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之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合集下载

《壬辰倭乱1592》韩国抹黑中国明朝的巅峰之作

《壬辰倭乱1592》韩国抹黑中国明朝的巅峰之作

《壬辰倭乱1592》韩国抹黑中国明朝的巅峰之作最近,由韩国KBS和中国的央视合资拍摄的《壬辰倭乱1592》,在中韩乃至日本的网络间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此片不仅有中韩两国合资合力拍摄,连涉及日本的部分也由日本演员以日语对白完成,可谓是集三国之力来戏说这场战争。

这还真是东亚历史上的头一回。

然而这部戏说成分浓厚的韩剧却给自己打上了历史纪录片的头衔。

这不免让观众对于剧中的历史细节,要求高了起来。

可惜,作为此片制作主导的韩方,依然保持了其宣扬大民族主义历史观的特色,将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改的面目全非。

不仅对本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无限拔高。

对于为朝鲜击退日本入侵而尽心尽力的中国明朝,也是习惯性的多有贬损。

已经看完全剧的小编,就以那些一眼扫过就能发现的纰漏,来给这部所谓的历史纪录片,好好扒扒皮。

1.朝鲜火炮射程是日本火器的十倍?此剧第一集末介绍的朝鲜玄黄铳筒时,都提到了射程是日本火炮的十倍。

如此说来,日本火炮射程居然只有90-130米?实际上,日本国内较大口径的火炮的射程并不输于朝鲜人手里的家伙。

1570年代时战国大名大友宗麟所使用的佛郎机炮国崩的最大射程甚至可以达到1500米左右。

2.万历皇帝变身金色小白兔此剧的前两集,也就是全剧五分之二的戏份,都献给了韩国当代历史造神运动的主角--李舜臣。

作为真正中流砥柱的明朝军队,一直到第三集才有了亮相机会。

然而万历皇帝头上戴的居然是冥器金丝翼善冠,而且造型诡异,好像一只金色小白兔。

这金丝翼善冠原本是1957年发掘万历皇帝的定陵时,在万历身边的盒子里发现的。

不过自唐代以来,皇帝戴黑色冠冕已成常例,而且现存的明朝皇帝画像中,皇帝清一色戴的都是乌纱冠,并没有戴着金丝冠的皇帝画像。

可见,万历皇帝头戴金丝冠上朝是不符合真实历史的。

韩国人的祖先要是知道自己的后代如此戏弄宗主国君主,一定会吓的家法伺候。

3.壬辰倭乱是东亚最早国际战争?估计是导演觉得前几个槽点还不够大,于是在第三集中爆出了更大的槽点——东亚最早的国际战争?然而这实在是大错特错!只看国际战争的话,早在9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隋炀帝就已有过三征高句丽的事迹,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也都多次对高句丽用兵,这都无疑早于万历朝鲜战争。

历史解密李如松的历史成就 李如松的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李如松的历史成就 李如松的历史评价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如松的历史成就李如松的历史评价如何?
导语:李如松,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活跃于中国明朝万历时期,是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

李如松从小跟随在自己父亲身边,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和极
李如松,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活跃于中国明朝万历时期,是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

李如松从小跟随在自己父亲身边,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和极高的军事素养,后中武举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骁勇善战,立下战功无数,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李如松从成名开始,到遗憾去世,只存在很短的时间。

所以虽然他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在后世的名声却不响亮。

然而他从平定宁夏哮拜叛乱一战成名后起,期间所经历的各大战役,都是战争史中值得后世人反复讨论学习的范例。

平定宁夏哮拜叛乱
万历二十年,宁夏镇原副总兵哱拜与蒙古河套部落勾结发动叛乱。

因为事出突然,明军不敌,叛军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期间镇压叛乱的明军都败阵而归。

在情况危急之时,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率各部军队围剿。

李如松先是让麻贵率部出击,将蒙古河套部落尽逐出塞,剪除叛军外援。

后又命大部队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困死城中。

在观察地势之后,将黄河堤坝掘开,水淹宁夏,由此让整个宁夏城的叛军都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中。

围困必死的境地,让叛军军心混乱,外物强援,内斗不断,李如松果断下令攻城,一举攻破宁夏城。

叛军首领哱拜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虽然接受了投降,但还是尽灭哱拜族。

平定宁夏哮拜叛乱,是“万历三大征”的第一征,李如松交出了一份成绩良好的答卷。

生活常识分享。

大明抗倭援朝战争(二)

大明抗倭援朝战争(二)

