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02-4清热解毒药
中成药配方详解:清热解毒片
![中成药配方详解:清热解毒片](https://img.taocdn.com/s3/m/22b3877319e8b8f67c1cb9c8.png)
药典中药材:连翘
用法: 6~15g。
药典中药材:连翘
存储: 置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甜地丁详解>>>
甜地丁
药典中药材:甜地丁
: 药典暂未收录甜地丁。
药典中药材:龙胆详解>>>
龙胆
药典中药材:龙胆
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 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三种习 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春、 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药典中药材:板蓝根详解>>>
板蓝根
药典中药材:板蓝根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秋季 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药典中药材:板蓝根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 径0.5~l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 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根 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 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 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 味微甜后苦涩。Leabharlann 药典中药材:龙胆性状:
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 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坚龙胆 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 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药典中药材:龙胆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龙 胆:本品呈不规则形的段。根茎呈不规则 块片,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根圆柱形, 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有的有横皱纹,具 纵皱纹。切面皮部黄白色至棕黄色,木部 色较浅。气微,味甚苦。坚龙胆:本品呈 不规则形的段。根表面无横皱纹,膜质外 皮已脱落,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切面皮 部黄棕色,木部色较浅。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 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 “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02章 清热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02章 清热药](https://img.taocdn.com/s3/m/b26edb6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7.png)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主治病症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1.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2.痈疮疖肿,肠痈,肺痈,乳痈。
3.热毒泻痢。
性能特点
温病各个阶段皆宜,常配连翘,在卫分能透表,气分能清解,营分能透营转气,血分能清解血分热毒。
配伍
金银花配连翘
金银花甘寒清泄疏透,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泄散,微寒清,质轻浮,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散结利尿;
4.阴虚肠燥便秘。
生地黄
用法
使用注意
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地黄长于滋阴。炒炭多用于止血。
本品寒滑腻滞,故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服。
玄参
性味归经
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主治病症
清热凉血
滋阴降火
解毒散结
润肠
1.温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2.热病伤阴之心烦不眠,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
3.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阳毒脱疽。
功效
主治病症
泻火除烦
清热利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2.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3.血热之吐血、衄血、尿血。
4.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用法
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姜汁炒又除烦止呕。
栀子仁(用种子)善清心除烦,栀子皮(用果皮)兼清表热。
性能特点
配伍
栀子配淡豆豉
两药相配,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2.生津止渴:天花粉、芦根
3.清肝明目:决明子、夏枯草、谷精草
石膏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中药“清热解毒药”——地锦草
![中药“清热解毒药”——地锦草](https://img.taocdn.com/s3/m/4b60882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4.png)
中药“清热解毒药”——地锦草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地锦或斑地锦的干燥全草。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切段。
本品气微,味微涩。
以叶色绿、茎色紫红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平。
归肝、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9~20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
二、歌括歌诀:地锦草性平苦涩,除湿解毒能止血,肠炎痢疾黄疸用,蛇伤痈肿效亦捷。
