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逍遥游》中的自由
从有待到无待,《逍遥游》中的自由与超脱

《庄子》“逍遥游”以宏大的笔触极赞鲲鹏之伟岸,以不屑的口吻鞭笞丛林小鸟之短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大致译文如下:北海有一种鱼,叫做鲲。
鲲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几文严春友千里。
鲲化而为鸟,叫做鹏。
鹏也同样是一个庞然大物,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大。
它振翅而飞,翅膀有如遮天蔽日的云彩。
这种鸟,在海运来临的时候将飞向南海。
南海,也就是天池。
当大鹏鸟在往南冥飞翔的时候,击打起三千里的浪花,乘风而上九万里,这一飞就是六个月。
然而,蝉与斑鸠却嘲笑说:“我们快速飞起,冲上榆树和檀树,但有时达不到目的地,就投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飞九万里那么高呢?”麻雀也感到不理解,带着嘲笑的口吻说:“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我使出吃奶的劲往上飞,也不过飞几十丈那么高就得回来,在蓬蒿之间翱翔,已经是飞翔的最高境界了。
而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从总体上说,在庄子看来,无论是大鹏还是麻雀或蝉,都还没有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原因在于它们都仍然有所依赖。
麻雀、蝉就不用说了,它们局限于丛林之中的狭小空间之中,根本谈不上自由;就是大鹏鸟也没有达到独立不依的程度,它之所以能飞那么高,是借助于旋风的力量。
因此这两者都是需要超越的,只有达到了无所依赖的境界,才能够具有真正的自由。
不过,在这两者当中,庄子对大鹏鸟显然是欣赏有加,而对于蝉、斑鸠和麻雀的描述则充满了戏谑、嘲讽的语气,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之二虫又何知!”就这两者比较而言,我们对于大鹏鸟也会很自然地肃然起敬,因为它视野开阔,气魄宏大,有英雄气概;而麻雀与蝉,在大鹏鸟面前如同小丑一般可笑,它们鼠目寸光,即使尽力地翻飞跳跃,最高也不过数尺而已,有什么资格嘲笑伟大的鹏呢?我们通常把这样的人称之为“井底之蛙”。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它的思想深邃,文笔瑰丽,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篇章。
这篇文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庄子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理解。
首先,庄子在《逍遥游》中强调了对于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摆脱对于外物的依赖,达到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这种对于自由的追求,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在我看来,自由不仅仅是行动上的自由,更是心灵上的自由。
只有摆脱了对于名利和物质的追求,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由的快乐和幸福。
其次,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不应该为了名利和权力而奔波劳碌,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这种对于人生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意识到,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愿望和理想。
最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思想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他通过寓言和比喻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追求和理想,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的不同,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总的来说,《逍遥游》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章。
它让我深刻认识到自由和人生的真正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也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探索《逍遥游》中的精神自由与浪漫主义

探索《逍遥游》中的精神自由与浪漫主义Overview1.引言:逍遥游的深远意义2.主体:逍遥游的哲学内涵3.艺术特色:逍遥游的文学魅力4.结语:逍遥游的现代启示引言:逍遥游的深远意义逍遥游概述•庄子代表作:《逍遥游》是庄子的哲学篇章,通过寓言故事展现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精神自由境界:庄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达到内心无拘无束、自在逍遥的境地。
•浪漫主义色彩: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描绘出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体现了庄子独特的浪漫主义美学观。
主体:逍遥游的哲学内涵无所依的精神自由•万物皆有所待:揭示了《逍遥游》中万物相互依赖的关系,强调世间万物都无法摆脱外界条件而独立存在。
•绝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庄子对于超越物质束缚,达到心灵自由境界的向往,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无己、无功、无名:阐述了实现真正自由的三个层面,即摒弃自我中心、不追求功利、不在乎名声地位,以达到心灵的解放。
真正的有用与无用•无用的价值: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寓言表达无用之物的独特价值,如樗树因其无用而得以保全,揭示了世俗价值之外的存在意义。
•不为物所滞:庄子提倡心灵超脱物质束缚,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
不为外物所累,体现了逍遥境界中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
•灵动与生机:逍遥游的精神强调顺应自然,保持心灵的灵动与生机。
这种状态不受外界评价的限制,展现了生命力的自由展现。
艺术特色:逍遥游的文学魅力神话传说的融合•精神自由的体现:通过神话人物的超凡脱俗,展示了《逍遥游》中追求的精神自由境界,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人生的向往。
•浪漫主义的色彩:融合神话故事,增添了作品的浪漫主义氛围,使得文学魅力得以提升,读者能够在奇幻的故事中感受到情感的激荡。