李舜臣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日本海军主力丧失殆尽,朝鲜水师已经完全掌握了制海权。由于海上的补给线被切断,和陆上人民组织义兵不断反抗,日军的陆上攻势被迫停止。朝鲜国王为了嘉奖李舜臣,特意为他设立了“三道水军统制使”(相当于海军总司令)的职务,令其总督朝鲜三道水军。(据说,“三道水军统制使”是朝鲜专为他而第一次设置的官职。)
朝鲜的爱国官兵也积极行动。金时敏率军三千余众坚守晋州,激战五昼夜,城池巍然不动。连妇女都扮男装助战,城内的石块瓦片俱有殆尽,战斗之激烈由此而知。给敌人以最致命打击的应首推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李舜臣。字汝楷,京几道开丰人,地方官出身,曾任全罗道井邑县丞。一五九二年一月,即日本侵入前夕,被任命为全罗左道水使。(朝鲜“道”相当于我国的省一级).李舜臣根据日本水师己广泛使用火枪和小口径火炮的现状,精心设计了龟船加以对付。龟船是一种大型战船,上复盖板,板上有十字小槽,不是小槽的地方,遍插利刃及锥尖。前为龙头,龙口是铳穴;后为龟尾,尾下亦有铳穴。两舷各有6个铳穴,铳穴下有橹8—10支。龟船甲板坚固,机动灵活,攻击和防护能力均较好。日水军呈秀吉之曾说:“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英国海军史称它为世界铁甲舰之祖。
战争分作三个阶段:1592年4月至1593年3月,日军第一次进攻的失败;1593年4月至1597年1月的“和谈”时期;1597年2月至1598年11月,日军第二次进攻的失败和战争的结束。
战争的第一阶段
公元1592年4月(明万历20年),日本陆军三路并进,渡过对马海峡在釜山登陆,日本陆军一登陆就兵分三路,东路为加藤清正,从釜山出发取道去闻庆。中路小西行长,从密阳出发同样取道去闻庆,和东路军会合,后进兵忠州,攻占汉城。西路为黑田长政,从金海出发,也会于闻庆,后越过天险秋山岭,进入汉城。

明朝万历援朝御倭战争时间表

明朝万历援朝御倭战争时间表

时间表1592年5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统10余万军,于釜山登陆,陷王京(今汉城)。

朝鲜国王李昖(yán言)奔义州,遣使向明朝求援。

7月:日军占朝鲜王京,大掠,北逼平壤。

副总兵祖承训渡鸭绿江帅师援朝鲜,战于平壤,败。

祖承训仅以身免。

中朝震动。

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

诏天下督抚举将材。

9月:明朝诏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充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如柏、如梅为副总兵官,开赴朝鲜。

1593年1月:总兵官李如松援朝之师复平壤、开城,进攻王京(今汉城),遇日军于碧蹄馆(今汉城西北),败绩。

2月:李如松焚日军粮仓粟数十万。

4月:日军以乏食弃王京而退。

于是沈惟敬(嘉兴市中无赖,应募而来者)封贡之议行。

5月:日军退据釜山。

时四川参将刘綎率军五千赴援朝,诏以副总兵从征。

6月:沈惟敬归自釜山,同日使小西飞来请和。

7月:明朝诏援朝兵还以进行日本封贡事,撤李如松大军还,只留刘綎及游击吴惟忠合七千六百人分扼要口。

以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又撤吴惟忠兵,只留刘綎兵防守。

9月:朝鲜国王李昖(yán言)上表谢援救复国,然是时,日军犹据釜山,石星一意主和。

12月:明朝命蓟辽总督顾养谦兼理朝鲜事,召宋应昌、李如松还。

1594年10月:日本议和使小西至北京。

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

令沈惟敬偕往。

4月:朝鲜正使李宗城以贪淫,为日本守臣所逐,奔还王京(今汉城)。

事闻,诏逮下狱。

5月:明朝复议封日本。

命都督佥事杨方亨、游击沈惟敬往。

9月:明朝封使杨来亨抵日本,丰臣秀吉怒朝鲜王子不偕来以谢。

不受封,再拟侵朝鲜。

1597年1月:朝鲜以日军留釜山,遣使求援。

2月:明朝复议征日援朝。

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南北诸军。

3月:明朝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

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

5月:邢玠至辽。

6月:日本兵船数千泊釜山,渐逼梁山、熊川。

快被人遗忘的将军和战争——李如松和抗倭援朝.

快被人遗忘的将军和战争——李如松和抗倭援朝.

