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生寒,寒生湿
脾虚而寒湿壅盛的预防
![脾虚而寒湿壅盛的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3ea88e2d763231126edb118e.png)
脾虚而寒湿壅盛的预防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脾虚很容易引发寒湿。
脾气虚弱的人往往会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
脾虚往往会引发寒湿之症,这就是中医中常说的脾虚而寒湿壅盛。
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脾虚而寒湿壅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湿盛是脾虚结果。
而且两者又会互为因果。
脾虚容易生湿,生湿又会加重脾虚。
所以治疗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健脾化湿、饮食配合。
脾虚的人可以多吃点白色的食物,比如白色的扁豆,山药,还有其他的五谷杂粮,都可以的,这样对脾胃会有一个很好的调理作用哦。
脾虚的人要适当的做些体育运动,必须每个礼拜锻炼两次,运动强度由低到高,看个人情况而定脾虚者宜吃以下食品。
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
“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
”“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
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
”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
“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
”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
“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
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锅焦锅焦。
性平。
“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
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
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
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愈”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西国又称西谷米,西米。
白净滑糯,营养丰富。
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
“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
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
“益气温阳”穴位埋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思路探讨
![“益气温阳”穴位埋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思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2471ec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e.png)
中医外治杂志 2021 年 2 月第 30 卷第 1 期・91・“益气温阳”穴位埋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思路探讨**基金项目: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编号:2016ZYYC07)。
** 通讯作者。
于芯S 乔云英2**(1.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山西太原030600)摘要历代医家多从痰湿角度论治单纯性肥胖,临床观察发现单纯性肥胖虽表现为痰湿、瘀浊内停,但最根本病机则 为脾肾气虚阳虚。
由于脾肾气虚阳虚,导致水谷精微无力运化布散,津液无以蒸腾气化,停痰留饮化生瘀浊蓄积局部而形 成肥胖。
因此,我们在穴位埋线的基础上采取“益气温阳”为主的方法来治疗单纯性肥胖,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病症提供 新的思路。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益气温阳;穴位埋线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978X ( 2021) 01-0091-02单纯性肥胖是指多种因素引起体内脂肪细胞体积和细胞 数增加,不伴有内分泌紊乱和代谢障碍的疾病[1],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历代医家[3]多 从“痰湿”的角度论述肥胖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笔者通过临床 观察发现,单纯性肥胖的主要病理因素是痰湿瘀浊,但发生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阳虚阴盛。
由于脏腑阳气亏虚,功能低下,无力推动全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导致痰饮水湿瘀浊等病理产 物蓄积局部,造成肥胖。
临床上,穴位埋线在治疗单纯性肥胖上 具有显著优势。
因此,笔者从“益气温阳”的角度,结合穴位埋线特有的“长效刺激”优势,探讨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新的思路。
