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合集下载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中职语文-庄子《逍遥游》精品课程解析

中职语文-庄子《逍遥游》精品课程解析

《逍遥游》【作者】庄子【朝代】春秋一、作者及文章简介《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二、正文北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下文“南冥”,指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有鱼,其.名为鲲【kūn】。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为庄子思想纲领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集中表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逍遥的人生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的炽热渴望,他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不断超越的自由,是在“厚积”过后达到大境界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和哲学思想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庄子内篇课堂学习为基础,浅谈个人对庄子《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现实意义正文一.何谓“逍遥游”许多人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是不近人世的无为,但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

随心所欲、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的“自由”只是懒汉的温床,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人格精神的退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怎能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几千年来被人传唱不息呢?从庄子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来看,肆意翱翔,自由自在只是表象而已,实质在于它有实力飞的更高、更远,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超高能力,这种超能力怎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无所事事来获得呢?水之积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之积不厚无法负大翼,无三月之聚粮无以适千里——不断的积累是实现逍遥游的先决条件。

怒而飞起,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游的必要因素。

而三月聚粮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游的内在要求。

对南冥的向往是其前进的动力——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是实现逍遥游的精神支柱。

若没有上述因素作为基础,自由便成了空虚,逍遥便成了懒散。

真正的逍遥是内心境界的逍遥,是超越了世俗的浮躁而获得精神愉悦的逍遥,是摆脱重重枷锁而冲向美好希望的逍遥,是在灵魂深处消除杂念而忘乎其所依的逍遥,是智者的逍遥,是在无为中有为者的逍遥,是为理想奋斗而不失其本心者的逍遥。

所以,逍遥游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

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庄子逍遥游想要表达什么?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现实。

庄子想表达的是,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志趣《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的逍遥游讲了什么?《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庄子《逍遥游》有什么寓意?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

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

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它不仅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古代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庄子如何做到逍遥游?《消遥游》的主旨,意思是绝对自由,庒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伎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记挂,无阻碍的境地,这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但是文章讲到宇宙万物的各种对立关系时,能够比物连类:枃思宏伟,想象奇特,善用寓言比喻事理,章法结构严密,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逍遥游》主要内容1

《逍遥游》主要内容1
16
17
疏通文意(1-4):
• 理解:反驳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 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 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 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备粮各有不同是 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蝉、学鸠体形不 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 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 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32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 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 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 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
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33
思考:
庄子自己能否达到他所主张 的“无己”“无功”“无名”的 境界?该如何理解他的这种主张?
15
疏通文意(1-4):
•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 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 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 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就掉在地上罢 了。哪里用得着飞到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去呢?” 到近郊的人,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回来时肚子还 饱饱的;到百里外去,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 到千里外去,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 物又知道什么呢?
35
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虽然在原则上否定了大鹏, 但浓墨重彩描绘大鹏,并义正词严地 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对大鹏的热爱 之情跃然纸上。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 向往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 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北冥之鱼《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不知道有多少千里长。

它变化为鸟,名为“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多少千里长。

鹏振翅高飞的时候,双翼就像垂悬天际的云朵。

北冥之鱼,大而无边,变幻莫测,远超世人想象。

庄子怕世人不信,还引用《齐谐》,证明这条鱼确实存在。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生有涯,所知无涯。

我们习惯眼前光景,往往忽视世间之大。

苏轼见王安石写菊花“吹落黄花满地金”,便嘲笑他没文化。

在他的知识范围里,菊花在枝头就枯萎,不可能落到地上。

被贬到黄州后,九九重阳日,菊花落在地上,遍地金黄。

苏轼呆住了: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

才高如苏轼,在浩瀚无边的世间,尚且是井底之蛙。

平凡如你我,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仅仅是一颗微尘。

纵然见识非凡,但仍要怀着羞涩。

造化之奇幻,世事之多变,岂是一介凡人可以测度?保持谦虚、好奇,才能接纳世间的新鲜事物。

濠梁之鱼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展开一场对话:庄子说:“鱼在水中,游得多么快乐自在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反驳:“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是鱼,自然也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和鱼的想法,互不相知。