•文学与哲学的交织:神话传说的引用不仅仅是文学手法,更是哲学思考的载体,引导读者深入探究人生意义与宇宙奥秘。
寓言与比喻的运用•奇幻故事的魅力:通过构建超越现实的奇幻世界,吸引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易懂。
逍遥游中的绝对自由思想及现实意义

大学语文学号:091270121 姓名:黄希埠编号:题目:“无名无功无己”--------庄子的绝对自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
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
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
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
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
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
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
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
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
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
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
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
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一、本文概述《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哲学中的自由观念,特别是通过对其经典著作《逍遥游》的深入解读,来揭示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活背景和思想脉络出发,分析《逍遥游》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阐述庄子对自由的独特见解,以及这种自由观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文章将首先介绍庄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为后续的深入剖析奠定基础。
接着,将详细解读《逍遥游》中的关键概念和思想内涵,包括“逍遥”“游”等核心概念,以及庄子如何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他的自由观。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庄子自由观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对个体精神自由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价值。
本文还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庄子的自由观进行现代解读和应用。
通过对庄子自由观的深入研究和阐释,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庄子的自由观概述庄子的自由观源于其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他通过独特的哲学视角,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追求内在精神自由的生活理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由并非简单地摆脱外在的枷锁,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道”的体悟。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间最本原、最普遍的法则,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相。
只有深入体悟“道”,人才能洞察万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的限制,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还体现在他对“无待”的强调上。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依赖外在条件或他人施舍的,而是源于内心的自足和独立。
一个人只有做到“无待”,即不依赖任何外在因素,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还提倡“逍遥游”的生活方式,即将人生看作一场游历,不受世俗规范和偏见的束缚,随心所欲地探索世界,体验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其自由观的具体实践。
庄子的自由观是一种深刻而独特的哲学理念。
逍遥游自由赏析

逍遥游自由赏析自由,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而逍遥游,则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的游走,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逍遥游自由赏析,就是对这种状态和方式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首先,逍遥游自由赏析要从自由的本质出发。
自由,是指个体在没有外在限制和束缚的情况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进行行动和生活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标。
而逍遥游,则是在这种自由状态下的一种游走,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和体验。
逍遥游自由赏析还要从自由的实现方式出发。
自由的实现,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条件。
首先,个体要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要能够独立地判断和决策。
其次,个体要有一定的资源和条件,如物质条件、知识技能等。
最后,个体要有一定的社会支持和认可,要能够在社会中得到一定的尊重和支持。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个体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由,才能够真正地进行逍遥游。
逍遥游自由赏析还要从逍遥游的意义和价值出发。
逍遥游,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和享受。
在逍遥游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自由地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逍遥游,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是一种对自由的尊重和追求。