1单纯性肥胖多为气虚、阳虚的现代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单纯性肥胖患者往往伴随褐色脂肪组织(BAT )减少,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增加。
褐色脂肪组织(BAT )缺陷的转基因小鼠更容易发生肥胖[4],而褐色脂肪组织是一种产热器官,通过生热和促进脂肪分解作用参与能量平衡和调节脂肪的 储存[5]。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报告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ebad4c31b765ce0408142a.png)
痰,故肥人多痰湿”。 痰是多种因素引起体内水与津液输布、生化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浊滞留体内,损伤脏腑、经络功能而变生多种疾病,故有“百病 起于痰”之说。
1.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不断揭示糖脂代谢障碍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所起的作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认为高血糖高血脂诱发出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现象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始动根源11病因糖尿病是一复合病因的综合症
第二讲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1.1.5 房劳过度
房室不节,劳伤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上灼肺胃,遂致肾虚、 肺燥、胃热诸症发为消渴。
1.1.6 过用温燥
长期大量服用温燥壮阳的药物,致燥热内生,耗伤阴津而发为消渴。
1.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2 病机
近年来,中医学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 认识已突破了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
患者在整个病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脾气虚弱证候。
1.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2.1 脾失健运论
据近代关于脾实质探讨的大量资料表明,中医传统认识中的脾包括 了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和胰在内,中医脾的运化功能和现代医学 胰的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其中包括糖、脂代谢在内。
胰腺分泌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可引起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 改变,说明以脾为主探讨消渴病的病理变化,是有其现代生理基础 的。
1.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2.3 肾虚不足论
古代一些医家认为消渴“病本在肾”。 《石室秘录·消渴篇》曾明确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
历代医家论痰湿体质
![历代医家论痰湿体质](https://img.taocdn.com/s3/m/7fbdcdf4941ea76e58fa0455.png)
宋 代 杨 仁 斋 及 元 代 朱 丹 溪 在 《黄 帝 内 经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痰 湿 体 质 与 肥 胖 密 切 相 关 ,丰 富 了 痰 湿 体质的发病趋势。 如 杨 仁 斋 《仁 斋 直 指 方 论》提 出, “肥 人 气 虚 生 寒,寒 生 湿,湿 生 痰。…… 故 肥 人 多 寒 湿。”[14]说明痰 湿 体 质 是 肥 胖 人 群 易 发 的 主 要 体 质 类型。朱丹 溪 《丹 溪 治 法 心 要 》提 出:“肥 白 人 多 痰 湿”[15];“肥人属痰”;“肥 人 多 痰 湿”等。 说 明 古 代 医 家对肥胖之人多属 痰 湿 体 质 已 有 明 确 认 识,认 为 痰 湿 体 质 之 人 ,体 内 多 痰 湿 ,发 病 之 后 多 表 现 为 肥 胖 。
隋代 巢 元 方 等 认 为,饮 食 失 宜 及 劳 伤 导 致 脾 胃 虚弱是痰 湿 体 质 形 成 的 重 要 外 在 因 素。 如 巢 元 方 《诸 病 源 候 论 》提 出 ,“劳 伤 之 人 ,脾 胃 虚 弱 ,不 能 克 消 水浆,故为 痰 饮 ”[5];明 代 张 景 岳 《景 岳 全 书 》提 出, “夫人之多痰,系 由 中 虚 使 然 ”[6];清 代 沈 金 鳌 《杂 病 源流犀烛》指出:“由 于 脾 胃 寒 湿 生 痰,或 饮 啖 过 度, 好食油面猪脂,以至脾气不利,壅滞为痰”[7];清 代 吴 谦《医宗金鉴》提出:“痰 者,水 谷 所 化 之 津 液 不 能 四 布,留于胸中而 成 者 也。 多 因 饮 食 无 节 或 乳 食 过 食 厚 味 ,脾 胃 不 能 运 化 而 生 ”[8]。
中医九种体质课件
![中医九种体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c7f7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9.png)
整理课件 11
阶 性格特征:血瘀体质的人性格大多属于内向 型的,不善交际,生活设有激情,比较容易生 气,特别爱生闷气,心情烦躁,容易忘事。阶 体形特征:血瘀体质的人,多半都比较偏瘦, 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眼睛经常有红丝。皮肤 常干燥、肤质粗糙,有皮屑,头发容易脱落。 手指甲或脚指甲增厚变硬,稍轻的人指甲面高 低不平,有条状或点状白色花纹。如果不小心 磕到身体某部位了,被磕的部位很快就会起。
中医九种体质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你知道有
哪几种?
