农桑立国”,是首先驯化和饲养桑蚕的国家,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上的巨大成就。

植桑养蚕在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丰富的蚕桑文化。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是世界著名的丝绸之国。

说到“丝绸”,有人就会想到杭州是“丝绸之乡”。

可是说到哪里是“蚕”的故乡,就很难考证,因为蚕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能适宜生存。

但没有栽桑养蚕就没有丝绸。

那么最早有记录的桑文化出现在什么时候呢?一、养蚕的起源——桑文化的传说故事现在最早记录桑文化的传说故事,是距今五千余年的黄帝时代。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陵在轩辕丘西十五公里处,今天叫始祖山。

传说当年嫘祖在西陵山上发现了一种吃桑叶的小虫,数天后长大,再数天变老,又数天吐丝成蚕,后又变成飞蛾,留下空茧。

嫘祖把茧放到盆盂中浸泡后,将丝缠到小木棒上当线用。

随后嫘祖把线又横竖交叉,密密地连成了一大片,认真地裹在了腰间,不仅遮体御寒,还很舒适美观。

嫘祖受到的人们的称赞。

一天,嫘祖正在养蚕,黄帝和常伯从大道上走来,他们此时正为百姓没有衣物遮体而烦恼,看到长相漂亮的嫘祖穿着闪闪发光的丝片养蚕,不仅眼睛一亮。

他们站在路边望着嫘祖一言不发,直到嫘祖发现了他们,黄帝才仔细询问,嫘祖就认真地回答。

黄帝听后非常高兴,知道这个女子创造了一项伟大发明,如果能让她把技术传授给广大妇女,百姓就能穿上衣服御寒了,那可是百姓的大幸福呀。

这时嫘祖正目不转睛地看着黄帝,她被黄帝的魁梧身材、英俊容貌以及高雅举止吸引了。

常伯看在眼里,就问嫘祖:“你愿意随我们到有熊国都去,教给人们养蚕制衣吗?”嫘祖回答:“愿意,可是我以什么身份出现呢?”常伯就问黄帝,黄帝说:“可以封她一个专门的官,就叫蚕正。

”嫘祖说:“我一个山野女子,当什么官。

黄帝身边无人照管,就让我去服侍黄帝吧,这样,并不耽误教女子们养蚕抽丝。

嫘祖文化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探索

嫘祖文化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探索

嫘祖文化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探索【摘要】:嫘祖是我国传说中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以发展养蚕治丝为人们所尊崇,被誉为”人文女祖”。

嫘祖文化涵盖了蚕桑丝绸文化、女性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内涵丰富,可谓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20世纪90年代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嫘祖及嫘祖文化的热潮,但对嫘祖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涉及不多,文章试图分析嫘祖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对其特色旅游的开发作一探索。

【关键词】:嫘祖; 嫘祖文化; 特色旅游开发1. 嫘祖及其事迹近年来,各家对嫘祖的研究虽有差异,但著述公认:嫘祖乃西陵人,为黄帝元妃,以种桑养蚕抽丝编绢为人们所尊崇。

古文献中对嫘祖的记载颇多,最早记载嫘祖事迹的是战国《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其后,被学界推崇的记载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1]。

对嫘祖始蚕一事最早见于《路史·后纪》:”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为先蚕。

”此后有不少对嫘祖养蚕并祀为先蚕(蚕神)的记载,如宋刘恕《通鉴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养蚕、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金履祥《通鉴前编·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无酸涿之患,后世祀为先蚕”[1] 。

据此可知,嫘祖最早开始教民养蚕抽丝制衣。

从此,人类从穿兽衣树皮的时代开始走向文明时代。

古文献中也有将嫘祖看作行神的记载,如宋时丁度《集韵·平脂》:”黄帝娶于西陵氏女,是为嫘祖。

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1]。

《宋书·律历志中》引崔寔《四民月令》曰:”祖者,道神。

黄帝之子(妻)曰嫘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

”故有学者将嫘祖视为”旅游之神” [2] ,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旅游文化的创始人。

嫘祖故里

嫘祖故里
盐亭封山造林成绩显著,森林覆盖率在53%以上,荣获 “全国长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造林绿化百 佳县”称号。
盐亭风光
田园风光
盐亭风景
盐亭名人

