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朝以来的帝王服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袍在龙纹之间还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
章纹等吉祥图案。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 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 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 用的装饰图案。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 这里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 海浪,挺立的岩石,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 寓意福山寿海。
为了使古代与现代相结合, 创造出让人惊叹的服饰来满足大 家日益增长的艺术文化需求,我 们来研究唐朝以来具有代表性的 帝王服饰。
隋唐时期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 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 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 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 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 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 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 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 为当时的常服。 本图为元太

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内黑 的图像(貂皮暖帽)。
明代

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 袍,从服装的样式来看, 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 服。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 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 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 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 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 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 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 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 的感觉
在清代皇帝的几大类服装中,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圣
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根据不同的季节,又有四季适用的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 颜色也并不是只有人们普遍认为的明黄色一种,而是有明黄、红、 蓝和月白(浅蓝)四种颜色。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 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 等场合。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 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此外,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袍相配而成,通 身绣三十四条金龙,两袖各绣金龙一,披领绣金龙二。另配箭袖和 披领,二者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此外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 不同的服装,要与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相应,且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 系吉服带等。 龙袍上除了龙唱“主角”之外,还充满着形形色色的“配角”,甚 至连平时人们不大喜欢的蝙蝠也在其中。
尽管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想被汉化,但为了加强
其专制统治,由汉民族创造的服饰等级制度还是被满清统治者所接 受,体现在龙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却是十二章纹样。即使它们的面 积相对很小,再加上清代帝王礼服色彩鲜艳,图案丰富,使人们忽 略了这拥有悠久历史、蕴含丰富的纹饰。其实十二章纹包含了至善 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 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临之内”。除了以龙袍为代表的 吉服之外,清代皇帝的礼服、常服、行服中都不乏汉民族文化的印 记,我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征其实在满清统治者的服饰中得到了一 脉相传。
龙袍上的十二章纹
龙袍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 、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发展历经数千年,每一章纹饰都有 取义,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 方。山,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 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 民的教诲。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宗 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譐纹,象征帝 王忠、孝的美德。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 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 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 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 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制作一件朝袍 耗时两年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内务府广储司拟定式样颜色及应用数目奏准,对缎匹长 阔尺寸、质地、花样、色泽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档案中的“敕谕”多次记载要 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如质量 不合格,需补赔罚俸或受鞭责。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 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 批准件送发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 织锦缎,苏州织造的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 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 据悉,三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交裁作、绣作、衣作,刺绣由如意馆画工设 计彩色小样,经审后,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发交内务府和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 绣作进行生产。完成后陆路进京,如后宫所用则经水运进京。期间用绣工近500 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过粉10余人,合计近千人。如由一人刺绣则要用2年零 5个月才能完工,在此期间内,穿衣人的体态甚至已发生了变化,聪明的工匠于 是在织造阶段就在面料边缘留下了足够的改动空间。 据记载,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清宫内 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 的服和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候皇帝更换衣服的太监们
穿错衣可招致“杀身之祸”
早在崇德时期清皇室就定下了“上下冠服诸制”和不得“变本 忘先”的训诫。到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也提出“祖宗成宪 具在,所宜永守勿愆也”,最终决定本着“不轻变祖训”的原则, 在保持满族服饰特点的同时,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 ,再对服饰制度作一些增加补充,形成最终的典章制度确定下来, 并极为严格。清顺治九年(1652)四月上谕:“凡违禁衣服,如:三 爪、五爪满水缎圆补子,黄色、秋香色、黑狐皮,俱不许存留在家 。馀越品衣服,如御赐许穿用,若非御赐,听其变卖不许穿用……” 另据康熙九年(1670)议政王等议定服制:“民公以下,有顶带官员 以上,禁止穿五爪、三爪蟒缎满翠缎圆补服,黑狐皮、黄色、秋香 色衣……”
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图。常服又称翼善冠,


明代皇帝常服 戴乌纱折上巾、 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 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 像》)。 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 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 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 上,竖于纱帽之后。盘领、 窄袖、绣龙袍,是皇帝的常 服。常服又称翼善冠,此服 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 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 翟纹及十二章纹
马蹄袖、披肩领象征骑射征战
满族在入关后学习汉文化,对于礼仪、服制更加重视。然而,随着生活环境 发生了变化,长袍箭袖已失去实际的作用,于是服装改制问题又被重新提出。房 宏俊告诉记者,清代满族早在关外建立后金政权时就已开始厘定冠服制度,努尔 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五朝修订,至乾隆朝更趋于完善。总体来说, 清代在礼法制度上多承袭明代,并参照中原古礼制的传统,其冠服体系周详严整 ,尤其在纹饰品章上延续了中华传统的衣冠文化。但满族统治者又以史为鉴,屡 屡强调无改衣冠以保骑射民族之淳朴生气的重要性,训示为国之根本。所以清代 的冠服始终在形式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某些重要特色。 清代的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意义 和内涵。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成为 “缘”的半月 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 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 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即满语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称 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 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 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此马蹄袖以遮手可御寒,挽起放下可行礼,既具有实用 功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被人们誉为“反映清代历史的象形文字”。清代 帝王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装的方寸 之间,满、汉两种文化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和平共处。
清代皇帝服饰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行服等。皇帝朝 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 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 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 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 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现当代,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更 加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有的更加 张扬,有的更加朴素,也有的更加 趋于古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服 饰也深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特色
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图片……
可见古代服装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是很大的。相信对古代帝王服饰的 研究一定会使我们有很大收获,使 我们对古代劳动人们的崇敬更近一 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