快被人遗忘的将军和战争——李如松和抗倭援朝.将门虎子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朝鲜族后裔。

有考证说李如松祖籍为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

他在朝鲜的先祖可以追查四代,名为: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

李把图理的儿子“李膺尼,洪武渡江归附”明朝,归附后“授总旗”,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从此李氏便在铁岭安家落户。

到了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这一代,李氏一门世袭官爵,族亲旺盛,成了明清以来铁岭著名的大户。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官,镇辽二十二年“身经百十余战,刀痕箭瘢,遍体残伤”,先后奏大捷者十,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

其用兵勇敢果决,善用计谋,敢于深入,多次以轻骑出塞数百里直捣敌军腹心,打败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扰,用计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大大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实力,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

万历三十四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享年九十三岁,“上命以公祭丧”,恩遇之隆,一时无二。

一代名将最终埋骨于他戎马一生的黑山白水之中。

李成梁有九个儿子,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好多部下亲兵如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后来都成了镇戍一方的大将。

他的长子就是后来威震北疆,扬名三国的一代名将——李如松。

鏊兵西北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原副总兵哮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得套部G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政F派去平叛的几只军队都打了败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

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

七月,命明军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得套部,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

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

这场玉浦海战是壬辰战争爆发以来,朝鲜军队的首场大捷,因此大大振奋了朝鲜军民抗敌的决心,并使得日军输送兵力和粮食辎重至朝鲜半岛从此变得困难,因为日军在此战后已丧失大半制海权。
泗川海战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师不甘失败,转而向庆尚南道的泗川进攻。李舜臣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29日率龟甲船队23艘出发,迅速驶至泗川海湾外面。当时海湾内共有12艘日本楼船,但日军对上次海战失利犹有余悸,因此当他们见到朝鲜水师驰援,便迅速逃至陆上,在山上布防。李舜臣于是命朝鲜水师假装撤退,以引诱日军登船追击,结果日军中计。这时正好潮涨,大大有利于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和板屋船这类大型舰船活动,因此当日舰出动时,李舜臣即下令众舰船迎击。很快地,日舰便被打败。而李舜臣虽然在战斗中负伤,但仍继续指挥官兵杀敌,结果12艘日舰全部被击沉。
这次再侵朝鲜,丰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战失利使得不能大量运兵和运输补给的教训,使用反间计诬陷李舜臣阴谋篡权,使得李昖将李舜臣下狱,其后将其贬为士兵,只能白衣从军。
再援朝鲜
1597年初,日本出动14万兵力,水陆并进再度入侵朝鲜。2月,明朝再次议定援朝征日,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在3月,明朝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并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5月,邢玠赶至辽东。6月,日本兵船数千艘停舶于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朝鲜闲山岛、南原(为全罗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守将副总兵杨元弃南原而逃走,结果日军攻至王京。9月,明军逮捕前兵部尚书石星下狱,并与在明军和日军之间两边获取利益的沈惟敬一同俱论罪处死,结果石星于1599年死于狱中,沈惟敬则于市集斩首。12月,援朝明军与日军大战于蔚山。
和议
1593年6月,日本因海陆两线皆失利,被逼派使节随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议和。7月,朝廷宣诏退兵以进行日本封贡事宜,于是李如松大军撤退,只留刘綎及游击吴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别扼守要口。但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吴惟忠兵,结果只留刘綎兵防守。9月,朝鲜国王李昖上表答谢朝廷援救及助其复国,但是这时日军仍然占据釜山。12月,明朝命蓟辽总督顾养谦兼责打理朝鲜事宜,并召回宋应昌、李如松。1594年10月,日本议和使者小西行长终于到达北京,其后于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至此,第一次日军侵朝战争结束。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介绍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介绍

[键入文字]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介绍
【战争时间】公元1592~1598 年
【战争地点】朝鲜半岛及近海
【交战双方】朝鲜人民VS 日本侵略者
【关键人物】丰臣秀吉、李舜臣
【战争背景】
日本与朝鲜是紧密邻邦,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交往。

15 世纪初,朝鲜曾允许一定数量的日本商人到朝鲜南海岸的富山浦、盐浦、乃勿浦等三浦地方长期居住,从事贸易。

可是三浦的日本商人和海上的倭寇却乘朝鲜政府的贸易统制和海上警备有些松弛的机会,在16 世纪初叶之后,进行了数次强盗式的掠夺。

朝鲜政府一再忍耐,并通过外交途径再三劝告,仍无济于事。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朝鲜以武力击溃了掠夺者,驱逐了三浦的倭人,缩小了日本贸易的范围。

然而日本对朝鲜政府的正当措施心怀怨恨,试图寻机报复,准备进行更大的掠夺。

当时朝鲜政府政治上已十分腐败,官僚营私舞弊,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党派之争:一派是世袭的官僚贵族,称为勋旧派;另一派是地方中小地主出身的受过书院教育的新官僚,称为士林派。

两派各自结党争权,互相倾轧,一大批人被杀戮流放,且政变不断,弄得民不聊生,武备松弛,国力大衰,恰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报复机会。

而日本当时已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初步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其政府为谋求霸权扩张利益,便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并企图征服朝鲜后进一步侵略中国。

【战争经过】
丰臣秀吉公元1592 年初,日本最高当政者丰臣秀吉,组建了22 万人的军队,建立了拥有数百艘舰船和9000 名船员的舰队,分批向朝鲜沿海进发,发动了壬辰(壬辰年)战争。

1。

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碧蹄馆战役中,中日两方到底谁败了?

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碧蹄馆战役中,中日两方到底谁败了?