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各不相同。

你以为在感同身受,别人只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个节目《穷富翁大作战》,邀请富人体验七天底层生活。

一位富人言之凿凿:“这些苦不算什么,只要够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之后,他跟底层穷人一样干活,干了一天,累得筋疲力尽。

第二天,他放弃了体验。

他说:“底层生活太可怕了,累得没办法思考改变命运。

”隔岸观花易,切身体会难。

别轻易劝人大度,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痛苦;别随便劝人放下,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负担。

站在上帝视角,指指点点,只会惹人讨厌。

不轻易评价他人,才是将心比心的善良。

江湖之鱼《庄子·大宗师》记载,泉水干涸,有两条小鱼,靠对方口里的泡沫活命。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者,逍遥之游也"逍遥,谓自由自在"游,谓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欲求自由自在,须先以达观之大智,解除小智之拘束"小智之拘束为何?谓从个己观察一切,而纯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达观之大智为何?谓从大道观察一切,而不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小智不及大智,故本篇以无己!无功!无名,为精神自由之理想境界,此其大旨也"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逍遥游》中的生活智慧

《逍遥游》中的生活智慧

《庄子·逍遥游》的人生智慧“大而无用”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它出自《庄子·逍遥游》。

我们今日一般把它理解为贬义词,即事物庞大但不适用或毫无用处的意思。

但是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大而无用”不是贬义词,而是庄子赞赏的一种存在状态和人生智慧,同样指向了逍遥和自由的人生境界。

关于“大而无用”的小故事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与惠施间的两段对话是我们理解“大而无用”的门径。

第一段对话是他们围绕葫芦之用而展开的。

战国时期的魏惠王送给惠施一粒葫芦种子,它结出的葫芦足有五石之大。

用它来装水,它不够坚固而无法承受自身所装之水的压力。

把它割开来做瓢,瓢太大而无处容放。

于是惠施说:“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即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它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就把它打碎了。

第二段对话是庄子与惠施围绕一颗大树之用而展开的。

惠施告诉庄子,他有一棵大树叫做“樗”,但遗憾的是,它的树干盘结而不合绳墨,它的树枝弯曲而不合规矩。

它生长在路旁,匠人都不看它一眼。

因此,惠施曰:“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即大而无用的东西,大家都抛弃它。

庄子惠施观点碰撞从这两段对话可知,惠施的观点正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大而无用”的来源,是一个贬义词。

但庄子却有不同意见。

大葫芦没有惠施所关注的功利之用,在庄子看来正是它的优点。

不仅如此,庄子还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逍遥游》)庄子劝惠施去除充满心灵的功利,打开心扉,将大葫芦视作能够承载自己浮游江湖的腰舟。

此时,大葫芦不再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帮助人们超越功利欲望而走向自由逍遥的桥梁。

这种功能不是功利之“用”而是超越功利之“大用”,即无用之用。

关于那棵大树,由于生长的不合绳墨和规矩,不是制作建筑或家具的良好材料,所以匠人都不会看它一眼。

惠施又以“大而无用”来评价这棵大树。

但庄子却认为:“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重点难点突破《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已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课文选取的是第一部分。

首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接着,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最后,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庄子的文章有极强的艺术特点:他善于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庄子的文章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他还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讲解】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

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

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南飞的用意:写蜩、鸠嘲笑大鹏,自鸣得意,与篇首写大鹏展翅的壮观境界相互映衬,借以贬斥那些不懂得什么是逍遥而无所追求的人。

作者所举的例子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逍遥与之所依凭的条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3.第二段的开头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第二段开头第一个分句小知不及大知总结上文,蜩与学鸠不知道大鹏为什么要飞上九万里高空而后乃今将图南,更不懂适之远近与聚粮多少相互关系的道理,这就是小智不了解大智。

