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_人生故事
拾穗者-中文
《拾穗者》是法国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
他试图把人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默的景观去感受大地的沉重与充实,体会土地与农民相孕相生的命运。
《拾穗者》中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不属于她们的田地里拾麦穗,她们的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三个农妇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低头拾穗。
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用左手快速地拾着,右手握着一大束麦穗的同时,还压着身前装着零散麦粒的口袋,看得出她已经小有收获;扎蓝色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重量;戴黄色头巾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掉的麦穗。
作者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画面色彩沉着,丰富细腻柔和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深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
拾穗者——精选推荐
《拾穗者》鉴赏摘要:《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它生动的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的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关键词:拾穗者;农妇;对比;颜色作者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着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画室里的同学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而且老师也瞧不起他,所以他去了他向往的艺术之都罗浮宫。
但为了生存,他的画是迎合他人的意思作画,最终被人议论为只会画下流裸体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
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
在巴比松村的日子里,代表作《拾穗者》①问世了。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他的画风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
作品赏析看着三位农妇的背景,不得不让人想起白居易的:“复有贫妇人,报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着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②《拾穗者》以一幅秋收后的农家风光展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描绘了农民勤劳而又幸苦的劳作。
画面的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以三名正弯着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妇女为主要绘画对象。
秋天本来就是丰收季节,是金黄色的季节。
可是,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三名妇女衣着破旧的农妇却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幸苦的捡着遗落的麦穗。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蓝,红,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大地的爱恋——米勒《拾穗者》赏析
大地的爱恋——米勒《拾穗者》赏析
大地的爱恋——米勒《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男人与大自然的纯粹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貌的守护精神。
这是一部关于拾穗者约翰的童话,它发掘了成人从微观到宏观这一完整的世界观,以及肩负护卫大自然的责任,并以此来引领后世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纯粹性的傑作。
约翰来自一个朴素宁静的小村庄,从小就与大自然亲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收
集植物标本,在收集旅程中,他开始明白植物与动物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且深有感触地发誓要把土地守护得干净无污。
约翰变得越来越自然,他建造起自己的小屋,他的眼底闪过的是对大自然的无
限的热爱和静谧的坚守,他收集落叶和树叶,他佩戴青蛙、收集蝴蝶,将它们放在他的小屋里。
他在自然的拥抱中寻找安慰和欢乐。
拾穗者的故事渗透了强烈的自然主义和生活精神,劝诫人们保护自然,把大自
然当做自己的母亲,与它亲近,并且赞颂它的崇高性。
它让人们明白到:当我们不漠视自然界的存在,当我们用有爱心的态度,尊重它的地位时,它才能被发现,它也会回报仁慈的对待,用更加辉煌的丰收礼赞我们。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也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先锋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销售员之死》、《红狮》和《拾穗者》等。
本文将围绕米勒和他的代表作《拾穗者》展开探讨。
米勒是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家庭处境不佳,从小就深受社会不公的煎熬。
这种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不公平现象,他通过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变革的作品,成为了美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
