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1《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我国近代着名的资产阶级杰出史学家梁启超所着,其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并有很多优秀作品。

其中《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关于史料的重要性,梁启超先生给出回答“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中梁启超先生就史料蒐集与整理给出深刻而又清楚的解答。

首先论史料之蒐集。

研究学习历史,史料是基础。

然各史料散在各处,非用精密敏捷的方法以蒐集,则不能得。

所谓精密方法分为㈠单举一事,觉其轻重,汇集同类比而观之,便可知。

然要用此方法,是有条件的,即①脑经操练纯熟②须耐烦。

㈡就消极史料(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应以假定加之推算。

㈢就旧史中失载或缺略之事实波手旁证则能得意外之发现㈣在面对旧史家故意错乱证据者,治史者宜别蒐索以补之或正之。

随后便谈及鉴别史料之方法。

史料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

面对明明非实而举世误以为史实者,首先应涤除心理结习,然后便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再者,鉴别史料之误或伪者,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便可。

若苦于无明确之反证以折之者,第一步可以发表怀疑态度以免被真相之蔽,而怀疑之结果。

而新理解出焉。

第二部可以尝试换一方向从事研究。

正所谓撞了南墙回个头。

当面对同一史料而史料矛盾者,论原则应以最近者为最可信。

梁启超认为当时当地当局之人所留下之史料为第一等史料。

然也应当注意当局中人为剧烈之感情所蔽,极易失其真相。

总而言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怀疑为出发点。

就间接及直接史料便再分而论之。

并且应以开阔的眼光看待问题,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中有伪书也。

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蒐集与鉴别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观念及态度。

在这一章节中,梁启超先生以详略相间的论述,总结其治史之经验,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们来说,其教育指导意义非同小可。

以上学期上专业导引课时赵克里老师说的一句话为结局,便是:“历史学习中的辨伪和研讨,就是在不同’镜子”所折射的影像中,通过分析与研究,去寻找历史的真实。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20XX年提交的作业)作为半路出家,大学才进入文科学习的文科生,历史一直是我不太敢碰触的领域。

因为面对满是历史史实的教科书,总感到信息量有点超过了我的处理能力。

而事实堆砌之外的千篇一律的观点和被抹杀了的解释与可能性(教材有时会与网路上看似言之凿凿的论调有出入),更只能限制了我的兴趣。

然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却让我对历史萌生了兴趣。

虽然本书书名中有“研究方法”四字,但也可作为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

因为钱先生除了在书中介绍了研究方法,更多地也提及了一些基础历史事实,反驳了一部分历史偏见,甚至介绍了一些人生基本态度。

例如,想要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究竟需要怎样程度的经济水平。

又如,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究竟还有没有学习、研究和继续保存的价值。

此书不仅能窥见人文学科联系如何紧密,更能在学习历史之余,补充道其它必不可缺的基础人文知识,体会到某些让人生豁然开朗的态度和风范。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根据钱穆先生的分章也将这篇读后感分为八段,重点谈一谈我的收获以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一如何研究通史一下两段为在皆出自第一章,是我感触最深的画线部分。

想就钱穆先生的观点,表达我自己的意见。

“中国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和的方向走。

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以及如今天般的分裂时代。

但中国历史的大趋向,则总是向往于团结与融和。

西方史则总像易趋于分裂与斗争。

”“研究历史也随着时代而不同。

时代变了,治学的种种也会随而变。

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与从前人所需要的可以有不同。

我们需要获得适合于我们自己时代所要求的知识。

古人对历史诚然有许多研究,但有些我们已用不着。

我们需要的,古人未必用心到。

我们须得自己有新研究,把研究所得来撰写新历史,来贡献我们自己这个新社会。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史学。

”第一段中,钱穆先生解释中国历史分分合合的走向,总结出总是趋向融合。

而西方反之。

这个总结让我想起西藏达赖喇嘛事件和台独。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了这本书。

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于似懂非懂的状况。

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

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些看法也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

这本书全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

钱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这就很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

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

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通过这么多年对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

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有不同之处等等。

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

《中国历史研究法》课堂笔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课堂笔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课堂笔记《中国历史研究法》课堂笔记绪言一、研究理论与思维1.史学研究最根本的理论指导是历史观,其次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等)也必不可少。

2.举例:社会学理论社会形态:①社会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②社会关系:不同群体、阶级、地域之间的关系二、研究的专业知识1.研究中国史,前提是对中国历史的整个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否则就是盲人摸象,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陈亮思想研究的例子/明清市镇史研究的例子)。

2.研究中国史,还要了解一系列的专门性知识,如目录学、校勘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等。

