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1.1解表药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解表药PPT(大学时张廷模教授课件)学习课件.ppt
三、清热解毒--热毒疮痈
四、平抑肝阳--肝阳上亢, 头晕目眩
最新.课件
112
“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 《本经》
最新.课件
113
蔓荆子
最新.课件
114
最新.课件
115
疏散风热、清利头-风热表证头痛,偏头痛 目赤肿痛多泪
最新.课件
116
柴胡
最新.课件
117
最新.课件
118
一、疏散退热--外感发热,少阳证
最新.课件
44
防风
最新.课件
45
最新.课件
46
一、祛风解表--外感表证
“防者,御也,其功疗风 最要,故名。”
最新.课件
47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防风为风病之主要……驱除外 风,兼能通痹起废,其效最弘。”
《本草正义》
最新.课件
48
辛而不燥,乃风药中润剂 三、止痉--破伤风
最新.课件
49
羌活
最新.课件
50
最新.课件
51
一、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最新.课件
52
特点: 1、主要用于身半以上风湿痹痛 2、药性辛燥,为风药中燥剂
最新.课件
53
藁本
最新.课件
54
最新.课件
55
一、祛风散寒--风寒表证, 颠顶头痛
颠顶痛,非此不能治。 (张元素)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28
三、行气安胎--妊娠恶阻, 胎动不安
四、解鱼蟹毒--食鱼蟹中毒
最新.课件
29
生姜
最新.课件
30
一、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二、温肺止咳--风寒咳嗽
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PPT课件
.
药材
30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 效]: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临床应用]:
1 . 用于外感风寒表夹湿证。解表湿要 要,如:九味阳经和督 脉经的阳气,常用于肩周炎,颈椎病。
如蠲痹汤加减治疗肩周炎
羌活、桂枝、当归、没药、桑枝、防风、 姜黄、天麻、蜈蚣。
.
12
麻黄与桂枝
药物 相同 发汗力 功效 点
主治
麻黄 辛 大 温 解
兼能宣 肺平喘, 利水退 肿
表寒 实证
桂枝 表 小
兼能温 表寒 经通阳 虚证
.
用法
自汗 盗汗
虚喘禁 用
温热
血热
月经禁
用
13
紫苏
来源:为唇形科 一年生草本紫苏 的干燥茎、叶, 其叶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苏梗。 全国各地均产, 夏季枝叶茂盛时 采收茎叶,阴干, 切段,生用。
3 . 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如:瓜蒌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
4、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五苓散 5、用于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 6、振奋脾阳用:苓桂术甘汤
.
10
[用法用量]:煎服,3~ 10g。
[使用注意]: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 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
11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 既能温通扶阳、助卫实表而发汗解肌,治外 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宜; 又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通阳化气,治寒 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或水 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及心阳不振、血脉不利 之胸痹、心痛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
药 材
14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 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
药材
30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 效]: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临床应用]:
1 . 用于外感风寒表夹湿证。解表湿要 要,如:九味阳经和督 脉经的阳气,常用于肩周炎,颈椎病。
如蠲痹汤加减治疗肩周炎
羌活、桂枝、当归、没药、桑枝、防风、 姜黄、天麻、蜈蚣。
.
12
麻黄与桂枝
药物 相同 发汗力 功效 点
主治
麻黄 辛 大 温 解
兼能宣 肺平喘, 利水退 肿
表寒 实证
桂枝 表 小
兼能温 表寒 经通阳 虚证
.
用法
自汗 盗汗
虚喘禁 用
温热
血热
月经禁
用
13
紫苏
来源:为唇形科 一年生草本紫苏 的干燥茎、叶, 其叶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苏梗。 全国各地均产, 夏季枝叶茂盛时 采收茎叶,阴干, 切段,生用。
3 . 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如:瓜蒌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
4、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五苓散 5、用于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 6、振奋脾阳用:苓桂术甘汤
.