三、临床应用1.热泻热痢本品有清热解毒止痢、凉血止血之功效,故常用于湿热、热毒所致的泻痢不止、大便脓血。
治湿热泻痢,如《经验方》以本品研末,米汤送服;若用治血痢、大便脓血者,可与马齿苋、地榆等配伍以增强疗效。
2.血热出血本品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散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故用于血热所致的咳血、衄血、便血、尿血、痔血、崩漏以及外伤出血。
治血热之咳血、衄血,可与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配伍;治便血、痔血,可与地榆、槐花等配用;治妇女崩漏,《世医得效方》单用为末,姜、酒调服;若治外伤肿痛出血,可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本品既能止血,又能利尿通淋,可治疗尿血、血淋,常与白茅根、小蓟等同用。
3.湿热黄疸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退黄。
可单用本品煎服,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或与茵陈、栀子、黄柏等同用。
4.疮疖痈肿,蛇虫咬伤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具凉血消肿之功,故可用于热毒所致之疮疖痛肿、蛇虫咬伤等证,常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异皮苷、黄芪苷等;香豆素类:东莨菪素、伞形花内酯、泽兰内酯;有机酸类:没食子酸及棕榈酸等。
2.药理作用地锦草鲜汁、水煎剂,以及水煎浓缩乙醇提取物等体外实验证实具均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肠炎杆菌等多种致病性球菌及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具有中和毒素作用。
本品尚有止血作用及抗炎、止泻作用。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4f299ee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b.png)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1. 背景介绍在中医药学中,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常表现为身体疲倦、口苦、口渴、尿黄等症状。
湿热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环境潮湿、感染等。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2.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原理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主要通过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性对人体产生作用,达到清热解毒去湿热的效果。
中药方中常使用的药材有很多种,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机制。
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体内湿热的程度,缓解相关症状。
解毒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促进身体的康复。
去湿药:如茯苓、瞿麦、苦参等,具有利尿排湿的作用,可以调理体内湿气,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综合应用这些药材,可以达到清热解毒去湿热的效果,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促进健康。
3.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配方以下是一个常用的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配方:•金银花 20g•连翘 15g•板蓝根 15g•黄连 10g•黄芩 10g•黄柏 10g•茯苓 10g•瞿麦 10g•苦参 10g以上药材按照比例混合使用,可以制作成药物剂型,如颗粒、丸剂等。
4. 使用方法根据个人需要和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以下使用方法:1.煎剂: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煎至药液呈现黄绿色,去渣后可饮用。
每日2-3次,每次100ml。
2.颗粒剂: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粉末,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稀释后口服。
每日2-3次,每次5-10g。
3.丸剂: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蜂蜜或黄酒搅拌均匀,制成丸剂。
每日2-3次,每次5-10g。
使用方法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5. 注意事项1.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方,不可自行使用。
2.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中药方。
3.对中药过敏者禁用中药方。
4.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5.配合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加快康复。
国医堂养生百草:清热解表、润肺疏肝篇
![国医堂养生百草:清热解表、润肺疏肝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30b7abb84ae45c3b358cee.png)
03
牡丹(牡丹 皮)
04
附录:“本草纲目附方”用药剂量对照
附录:“本草纲目 附方”用药剂量对
照
2
0
2
0
感谢聆听
酸浆(锦灯 笼)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0 1
穿心莲(穿心 莲)
0 4
杜鹃兰/独蒜 兰(山慈姑)
0 2
冬青(四季青)
0 3
半边莲(半边
莲)
0 5
绿豆(绿豆)
0 6
马鞭草(马鞭
草)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翻白草(翻白草)
清热药
【清热凉血药】
01
地黄(地黄)
05
芍药/川赤 芍(赤芍)
02
玄参(玄参)
04
紫草(紫草)
胡黄连 (胡黄连)
清热药
【清热燥湿药】
06
01
白鲜(白鲜 黄连(黄连)
皮)
05
白蜡树(秦 皮)
02
黄芩(黄芩)
04
03
苦参(苦参) 黄皮树(黄
柏)
清热药
【清热燥湿药】
龙胆/条叶龙胆(龙胆)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0 1
忍冬(金银花)
0 2
紫花地丁(紫
花地丁)
0 3
紫堇(苦地丁)
0 4
金莲花(金莲
花)
国医堂养生百草:清热解表、润肺疏肝 篇
演讲人
2025-11-11
目录
01. 【序】 02. 解表药 03. 清热药 04. 附录:“本草纲目附方”用
药剂量对照
01
【序】
【序】
一.
