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对湿邪的认识
中医理论中的湿邪与湿气有何区别如何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

中医理论中的湿邪与湿气有何区别如何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湿邪和湿气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湿邪和湿气都与湿相关,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不同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探讨湿邪和湿气之间的区别,并介绍如何判断湿邪和湿气的病因。
一、湿邪和湿气的区别1. 湿邪的概念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引发疾病的外界因素之一。
它是指外界的潮湿、阴湿环境,或由潮湿环境引起的病理因素。
湿邪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导致湿病的发生。
2. 湿气的概念湿气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疾病的内部因素之一。
它是指人体内部湿润程度过高,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从而引发湿病。
湿气不仅可以由外部湿邪所引发,也可以由饮食不当、运动不足、体质偏湿等因素导致。
3. 湿邪和湿气的关系湿邪与湿气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湿邪可引起湿气的生成,而湿气也可以促进湿邪的侵袭。
当湿邪进入人体后,会引发湿气的聚集和堆积,形成湿病。
湿病的病程中,湿邪和湿气会相互影响,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1. 判断湿邪的病因(1)环境因素:潮湿、阴湿的环境是湿邪易侵袭的主要条件。
例如,居住在湿气重、通风不良的地方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受到湿邪的影响。
(2)气候因素:梅雨季节、夏季高温多雨的地区湿邪较重。
湿邪容易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发湿病。
(3)饮食因素:长期食用湿性寒凉、生冷、油腻、甘肥的食物,或喜食湿热之物如海鲜等,容易造成湿邪内生。
(4)行为因素:居无定所、经常泡脚、暴露在潮湿环境中、长时间穿湿衣服等行为容易导致湿邪侵入体内。
2. 判断湿气的病因(1)体质因素:湿重体质的人容易产生湿气。
湿重体质具有先天遗传、后天养成等原因。
(2)饮食因素:经常食用湿冷、寒凉、甘肥的食物,或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湿气生成。
(3)生活习惯:穿着不透气的衣物、长时间泡脚、暴露在潮湿环境中、缺乏运动等习惯容易造成湿气滞留。
跟我学中医用最简单的例子教你认识湿邪

跟我学中医用最简单的例子教你认识湿邪前面我们讲了六淫中的风寒暑,今天谈谈“湿”。
在中医里,湿为长夏(夏末秋前)之主气。
“长夏”指农历6、7月份,气温高、湿度大、闷热难耐的季节,又常常被称为“桑拿天”,所以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或本来是正常的天气变化,但是,如果变化太过了,比如接连几天都是下雨天,根本见不到太阳,这样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于是它就变成邪气了。
湿邪是怎么来的?中医认为,湿邪有两种,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
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
如有些朋友反映,本来自己的父母在县城里身体还好,后来搬到有乡下水库边居住,本来以为空气好,可是总是有病,其实这也是没有适应那里的湿气导致的。
另外一种湿气是内湿,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比如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经常喝冰啤酒,冷饮等,寒气会损伤阳气,当脾阳受伤了,这样湿气就重了;还有的时候是人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体内湿很重,因为阳气是控制湿气的最重要手段了。
湿邪有哪些特点?1、湿性重浊。
大家要理解两个字,一个是“重”,一个是“浊”,“重”即沉重,湿邪在大自然里是气中液体,如雨水、霜和雾等,它们会给地面和泥土裹上一层水汽,而当湿邪犯表时,就好比我们的肌体也被水汽给困住了,于是就会感觉到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总是觉得头被裹住了。
《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浊”字即浑浊,反映了湿邪很容易与各种邪气混合起来,如夏天暑气重然后又经常吹空调,这样就会与寒气结合,变成寒湿,而在暑天经常吃些煎炸食品,这样就会与热邪结合,变成湿热。
2、湿性粘滞。
这是湿邪的一个主要特点,就好比一个东西被黏住了,动不了,就会被停滞在那里了。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
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谈一下湿邪

谈一下湿邪谈一下湿邪吧。
湿邪从受邪的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内湿和利湿。
内湿是湿从内生,多由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不运而生内湿。
利湿则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于潮湿环境等外界湿邪侵扰机体所致。
但是内湿与外湿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外湿发病,常累及与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又由于脾虚,脾阳亏损,不能生肺金,肺主皮毛,皮毛不固,又容易感受外湿。
在本帖中主要讨论的是内湿。
内湿,湿浊内生,是由于脾气不能健运,体内的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化,水湿停滞,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病理产物。
内湿的形成主要由于脾不运湿,肾不能主水,也就是肾对于水的控制能力效果太差,导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的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
由于内生之湿,多由于脾气虚弱,所以叫做脾虚生内湿。
湿气的病症数以千万计。
然而不外乎寒湿和湿热。
寒湿者,因寒而生湿,阳气不能蒸运,留滞而为湿;湿热者,因湿而生热,湿气郁结,郁而化热。
寒湿者,寒为本,湿为标,寒祛湿自消,故而主以温燥,佐以淡渗;湿热者,湿为本,热为标,湿去热自消,故而主以淡渗,佐以清热。
湿与燥。
阳气虚,则蒸运无力而成内湿;阴血虚,则荣养无资则成内燥。
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气结则血结,血结则营运不周而成内燥。
湿热内郁和湿热下注湿热内郁时,尿黄而清;湿热下注时,则尿黄而浑。
寒湿者,寒从湿生,故宜苦温燥其中;湿热者,湿从热化,故宜甘淡利其下。
