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上多数是气滞血淤型(建议收藏)

合集下载

中医解答为何头疼常与气血不顺有关

 中医解答为何头疼常与气血不顺有关

中医解答为何头疼常与气血不顺有关头疼是一种常见的不适症状,很多人都会经历。

中医认为,头疼常常与气血不顺有关。

下面,我们来解答为何头疼与气血不顺有关的问题。

一、中医理论中的气血不顺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指的是人体的精气神,血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和生命能量。

气血的运行顺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身体各部位的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头疼等不适症状。

二、气血不顺引发的头疼类型1. 血虚头痛:血虚是指人体血液不足或血液质量不好。

血液供应不足时,头部就会缺氧缺血,从而引起头疼。

常见的血虚头痛表现为头疼部位固定,性质悠闲,轻度剧烈,持续性较长。

2. 气滞头痛:气滞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在头部,导致头疼。

气滞头痛常见于疲劳、情绪波动、颈椎不良等因素引起的头疼,表现为头痛常有明显的压迫感。

3. 血瘀头痛:血瘀是指人体血液运行不畅,聚集在头部,形成血液堆积,引发头疼。

血瘀头痛常见于头部外伤、手术后等情况,表现为头痛多为跳痛或搏动性疼痛。

4. 气血两虚头痛:气血两虚指的是人体气血不足。

气血同时不足时,会导致头疼发作。

气血两虚头痛常见于体虚、贫血等情况,表现为头痛常伴有乏力、自汗、心悸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头疼的方法中医治疗头疼常常从调理气血着手,旨在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 中药调理:根据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来调理气血不顺。

常用的补气活血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熟地黄等。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缓解头疼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太阳穴、百会穴等。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和颈部,促进气血的流通,缓解头疼。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眉棱按摩、托腮按摩等。

4. 饮食调节:合理调节饮食,摄取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气血不顺。

同时,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引发头疼。

四、预防与小贴士除了中医治疗,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预防措施和小贴士来改善气血不顺引发的头疼:1.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长时间连续工作,有助于缓解气血不畅引起的头疼。

头痛 中医内科学口诀

头痛 中医内科学口诀

头痛中医内科学口诀
中医内科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口诀是“头痛脑热祛风湿,阳虚里寒多骨痛。

”其中包括以下
几个关键词:
1. 头痛:中医认为头痛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堵塞所致。

2. 脑热:指头部感觉发热,中医认为是由于阳气过盛或阴虚火旺所致。

3. 祛风湿:中医认为风湿是导致头部不适的常见原因,可以选择祛湿、扶正、理气等方法进行
治疗。

4. 阳虚:指体内阳气不足,中医认为阳虚易导致体内寒湿等病邪的侵袭,进而引发头痛等症状。

5. 里寒:指脏腑功能失调,寒气入侵,导致头痛、骨痛等不适。

这个口诀可以提醒中医内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头痛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不同的病机及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中医方案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头痛分型与鉴别

中医的头痛分型与鉴别

头痛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

中医认为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邪气上逆,都有可能造成头痛。

而由于形成头痛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完全一样。

只有认真鉴别清楚,才能对号入座,发现造成头痛的真正“元凶”,从而寻找到缓解疼痛症状的办法。

◎外感风寒头痛:头部疼痛,而且疼痛会连累到脖子和肩背,遇寒疼痛就会加剧,同时还伴有怕风怕冷、骨节酸痛的感觉。

多是由于感受了风寒的侵袭,寒性在体内凝滞,阻遏了脉络的通畅运行,造成气血郁滞,所以导致头痛。

◎外感风热头痛:头部疼痛,同时伴有体温升高,面红耳赤,口渴想喝水的症状。

多是由于风热之邪侵入体内,热性上炎,从而导致头痛。

◎外感风湿头痛:头部疼痛,而且疼痛会在阴雨天加重,同时伴有头昏,身体沉重疲倦,怕冷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

多是由于外感了风湿之邪,邪气导致体内的清阳之气不升,湿浊之气不降,造成了头痛。

◎肝阳上亢头痛:头晕胀痛,同时伴有耳鸣,眼睛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健忘,并且肢体也会偶尔感到麻木震颤。

