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怎样选择成长股》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迫不及待地将这本书的前面部分贴出来,我以前靠着别人对巴菲特的几句解释来学习巴
菲特,后来我发现这远不如仔细地研究几本巴菲特的书。巴菲特很聪明,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做生意攒钱,而读过他的书之后我越发觉得如果要达到他的成就,他说
要抱着买公司的态度买股票,真是大实话,他真真确确是抱着控股公司的态度去买股票的。巴菲特喜欢控股业务简单,能产生大量现金流的公司,这样他就可以控制公司把现金流把
现金给他让他去投资,窃以为这就是他业绩如此辉煌的源泉。别的投资大师根本没有他那
么多,成本那么低甚至为负的现金流。而我等小散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但我们可以学习他怎样进行股票投资的理念,比如“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不良企业的敌人。”所以我们只买优秀企业。,而管理层不诚信不注重股东回报的企业是不值得长期投资的;“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熊市中果断下手捡优秀企业的股票并
收藏至少好几年。)
下面是读书笔记:
1.在股市下跌期间购买股票,比在股市上涨期间购买要有利得多。
2.并不是因为我需要钱。而是因为挣钱并且看着它积累的过程具有乐趣。——巴菲特
3.投资需要独立思考
巴菲特50年代所写的东西与他在90年代所撰写的年度报告存在惊人的相似性。40多年中他的经济和政治思维没有丝毫变化,这恰恰证明了他那朴素的智慧,简练的逻辑和卓越的
解析数据能力如同科学家操控试验一样精确。
过去六七十年间成功的投资者们有着相似的烙印。他们都远离公众,坚信自己的思维逻辑,从来不考虑公众的意见。他们如此不尊重华尔街的传统模式,以致他们也没有赢得与其财
富相应的声望。著名分析和评论家马丁·弗里德森(Maitin Fridson )曾经说到:“许多思考者之所以无法与《福布斯》400强中的人物相提并论,主要的原因是:像其他人一样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同样的事情无法在竞争中取胜。”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之时,著名投资者约翰·坦普里顿(John Templeton)就曾将他的
全部财产投资到股票市场上去。当时欧洲的凶信以及大萧条带来的恐慌笼罩着美国,整个
美国都认为战争将进一步打压股市。所有投资者都认为二战将在欧洲持续若干个年头并给
全球经济及美国股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坦普里顿并没有这样看待事情。他确信战争将动摇美国对经济萧条的恐慌,并带来全球
经济产出的巨大增长,促进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刺激美国财富以几十年来未曾出现的速度进
行积累。他在当地银行尽最大可能贷款,然后在股市上购买了每一个公开商业公司100美元的股票。约翰·特瑞恩(John Train)曾写到:坦普里顿走出股票经纪公司大门时已持有104
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中34家后来破产。然而对坦普里顿来说,当他用全部积蓄投资于
股票之时股市的下跌并没什么大不了。他坚信美国制造业这个大火药桶必将带来股市的繁荣。他是对的。4年之后,坦普里顿出售了他所购买的几乎全部104支股票,这些股票最
初花了他10400美元,而当他出售时这些股票的市值已达40000美元。
4.早起的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常常谦虚地把他的成就归功于这个繁荣的社会。所谓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我只有2%的机会成为一个美国人。”他常说,“要是我出生在热带从林地区,没准我
早就成了野兽的美餐了。我之所以能够有现在的成就,是因为我恰好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而我又恰好发挥了我的全部才能。”
成为数学奇才只需要一件事。巴菲特将他的天赋应用于实际,应用于如何寻找和拓展盈利机会的方法。6岁那年,他以25美分的批发价格买进6瓶可口可乐,然后以每瓶10美分的价格售出。或许这就是巴菲特在他一生中所利用过的千百个套利机会中的第一个。格雷厄姆认为股票应当反映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而购买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则会带来巨大的利润回报。
刚成立合伙公司时:
巴菲特尽可能寻找那些将要进行资产重组的公司进行投资,这就使得大部分资金用于套利投机。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回报,巴菲特在套利投机中还常常贷款。他将投机剩余的资金用于普通的股市投资,这部分资金通常只局限十三四个公司的股票。
最后,随着他手中的资金的逐渐扩大,巴菲特通过财政杠杆已经能够控制他所投资的公司了。这时,巴菲特发现他能够收购那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并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然后他就能以更高的价格将公司出售来赚取更多的利润。巴菲特就是在这个时候组建了他著名的伯克夏·哈撒韦投资公司。
1969年,巴菲特关闭了自己的合伙企业。他认为华尔街具有明显的崩溃迹象:有利好消息的股票的价格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而其他股票却一路下跌。对巴菲特来说,这种背离现象意味着一件事:理性的丧失。
1967年伯克夏以8600万美元收购奥马哈的国民保障保险公司(National Indemnity)是巴菲特在伯克夏的第一项重大决定。在那些年里,巴菲特深人了解了保险行业的知识,他发现投资国民保障公司的潜在价值。就像大多数保险公司一样,国民保障公司经常性地保有大量流动资产可供再投资。
巴菲特管理旗下公司的经营理念十分直接:
1.缩减被控制公司的成本以及从其现有业务现金流中抽取资金。
2.利用伯克夏公司不断增加的现金流获取公司完全的控制权,确保以足够低的价格购买现金充裕的公司,使伯克夏的初始投资获得高回报率,从而增加其净资产。
3.利用从所控制公司的现金流公开投资于股市与债券市场。
4.控制具有高免赔额的保险公司,以其作为股票与债券市场投资渠道。选择能够提供低成本现金流的保险公司以扩充投资基金,并使巴菲特通过财务杠杆赚取回报
当巴菲特收购诸如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 Reinsur-ante)、奶制品王后公司(Dairy Queen)或是在股市上投资吉列公司时,他用于冒险的资金完全不是他的自有资产。通常,由巴菲特或合伙人及基金经理娄·辛普森(Lou Simpson)决策,由伯克夏收购的几家保险公司中的一家入市买卖。由于巴菲特每年都从各保险公司中调配资金,因此有充裕的资金进行收购。保险公司持有现金以应付收购时所需的资金,而从这种交易中得到的收人只需交纳少量的税收。这一切都使巴菲特的回报率远远高于普通的投资基金经理。伯克夏的保险业务在整个保险行业所占比重或许只有不到2%,但它所持有的股票是整个保险行业所持股票的20%一25%。
1999年,伯克夏的回报中的65%是来自于股票市场,这一数字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