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299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2999
3、注重协作学习。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 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 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 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 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建构主义强调要设 计好教学环境设计,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二)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设计
• 该理论认为,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 级学习。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 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此类学 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高 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 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 用很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的学 习。学习应是抽象与具体、结构与非结构、 情境与非情境的结合。
(2)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一点可谓是 所有认知学习论者的共识。
• 维特罗克(M.C.Wittrock)提出的生成学 习模式的本质乃是认为大脑不是被动地学 习和记录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它对信息 的解释,并从中作出推论。
生成学习模型
学习过程经历如下流程:
• 1.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或反应倾向被激活进入工作记 忆;
(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的中心因素是长时记忆储 存系统,它对学习发挥着基础作用。
2、学习中的建构是双向的
• 生成是学习中的基本认知过程,生成包括同化与 顺应两个方面,即学习中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 息意义的建构,同时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 重组。
3、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结果的观点
• 首先,从性质上看,传统的认知主义与联结派学 习理论在知识的问题上都持客观主义的立场,认 为知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 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 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 输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和知识构建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美国教育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等人提出的。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和交流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理1. 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的。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等方式,将外界的信息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3.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方式:1. 问题导向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和理解。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五章一举例说明概念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体验来学习。

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2.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如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而认真听讲。

3.自我调节学习:学习者主动激励自己并且积极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

二思考题1.如何用交互决定论解释来自同家庭的学生也许有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班杜拉指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

1、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环境。

2、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

3、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

在行为内部,人的因素和环境影响是以彼此相连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

这个过程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不是两者的连接或两者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

2.教师自我效能对其教学有何影响?影响教师教学努力程度;经验的总结和学习;影响教学的情绪。

3.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怎样做到自我调节学习?学习者主动激励自己并且积极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

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借助自我记录进行自我观察,把自己学习与目标进行比较,自我判断。

最后自我反应,调整行为和环境,控制自己的认知、行动和行为。

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举例说明概念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了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问题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

如语文课学了与春天有关的文章,可让各学习小组围绕春天去画春天、唱春天、颂春天、找与春天相关的各种数据、观察与春天相关的各种事物等,最后写成活动总结。

2.认知师徒法:让学生与老练的学习者合作,通过真实的使用概念来学习,将学生置身于专家实践的真实环境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负责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一、概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流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其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主张知识并非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和理解的结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学习的深化和拓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识的主观性、学习的主动性、情境的重要性以及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

它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

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将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而合作与交流则是促进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何平衡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述评和分析,以期对读者深入理解该理论并有效应用于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六个方面。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转移和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且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

皮亚杰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理论

皮亚杰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的収展观
• (1)发展的结构 •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包含有一定的认识发 展结构。它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 1、同化: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迚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 • 2、顺化: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 的过程。(形成新的结构) • 3、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収展从一个平衡 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 启示四:有效的教学要促进学习者的自我监控。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学习丌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 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这种建 构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过程。因此,知识的掌握情冴如何以 及如何更有效地促迚学习等问题,更需要学习者自己去把 握和调控。 • 如: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我为什 么这么想?”“我的解题步骤是否符合逡辑?”“今天学 的知识和以前有哪些联系?”等等。 •
三.儿童心理収展的阶段
•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 性,他按儿童发展的水平,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 启示三:有效的教学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连结主客体的桥梁中介,认识的 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自 己具体地和自収地参不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 在课堂中,对学习者来讲,活动是第一位的。教师应该充 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 (4)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需的。在行为主义者斯金 纳看来,通过强化,可以使学生在没有任何错误的情冴下 学习。但皮亚杰认为,让学习者犯些错误是应该的,为了 使学习者从事自我调节——这是平衡过程的实质性部分, 学习者需要经历某些冲突戒丌平衡。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 自己的知识结构,幵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 知识结构中去。 • (5)否定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皮亚杰认为,通过否定 的行为解决矛盾、消除差异、排除障碍戒填补间隙,这些 都是否定的形式。随着儿童的収展,他们学会使用丌同的 否定类型。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课例3

设计课堂任务以鼓励学生相互作用

当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后,老师让他们口头描述 他们的结论。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鼓 励学生对差异进行详细讨论,并指导他们作出 有效的解释。 英语课老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课堂 上正在学习的文学作品。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对 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单作出回答并与全班同学分 享他们的结论。
BIG6 :一种新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
--------- 模式、案例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五)