举例1:纪年法①中国最早的纪年:共和元年(BC842)。

②共和元年(BC842)——汉武帝元年(BC141):帝王纪年法。

③汉武帝元年(BC141)——清末:年号纪年法(自明以前,一个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明太祖定祖制,一个帝王只得用一个年号,清亦随之)。

④民国——新中国成立:国号纪年法(民国××年)。

⑤新中国成立——至今:取消纪年法,统一采用公元纪年。

举例2:历法①夏历:即今农历,中国历史上最常用的历法殷历:商朝历法,建丑之月,每年第十二月为正月周历:周朝历法,建子之月,每年第十一月为正月以上为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三种历法,被称为“三正”。

②颛顼历:秦朝使用,每年十月为正月③阴阳历:黄道(太阳绕地球轨道)定年,赤道(月球绕地球轨道)定月举例3:避讳①国讳:避帝王及其先祖的名讳,方法有改字(李世民,世→系/民→人)、空字(所写字用“上讳”代替)。

②官讳:官方规定的一些字讳,较为少见。

③家讳:避自家先祖的名讳,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法有代字(所写字用“讳”代替)、空字(空着不写)等。

第一讲史料概论一、史料的分类1.按存在的形态分文字性史料/口述性史料/物质性史料(文物)/非物质性历史沉积。

及遗迹/音像资料(数字性史料)2.按史料的性质分①原始史料定义:历史上遗留的实物、文件、文献、档案、当事人回忆录等特点:片断性(不完整)、相对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不一定)态度:在历史研究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原始史料②撰述史料定义:根据原始史料撰写而成的历史著作(二十四史)特点:比较完整、受撰述者的影响很大(真实性不如原始史料)③文艺史料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文艺作品(文学、绘画、雕塑,如《红楼梦》)特点:生动形象、对社会历史折射和加工(不够真实,不是正式的史料,不能直接作为依据)态度:需要重视、可作为辅助性材料④传抄史料定义:人们有意识把不同书中同类内容抄录汇编在一起,如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读史摘记(史钞)特点:传抄多次、价值最低、便于查阅、若原书失传则为孤本态度:特别慎重、仔细检查3.按史料的版本分①原件定义:保持其最初原貌的史料特点:不仅内容能做史料,其本身(印刷、排版)也可做史料进行研究,最为珍贵②复制品定义:内容和原件一样,材料(本身载体)变了特点:价值比原件低很多③改制品定义:根据原件和复制品加以改造的史料特点:部分内容是伪造的,使用时要特别注意④重版定义:文献资料的再次传抄与出版特点:每一次重版都会产生修改,容易发生错误态度:使用史料时,注意其版本(原版还是后来重版)⑤伪造品定义: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伪造的史料(伪书、赝品)。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专业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历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作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世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的研究,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技巧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要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工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中国历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智慧。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我们认识当下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历史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决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重视中国历史研究,共同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的专著。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博大精深,也对历史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其次,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包括对不同历史学派的方法和观点的介绍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展望,包括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的总结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不足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发展和前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掌握好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

”史家的许多史料也是从历史文献中提取分析断案,《史记》这种史学专著也被看为优秀的文学范本。

所以在读《庄子》的时候,每逢读到类似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的文字时,我都会认为鲲鹏可能确有其物只不过现代人没有发现相关遗迹罢了。

直至我读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个幻想才覆灭殆尽。

梁先生在书中第五章史料的搜集与辨别·论鉴别伪事之方法中写道:“有纯文学的著述,其所述史迹,纯为寓言;彼固未尝自谓所说者为真事迹也。

愚者刻舟求剑,乃无端惹起史迹之纠纷。

”这使我清楚的了解到引用史料的界限,对我在史学学习中大有裨益。

翻开《中国历史研究法》,稍稍与近来所读的西方史学书籍对比,顿时满心欢喜:终于不用纠结于西方那一连串的人名与族名了。

由于西方书写而产生的别扭翻译与梁先生优美简明的文句不可相提并论啊。

最为不同的当属语言环境,不提翻译的艰涩,仅仅是书中所举的例子对于我来说更为通俗易懂。

此书总共有六个章节,分别论述现代历史的意义及其范围,过去的中国史学界,对历史的改造,史料的分类,史料的搜集与鉴别,史迹之伦次。

其中的主体部分是第五章,也是论述最为详细的一章。

第一章基本以一句话概述:史者,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

这是我所见的对史学概述得最为详细的一句。

也加深了我对于历史的理解。

不再简单地将历史等同于过去的事。

而且梁先生还提出历史要作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扩充了史学的范围,赋予史学新的意义。

