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法扰乱社会秩序罪怎么处罚

合集下载

扰乱社会治安罪

扰乱社会治安罪

扰乱公共秩序罪
刑法扰乱公共秩序罪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够不上犯罪标准的,应该会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有下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1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2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的;
3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秩序的;
4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
6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
7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强行进入场内的;(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扰乱治安的法律后果(3篇)

扰乱治安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摘要:治安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扰乱治安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本文旨在分析扰乱治安的法律后果,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促进社会治安的持续改善。

一、扰乱治安的定义及表现扰乱治安,是指违反国家治安管理法规,扰乱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扰乱治安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非法集会、游行、示威;2. 损坏公共设施、破坏公共秩序;3. 聚众斗殴、寻衅滋事;4. 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如侮辱、诽谤、殴打他人等;5.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6.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7. 其他扰乱治安的行为。

二、扰乱治安的法律后果1.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扰乱治安的行为将受到以下行政处罚:(1)警告、罚款:对于轻微扰乱治安的行为,可以给予警告或者罚款的处罚。

(2)拘留:对于扰乱治安的行为,情节较重的,可以给予拘留的处罚。

拘留期限一般为5日以上15日以下,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以延长至15日以上。

(3)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对于扰乱治安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其许可证或者执照。

2. 刑事责任扰乱治安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可能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以下行为可能构成犯罪:(1)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本条例处罚。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适用本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也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轻微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第二章处罚的种类和运用
第六条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分为下列三种:
(一)警告。

(二)罚款:一元以上,二百元以下。

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拘留:一日以上,十五日以下。

第七条违反治安管理所得的财物和查获的违禁品,依照规定退回原主或者没收,违反治安管理使用的本人所有的工具,可以依照规定没收。

具体办法由公安部另行规定。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_量刑标准_司法解释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_量刑标准_司法解释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_量刑标准_司法解释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者,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由以上条款可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应包含两大条件。

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指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

由以上条款可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如下:1、行为人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是构成本罪的关键。

此处必须同时符合两点:其一,要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即干扰和破坏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人民团体正常的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秩序;其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必须是以聚众的方式实施的,即纠集三人以上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扰乱。

至于扰乱过程中是否使用暴力,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2、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必须是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方能构成本罪。

情节严重,实践中一般可从扰乱时间的长短、聚众人数多少、扰乱的对象的性质和侵害后果是否严重等予以认定。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量刑标准犯本罪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上文就是法律快车小编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罪量刑标准的相关介绍,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量刑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只有社会秩序稳定了,经济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够更好的壮大起来。

因此维护社会秩序是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责任,我们也应当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去保障我们社会秩序的稳定。

扰乱社会秩序罪司法解释如何规定我国刑法中并没有对聚众进行界定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聚众的含义进行解释。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罪名,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共安全。

该罪名通常适用于一群人在公共场所聚集并采取暴力、恐吓或其他非法手段,对社会造成严重的扰乱和破坏。

本文将探讨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相关案例,并分析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一、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构成要件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聚众:罪犯必须与其他人形成组织性的关系,集结在一起具有一定规模。

这种组织行为不仅仅是人数的叠加,还需表现为一种协同行动,共同达到扰乱社会秩序的目的。

2. 扰乱社会秩序:罪犯的行为必须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扰乱和破坏,严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

这种扰乱可以表现为暴力行为、恶意破坏财物、阻碍交通等。

3. 主观故意:罪犯实施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必须是有意识的,即明知其行为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却仍然故意实施。

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法律后果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属于公共安全领域的犯罪,其法律后果与严重程度有关。

轻微情节的罪犯可能受到行政处罚或者短期拘留,而对于严重情节的罪犯则可能面临刑罚,如有期徒刑。

在司法实践中,判决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时通常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犯罪的具体行为、社会影响、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程度等。

此外,判决过程中还会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判决的公正和权威性。

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相关案例分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下面通过分析一些案例来进一步理解该罪名的具体适用情况。

1. 某市游行示威案件一群市民在某市主要街道上组织游行示威,要求政府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然而,在游行过程中,部分人员破坏公共设施,拦截交通,甚至与警方发生冲突。

这种情况下,组织和参与游行示威的人员可能会被判定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2. 某夜店聚众斗殴案件夜店聚众斗殴是一种典型的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行为。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解析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解析

刑法中的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解析在刑法体系中,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对该罪行进行全面的解析,包括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处罚措施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