《庄子》的人生态度探索

《庄子》的人生态度探索
顺应自然: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涉自然,以达到养生之 目的。
知足寡欲:庄子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知足才能保持身 心健康。
淡泊名利:庄子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 世俗的烦恼和压力。
修身养性:庄子注重修身养性,通过修炼身心来达到养生之目的。
07
庄子人生态度的现 代意义
庄子的审美人生
追求自然之美: 庄子主张顺应自 然,追求自然之 美
超越功利:庄子 认为功利是人生 的枷锁,应该超 越功利追求自由
追求内在的和谐: 庄子认为内在的 和谐是人生的最 高境界
追求内在的平静: 庄子认为内在的 平静是人生的最 高境界
04
庄子的人生智慧
庄子的知足常乐
庄子认为人生的 欲望是无穷无尽 的,只有知足才
齐物论的实践:庄子通 过自己的生活实践,践 行了齐物论的思想,比 如他对待贫穷的态度, 以及对待生死的看法
齐物论的影响:庄子的齐 物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比如在文学、艺术 、哲学等领域都有所体现Hale Waihona Puke 03庄子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诗意人生
逍遥自在:追求自由、无拘无束 的生活态度
诗意人生:将生活看作一首诗, 追求美和诗意的人生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启示人生智慧: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着 丰富的人生智慧,如“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 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具有启示作 用。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 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对现代文化的贡献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庄子》七篇篇名

《庄子》七篇篇名

《庄子》七篇篇名
《逍遥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倡导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齐物论》:阐述一切事物的平等与和谐,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

《养生主》:讲述养生之道,强调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德充符》:论述德性和充实的意义,倡导修身养性。

《大宗师》:强调智慧和道德的重要性,阐述成为大宗师的境界。

《至乐》:论述人们追求最高境界的快乐与欢乐。

《德充符·外篇》:延伸了《德充符》的观点,探讨德行的实践与应对。

以上是《庄子》七篇的篇名,每篇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

这些篇名准确地概括了庄子哲学的核心观点,给读者提供了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无论是探讨人生的意义,还是强调德行和智慧的重要性,庄子的文章都以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表达方式展示出来,不含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

同时,文章中没有与正文不相符的标题,没有广告信息和侵权争议,也没有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正文的语句完整,段落连贯,没有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

总而言之,《庄子》七篇的篇名准确地概括了各篇的主题和思想,文章整体流畅,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符合文章应该具备的要求。

谈《逍遥游》中的三重境界

谈《逍遥游》中的三重境界
失 、有 无 、 对 错 、 是 非 、进 退 等 都 是 身 外 之 物 ,只 有 内在 经被陶渊 明诠 释为悠然 的南山躬耕 ,也 曾经 被王维诠释为
的 自我 才是真实 有用 的,所 以庄子称颂这 种大智大 贤,赞 辋川 闲居 的题诗 作画 ,也 曾经被 李叔 同诠 释 为佛前 一炷
无 法享天年 ,死于非命 。由于人们 觉得它无用 ,它方能活 最高理想,也是他 认知 的最高境界 。
到今 天 ,所 以人 们 的 “ 无用 ”对 树 本身 才是 真 正 的 “ 有
用 ” 。所 谓 大 而无 用 ,也 是 无用 而 大 。
这种 自由,是在大 干世界 自然规 律了然于心 的前提 下 心灵 自由的驰骋 ,是社会 自然进 化下无为的状态 。心 的 自
八 千岁为秋”。而彭祖 “ 乃今以久特 闻” ,庄子的理想境界是得道者能够 “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 自由,这才是庄子 的最高理想。老庄在 逍遥游》中,展现 了人 与 自然的三重境 界 :小、大和无极。真正的无极在我们 的心中。
关键 词 : 《 逍遥 游 三 重境 界 小 、 大和 无极
人 其 《 秋水》 中写道 “ 秋水 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两挨 我 们 描 述 。 在 《 间 世 》 中 有 一 栎 树 “ 大 蔽 数 千 牛 , 渚 崖 之 间 , 不 辨 牛 马 。 于 是 焉 河 伯 欣 然 自喜 , 以天 下 之 美 絮 之 百 围 ,其 高 临 山 十 仞 而 后 有 枝 ,其 可 以 为 舟 者 旁 十 为尽在 己”,不辨牛 马的黄河让河伯 ( 黄河水神 )以为天 数 ” ,这 棵 大 树 被 人 们 奉 为神 树 。 庄 子 有 个 朋 友 叫 惠 施 ,