第二章是对过去的中国史学做了点评。

对中国旧史学的完备,无所不包进行了赞扬“我国史形式上之完备,他国殆莫与京也”。

对我国旧史学的特点,如文句简短达于极点,记宫廷之事,社会情形一无所及,详记天灾地变等等都各有介绍。

是我对中国旧史学的特点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姓名:刘东兴学号:201121010156专业: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梁启超先生乃戊戌变法的政治领袖、国学大师和中国史学大家。

读起书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还有透过书籍传达出的大师的风范。

梁先生讲坛之上熠熠的身影,娓娓道来的漫谈,仿佛真实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成书于1922年—1927年,是梁启超学术演讲的汇编。

包括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三个部分。

书中梁先生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史的意义和范围,旧史学和新史学,史料的搜集和鉴别专题史如何做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真正的感觉到,似乎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梁启超先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为我上课。

我是在和梁先生对话。

其实我在看之前是有很多疑问的,历史是什么?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怎样研究历史?开篇梁先生提出:“史者何?记录人类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随后在补编中进一步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可见历史是在求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意义,以供现代人借鉴。

历史是否存在因果律呢?梁先生随后说到:“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

”(P126)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著著向上进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

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

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脚,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了。

(P128)梁先生认为历史是进化的,是基于进化论看历史现象和历史的发展的。

我进一步要问历史发展到底是什么推动的?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英雄史观,则认为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一、作者生平及简介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江苏省无锡人。

字宾四。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馆特聘研究员。

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一生著述颇丰,专著达80种以上。

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等。

钱穆先生出生于1895年,1910年,由常州中学堂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在此时间,恰逢武昌起义,遂辍学。

1911年,任教于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开始了任教生涯。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二、作品介绍本书由钱穆先生于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

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

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三、个人理解自春秋时期孔子编撰了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算起,中国历代的史学研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对待历史的严谨性也在不断地提高。

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中,我们能看出来中国古代史学家仍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天地联系在一起、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必然归属于上天安排,从而给政权建立合法合理的依据。

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我对待历史的严谨有了更深的看法。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从中可以了解到,钱穆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于历史考据的强烈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源于史学研究者内心对史实的尊重和对自己学术的严格要求。

同时,这本书开头就给我们历史学子讲述了研究历史的入手途径。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读书笔记怎么写此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精深,思辨独到,文采优美。

颇得太史公“春秋笔法”之真传,又遵从史学研究之严谨;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官方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

通过阅读此书有如下感受:其一,以“新陈代谢”作题十分形象。

倘若把历史比做人生,人在经历成长和变迁的同时,其内部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

这样人才能正常的生存,历史也就得健康地发展。

其二,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从事件之结果来判定,而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和考量。

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如今教科书的评价满是溢美之词全然忘乎了郑和下西洋之真正目的: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

这可以解释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陈旭麓先生大胆写道:“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中国之航海规模远胜于后来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直流,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以俯瞰世界的姿态出行,他们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形象出发。

一为寻人与招安;一为财富和新大陆。

其三,能够抛除纯粹的民族感情来分析问题。

陈先生也说过“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

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

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

历史的精神在于理性分析,过多的感情色彩会使其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

这一点比之如今对历史的戏说和误读之风,来得实在,来的淡定。

以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观点可以看出其理性的思考。

资本主义冲入中国,处于隔绝状态的中国被暴力打开了国门,旧的制度和礼俗必然会如“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解体”(马克思语)一样崩溃。

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痛苦的进步。

其四,变的哲学。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提到“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新陈代谢也就是一个“变”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

三一文库()〔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摘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根据自己在香港的八次历史学术演讲总结整理而来。

此书一共有如何研究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化史八章组成,本文主要谈论的是对第二章“如何研究政治史”的见解及看法。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思辨史学专家,所以本文充分使用思辨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从中归纳、总结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

又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诠释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观点。

关键词:、政治制度、重要性、特殊性、传统性(一)钱穆简介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国学大师,他曾在北大、西南联大、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民国名校任教,是与傅斯年、陈寅恪等齐名的历史学家。

他知识渊博,对历史的见解独到、深远而正确。

民国文坛领袖胡适先生对钱穆也尊重有加。

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对于先秦历史钱穆比我了解,请去问他。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介绍了大量历史研究的方法,是钱穆先生晚年对其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学习与研究中国历史有很好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二)中国政治史的重要性政治史重在研究制度。

而对于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不断完善与成熟的古代政治制度中凝聚结中国人大量的智慧与精华。