主题网站学习
主题学习网站一:地球村
主题学习网站二: 和氏壁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课堂中的应用实例 提供具体经验以使学生建构起他们自己对 概念意义的理解(课例1) 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理解重要的概念 (课例2) 设计课堂任务以鼓励学生相互作用 (课例3)
课例1

提供具体经验以使学生建构起 他们自己对概念意义的理解

美术课教师在透视课画法课上,首先让学生观 看各种滑道、滑坡,并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自 己的作品。当学生交上自己的画后,教师将每 幅画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让学生讨论透视画法 在每幅画中有怎样的体现。 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教师 让学生们写下一段发生在当地的时间或现象的 “历史”。他要求学生寻找各种基本的资源, 与他人面谈,并将有关的结果写进各人的报告 中。
三、学习的建构性实质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 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 验背景。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1)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 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 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要素
•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
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 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 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 义建构。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左右)。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 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 验,缺乏抽象性;
• •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左右)。能够把思维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 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已经进入到了抽象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

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 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 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 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
的逻辑思维阶段。
(二)布鲁纳结构主义(认知-发现)
•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 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 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 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 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 的结构。 •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 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 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 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 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 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 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学生都有原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就是听课有原有的知识,强调老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生长成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2.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的过程。

(3)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58的知识”。

(4)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

3.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

(1)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

(2)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

(3)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概述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事情,但建构主义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R.Nola)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Giambattista Vico)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因其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其后,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斯滕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的探索,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创立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David Paul 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因为个体先前的经验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ocx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ocx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 -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 -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 、“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步发展。

⾏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客观主义──分析⼈类⾏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类⾏为的最重要因素;(3)强化──⼈们⾏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为。

⾏为主义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

⾏为主义者根本⽆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的理解及⼼理过程。

信息加⼯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

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

他们与⾏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教学的⽬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步发展。

在⽪亚杰(J.Piaget)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内化为认知结构。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的美国教育⼼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的推动作⽤。

维果斯基在⼼理发展上强调社会⽂化历史的作⽤,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的⾼级⼼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

他认为,⾼级的⼼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常⽣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内在智⼒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的活动。

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并不是⼀种学习理论流派,⽽是⼀种理论思潮,并且⽬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Steffe&Gale,1995;Prawat,1996;陈琦、张建伟,1998)。

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每一个“顽童”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
(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 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 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 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 化。
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 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 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
(三)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
1.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
加题目 列小标题 提问题 说明目的 总结或摘要 画关系图或列表
社会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 的社会文化机制,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 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 持参与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 识。
心理学家(Anderson, Greeno, Reder, & Simon, 2000) 的共识:
个体认知过程和社会互动过程在学习活动中都具有基 础性意义。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通过组建当 前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以及当前内容与原有知识经验 的联系而生成对知识的理解。
建构性学习应该以深层理解为核心目标,而深层理解 的体现之一是能够在复杂的、结构不良的情境中综合 地、灵活地应用知识。
为了建构深层的理解,应该将学习活动设置在有意义 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 通过跟进性探究来进行持续性的知识建构。
走向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概括,从而形成更明确的意 义理解,更有意识地加以应用。 自上而下的知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丰 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以语言符号的 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 建构主义的起源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 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当代心理 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 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被 心理学家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六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对语文教学 的指导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对学校 教学活动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 包括对语文课程的设置,语文教 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
建与使用,教学的评价等。
一)对语文课程设置来说,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指导构建 课程的课程体系,必将给课程设置带来重大影响。
❖ 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教 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使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 1.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 架. ❖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 3.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小组成员:
❖ 庄安娜 ❖ 许媛 ❖ 张佳佳 ❖ 葛玉静 ❖ 王芳 ❖ 王艳琴 ❖ 王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一建构主义的起源 ❖ 二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
要观点 ❖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
学观 ❖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
习观 ❖ 六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语文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的; 建构主义的进行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第二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和认识的观点为基础的理论。

它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对自己经验的解释,是通过学习者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认知重建过程而产生的。

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培训中,成为了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的指导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康斯坦丁・涅斯托罗夫的学习活动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和互动所产生的,而不是外部刺激所导致的。

这个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意义构建,也即学习者在个人和社会语境中,通过反复实践和交流而建议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

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并非简单地传输知识或技能,而是通过知识的活动应用和重构,反复构建出具有合适性和适用性的理念和策略。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假设1. 认知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通过经验取得知识,利用已有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反复修正和迭代自我认识。

这种知识的创造和建构是一种主动的、探究性的过程,可以同时包含感性和理性的元素,常常发生在一个较为开放和活跃的环境中。

2. 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者理解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学习者通过与个人或社区的交往加深对现实的认知,建立自己的主观观点,形成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