02
解表药
清瘟解毒片的功能主治
![清瘟解毒片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2662f3e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6.png)
清瘟解毒片的功能主治清瘟解毒片简介清瘟解毒片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由多种中药经过精心配伍而成。
它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清瘟解毒片的功能与主治。
功能特点清瘟解毒片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清热解毒:清瘟解毒片中的药物成分富含清热解毒的药效,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降低体温,缓解热症状。
2.抗病毒:清瘟解毒片中的某些药物成分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活性,减少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3.抗炎消肿:清瘟解毒片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相关症状,如红肿、疼痛等。
4.免疫调节:清瘟解毒片中的某些成分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使机体更具抵抗力。
主治适应症清瘟解毒片适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流感:清瘟解毒片可缓解流感症状,如高热、咳嗽、咽痛等。
其抗病毒能力可以直接干扰流感病毒的繁殖和侵袭,有助于加快康复。
•上呼吸道感染:清瘟解毒片可有效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部发炎等。
它的清热解毒功能能够降低体温,减轻肿胀,缓解炎症。
•细菌感染性疾病:清瘟解毒片具有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它的抗炎功能可以有效减少炎症反应,促进病情的康复。
•病毒性肝炎:清瘟解毒片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疗效。
它可以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助于恢复肝功能。
•疟疾:清瘟解毒片可用于疟疾的治疗。
它的抗病毒和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消除体内的病原体,减轻疟疾症状,加快康复。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成人每次口服4片,一日3次。
儿童依年龄适量减量。
•清瘟解毒片不宜与其他中药或西药同时使用,以免相互影响疗效。
•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服药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栀柏地黄丸的功能主治
![栀柏地黄丸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59859a7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b.png)
栀柏地黄丸的功能主治一、简介栀柏地黄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栀子、柏子叶和生地共同煎煮而成。
它具有许多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和主治。
二、功能主治栀柏地黄丸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1.清热解毒:栀柏地黄丸能够有效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由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2.滋阴降火:栀柏地黄丸含有生地,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适用于由于体内阳热过盛引起的目赤肿痛、口渴多饮、小便短赤等症状。
3.清热凉血:栀柏地黄丸中的栀子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适用于由于热毒蓄积导致的痔疮出血、便血等问题。
4.润燥通便:栀柏地黄丸中的柏子叶具有润燥通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因为肠燥引起的便秘问题。
5.泻火解毒:栀柏地黄丸可通过泻火解毒的作用,改善热毒引起的湿疹、痤疮等皮肤问题。
6.养阴清热:栀柏地黄丸中的生地能够养阴清热,适用于因为阴虚火旺引起的口干、烦躁等症状。
7.抗菌止痒:栀柏地黄丸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适用于阴部瘙痒、烂疮等问题。
三、使用方法栀柏地黄丸的使用方法如下:1.成人每次口服4~6丸,一日3次。
2.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适量减量,请按医嘱或药师指导。
四、注意事项在使用栀柏地黄丸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禁用。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使用本品后,如出现不良反应,请停止使用并向医师咨询。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五、不良反应栀柏地黄丸的常见不良反应有:1.便溏:少数患者在使用栀柏地黄丸后可能会出现便溏,一般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正常。
2.恶心呕吐:个别患者在使用本品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如出现此情况,请咨询医师。
六、药物相互作用目前未发现栀柏地黄丸与其他药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
七、存储方法请将栀柏地黄丸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八、总结栀柏地黄丸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泻火解毒等多种功能主治。
在使用栀柏地黄丸时,请按照医师的指导使用,并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请停止使用并咨询医师。
中药饮片编码规则(可编辑修改版).