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碧蹄馆战役中,中日两方到底谁败了?1588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对外作战,以期获得更多土地。

1592年,日军渡海侵入朝鲜,并发动了战争。

明朝闻后,集结以辽东军为主力的部队,由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战场。

关于此次“抗倭援朝”,由于中日史料在战役过程和细节上的记载差异较大,使得这场战争充满了争议性,尤其体现在明朝的出兵规模和损失上。

有说,明军出兵45000人,与朝鲜军3000人齐聚顺安,约近5万兵力参与了前期的平壤作战。

但也人认为诏令命4万余人开赴朝鲜,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作战人数。

如万历二十年,宋应昌在《报进兵日期疏》中就说,以副将杨元统领中军,共10,639人,副将李如柏统领左军,共10,632人,以副将张世爵统领右军,共10,626人,此外还有陆续赶到的蓟镇步兵2800人、山西兵2000人和部分将领家丁,总人数约38000余人,远不到5万人。

而此时日本在平壤城的部队,已从巅峰期的18000人锐减至15000人。

无论如何,两军作战,明军在人数上还是占据了一定优势。

东亚地区地图(局部)平壤是明军入朝后第一个要拔出的战略要地,总帅李如松移营药山上,命其他部队把整个平壤城包围了起来。

随后日军主动出击平壤城南,朝鲜军大溃崩散,死伤惨重,直到辽东军赶来支援,才勉强站住阵脚。

但这次失败不是没有价值,李如松从中发现了日军五处致命破绽。

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第一个是自大。

从壬辰年四月开战,日本人在陆地上还没遭遇过大的挫折,过于顺利的战局养出了一伙骄兵悍将。

李如松推测,耀武扬威的日军一定不会放过夜袭的机会,便吩咐麾下做好准备。

果然小西行长率3000兵马发动夜袭,但狼狈而归。

第二个是弹药匮乏。

李如松注意到,日军的铁炮射击密度远远不如之前那么大。

很多战斗中,日军选择了白刃战,甚至使用朝鲜伪军的弓手。

这一切迹象表明,日军的弹药储备已经低到了一定程度。

所以在大明的火炮辎重队抵达不久,李如松决定初八发起攻击。

历史趣闻李如松是怎么死的 李如松的墓在哪里

历史趣闻李如松是怎么死的 李如松的墓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如松是怎么死的李如松的墓在哪里
导语:李如松是怎么死的李如松的墓在哪里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

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
李如松是怎么死的李如松的墓在哪里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

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

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

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

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后升任山西总兵官。

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

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并为其立祠,谥号“忠烈”。

李如松战死的两种说法
1、轻率出兵中伏战死
这种说法,也是常见的一种,即《明史》李如松部分中所说的土蛮进犯时,李如松犯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轻率骑兵直捣其老巢,结果中伏力战而死。

不过这一说法也存在争议,因为按照《明史》的记载,李如松应为出奇兵偷袭敌军,而且李如松经历了碧蹄馆之战后,应该更加警惕,怎会无故中伏。

而相对来说,第二种明朝著名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中所收录的一篇他写给皇帝的奏折中的说法就更加合。

2、叛徒出卖而死
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收录过一篇叫《恭进合机铳疏》的奏折,前文用大段文字向皇帝建议使用合机铳,文中提议增强武力,
生活常识分享。

李如松为抗击倭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如松为抗击倭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如松为抗击倭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戚继光是著名的抗倭名将,然而有一个人比他更狠,他就是杀了数万倭寇的李如松。

后来,十几万倭寇面对三万多的明军,竟龟缩在城内不敢应战,其原因是明军的指挥官是李如松。

大图模式十六世纪末的日本,野心迅速膨胀,占领朝鲜半岛后,竟企图征服中国。

明朝为了阻止倭寇,故派出李如松带领大军东征。

盘踞平壤的日军首领是小西行长,带领日军第一军团驻扎在这里。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七,明军对倭寇发起总攻,上百门百出佛郎机猛轰平壤城。

经过连续十轮的炮火攻击,守城的日军被炸得人仰马翻,惨不忍睹,甚至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

紧接着,李如松让炮兵轰炸平壤城内各要点。

在炮火的掩护下,明军攻城部队高喊着进攻。

他们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上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陷入激烈的交战。

大图模式在明军猛烈的攻击下,日军伤亡惨重,小西行长却仍不投降,还亲自督阵,命令手下拼死抵抗。

日军凭借坚固高大的城池依托,利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并用煤油焚烧攻城梯。

因此,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双方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

到了中午,明军攻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歼灭2000日军,平壤城内的日军顿时乱作一团。

这时,李如松当机立断,下达军令: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按军法处置;先登城者,赏5000两白银;临阵脱逃者,杀无赦!大图模式有了金钱和惩罚的双重刺激,明军士气高涨,蜂拥向前。