钱穆先生说:“若不明白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可说就不能懂得中国史”,1可见政治史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传袭五千年,就是在今天,亦有很多传统制度保留着,像元朝时建立的行省制度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说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很多有其巨大的魅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衰。

所以若想研究明白中国历史,不研究点政治史是不行的。

(二)中国政治史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特殊性是历史最重要的属性,每一国家民族的历史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中国历史区别于他国最显著的特殊性就体现在政治上,亦可以说中国民族性最擅长政治,最重视制度的建设。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一、如何研究中国通史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型。

研究历史,首先当注意变,无时代之变,便无历史可写。

中国的上古史当断在战国末年,秦以下,郡县政治大一统局面开始,便应该是中国的中古史了,而近代史自宋开始。

研究历史之变,亦宜分辨其所变之大与小。

粗略言之,中国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合的方向走,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以及如今天般的分裂时代。

中国史即是中国人之来历与其真实性之表现。

历史传统,乃指其在历史演进中有其内在的一番精神,一股力量,亦可说是各自历史之生命,或说是各自历史的个性,这一股力量与个性,亦可谓是他们的历史精神。

研究历史,第一种是自上而下,自古及今,循着时代先后来作通体研究,第二种就是自下溯上,自今及古,由现代逆追到古代去,第三种便是纯看自己的兴趣,或是依随于各自之便利,即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肇端。

时代之横剖面,应见其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经济情状、学术大端、人物、风尚、性格等,且要综合起来互相会通。

不妨分途、分期、分题、分类。

中国人治史,须史才、史识与史德并重。

写史一种是随时增新地写,一种是旧史新写。

二、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讲政治,则重要在制度,属专门史。

三通,即唐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后人承续至九通至十通,二十四史、九通,乃中国史书中最大两类结集,治史者必备。

清阮元讲,一人不通二通,即不得谓之通人与通学。

即《通鉴》与《文献通考》。

王室世系,表示国运之绵延,宰相更迭,则为政事之时新。

西方论政重权,中国论政重职。

唐代始有考试制度,汉代则为察举制度,均由官办。

版图两字,版即指户籍,从户口调查而来,汉代平准制,是一种调查物价的措施,随后由社会上用自治方式推行,即所谓社仓制度。

研究中国制度史,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原因有二,一是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运用;二是每一制度在其过程中也不断地有变动而修改;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理论之存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我国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所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具有很大影响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专著。

拜读完此书,为梁启超先生渊博的知识所深深地折服,对史学的概念有了大体的了解。

第一章史的意义及其范围何为历史,何为历史学,这是我们不曾考虑过的问题,直到《史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出现。

然后梁公告诉我们:“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首先,历史是人类全体或其大多数人创造的,而不是个人所为,所以它的性质是社会的而非单独的;复次,人类社会的活动必须是连续不断的,因为社会是螺旋形的向上发展的;再次“凡活动,以能活动者为体,以所活动者为相”,所以凡是能活动的事项,能使人类的情感、理智、意志产生的事项都是历史的范围;再次,社会活动成就的取得全社会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重要的英雄式人物的作用,也包括小市民的作用,而且活动之间因果关系是特别不容忽视的。

最后,现在史家做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统治者服务,而是使国民知道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未来的生活之间的休戚关系,从过去的生活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世后世所用。

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通过这章,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就会有整体的印象。

诗歌、《易》、《诗经》是史的最初体裁。

中国的各种学问中,史学最发达,这和史官建置沿革之早与职责之崇是分不开。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他做《史记》开创纪传体。

“《史记》本纪以事系年,取则于《春秋》,八书详记政制,蜕行于《尚书》,十表稽牒作谱,印范于《世本》。

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锁语,则《国语》之遗规也。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的《汉书》。

与纪传体并峙者为编年体,陆贾之《楚汉春秋》、荀悦《汉纪》(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姓名:刘东兴学号:201121010156专业: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梁启超先生乃戊戌变法的政治领袖、国学大师和中国史学大家。

读起书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还有透过书籍传达出的大师的风范。

梁先生讲坛之上熠熠的身影,娓娓道来的漫谈,仿佛真实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成书于1922年—1927年,是梁启超学术演讲的汇编。

包括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三个部分。

书中梁先生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史的意义和范围,旧史学和新史学,史料的搜集和鉴别专题史如何做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真正的感觉到,似乎我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梁启超先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为我上课。

我是在和梁先生对话。

其实我在看之前是有很多疑问的,历史是什么?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怎样研究历史?开篇梁先生提出:“史者何?记录人类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随后在补编中进一步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可见历史是在求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意义,以供现代人借鉴。