一、法律定义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是指在公共场合,有组织地聚集人员,行使暴力、威胁、强迫或其他方法,严重干扰、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社会生活秩序,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以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一种犯罪行为。

二、构成要件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在公共场合聚集人员:指在公共场所如街头、广场、公园等处聚集一群人,人数一般较多,具有组织性;2. 行使暴力、威胁、强迫或其他方法:指在聚集的过程中,采取使用暴力手段、威胁他人、强迫、激起群众情绪等方式来干扰破坏公共秩序;3. 严重干扰、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指被告人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明显干扰了社会生活;4. 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指被告人的行为引发了大面积的混乱,导致社会秩序紊乱;5. 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指被告人的行为对社会治安造成了重大威胁和危害。

三、处罚措施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的犯罪行为,应依法进行处罚。

一般来说,处罚措施包括拘役、有期徒刑以及罚金等。

拘役是根据刑法规定,对于犯罪行为较轻的人员,可以采取的一种刑罚方式。

其刑期限制在6个月以下,对罪犯的自由进行限制。

有期徒刑是指对于犯罪行为较重的人员,依法判处一定刑期的刑罚。

其刑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长可达数年甚至终身。

罚金是根据犯罪人员的经济实力,判处一定数额的罚款,作为一种经济处罚方式。

罚金数额的大小根据刑法规定以及具体案情而定。

四、案例分析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常常涉及大规模的社会事件,下面列举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某城市举办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数万人聚集在市中心进行抗议。

部分人员携带武器,投掷石块、燃烧瓶,打砸破坏公共设施,警车被砸、商店被抢劫。

这种情况下,参与暴力活动的人员将面临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指控。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处罚有何法律依据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处罚有何法律依据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处罚有何法律依据公共秩序关乎着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要是被人恶意扰乱了,必然会受到处罚,法律也对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做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一经发现有类似的行为就会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惩处。

那么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处罚有何法律依据?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处罚有何法律依据第二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强行进入场内的;(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行为及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行为及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行为及处罚】警事百科本文综合整理自百度、搜狗、360等网络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行为及处罚】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强行进入场内的;(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条文释义】本条是新增加的条款。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型活动已成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各种文体、商贸、展览等大型活动的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活动地域范围逐渐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商业化比例不断加大;参与人员的结构和背景日趋复杂。

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在大型活动管理中必须转变观念、调整职能、规范流程,必须加强法制化建设和理论研究,必须探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的原则,并在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强化市场理念,加快正规化、科技化建设的步伐,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各类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的举办期间,扰乱现场秩序的问题日趋突出,且行为方式多种多样。

在我国举行的足球比赛等其他体育比赛,经常发生球迷闹事的事件,在处理球迷闹事上,公安机关感到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可以适用,只能笼统地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扰乱公共秩序行为来进行处罚,在实践处理中也没有统一的执法标准,从而导致执法不公,同一种违法行为,有的可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有的则可能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有的可能处罚较重,有的可能处罚很轻。

为了给公安机关提供明确具体的执法依据,本法增加了扰乱体育比赛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行为,并借鉴国外处理足球流氓的做法,规定了对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12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的,强行带离现场。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立案标准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是指有组织地聚集人群,通过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属于刑事犯罪行为,对于此类行为应当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和制裁。

为了规范执法行为,明确立案标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特制定本文档,以便相关执法机关参考和执行。

一、聚众人数标准。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首先应明确聚众人数的标准。

一般来说,聚众人数达到三人以上,且具有一定组织性和预谋性,才能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

在实际执法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不得一概而论。

二、扰乱社会秩序行为标准。

扰乱社会秩序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暴力袭击、破坏公共设施、阻碍交通、非法聚众赌博等行为。

在立案时,应当综合考虑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对于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严重后果标准。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必须造成严重后果,才能构成犯罪。

严重后果包括但不限于,造成人员伤亡、公共设施严重损坏、交通瘫痪、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等。

在立案时,应当对后果进行全面评估,不得轻率定性。

四、组织性和预谋性标准。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案标准还应当考虑行为的组织性和预谋性。

如果行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预谋性,说明其背后存在一定的组织策划和组织指挥,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在立案时,应当充分调查取证,查清行为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立案标准的适用。