多是由于肝阳上亢,造成气血充盈于头上,从而导致了头晕胀痛。

◎肝火上炎头痛:头部胀痛剧烈,面红耳赤,嘴里时常有苦涩的味道,经常发怒,并伴有小便黄,大便干燥、舌尖红的症状。

多是由于肝经有实火,上逆于头部,从而导致了头晕胀痛。

◎肾虚头痛:头部空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髓充于脑,如果肾虚不足的话,就会造成头部空虚而痛。

◎气虚头痛:持续头痛,疲劳的时候疼痛加剧,身体怕冷,没有力气,肢体疲倦,时常气短,说话的声音低弱。

多是由于体内中气不足,不能够起到上荣于头部的作用,所以造成了持续性的头痛。

◎血虚头痛:头部隐隐作痛,心悸失眠,手脚偶尔会有麻木的感觉,面色苍白。

多是由于体内阴血不足,头部失去阴血的濡养,从而导致头痛。

◎血瘀头痛:头部刺痛,能感觉到具体的疼痛位置,而且疼痛时而发作时而停止,经常性发作。

多是由于经络内存有瘀血,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中医内科学》_第一节头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一节头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节头痛_中医世家第⼀节头痛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头痛既是⼀种常见病证,也是⼀个常见症状,可以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般⼈群发病率达5%,流⾏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患病率之⽐约为1:4。

相当数量的病⼈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就有“疾⾸”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犯于头脑⽽致。

《素问·五脏⽣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

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

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

宋·《三因极⼀病证⽅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厥⽽疼者,有五脏⽓郁厥⽽疼者”。

⾦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臻完善。

《东垣⼗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虚头痛、·⾎虚头痛、⽓⾎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为头痛分经⽤药创造了条件。

《丹溪⼼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

《普济⽅》认为:“⽓⾎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于脑中,则令⼈头痛。

”明·《古今医统⼤全·头痛⼤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总结说:“头痛⾃内⽽致者,⽓⾎痰饮、五脏⽓郁之病,东垣论⽓虚、⾎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外⽽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

”另外,⽂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

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门,然⼀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恶阴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

对于头痛的形成的因,中医各经典皆有描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也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

”意思是说头痛等赖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导致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

张景岳日:“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素问•风论》日:“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意思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又日:“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刚洗过头后受了风邪就会成为首风病。

《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意思是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故,张景岳日:“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为巅顶之疾也。

”《伤寒论》用六经论证头痛病,在条文中明确分类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一、太阳病《伤寒论》开篇第一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

“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头痛【定义】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节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头痛。

西医学中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以及其他原发性头痛,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一些继发性头痛,如脑神经痛、中枢和原发性颜面痛及其他头痛,也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头部,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发为头痛。

因风为六淫之首,“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导致头痛的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热、湿邪而发病。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可发为头痛。

若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阴虚阳亢,亦可引发头痛。

3.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或劳逸失度,或病后正气受损,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营血亏虚,或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可致头痛的发生。

若因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头痛。

4.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久亏。

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

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不荣则痛,发为头痛;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发为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跌仆坠损,头脑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

二、病机头痛的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靖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因脑为髓乏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充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

外感头痛属表属实;内伤头痛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以实为主。

头痛中医分型及治疗(一)

头痛中医分型及治疗(一)

头痛中医分型及治疗(一)瘀血阻络型头痛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病因病机:瘀血阻窍,脑脉不畅,不通则痛。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5g,益母草15g,大枣9g。

加减:久病气血不足,加黄芪30g,党参1g5以补气;头痛较剧,久痛不已,加全蝎5g,露蜂房5g,地鳖虫5g以止痛通络。

肝阳化风型头痛症状:头胀痛,心烦易怒,夜眠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

病因病机: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展开剩余83%治则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20g,牛膝15g,黄芩10g,杜仲15g,桑寄生15g,茯苓15g,夜交藤15g,益母草15g。

加减:肝郁化火,肝火上炎,症见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加夏枯草15g,龙胆草15g,大黄10g以泻肝胆实火;肝肾阴虚而头痛朝轻暮重,遇劳加重,加生地黄18g,制何首乌15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以滋养肝肾之阴。

气血亏虚型头痛症状:头痛隐隐,或伴头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休息减轻,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治则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八珍汤或四物汤加减。

白芍30g,当归15g,熟地黄30g,川芎15g,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10g。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遇劳加重,汗出气短,畏风怕冷,加黄芪30g,细辛3g以益气止痛;因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而见耳鸣、虚烦、少寐,加制何首乌20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炒酸枣仁10g等以养肝肾之阴。