10
[用法用量]:煎服,3~ 10g。
[使用注意]: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 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
11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 既能温通扶阳、助卫实表而发汗解肌,治外 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宜; 又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通阳化气,治寒 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或水 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及心阳不振、血脉不利 之胸痹、心痛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
药 材
14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 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
1、解表药PPT课件
-】
第一章 解 表 药
定 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药 性:性温或凉,味辛,质轻。归肺、膀胱经。
功 效:发汗解表
应 用:1、外感表证
2、外邪犯肺、肺气不宣的咳喘
3、水肿兼表证
“其在皮者,
4、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汗而发之”
5、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6、风湿痹证,肢节疼痛者
分 类:
发散风寒药:辛温,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2、透 疹:麻疹不透——蝉蜕、薄荷、紫草 风疹瘙痒——苦参、防风、白蒺藜
3、消 疮:疮疡初起兼表证 偏风寒者——川芎、羌活、独活 偏风热者——银花、连翘、柴胡
12
-】
4、止 血:吐衄下血 吐血、衄血——白茅根、生地黄、侧柏叶 便血、痔血——地榆、槐花、黄芩炭 崩漏下血——棕榈炭、莲房炭
【用法用量】煎服,4.5~9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 宜生用,止血宜炒炭。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药 理: 发汗、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利尿及祛痰、 镇咳、平喘等作用。
2
-】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药 性: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力强。 功 效:发散风寒,兼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
利水消肿、消疮 应 用: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
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又可治风疹瘙痒、风湿痹痛、咳喘及水肿、疮疡
表虚有汗——白芍——桂枝汤
阳虚受寒——麻黄、附子
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痹心痛——枳实、薤白——枳实薤白桂枝汤
脘腹冷痛——白芍、饴糖——小建中汤
经闭腹痛,产后腹痛——当归、吴茱萸——温经汤
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附子——桂枝附子汤
5
-】
3、助阳化气:痰饮、水肿 痰饮眩晕——茯苓、白术——苓桂术甘汤 水肿、小便不利——猪苓、泽泻——五苓散
第一章 解 表 药
定 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药 性:性温或凉,味辛,质轻。归肺、膀胱经。
功 效:发汗解表
应 用:1、外感表证
2、外邪犯肺、肺气不宣的咳喘
3、水肿兼表证
“其在皮者,
4、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汗而发之”
5、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6、风湿痹证,肢节疼痛者
分 类:
发散风寒药:辛温,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2、透 疹:麻疹不透——蝉蜕、薄荷、紫草 风疹瘙痒——苦参、防风、白蒺藜
3、消 疮:疮疡初起兼表证 偏风寒者——川芎、羌活、独活 偏风热者——银花、连翘、柴胡
12
-】
4、止 血:吐衄下血 吐血、衄血——白茅根、生地黄、侧柏叶 便血、痔血——地榆、槐花、黄芩炭 崩漏下血——棕榈炭、莲房炭
【用法用量】煎服,4.5~9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 宜生用,止血宜炒炭。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药 理: 发汗、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利尿及祛痰、 镇咳、平喘等作用。
2
-】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药 性: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力强。 功 效:发散风寒,兼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
利水消肿、消疮 应 用: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
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又可治风疹瘙痒、风湿痹痛、咳喘及水肿、疮疡
表虚有汗——白芍——桂枝汤
阳虚受寒——麻黄、附子
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痹心痛——枳实、薤白——枳实薤白桂枝汤
脘腹冷痛——白芍、饴糖——小建中汤
经闭腹痛,产后腹痛——当归、吴茱萸——温经汤
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附子——桂枝附子汤
5
-】
3、助阳化气:痰饮、水肿 痰饮眩晕——茯苓、白术——苓桂术甘汤 水肿、小便不利——猪苓、泽泻——五苓散
中药学一解表药精品PPT课件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 无汗证,常相须为用。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 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 风寒表虚有汗证。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 为桂枝所不俱;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平冲降逆,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 和奔豚病等,为麻黄所不备。
白芷
散风除湿——特点:味辛 而外散风寒,气芳香而内 化水湿。应用:①风寒感 冒,②湿浊中阻证,③湿 盛带下证,④胃肠型感冒, ⑤风湿痹痛等。
通窍止痛——应用:①风 寒客于阳明经之前额头痛, ②鼻渊头痛,③牙痛等。
消肿止痛——疮疡肿痛。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21
细辛
菊花
疏散风热 —— 特点: 散风热之力和缓。
平肝明目 —— 特点: 既平肝又清肝。
清热解毒——疮疡肿 毒。
注意:黄菊花,白菊 花,野菊花。
桑叶与菊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 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 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 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不同 点: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止汗, 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血热证、自汗 盗汗等;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 毒,是二者之异。
宣散透疹——用于麻疹外 出不畅。
祛风止痒——应用:①风 疹,②皮肤瘙痒等。
疗疮——疮疡初起。 炒炭止血——便血、崩漏、
产后血晕。
防风
解表祛风——特点:味甘 质润,为风药中润剂。应 用:风寒表证。
胜湿止痛——特点:配伍 引经药,无所不达,治一 身之痛。应用:一身之风 寒湿痹痛。
中药学--解表药 ppt课件
(2)水肿,小便不利。 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素称“夏月麻
黄”A型
藁本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藁本,辽藁本 药 材 根茎
27
藁本
【功效】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颠顶头痛。 (高本)
(2)风寒湿痹。
苍耳子
类别 原植物 药材
植物 菊科植物苍耳 果实
19
羌活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主 入太阳经,善治太阳经头痛(头痛连及项 背)。 (2)风寒湿痹。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
细辛
21
细辛