《拾穗者》是米勒于1953年创作的一出戏剧,它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揭示了大资本家对工人和小商业者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工会和政府在这场“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故事的主人公是威利·洛曼,一个60多岁的小商贩,他曾经在纽约市的商业中心很有名气,但如今却面临破产和无助的局面。
威利的两个儿子本和比夫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本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他相信通过聪明、勤劳和诚实可以实现成功。
而比夫则是一个靠着自己的外貌和社交关系建立的人,他认为成功只取决于你的外表和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个故事里,威利的失败是由他的商业方式、处事方法和心态导致的。
他过于依赖自己的“人脉”,不肯相信和借助其他资源,还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过高地标榜出来。
威利相信生意取决于能力和信誉,所以他从不愿意拜倒在大资本家的权威下,这使得他在商业上得到了很少的机会和支持。
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描绘了一个被人识破的社会现实,比如大资本家的利益追求和工人/小商家的不公平待遇。
在这一方面,《拾穗者》揭示了美国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即如何克服巨大商业力量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和压迫。
总而言之,《拾穗者》是一部深刻反映现代社会阶级差异和不公现象的作品,它也因此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部经典戏剧。
米勒的创作融合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怀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多重元素,使得他的作品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朴素单调。
拾穗者作品观后感
拾穗者作品观后感
这幅画一入眼,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特别的真实。
你看那三个弯着腰的农妇,就像是我在老家田地里看到的那些勤劳的婶婶、奶奶们一样。
她们的动作一点都不做作,就是那么实实在在地在地里捡着麦穗。
画家把这种弯腰的姿态画得特别细致,从背后看过去,能感觉到她们的那种专注,仿佛这世界上除了地上的麦穗就没别的东西了。
再看看画面的颜色,整体都是那种暖色调,但又不是那种特别鲜艳的,就像被太阳晒了很久的感觉。
那黄澄澄的麦地,和农妇们破旧的衣服形成了一种对比。
农妇们的衣服虽然旧,但是那种颜色却很有质感,就像真的能摸到那种粗糙的布料一样。
这种色彩让整个画面都充满了一种宁静和质朴的气息,就好像时间在这一刻都慢了下来。
从画面布局来说,画家真的很聪明。
前面这三个农妇是主体,她们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让人一眼就看到。
但是后面的那些人,比如说远处收割麦子的,还有在麦堆旁边的人,虽然不是重点,但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整个劳动的场景。
这就像是一场大合唱,前面的三个农妇是主唱,后面的人就是和声,少了谁都不行。
我越看越觉得,这幅画不只是在画几个拾穗的农妇,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劳动、关于生活的故事。
这几个农妇,她们的背影里有太多的东西。
也许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这些拾来的麦穗就能多撑几天;也许她们是那种特别珍惜粮食的人,哪怕是掉在地上的一颗麦穗也不舍得浪费。
她们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在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默默地在田地里捡着麦穗,但是这种平凡和朴实却特别打动人。
拾穗者电影反映的社会意义
拾穗者电影反映的社会意义《拾穗者》是一部由奥逊·威尔斯导演,于1941年上映的电影。
该片以美国大萧条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为了养家糊口而进行的艰辛农活。
这部电影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困境,探讨了贫困、性别和劳动力的问题,对美国电影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拾穗者》在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它是第一部以女性农民为主角的电影。
在当时,农村劳动力主要由男性占据,而女性则通常被认为只适合从事家庭工作。
然而,影片的主人公既强壮又坚韧,她勇敢地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生计,这对当时社会来说确实是一种突破。
其次,《拾穗者》通过展示贫困的现实生活,探讨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农民所面临的艰辛问题。
在电影中,主人公被迫拾取谷物,以赚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这种阶级反差的描绘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的关注,呼吁社会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支持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此外,《拾穗者》还提出了对农业劳动力的思考,这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生活非常艰苦,但她仍然努力工作,保持乐观的态度。
通过展示主人公的意志力和坚韧性,该片呼吁人们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并尊重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此外,《拾穗者》还揭示了当时女性在工作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尽管主人公表现出色,并能完成男性在农场上的工作,但她仍然受到了歧视和质疑。
