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针对农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对策建议
1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和小康建设进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重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始终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农村面貌有所改观,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以农广校为主体,以畜牧局、就业局、职教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瓜菜站、种子站等具有培训资质的单位为中心,对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农民开展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农民培训机构已逐步得到巩固和发展,逐步辐射到乡镇、村组;其中,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的建立也为农民科技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的实施,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人文化方向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专业技能,培养了一批专业致富能手及带头人,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有效地推动了地方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基层领导对农民培训工作认识不足、抓得不紧、投入不大、措施不力,农民接受先进科学文化的机会很少,部分群众思想保守落后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新科技、新品种、新工艺等先进生产力的推广使用,当前,农民素质不高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迅速采取得力措施着力提升农民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2存在的问题
2.1培训体系不够健全
县上虽然有培训机构,但乡村没有相应机构,也没有确定具体负责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县、乡、村三级不能互通信息,互相联系,没有专人负责,造成培训农民难组织、难管理、培训效果差。特别是一些偏远乡村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信息闭塞,对新生事物不能接受,对科技培训缺乏认识,加上没有专人负责联系组织,致使培训难开展。
2.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以宁县为例,截止去年年底,全县有科技人员113 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
中级职称72 人,初级职称50 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没有增加编制,没有补充人员,农业技术队伍建设没有得到重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得到有效更新与流动。如县农牧局下属各单位:农广校近10年来没有分配科班的专业老师;县瓜菜中心每年日光温室建设任务大,所有专业人员的精力都放在温室建设上;推广中心的主要工作放在新技术推广、连片示范田建设上。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身兼数职,根本无法抽出专人常年专抓培训工作,更不可能深入全县每个乡村,贴近农民、走进农户,开展行之有效的各项实用技术培训与管理。
2.3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农民培训要求有各方面专业教师来承担教学培训任务。涉及农民培训的机构包括:农机学校、职业技术中学、农函大、瓜菜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局、就业中心、农广校及有资质的职业介绍所等。由于现行人事制度问题,各单位非专业人员调入的较多,未经专业培训,很多成人教育中心师资力量存在老化、弱化问题,年轻教师、专业技术教师缺乏;没有实践生产经验,对新知识接受只靠自学,根本无法承担培训任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4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工作举步维艰
由于财力不足,基本无专门的经费投入,培训资金缺乏保障,培训单位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仅限于一时一事,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尽管政府管理部门一直强调农民培训是为民的实事工程,可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商业动机却往往背离了政府开展农民培训的初衷。
2.5注重实践培训,遭遇现实难题
目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求包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占课时50%左右。开展实训作为一种有效地培训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宁县,由于缺乏实训场地,没有独立的种、养殖示范基地,实训课程形同虚设,理论与实践相背离,在农民职业技能技术培训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2.6农民对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出勤率低
尽管政府买单为农民免费参加培训,可事实上,多数培训班农民的出勤率不够理想,能超过50%已不易。为了探究培训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宁县在2008年8月由县政府举办的早胜黄牛养殖培训班进行试点,并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师资选择等方面综合分析影响培训质量相关因素。培训班计划培训时间5天,培训学员40名,学员组织通过条线发动,全部为该专业现岗非正式人员,由西北民族大学教授与宁县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授课,要求在内容上注重实际、学员上严控对口、师资上严格把关。尽管如此,实际5天出勤记录依次分别为:15人、28人、20人、15人、26人、培训班的平均出勤率仅为52%。培训效果与质量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2.7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不强
一方面,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较突出,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较差,培训规模和覆盖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程度、年龄结构、需求意向参差不齐,培训对象不统一,接受能力有限,加之大多数农民居住分散,农事家事缠身,组织十分困难,只能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短期培训,难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人员、时间、效果”的落实。再次,除了定向岗位培训的项目由农民自愿报名外,其他项目的组织发动都是依靠一定的组织条线。换言之,农民参加培训班是由村干部报名的,在没有培训意愿的前提下,农民管参加培训班学习的行为称之为“开会”。当前,完成义务工、争取误工补贴成了维系培训班正常开展的很重要手段。如宁县中村乡新堡村,农民若不参加培训,每天的义务工扣除10元,误工补贴也为10元,农民大多是冲着每天的义务工或误工补贴而参加培训。
2.8农民对农业创业缺少认同感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缺乏科学指导和管理,生产效益不高、劳动条件坚苦,让更多的农民希望脱离农业,因此,对通过培训实现农业创业持不认同观点。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对创业没有积极性,给开展农民培训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可以说,不改变现有的、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
2.9培训方式方法不活,教育培训质量低
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灌输式讲课多,现场指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没有真正实现以需培训、量身定培、定向培训,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不强。
3几点建议
3.1培训体系方面
首先本着节约开支的原则整合各部门人、财、物资源,在农广校的基础上成立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建立一支由农牧、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发挥整体综合优势。其次要不断完善乡村的农民科技培训机构建设,可以在乡镇农技站增设农业科技培训员岗位,确定人员,常年抓好本乡镇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在村一级里挑选一些观念新、脑子活的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担任技术员,负责上下联系、组织培训、传播信息。再次,利用农广校20年来在农民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已健全的教育网络体系,采用联合办学形式,使分散的农民科普教育、农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农村基层党员素质教育等科技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资金汇拢起来,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形成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和农、科、教三者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建立村里的农民培训学校、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开展各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