李如松亲自到前线督战,坐骑被日军的火枪击中,换战马后继续指挥。

而他的弟弟李如柏头盔中弹后,兄弟俩面无惧色,仍在战场指挥作战。

李家兄弟的镇定、勇猛、果敢,给明军吃了一颗定心丸,极大地鼓舞了明军,这也是这场战争能够胜利的一个重大因素。

正午时分,明军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日军的军旗,换上了明军的旗帜。

一时间,明军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芦门失守,其他门的日军皆没了斗志,纷纷弃城而逃。

明军攻入城内,小西行长知道大势已去,下令让9000残部退到各土堡中死守,殊死一搏。

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

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

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作者:徐昊来源:《人间》2016年第24期摘要: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在统一统封建割据的日本、结束日本战国时代后,为满足其日益膨胀的权力欲望,于 1592 年 4 月悍然发动了对李氏朝鲜的侵略战争。

朝鲜兵弱无力抵抗,国王李昖一路逃到中朝边境,向万历皇帝求救。

明朝应朝鲜请求出兵援救,帮助朝鲜军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史称“万历援朝抗倭战争”,又称“壬辰倭乱”。

关键词:万历年间;朝鲜战争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95-01一、战争缘起从十五世纪起,日本各地诸侯逐渐强大,彼此之间互相征伐,国家内部四分五裂,民不聊生,日本史称“战国时代”。

到十六世纪中叶,织田信长不断发展壮大,并平定本州岛,自称为右大臣,成为日本最大军阀。

万历十年(1582),织田信长麾下部将明智光秀暗杀信长、进行叛乱。

丰臣秀吉发兵讨诛乱党,之后东征西伐,平定日本国内各大诸侯,日本形成统一局面,丰臣秀吉被天皇授予“关白”(关白即替天皇统摄朝政的最高官职)职务,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统治者。

中国自古物产丰庶,极易引起邻邦窥伺。

早在万历六年(1578),丰臣秀吉率师征伐播磨国时便曾对部下说:“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

”①而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朝政荒殆,军备废弛。

加之东南沿海海盗与倭寇相互勾结,故丰臣秀吉对东南沿海守备了如指掌,据《宣祖修正实录》二十四年(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五月一记:召晨时汪五峰之党问之,汪五峰者,以中原人尝导犯江浙者也。

对曰:“吾等曾以五百余人自南京劫掠横行,下福建,过一年,全甲而还,唐畏日本如虎,灭大唐如反掌也。

”关白曰:“以吾之智,以吾之兵,如大水崩沙,利刃破竹,何城不摧,何国不亡,吾帝大唐矣。

除此之外,日本日益迫切的对外贸易也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伴随日本统一战争的进行与结束,商人阶级迅速膨胀他们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

平壤大战文言文翻译

平壤大战文言文翻译

天启元年,岁在乙卯,我国与朝鲜国战于平壤。

时值春暖花开,烽火连天,千里狼烟,生灵涂炭。

我国君臣,皆怀忧国之心,誓要驱逐倭寇,还我河山。

是时,朝鲜国主李昖,贪生怕死,割地求和,甘为我国之藩属。

然而,倭寇狡诈,贪婪无厌,屡次侵犯我国边境,掳掠百姓,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我国朝廷,义愤填膺,遂命辽东总兵李如松率军东征,讨伐倭寇。

李如松,乃明朝名将,威震辽东。

闻命后,即刻整军经武,选拔精兵,筹备粮草,厉兵秣马,以待出征。

大军分两路,一路由李如松亲自率领,直捣平壤;另一路由总兵赵全臣率领,攻打倭寇后方。

大军行至辽东,与朝鲜国军队会合。

朝鲜国主李昖,亲自率军迎接,并献上粮食、布匹等物资,以示诚意。

李如松见状,心知朝鲜国主并无真心,但念及两国唇齿相依,便权且接受其礼物,率军继续前行。

行至平壤,李如松安营扎寨,与倭寇展开激战。

倭寇依山傍水,构筑堡垒,死守不退。

李如松亲临前线,指挥若定,英勇杀敌。

我军将士,士气高昂,奋勇争先,与倭寇展开殊死搏斗。

一日,倭寇忽然夜袭我军营地,意图烧毁粮草。

李如松闻讯,立刻指挥军队反击。

双方展开激战,倭寇不敌,溃不成军。

我军乘胜追击,大败倭寇,缴获大量物资。

倭寇败退至平壤城下,企图负隅顽抗。

李如松命令攻城,我军将士奋勇争先,攀爬城墙,杀入城内。

倭寇见城破,纷纷投降。

李如松下令,对倭寇严加看管,不得虐待。

平壤之战,我国大获全胜。

李如松凯旋而归,朝廷论功行赏,赐予李如松一等功臣,封其为辽东总兵。

朝鲜国主李昖,感念我国援助,遂正式臣服,称臣纳贡。

战后,我国军队撤离平壤,返回辽东。

沿途,百姓夹道欢迎,欢呼雀跃。

李如松深知,此次胜利,不仅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百姓。

他感慨万分,誓要保家卫国,让百姓安居乐业。

平壤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

此次胜利,彰显了我军英勇无畏的斗志,捍卫了国家尊严。

从此,我国与朝鲜国结为盟友,共同抵御外敌,共创繁荣昌盛。

岁月流转,平壤之战已成为历史。

然而,那段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岁月,将永远镌刻在我国人民的心中。

历史趣谈为什么日本当年入侵朝鲜时明朝非出兵不可?