整理课件
溅 1.平和质(A型)身心健,要维护溅 2.气虚质(B型)正气虚,要固本溅 3.阳虚质(C型)热量低,要温阳溅 4.阴虚质(D型)津液亏,要养阴溅 5.痰湿质(E型)多肥胖,要运化溅 6.湿热质(F型)内热重,要清利溅 7.血瘀质(G型)有瘀滞,要疏通溅 8.气郁质(H型)情志结,防抑郁溅 9.特票质(I型)常过敏,要调护
血瘀质
整理课件 7
血瘀质口 二是寒冷形成血瘀: 《黄帝内经》中说, “血得温而行,逢寒则凝”。这种寒可是六淫之邪 所致的“外寒”,也可是阳虚引起的“内寒”。 大家都知道,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水才会结成 冰。这种现象和我们的血液凝结是一样的。血 液只有在正常体温下才能在血管中正常运行, 如果身体经常处于寒冷的环境中,身体里血液 的运行就会缓慢,就像冬天才会结冰一样,这 个时候血液就会凝聚成血块,加上寒冷的时候, 血管会收缩,血管内径变得狭窄,会进一步加 重血瘀。这就是为什么心肌梗塞、脑梗塞的病 人,往往在冬天发病比较多的原因。
整理课件 9
阶 四是血虚或出血形成血瘀:以血来说, 由于津血同源,津枯则血燥,体内津液不 足,则“干血”内留,也容易形成血瘀体 质。以血来说,则又可以分为血虚引起的 血瘀;各种出血、外伤引起血瘀;产后恶 露不尽引起血瘀等等。
肥胖之人大多是什么体质?有什么脉象?该如何治疗及养生?
![肥胖之人大多是什么体质?有什么脉象?该如何治疗及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cd29471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1.png)
肥胖之⼈⼤多是什么体质?有什么脉象?该如何治疗及养⽣?1 肥胖与痰湿、⽓虚⼀、朱丹溪《丹溪⼼法》 “肥⽩⼈多痰。
肥⼈⽓虚⽣寒,寒⽣湿,湿⽣痰,故肥⼈多寒湿。
肥⼈湿多,肥⼈宜⼆陈汤加参、芪、归、术、银花、连翘等类治之”。
元朝医家朱丹溪⾸次提出“肥⼈多痰”、“肥⼈湿多”、“肥⼈多⽓虚”的理论,即痰、湿、虚是肥胖症的最主要病机,为后世肥胖症的治则开创了先河。
由于形体过于丰盛,全⾝四肢百骸内脏器官多处于⽓虚状态,以致⾝体笨重,⾏动迟缓,动辄⽓促。
⽓虚不能运化、输布⽔液,则易⽣⽔湿痰饮,导致肥⼈多痰湿。
根据其理论观点,朱⽒提出⽤⼆陈汤加味来治疗本病。
后世医家傅青主进⼀步指出妇⼈更易患肥胖,原因就是痰湿停积⽇久、有助膏脂的形成,与其“恣⾷厚味”有关。
⼆、陈⼠铎《⽯室秘录》《⽯室秘录·论⽓虚多痰》:“肥⼈多痰,乃⽓虚也,虚则⽓不能运化,故痰⽣之。
” 清朝医家陈⼠铎⽴⾜于朱丹溪的“肥⼈多痰”的观点,进⼀步指出,肥胖多痰的根本原因是⽓虚。
主要是脾⽓亏虚,不能运化⽔⾕,导致痰湿内⽣,湿浊积聚,促使⾎中脂质增加。
⽽同时代另⼀医家何梦瑶则在《医碥》中提出“肥⼈⽓滞必挟痰”,主张⽤⼆陈汤加枳壳、⾹附,重者加苍术、⽩芥⼦,来治疗本病。
三、叶天⼠《临证指南医案》 “湿从内⽣,必其⼈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冷⽠果及甜腻之物。
其⼈⾯⽩⽽肥,肌⾁柔软”。
清朝医家叶天⼠详细阐述“肥胖多湿”理论,提出内湿产⽣的三个主要因素,认为过⾷膏粱甜腻、厚味肥⽢、酒醴汤茶、⽣冷⽠果,均可导致精微物质过剩,化为脂液⽽引起肥胖。
其中,饮⾷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
2 肥胖脉象如何管⽟衡《诊脉三⼗⼆辨·辨肥瘦脉异》:“瘦⼈脉健,肥⼈脉沉。
瘦⼈多⽕,故脉健。
肥⼈多湿,故脉沉。
” 清朝医家管⽟衡认为,肥胖症主要表现为沉脉,其原因在于湿浊凝滞脉⽓于内。
3 肥胖如何⾷疗赵彦晖《存存斋医话稿附录吴⼭散记》:“碘质有改进⼈体新陈代谢,减少蓄积脂肪,以治肥胖病之效。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火(火热内生)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火(火热内生)](https://img.taocdn.com/s3/m/9bf0112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a.png)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火(火热内生)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火(火热内生)内(热)火,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内火的病机特点为阳热亢盛,耗伤正气。
其病变性质为热极,或为实火或为虚火。
内火或因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致火热内扰之害。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
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差别。
内火的病理变化一、实火1.阳气过盛化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
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功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
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邪郁化火实质上是由于以上因素导致机体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