在实际执法中,应当根据具体案情,综合考虑以上各项标准,确保立案标准的准确适用。

在立案决定时,应当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其辩护权和诉讼权。

结语。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安全的犯罪行为,对于此类行为应当依法从严打击。

执法机关在立案时,应当严格按照以上标准进行判断和决定,确保立案标准的准确适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三十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三十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对扰乱社会秩序行为的处罚措施。

按照该条款,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包括组织、煽动他人实施下列不法行为的,公安机关有权采取治安管理处罚措施:1. 侮辱、诽谤、威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之一是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威胁或侵犯合法权益。

公安机关有权对于这种行为采取相应的治安管理措施。

2. 非法聚集、游行、示威、上访的行为。

非法聚集、游行、示威、上访等行为可能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公安机关有权采取治安管理措施,警告、劝阻、制止、驱散这些非法活动,并对组织者、参与者依法采取处罚。

3. 非法聚赌、开设赌场的行为。

非法赌博行为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违法犯罪的产生,公安机关有权对非法聚赌、开设赌场等行为采取处罚措施,进行取缔、罚款等。

4. 酗酒、斗殴、寻衅滋事的行为。

涉及酗酒、斗殴、寻衅滋事等行为,会干扰公共秩序和正常的社会生活,公安机关拥有对这些行为采取相应治安管理措施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5. 盗窃、抢劫、勒索、敲诈勒索、寻衅滋事、强奸、拐卖、绑架等刑事犯罪行为。

对于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刑事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将对涉及者采取刑事处罚措施,比如逮捕、刑事拘留、刑事处罚等,以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六条对于扰乱社会秩序行为的处罚措施,旨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构,有权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有序。

对于涉及上述扰乱社会秩序行为的人员,公安机关可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依法对其进行警告、责令改正、罚款、拘留、取保候审、逮捕等处罚措施,以起到警示和约束作用。

同时,还可以对组织者或重大影响者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对扰乱社会秩序行为的处罚措施,公安机关可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扰乱公共秩序罪立案追诉标准是什么

扰乱公共秩序罪立案追诉标准是什么

扰乱公共秩序罪⽴案追诉标准是什么只要是在社会上⽣活就是⼀定会接触到公共秩序的,有了公共秩序我们在公共场所才会更加⾃由,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扰乱公共秩序罪⽴案追诉标准是什么呢?⼀般违法⾏为的表现情形是什么呢?今天店铺⼩编就给⼤家详细介绍下相关问题。

扰乱公共秩序罪⽴案追诉标准1、⼀般违法⾏为的表现情形:扰乱车站、港⼝、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根据情形表现,最轻给予警告处罚,最⾼给予200元罚款。

2、较重违法⾏为的表现情形:(1)多次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或者因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公安机关治安处理过;(2)阻碍、抗拒有关⼯作⼈员维护公共场所秩序;(3)造成较⼤社会影响的;(4)经公安机关制⽌,不听劝阻的;造成交通堵塞、秩序混乱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可按情节较重适⽤处罚。

罚款基准: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条对扰乱车站、港⼝、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处警告或者⼆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以上⼗⽇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扰乱公共秩序罪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般⽽⾔,公共⽣活是相对于私⼈⽣活的。

私⼈⽣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活中,⼀个⼈的⾏为,必定与他⼈发⽣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公共⽣活超越了私⼈⽣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泛。

⼈类公共⽣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代社会⽣活具有以下特征:活动范围的⼴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式的多样性。

在了解了公共⽣活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后。

我们对于公共⽣活有了⼀个基本的概貌性的了解。

那么我们接着会问⼀个问题,有了公共⽣活,是不是需要维护公共⽣活的秩序呢。

答案是肯定的。

公共⽣活需要公共秩序。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圆;没有规矩不成⽅圆。

历史发展和实践证明,公共⽣活领域越扩⼤,对公共⽣活秩序的要求就越⾼。

扰乱公共秩序罪怎么判刑处罚?

扰乱公共秩序罪怎么判刑处罚?