历史趣谈为什么日本当年入侵朝鲜时明朝非出兵不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日本当年入侵朝鲜时明朝非出兵不可?导语:1598年,中朝联军击败了入侵朝鲜和明朝东北边境的日本,朝鲜半岛自此赢得三百年的和平。

史称中日“壬辰之战”。

不料,仅仅二十年后即16181598年,中朝联军击败了入侵朝鲜和明朝东北边境的日本,朝鲜半岛自此赢得三百年的和平。

史称中日“壬辰之战”。

不料,仅仅二十年后即1618年4月,在辽东驻守的明军被大举入侵的后金军队一举击溃。

很多人认为,大顺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才使得后金军队有了可乘之机,实际上早在1629年(崇祯二年)后金军队就已经突破明军的长城防线并包围了北京城,朝野震动,大明根基动摇。

不久,清(后金)军又于1635年(崇祯七年)、1637年(崇祯九年)、1639(崇祯十一年)、1642年(崇祯十五年)多次突破明军的长城防线入侵中原地区,清军最远一直打到济南城下逼死了鲁王朱以派并掠夺了明朝大量人畜财物后方才回师沈阳。

至此,大明在东北的边防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明军为什么在朝鲜能够击败入侵的日军,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后却在后金军队的大举进攻面前却变得不堪一击并导致清军一统中原?实际上,当时的明朝已经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尽管在万历前十年,张居正在两位太后的支持下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大明恢复生机,但是神宗登基后,随即清算张居正,将张的改革措施通通驳回,强化皇权,导致朝中务实乏人。

其次,出现财政危机。

神宗为了敛财,派出矿监税使到处骚扰百姓、与民争利。

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卖官鬻爵,百姓生活艰难,导致财政匮乏。

当时明朝税收税率极低,因此一般情况下,政府税收是无法支应突发状况,而援助朝鲜的支出在实质上是由太仓库支应的,太仓库生活常识分享。

一门三忠烈,李如柏最后死于满清之手

一门三忠烈,李如柏最后死于满清之手

一门三忠烈,李如柏最后死于满清之手本文导读: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人。

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自朝鲜内附。

关于李成梁的这个“自朝鲜内附”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有专家考证说李成梁祖上乃是朝鲜的内附民,后来因为唐末避乱而迁入朝鲜;还有专家说李成梁本就是朝鲜人,只不过后来又回归到辽东……不管李成梁是哪里人,他为大明朝鞠躬尽瘁是得到历史认可的。

不光是李成梁,李成梁的两个儿子李如柏和李如松也都为明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不过这哥俩的死和他老爹当年的一个决定有关,可以说李如柏和李如松是被当爹的坑死的。

万历初期,李成梁已经是明朝的辽东首领,当时女真族都活跃在建州,其中有几个首领不服大明的约束,李成梁都带兵将其剿灭,还将后来的满清祖先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收服,养在麾下冲锋陷阵。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兴兵讨伐建州女真首领王杲之子阿台,在攻城之时设计将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和爷爷觉昌安杀死。

当时李成梁打得是一石二鸟的主意,企图一举将建州女真的势力歼灭。

但是李成梁却犯了斩草未除根的大忌。

在杀掉塔克世和觉昌安后,李成梁却扶植起了努尔哈赤。

据说李成梁当时自觉理亏,上书明廷将塔克世的土地、人马等送给努尔哈赤,令让他承袭都督指挥衔,以为补偿。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之后,欲为报父祖之仇成为借口叛明的“七大恨”之一。

(“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

”)李如柏自小跟随李成梁行军打仗,自幼熟知兵法,因此长大后也是一员虎将。

万历四十七年,辽东局势危急,但是已经无将可守,于是启用了李如柏(此时已经赋闲在家二十年)。

在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中,李如柏引军防懿路,出鸦鹊关,甫抵虎拦路,未遇敌即溃,死者千余。

后被东林党人弹劾还京,最后无法承受世人非议,于天启元年九月十三日于宅中自杀。

据说努尔哈赤听闻李如柏的死讯,在辽东大宴群臣,声称“辽东再无敌手”。

李如松在作战上要比李如柏强一些,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指挥了举世闻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此战中李如松彰显大将风范将不知天高地厚的倭寇赶回了日本。