3.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旺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清实火的药物很多,如气分热的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凉血的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的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散等;清脏腑热的清心经火热的导赤散;清肝胆热的龙胆泻肝汤;清肺热的泻白散;清脾热的泻黄散;清胃热的清胃散;清肠道湿热的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清实火的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寒水石、栀子、夏枯草、决明子、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鱼腥草、板蓝根、贯众、蒲公英、野菊花、重楼、土茯苓、金荞麦、射干、大血藤、白花蛇舌草、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
寒湿体质的调理
![寒湿体质的调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0a77693968011ca3009193.png)
寒湿,是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
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
产生原因湿寒多为脾虚导致。
若体外空气潮湿寒冷便会导致人体脾虚并且出现湿寒之证,人体内便会有湿寒之邪了。
1、寒湿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部位,要用祛风湿通络的药物。
中药藤类多具有此种功效;还要根据身体上下肢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如羌活一般用于上肢,独活多用于下肢。
2、寒湿之邪停留于脏腑,要选用入脏腑的化湿或者燥湿药。
如藿香、陈皮、半夏、厚朴等。
3、寒湿之邪用药,还要看引起寒湿的具体病因。
寒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于外感六淫之寒湿;内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内湿。
外湿宜祛邪,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
若要解决湿寒之邪,便需祛湿温中。
在饮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伤脾加重湿寒。
用山药 50 克、薏米 250 克、茯苓 30 克熬粥,在上午9 :00 服用,可健脾益气、祛湿升阳。
坚持服用可令人体内湿寒之邪消失。
[2]寒湿症状: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
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1、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2、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3、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4、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6、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7、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8、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9、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10、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11、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12、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13、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14、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
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胃热肠寒型
![胃热肠寒型](https://img.taocdn.com/s3/m/b65a24f97e21af45b307a8ab.png)
胃热肠寒型这上火下寒应该就是脾肾阳虚,所以下寒,下焦寒水不能蒸腾气化以润肺,而之肺中燥热,故现上热,所以治疗应该温脾肾之阳以灭肺中之热,应该服用桂附地黄丸配合补中益气丸,肾水蒸腾气化,脾气升清阳而入于肺,则口鼻不再上火,大便自然正常,肚子也不会再怕凉!这类寒热不调的疾病很多,跟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治疗起来不易掌握寒热药的比例。
胃热肠寒1,胃热胃热,即就是胃火。
多由邪热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因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胃火)。
其病理表现就是,胃热炽盛,则腐熟功能过于亢进,可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症,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 胃失与降,可见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症。
甚则耗伤阴液而致胃阴虚。
胃火上炎,可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症。
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衄血,火热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为呕血。