而且燥性多热,利药多寒。
小便利则热自去,中温则寒也随之而消。
寒湿必本虚,不可更行渗利;湿热淤积,多成毒,不宜再进行温燥。
谈一下治疗湿邪的中药炮制问题。
健脾和胃的中药,有生用和炒用的区别。
湿邪致病轻的,宜生用,病情重的,炒用;清热利湿的,宜生用,健脾利湿的,炒用;热重于湿的,生用,湿重于热的,宜炒用;需泄邪气的,生用,需补正气的,炒用。
关于养血与利湿人身的关节,如同门户之枢,用养血活血药,当归,赤芍之类,是取其活血通络,润泽滑利I之力,可使湿邪无从粘着,从而起到间接祛湿的作用。
浅谈中医理论之“湿邪”

浅谈中医理论之“湿邪”:中医历代医家对湿邪研究颇多,很多临床疾病诊断中注重“湿邪作祟”,同时治疗中也强调祛湿健脾,以达到诊治目的。
笔者通过阅读湿邪相关文献及经典著作,主要从湿邪与阴阳、湿邪与病证两方面浅述,认为目前很多常见疾病与湿邪致病密不可分,不仅医者熟知,百姓对湿邪有所认识并加以防范,有利于疾病预后及高质量生活。
“湿”为自然界气候,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也是万物生长的条件。
当六气太过或不及,气候变化急骤,遇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邪”。
其中,湿邪不仅指外感湿邪,还包括体内水液代谢异常形成的内湿。
现代人们因饮食、情志、起居失常及环境污染常常被湿邪所困,阻滞气机,脾胃失运,使大量代谢废物和毒素堆积体内,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湿邪与阴阳1.1阴阳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学说是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现象的工具和方法论。
阴阳交感,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湿邪相关的阴阳理论也较多,如湿邪之寒热、表里、上下、内外,其中外湿也分天地、清浊之别,湿相对于燥而言有阴阳相互对立关系。
1.2湿分阴、阳起源于《黄帝内经》湿热、寒湿理论:湿热蕴脾证和寒湿困脾证,都是湿邪为患,多因体质强弱、阳气盛衰而有湿热、寒湿之别。
素体阳盛,感受湿邪易从热化而为湿热;若素体阳虚,感受湿邪则易从寒化而成寒湿证。
清代医家陆子贤提倡湿分阴、阳,其著作《六因条辨·伤湿辨论》中说:“阳湿者,胃热恒多,即为湿热;阴湿者,脾阳必衰,即为湿寒。
更审其伤内伤外,伤内者脾土必虚”。
陆氏书中另设“伤湿条辨”,分别从阳湿、阴湿之证、治、方、药进行了详细阐述。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王旭高著《医学当言》、《薛氏湿热论歌诀》及《外科证治秘要》等书中,皆以阴湿、阳湿论治,并创具体方药。
(一)湿邪的概念

漫谈《金匮》湿病的辨证论治关于湿病的辨证和治疗,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全书共二十二篇,其中论述以湿病的辨证论治为主或有关联的篇章就有十篇之多。
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病脉证治第十》、《五脏风寒病脉证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呕吐哕病脉证治第十七》。
凡与湿有关的论述和治疗方剂,几乎在全书每个篇章都有涉及。
关于湿、痰、水、饮,异名而实同,皆为重浊阴湿之邪,故以湿概称而之,但在具体辨证论治时,又当精心辨别而论治。
为深入学习研究《金匮》治疗杂病的主要精神,特别是学习和讨论有关湿病的辨证和治疗,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临床工作,特归纳如后。
一、湿邪致病的特点在未讨论湿邪病之前,先谈一下与湿邪致病有关的两种病,湿温和暑温。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一类外感热病,属于湿热类型的一种温热病。
本病一初起就感受了温热病邪与湿邪病邪,如宋代医家朱肱在《活人书》中说:”湿热相搏,则发湿温。
”本病的特点是病程长,病情重,病变主要留恋气分,而以脾胃为重心,病情复杂,与风湿有相似的地方,即有卫气营血的演变过程,严重时有动风、动血、神昏谵语等表现,多发生在长夏初秋气候炎热酷暑的季节。
与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等病的某些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
暑温,暑,是指时令季节而言,温是指病邪而言。
暑温是指暑温病邪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
本病的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往往经多气多血的阳明胃经,而出现高热、汗出、烦渴等证,即所谓”夏暑发至阳明”。
另一方面,暑为阳邪,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火邪舍于心,心气不足之人,暑邪最易直犯心包,可以出现高热、神昏、肢冷的暑厥证。
心营热盛的则引动肝风,而出现发热、项强,痉挛的暑风证。
湿邪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湿邪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湿邪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受到湿气侵袭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湿邪的产生可以与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湿气。
湿气是指空气中的水分过多,导致湿润、潮湿的环境。
湿气可以通过雨水、河流、地下水等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空间。
在天气潮湿或雨水季节,湿气更容易积聚在室内和人体周围。
湿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湿邪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导致感冒、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其次,湿邪会导致人体气机不畅,引发腹痛、胀气、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问题。
此外,湿邪还会导致关节疼痛、肌肤湿疹、体重增加等问题。
为了预防湿邪的侵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保持室内环境的干燥通风,避免过多的湿气滞留。
其次,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寒凉、生冷的食物,以免引发湿邪。
此外,生活中要坚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对于已经受到湿邪侵袭的人群,可以采取一些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例如,可以选择熏蒸、艾灸、按摩等中医疗法来祛湿、理气。
此外,饮食上可适量增加一些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小豆、芡实等。
总之,湿邪是人体健康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要注意预防湿邪的侵袭,保持室内环境的干燥通风,注意饮食卫生和适量运动。
同时,对于受到湿邪侵袭的人群,可以采取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谈一下湿邪