风寒型头痛症状:头痛起病急,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病机: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

治则治法:祛风散寒。

头疼中医护理试题及答案

头疼中医护理试题及答案

头疼中医护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下列哪种类型的头疼不适合针灸治疗?A. 偏头痛B. 紧张性头痛C. 颈源性头痛D. 性交后头痛答案:D2. 头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以下哪种是属于“风”的表现?A. 头痛症状呈重,有时伴有失眠B. 头痛闷胀,局部有酸胀感C. 头痛疼痛较剧烈,四肢酸软D. 头痛针刺样,疼痛窜散答案:D3. 头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以下哪种是属于“胆经火旺”的表现?A. 头痛头胀,喜按压或按摩B. 头痛呈刺痛,常伴恶心、呕吐C. 头痛呈重,伴有颈项痛D. 头痛时出汗,面赤目赤答案:B4. 头痛症状可能有多种原因,以下哪种不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指标?A. 疼痛的部位B. 疼痛的性质C. 疼痛的持续时间D. 疼痛的原因答案:D5. 面部局部肿胀和疼痛,属于哪种类型的头痛?A. 偏头痛B. 紧张性头痛C. 三焦经病变型头痛D. 气郁血瘀型头痛答案:D二、填空题6. 偏头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中,气滞血瘀型的治则是________。

答案:活血祛瘀,调达脉络7. 头痛出现在头顶部位,常常由于颈椎不稳引起的,属于________头痛。

答案:颈源性8. 风寒侵袭所致的头疼,多见于________季节。

答案:寒冷湿润的9. 偏头痛是一种________性头痛。

答案:周期性10. 紧张性头痛主要是由于________原因引起的。

答案:精神、情绪压力过大三、判断题11. 中医护理中,对于偏头痛患者的辩证施治,应根据其月经周期进行调整。

答案:正确12. 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有太阳穴、风池穴和百会穴。

答案:正确13. 头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仅仅根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来判断。

答案:错误14. 气滞血瘀型头痛的治疗原则是活血祛瘀,调达脉络。

答案:正确15. 针灸治疗头痛时,可选择不同的穴位组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辨证来进行治疗。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6. 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医护理对于头疼的治疗原则。

答案:中医护理对于头疼的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和中药调理。

头痛的中医名词解释

头痛的中医名词解释

头痛的中医名词解释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症,是许多人经常遭遇的问题。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在头痛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中医学对于头痛的理解和治疗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中医中,头痛被视为一种“症候”,是一种体内阴阳失衡或气血不畅所导致的病症。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对一些常见的头痛中医名词进行解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中常见的病因学说与头痛的关系。

中医认为,头痛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或气血不畅所引起的。

体内的阴阳失衡表现为阴虚或阳亢,气血不畅则是指气血运行受阻或不足。

阴虚是指体内的阴气不足,而阳亢则是指体内的阳气过盛。

气血运行受阻可以分为气滞和血瘀两种情况,而气血不足则是指体内的气血量不足。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头痛的发生。

在中医中,常见的一种头痛类型是“阳明头痛”。

阳明头痛是指头痛位于额部或双眼之间,性质为胀痛,并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种头痛是由于阳明经脉受到阻滞或阴虚阳亢所引起的。

阳明经脉是一个主要的气血运行通道,在阻滞或阴阳失衡的情况下,头部的气血循环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头痛的发生。

除了阳明头痛,中医还将头痛分为其他几个类型,如“太阳头痛”、“少阳头痛”等。

太阳头痛是指头痛位于头侧部或颞部,性质为胀痛,并伴有寒热、恶寒等症状。

少阳头痛则是指头痛位于头侧部及颞部,性质为刺痛,伴有目眩、耳鸣等症状。

中医认为,太阳头痛和少阳头痛都与外邪侵袭有关,外邪可以是寒邪或热邪,侵袭头部导致头痛的发生。

此外,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些与头痛相关的名词。

比如,中医认为头痛可以是由于“气滞”所引起的。

气滞是指体内的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血流通不畅。

中医治疗气滞头痛通常可以通过调节气机,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缓解头痛的症状。

除了气滞,中医还有一种名词与头痛相关,那就是“血瘀”。

血瘀是指体内的血液运行不畅,局部或整体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

中医认为,血瘀也是导致头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血瘀头痛通常表现为头部疼痛剧烈,并伴有头皮紧绷感、眩晕等症状。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细目一:概述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根本原因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根本原因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根本原因头痛和偏头痛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认为头痛和偏头痛并非单纯的症状,而是身体内部失衡的外在表现。