1、嫘祖(?~?),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发明了养蚕


2、李义府,(614~666)字不详,瀛州饶阳人
,后迁永泰(今四川盐亭)。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卒于唐
嫘祖遗迹
嫘祖衣被天下,福泽万民,在盐亭留下许多妇孺皆知,丰富多采的地缘 文化。如:桑林坡、吉树坡、蚕丝山、丝姑垭、茧子山、丝源山、丝织坪、丝 姥山、西陵绸、蚕姑庙、丝姑庙、丝姑山、嫘祖坪、嫘祖井、三锅椿、嫘祖山、 嫘轩宫、嫘祖庙、轩辕坡、西陵山、西陵寺。
在盐亭,纪念嫘祖最著名的还是要 数嫘祖陵。
嫘祖
嫘祖故里-盐亭,位于中
国科技城绵阳市东南部,有 1600余年历史,幅员面积 1648平方公里,61万人口。
盐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山青水秀,是人文妇祖、黄帝 元妃、养蚕抽丝发明家嫘祖诞 生和归葬之地,素有“嫘祖故 里”、“丝绸源头”、“绿色 盐亭”的美誉。
5000年前,嫘祖在这里发明 了种桑养蚕、抽丝编绢、衣被 天下,开启了人类衣饰文明, 辅佐黄帝统一中原,成为炎黄 子孙共同祭拜的母祖。
盐亭环景
盐亭县属川北低山向川中丘陵过渡地带。低山分布于县 境北部,海拔700米左右,占总面积的42%;深丘和中 丘分布于中部至南部,占全县面积的56%;平坝分布 于梓江两岸,仅占总面积的2%。主要河流有梓江河、 弥江河、湍江河、榉溪河、雍江等条,境内总流程295 千米。
县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 17.3℃,一月均温6.2℃,七月均温27.3℃;无霜 期279天;年均降水量为864.3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 春旱、夏旱、伏旱、秋绵雨等。

小学科学桑文化养蚕的起源(课件)

小学科学桑文化养蚕的起源(课件)

小学科学桑文化养蚕的起源(课件)小学科学:桑文化养蚕的起源桑叶与蚕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物。

蚕丝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天然纤维,而蚕丝的生产离不开桑叶作为食物供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小学科学中桑文化养蚕的起源。

桑文化与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中国是蚕丝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蚕丝的国家之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桑文化与养蚕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桑文化和养蚕两个方面来探讨它们的起源。

首先,我们来了解桑文化的起源。

桑树是桑科植物的一种,传统上被称为“桑葚”。

人们发现数量丰富的桑树生长于中国黄河流域地区,因此得以进行养蚕活动。

桑树原产于中国,后来陆续传播到东亚、南亚和欧洲地区。

在古代中国,桑树多用于养蚕和制造蚕丝。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商代,人们已经开始养蚕和制取蚕丝,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工业。

蚕丝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导致了桑树的大规模种植。

桑树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维持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养蚕的起源。

养蚕是指人工饲养家蚕,以获取蚕丝。

蚕丝的生产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如孵化、饲养、脱蚕、煮茧、织纺等。

在中国古代,养蚕技术非常成熟,织造业也非常发达。

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3000年左右的中国。

据史书记载,周文王的妻子太王妃禹足以说是养蚕的始祖。

太王妃禹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人物,她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女子,对养蚕有着深厚的知识和经验。

她的成功启发了许多人去学习养蚕和制造蚕丝。

在养蚕过程中,人们首先要种植桑树,提供充足的桑叶作为蚕的食物。

随着桑树的成长,人们会选取最嫩的桑叶供给家蚕。

家蚕吃桑叶后开始产卵,形成蚕茧。

这些蚕茧可以进行加工,提取出蚕丝,通过加工织造成各种纺织品,如丝绸和其他丝质物品。

蚕农通过不断改良养蚕技术提高蚕丝质量与生产效率。

桑文化与养蚕的起源对于古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蚕桑文化的源头

蚕桑文化的源头

蚕桑文化的源头一、蚕的故事《海外北经》中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踞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欧丝”亦即“呕丝”、“吐丝”。