谈一下湿邪谈一下湿邪吧。
湿邪从受邪的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内湿和利湿。
内湿是湿从内生,多由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不运而生内湿。
利湿则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于潮湿环境等外界湿邪侵扰机体所致。
但是内湿与外湿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外湿发病,常累及与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又由于脾虚,脾阳亏损,不能生肺金,肺主皮毛,皮毛不固,又容易感受外湿。
在本帖中主要讨论的是内湿。
内湿,湿浊内生,是由于脾气不能健运,体内的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化,水湿停滞,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病理产物。
内湿的形成主要由于脾不运湿,肾不能主水,也就是肾对于水的控制能力效果太差,导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的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
由于内生之湿,多由于脾气虚弱,所以叫做脾虚生内湿。
湿气的病症数以千万计。
然而不外乎寒湿和湿热。
寒湿者,因寒而生湿,阳气不能蒸运,留滞而为湿;湿热者,因湿而生热,湿气郁结,郁而化热。
寒湿者,寒为本,湿为标,寒祛湿自消,故而主以温燥,佐以淡渗;湿热者,湿为本,热为标,湿去热自消,故而主以淡渗,佐以清热。
湿与燥。
阳气虚,则蒸运无力而成内湿;阴血虚,则荣养无资则成内燥。
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气结则血结,血结则营运不周而成内燥。
湿热内郁和湿热下注湿热内郁时,尿黄而清;湿热下注时,则尿黄而浑。
寒湿者,寒从湿生,故宜苦温燥其中;湿热者,湿从热化,故宜甘淡利其下。
而且燥性多热,利药多寒。
小便利则热自去,中温则寒也随之而消。
寒湿必本虚,不可更行渗利;湿热淤积,多成毒,不宜再进行温燥。
谈一下治疗湿邪的中药炮制问题。
健脾和胃的中药,有生用和炒用的区别。
湿邪致病轻的,宜生用,病情重的,炒用;清热利湿的,宜生用,健脾利湿的,炒用;热重于湿的,生用,湿重于热的,宜炒用;需泄邪气的,生用,需补正气的,炒用。
关于养血与利湿人身的关节,如同门户之枢,用养血活血药,当归,赤芍之类,是取其活血通络,润泽滑利I之力,可使湿邪无从粘着,从而起到间接祛湿的作用。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中医湿邪伤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湿邪侵袭人体,损伤人体阴气。
湿邪是指外界的湿气侵入人体,可来自于湿重的气候环境或是饮食不当等因素。
湿邪容易入侵胃、脾等脏腑,损伤脏腑的阳气和运化之气,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而阴气则是人体体内的阴寒、阴液等生理物质,具有滋养、润泽身体的作用。
湿邪伤阴可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主要表现为:1. 体质虚弱:湿邪重者可耗伤人体正气,导致体质虚弱,容易感到疲乏无力。
2. 体重增加:湿邪重者在体内积聚,会导致水湿停留,形成水肿,而且水湿不利于体内的新陈代谢,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3. 湿痰困胸:湿邪中阻,可导致湿痰停留在胸腹之间,引起气机不畅,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4. 食欲不振:湿邪重于脾胃,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对于湿邪伤阴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脾胃和祛除体内的湿邪,使阴阳平衡恢复。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草药治疗:常用的草药有炙甘草、黄芩、半夏、苍术等,能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作用,帮助湿邪的排出。
2.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湿重的食物,如油腻、辛辣等食物,同时多食用清淡、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利于湿邪的排出。
3.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体表的穴位,刺激经络气血的循环,帮助湿邪排出。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巨阙、足三里等。
4. 调节情绪:情绪波动会引起体内阴阳失衡,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虑、愤怒等情绪。
中医湿邪伤阴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其治疗主要是通过草药治疗、饮食调理、穴位按摩及调节情绪等方法,恢复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在进行治疗时,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中医学认为,湿邪属于外邪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环境湿重、气温偏高或者个体体质较差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系列病症。
而伤阴则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气血不足、精、血、津液失调等病理变化,严重时会导致身体的器官功能紊乱。
湿邪入脾胃,则可导致湿浊内生、脾胃失调。
长期受湿邪之害,湿浊会进一步阻滞气机运行,导致气机郁滞。
同时,气机郁滞又会进一步加重湿浊的内生和紊乱,形成“湿阻气机”的病理状态。
而在这个过程中,阴液也会受到影响,进一步造成阴液亏损、流失的情况。
这就是湿邪与阴液的关系。
湿邪与伤阴的关系,是因为湿邪的侵袭会对人体的阴液造成一定的影响。
湿邪内生,浊气填满体内,阻滞气机运行,造成身体的阴阳失衡,进而导致人体的阴精受损、阴虚失常。
长期以往,就可能导致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出现一系列疾病。
中医临床上,可以采取以下中药和中医治疗方法,对湿邪伤阴进行调理:1. 清热利湿化气:可选用黄连、栀子、茯苓等中药,清热解毒、解湿利水。
化湿以利气,化气以去湿,从而达到湿邪清除的目的。
2. 益气养阴饮食: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豆浆、鸡肉、牛奶、鱼肉、海参等。
这些食物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营养元素,从而达到益气养阴的作用。
3. 针灸疗法:如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等穴位,利用针灸的原理,调和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加体内的气血流动,从而实现湿邪伤阴病症的治疗。