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恢复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中医认为,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外感六淫是常见的诱因。

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湿等邪侵袭人体,导致头部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头痛。

比如,在秋冬季节,外感风寒,寒主收引,经脉拘急,气血凝滞,就容易出现头痛,这种头痛往往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而在夏季,外感风热,热邪上扰清空,也会导致头痛,此类头痛多伴有发热、口渴等症状。

其次,情志失调也是导致头痛和偏头痛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气的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头目,就会引发头痛。

尤其是女性,在月经前后或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容易出现因情志因素导致的头痛。

再者,饮食不节也会引起头痛。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容易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阻遏清阳,从而引发头痛。

另外,饮酒过度也会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上蒙清窍,引发头痛。

此外,劳逸失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都会损伤人体的正气。

正气不足,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就会出现头痛。

而过度安逸,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也容易导致头痛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头痛和偏头痛可分为多种证型。

常见的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血瘀头痛等。

风寒头痛,表现为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遇风寒则疼痛加重。

调理时应以疏风散寒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川芎茶调散。

其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白芷、羌活、细辛等散寒解表,祛风止痛。

同时,可配合针灸治疗,选取风池、风府、列缺等穴位,以疏散风寒,通络止痛。

风热头痛,症状为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总结,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心得体会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对于中风的治疗也有着独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个人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的心得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诊疗方法,它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并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这样的治疗方法在中风治疗中也同样适用。

中风分为主病和兼病,主病指中风的原病,而兼病则是指在原病的基础上出现的其他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中风的主病和兼病,根据不同病症进行综合治疗,从而达到治愈中风的目的。

首先,在辨证过程中要准确判断中风的主病和兼病,这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医学知识和辨证能力。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仔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从而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

其次,在论治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中风的早期阶段,医生可以采用中药逐渐调理身体,增强病人的体质和免疫力。

而在中风的晚期阶段,则需要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并结合药物治疗,加速病人康复。

最后,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应该在指导病人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加速病人的康复。

相较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注重综合治疗。

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注重从整体上调理身体,而不仅仅是对症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病人不仅能够得到当下的症状缓解,还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从根本上解决病症。

而且,中医药物的治疗作用温和,较少出现副作用,非常适合长期服用。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风是一个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而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相信将在中风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头痛中医名词解释

头痛中医名词解释

头痛中医名词解释头痛是指头部出现疼痛的感觉,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头痛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分为多种类型。

下面将对一些相关的中医名词进行解释。

1.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指由外邪入侵引起的感冒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风寒是一种外邪,它可以通过风的作用进入人体,导致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风寒感冒是指感冒症状主要由风寒引起。

举例:当一个人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暴露在风中,容易受到风寒的影响,出现头痛、鼻塞和咳嗽等症状,这就是风寒感冒。

2.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气机不畅,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堆积在一处,形成血瘀。

在中医理论中,气滞血瘀可以导致头痛,常见于血液循环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的情况。

举例:长期的情绪紧张、压力过大、长时间坐姿不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发头痛。

3.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是指肝气郁结、火旺上炎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肝火上炎可以导致头痛、眩晕、目眩等症状。

常见于长期的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等情况。

举例:一个人长期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焦虑和愤怒,可能会导致肝火上炎,从而出现头痛的症状。

4. 脑虚血证:脑虚血证是指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细胞缺氧缺血的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脑虚血证可以导致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常见于体虚、气血不足的情况。

举例:一个人长期体力劳动过度,饮食不规律,容易导致体虚,如果再加上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紧张,可能会导致脑虚血证,出现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的症状。

总之,中医名词解释了头痛的不同类型和病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但是,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中医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和处理。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头痛一证,在中医学中记载已有二千余年,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头痛记载数条,为后来头痛的辨证分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论述头痛一般分外感和内伤性头痛两种,认为凡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络均可引起头痛。

本文仅以病因分型论述之。

1 风寒头痛症状: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喜用被物裹头,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中药治疗治则:疏风散寒。