![中药饮片编码规则(可编辑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92ff76a1c7aa00b42acba2.png)
中药饮片编码规则采用十位编码,含义如下:□□□□□□□□□□区别功能码三位流水码药用部位分类码药物功效分类码中药饮片定位码中药饮片定位码:用于区别中药饮片与西药、中成药,以一位英文字母“Y”开头,为“饮片”“饮”字的拼音首字母。
药物功效分类码:按中药的功效进行分类,用三位数字表示,前两位代表药物功效的总类,后一位代表药物功效的子类,无子类以“0”补齐三位。
药物功效分类代码含义:药物功效总类药物功效子类分类代码分类代码发散风寒1解表药01发散风热2清热泻火1清热燥湿2清热解毒3清热药02清热凉血4清虚热5攻下1泻下药03润下2峻下逐水药3祛风寒湿1祛风湿药04祛风湿强筋骨2祛风湿热3化湿药050利湿退黄1利水渗湿药06利尿通淋2利水消肿3温里药070温气药080消食药090驱虫药100凉血止血1化瘀止血2止血药11收敛止血3温泾止血4活血止痛1活血调经2活血化瘀药12活血疗伤3破血消癥4温化寒痰1化痰止咳平喘药13清化热痰2止咳平喘3重镇安神1安神药14养心安神2平抑肝阳1平肝息风药15息风止痉2开窍药160补气1补阳2补虚药17补血3补阴4固表止汗1收涩药18敛肺涩肠2固精缩尿止带3涌吐药190攻毒杀虫止痒药200拔毒化腐生肌药210药用部位分类码:按中药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以两位英文字母表示,前一位代表药用种类大类,前二位代表药用部位亚类,无亚类以英文字母“X”补齐两位。
药用部位分类码含义:药用种类药用部位分类代码分类代码根茎R茎木N皮类S叶类L 植物类P花类B果实F种子T全草H 动物类A X矿物类M X树脂类R X藻、菌、地衣类B X三位流水码:基于药物功效分类总类流水码,用三位数字表示,以“001”开始排序。
区别功能码:用于区别同一个药物不同的情况,如:产地不同、炮制不同、单价不同、规格不同等等。
以一位英文字母表示,一般无区分的饮片,以“X”补齐。
例一:甘草;功效为补虚药,补气,药用部位是植物类,根茎。
玄参的药效与功能主治
![玄参的药效与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180d5b0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6.png)
玄参的药效与功能主治简介玄参,又被称为五加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是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茎。
玄参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归类为清热解毒药,具有多种药效和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玄参的药效与功能主治。
药效以下是玄参的主要药效:1.清热解毒:玄参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
它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高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
2.消肿散结:玄参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适用于淋巴结结核、瘰疬、痰核等疾病。
3.抗过敏:玄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等。
4.利尿通淋:玄参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对治疗尿路感染、水肿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功能主治玄参的药效赋予了它多种功能主治,以下是玄参常见的功能主治:1.火热上升引起的症状:玄参可以用于治疗火热上升引起的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
2.高热引起的症状:玄参可以用于治疗高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3.淋巴结结核:玄参可用于治疗淋巴结结核引起的肿块、疼痛等症状。
4.过敏性疾病:玄参对过敏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如荨麻疹、湿疹等。
5.尿路感染:玄参可以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频、尿痛等症状。
6.水肿:玄参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对水肿有辅助治疗作用。
使用方法玄参的使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煎汤:将适量的玄参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水中煎煮,待汤液剩一半时,即可取出。
2.煮粥:将适量的玄参加入粥中一同煮熟,可增加食疗效果。
3.冲剂:将玄参粉末用热水冲服,可增强药效。
4.酒浸:将玄参放入白酒中浸泡数天,然后将酒浸液口服。
注意事项在使用玄参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剂量:使用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或中药剂量来使用,不宜随意增减。
2.用途限制:由于玄参有一定的毒性,对于孕妇、儿童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3.药物相互作用:玄参与某些药物有相互作用的可能,如需与其他药物一同使用时,应咨询医生。
4.不宜久服:玄参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毒性,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清热药PPT课件
![清热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329d7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a.png)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 证,如泄泻、痢疾、黄疸等。这类药 物能够清热燥湿,缓解病情。常见的 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总结词: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证。 常见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Part
04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对发热、炎症 、病毒等的作用机制,揭 示其清热抗炎、抗病毒的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毒理学研究