史鉴——壬辰战争

史鉴——壬辰战争

史鉴:中朝壬辰战争联手战胜日本打出两百年和平日本政坛兴起修改和平宪法的风潮,让外界对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的担心日益增加。

亚洲各国之所以对日本“修宪”保持高度戒备,是由于日本的野心带来的惨痛教训并不只限于二战。

发生在公元1592年,即中国明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二十年的壬辰战争,就是这样一场由日本野心家发起、企图改变东亚政治格局的战争。

这场历时七年的战争最终的确深刻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只是这种改变并不是以战争发动者的妄想为结局的。

直到三百年后,当西方强势进入东亚时,壬辰战争的影响仍依稀可见。

统一战争刺激丰臣秀吉野心作为壬辰战争的策源地,日本早就开始战备工作。

1590年7月,时任日本关白兼太政大臣,同时也是日本实际统治者的丰臣秀吉实现对日本领土的完全控制。

不过相当多领主仍保留着自己的军队和领地,成为日本政治稳定的严重隐患。

丰臣秀吉希望通过发动对外战争,靠战争消耗各家实力。

同时统一战争的胜利,也使丰臣秀吉对日本实力和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产生了不切实际的估计。

他制订出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借道朝鲜进攻并征服中国,随后以中国为基地征服印度及东南亚。

丰臣秀吉对战争的自信,来自于手下的精兵强将。

此时日本刚结束国内战争,拥有大批在实战中锤炼出来的优秀将领和精锐士兵。

武器装备方面,通过与荷兰的贸易和自行研发生产,各大领主主力部队已较大程度实现火器化,侵朝日军更是把火枪火炮作为主要装备。

日本水军以整编后的海盗为骨干组建,作战经验丰富。

侵朝日军共集结陆军15万人,水军700余艘主力舰船,加上后备力量,总兵力达28万人以上。

作为日军首要目标的朝鲜,此时还对即将发生的战事茫然无知。

朝鲜李氏王朝已有二百多年没有经历战乱,军队训练水平低下,战略设施年久失修,而且朝鲜政局正处于“东人党”和“西人党”的激烈内斗之中,甚至连政令都无法通达。

此时的中国处于万历皇帝统治时期。

万历十九年,朝鲜使团访问明朝,通报日方要求借道朝鲜攻击明朝的消息。

历史趣谈中朝历史上 中国三次大规模无私保卫朝鲜的内情

历史趣谈中朝历史上 中国三次大规模无私保卫朝鲜的内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朝历史上中国三次大规模无私保卫朝鲜的内情导语:中国与朝鲜,也许世界上的国家,再没有像这样剪不断的缘。

中朝历史上,中国三次大规模无私保卫朝鲜的内情却鲜为人知。

第一次保卫朝鲜十六中国与朝鲜,也许世界上的国家,再没有像这样剪不断的缘。

中朝历史上,中国三次大规模无私保卫朝鲜的内情却鲜为人知。

第一次保卫朝鲜十六世纪,日本一位巨人丰臣吉秀崛起,他统一了日本,担任了日本最高行政长官,在国内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后,日本三岛已不能容纳他的野心,他决定征服朝鲜。

1592年,丰臣秀吉统率海陆军十五万人,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半岛的釜山城登陆。

朝鲜不堪一击,日军长驱直入,抵达首都王京(汉城)。

王京陷落,国王李日公逃到北方的开京(开城)。

开京又陷落,又逃到更北方的平壤。

平壤又陷落,李日公于是逃到跟中国一水之隔的鸭绿江畔新义州。

日本兵团自四月在釜山发动攻击,到六月夺取平壤,只不过三个月时间,朝鲜全国八省(道),全部失守,只剩下新义州一个孤城。

李日公向中国告急,他认为复国无望,请求举族内迁。

明神宗朱翊钧派派遣精通日语的沈惟敬作为中国使节,前往日本占领下的平壤了解情况,日本大将小西行长表示:“日本无意跟中国为敌,我们愿跟中国共同瓜分朝鲜,以大同江为界。

中国如果同意的话,日本就撤出平壤,退到大同江以南。

”遭到中国拒绝,提出必须维持朝鲜领土的完整与主权的独立。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

祖上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

明朝中期自朝鲜的内附,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生活常识分享。

说说大明万历1592年的抗倭援朝

说说大明万历1592年的抗倭援朝

说说大明万历1592年的抗倭援朝大明万历抗倭援朝,朝鲜征伐战(史上称为“征韩”,或称“文禄·庆长之役”)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

史书把朝鲜征伐战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

整个战争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

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地把日本征韩部队拒之朝鲜国门外。

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里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

第二阶段是明军的介入及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攻占了平壤、开城等地。

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

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和朝鲜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按明军的要求全部撤离了朝鲜半岛。

明日朝鲜战争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由于此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