这种性别的偏见为观众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促使人们思考和挑战这种不公平待遇。
总之,《拾穗者》这部电影通过展示一个年轻女子在大萧条时期如何艰难度日,从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意义。
该片对于社会意识的唤醒和对社会不公平的批判起到了积极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以女性为主角,激励了观众对女性角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的思考,并为后来的电影作品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范例。
拾穗者路得
拾穗者路得文:安静又到一年麦收时!麦子收割后,田地里总会有些散落在地的麦穗出现。
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也曾用他的画笔记录过那些捡拾麦穗者的劳动场面。
《拾穗者》里展现的三位农妇弯着身子仔细地捡拾被遗落在地的麦穗,她们的身影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却又那么真实。
在一望无际的田野,离她们不远处堆得像座座小山的麦垛,仿佛与她们没有关联。
那副画上农妇所具有古典气息的美,美的那么淳朴浓厚庄重。
每次想到米勒,都会想到他的《拾穗者》。
每次想到《拾穗者》,也都会想到《圣经》里的一位靠捡拾麦穗糊口的女人——路得。
据路得记里记载,路得本是摩押女子,后成为拿俄米的儿媳妇。
拿俄米在年纪老迈时,因为丈夫儿子都去世,又听见上帝眷顾祂的百姓,赐粮食给她的老家伯利恒,就准备离开所住之地回犹大伯利恒。
路得爱婆婆拿俄米,不像她的嫂子选择回本国。
那时,路得对拿俄米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拿俄米见路得心意已定,二人就同行。
她们回到伯利恒的时候,正是当地人动手割麦子的时候。
路得就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身后拾取麦穗。
”当路得在婆婆拿俄米的同意下走进田间,恰巧来到她的亡夫本族亲属波阿斯家的麦地。
波阿斯是当地慷慨仁慈的财主,那天也恰巧走进麦地,看见路得。
波阿斯早已听闻路得投靠上帝并对婆婆拿俄米的爱,就特别地厚待路得。
让她与自己家里的收麦者同吃同喝,并且吩咐人从捆好的麦子里抽出些麦穗留在地上,让路得拾取,不许别人叱吓她。
每次我读到记载这些内容的文字时,都觉得路得好幸福,虽然路得和婆婆相依为命,可上帝总是不偏待人。
拾穗者赏析试讲
拾穗者赏析试讲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话题是“拾穗者赏析”。
在圣经中,有一则关于拾穗者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拾穗者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辛勤劳动和耕耘,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这个寓言故事,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的情节。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拾穗者,他每天都在田间劳作,辛勤地耕耘,不辞辛苦地工作。
然而,他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为他只是一个拾穗者,而不是一个种植者。
他只是在别人的田地里收获谷物,而不是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
然而,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工作,因为他知道,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拾穗者的故事并不是一种悲剧,而是一种鼓舞人心的故事。
尽管拾穗者并没有成为种植者,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工作,不断地努力奋斗。
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辛勤劳动和耕耘,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这是一种普遍的道理,适用于各个领域。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正如拾穗者一样,只有坚持不懈地工作,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另外,这个寓言故事还告诉我们,拾穗者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尽管他只是在别人的田地里收获谷物,但他的劳动依然是有意义的。
他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这也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工作是否被人看重,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收获丰硕的果实。
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拾穗者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坚持不懈和辛勤劳动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只有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浅析米勒之《拾穗者》
浅析米勒之《拾穗者》浅析米勒之《拾穗者》一题材的由来㈠米勒的生活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1]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2]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㈡绘画来源于生活在古典艺术中,艺术作品的题材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圣母,仙女,王公贵族以及英雄人物是入画的最佳后选,背景通常是美丽飘渺的仙境。