【2016年】庄子之《逍遥游》【古代文学论文】

【2016年】庄子之《逍遥游》【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庄子之《逍遥游》摘要: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束缚和制约。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Abstract: Zhuang Zi believes that detached from the secular life is the supreme realm of one’s life. “peripateticism”. We should completely lose the constraint and restri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realistic society. It also deserves our attention that the thought was annotated in Zhuang Zi’s Peripateticism.Keywords: Zhuang Zi Peripateticism《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

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却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一“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①]《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②]《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的特点

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的特点

王志生内容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浪漫夸张的笔法表达了追求自由、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大瓠和大樗的“有用”、“无用”的论证,确定了超越世俗、追求本真的价值评价方式;通过鲲鹏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通过大小之辩,表达了突破人类自我条件局限的渴望。

关键词: 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逍遥游》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

《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旨趣,抒发了超越物我、遁世绝尘的思想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寄托。

庄子的“逍遥游”是寻觅个体精神安顿之所,建构个体精神家园的心灵之“游”,也是逃遁礼教和尘嚣的纷扰,摆脱功名利欲的束缚的遨“游”。

一.庄子的自由思想———有用无用之辩在庄子的著述中,“有用”、“无用”表示的是一种价值关系。

庄子在《物外》《山木》等篇目中有经典的论述。

在这些篇目中,庄子强调无用思想,但其思想是辩证的,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看到无用之患。

在人所主导的世界里,人是物的主宰,物有无存在的价值,要看它对人而言有无价值,即有用还是无用。

田间的禾麦固然在成熟时遭受收割的命运,田间的野草也因无用而遭受更残酷的命运—有可能刚萌芽就被连根拔除。

有材之“文木”遭人砍伐,不材之木也可能因其无用而被人砍伐,为有材之“文木”让出生长的空间。

在《逍遥游》的最后,庄子以隐喻的方式提到了两种无用之物:大瓠和大樗。

惠施用魏王送给他的的大瓠种子,种出了可以容纳五石东西的大瓠,但这个大瓠既不能用来盛水也不能“剖之以为瓢”,最后的结局竟是被惠施“以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虽然批评惠施“拙于用大”,但大瓠以其无用而遭受砸烂的命运所昭示的却是更残酷的社会现实。

无用的大樗为什么要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才能达到“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其于人间世的“夭于斤斧”显然是由于它的无用,而非有用。

人对物是如此,对他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逍遥游》中的大瓠和大樗是庄子采用的寓言,他想表达的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超越。

庄子名篇《逍遥游》给我们讲了这三个道理,领悟了之后受用一生

庄子名篇《逍遥游》给我们讲了这三个道理,领悟了之后受用一生

庄⼦名篇《逍遥游》给我们讲了这三个道理,领悟了之后受⽤⼀⽣在讲这本书之前,我来为⼤家介绍庄⼦。

庄⼦,原名庄周,字⼦休,⼤约出⽣于公元前369年,于公元前288年去世,是战国时期蒙国⼈,在今天的⼭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个⼩国。

庄⼦与儒家的孟⼦是同⼀个年代的⼈,庄⼦⽐孟⼦⼩3岁。

虽然他们是同⼀个年代的思想家,但他们并没有见过⾯。

庄⼦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是宋国的第⼗⼀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是庄姓的始祖。

庄⼦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物,与⽼⼦并称“⽼庄”,也是先秦七⼦之⼀,⽽先秦七⼦分别是:孔⼦、孟⼦、荀⼦、墨⼦、⽼⼦、庄⼦和韩⾮⼦。

庄⼦⼀⽣清贫,甚⾄可以说是贫穷。

他曾经当过⼏年的⼩官,中年以后就没基本上⽆所事事了,住在⼀个简陋的房屋⾥,以织鞋为⽣,⾯黄肌瘦,但庄⼦⽣性孤傲,当时很多流传说让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