由于此役,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势力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

因此,从长远来看,朝鲜征伐战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明日朝鲜战争是明朝战史上较为精彩、较为曲折的战例之一,史称“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这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在战场上,明军和日军均有过良好表现,当然,双方也都在不同时期犯过错误,遭受过败绩。

而在停战议和期间,中日双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

同时,战争期间也有极富戏剧化的人物和荒谬的事件参差其中,颇具野史和演义色彩。

战与和期间无休止的纷争,使整个战争的进程诡谲多变。

当后人透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时,必会被其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场面和情节所吸引。

1.风雨欲来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

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长期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全日本。

李如松传记

李如松传记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官,镇辽二十二年“身经百十余战,刀痕箭瘢,遍体残伤”,先后奏大捷者十,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其用兵勇敢果决,善用计谋,敢于深入,多次以轻骑出塞数百里直捣敌军腹心,打败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扰,用计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大大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实力,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
家族
李如松,朝鲜族后裔。有考证说李如松祖籍为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他在朝鲜的先祖可以追查四代,名为: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把图理的儿子“李膺尼,洪武渡江归附”明朝,归附后“授总旗”,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从此李氏便在铁岭安家落户。到了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这一代,李氏一门世袭官爵,族亲旺盛,成了明清以来铁岭著名的大户。
李如松传记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

东援朝鲜功垂青史——李如松平壤战役“杀朝鲜人冒功”之疑案辨析

东援朝鲜功垂青史——李如松平壤战役“杀朝鲜人冒功”之疑案辨析

东援朝鲜功垂青史——李如松平壤战役“杀朝鲜人冒功”之
疑案辨析
文钟哲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8)003
【摘要】壬辰倭乱,朝鲜沦陷,朝鲜政府请求明朝出兵援助.李如松奉朝廷之命,率明
军东渡朝鲜,收复平壤城.平壤之捷是明军赴朝鲜作战的第一场胜利,其影响深远而意义重大,在抗倭斗争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战役结束不久,李如松以“杀朝鲜人冒功”之罪名被弹劾.对此,学术界评说不一.而文章通过全面地分析研究《朝鲜王朝实录》以及相关史料,认为:一、李如松祖籍朝鲜,爱民如子,执法如山,不可能杀害无辜的朝
鲜平民百姓为己冒功;二、明军将士确实在战役中斩杀了投靠倭寇而射杀明军的“朝鲜人”;三、幕后制造流言蜚语,企图置李如松于死地之人,应该是明军经略宋应昌;四、平壤之役功垂青史,为后世所传颂.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文钟哲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辽宁丹东118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305
【相关文献】
1.为李如松军杀朝鲜人以冒军功辨 [J], 宗惠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如松之壬辰抗倭援朝战争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最终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

(东亚共荣圈?日本的后来之侵华也只是在继承丰臣秀吉的遗志和思路?)狂妄的丰臣秀吉甚至宣称“让自己的义子当中国的关白”(关白,日本官职)。

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

丰臣秀吉出动9军共15万(也有人认为是20万)大军攻击朝鲜,这9军的9名统帅都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如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等。

果然,日军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

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主战派认为必须出兵教训一下日本人;而主和派却认为朝鲜人过于软弱,一触即溃,只会向明朝求援,建议仅让朝鲜国王及随从百余人过鸭绿江避难,而不出兵。

主战派的意见最终被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接受,决定出兵朝鲜。

万历二十年七月,第一支抗倭部队出征,统帅为辽东副总兵祖承训。

这支部队是辽东铁骑中的一支,祖承训也是名将李成梁的嫡系,战斗力较强。

可是,这支部队只有三千人。

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祖承训中伏,副将史儒战死,部队损伤惨重。

祖承训侥幸死里逃生。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

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

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

(第三征为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战)龙咆平壤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

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

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上百门百出佛郎机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经过连续十轮的炮击,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

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

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

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

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勇猛如此,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

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午时分,10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戚家军及辽东铁骑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

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

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

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

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

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

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

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

《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

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以算是大捷了。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

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

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

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血战碧蹄馆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公元1593年1月24日碧蹄馆之战至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1593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

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他们认为这是明军的大部队,准备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

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

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三眼神铳(三眼神铳全长约120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

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

三枪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碧蹄馆一战,3000辽东铁骑(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先后率骑兵共2000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

此战,明军伤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人,伤亡大抵相当。

据日本东京国立图书馆收录的《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碧蹄馆之战结束后,仅日军第3、9两军团补充兵员就达6286人。

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小野成幸,十时连久,池边永晟,安东幸贞,小川成重,安东常久,久野重胜,横山景义,桂五左卫门,内海鬼之丞,伽罗间弥兵卫,手岛狼之助,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波罗间乡左卫门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10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

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

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

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

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

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

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李如松真神将也!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

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

李如松于4月19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5月15日收复庆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