《拾穗者》这幅作品在题材上惊世骇俗,在作品的视觉中心是引人注目的三位平凡的农妇,与古典主义作品代表着圣洁的女性身体相比米勒大胆的突出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美丽。
他通过心灵来描绘世界,而没有通过他的艺术来表现事物。
二从画面看整个画面上呈现暖黄色调,强烈的表现出一幅秋收的场景。
图的中央最醒目的是农妇的红色的头巾,与地平线上的黄色草垛前后呼应。
名画《拾穗者》观后感
名画《拾穗者》观后感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此画表现几个农村妇女正在田地里面拾穗,由于当时的法国贫富分化很大,而且当时的法国处于长期的内战当中,从而人民的生活非常的清贫和困苦,他们穿着朴素,甚至非常的劳累,从她们靠在背后的手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作通过对几位农村妇女的塑造,歌颂了劳动者的质朴、勤劳的美德。
假如当时的社会没有贫富差距画上画是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农民们正在田野里兴高采烈地收割庄稼,他们说着,笑着,展望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美学分享:《拾穗者》作品赏析
美学分享:《拾穗者》作品赏析美学分享:《拾穗者》作品赏析《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 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
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
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
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
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
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
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
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
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
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
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
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
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
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拾穗者的描述
拾穗者的描述《拾穗者》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画面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在地里捡拾剩余麦穂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是三个弯腰拾麦穂的农妇,她们分别在画面的左边、右边和中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她们的姿势和动作非常自然,仿佛是真实生活的记录。
其中,中间的农妇是三个中最年长的,她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她的动作却非常熟练和轻盈。
左边的农妇正专注地拾起一根麦穂,她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似乎不想错过任何一根麦穂。
右边的农妇则略微抬头,似乎在看着远处的风景,她的手里拿着一只篮子,篮子里装着她已经拾到的麦穂。
画面的背景是一片田野,田野上散落着已经收获的麦穂和麦捆,远处的天空则透出金黄色的光芒,显得非常美丽。
整个画面非常自然和真实,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个秋季收获的场景中。
《拾穗者》是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油画,它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在地里捡拾剩余麦穂的情景。
这个场景虽然看似普通,但是它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首先,这幅画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贫困。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农民们的生活非常贫困,他们只能依靠有限的土地和资源来维持生计。
而画面中的三个农妇,正是这种生活的缩影。
她们不仅要在烈日下弯腰拾麦穂,还要面对收获后剩余麦穂的捡拾工作,体现了农民们在社会底层的不易。
其次,这幅画表现了人类对土地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在画面中,农妇们捡拾剩余麦穂的情景与周围的田野和天空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种和谐体现了人类对土地和自然的尊重和感恩,也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
最后,这幅画也表现了人类对劳动的尊重和赞美。
画面中的三个农妇虽然在做着辛苦的劳动,但是她们的动作和表情都非常自然和自信。
这种自信和自然来自于她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也表达了人类对劳动的赞美和敬意。
综上所述,《拾穗者》是一幅非常有代表性和深刻内涵的现实主义油画。
它不仅描绘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场景,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世界名画鉴赏:《拾穗者》法国米勒布上油画
世界名画鉴赏:《拾穗者》法国米勒布上油画拾穗者法国米勒布上油画纵83.8×横111.8厘米巴黎奥赛博物馆藏这是一幅怎样绝美而又令人心酸的油画,画中的三个拾穗的法国的母亲,此刻应该是全世界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