相对于⾼官俸禄,庄⼦显然更希望⾃由⾃在地⽣活。

相传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当时庄⼦正在钓鱼,楚王派两位⼤夫说明来意后。

对庄⼦说:“⼤王希望你跟随我们⼀起回去做相国。

你可愿意?”庄⼦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锦缎将它包好放在⽵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骸⽽显⽰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拖着尾巴爬⾏呢?”两位⼤夫说:“宁愿活在烂泥⾥拖着尾巴爬⾏。

”庄⼦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乌龟⼀样在烂泥⾥拖着尾巴活着。

”庄⼦是⼤思想家,但《庄⼦》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在司马迁笔下,庄⼦也是⼀个⼩⾓⾊,在《史记》中评价庄⼦说:他写了⼗万多字,但⼤部分都是寓⾔故事,在书中诋毁孔⼦,还推崇⽼⼦的学说,说也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其实这样对庄⼦并不公平。

《庄⼦》⼀书共七万字左右,共有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司马迁说的《渔⽗》、《盗跖》在杂篇,⽽《胠箧》在外篇,都不是其精华,⼀般认为庄⼦的精华在内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主》《⼈间世》《德充符》《⼤宗师》《应帝王》。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读庄子《逍遥游》有感1《庄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

逍遥,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庄子应该是想人们通过这种逍遥的思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开篇先用鲲鹏来写,写他们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然后用一个事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

最后庄子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结尾,体现了“逍遥”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这就是“观浊水而迷于清渊。

”当然欲念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通常会导致悲惨的后果。

但这个观点,现代人却很难接受,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泽。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们每天行事匆匆,却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尽头。

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无所适从。

总是抱怨太苦太累,从来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遥一下,就这样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悲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却日渐增加。

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叹息中悄然流逝。

人们总是不愿意忘记该忘的烦恼,没有人正真试过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去放松,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乐。

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将自己故意压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

因此,人生应当多一点逍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顺物”与“游心”是相互依托的。

这种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当今,仍有学习的价值。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2他负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虽有些衰老,却并非一派衰败。

颌下蓄两三长须,长发作髻,已见稀疏银丝。

双目炯炯,依稀见得眉目舒朗,似是远望天边。

一身灰黄长衫,清风盈袖,袍子猎猎作响。

宛若无拘无束之游龙,逍遥洒脱于天地之间。

远方像是有一只极大的鱼儿,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腾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鸟儿,翅膀巨大,好像一挥舞就可使天地异位。

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继续看,却找不到它的踪影了。

老者扯开嘴角笑了笑,眉间的皱纹舒展开来,双目又带上流溢的光彩。

《逍遥游》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逍遥游》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逍遥游》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作品原文:逍遥游1北冥2有鱼,其名为鲲(kūn)3。

鲲之大,不知其几4千里也5;化而为鸟,其名为鹏6。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7而飞,其翼若垂天8之云。

是鸟也,海运9则将徙10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11也。

《齐谐》12者,志怪13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14三千里,抟(tuán)15扶摇16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17者也。

”野马18也,尘埃19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0。

天之苍苍21,其22正色23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4?其视下也25,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26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27大舟也无力。

覆28杯水于坳堂29之上,则芥30为之舟;置31杯焉32则胶33,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34。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35,而后乃今36培风37;背负青天,而莫之夭38阏(è)39者,而后乃今将图南40。

蜩(tiáo)41与学鸠42笑之曰:“我决(xùe)起43而飞,抢44榆枋(yú fāng)45而止,时则46不至,而控47于地而已矣,奚以48之49九万里而南为50?”适51莽苍52者,三餐53而反54,腹犹55果然56;适百里者,宿57舂(chōng)粮58;适千里者,三月聚粮5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
一、庄子的“逍遥”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
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所谓“至人”,就是道德修养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的人,“无己”是这种至高无上的“至人”所达到的境界。

反过来说,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能说是“至人”。

“无己”就是忘记自己。

这就是说,人要达到逍遥,必须达到忘记自己的境界,不达到这种境界,就不能排除“物”的干扰,为物所累,就不能逍遥。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