处方:川芎、荆芥、薄荷、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茯苓、甘草。

针刺疗法主穴:百会、风池、大椎、四渎。

配穴:攒竹、神庭、合谷、太阳。

方法:每次取主配穴各2穴,用弧度刮针法,强刺激不留针,每日一次,痛止针停。

2 风热头痛头痛头胀,其疼剧裂,面目热赤,口渴饮饮,溺赤,发热或恶风,大便不畅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

中药疗法治法:清散风热。

处方:桑叶、菊花、川芎、白芷、银花、连翘、山桅子、生石膏、石斛、牛蒡子、甘草。

头颈部按摩疗法患者坐位,背靠椅背,医者站在患者右侧,以左手扶持患者后头颈部,右手展平,虎口分开。

从一侧眉弓上方开始,用全掌平推法,由前额→头顶→枕向颈部推摩至大椎穴处,反复进行5~6次,另一侧相同,推摩后以五指抓揉法沿上述部位反复操作5~6次,然后在太阳穴、头维穴、完骨穴、风池穴、新设穴部位揉压3~5分钟,再按第一次操作从前头到后颈推摩数次,术止。

3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酸楚沉重,胸闷,乏力,少食,自饱,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濡。

中药疗法治法:祛风胜湿处方: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防风、藁本、云苓、猪苓、车前子、泽泻、白术、甘草。

火罐疗法穴位:肺俞,三焦俞,结核点。

方法:每次左右交叉取两个穴位,用无菌三棱针于预取穴位部消毒后点刺2~3处出血,以10厘米口径以上火罐,用精酒闪火法扣罐,置罐10~20分钟,隔日一次,痛止罐停。

4 肝阳上亢头痛头痛而眩,两侧尤重,心烦急躁,善怒,夜寐不安,面赤口苦或兼胁痛,舌质红,中心苔黄,脉弦有力。

中医关于“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头部疼痛为主症。

疼痛的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题、颠顶、枕项或全头等。

疼痛的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

2.头痛较甚者,可伴见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烦躁等症。

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

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4.测量血压,血常规和头颅CT或MRI检查、脑电图以及腰椎穿刺脑脊液等检查有助于头痛的诊断,必要时行精神、心理检查,或做五官科相应检查。

二、鉴别诊断
真头痛为头痛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灵枢·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难经·六十难》亦云:“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

中医内科学 头痛、眩晕

中医内科学 头痛、眩晕

【辨证论治】痰浊头痛
3、痰浊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痛昏蒙重坠; ②兼次症: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 ③舌象:舌淡红,苔白腻; ④脉象:脉滑或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辨证论治】肾虚头痛
4、肾虚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头痛而空; ②兼次症: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 疲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 红,五心烦热,盗汗; ③舌象:舌淡胖,或舌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 ④脉象: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大补元煎。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 2.年高肾亏:年高、多病、体虚、房劳过度 3.病后体虚:久病体虚、忧思劳倦、失血 4.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 5.跌仆损伤,瘀血内阻:跌仆坠损、头脑外伤
二.病机
情志不遂: 肝气郁结
肝阴耗伤 气郁化火 风阳易动 清 窍 扰 被
年高肾亏:
病后体虚: 饮食不节:
【临证经验】
(4)头痛经久不愈者,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久病及肾,肾精亏虚,治当益肾补髓; ②久痛入络,一般草木、金石之品难以搜逐,当佐以虫类药物以搜 风、通络、祛瘀、止痛。 ③灵活使用活血化瘀法 常用活血化瘀药有: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根据血瘀 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血虚血瘀、血热血瘀、阳虚血瘀的不同, 分别伍以理气益气,养血、凉血之品。
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 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内伤头痛 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3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经颅多普勒、脑电图、头颅 CT 或 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头痛,疏风清肝是关键

治头痛,疏风清肝是关键

治头痛,疏风清肝是关键头痛,作为常见症状之一,经常困扰着很多人。

有的人头痛可能是因工作压力大、生活规律不好、情绪紧张等原因导致的,但也有的头痛是由外感风邪内蕴、肝气郁结、风热内盛等原因引起的。

如何治疗头痛,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医认为疏风清肝是治疗头痛的关键,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治疗头痛的中医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头痛的种类,根据中医理论,头痛可分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上扰型、气血虚弱型、风寒湿痰型和气血瘀滞型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头痛,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疏风清肝是治疗头痛的关键。