评估清热药的毒性作用,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临床应用与效果
感冒发热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清 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 药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清热泻火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降 低体温,缓解热证的症状 ,如头痛、口干、口苦等 。
凉血解毒
通过凉血解毒的作用,减 轻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 引起的症状,如疮痈肿毒 、丹毒等。
燥湿止痢
通过燥湿止痢的作用,治 疗湿热引起的痢疾、泄泻 等症状。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清热 药在口腔溃疡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 致,患者常见口腔疼痛、口干等症状 。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 作用,能有效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病例三: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总结词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清热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
白芨的功能主治与作用
![白芨的功能主治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a5655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8.png)
白芨的功能主治与作用简介白芨,又称白癜风芨芨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白芨性味辛凉,具有清热祛湿、解毒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中,白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热毒、湿疹、痈肿等疾病。
本文将介绍白芨的功能、主治和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正确使用白芨。
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疮疡肿毒、痈肿疖子等。
2.祛湿止痒:白芨具有祛湿止痒的作用,对于湿疹、瘙痒等皮肤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3.消肿止痛:白芨能够消肿止痛,对于痈肿、疮毒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增强免疫力:白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作用白芨作为中药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内服应用•可以作为单味药物使用,煎汤内服,用于治疗热毒病症、湿疹、瘙痒等皮肤病症。
•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与黄连、黄芩等药物合用,增强清热解毒的效果,适用于疮疡肿毒、溃疡等。
•可以与芦荟、苦参等药物合用,共同发挥祛湿止痒的效果,适用于湿疹、湿疮等疾病。
•可以与红花、大黄等药物合用,共同发挥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痈肿疖子、痢疾等疾病。
•可以作为补益药物使用,与黄精、黄芪等药物合用,增强机体免疫力,适用于虚弱病人、免疫力低下者。
外用应用白芨也可以作为外用药物使用,常见的用法包括: - 将白芨研成粉末,搽于患处,适用于患有疮疡、溃疡的病人。
- 将白芨煎煮后,用药棉或纱布蘸取药液,敷于患处,适用于湿疹、湿疮等皮肤病症。
注意:外用药物使用时应遵循医生或药师的指导,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以免引起刺激和其他不良反应。
使用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白芨。
2.对白芨过敏者禁用。
3.使用白芨时应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按照剂量使用,不可滥用或长期使用。
4.在使用白芨时,如果出现过敏、不适等不良反应,应尽快停药,并就医咨询。
总结白芨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消肿止痛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在临床上,白芨可以内服外用,用于治疗热毒病症、湿疹、瘙痒、痈肿疖子等疾病。
二丁颗粒
![二丁颗粒](https://img.taocdn.com/s3/m/a093f2d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4.png)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主要功效
清热解毒。
适用病症
用于火热毒盛所致的热疖痈毒、咽喉肿痛、风热火眼。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药性分析
方中四味均为清热解毒药,四药合用,功力大增,清热解毒功效更强。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药品禁忌
忌烟、酒及辛辣食物;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贮藏方法
密封。
谢谢观看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糖尿病患者慎用。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二丁颗粒
中成药名
01 性状
03 适用病症 05 药性分析
目录
02 主要功效 04 用法用量 06 不良反应
07 药品禁忌
目录
08 注意事项
09 药物相互作用
010 执行标准
011 贮藏方法
二丁颗粒,中成药名。为清热解毒剂,具有清热解肿痛、 风热火眼。
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活血止痛的中药配方[发明专利]