中医词典相关释义:【胃热(胃中热)】指胃受了邪热,或过食煎炒燥热的食物,出现口渴,口臭。
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胃热化火时,则见口腔糜烂, 牙周肿痛等。
参见“胃火上升”条。
【胃热杀谷】杀谷,就是谷食易消的意思。
胃的功能主腐熟水谷,胃中热则腐熟作用过盛,食下不久,即感饥饿,叫胃热杀谷。
如虽多食而身体反得不到营养而见消瘦,这种现象,称为“消谷善饥”。
参见该条。
【胃热壅盛(胃火炽盛)】形容胃热的严重程度。
主要症状有烦渴喜冷饮,口臭,口唇灿烂,牙周肿痛,脘腹灼热,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等。
如温热病见胃热壅盛,即阳明实热,可出现神昏谵语,狂躁等症。
【胃火上升】指胃热化火,出现口腔炎症的病理。
如口臭,牙龈肿痛,甚或牙龈出血等。
胃热---不单纯指胃,代表上部。
2,肠寒,代表下部--腹腿腹部冷,脚凉等一个人身上存在以上的证型,症状就不那摸单纯了,变化多多。
1,热在上寒在下,寒热不衡,热不下,则热气上浮---口嗅,牙出血,头晕,舌质红; 2,下寒----腹冷,命门[小肠丙火]火衰,火衰吸收不好,大便塘薄,舌苔根部白腻。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内生五气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内生五气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869f83f80975f46527d3e11a.png)
内生“五气”,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气”。
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一)内风的含义风气内动,即“内风”。
“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
因其病变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名。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均可导致风气内动。
故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风内动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病理反映为基本特征。
风胜则动,因其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故临床上称之为动风。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风动。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
临床上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
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以及阴液亏损之候。
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55cdec5d0b1c59eef9c7b41b.png)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 “实”的临床假象。
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 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表现:如脾虚腹胀,出现纳食减少,疲 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 痛(喜按) 等假象
情志抑郁不舒
形成 痰、湿、食积、瘀血阻滞 邪实为患
脏腑功能失调
气虚运行无力
表现:
肺气壅滞——胸闷、咳喘
闷
肝气郁滞——胸胁胀满,少腹胀痛 胀
脾胃气滞——腹胀而痛,时作时止, 痛
嗳气则舒
气逆
含义: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的 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饮食冷热不适
形成 外邪侵犯
实邪阻滞
痰浊壅滞
因虚而气上 (肺、胃、肝虚)
邪去正虚----期待修复
决定疾病转归 邪胜正衰----恶化、死亡
邪正相持----邪留、邪结
正虚邪恋----慢性病后遗症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
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 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 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亡阳
含义:指机体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致全身机能严重衰 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全身属阳的功能都会衰竭,而以温煦、推动、 兴奋功能衰竭尤为突出 表现:大汗淋漓(冷),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精 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
亡阴
含义:机体阴气突然大量亡失,致全身机能 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全身属阴的功能都会衰竭,而以宁静、 滋润与内守功能衰竭最明显。
中医看肥胖_减肥
![中医看肥胖_减肥](https://img.taocdn.com/s3/m/0c7e02a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2.png)