中医认为,头痛多由肝风内动、气滞血瘀所致,因此要疏肝痹,操疏经络,平肝息风。

所以在治疗头痛时,首先要疏肝理气,平肝息风。

对于头痛由于肝火上扰、肝郁气滞引起的,首选的药物是柴胡、香附、丹参、枳壳、青皮等。

这些药物能够疏肝理气,平肝息风,能够有效缓解头痛症状。

针灸疗法也是治疗头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灸可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

常用的头痛针灸穴位有太冲、风池、阳陵泉、太阳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头痛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药熏洗也可以治疗头痛。

中药熏洗是利用中药药性的挥发性,将中药煎汤后,用热气蒸腾,进入人体的经络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通过中药熏洗头部,可以有效缓解头痛症状,是治疗头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治疗头痛的重要方法。

中医认为,调节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减少肝火上扰的情况,从而减少头痛的发作。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也是减少头痛发作的重要方法。

治疗头痛关键在于疏风清肝。

根据中医的治疗理论,通过疏肝理气、平肝息风,针灸疗法、中药熏洗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头痛症状。

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治疗头痛的重要方法。

在治疗头痛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上多数是气滞血淤型,其治则主要是祛风活血化淤.散偏汤:川芎30g 白芍15g 白芷15g 郁李仁3g 柴胡15g 白芥子9g 香附6g 甘草3g 水煎服.祛风活血止痛:川芎30g 白芍30g 白芷12g 细辛6g 葛根40g 柴胡15g 苍术15g 羌活12g 蝉衣6g 地龙30g 水煎服。

..。

.。

文档交流活血化淤熄风止痛:桃仁10g 红花9g 川芎30g 白芍15g 生地10g 当归10g 白芷15g 黄芩15g 元胡15g 钩藤15g 生牡蛎30g(先下)生龙骨30g(先下) 甘草10g 水煎服..。

.。

.。

文档交流急性发作的治疗 1、镇吐药和止痛药: 灭吐灵、阿斯匹林、消炎痛、颅通定等2、麦角胺类药: 麦角胺咖啡因(头痛开始服2片,半小时后无效再服2片,每日剂量不超过6片)3、非类固醇抗炎药:萘普生(发作时口服275mg, 根据需要4h后.。

文档交流可重复275mg) 4、5—HT受体激动剂:英明格(口服或注射)\辨证论治头痛刘忠伟头痛是多种疾病早期出现的症状之一,如颅内疾病.五官、心血管疾患及各种急性感染病等。

中医认为,不论六腑清阳之气,还是五脏阴经之血,皆朝会于高巅,故称“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脑为髓海,不任受邪。

不论六淫外侵、七情内伤、脏腑虚损或经络郁塞等,皆可引起头痛.所以对头痛一症,应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四诊,细心辨证,不可粗疏。

尤其对病因不明的头痛,更要辅助各种检查,达到明辨病因,然后依症论治,精选方药。

现就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简述如下。

l 辨治要点1.1 辨经络脏腑治疗头痛,首先要辨明所属经络脏腑,循经用药十分重要,因为头是人之巅顶,要达到巅顶,必须循经而行。

头为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脉均循行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头痛的发生主要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头部脉络绌急,脉络失养.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客于经络,或普浊、气滞、血瘀阻于经络,经气不利,经络绌急;或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均可出现头痛。

由于受邪经络的不同,头痛的部位亦各异,根据头痛部位,定所属的经络、脏腑。

然后循经用药;一是引经药,二是调理所属脏腑用药.。

.。

..文档交流1.2 辨虚实寒热治病知虚实、明寒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散之.补虚泻实是治病的一个要点,治疗头痛尤当注意辨虚实寒热,虚者头部经脉失养,以补养为主.实者头部经气郁滞,以疏泄为主;寒者头部经脉绌急,以温经为主;热者头部经气不利,以清利为主.。

.。

..文档交流1.3 辨外感内伤头痛有外感与内伤2种.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

内伤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因于肝者,多为肝气郁结,化火上扰清空;因于脾者,或为痰浊内生,上蒙清窍,或为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脉络失养;因于肾者,或为肾虚无以生髓,髓海空虚,或为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空。