总之,湿邪伤阴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易导致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湿邪伤阴,首要任务是清除体内湿邪,同时积极调理气机和阴液,以达到身体阴阳平衡的状态,最终达到疾病的治愈。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中医湿邪伤阴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理论,它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湿邪伤阴是一种病理状态,是指人体内湿邪与阴气的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湿邪是指湿气和寒邪造成的病邪,阴是指人体阴液的失调。
这种情况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导致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湿邪伤阴的浅析对于中医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湿邪伤阴的病因病机是怎样的呢?湿邪是从外界侵入人体内的一种病理因素,它可以由潮湿的环境、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体内阳气不足等原因引起。
湿邪还可以和其他病邪相结合,造成病情更加复杂的情况。
阴是人体阴液的失调,它可以由于长期的情绪压抑、过度疲劳、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等导致。
当湿邪侵入人体内后,如果人体的阳气不足,就无法将湿邪排出,导致湿邪停留在体内,进而伤及人体的阴气。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湿邪伤阴的病变状态。
湿邪伤阴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特点呢?湿邪伤阴主要表现在症状上,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四肢沉重、浑身乏力、口苦舌腻、食欲不振、身体沉重、眩晕头晕、皮肤粘腻不适、大便不实等症状。
从脉象上来看,患者的脉象多为滑数或沉细弦无力。
从舌象上来看,舌体胖大,苔质白腻等现象。
这些都是湿邪伤阴的临床表现。
中医如何治疗湿邪伤阴呢?中医治疗湿邪伤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并将湿邪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湿邪伤阴的过程中,首先要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寒凉生冷之品,同时要适当加强运动,促进体内湿邪的散出。
中医还会采用中药治疗患者的湿邪伤阴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白术、苍术、茯苓、泽泻、桑螵蛸等,这些中药都具有清热燥湿、益气健脾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可以辅助治疗湿邪伤阴。
预防湿邪伤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规律,避免潮湿环境,注意保暖等。
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或者天气多变的时候,更要加强预防湿邪侵袭的工作。
中医体系中还有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如温补、燥热、调和阴阳等方法,都可以帮助人们预防湿邪伤阴。
中医药知识宣传——湿邪与祛湿方法

中医药知识宣传——湿邪与祛湿方法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1.湿邪定义: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六淫之一),称为湿邪。
2.湿邪分类:2.1来源分(1)内湿,病证名。
由脾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
证见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脉濡缓等。
治宜健脾温肾利湿。
(2)外湿是指外感湿邪,或因气候潮湿,或感受雾露之邪,致令头重、胸闷、腰酸、肢倦、关节疼痛等。
治法是祛湿。
2.2 湿邪与其他邪气相结合:风湿、湿热、寒湿。
(1)风湿邪:风邪和湿邪。
易伤部位经络、肌肉、关节等(2)湿热邪: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常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小便短而黄赤,口渴不引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主证;以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点.(3)寒湿邪: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
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
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
外感寒湿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内生寒湿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
3.祛湿方法:主要有三:祛风湿(胜湿)、化湿药、利水渗湿。
(清热燥湿:湿热证)3.1祛风湿药:祛风除湿是用祛风湿药治疗风湿之邪留滞经络、肌肉、关节等部位。
治疗风湿、类风湿性疾病;3.2(芳香)化湿药:治疗脾虚生湿,重点在于健脾;3.3 利水渗湿:治疗水湿内停证,重点在于利尿祛湿。
4.与湿密切相关的病邪,还有:痰饮、水饮。
理解水与湿、痰、饮的关系:由于湿、水、饮、痰本属一类,均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故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又常互相通称,如有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湿痰。
湿邪的概念

湿邪的概念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外邪,是一种气候变化、环境不良等因素引起的病邪。
湿邪的特点是黏腻重浊,喜湿恶燥,容易滋生病理变化。
湿邪的来源包括气候湿重、环境潮湿、饮食不当以及人体本身的代谢问题等。
湿邪首先通过鼻喉或者皮肤渗透入体内,然后在体内混合血液、经络等进行转化传播,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变化。
湿邪容易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内,尤其是对于暴饮暴食、食用寒凉湿重的食物或者饮用水源不洁净的人来说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
此外,湿邪在潮湿、雨水多、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中,容易聚集积存,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湿邪主要以湿性疾病为主,其中包括湿瘀、湿热、湿寒和湿腻等多种类型。