【功效】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 较甚者),阳虚外感(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 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
荆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唇形科植物荆芥
药 材 地上部分
芥
15
荆芥
【功效】 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微温不烈,
药力平和,风寒风热皆可。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4)非常重要:(荆芥炭)衄血,吐
血,便血,崩漏等证。发表透疹宜生用, 止血宜炒炭用。
(2)鼻渊头痛。 (3)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 (4)寒饮咳喘。 1.温肺化饮:细辛、干姜 2.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3.少阴头痛 4.1-3g,细辛不过钱,过钱把命连
白芷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 药 材根
23
白芷
【功效】 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X型 【主治病证】
黄”A型
藁本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藁本,辽藁本 药 材 根茎
27
藁本
【功效】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颠顶头痛。 (高本)
(2)风寒湿痹。
苍耳子
类别 原植物 药材
植物 菊科植物苍耳 果实
19
羌活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主 入太阳经,善治太阳经头痛(头痛连及项 背)。 (2)风寒湿痹。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
细辛
21
细辛
【功效】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 较甚者),阳虚外感(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 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
荆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唇形科植物荆芥
药 材 地上部分
芥
15
荆芥
【功效】 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微温不烈,
药力平和,风寒风热皆可。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4)非常重要:(荆芥炭)衄血,吐
血,便血,崩漏等证。发表透疹宜生用, 止血宜炒炭用。
(2)鼻渊头痛。 (3)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 (4)寒饮咳喘。 1.温肺化饮:细辛、干姜 2.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3.少阴头痛 4.1-3g,细辛不过钱,过钱把命连
白芷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 药 材根
23
白芷
【功效】 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X型 【主治病证】
中药基本知识之解表药PPT课件
-
11
麻黄 桂枝2
桂枝又归心经。本品辛甘温煦,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 力较麻黄为缓,故外感风寒,无论是无汗的表实证(常配伍麻黄) 、 还是有汗的表虚证(常配伍白芍),桂枝均可使用。
同时,桂枝又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也常用于: 1.胸阳不振, 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配伍枳实、薤白;若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 脉而 见心动悸、脉结代,常配伍炙甘草、人参、麦冬等; 2.中焦 虚寒,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常配伍白芍、饴糖等;3.经寒血滞, 经闭痛经,常当归、吴茱萸等,以及癥瘕积聚;4.风寒湿痹,肩臂 疼痛;5.脾阳不运,水湿内停而致痰饮病眩晕、心悸(常配伍茯苓、 白术、甘草),以及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蓄水证)(常 配伍茯苓、猪苓、泽泻等)。
-
23
羌活
【来原】伞形科、羌活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粗壮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入膀胱、肾经。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风 水浮肿;疮疡肿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 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 1. 该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亏血虚者慎用。阴虚头痛者慎用。 2. 血虚痹痛忌服。
同时,紫苏又兼能理气安胎,又可用于:1.脾胃气滞,胸闷呕吐;2.胎气 上逆,胸闷呕吐,以及气滞胎动不安;3.七情郁结,痰凝气滞的梅核气证。 本品入汤剂不宜久煎。
此外,紫苏有苏叶、苏梗之分,苏叶偏于发表散寒,苏梗偏于宽胸利膈,顺
气安胎。生姜则善于温中止呕,素有" 呕家圣药" 之称,并能温肺止咳,解半
《中药学-解表药》PPT课件
• 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 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 毒。
精选ppt
21
蔓荆子
•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 头目。
•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 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 眩。
精选ppt
22
薄荷
• 【性味】辛,凉。入肺、肝经。
•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辟 秽,解毒。
•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 湿,止痛。
•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 肩背酸痛。
精选ppt
9
白芷
• 【性味】辛,温。归胃、大肠、 肺经。
•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 止痛,消肿排脓。
• 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 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 肿痛。
精选ppt
10
细辛
• 性味:气芳香,味辛,微苦。 归肺、肾、心、肝、胆、脾经。
精选ppt
17
蝉蜕
•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 肝经。
• 【功能主治】 散风除热,利咽, 透疹,退翳,解痉。
• 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 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精选ppt
18
桑叶
•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 归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 消疮,止血。
• 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 血、崩漏、鼻衄
精选ppt
7
防风
•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 温。 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 【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 风湿痹痛,破伤风。
精选ppt
21
蔓荆子
•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 头目。
•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 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 眩。
精选ppt
22
薄荷
• 【性味】辛,凉。入肺、肝经。
•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辟 秽,解毒。
•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 湿,止痛。
•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 肩背酸痛。
精选ppt
9
白芷
• 【性味】辛,温。归胃、大肠、 肺经。
•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 止痛,消肿排脓。
• 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 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 肿痛。