一个母亲弯腰站在哪里,另外两个母亲已经弯下腰去正在捡拾大地遗下的麦穗。
她们身穿厚厚的袍子也许是因为没有单衣可穿,低下去的面部让我看不见母亲垂向土地的表情,但我能看得见母亲心中生存的简朴和艰辛。
三个母亲手中拿着被田野拉下的麦穗已经很知足了,而远处金黄的原野是丰收和喜悦的。
高高堆起的两个新麦垛正在眺望它赭色的天空,天空安谧宁静而辽阔,飞翔着自由的鸟群。
一辆装载着麦捆的大车正在驶向母亲的村庄。
而三个母亲仍在继续拾穗,在这大地祈祷的黄昏里,母亲用奶水哺育的孩子在哪里呢?我想,当她们的孩子在夜晚的星光里迎接他们年迈的母亲时,眼睛里一定会浸满忏悔的泪水。
画家以十分单纯、朴素,而又本质的艺术语言,表现了法国农民生活的各个场面和片断,《拾穗者》是其中典型的一幅。
它描绘着在收获季节里,农妇在收割过后的田间,拾起散落了的麦穗。
这些粮食,虽然无几,但却是农民们一年辛勤流汗换来的。
在米勒之前的法国绘画中,还没有人能如此直接地表现农民的生活,所以在1857 年沙龙展出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1857年法国画家米勒创作油画《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1857年画家43岁时,完成了《拾穗者》。
在已经收割后的田野里,三个贫苦的农妇正在捡拾麦田里散落的麦穗。
画中没有庞杂的场面,也没有过多细节,十分单纯,令人一目了然。
《拾穗者》感悟
《拾穗者》感悟《拾穗者》,创作于1857年,展现出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
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
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
接近米勒的几位社会活动家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建议画家修改构图直至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形象。
这一修改,竟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画作中,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得如同古典雕刻一般的庄重。
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
扎红色头巾的农妇用一只手握着袋子里那一大束麦穗,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面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在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挚爱。
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这幅画内容通俗易懂,但又绝不平庸浅薄,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省,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
他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
米勒在这幅画中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这幅表现农民境况的《拾穗者》在沙龙展出后,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注意。
一些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是蕴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
拾穗者
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摘要:《拾穗者》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关键字:米勒《拾穗者》野草乡村正文:《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拾穗者》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在这幅画中,米勒没有正面描绘这些劳动者的表情,甚至没有清晰的刻画他们的面部。
但沉着的色彩和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淳朴浑厚中,具有憾人的力量。
此画完整的捍卫了农民的高贵与尊严,有着古代雕塑般的魅力。
在落日的余晖下,空旷的田野里,三位农妇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遗落的麦穗的劳动图景。
她们衣着粗布衣裙,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
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沉甸甸的麦穗的袋;扎蓝头巾的妇女好像有些疲惫,将左手放在腰后,来加快拾麦穗的速度;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遗漏的麦穗。
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说不上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特别是在大陆地区的家庭中,对该片的印象深刻。
它不仅仅为人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也真正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认清了拾穗者所代表的深
层价值取向。
《拾穗者》讲述了一位中国拾穗者古某与改变他一生的旅程。
影片在中国农村社会中
打造出极具原汁原味的农村及农民生活的层次、独特的尔虞我诈的游戏——生活的模样。
对于古某,这段旅程并不容易。
与当地人交往时,他被人拒绝、冷遇,即便他深刻体会到
了这种体验。
当他来到别的城镇或者它们的农村,自己也被视为一个外来者,无时无刻不
受当地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也清楚自己无处可去——就像一个流浪者一样。
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后,古某最终找到了一份拾穗者的工作,他终于受到了当地居民的
接纳与尊重。
影片中很多令人振奋的场景,让观众看到古某在集体社会中获得了被他长久
以来物质上缺少的承认与爱。
几番历险忙碌中,古某也收获了友情的礼物,以及对人与物
的更深层的了解与珍惜。