历史是否存在因果律呢?梁先生随后说到:“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

”(P126)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著著向上进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能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储的遗产的确一天比一天扩大。

只有从这两点观察,我们说历史是进化,其余只好编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圈内了。

但只须这两点站得住脚,那么历史进化说也尽够成立了。

(P128)梁先生认为历史是进化的,是基于进化论看历史现象和历史的发展的。

我进一步要问历史发展到底是什么推动的?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英雄史观,则认为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

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

传统历史的新观念—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1902年,梁启超以他的《新史学》一鸣惊人。

,他对“历史”作了这样的界定:“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之例者也”。

以进化论的论点看待中国历史。

这在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引起了很大争议。

毕竟,以进化论为贯穿全书的基本理念还是有失偏颇。

到了1922年的《研究法》,梁氏史学的中心命题,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研究法》对何谓“历史”作出了重新的定义。

认为是记述人类社会活动,比较得出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为现在的人活动作出借鉴。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以进化论来概括历史,对历史的描述更多的注重在因果关系,寻找规律上。

他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史学方法,那就是比较。

没有比较,就难以得出历史的发展规律。

认识到这两点,梁就开始重新构建他的史学理论。

梁启超认为,历史绝不是单纯的时间的推演。

“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隐然若悬一目的以为指归”,社会必然是不断进步的,在进步的同时,也有着隐藏的历史规律需要发掘。

这就在乎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

但是,以往的中国史学界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是以尊者讳,凡是对统治者不利的,与传统英雄史观相违背的,必要的时候需以春秋笔法,甚至歪曲事实予以表现,以至二十四史成“帝王将相之家谱”;二是迷信古籍,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不加以区分,凡是史料都加以利用,深信不疑,闭门造车,不对它作出考证,以至错误不断重复;三是治学方法、态度存在错误,特别是断代史,专门史,知识面过窄,方法也有限,“需有史学的素养,更需有专门方面的素养。

学问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工的,需做好劳多而获少的准备,这就一定要求戒骄戒躁的治学态度。

探究历史,很重要的根据就是史料。

那么,如何正确的挑选和利用史料呢?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大的社会动乱和文化动荡,不少古籍被毁掉,不少伪书被炮制。

因此,出现“普遍公认之史料,或误或伪,极佳现存之史料,熟视无睹“的奇怪现象也不为鲜见。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中国历史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也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的阐述,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内涵。

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历史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读者进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系统地、科学地进行历史研究。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体系、研究范式等进行深入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现状。

同时,本书还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历史文献的鉴定、史料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解释等,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研究的具体操作和实践过程。

这些内容对于读者进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最后,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

同时,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包括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展望,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

这些内容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我对中国历史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梁启超先生在讲解搜集史料的方法时,注重提出了“归纳法”,即“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

他以在庭院中种植花草一事为例,“如治庭园者孤植花草一本,无足观也,若集千万本,莳以成畦,则绚烂炫目矣”。

正是如此道理,我们在搜集史料时,一条两条或许不起眼,看不出来什么,但若是认真耐烦的搜集有关此事此物的史料百千余条,那么说不定有意外的发现。

梁启超先生在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状况时,便使用这种归纳法进行整理。

他从《左传》、《国语》中取其所述已亡之国汇而录之,得六十多条史料,又从《逸周书》搜集,得到三十多条,又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搜集而得七十多条,还从其他散见各书者得到三四十条,将这些史料统一归纳对比整理,得到夏商周古国名可考见者犹有三百国,大河以南、江淮以北占三分之二,最稠密处如山东、河南、湖北这一结论。

从梁启超先生的实例中,可以看出这种归纳法对于研究某一专门知识确实有极大地帮助。

要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将脑筋操练纯熟”,即有敏锐的感觉,特别的观察,二是要耐烦,即“从事于彻底精密的研究”,“非求得其真相不止”。

另外,这种归纳法还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消极性质的史料”。

一个朝代明确的有某种现象,即是积极的史料;而一个时代没有某种现象,则是消极的史料。

梁启超先生在阅读《战国策》、《孟子》时,多次见到“黄金若干”这样的文字,通过这,我们便可以知道在那个时代,金属已经作为货币流通。

但他又发现子书中关于财货的字都是贝字旁而不是金字旁,《诗经》中也是这样,殷墟中所发现的古物中亦有贝币而无金币,再研究《左传》、《国语》、《论语》时,同样没有使用金属的痕迹,通过这样的归类对比整理,梁启超先生得出“春秋以前金属货币未通用”的结论。