精选ppt
10
细辛
• 性味:气芳香,味辛,微苦。 归肺、肾、心、肝、胆、脾经。
精选ppt
17
蝉蜕
•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 肝经。
• 【功能主治】 散风除热,利咽, 透疹,退翳,解痉。
• 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 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精选ppt
18
桑叶
•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 归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 消疮,止血。
• 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 血、崩漏、鼻衄
精选ppt
7
防风
•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 温。 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 【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 风湿痹痛,破伤风。
01解表药(中药学)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 度的发汗、解热、镇痛、抑菌、抗病毒及祛 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部分药物还 有降压、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等作用。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 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 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 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 白,脉浮紧等。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 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 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 喘以及水肿邪 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 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 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 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 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 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 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风水浮肿
本品主入肺与膀胱经,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 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 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 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 表、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应 用】
1.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 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 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 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 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 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 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 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 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 白,脉浮紧等。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 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 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 喘以及水肿邪 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 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 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 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 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 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 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风水浮肿
本品主入肺与膀胱经,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 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 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 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 表、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应 用】
1.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 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 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 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 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 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解表药PPT课件
木贼麻黄
草麻黄
中麻黄
木贼麻黄
麻黄
【科属】
为麻黄科小灌木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 生用或蜜炙或捣绒用。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药性特点】
麻黄辛温升散,作用于肺和膀胱经,长于开泄腠理、透发 毛窍,以外散侵袭肌表的风寒邪气,故较常用于风寒表证。在 发散风寒药中,其发汗作用最为明显,为辛温解表的峻品。
【应用】
⒈ 发汗解表: 用于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而无汗,脉浮紧。常与桂枝 相须配用,如麻黄汤。
⒉ 宣肺平喘: 用于肺气郁闭的喘咳实证。
①风寒外束,肺失宣降之喘咳。可与杏仁、甘草同 用。
②肺热壅盛而肺气上逆之喘咳,其与清肺之石膏配伍。 ③喘咳而痰多者,常须配伍化痰之药如:半夏、款冬花、
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肺气郁窒,治节 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宣痹着。”
麻黄,别名龙沙、卑相、卑盐
1、麻黄的发汗作用很强,有“发汗第一药”之 称。
2、通透毛孔的作用。
3、辛散宣肺
苦泄
止咳逆上气
直接作用
4、从汗走
从小便走
利水消肿
从大便走 肺与大肠相表里
副作用: 1、升高血压 2、兴奋中枢,引起失眠
六、使用注意
1、发汗的方法和程度:服用量不可过大,否则汗出淋漓,既会伤 阴,又会损阳,可微令汗出,得汗即止,可使邪气外出,而 正气不伤。
2、禁忌病证:因津血同源,凡平素津血亏耗之人,如多汗、久患 疮疡、淋证、失血及孕妇、产后、年老体虚等,虽有表证,亦应慎 用。
3、因时、因地制宜:凡寒冬之时或阴冷之地,发散风寒药的用 量宜稍重;而温暖之时或炎热之地,发散风寒药的用量宜稍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
麻 黄 《本经》
[来源]为麻黄科 (Ephedraceae)植物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 Mey.、草 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unge 的干燥
草质茎。
-
13
麻黄
-14Leabharlann -18麻 黄【临床应用】