中医看肥胖/减肥发布时间:2023-02-17T07:39:23.70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1期作者:刘楠[导读] 最近有朋友问我关于中医怎么调治肥胖,刘楠河南省扶沟县中医院河南周口 461300最近有朋友问我关于中医怎么调治肥胖,因本人也是减肥大军中的一员,对于中医上关于肥胖的来源及方法有些粗浅的了解,现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体质不同,效果不同,以下只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关于肥胖,中医自古就有记载且论述颇多。
《灵枢.卫气失常》已经把肥胖者分为膏型、脂型、肉型。
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火湿分治论》曰“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
”说的是身体胖瘦,能反映出什么问题,叫做“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
“肥人多痰湿”,古代很多医家都曾有过不同的论述。
元代医家朱丹溪首次在《丹溪心法》中提出“肥白人多痰,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
”清代医家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提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不能运化,故痰生之”。
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如果身体偏胖的话,多出来的部分,往往不是痰湿就是水饮;比较瘦小的人,常见有阴虚内热。
怎么回事呢?这就需要从阴阳的视角去看。
《黄帝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肥肉也好,水也罢,总而言之就是多出来的。
用肉眼可以看到,从阴阳分类来看就是属于阴多了,阴实之证。
阴实多伴随阳虚。
所以调理的大方向就是补阳气+破阴实,阴实就是代谢不走的东西。
西医说是代谢,中医说是运化。
在人体里,主管运化的是脾胃和肾。
脾胃虚了,脾胃不运化了,就会导致体内痰湿多起来。
肾不运化了,就会引起体内的水饮多起来。
例如:大肚子、将军肚、啤酒肚等往往是喝啤酒伤了脾胃,脾主管大腹,直接后果就是大肚子。
其次,肥胖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脂肪。
脂肪的代谢往往跟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有关,有的人大腿、手臂外侧,身体两侧比较肥胖,就是在这两条经络上。
病机赋
![病机赋](https://img.taocdn.com/s3/m/9d4e0f7d1eb91a37f1115c18.png)
明药脉病机之理,识望闻问切之情。
药推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
脉究浮沉迟数滑涩之形,表里寒热虚实之应。
药用君臣佐使,脉分老幼肥瘦。
老人脉濡,小儿脉数。
瘦者脉大,肥者脉细。
病有内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机。
治用宣通补泻滑涩湿燥重轻之剂。
外感异于内伤,外感有余,内伤不足。
寒证不同热证,直中之邪为寒,传经之邪为热。
外感宜泻,内伤宜补。
寒证可温,热证可清。
外感风寒,宜分经而解散。
内伤饮食,可调胃以消熔。
胃阳主气,司纳受,阳常有余。
脾阴主血,司运化,阴常不足。
胃乃六腑之本,能纳受水谷,方可化气液。
脾为五脏之本,能运化气液,方能充荣卫。
胃气弱,则百病生。
脾阴足,而诸邪息。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
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
病多寒冷郁气,气郁发热。
寒为风寒外感,昼夜发热。
冷为生冷内伤,午后发热。
或出七情动火,火动生痰。
有因行藏动静,以伤暑邪。
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
亦有食饮失调,而生湿热。
或有房劳过度,以动相火。
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
祛除湿热,须燥补其脾胃。
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
阳暑可清热,阴暑可散寒。
寻火寻痰,分多分少而治。
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
风寒则汗之,谓温散也。
生冷则下之,谓渗利也。
痰因火动,治火为先。
火因气生,理气为本。
治火,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
理气,微则宜调,甚则究其源而发散。
实火可泻,或泻表而或泻里,指外感也。
虚火宜补,或补阴而或补阳,指内伤也。
暴病之谓火,怪病之谓痰。
寒热燥湿风,五痰有异。
温清燥润散,五治不同。
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
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
金水木火土,五郁当分。
泄拆达发夺,五治宜审。
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
病有微甚,治有逆从。
微则逆治,以寒药治热,以热药治寒。
甚则从攻,以寒药治热,佐以热药。
以热药治寒,佐以寒药。
病有标本,治有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法分攻补,虚用补而实用攻。
少壮新邪,专攻是则。
老衰久病,兼补为规。
35637551