湿邪入侵后,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与湿邪相关的症状,如痰湿,阴虚、水肿、浮肿、腹泻、皮疹、关节疼痛等。
在中医理论中,湿邪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也是湿邪容易滞留之处。
脾胃功能不佳,食物消化不良,湿邪容易滞留在体内,形成湿邪。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调理脾胃功能也是治疗湿邪的关键。
治疗湿邪的方法主要包括祛湿、化湿、温阳、利水等。
在饮食方面,应避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免寒湿邪气侵袭。
可以选择温热的食材,如姜、蒜、辣椒等,有助于祛湿。
在生活习惯上,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干燥环境,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地方。
穿戴合适的衣物,避免受凉,尤其是下雨天要及时擦干身体和换上干燥的衣物。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是预防湿邪的重要手段。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湿邪的排出。
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应适度,以避免过度劳累,损伤身体。
总之,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种气候变化、环境不良等因素引起的病邪。
湿邪容易通过饮食、环境等途径入侵人体,引发各种与湿邪相关的症状。
治疗湿邪的方法主要包括祛湿、化湿、温阳、利水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运动也是预防湿邪的重要手段。
湿邪

在中医里面,这湿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
本来是正常的天气变化,但是,如果太严重,比如连天都是湿气,根本见不到太阳,都影响我们的身体了,那么它就变成邪气了。
中医认为,湿属阴邪,虽然它会寒气结合,变成寒湿,也会和热邪结合,会变成湿热,但是总的来说,它还是阴性的邪气。
在这个天,我们必须根据情况,随时分析到底是湿热还是寒湿,本来应该是湿热多,但是,我这两天发现,寒湿的也很多,都是空调吹的。
如果是湿热,那么舌苔应该是黄腻的,舌质应该是红的,而寒湿则是舌苔白腻,最重要的是,舌质没有那么红,往往颜色也很淡,是淡白色的。
这是区分的方法之一。
关于湿邪的性质,中医认为,湿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的流动,妨碍脾的运化。
这在中医叫“湿邪困脾”,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发热、虽然出汗但是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那么,湿邪是怎么来的呢?在中医里面,有两种湿邪,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
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
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过去多把湿邪归为长夏的主气,但是现在看,我们要灵活一些,气候这些年变化的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了,因为我们对大自然修改的太多了,把地下那么多的汽油都抽出来烧了,所以四季有些感觉乱了,所以,其他季节湿气重的也非常的多,比如这个天,我坐在房间里是感到浑身都是湿的。
我在苏州的时候,看到下雨,江南烟雨,路上的人根本不打伞,这样也会让湿气进入体内,如果此时出汗,就更容易出问题了。
还有的朋友反映,本来自己的父母在城里身体还好,后来搬到有乡下水库边居住,本来以为空气好,可是总是有病,其实这也是没有适应那里的湿气导致的。
另外一种湿气是内湿,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比如经常喝冰啤酒,冷饮等,导致脾阳受伤,这样湿气就重了;还有的时候是人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内湿很重,因为阳气是控制湿气的最重要手段了。
湿邪的本质是什么——中医对湿邪的认识及防治

湿邪的本质是什么——中医对湿邪的认识及防治夏季到了,天气越来越炎热,很多人出现早上不想起床、食欲明显下降的情况,误以为是自己熬夜精神不足,脾胃虚弱造成的,其实,这可能是体内湿邪在作祟!要知道,体内湿邪过盛,最容易损伤脾胃,从而出现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常出现呕吐、便秘、湿疹、关节疼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常言“十人九湿”,说明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湿邪,所以,正确认识湿邪,及时调理才是重中之重。
湿邪是什么?湿属阴邪,包括有外感六淫之“外湿”,也有内生五邪之“内湿”。
中医常说的湿邪是邪气的一种,在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淫”邪气里,湿邪过重易损伤阳气,它的特性是重、浊、黏、滞。
“重”指的是头身困重,精神状态不佳,出现以沉重乏力为主的临床表现;“浊”指的是秽浊不清,分泌物和排泄物呈现秽浊不清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小便混浊;“黏”一指滞涩不畅,大便不顺利,二指口舌感觉黏腻,出现舌苔黏滑等症状;“滞”指的是湿邪发作时间缓慢,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发作,较难彻底痊愈。
重浊黏滞的邪气进入人体后,人体功能受到阻碍和影响,发散不出去,进而形成湿邪。
湿邪在身体的各个部位的临床表现不一样,最主要的是脾,脾是运化水湿的主要脏腑,如果水湿不能运化,出现停滞以后,则会产生痰液。
体内湿邪重是一种亚健康(疲劳、虚弱、睡眠障碍)体质,通常可见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
患上体湿的人身体会有很多异常症状,比如精气神差、食欲下降等。
传统医学认为,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多与外感六淫之湿邪及积居处环境有关;内湿则与个体阳气旺盛程度和饮食习惯有关,有些体质较差、脾胃虚弱的人摄入过量生冷、寒凉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失调,湿邪在体内聚集;外湿与所处地区的环境、气候、湿度有关,长期生活在环境潮湿的地方,湿邪容易侵入人体,久居湿地,位处雾露之处,或从事水中作业的人群可能患上外湿。
湿邪的表现?体内湿邪重的人常常会感觉四肢无力、困倦不堪、食欲也会大大的下降。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

中医湿邪伤阴浅析中医湿邪伤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在中医诊疗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湿邪和阴虚都是中医病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人体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医湿邪伤阴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理论。