逍遥游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个体可以在其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更在于个体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逍遥游自由赏析还要从逍遥游的实践和方法出发。
逍遥游,并不是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而是一种有序和目的的行动。
在逍遥游的过程中,个体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
个体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能力和条件。
个体还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实现自由的追求和享受。
只有在这样的实践和方法中,个体才能够真正地进行逍遥游。
综上所述,逍遥游自由赏析是对自由状态和逍遥游方式的一种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这种思考和分析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由的本质和实现方式,更加深刻地体会逍遥游的意义和价值。
逍遥游读后感寻求自由人生的真正含义

逍遥游读后感寻求自由人生的真正含义逍遥游读后感:寻求自由人生的真正含义纵然已是五六年前的旧作,但每每想起逍遥游这本小说,就仿佛重燃一次内心的火焰。
小说的主人公逍遥,是一名有着高超的医术和武功的医者。
他不畏强权,不吝谏言,生活在唐朝天宝年间,曾经显赫一时又被废黜,最终选择开创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
在小说中,逍遥的经历展现出一种特殊的自我解放方式,让我对自由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首先,逍遥游告诉我们自由并非一定要追随传统、规范、权威。
逍遥以不拘一格的个性和思想方式,创新地运用治病救人的方法,治愈了一些官府名医束手无策的病症,从而在医学领域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逍遥的成功经验提醒我们,追求自由并不一定要在已有的经验和规则之内,很多时候独立思考和尝试新的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其次,逍遥游指明了自由之所在,其实在于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小说中逍遥有过辉煌的过去,又受尽了命运的嘲讽,他曾一度陷于迷茫和绝望,但是他通过修行,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重新寻求自主、自立和自我完成的生命意义。
这种敢于面对自我和追求精神独立的精神,体现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再次,逍遥游还强调了自由的同时,也必须肩负起时代和社会的责任。
逍遥在小说中不只是一位医者和武士,更是一个充满良知和责任心的人。
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深感忧虑,曾在郎中选的考试上放弃应考,因为他认为这样的考试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医生的治学水平。
他不畏强权,绝不谄媚奉承,因为他深知作为医生要遵循的是健康救人的职业道德,作为人类则应秉持的是道德和良知。
在逍遥游这部小说的震撼之下,我更加强烈地感到自由这个理念的伟大和深远。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高度。
自由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尊严,是对自我完整性和真正意义的追求。
只有经历过内心深刻的洗礼和历练,才能真正拥有自由,走向独立和完整的人生境界。
当然,生活中的自由并非等价于张扬个性、逆来顺受或自我放纵。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需要我们不断的修行、探索和追求。
赏析《逍遥游》

赏析《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
在赏析《逍遥游》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主题思想:《逍遥游》主要探讨了道家哲学中的自由、无为和顺应自然的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2. 寓言故事:《逍遥游》采用了大量寓言故事,如鲲鹏展翅、蜩与学鸠、朝菌不知晦朔等。
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有助于传达庄子的哲学思想。
3. 文学风格:《逍遥游》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寓言,使得文章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哲学韵味。
4. 道家哲学:《逍遥游》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它强调了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和自由等思想。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5. 影响:《逍遥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后世很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将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逍遥游》也对中国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逍遥游》中的自由摘要:自由,一直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生活目标。
《庄子》首篇《逍遥游》集中表述了庄子的自由思想,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精神解放与超脱。
在《逍遥游》中,逍遥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被以“大小之辩”为始,到提出”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层层递进进行例证分析,通过神奇的寓言隐喻,最后再以“有用无用之辩”概括总结。
关键词:庄子自由道有待无待逍遥游
前言: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思想家。
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无力改变残酷无情的现实社会,而转向关心个体存在的生命及精神问题,并最终归结于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庄子继承了老子以“道”为本体构造其哲学体系的思想与方法,以“道”为本体构造其自由理论。