来自于“蚕马”传说的雏型。

晋代《搜神记》对于这个凄美的神话有细致的描述,大意是这样的:一女子想念远在外乡的父亲,向家中的白马许诺:如果白马能找回父亲,她就嫁给白马。

白马载着父亲如期归来,却被知道真相的父亲杀死。

马皮曝晒于庭,女子在一旁玩耍,一阵风起,马皮竟然将女子裹挟而去。

“后经数日,得于大树之间。

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

由于她的身体变成了不断吐丝缠绕的虫子,人们就把这种虫叫做“蚕(缠)”,又因为她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大家就把这种树叫“桑(丧)”。

后世人们为感激小姑娘为人们带来了丝绸锦衣,把她赐名“马头娘”,尊为蚕神祀奉。

湖地蚕俗的自由即兴于此,据说乡间在下蚕后,室中即奉马头娘,遇蚕眠时就以粉茧香花供奉,直到成蚕后才以蚕宝奉神。

丰富的蚕桑风俗中还流传着祛蚕崇、呼蚕花。

相传黄炎之战是为蚕丝而战,所以蚕农就在蚕房中撒出兵器图案,以传蚕丝大战之风俗,谓之“祛蚕崇”。

每逢除夕黄昏,蚕家令孩童手提各式灯笼,在田头地角一边照一边唱《呼蚕花》歌,直闹到夜深人静,俗称为“点蚕花灯”。

此故事可能惨多于美,确含马皮裹尸之喻意,只是在象意上的讲述了蚕桑,而真正吐丝的意义确没有体现,蚕为什么会吐丝,为什么要吐丝?中国的丝织品最早要追溯到殷商时期,而它的“祖先”蚕桑技术恐怕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存在了五千多年了。

那么究竟它是谁发明的?它的悠久祖先是谁呀?说起这个,民间的传说就多了,一般民间的蚕农都称嫘祖为“蚕母娘娘”。

嫘祖是谁?据传,她就是黄帝的元妃,中国最早的第一夫人。

那她又是如何发明养蚕织丝的呢?传闻就在蚕开始作茧自缚,吐丝做茧的一个夏天,做姑娘的她见到了桑树丛间晶莹的蚕丝,这个时候她突生灵感,觉得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如果用它纺织成衣服穿就最好不过了,于是她就将蚕捉了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

蚕丝祖神

蚕丝祖神

我的家乡——盐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嫘祖即是蚕丝祖神是世界上蚕桑、丝绸的伟大发明者,泽被中华,惠及全球,在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被历代尊为先蚕,民间祭祀为“蚕神”。

她不仅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遗产,而且给人类留下了珍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发展已进入知识产业大发展时代。

文化作为人类一种精神力量,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

文化的创意所释放的文化生产力已成为当今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动力。

嫘祖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一,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盐亭是嫘祖故里也成定论,被载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盐亭作为“蚕丝祖神”圣地,世界丝绸文化源头得到了政府、学界的广泛认同。

嫘祖文化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

嫘祖文化成了四川、绵阳、盐亭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一)“蚕丝祖神”现状盐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蚕丝祖神传说嫘祖会(民俗节庆)酬蚕节(民俗节庆)先蚕节(民俗节庆)蚕过年(民俗节庆)盐亭桃子龙(传统文化)舞蚕龙(传统文化)小金龙(传统文化)春龙节(民俗节庆)瘟祖行乡(传统文化)罐儿饭(传统饮食文化)粑红苕(传统饮食文化)中医节(民俗节庆)等。

其中盐亭流传最广的就是蚕丝祖神传说,历史清楚地表明,嫘祖在西陵古国发明栽桑养蚕、抽丝、织绸后,蚕丝的发明技术传到中原各地,家养蚕传到了蜀山氏,时蜀国的丝绸得以极大发展。

西陵绸和蜀锦的大兴,贸易的发展,才有了中国的丝绸之路的开通。

从而沟通了中国与世界各文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中华民族认识世界,世界认识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嫘祖这位蚕丝祖神功不可没。

嫘祖故里、蚕丝祖神圣地,理应受到世人瞩目。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通知》。

国际、国内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升到了有史以来的一个新的高度,至今还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蚕桑文化文档