一、湿邪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湿邪是指一种具有湿润、黏腻等特性的病因。
湿邪可来源于外感或内生,外感湿邪是指人体受潮湿环境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体内湿邪滞留;内生湿邪则是指脾胃功能失调,造成体内湿浊内生。
湿邪入侵人体后,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机体正气受损,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湿邪的表现主要有:沉重、软坚、黏腻等性质。
比如湿邪入侵肌肉,会表现为肌肉酸重不适;湿邪入侵脾胃,会导致口苦、口腻、腹胀腹泻等症状。
二、阴虚的概念阴和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范畴,阴阳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阴虚是指人体阴精亏损,阳气偏亢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虚可来源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伤害等各种因素。
阴虚的表现主要有:口干、口渴、消渴、潮热潮汗、心烦易怒等。
三、湿邪伤阴的临床表现湿邪伤阴是指湿邪侵犯人体后,伤害人体阴精,造成阴虚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邪伤阴的临床表现主要有:1. 舌苔厚腻湿邪属于聚滞之邪,具有黏腻的特性。
湿邪伤阴后,舌质常见胖大、苔质常见白腻,甚至厚腻,并且难以舌苔。
这是由于湿邪聚滞,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导致津液停滞,形成舌苔厚腻。
2. 脘腹胀满湿邪伤阴后,常见脘腹胀满的症状。
这是由于湿邪郁滞,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导致气机不畅,形成脘腹胀满。
3. 口渴多饮湿邪伤阴后,常见口渴多饮的症状。
这是由于湿邪侵犯肾阴,伤津生热,导致口渴多饮。
4. 尿量增多5. 肢体沉重四、治疗湿邪伤阴的方法中医治疗湿邪伤阴的方法主要是祛湿和滋阴。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1. 祛湿化浊首先要祛除体内的湿邪,以化解湿邪对机体的损害。
可以使用一些草药如白术、茯苓、猪苓等,具有祛湿功效,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湿邪。
2. 滋阴养津其次要滋养体内的阴精,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中医基础理论之湿邪

③湿性黏滞: 表现有二:
一是指湿邪致病临床症状的黏滞性。排出物及分泌物黏 滞而不爽。 二是指湿邪致病临床病程的缠绵性。湿性粘滞,胶着难 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 例如,湿温、湿疹、着痹等,亦因其为湿邪所侵而常常 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④易袭阴位: 湿邪有趋下之性,致病具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 例如,水湿所致浮肿以下肢水肿较为多见,小便浑浊, 泄泻,下痢,妇女带下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病因·六淫·风邪、寒邪
1.湿邪的性质(阴邪)
1)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浊,秽浊垢腻。 —— 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多混浊 不清,故湿性重浊。 2)粘滞 —— 湿乃水液弥散浸渍的状态,多粘腻不爽,易于 停滞留积。 3)趋下 —— 湿性类水,水性就下,质重下沉,故湿邪有下 行趋低之势。
2.湿邪的致病特点
•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湿为阴邪,湿胜即阴胜,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 伤阳气,而有“湿胜则阳微”之说。 • 湿邪侵袭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 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② 湿性重浊: 湿性重浊,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征,如 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湿邪外袭,遏困清阳,则头重如束布帛; 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不畅,发为“着痹(湿痹 )”,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不移,肌肤不仁等。 湿性重浊粘滞,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 秽浊不清,粘腻不爽的症状。 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 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粘腻不爽,下痢脓血粘液; 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涩滞不畅,妇女黄白带下过多; 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湿性粘滞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例如湿温湿疹着痹等亦因其为湿邪所侵而常常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中医理论中的湿概念解析及其治疗原则

中医理论中的湿概念解析及其治疗原则湿邪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中。
本文旨在解析中医理论中的湿概念,并探讨湿邪的治疗原则。
一、湿邪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湿邪是一种致病因素,常常与其他邪气(如寒邪、暑邪等)相结合,引发各种疾病。
湿邪有两种来源:外湿和内湿。
1. 外湿:指人体外部环境中的湿气侵袭。
湿邪可以通过皮肤、口鼻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湿热、湿寒等病证出现。
湿邪常常出现在潮湿、阴雨天气,或者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中。
2. 内湿:指人体内部湿气的生成和堆积。
内湿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生活习惯不当、饮食过度等因素有关。
饮食偏油腻、过度饮酒等都会导致湿浊内生,进而引发湿邪病证。
二、湿邪的临床表现湿邪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以下是湿邪常见的临床表现:1. 腹痛腹胀:湿邪容易侵袭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腹部不适,如腹痛、腹胀等。
2. 肌肉酸痛:湿邪阻滞经络,使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肌肉酸痛、关节不灵等症状。