庄子从道的自由特性引申出人天生便是自由的结论,并认为“有为”的人道对“无为”的天道的违背是造成人生痛苦与不自由的根源。
为此,庄子认为现实人生欲实现自由(精神自由),就必须在生活方式上安命无为、因任自然,在认知上齐同万物、主客一体。
在《逍遥游》中,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
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
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子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
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所谓“逍遥”,即悠游自得,自在放达的意思;而“游”字多指外出游历、交游,其词本身就可见其无拘无束之意。
“逍遥游”联合构成的就是庄子显露于外并大力张扬的自由主义的思想。
那么何谓“自由”?脑海里的第一印象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即免受约束或尽量少受约束。
因而,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所谓“自由”乃是针对约束而言。
对于人,其约束又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的外在行为受到约束,另一方面是人的内在心灵受到约束。
因此可以把“自由”分为外在自由与内在自由两种。
所谓“外在自由”指的是行动的自由,它包含着言论、出版、结社、信仰等方面的自由。
外在自由的目的在于获得个人力量及人性的尊严。
所谓“内在自由”指的是心灵的自由,它包含着意志、认知、精神等方面的自由。
内在自由的目的在于寻求一个真普美的心灵境界回。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以是否实现无任何负累的自由(逍遥)来划分人生境界的”,故精神自由是庄子自由观
的终极追求。
而对于这样的精神自由,即“逍遥”,庄子认为也是要分层次的。
庄子把逍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待”逍遥,待,是对待、凭借的意思,“有待”,就是要凭借外在的条件,所以,“有待”逍遥也就是相对的逍遥;另一个是“无待”逍遥,就是不凭借任何外在条件的逍遥,也就是绝对的逍遥。
逍遥的层次不一样,所获得的自由的境界也不一样。
所谓有待之逍遥,是一种相对自由,它需要依凭一定的条件,仍然无法彻底克服外在的束缚与障碍。
庄子以水之载舟、鹏飞万里以及列子御风等寓言来说明之:“且夫水之积他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他认为大船之所以能够在水上自由地航行,是由于乘载它的水达到了一定量,大鹏之所以能够克服阻碍在广阔的天空中尽情地遨游,就在于风的强度足够大,列子之所以能免于步行就在于风的乘载,这些虽然相对于蜩与学鸠以及常人而言,达到了自由的一定境界,但从道的意义上来说,仍然是不自由的,因为此时自由的主体是不自足的。
也就是说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这就在事物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有待”。
“有待”,就是有条件、有外在的依赖、受到外在条件的限制,即违背自然的规律,主观上所人为造成的障碍。
逍遥就是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一旦“有待”,则事物的活动就无法超脱因果的链条,而受到了其他事物的制约,如此就不
是绝对的逍遥了。
所谓无待之逍遥,即完全的自由,指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自由。
亦即主体自身之逍遥。
那么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没有独立的、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逍遥呢?庄子认为,这种绝对的、不受限制的逍遥是存在的,那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天地之正”,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盈虚消长的规律,不以人为的造作去触犯天地自然地法则;“御六气之辩”,就是随顺应自然界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变化,与这些变化一起变化;“以游无穷”,就是遨游于无穷的时空中,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
像这样的“游”就是与天地变化为一体,就是无所“待”的游,就是真正的“逍遥游”。
而庄子对这种自由的描述,在《逍遥游》中主要是借助于“至人”、“神人”、“圣人”三种境界之角色来加以说明的。
庄子认为,至人没有偏执之我见,摒弃了自我中心主义;神人扬弃了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达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圣人能够看破一切世俗的名利,“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所以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之境域。
在庄子看来,道是浑然天成的,自然即是要因顺万物之性,因而人只有在与天地万物合一的状态中,才能使生命的本然得以充分的展示,才能使生命的自由本质得以实现。
庄子通过“姑射山之神人”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
“姑射山之神人”肌肤洁白柔美,吸清风饮甘露,乘着云气遨游于四海之外,但他的精神凝聚,使物不受灾害并获得丰收;它与万物合为一体,不为世俗之事奔波劳
碌,因而“物莫伤之,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故常人要达到此种理想人格,就必须消除自我与外物的对立,克服内心之障蔽,超脱纷纷扰扰的世俗纠缠,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神人之境界代表了庄子的最高人生理想。
总之,庄子的逍遥之游,是真正的心灵之游,是精神的绝对自由,是面对世俗生活时的一份淡定与从容。
从《逍遥游》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困境的超越及对心灵的解脱,他勇于冲破现实的桎梏、思想的牢笼。
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所以我们要以此为启示,使在现实实境中的我们也就能够在行为上和生活中获得内心宁静,在精神中得到高度的自由,从而获得真正的逍遥和幸福。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予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
[2]诸子集成[M],中华书局。
[3]曹础基:庄子浅注[岫,中华书局。
[4]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5] 白本松、王利锁:逍遥之祖,河南大学出版社。
[6]暴庆刚:千古逍遥—庄子,江西教育出版社。
[7]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