![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活血止痛的中药配方[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f4654de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f.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1461623.0(22)申请日 2020.12.11(71)申请人 李田来地址 745000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李家村二组131号(72)发明人 李田来 (51)Int.Cl.A61K 36/355(2006.01)A61P 11/00(2006.01)A61P 11/04(2006.01)A61P 29/00(2006.01)A61P 39/02(2006.01)A61P 17/10(2006.01)A61P 1/10(2006.01)A61P 1/08(2006.01)A61P 1/00(2006.01)A61P 1/04(2006.01)A61P 1/12(2006.01)A61P 1/06(2006.01)A61K 35/57(2015.01) (54)发明名称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活血止痛的中药配方(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活血止痛的中药配方。
该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活血止痛的中药配方包括如下重量份:金银花10‑20份;蒲公英10‑20份;白芷10‑15份;桔梗15‑20份;鸡内金5‑10份;将上述原料放入药碾子或中药粉碎机中碾磨成粉,加入蜂蜜,将药粉与蜂蜜按照1.5∶1的比例混合后制作成药丸。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活血止痛的中药配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CN 112274549 A 2021.01.29C N 112274549A1.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活血止痛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金银花10-20份;蒲公英10-20份;白芷10-15份;桔梗15-20份;鸡内金5-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活血止痛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金银花10份;蒲公英10份;白芷15份;桔梗15份;鸡内金5份。
麻黄鱼腥草散的功能主治
![麻黄鱼腥草散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72a9adc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2.png)
麻黄鱼腥草散的功能主治1. 介绍麻黄鱼腥草散是一种传统中药配方,由麻黄和鱼腥草等草药组成。
麻黄具有发散风寒、宣肺解表的作用,而鱼腥草则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
这种配方的制剂形式为散剂,通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
2. 功能主治麻黄鱼腥草散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2.1 发散风寒麻黄鱼腥草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和风寒所致的症状。
其成分麻黄具有发散风寒、宣肺解表的作用,能够帮助排除体内风寒引起的不适。
2.2 宣肺解表麻黄鱼腥草散可用于宣肺解表的治疗,特别适用于治疗咳嗽、咳痰、头痛、鼻塞等症状。
麻黄能够扩张支气管,促使痰液的排出,同时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症状。
2.3 清热解毒鱼腥草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草药,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麻黄鱼腥草散中的鱼腥草成分能够清热解毒,帮助治疗发热、喉咙肿痛等症状。
它还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和病毒的活动,对于感染导致的炎症有很好的疗效。
2.4 消肿散结麻黄鱼腥草散还具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可以帮助缓解因感冒引起的肿胀和结块等不适。
鱼腥草的成分能够消除体内淤积的水分和痰液,从而减轻肿胀和结块的症状。
3. 如何使用麻黄鱼腥草散通常以散剂的形式出现。
在服用之前,建议按照以下的方法使用:1.获取适量的麻黄鱼腥草散。
2.将散剂放入清水中,搅拌均匀。
3.口服药物。
一般来说,每次服用2-3克的麻黄鱼腥草散,每日3次。
4.如果需要,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调整用量。
注意事项- 在使用麻黄鱼腥草散之前,务必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
-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在使用麻黄鱼腥草散之前,应该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需要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 如果出现过敏或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4. 食疗建议除了使用麻黄鱼腥草散外,还可以采用以下的食疗来辅助治疗相关症状:1.多喝温水:多喝温水有助于稀释痰液,缓解喉咙肿痛等症状。
2.适量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对于抵抗感染有一定的帮助。
热毒宁的功能主治
![热毒宁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ebb12b5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5.png)
热毒宁的功能主治
什么是热毒宁?
热毒宁是一种中药制剂,由多种中药材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广泛用
于中医药领域。
热毒宁的主要成分
热毒宁由以下中药组成: - 金银花 - 银花 - 槐花 - 桑白皮 - 牛黄 - 紫花地丁 - 三
七 - 七里香 - 斑蝥 - 石蟾 - 霸王花 - 赤芍 - 薄荷
热毒宁的功能主治
热毒宁具有多种功能主治,适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
1.清热解毒:
–热毒宁可清热解毒,对于热毒所引起的病症有明显的疗效。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和疼痛。
2.抗炎消肿:
–热毒宁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可有效缓解炎症引起的肿胀和疼痛,改善患处的症状。
3.消肿止痛:
–热毒宁可快速消肿止痛,适用于关节炎、扭伤、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肿痛。
4.抗菌作用:
–热毒宁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减少感染的风险。
5.改善免疫力:
–热毒宁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降低感染病的概率。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热毒宁一般以口服剂形式使用,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剂量和使用频率。
注意事项如下: - 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服用热毒
宁期间,应避免辛辣食物、油腻食物和酒精,以免影响药效。
-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
或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以上是关于热毒宁的功能主治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在使用前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心莲
爵床科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
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本品苦寒质轻。既能清解肺胃经之热毒,又能苦燥大小肠之湿热,并略兼透散。凡热毒、湿热所致病证,无论有无表证皆可选用。此外,还能解蛇毒。
清热解毒,燥湿。
1、温病初起,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肺痈,咽喉肿痛。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温病发热、头痛或发斑疹。
2、咽喉肿痛,痄腮,痈肿疮毒,丹毒,大头瘟疫。
牛黄
牛科牛的胆结石。
苦,凉。归肝、心经。
本品苦凉,归肝、心经,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肝息风止痉,还善清心豁痰开窍。主治热毒、痰热及肝热生风所致诸证。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1、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痔疮肿痛。
2、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3、高热动风,小儿急惊,癫痫,子痫。
1-2.5g。
紫花地丁
堇菜科紫花地丁的干燥带根全草。
苦、辛,寒。归心、肝经。
本品苦寒清泄,入心、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既善治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又可治目赤肿痛及毒蛇咬伤。
1、疮疡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
2、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秦皮
木樨科苦枥白蜡树或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
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本品主入大肠,兼入肝、胆。苦寒能清热燥湿而解毒、止带,味涩能涩肠止痢、收敛止带,且有涩而不敛邪之优点,故为治湿热泻痢及赤白带之要药;又善清肝胆之火而明目,治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等。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1、乳痈,痈肿疮毒,各种内痈。
2、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3、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本品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大青叶
十字花科菘蓝的干燥叶片。
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本品味苦大寒,入心、肺、胃经,清泄解毒力强。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血消斑,还善利咽消肿,善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
3、热毒泻痢。
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抗炎、解热、降血脂、利胆、保肝、兴奋子宫、抗早孕、抗艾滋病毒、抗瘤等作用。
连翘
木樨科连翘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本品苦而微寒,质轻浮散,主入心、肺,兼能入胆。既善清热解毒,又能疏透消散,还兼利尿素有“疮家圣药”之称,为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1、肠痈,肝痈,肺痈,痈肿疮毒。
2、血滞胸痛腹痛,产后瘀阻腹痛。
青黛
爵床科马蓝、蓼科蓼蓝、十字花科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咸,寒。归肝、肺经。
本品味咸性寒,专入肝经。既善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治热毒发斑、血热吐衄、痄腮、喉痹、疮痈、丹毒;又善清肝泻火而定惊止血,治肝热惊痫抽搐、肝火犯肺之咳嗽痰血等。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定惊。
1、热毒发斑,血热吐血、咯血、衄血等证。
2、小儿急惊发热抽搐。
3、肝火扰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4、痄腮肿痛,喉痹,火毒痈疮。
1.5-3g。作散剂冲服,或作丸服。
蚤休
百合科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1、毒蛇咬伤,蜂蝎刺蜇。
2、大腹水肿,小便不利,黄疸尿少。
土茯苓
百合科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甘、淡,平。归肝、胃经。
本品甘淡渗利,性平偏凉,入肝、胃经。功能解毒利湿、通利关节,既为治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之要药;又可治淋浊、带下、脚气、湿疮及湿疹等。
本品对胃肠道及肝脏均有损害,帮不宜多用久服,胃肠出血、肝肾病患者忌用或慎用。
垂盆草
景天科垂盆草的新鲜或干燥全草。
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
本品甘淡渗利,性凉清泄,主入肝、胆,兼入小肠。功善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痈疮肿毒及毒蛇咬伤等。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金银花