3. 头重身困:湿邪容易蒙蔽心神,导致头晕头重、身体乏力、精神不振等。
4. 尿频尿急:湿邪侵袭下焦,影响膀胱功能,导致尿频尿急、尿液混浊等症状。
5. 浮肿:湿邪郁阻体表,导致水湿停留,形成浮肿。
三、湿邪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湿邪需遵循一系列原则,以达到疾病的康复。
以下是对于湿邪治疗的基本原则:1. 祛湿:治疗湿邪首先要祛除湿源,包括外湿和内湿。
祛湿药物常用于清热解表、利水渗湿,如苍术、茯苓等。
2. 健脾除湿: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失调是湿邪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理脾胃、健脾除湿是治疗湿邪的重要原则。
常用的健脾除湿药物有白术、糯米等。
3. 理气化湿:湿邪郁阻经络,可引起气机不畅,导致症状如胀闷、疼痛等。
理气化湿药物能够疏通经络,利于湿气的排出,如陈皮、香附等。
4. 行水渗湿:湿邪容易导致水液停留,形成浮肿等症状。
行水渗湿药物可促进水液排出,如茵陈、泽泻等。
5. 温阳化湿:湿邪寒凝则易引起体内寒湿之邪,从而导致症状如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
湿邪

人体的病来源于身体内的湿气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
中医学“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长夏,又称“季夏”,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湿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湿邪伤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一、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类水,故属阴邪。
阴胜则阳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
故清·叶桂《温热论·论湿邪》说:“湿胜则阳微。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痰饮等。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肿。
”湿邪伤人常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等。
二、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附着。
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着难移等。
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沉重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着难移,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
湿邪为患,易导致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或滞涩不利、妇女白带过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三、湿性黏滞“黏”即黏腻不爽;“滞”即停滞。
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
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滞不爽的特征,如湿热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汗出而黏、口黏和舌苔厚滑黏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顾樾老师助教小卢 > 保健与健康配色:字号:大中小
浅谈中医对湿邪的认识
2009-02-15 | 阅:2818 转:231 | 分享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水湿之邪重
着粘滞,侵入人体,留滞不化,易滞留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的升降。脏腑经络阻滞,气机不畅,故常见到胸闷脘痞、胀满等症状。外感湿邪,最易损伤或阻遏脾阳,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易见腹泻,水肿等症状。
湿本为人体气血津液之正气,但作为邪气对人危害非细。湿性属阴,性阻滞黏腻,所到之处无不沾染受害。历代医家对湿邪有多种见解,总赅而言,湿为邪为正总在气化与不化。现就我感悟比较深的内容作一阐述。
湿性粘滞。粘滞。即粘腻阻滞之意,湿邪犯人,其粘滞性主要表现在分泌物或排泄物多表现为涩滞不爽,如大便里急后重,小便涩滞不畅等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于下部的症状,如下痢、带下、淋浊、下肢水肿等。
《黄帝内经》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不运化,水湿不流,或为诸湿肿满,诸颈项强。李东垣对疾病的发生独重脾胃,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不能充则生百病。在《脾胃论》中论述了其重要性:胃为十二经之海,水谷之海,属阳土,主动而不息,辟如阳气在于地下能够生化万物。胃气和平,荣气上升,产生温热。温热正如春夏,能够行阳二十五度,使因精奉于阳。如此胃气和平则万化安。在病理状态下,胃病不能濡养使六腑气绝而致阳道不行,阴火上行。六腑之气先绝,五脏之气无所禀受而后绝。肺主收下,又主五气,现肺气绝则不生五气而独下流,与脾土叠于下焦〔重强〕。所以胃气病不能行阳气积阳成天去,清阳不能出上窍、实四肢、发腠理反而下流∶“湿从下受之”—脾为至阴之地,有形之土下填,阴火反乘脾胃。胃之一腑病,十二经元气皆不足,气少则津液不行气化不行而成湿滞血亏等,所以说胃气病则万化危。对于腹中气不足,大气不运生湿的机理,清代汪昂也详细论述过,旨在于机理明才可能投药无误。
。
【二】中医湿症
中医之湿症不同于西医,西医之湿症是一点皮肤病,中医的湿症是人体的六大病症之一,即风湿,湿症,寒症,热症,燥症,火症.它可以侵入人体的每一个脏腑或每一条经络,亦或每一个细胞,一个脏腑有病还可以想传另一个赃腑,湿症是人体的一个大顽症,因此很难治愈.
第四,湿邪的变动:湿逆于上为湿气,上蒙清窍,阻滞神机可见头昏蒙痴呆健忘等。郁于中为痰。流于下为水。夹寒为寒湿可见痛痹。夹风为风湿见身烦痛额上微汗。风寒湿合而为痹证。兼温为湿热、湿温。可兼酒麦乳酪停滞不化。湿病治疗失误久延可发展为痰饮、水肿、癃闭及气湿痰淤交阻的肿瘤。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都以各自和相互协调的气化功能与湿想连结着.其中淤血也是湿病形成的重要因素.《素问·刺节真邪》说.腰脊—人的大关节,胫—人赖以走和跑路,前阴身中之机,阴精之侯,是津液的道路.如果饮食不节善怒常发,津液就会内溢下流于前阴,使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是患了荣病有水,不能上也不能向下,应用铍石治疗.在《邪客》中说,营气泌其津液注于血脉化为血.都是说明营气导致血病.张景岳说道:“失血家往往水肿,淤血化水亦水肿,是血病兼水”,“血液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津液得以通行”又说明血病能导致水液的运行.湿邪可阻滞经络而形成淤血,由血及气而气血不畅气化失司,又加剧水液运行的障碍,如此循环,二者交相影响.