蚕桑文化文档

蚕桑文化引言蚕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涵盖了蚕的养殖、桑叶的种植、丝绸的生产等各个环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蚕桑文化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蚕桑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蚕桑文化的起源蚕桑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做“蚕娘”的女神,她教人们养蚕种桑,并从蚕茧中得到丝线,织出美丽的丝绸。

这个神话故事使得蚕桑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实际上,中国的蚕桑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养蚕种桑并生产丝绸。

蚕桑文化的发展自蚕桑文化的起源以来,它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

蚕桑文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蚕桑养殖技术的创新在蚕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蚕桑养殖技术,提高了蚕的养殖效率和丝线的质量。

古代的养蚕技术主要依赖于人工喂养和人工采摘蚕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养蚕过程得到了一定的自动化,同时培育了适应性更强的蚕种,使得蚕桑文化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丝绸生产的规模化发展蚕桑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丝绸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丝绸生产主要采用家庭手工生产的方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蚕房和织布机械。

随着蚕桑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丝绸需求的增加,丝绸生产逐渐规模化,并形成了专业化的丝绸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蚕桑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蚕桑文化还在艺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中国的古代丝绸绘画以及刺绣等艺术形式中,常常可以看到与蚕桑文化有关的元素。

蚕桑文化还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如《蚕棚诗》以及其它一些描述蚕桑的诗歌,都成为了中国文学珍品之一。

蚕桑文化的影响蚕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蚕桑文化促进了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丝绸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出口商品,通过与西方和东南亚的贸易,中国的丝绸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其次,蚕桑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

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

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蚕桑业的国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

蚕桑文化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服饰习俗。

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及世。

从此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穿衣时代。

在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将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文化传送到了遥远的西方。

世界也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绸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一遗产的内容包括种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一系列环节的生产工艺,包括绫绢、缂丝、纱罗和织锦在内的丝绸产品和用到的工具,还有由此衍生的各类相关民俗活动。

蚕桑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源泉。

一、蚕桑习俗在蚕桑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地形成了许多敬蚕重桑、爱蚕护桑的美好习俗,在民间世代相传。

扫蚕花地、轧蚕花等活动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部分,与其他蚕桑习俗一道构成古老中华蚕桑文化发展兴盛的历史见证。

1.扫蚕花地扫蚕花地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广泛流行于湖嘉地区的一种蚕俗,它起源于浙江省德清县,仪式的主要表演者都集中在德清一带。

清末至民国年间,德清蚕农为祈求蚕桑生产丰收,于每年春节、元宵、清明期间邀请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到家中养蚕的场所举行扫蚕花地仪式,后逐渐演变为歌舞表演。

举行扫蚕花地仪式时,通常由一名化装女子边唱边舞,而以小锣在旁伴奏。

唱词内容多是对蚕茧丰收的祝愿和对蚕桑生产全过程的叙述。

与此相配合,表演者往往会做出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2.轧蚕花庙会桐乡地处浙江北部,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这里的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其中以祭拜蚕神的含山轧蚕花庙会最具代表性。

蚕桑起源的故事

蚕桑起源的故事

蚕桑起源的故事【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1.蚕桑起源的传说2.蚕桑在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地位3.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蚕桑产业的现代价值正文(篇1)蚕桑起源的故事源远流长,传说嫘祖是养蚕的创始人,她发明了养蚕的方法,并教导人民如何利用蚕丝制作衣物。

从此,养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技能,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蚕桑文化。

蚕桑在中国古代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代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但蚕桑产业的发展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蚕丝制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还成为朝廷贡品和向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因此,蚕桑产业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历史的推移,蚕桑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生活中。

古人崇尚蚕桑,将它视为勤劳、奉献和创新的象征。

同时,蚕桑文化在民间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地方都设立了蚕神庙,以祈求蚕桑丰收。

这些传统习俗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

如今,蚕桑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养蚕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蚕桑资源还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研究发现,蚕丝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

综上所述,蚕桑起源的故事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蚕桑文化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背景下,蚕桑产业不仅继续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还为人类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目录(篇2)1.蚕桑起源的传说2.蚕桑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3.蚕桑的现代价值和应用4.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正文(篇2)蚕桑起源的故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传说中,蚕桑是由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她受到天神所赐的天蚕启发,开始驯化蚕虫,并逐渐发展出养蚕缫丝的技术。