忍冬科忍冬的干燥花蕾。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本品甘寒质轻,疏透芳香,主入肺、胃,兼入大肠,为清解疏散之品。既善清解热毒,又能疏散风热,凡热毒或风热所致病证皆可选用。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2、痈疮疖肿,肠痈,肺痈,乳痈。
1、热毒疮肿,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瘰疬。
2、温病高热动风,小儿急惊抽搐,痰热癫痫。
3、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
牛黄配珍珠:牛黄苦凉,功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珍珠咸寒,功能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两药相合,治咽喉肿烂、口舌生疮,有清热解毒生肌之效;治痰热神昏、中风痰迷,有清心凉肝、化痰开窍之功。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
2、目赤肿痛。
3、毒蛇咬伤。
本品来源复杂,除本种外,还有堇菜科犁头草、豆科米口袋、罂粟科紫堇等,用当注意。
鸦胆子
苦木科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1、咽喉肿痛(证属热结痰盛者尤宜)。
2、痰多咳喘。
3、久疟疟母,经闭,痈肿,瘰疬。
本品苦寒缓泻。
白头翁
毛茛科白头翁的干燥根。
苦,寒。归大肠经。
本品苦寒泄降,专入大肠经,善除大肠热毒蕴结而凉血止痢。既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又为治阿米巴痢所常用。
本品有抗病毒、抗炎、抗惊厥、镇静、镇痛、强心、抗实验性心律失常、降血压、解毒、调节胆汁排泄及保肝等作用。
鱼腥草
三白草科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辛,微寒。归肺经。
本品辛寒质轻,专入肺经。既善清解透达,功主清热解毒、排脓消痈,为治肺痈之要药;又兼通利,兼能利尿通淋,为治热淋涩痛所常用。
本品苦寒清燥,并有小毒,主入大肠,兼入肝经。内服能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善治热毒血痢、休息痢及疟疾;外用能腐蚀赘疣,治鸡眼、赘疣等。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1、热毒血痢,休息痢。
2、疟疾。
3、赘疣,鸡眼(外用)。
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每日3次。味极苦,不宜入汤剂。
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1、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
2、热毒疮疡,湿热泻痢。
3、热淋涩痛。
入汤剂不宜久煎。
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利尿、促进免疫功能、抗肿瘤、镇咳平喘、镇静等作用。
射干
鸢尾科射干的干燥根茎。
苦,寒。归肺经。
本品苦寒清泄,专入肺经,功善清解散结、祛痰利咽。主治咽喉肿痛,属热结痰盛者尤宜;兼治痰多咳喘、久疟疟母、经闭及痈肿瘰疬。
2、痈疮疖肿,毒蛇咬伤。
3、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
白鲜皮
芸香科白鲜的干燥根皮。
苦,寒。归脾、胃、膀胱、小肠经。
本品苦寒清燥,既入脾、胃经,又入膀胱与小肠经。既能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止痒,又兼利小肠水气、通利关节而退黄、止痹痛,可治湿热疮疹、疥癣、湿热黄疸及风湿热痹等。
解毒、利湿、利关节。
1、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者。
2、淋浊,带下,脚气,湿疹,湿疮。
山豆根
豆科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
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本品大苦大寒,入肺、胃经,有毒而清泄力强。善清肺胃之火而解毒、消肿、利咽,既治火毒壅结之咽喉肿痛,又治胃火炽盛之牙龈肿痛,还治肺热咳嗽、疮肿等。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
1、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2、痈肿疮毒,乳痈,肺痈、瘰疬痰核。
3、热淋涩痛。
蒲公英
菊科蒲公英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带根全草。
苦、甘,寒。归肝、胃经。
本品苦甘而寒,入胃、肝经。既能清解热毒而消痈肿,又能利湿与通乳。虽善治各种疮痈,但以治乳痈最佳,并治火毒咽痛、目赤及湿热黄疸、淋痛等咽喉肿痛,肠痈,毒蛇咬伤。
2、热淋涩痛,小便不利。
3、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野菊花
菊科野菊等的干燥头状花序。
苦、辛,微寒。归肺、肝经。
本品苦泄辛散,微寒清热,入肺、肝经。既善清热解毒而消散痈肿,为治热毒疮痈之要药;又兼疏散风热,治风热感冒、咽喉疼痛及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还兼平肝,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热毒血痢。
2、阿米巴痢。
败酱草
败酱草科黄花或白花败酱草的干燥带根全草。
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本品辛苦微寒,清解行散,既入胃与大肠经,又入肝经血分。功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兼以祛瘀止痛。主治肠痈腹痛,兼治肝痈、肺痈及血瘀胸腹痛。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
1、热毒血痢,热毒疮疡。
2、血热崩漏、便血。
3、热淋,血淋。
红藤
大血藤科大血藤的干燥藤茎。习称大血藤。
苦,平。归大肠、肝经。
本品苦泄走散,性平偏凉,入大肠与肝经。既善清热解毒、活血而止痛消痈,治肠痈、疮痈、跌打瘀痛及妇产科血瘀诸证;又能祛风通络,治风湿痹痛等。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1、火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2、牙龈肿痛,痈肿疮毒,湿热黄疸。
3-6g。
马齿苋
马齿苋科马齿苋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
酸,寒。归大肠、肝经。
本品酸寒质滑,入大肠与肝经。既能清热凉血而解毒止血,又能滑肠而导湿热邪毒从大肠排出,且味不苦易服,故善治热毒血痢、疮肿、血热、血热崩漏、便血;此外,还能利尿通淋,治热淋、血淋等。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