二、逍遥游对人生的启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文章开头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之画卷,描绘了不畏艰难险阻、执著于自己之追求、展翅翱翔之大鹏形象,而与之形成对比之是安于现状、没有追求之蜩与学鸠。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对于学鸠之嘲讽,庄子斥
责曰:“之二虫又何知!”,并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观点,并以形象之例子加以论述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

并由此得出结论:此小大之辩也。

由此可见庄子对鲲鹏生活态度之肯和对蜩与学鸠生活态度之否定,可见庄子积极之人生态度。

人生追求之目标是不同的。

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之人生是可悲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以风为喻,强调了积累对成功之重要性。

庄子不仅是一个浪漫之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清醒之现实主义者。

他高举着理想主义大旗,引导人们在人生之道路上积极拼搏、努力探索、实现人生之最大价值。

同时他还告诫我们要重视积累,为实现人生之跨越打下基础。

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像鸿鹄那样,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注重积累,不为荣誉所困,潜心治学,方可达到真正的逍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逍遥。

三、“逍遥”的人生境界
从庄子思想出发,如果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必然具有去掉世俗杂念的过程。

庄子的人生境界无物无我,达此境界需要通过“心斋”“坐忘”等层层内在的精神超越完成。

这个境界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达此境界的至人、神人、圣人,是超越世俗的。

1、“逍遥游”是心灵之游。

心灵之游就是心神贯注于某一境地。

在《庄子》中,“游”与“心”经常连用,如“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养中,至矣。

”(《人间世》)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庄子的“游”是心灵、精神的漫游,即庄子所谓的“游心”,不仅可以游于形骸之内,还可以游于形骸之外;既可以将外部物质世界内化到心灵深处,也能将内部心灵世界外化到世俗社会之间,整个世界幻化为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其中的逍遥之境。

“游”是“心”与“道”的契合,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

“游心”集中体现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深层的心理和潜意识活动,是心灵自由的最高体现。

2、“逍遥游”是飘渺之游。

由于“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活动,因而决定了“逍遥游”是飘渺之游,而不是现实之游。

从《庄子》书中,可以看到所游之处都是虚无飘渺的,带有虚幻、玄妙的特征。

如“以游逍遥之虚”(《天运》),“上于造物者游”(《天下》)等。

在《山木》中提到的“建德之国”,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从学理的角度来讲只能算是一种理论构想,是人为设想的理想社会。

在西方也有不少理论
家和实践家构想过雷同的理想社会。

至于“至人”、“神人”、“真人”等,更是远离人间社会,不可能真实存在的。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逍遥游》)“逍遥游”是心灵之游,又是幻化虚无的过程,决定了“游”离不开想象。

故而,以想象为特征的“逍遥游”,自然的通向了幻境、理想的殿堂。

3、“逍遥游”是自然之游。

庄子之道乃自然之道,由此决定了作为“体道”、“闻道”的“逍遥游”必须是自然之游。

老子和庄子都没有讲“自由”一词,但是多次提到“自然”。

他们的“自然”就包含着自由的涵义。

庄子使用“自然”来反衬“人为”,如“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无为而才自然矣”(《田子方》)。

自然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是“顺物自然”,即是“逍遥游”的虚无境界。

四、总结
《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拔高远的天地。

他不但表现出了高屋建瓴的洒脱与豪迈,同时也寄寓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冷峻思考,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对社会人生的理性分析和深切关照,表达了对社会人生最深刻的体验和觉悟,对荣辱、毁誉的选择,对尊严、理性的追求。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
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的提炼。

《逍遥游》体现了庄子智慧的思维方式,他将老子的哲学之“道”转变为审美之“道”,在庄子那里,身体的解脱与心的希冀是以人向着天地本体——对道的体悟与认同为目标的,这也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庄子正宗》,马恒军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庄子的思想世界》,杨国荣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3、《逍遥之祖:<庄子>与中国文化》,白本松、王利锁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4、《虚已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韩林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