扰乱公共秩序罪怎么判刑处罚?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扰乱公共秩序罪怎么判刑处罚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293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二、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构成有哪些?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秩序。

这里所说的社会秩序不是广义的一般的社会秩序,而是指特定范围内的社会秩序,具体是指国家机关与人民团体的工作秩序,企业单位的生产与营业秩序,事业单位的教学与科研秩序。

侵犯的对象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

(二)、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聚众的方式扰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正常活动,致使其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

(三)、聚众是指纠集多人实施犯罪行为,一般应当是纠集3人以上,有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首要分子,有积极实施犯罪活动,行动特别卖力,情节比较严重的积极参加者,在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过程中,有时还会有受蒙蔽的群众,被威胁的一般违法者、围观者、起哄者,纠集3人以上是指包括聚首和积极参加者在内3人以上。

如果是一人或二人闹事引得众人围观起哄的,不构成本罪。

聚首聚集众人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是煽动、收买、挑拨、教唆等等,聚首可以是躲在幕后唆使、策划而不亲自实施具体扰乱行为人的。

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处罚(新)

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处罚(新)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第二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斗殴的;(二)追逐、拦截他人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四)其他寻衅滋事行为。

第三十条违反国家规定,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携带、使用、提供、处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第五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二)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三)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的;(四)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带、警戒区的。

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

刑法规定第二百七十七条【妨害公务罪】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当事人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案例分析

当事人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案例分析

当事人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案例分析案例名称:当事人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案例分析事件背景:时间:2009年6月地点:某城市公园某城市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平日里人们在这里散步、聚会、运动等。

然而,2009年6月发生了一起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案件。

案件经过:据警方调查,2009年6月5日下午2点左右,在某城市公园的草坪上,约有30人聚集在一起,高声喧哗、争吵不休。

他们中的一些人拿着大喇叭,声称正要进行一场抗议活动。

这群人手持宣传标语,其中部分标语内容涉及政治问题,呼吁改革、反对某政治体制。

这一活动迅速吸引了围观群众。

不久,人群中开始出现一些人与警方发生冲突。

据目击者称,这些人开始朝公园内的市政府大楼扔石块和汽油瓶,疯狂破坏公物。

同时,他们还与警方爆发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导致多人受伤。

警方在得知事件后迅速出动,并展开了维护秩序的行动。

他们使用了催泪弹和水炮车等非致命武器制止了人群的逆流,直至将所有涉嫌违法犯罪的人抓获。

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290条的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指的是以暴力、威胁方法煽动纠集人员,拒绝执行命令,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该罪行的主要特点是以非法手段阻碍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律师的点评:这起案件涉及了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是一起具有很高社会关注度的案件。

从事件的背景可以看出,当事人们以集会抗议的名义,借机聚集在公园,声称反对某个政治体制,但他们的活动逐渐演变为扰乱公共秩序、暴力冲突和破坏公物的严重违法行为。

从法律角度来看,当事人的行为明显触犯了刑法相关规定,在聚众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高声喧哗,影响了公共秩序,还对公物进行了破坏,导致多名警务人员和示威者受伤。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也侵犯了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对于这起案件,律师认为,法律应当严厉对待这类有组织、有预谋的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各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安保工作,及时发现且有效处理类似违法行为,维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聚众闹事的法律后果(3篇)

聚众闹事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聚众闹事是指多人为了共同的目的,在公共场所或者他人住宅等场所,采取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在我国,聚众闹事行为被视为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还可能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聚众闹事的法律后果,以警示人们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聚众闹事的法律定义及构成要件1. 法律定义聚众闹事是指多人为了共同的目的,在公共场所或者他人住宅等场所,采取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 构成要件(1)行为人必须是两人以上,包括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2)行为人具有共同的目的,即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共同行动;(3)行为人在公共场所或者他人住宅等场所实施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4)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具有严重性,即对公共秩序、社会稳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聚众闹事的法律后果1. 治安管理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这是对聚众闹事行为的基本法律后果。

2. 刑事责任如果聚众闹事的行为构成犯罪,如故意伤害、故意毁坏财物、聚众斗殴等,行为人将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毁坏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斗殴,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 民事责任聚众闹事行为可能给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害,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因聚众闹事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 行政责任聚众闹事行为可能涉及行政违法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务等,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其中的第八十二条规定了一些关于扰乱治安、非法聚集、携带危险物品等行为的处罚规定。

下面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的2000字文章。

第八十二条:明知他人从事破坏社会秩序活动,未劝阻的,给予警告处分或者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五日以下拘留。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了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该规定旨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对于拒不改正的人,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以达到惩罚与警示的目的。

第八十二条强调了对于明知他人从事破坏社会秩序活动的行为,未加以劝阻的情况的处理办法。

这表明,在我国的法治体系中,不仅对于实施破坏社会秩序活动的人实施处罚,对于明知情况的其他人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

这一规定体现了全社会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共同责任和使命感,也提醒人们应当对于他人的违法行为持警惕和谴责态度,不得纵容渎职。