有趣的是,《拾穗者》并没有像其他许多作品一样耍弄观众的情感,而是将许多变数
纳入其中,并借助小人物的视角让观众更好的理解生活的喜怒哀乐。
本片深刻地表达出,
生活永远不会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有很多方面构成的。
只有在拾穗者怀揣着敢想敢说,以奔跑去征服梦想的道路上,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一切。
《拾穗》读后感,关于名人故事的文章【精选】
《拾穗》读后感,关于名人故事的文章【精选】艺术源于生活和无穷尽的想象力,小编为大家整理《拾穗》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一场艺术的旅行。
篇一:《拾穗》读后感《拾穗》是作者根据米勒画的画,用合理的想象写出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在收获的季节,田野上有三个妇女在拾穗。
虽然她们生活很贫穷,但是她们不怕苦,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她们虽然很穷,但很勤劳,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努力去劳动,并用自己的劳动换来全家人的幸福。
这些穷人虽然平凡,但是她们却有一双无比勤快的双手。
只要能赚钱或为家里的人过上好日子,不管多苦的活她们都能干,她们这种吃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的美术老师常说,一幅好的画作不光是用来欣赏的,更是是用来品读的。
今天我品读了法国绘画大师米勒的作品《拾穗者》,对我的心灵带来了一次很深的震撼。
作品画的是一个秋天,三位农妇在在收割完麦田上捡拾麦穗的场景。
画面构图显得很稳定,色彩沉着,丰富细腻的暖色调,让人赏心悦目。
我感叹大师的高超的画技,于是我翻阅了好多资料去进一步的了解大师,知道了大师米勒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一身都在画他身边熟悉的农民,和他们的劳动场景。
在当时他画的朴实的农民形象,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发现了,米勒画作的价值,他歌颂的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大家赞叹大师的朴实。
品读完画作,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劳动人民才是是世界最美的形象。
今后我要向大师学习,学习他朴实无华的风格。
篇二:《拾穗》读后感今天,我们听了《拾穗》的一堂课,内心深有感触,这是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一幅油画,画面反应三个妇女在收割麦田拾穗的情景,祖孙三代年龄不同,拾穗的姿势各异。
中间那位中年妇人宽宽的肩膀,壮实的身体一看就知道是十分能干的人,她正深深地弯腰,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
她知道多捡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添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两片面包。
右边的妇女显然上了年纪,时不时欠欠身子,岁月的沧桑使她的腰落下了毛病,但能为家里增加一点食物,她还是坚持下来了。
拾穗者阿涅斯_瓦尔达
创作评谭/文艺随笔□夏晓原拾穗者阿涅斯·瓦尔达2000年,阿涅斯·瓦尔达拍摄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叫《拾穗者与我》(又名《瓦尔达拾风景》)。
瓦尔达到法国各地去寻找捡拾东西的人。
她以温柔怜悯的眼光,将捡拾这种活动呈现出来。
她说,“我喜欢DV摄影机的原因是,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正在拍自己。
我把自己当成是拾穗者来呈现”。
她把自己也比作生活的“拾穗者”,在时光的流逝中收集人们遗留下来的形象、故事、记忆和感动……1阿涅斯·瓦尔达,1928年5月30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
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有意大利血统的法国人。
二战时随父母避难到法国南方,先后就读于一所美术学校和巴黎索邦大学。
1949年,她开始到古巴、西班牙等地从事摄影报道的工作。
后担任过摄影师。
在没有学习有关专业,甚至连导演证都没有的情况下,她于1954年自编自导了第一部剧情短片《短角情事》,影片由所有演职员合资拍成。
为筹资金,她向母亲借款、并把她继承自父亲的遗产都用上了。
但是影片的创新,招致了片商的联合抵制,没有能够立即公开发行,等到1955年,才获比利时黄金时代奖和法国前卫电影大奖。
这部影片比法国“新浪潮”的官方正史早了4年。
这种低成本和非职业化的制片方式,成为日后“新浪潮”几个主要导演的楷模。
此片由阿伦·雷乃剪辑,若干年之后,雷乃仍为这件事感到自豪。
而瓦尔达也在当时预见了雷乃惊人的才华。
不久她又执导了短片《幕府歌剧》。
1962年,瓦尔达开始导演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从5点到7点的克莱欧》。
就在这一年,她和后来导演了著名的《瑟堡的雨伞》(即《秋水伊人》)一片的贾克·德米结婚。
她和雷乃、让·卡洛尔等人都居住在塞纳河左岸,后来又有罗伯-格里耶和玛格丽特·杜拉斯加入。
他们艺术见解接近,被称为“左岸派”。
1964年,瓦尔达拍出了她的著名作品《幸福》。
影片对“幸福”所作的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美化在摄影师优美的镜头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得观众和评论家不得不怀疑瓦尔达的批判立场能否贯穿始终。
米勒《拾穗者》
米勒《拾穗者》米勒《拾穗者》名家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艺术特色: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
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作品赏析:《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除了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还没有人能够像米勒这样,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
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