3.风水水肿 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 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 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 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 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 越婢加术汤。
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减弱,且 有润肺之功)
-
20
麻 黄【按语】
1. 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 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 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
3.且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 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
8
概述
【现代药理】
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解热、镇 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镇咳、平喘、利 尿等作用。
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 用。
-
9
教学要求
掌握解表药的概念、功能、适应范围、使用注意、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 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 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 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 (《伤寒论》)。
-
17
麻 黄【临床应用】
2.咳嗽气喘 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 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以复 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 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 为辅助。
-
6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 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
寒或风热的药物。 2. 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
季多兼燥邪,故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 地配伍祛暑、化湿、润燥药。 3.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 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 伍,以扶正祛邪。 4.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 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病位游走不定, 发病急、变化多、变化快
游走性关节疼 痛、风疹
易兼它邪致病(百病之长或 百病之始)
-
3
概述
含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 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性能特点:多味辛,辛散轻扬; 多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
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 到治愈表证,即《黄帝内经》所谓:“其在 皮者,汗而发之”。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细辛、 白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等 14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 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熟悉生姜、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蝉蜕、升 麻、蔓荆子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等;
了解苏梗、生姜汁、生姜皮、浮萍、淡豆豉、木贼 等药的功效、主治。
第一章 解表药
-
1
外感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一般来说,六 淫多为四时主气的淫胜,故容易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夹致病:所谓单独 致病,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所谓 兼夹致病是指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如风寒感冒, 湿热泄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等。
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 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
4
概述
适应证:主要用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 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 证者。
-
5
概述
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
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 清涕,脉浮紧等。 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 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
六淫致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 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 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由外入,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 变过程。
-
2
风邪的致病特点
性质
阳邪
轻扬 开泄
致病特点
伤阳位
头面 肌表
病症特点
头痛、鼻塞 汗出、恶风
主动
善行 数变
气候变化先导
-
7
概述
【使用注意】
1.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 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 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2. 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 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 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麻黄
【药性】 辛、微苦, 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
15
麻 黄【适应证】
1.风寒感冒。 2.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
16
麻 黄【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 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 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
10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
11
发散风寒药
性能特点: 多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肌表风 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适应范围: 1.外感风寒表证。 2.部分药还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 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因为部分 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 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 阴疽,痰核。
-
19
麻黄
【用法用量】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 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 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处方用名】
生麻黄、净麻黄(生用,辛散作用较强)
水炙麻黄(炒时加清水,辛散作用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