并且这种归类法还能得到一些“渴欲得之史料而事实上殆不复能得者”,当今所遗留下来的史料,虽没有全绝,但也有多少之分,搜集起来也有难易之分。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摘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根据自己在香港的八次历史学术演讲总结整理而来。

此书一共有如何研究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化史八章组成,本文主要谈论的是对第二章“如何研究政治史”的见解及看法。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思辨史学专家,所以本文充分使用思辨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从中归纳、总结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

又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诠释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观点。

关键词:、政治制度、重要性、特殊性、传统性(一)钱穆简介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国学大师,他曾在北大、西南联大、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民国名校任教,是与傅斯年、陈寅恪等齐名的历史学家。

他知识渊博,对历史的见解独到、深远而正确。

民国文坛领袖胡适先生对钱穆也尊重有加。

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对于先秦历史钱穆比我了解,请去问他。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介绍了大量历史研究的方法,是钱穆先生晚年对其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学习与研究中国历史有很好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二)中国政治史的重要性政治史重在研究制度。

而对于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不断完善与成熟的古代政治制度中凝聚结中国人大量的智慧与精华。

钱穆先生说:“若不明白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可说就不能懂得中国史”,1可见政治史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传袭五千年,就是在今天,亦有很多传统制度保留着,像元朝时建立的行省制度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说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很多有其巨大的魅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衰。

所以若想研究明白中国历史,不研究点政治史是不行的。

(二)中国政治史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特殊性是历史最重要的属性,每一国家民族的历史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中国历史区别于他国最显著的特殊性就体现在政治上,亦可以说中国民族性最擅长政治,最重视制度的建设。

马克思论文——读《中国历史研究方法》有感

马克思论文——读《中国历史研究方法》有感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摘要有幸读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感触颇深,特此以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读所想所思。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治史读后感,主要阐释自己对治史研究方法之理解,其中笔墨着重在钱先生对通史研究方法的理解,因该部分在宏观上位的角度对研究历史进行分析,不仅能让自己对历史研究有宏观把握,同时也极大的帮助自己对本专业的认识,而自己此时正是需要这样的跨学科理论方法的时候;入学三个月,研究生与本科教学模式的巨大反差让自己深感迷茫,而钱先生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建树恰有醍醐灌顶之作用。

所以顺理成章,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治史研究方法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有哪些启发。

最后一部分为个人总结和展望。

关键字:治史方法;钱穆;方法论;史学理论;学术价值一、读治史研究方法有感据了解,此书由钱先生在香港大学演讲时的内容汇集而成,与8次演讲相对应有八个章节,均以如何治史为话题,以通史为切入点,并贯穿于政治、社会、经济、学术等板块,最后以如何研究文化史贯穿整部治史之法。

宏观上看,既有对中西双方的治史之法的比较,又有从通史到专门史的横向研究,所到之处无不精妙并且一步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终结的高度,内容上更是层层深入,章章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相关的事实,每一讲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史学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很值得今人去细读、研读。

关于本书的写作目的,钱穆在此书的序言中已经有很明确的表述:“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①在通史研究中,有句话记得深切,“从异求变,从变见性”,②研究问题,当从历史本身的通体来做研究,如此才能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宏观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即明体可以达用,而求用心切则不一定能明体。

运用到①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序言②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第9页- 1 -自己的学科中,也是如此,既要纵览全局又能深入极,又要能窥见其大源。

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一篇: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机缘巧合之下我读到了钱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原本是想要买老师推荐的梁启超的同名书籍,却因大意拿到了钱先生的作品,想到正要好好学习钱先生另一大作《国史大纲》,自然也认真的读起来,以期能对其治史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简介:钱先生,江苏无锡人,讳穆,字宾四,原讳恩嵘,民国元年更名。

虽出生书香世家,但因父亲早逝而被迫辍学,但天生聪颖好学,自学成才。

从1912年起,先后历小学、中学和大学任教,并从事历史研究,在史学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史学名家。

书籍介绍与自我理解:《中国历史研究法》有钱先生在香港的八次演讲汇集而成,全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述。

并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

而在序言中也说道:“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也透露出研究历史的最根本要求——所做论断要讲求证据,要有史料为证,做一个有责任的治史人。

书中自是处处强调研究历史应有的责任心。

而当中所讲的历史研究的方法也令我受益匪浅。

在“如何研究中国通史”中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

”“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读到此处,特殊性自然不用解释也能明白,各国历史正因为各具特点,各有特殊性才有了国别史之分,也突然意识到纵使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局面呈分裂之势却依然算是中国的历史,不就是因为各国本质上是相同的吗!变异性则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特点,书中也说道:“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而历史时代之划分即在其变上。