蚕桑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代的蚕桑业不仅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皇家御用的贡品。

蚕桑业的发展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繁荣,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丝绸文化1

中国丝绸文化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 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 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 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 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 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 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 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 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增 长了1.58倍;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 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 增长了约3倍;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 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经过 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 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 产业。
在苏州的祥符寺巷还有一座嫘祖庙, 在苏州的祥符寺巷还有一座嫘祖庙,是苏州丝织业祭 奠祖师轩辕黄帝(公元前2697-前2599年)的地方。在 奠祖师轩辕黄帝(公元前 前 年 的地方。 苏州的民间传说中, 苏州的民间传说中,嫘祖成了轩辕黄帝三个女儿中最 小的一个,被民间蚕农亲切地称为三姑娘。 小的一个,被民间蚕农亲切地称为三姑娘。传说轩辕 黄帝在天庭十二神兽帮助下,发明了织丝的织机, 黄帝在天庭十二神兽帮助下,发明了织丝的织机,又 从三姑娘梳头的篦子上得到启发而发明了筘篾, 从三姑娘梳头的篦子上得到启发而发明了筘篾,使经 线在织造过程中不再被割断。 线在织造过程中不再被割断。这些传说正如其他农业 的发明一样, 的发明一样,将其归功于史前时期一两个英雄人物身 虽然无据可查,但也保留了一部份史实。 上,虽然无据可查,但也保留了一部份史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桑文化的源头
一、蚕的故事
《海外北经》中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踞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欧丝”亦即“呕丝”、“吐丝”。

来自于“蚕马”传说的雏型。

晋代《搜神记》对于这个凄美的神话有细致的描述,大意是这样的:一女子想念远在外乡的父亲,向家中的白马许诺:如果白马能找回父亲,她就嫁给白马。

白马载着父亲如期归来,却被知道真相的父亲杀死。

马皮曝晒于庭,女子在一旁玩耍,一阵风起,马皮竟然将女子裹挟而去。

“后经数日,得于大树之间。

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

由于她的身体变成了不断吐丝缠绕的虫子,人们就把这种虫叫做“蚕(缠)”,又因为她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大家就把这种树叫“桑(丧)”。

后世人们为感激小姑娘为人们带来了丝绸锦衣,把她赐名“马头娘”,尊为蚕神祀奉。

湖地蚕俗的自由即兴于此,据说乡间在下蚕后,室中即奉马头娘,遇蚕眠时就以粉茧香花供奉,直到成蚕后才以蚕宝奉神。

丰富的蚕桑风俗中还流传着祛蚕崇、呼蚕花。

相传黄炎之战是为蚕丝而战,所以蚕农就在蚕房中撒出兵器图案,以传蚕丝大战之风俗,谓之“祛蚕崇”。

每逢除夕黄昏,蚕家令孩童手提各式灯笼,在田头地角一边照一边唱《呼蚕花》歌,直闹到夜深人静,俗称为“点蚕花灯”。

此故事可能惨多于美,确含马皮裹尸之喻意,只是在象意上的讲述了蚕桑,而真正吐丝的意义确没有体现,蚕为什么会吐丝,为什么要吐丝?
中国的丝织品最早要追溯到殷商时期,而它的“祖先”蚕桑技术恐怕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存在了五千多年了。

那么究竟它是谁发明的?它的悠久祖先是谁呀?说起这个,民间的传说就多了,一般民间的蚕农都称嫘祖为“蚕母娘娘”。

嫘祖是谁?据传,她就是黄帝的元妃,中国最早的第一夫人。

那她又是如何发明养蚕织丝的呢?传闻就在蚕开始作茧自缚,吐丝做茧的一个夏天,做姑娘的她见到了桑树丛间晶莹的蚕丝,这个时候她突生灵感,觉得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如果用它纺织成衣服穿就最好不过了,于是她就将蚕捉了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

并由此还结得了好姻缘。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纷纷涌到西陵国希望娶到这个聪慧的女子,在众多的求婚者中,黄帝就是其中之一,最终还是他赢得了嫘祖的心,娶得嫘祖归。