![35637551](https://img.taocdn.com/s3/m/afcb688be53a580216fcfee4.png)
汤证 ” 基本 概 念 没有 本 质 区别 , 不 必悉备 。 的 从广 义角度理 解 “ 胡汤证 ” 应 包 柴 , 括柴 胡 桂 枝 汤 证 , 柴 胡 汤 证 , 大 柴 胡 加龙骨 牡蛎 汤证等 。
2 合 方 应 用 小柴 胡 汤 7
端的 , 四经属火四经湿 , 四经有热有寒时 。 攻里解表细消息 , 里热表寒宜越竭 , 表热表寒宜汗释 , 湿同寒 , 同热 , 火 寒热到头 无两说 , 六分分来火热寒 , 寒热 中停真浪舌 , 热寒格拒病机深 , 亢则 害兮承乃制 , 紧寒数热脉 正邪 , 标本治 之真妙诀 , 休治 风, 休治燥 , 治得火时风燥 了 , 当解表时莫攻里 , 当攻里时莫解表 , 表里如或两可攻 , 先内外分 多少 , 后 治湿无过似决川 , 此 个筌蹄最分晓 , 感谢轩岐万世恩 只 要 具 备 热 与 茵 陈蒿 汤合 方 ; 夹 气 虚者 , 与 审 若 可 若 可 再 则 , 衡 “ 胡 证 ” “ 胡 郁 , 权 柴 、柴 或热 与 虚 , 即可 选 用小 柴 胡 汤 , 黄 芪建 中 汤合 方 ; 夹瘀 血 者 , 与桂 枝 茯 苓 丸 合 方 ; 夹 气 郁 甚 若
中医药通报
21 0 0年 1 0月
第 9卷
第 5期
证 , 阳证 的辨证 意 义仅 仅局 限于 气郁 证 , 能 主 治 热 人 血 室 证 ; 少 又 既 基 本组成 , 又论 随证 加 减用 药 。再
少阳, “ 而 柴胡 证 ” “ 胡 汤 证 ” 能 主治胆郁 发黄 证 , 或 柴 又能 主 治产 后 则 , 张仲 景设小 柴胡 汤加 减 变 化用 的辨证精 神 则是 针 对诸 多 病 证 表 郁 冒证 , 应用小 柴胡 汤 的要 点 有 药仅 仅是 举例 而言 , 而 临证 治 病用 药 现而 符合小 柴胡 汤 主治特 点 , 其 三 : 是 热 扰 , 是 气 郁 , 是 气 并非 仅限 于此 。若夹 湿 热者 , 与 是 一 二 三 可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取穴规律的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取穴规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6bb31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5.png)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取穴规律的研究李倩倩;王晓燕;孙琰;葛宝和【摘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取穴规律,为单纯性肥胖的穴位埋线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建立Excel数据库,电子搜索中国知网( CNKI,1979~2013年)中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涉及的主穴、主穴的归经、分部及特定穴属性、辨证选穴、随症选穴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纳入111篇文献中,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辨病结合辨证选穴占52.25%、辨病选穴占37.84%、辨证选穴占9.91%;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天枢、中脘、丰隆、气海、大横等,主穴归经以胃经、膀胱经、任脉、胆经、脾经等经为主;选用腧穴多集中在胸腹部,募穴、八会穴、背俞穴为使用频次最多的特定穴。
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时多选胃经、膀胱经、任脉腧穴,结合辨证及随症选穴。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单纯性肥胖;穴位埋线;取穴规律【作者】李倩倩;王晓燕;孙琰;葛宝和【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单纯性肥胖是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病因引起的,主要是机体热量摄入大于消耗,并且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机体内,最终以肥胖为特征的病症。
肥胖症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急速上升,常诱发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穴位埋线疗效持久,能够影响内分泌、抑制食欲和促进脂肪的代谢,反弹率低,故临床应用广泛,已经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中医外治疗法。
本研究总结了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相关文献的取穴规律,以期为单纯性肥胖的穴位埋线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方法1.1 文献检索检索范围:中国知网(CNKI,1979~2013年);检索关键词:单纯性肥胖和穴位埋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虚”的感觉是怎么样?
“虚”的体质是觉“累,疲劳,犯困,没有精神”等;
体虚最大的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生活习惯不好与工作压力大而引起;比如一个人生活习惯经常晚上很晚睡觉,或者说睡眠不好,则第二天就容易疲劳;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经常超负荷工作,经常很烦恼,情绪不好,就容易让身体疲劳;而让身体经常处于这种疲劳中,我们器官的机能就开始下降,我们体质就是这样开始变"虚";
2、“寒”的感觉是怎么样?