”同样的,在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也重点提到的一点就是研究哲学要“明变”,即是知道古今四项沿革变迁的线索,这种统一严格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确写出来。

可见,观其变才能看出历史的发展变化之来始及去向。

讲到哲学,我忽而想到研究历史可否讲哲学思想与方法运用到其中呢?从后文的讲解和举例中也能看见历史研究中能用哲学方法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我国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所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具有很大影响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专著。

拜读完此书,为梁启超先生渊博的知识所深深地折服,对史学的概念有了大体的了解。

第一章史的意义及其范围
何为历史,何为历史学,这是我们不曾考虑过的问题,直到《史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出现。

然后梁公告诉我们:“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首先,历史是人类全体或其大多数人创造的,而不是个人所为,所以它的性质是社会的而非单独的;复次,人类社会的活动必须是连续不断的,因为社会是螺旋形的向上发展的;再次“凡活动,以能活动者为体,以所活动者为相”,所以凡是能活动的事项,能使人类的情感、理智、意志产生的事项都是历史的范围;再次,社会活动成就的取得全社会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重要的英雄式人物的作用,也包括小市民的作用,而且活动之间因果关系是特别不容忽视的。

最后,现在史家做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统治者服务,而是使国民知道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未来的生活之间的休戚关系,从过去的生活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世后世所用。

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通过这章,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就会有整体的印象。

诗歌、《易》、《诗经》是史的最初体裁。

中国的各种学问中,史学最发达,这和史官建置沿革之早与职责之崇是分不开。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他做《史记》开创纪传体。

“《史记》本纪以事系年,取则于《春秋》,八书详记政制,蜕行于《尚书》,十表稽牒作谱,印范于《世本》。

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锁语,则《国语》之遗规也。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的《汉书》。

与纪传体并峙者为编年体,陆贾之《楚汉春秋》、荀悦《汉纪》(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

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

政书有《通鉴》、《通典》。

上述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千年以为目录。

梁公说:“自有左丘、司马迁、班固、旬悦、杜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


梁公认为史籍可分为两类:一曰供后人著史之原料者,二曰制成局部的史籍者。

注释有二:一曰注训诂,如裴骃、徐野民注《史记》;二曰注事实,如裴松
之注《三国志》。

近代著录家多别立史评一门,史评有二:一批评史迹者,二评史书者。

“自有刘知几(《史通》)、郑樵(《通志·总序》)、章学诚(《文史通义》),然后中国始有史学”。

清代史学有数类创作:顾祖禹之《读史方舆纪要》、顾栋高之《春秋大事表》、黄宗羲之《明儒学案》为中国有学史之始、赵翼之《甘二史札记》。

还有很多类书在清代极为发达:表志之补续;史文之考证;方志之重修;年谱之流行;外史之研究。

第三章史之改造
梁公认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离不开贵族性”,所以现今的人该读何史是历史改造中的首要问题。

他还认为改造后的历史应该为生人而做,而非为死人古人而做;史学的范围应以收缩为扩充;做客观性质的历史;人类活动相注重其情态;还应改掉古代著述的短句单辞、不相联属。

因此梁公认为今日之史当分为专门史与普遍史。

第四章说史料
史料,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也。

史料能保留下来真是一件不易的事。

隋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有“书有五厄”的论述:秦始皇焚书,一厄;王莽赤眉军入关对典籍的焚毁,二厄;东汉末年董卓迁都造成京都典籍被毁,三厄;西晋末年的“刘石乱华”,书籍散亡殆尽,四厄;南朝梁时的侯景之乱,梁元帝自焚藏书于城外,五厄。

明代胡应麟在牛弘“五厄”的基础上补上五厄,为“十厄”,在《论历代书籍存亡》中提及:隋末广陵焚书,一厄;唐开元盛世藏书毁于安史之乱,二厄;北宋靖康之灾,图书遭毁,四厄;绍兴之祸,南宋图书遭兵燹,五厄。

梁公提出得到史料的途径不外有两种:一是在文字记录以外的,二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

在文字记录以外的史料的性质可分为: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物。

这其中包括(甲)现存之实迹,(乙)实迹之部分的存留者,(丙)已湮之史迹其全部意外发现者,如意大利庞贝古城、我国直隶巨鹿县发现的古城,(丁)原物之宝存或再现者,如高昌一壁的发现,另外殷周间礼器、兵器、度量衡器、符玺、镜属、货币、玉石、陶瓷、瓦砖、地层中之石器。