因此,外感与内伤,病因病机各异,施治亦不同。

治疗头痛当辨明外感内伤,外感者病程短,以祛邪为主,内伤者病程久,以调理为主。

肝阳上亢若以疏风清热为主,则更易导致肾阴亏虚,使病情加重;风热头痛若以镇肝潜阳为法,则易引邪人脏,为生他变.故I艋床上治疗头痛必须辨明外感内伤。

.。

...文档交流2 辨证论治症见头痛初起、时轻时重、时作时止,或因情志不遂,、或因外感风寒入侵脑户者,以原方用之,一般l剂~2剂即可见效.若太阳穴有热感、遇热加重、遇凉减轻、或午后加重、甚者痛连面齿、舌质红、脉浮数,证属风热或兼肝经风火上攻,去白芥子,加连翘、菊花、桑叶、黄芩、夏枯草,头痛重者再加防风水煎服。

症见头痛,脑力活动后加重,记忆力差,遇劳加重者多属血虚,加四物汤、鸡血藤、丹参、桔梗、升麻,水煎服,初得者服之效尤显。

症见头痛隐隐,神倦乏力,动辄气短,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无力,多为气虚,加黄芪、党参、升麻、茯苓、白术、炙甘草,水煎服.症见头晕胀痛,心烦易怒,口苦目涩,小便黄,情志不顺后加重,舌红,脉弦滑者为肝阳上冲,加生地、刺蒺藜、牡蛎、龟板、天麻、蜈蚣,水煎服。

症见头痛而眩,伴不寐多梦,思虑过多者多为肝郁头痛,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夜交藤、自僵蚕、远志,水煎服。

症见头痛昏重,胸闷,乏力,纳呆,舌胖大,苔白腻,脉缓滑,多为痰浊上逆,加半夏、茯苓、枳实,有热象者加胆星、黄芩、青黛,水煎服。

症见后头痛,项部不舒,于伏案后加重者,多为血滞脉络,加葛根、补骨脂、姜黄、当归、丹参、鸡血藤、乳香、没药,水煎服。

.。

..。

文档交流症见痛有定处,固定不移,阴天加重,由外伤引起者,为血瘀头痛,加穿山甲、天花粉、当归、桃仁、红花、大黄,水煎服.症见面部突发突止的短暂性暴痛,痛止如常人,常伴同侧面肌抽搐,多为肝阳偏亢,化风上扰所致,加牡蛎、石决明、枸杞子、僵蚕、蜈蚣,水煎服.以上各类头痛方药,在头痛发作期应用,特别是久痛顽痛者痛止后仍需辨证论治,调理阴阳气血以治本。

..。

.。

文档交流3 体会头痛多是慢性顽固性疾病,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社交及工作,颇使患者身心受苦,且头痛常因情绪而复发加重。

因此,在辨治同时,注意患者的情绪调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头痛的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9-10—23收稿)__..。

文档交流头痛是一种常见且又复杂的疾病,导致头痛的原因多种多样。

头痛的类型也很多,国际头痛学会把头痛分成1 3大类、1 28小类。

对于其中的大多数头痛,又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器质性头痛;一类是原发性头痛。

前者多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需要上医院才能诊断。

后者是最为常见的头痛,主要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经期头痛等.偏头痛偏头痛分无先兆性偏头痛和先兆性偏头痛两种。

前者为原发性、反复性的头痛,持续发作达4~72小时。

典型特点是单侧、搏动样,强度中等或剧烈,日常活动加重,常伴恶心、畏光、畏声。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精神紧张、劳累、进食和饮酒、月经、气候变化等。

后者也表现为原发性,反复性头痛,伴随的神经系统症状可明确定位于大脑皮质或脑干,一般逐渐发展超过5~20分钟,通常持续时间少于1小时。

一般在神经先兆症状之后马上或间隔少于1小时,出现头痛,恶心和(或)畏光,头痛通常持续4~72小时后完全消失.先兆症状的一般特点:视觉先兆最常见,约占99%,其次为感觉,失语、运动先兆。

视觉异常为无色.闪烁的”之”字形图案,常位于视觉中心并向周边移动,视觉症状持续多数少于30分钟.感觉先兆的发生率仅次于视觉先兆,可表现为上肢和口周感觉异常(常表现为麻木感),每次涉及部位可有变化。

..。

.。

.文档交流门诊I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病因包括头、颈,肩部姿势不良引起的大脑后枕部和肩部肌肉收缩,缺乏休息和睡眠不足,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焦虑和抑郁,止痛药物过量和滥用.精神心理紧张导致各种压力反应等。