“寒”的体质是感觉“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冷”等;当一个体虚的人,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子,经常吹空调,冲凉水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特别现在女性平时穿衣少,更容易让身体受“寒”;3、"湿"气的感觉怎么样?
当身体“寒”气越来越重时,身体慢慢更容易进入“湿”气,一个身体“湿”气重的人,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
特别注意:寒湿气容易进入我们身体的5个主要通道是:
①肩颈部的“大椎穴”,
②前胸的"膻中穴",
③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④腰部的“命门穴”,
⑤脚底的“涌泉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把一块木头放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这块木头很容易变质,发霉,长蘑菇等;我们女性的子宫,卵巢若长期放在这样一个“寒湿”盆腔环境中,女性妇科就容易出现各种病变,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护好。
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漆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寒湿体质”是万病之源,而体质"虚弱"的人,寒湿气就更容易进入我们身体;所以当人体因各种原因感觉疲劳时,就可以通过排寒湿和补充阳气及时恢复体力,不要让身体器官在疲劳中变"虚";从而导致寒气进入我们体内。
中医讲:虚则补,寒者热之;
4、"凝"的感觉怎么样?
当体內"寒湿气"时间长了,就容易身体"凝"的现象;"凝"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身体容易酸,痛,身体不舒服;
5、"淤"的感觉怎么样?
"淤"的时间长易出现阻塞,身体易酸痛,麻木,胀痛,混身不舒服,还疏通过
程中痧点全是黑,紫色的;
6、"阻塞"的感觉怎么样?
"阻塞"时间长了就容易生病,每个人生病不一样;
7、"瘤"的感觉怎么样?
长"瘤"不可怕,怕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病;
8、"癌"的感觉怎么样?
是个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为避免风寒,请在日常生活中护住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
最简单的补血法——晚上泡脚保留下不错脚是阴血的大本营,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肾生血、肝藏血、脾统血。
一:晚上泡脚为什么能补血
血虚、血淤→手脚冰凉、舌质黯淡、脸上有斑、心脏发紧、憋闷、喘不过气→晚上泡脚 --- 热水中放红花(味辛,性温,归肝经和心包经,破血、行血、和血、调血),活血化淤;疏通肾、肝、脾三条阴经。
二:泡脚的窍门春天泡脚,开阳固脱;夏天泡脚,祛湿除热;
秋天泡脚,清肠润肺;
冬天泡脚,丹田暖和。
水中放盐→便秘→还可以消除疲劳,帮助睡眠。
水中放醋→脚臭→祛除脚臭、防治脚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风湿。
水中放生姜、陈皮、薄荷→脾胃虚→暖脾胃,祛湿邪。
水中放花椒→除臭祛湿、利气行水、扶助阳气。
水中放白芍、益母草、当归→痛经→痛经一般是体寒或气滞血瘀引起,白芍除阴气、祛腹痛、通顺血脉;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还可以使皮肤白皙红润,改善手脚冰凉的问题。
水中放干姜→风湿骨痛、怕冷怕凉→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水中放黄芪10克、透骨草10克、伸筋草10克、花椒6克→糖尿病(阴虚所致)→花椒祛湿;黄芪补气固表;透骨草可以帮助药物透过皮肤深入肌体,发挥药力。
泡脚四忌讳:
一忌刚吃饭或空腹后泡脚。
应饭后半小时后。
二忌水温过高。
应40-50度。
三忌时间过长。
应20分左右,微微出汗既可。
四忌自作主张,乱放中药。
泡脚禁忌:经期或妊娠期妇女;有出血症状的病人不可泡脚。
泡脚时:
上半身不出汗,下身出汗→肾寒;
上身发热,下半身不出汗→气虚。
膀胱经拔火罐,刮痧,推拿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