婚后,嫘祖就“嫁鸡随鸡”,跟随黄帝从成都平原来到了中原,跟随她而来当然少不了她的养蚕缫丝技术。

从此,贫瘠的中原便开始开花结果,黄帝在外征战,嫘祖就在家里织布纺衣,“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也从那时开始代代相传了。

这个故事更没有道明蚕的缘由,而是讲述了丝绸何来而成及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

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及世。

从此人类就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一根真丝来之不易,注定了丝绸的华贵和神秘。

在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驼
铃将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文化传送到了遥远的西方。

世界也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稠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但他们似乎就不知中国人如何织丝纺绸的?当时的罗马人就发出了如此惊叹:中国人居然从树叶上采下非常幼细的“羊毛”。

中国那么多的发明除了炼金术外,恐怕没有其它技术可以保存这么久还如此神秘。

制作过程的复杂和保密机制的严酷是它与世界文明保持神秘距离感的原因。

凡是悠久的文化,都有它的习俗,凡是独特的习俗都会带着一点迷信的色彩。

旧时蚕丝难求,一年一熟,为了祈求的养蚕收成,农民都会大肆的“搞作”一番,相传就有不少的养蚕习俗。

北方的蚕事后来因为战乱渐渐衰落了,在清代时已少有人知。

乾隆皇帝曾感慨:北京古称桑土,而今人不识蚕。

可见他对蚕事落寞黯淡的前景难以掩饰的忧伤。

但有一处地方却令乾隆顿时为之一亮,这处地方在哪?一座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

既有小桥流水的吴越风情,又有高山大川的森林竹海。

湖州历史上曾是笔、竹、茶的发源地。

也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府”、“中国蚕乡”。

几千年过去了,任凭高科技如何迅猛的狂奔,丝绸依然慢慢地一寸寸地出自于蚕和蚕农的默默“耕耘”。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焕发出了永不磨灭的生命光彩。

“猫也来,狗也来,搭个蚕花娘子一道来”至今蚕桑文化在塘栖镇已有千年历史。

古时候在塘栖镇素有“拜蚕神”、“点蚕花灯”、“扫蚕花地”、“轧蚕花”等习俗。

时至今日,一些年长的蚕农还不时地在育蚕时念念有词,祝愿自己“蚕花廿四分”,意欲讨个双丰
收的彩头。

一般来说,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动要模拟再现有关的场景。

因此,祭祀蚕神的场景之一,就是模拟煮蚕茧的形象,以预祝当年的蚕业丰收。

元宵或汤圆(可能是它们特别耐煮的缘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征蚕茧丝,里面的红褐色的馅代表蚕蛹,应当说是维妙维肖。

蚕桑习俗已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淡化。

如何延续千年蚕桑文化,挖掘蚕桑经济已是刻不容缓。

你们企业文化的写照
“春蚕不死,吐丝不尽”。

看着眼前飘柔滑顺、绚丽多彩的布匹,你会不会想到它们是始于春蚕在桑叶上蠕蠕不懈的“耕耘”呢?蚕固然是“人民公仆”式的生物,克尽己能,死而后己。

但你不要以为蚕就很易(容易)服侍,要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

它的“作茧自缚”其实并不是它自愿的。

只有将它服侍到舒舒服服,它才会服服贴贴乖乖的听话。

据闻,在孵化和作茧的那个月中,它们对时间和温度的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

要将它们放在一个通风的竹匾上,每隔几小时就要喂一次,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疏忽,连漫漫长夜都要衣不解带的小心服侍。

如果服侍喂养得妥当,它们才会最终做几天的茧,每个茧可以抽出几千尺长的一根丝,大约需要五千多只的蚕,才可以吐出一公斤的线。

为了把这些蚕茧做成织品,还要把它放在水里煮,再一根根的抽出丝来,然后把若干丝捻在一起,做成较结实的线,这样才可能染色和纺织。

如此看来,“吐丝不尽”的蚕固然可敬,但不要忘记了我们辛辛苦苦养蚕的人们,正是他们日夜不辞劳苦的“照顾”,春蚕才会甘愿忍受抽丝剥茧之苦,吐尽一生的芳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