首先,湿按照属性分为属于天气的湿如雨雾,属于地气的湿如泥水之浊阴之邪,有属于饮食的湿如酒酪水果,有属内伤脾肾、五脏、气血津液的湿。
第二,湿伤人的途径:雾露、山岚瘴气、风毒等邪气可从口鼻而入,雨、汗、泥水等可以从肌腠、皮肉筋骨而伤(伤湿),水饮浊腻之品从口而入,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产生的湿是从内而生,另有内中湿即内素有寒湿或初患浮肿又重感外湿。
上面提到的阳气的升发,还密切联系于胆腑和小肠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甲胆属风温,主生化全身的气血;丙小肠主长养周身的阳气,它们禀气于胃而能浮散升发.如胆小肠的温养生长之气不足,留于有形之脉中而为热病中风等等不可胜数.
第三,湿邪可以侵袭人体任何部位:感湿于头面四肢可见头痛、头风、面游风等,患于腰脚可见腰痛、脚气等,外伤皮肤见皮痹、皮疹,入于肌表可见发热、恶寒、自汗,滞于经络见痹重、难屈难伸、痉病,入于肌肉可麻木、跗肿、黄疸、按之如泥不起,伤于筋可见痿,滞于经脉为脚气病,流于关节轻者屈膝有声,甚则关节肿痛,入肾腰胯疼痛、身如板夹、胁如沙坠,入脾胃则呕恶、腹胀,入于小肠则颓疝、尿赤秘涩,入膀胱为淋,入于大肠为泄泻、腹痛、后重、脱肛,入于气血为倦怠。
吴又可在邪有九传治法中说感受疫气表里分传,开始的时候邪在膜原是邪气平分,半入于里则见里证,半入于表则见表证。表里都病的是内外壅闭,在表汗不能发,在里为不通。这时不能强发汗,应该先用承气通里,里邪去则里气通,中气才能达表,之前郁在肌肉中的邪都乘势升泄出来〔或者发斑,或者吐,各随其性质而发〕。这属于以泻为补的方法。
注:"阳气"受损可以理解为阳气不足,也可以理解为阳气受到湿邪的影响被阻滞.就是中医所说的"阳气郁沥".后背发冷可能是虚,如肾虚,脾肾阳虚等,也可能是湿,如脾虚湿盛。
此外,对医源性的湿病也不能忽视,如输液不当,过快过多可影响体内的水液电解质平衡;用药过于寒凉滋腻;过用耗气伤阳药;用损害心、肺、脾、肾的药物等都有可能导致湿病的发生发展.
湿为天地间阴阳蒸腾濡润之气,而其作为邪气却能防碍人的身体健康,使人对它深恶痛绝。俗语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攻克湿邪就应该对其作各面的认识。
以上一则主张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一则主张通里气宣发中气。正如清代石寿棠在湿热闭表壅肺阻滞三焦之证中所说“不专于升表(发汗),在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对从脾治湿的治疗也有重要意义—调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例如崔燕玲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咳嗽。认为脾胃失健,水湿内停,日久蕴热,湿热上痹犯肺,肺失清肃。以半夏燥湿化痰,干姜辛热振奋脾胃阳气温阳化湿,芩连苦寒泻热燥湿再加清肺化痰之品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治法和加减可以参考《脾胃论》等著作.
大家都知道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即湿,湿是生命的载体,血是靠湿来承载,火气是靠湿来降温,现代的癌症即肿瘤,实质是水湿不能畅通而停留的病症,尿道是湿的排出通道,泌尿系统疾病亦是湿症,而西医称皮肤病为湿症中医亦同,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攻克湿症是人类为治疗疾病的一大半,实非小事。
随着地球气温的变化,人们工作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人的体质可能向“湿热化”的方向发展,鉴于以上,人们更应该加强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和知识,顺从自然规律,加强身心修养以保持健康
腾讯空间
人人网
开心网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空间
推荐给朋友
举报
浅谈中医对湿邪的认识
下面来看肺与湿的关系。肺主天气,天气通,地气才能运行。肺经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这应该就是启上闸,开支河的意思吧。吴鞠通说“湿邪之为病,上焦与肺合”—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但如果气化湿自然随之化解,即使有兼夹的邪气也会随之一起化解。湿邪治肺可以开闭达表,使表气通,透热化湿,不汗而解,肌表的风,太阳的湿也乘势外解。既可以通降上焦气机使利气化湿有能疏泄腠理使湿从汗去,在汗出的同时,内郁的邪热也能随之向外透散,达到汗出湿热自退的目的。
**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为水类,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湿邪致病,多有沉重重着的感觉。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等,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可使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秽浊不清。如湿病面垢多眵(眼屎),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带下过多等。
上一篇:美食 :常见的排毒养颜菜
下一篇:室内种毒花夫妻双双患癌 警惕52种花木
献花(0)+1
分享到: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