(戊)实物之模型及图像。

文字记录的史料有:(甲)旧史,(乙)关系史迹之文件,(丙)史部以外之群籍,(丁)类书及古逸书辑本,(戊)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己)金石及其他镂文,金石之学在晚清达到极盛,(庚)外国人著述。

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对于搜集史料的方法,梁公举了几个他亲自研究的例子,如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之情状,研究中国与印度文化沟通之迹而考论中国留学印度之人物,研究中国人种变迁混合之迹,研究六朝唐造像,记录每次读到的“也可里温”字样。

他每次都将脑筋练纯熟,使之有锐敏的感觉,再加上耐心,这样史料便能搜集到位。

很多大家如洪迈、赵翼都是这样做的,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其中还得特别注意一种消极性质的史料,它是指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反之则称积极的史料。

正误辨伪,是谓鉴别,对于鉴别史料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就是举出一个极有力的反证,如中国佛教起源的问题,上海托始于战国时楚之春申君黄歇的问题。

其中当同一史迹而史料矛盾时,从原则上是以最先、最近的为最可信,有时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前清乾嘉诸老的严格的考证法,也就是近代科学家所倡用的归纳研究法最值得采用。

辨别真伪得先辨书再辨伪事。

十二条辨别伪书的公例,六条证明真书的条例,七条伪事的种类,七条辨别伪事的态度,对我们而言都是金玉良言,对待史料的真伪时有了一定的功底。

第六章史迹之论次
梁公认为史迹的论次首要是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先生在讲解的同时告诫我们要善于整理表以便整清史实之间的关系。

对于自然科学与历史的区别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三点见解:其一是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反复的、完成的,历史事项常为一度的、不完成的。

其二是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普遍的,历史常为个性的。

其三是自然科学的事项是超时间空间的,历史事项是恒以时间空间关系为主要基件。

对于史界因果的劈头一大问题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其中有“历史的人格者”、首出的“人格者”、群众的“人格者”的概念值得注意。

对治史者研究因果的态度及其程序也提出了八条意见,在第八条观察所缘中,梁公对当时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的缘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当时排外心理、迷信心理、直接缘、间接缘分析到位,综合类当时的社会形势:日本的大陆政策,俄国的东侵政策,德国的远东发展政策,清朝的宫廷问题等。

还讲出了义和团运动的三项业报。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这可分为总论、分论两部分,总论注重理论的说明,分论注重专史的研究。

在总论中梁公对史家的四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刘知几在《史通》提出了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后来章学诚又提出了史德,而梁公对其次序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先史德、次史学、次史识、最后是史才。

史德,梁公认为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忠实,正因为魏收心术不端,《魏书》才被大众认为是秽史。

在这方面应极力铲除夸大、附会、武断的毛病。

史学,有了道德之后便讲史学了,凡做史学的人必先有一种觉悟,曰贵专精不贵杂博。

要有丰富的史学,专门以内的东西,非知到透彻周备不可,有了专门学问,还要讲点普通常识。

关于专精下苦功的方法是:勤于抄录,练习注意,逐类搜求。

史识,讲的是历史学家的观察力,观察要敏锐即所谓“读书得间”。

观察的程序可分为由全部到局部、由局部到全部两种。

要养成正确精密的观察力,还要注意不要为因袭传统的思想所蔽,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

史才,即文章构造的技术,这都体现在文章的组织与文采方面,组织看其剪裁和排列,文采看其是否简洁、是否文采飞动。

如何养成史才,前人说:多读、多作、多改,梁公提出:多读、少作、多改。

分论中详述了人的专史、事的专史、文物的专史、地方的专史、断代的专史的做法。

人的专史即旧史的传记体、年谱体,专以一个人为主,伟大人物是人的专史的主要对象。

大概可分为列传、年谱、专传、合传、人表五种形式。

其中专传是以一部书记载一个人的事迹,列传是以一部书记载许多人的事迹;专传一篇即是全书,列传一篇不过全书中很小的一部分。

事的专史即旧史的记事本末体,专以重大事情为主。

文物的专史即旧史的书志体,专以文物典章社会状况为主。

文物的专史主要按政治、经济、文化三类来做。

地方的专史即旧史的方志体,因中国幅员太广,不能再以帝都为中心,而应分为若干区域,以观其各时代发展的痕迹。

断代的专史即旧史的断代史体,专以一个时代为主,不必再以一家一姓的兴亡来划分。

以上就是一些粗陋的读书笔记,从梁公的论述中感受到了他丰富的史学,对中国的史籍都有所涉猎,这是令我们十分汗颜的,作为一位学历史的同学,不奢望能有前人的成就,但求多读,多读,多读,多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