疼痛的特点通常为钝痛或非搏动性痛.有紧压感、压迫感、紧箍感:也有自诉为束带感或头沉。

多数是轻至中度的疼痛;双侧多同时发作;不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紧张型头痛曾称为肌收缩性头痛、紧张性头痛、普通头痛、心因性头痛等。

.文档交流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以眼眶、眶上、颞区且仅为单侧、严重的头痛发作为特征。

发作持续1 5~1 80分钟.常每天发作一或几次.特别是在晚上。

常伴同侧的流泪、流涕、鼻黏膜充血、眼睑水肿、轻度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

男性多见.经期头痛经期头痛常发生于月经来潮前后,或月经期。

头痛特点是从单侧颞侧开始.很快波及到两侧.呈刺痛或胀痛,有恶心欲呕的感受,每次头痛持续30分钟至两小时不等,情绪不好时头痛还会加重.伴有经行不畅、量少、色深、有淤血块;小腹及两胁胀痛.时作嗳气.乳房胀痛。

.。

..文档交流头痛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神经性头痛"的说法不规范。

,在日常听到的神经性头痛、精神性头痛神经官能症的头痛均可归为紧张型头痛。

\川芎茶调散治疗外感风寒湿性头痛,只是改为汤剂服用。

除依六经使用引经药外,凡寒性头痛, 加苏叶、生姜;湿性头痛,加苍术、藁本;瘀血头痛,加茺蔚子、赤芍;若伴有鼻塞流涕,必加辛夷、苍耳子;因风寒所致的顽固性头痛,要加全蝎、蜈蚣,方能起效。

另据报道,川芎茶调散还可用于治疗颈椎病、。

.。

..文档交流八、小结偏头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病机有因肝郁而致肝火、肝风、肝寒、肝瘀、肝虚等病理变化,有因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有因内外风合而为病,有因脏腑功能失调而为病,有因阴阳失调,气血失衡而为病,有因脉络阻滞,血行不通而为病,有因脉管~络脉系统营卫不和而为病,其病机复杂,但最终是在内外因基础上导致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的脉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疗应审证求因,辩证施治,宜心理开导时用心理疗法,宜针时用针,宜用药时用药,宜针药合治时用针药。

..文档交流从肝论治朱建贵【1_认为肝为病位中心,凡肝郁、肝火、肝风、肝寒、肝瘀、肝虚等病理变化均可致偏头痛,分别以疏、清、平、温、化、补之法,和肝而治之,以疏肝解郁、疏肝化痰、清肝泄火、平肝熄风、温肝降逆、化肝活血、补肝养血辩证而治.①疏肝解郁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化裁。

方药: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5g、郁金12g、橘叶lOg、菊花10g、川芎15g、延胡12g、制香附10g、薄荷(后下) 1.5g、炒枳壳10g、甘草6g。

②疏肝化痰用越鞠丸与温胆汤合方化裁。

方药:郁金12g、橘叶10g、制香附12g、川芎15g、法夏10g、炒栀子9 陈皮10g、朱茯苓15g、甘草6g、炒枳壳10g、竹茹12g、生姜9g、大枣5枚。

..文档交流③清肝泄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9g、黄芩lOg、炒栀子9g、丹皮15g、赤芍15g、夏枯草15g、生地20g、决明子15g、当归12g、川芎15g、元胡15g、菊花12g、酒军9g.④平肝熄风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药:天麻10g、钩藤(后下)15g、决明子15g、牛膝15g、黄芩10g、白芍15g、生地15g、炒栀子9g、川芎12g、菊花12g、酒军9 羚羊角粉3g(分2次冲服).⑤温肝降逆用吴茱萸汤与旋覆代赭汤合方化裁。

方药:吴茱萸9 生姜12g、法夏12g、旋覆花10gf包)、干姜10g、大枣5枚、代赭石(先煎)30g、党参12g、细辛3g、川芎15g、元胡12g。

⑥化肝活血用血府逐瘀汤或通窍活血汤加减。

方药:当归12g、川芎15g、丹皮12g、赤芍15g、桃仁9g、红花6g、柴胡12g、姜黄10g、丝瓜络lOg、菊花12g、枳壳9 桔梗9g。

⑦补肝养血用圣愈汤加味调治。

方药: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5g、熟地15g、党参12g、炙黄芪15g、枸杞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2g、菊花10g、沙苑子12g、桑寄生1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