第八十二条规定了对于拒不改正的人的处罚措施。

作为一部法律法规,处罚法的实施应当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面对拒不改正的人,依法实施拘留等处罚措施,是一种合法的必要手段。

这不仅对于当事人本身起到了警示和惩戒的作用,也对于其他人起到了明确法律底线和约束的作用。

合法的处罚措施是法治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的必要保障。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人权的保障。

根据法律规定,对于明知他人从事破坏社会秩序活动,未予劝阻的个人给予警告处分或责令改正,这既体现了对于法律公正性的要求,也对于当事人的权益和尊严进行了保障。

只有在当事人拒不改正的情况下,依法给予拘留等处罚措施,才能够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体现了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它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对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标准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标准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标准扰乱公共秩序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通过制造噪音、聚众滋事、打架斗殴、故意损坏公共设施等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扰乱公共秩序罪是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应当依法予以严惩。

首先,扰乱公共秩序罪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或者组织。

个人行为主体指的是个人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制造噪音、聚众滋事、打架斗殴等行为;组织行为主体指的是以组织的名义或者组织的方式进行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如组织聚众滋事、煽动他人参与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

其次,扰乱公共秩序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制造噪音、聚众滋事、打架斗殴、故意损坏公共设施等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了公共秩序的正常进行,影响了公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再次,扰乱公共秩序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行为和主观恶意。

故意行为是指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扰乱公共秩序,但仍然进行了这些行为;主观恶意是指犯罪行为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毫无顾忌,完全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以达到个人目的为目的进行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最后,扰乱公共秩序罪的危害性非常严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扰乱公共秩序会导致公共场所的秩序混乱,给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也会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压力。

因此,对于扰乱公共秩序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依法予以严惩,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

综上所述,扰乱公共秩序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对于这类犯罪行为,我们必须依法严惩,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刑法扰乱社会秩序罪怎么处罚
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国家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按照《刑法》中的量刑标准可以知道,犯聚众扰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一、新刑法扰乱社会秩序罪怎么处罚
犯本罪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一)本罪与一般扰乱社会秩序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界限
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是相同的,都是扰乱了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情节是否严重,是否使国家和社会
遭受严重损失。

如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是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由于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处理不当或者工作上的缺点失误,以致引起群众闹事、闹学潮或罢工等,要进行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加以区别,对于借学潮、罢工之机,故意歪曲党的方针政策,煽动群众,提出无理要求,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符合本条规定的,则构成本罪。

(二)本罪同妨害公务罪的界限
(1)前者侵害的对象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后者侵害的对象是特定的国家工作人员。

(2)前者是聚众进行;后者可以是单个人进行。

(3)前者不限于采用暴力、威胁的方法;后者采用暴力、威胁的方法。

(三)本罪与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的界限
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的行为原本属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的
一种,本法鉴于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将其单独规定为一罪。

两罪的犯罪客体不同。

本罪客体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正常活动秩序。

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两罪的犯罪对象不同,聚众冲击国家机关
的犯罪对象仅限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以外的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四)本罪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界限
本罪与上述两罪的主体、客观方面均十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上述两罪发生在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破坏的是公共场所的秩序;本罪发生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在地,破坏的是这些单位的工作、生产、教学、科研秩序。

上述两罪行为人必须同时具有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情节,本罪毋须具有,实践中往往由于有些企事业单化社会团体所在地本身处于或靠近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公园等公共场所,所以行为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时会造成公共场所秩序遭到破坏、交通秩序遭到破坏的后果;也可能在行为人聚众实施上述两罪时导致这些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无法工作,造成严重损失。

实践中可以从犯罪目的着手加以区别。

一般来说,本罪行为人目的是直接针对特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而上述两罪行为人并不以扰乱特定单位工作秩序为目的,对于前一种情形应以本罪论处,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混乱的后果应作为衡量情节是否严重的因索之一。

对于后一种情形,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构成间接故意、客观上造成严重损失的,应按吸收犯处理,以本罪论处;如果行为人对致使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无法工作,造成严重损失,主观上属于过失的,不构成本罪,但应将这一危害后果作为量刑时的考虑因索。

刑事犯罪的后果往往都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那种被人民法院依法认定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自然需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当然这样的后果往往会给行为人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会对其日后的生活工作造成影响,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实小编建议最好委托律师来进行辩护,看是否能争取从宽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