3. 社交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交过程,从事学习的人在各种环境和情境中与有关人员互动,寻求信息和资源,获得支持和反馈。

社交建构也反映了个体和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从社区获取信息和知识,理解和应用社区的值观、规范和期望。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方法1. 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建构知识。

学习者通常在实际活动中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来学习,更倾向于自主选择和探究突破问题,提高其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2. 社会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和专业的背景下共同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合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合版)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成果现状
本组成员在中国知网、万方网上输入主题:建构主义在学前教 育/幼儿教育,得出2001-2015年的相关论文、学位论文、期刊 文章共97篇,数据仅供参考。意在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建构主 义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成果的整体上升趋势。
经组内讨论得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领域的 影响分为以下几方面: 1、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 2、建构主义理论对学前教育教师发展、角色的影响 3、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应用情况评价、启示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 动设计研究 幼儿园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 架教学的实践研究 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言语回应 策略-基于支架理论的视角
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2013)
许妲
2、教师发展、角色
作者 题目 来源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 期刊:幼儿教育 视野下的幼儿教师角 (2007) 色定位
同化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即 个体在感受
到新的外在刺激时,把它们纳入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
自身已有结构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已有的内部结构以适应外部特定刺激的过程,
当有机体不能用自己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就要对原有图式加以
调整,或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同化与顺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同化必然有顺应。但并不是所有的 知识中同化和顺应的比例都相当,有时同化占优势,有时顺应占优势, 这两种情况下认知都处于“不平衡”状态;当同化和顺应取得均衡时, 认知达到了“平衡”状态。
‚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康德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是对走向认识论极端的经验论 和唯理论的综合,集中体现主观能动性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题目 列小标题 提问题 说明目的 总结或摘要 画关系图或列表
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的联系

举例 类比于比喻 证明 述义 解释 推论 应用
第三节 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活动参与与文化的内涵
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 活动理论:学习是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实现的 支架教学
认知学徒制与情境学习
认知学徒制 情境性学习 锚式情境性教学
知识建构共同体
传统认知主义学习理 论
学习的结果:
认知结构是按概括水平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建构起 来的网络结构,包括结构性知识 和非结构性知识 信息加工活动是独特的、非一致 的,学生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 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 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关 于知识的意义
基本思路: 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 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 主要模式: ①随机通达教学设计 ②支架式教学设计 ③抛锚式教学设计 ④自上而下教学设计
1.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个体不断 地用新信息去检验已有的旧经验,并且当旧经验不再 适用时,修改旧经验的历程。其核心观点是:学习者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自己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 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也常被称为学生中心教学。 在学生中心的课堂中,教师是“辅导者”而不是“主 宰者”,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意义,而不是一言堂或 控制所有的课堂活动。
生成性学习的理论(维特罗克)
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他用过原有
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学习的发生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经验,要生成对所知觉的事 物的理解,学习者总是需要与他以前的知识经验相结合。 学习者主动选择和注意信息,主动建构意义
努力的思维活动,需要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 和灵活应用,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解决 问题的方法多元、标准多样。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称学习社群,由学习者 及其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共同体与“班级”的差别(成员的多元知识;共享目标;实 现过程的透明化;自我管理) 学观 学生观 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的情境性
情境性认知(situated cognition)
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
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 来。 知识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 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 才能被人所理解
第一节 建构主义概述
建构主义的发展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生观 学习观
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
寓言:青蛙和鱼(鱼心目中的“鸟”) 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中的位置
建构主义:
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
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 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人 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 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 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完成。
低层次排列的高度结构化 的知识。
学习的过程:
强调在学习相同知识的过
程中,学习者所进行的信 息加工活动应该是相同的.
如何促进学习: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社 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的自我探 索,强调同学间协作学习,主张 教学要以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
关于教学的主要论点
“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件数分成几 组。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了…… 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数不能太多。就是说,每次 太多不如少些好。这在短时间内似乎无所谓,但 经常不注意这点,就很容易造成麻烦,而且,一 旦带来麻烦,其代价可能是昂贵的。一开始,整 个程序看上去比较复杂,但要不了多久,它就会 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建构主义教学方式,首先从问题开始,然 后帮助学生发现如何解决问题。
主要评价
贡献
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等观点丰富
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 教学观具有相当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局限
否认学习本质的共同性。 过于强调学习知识的非结构性。
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1)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 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
理解生成过程
过去经验影响的选择 主动选择性知觉与注意 新旧初次结合 试验性意义建构 比较对照检验 建构失败,返回 建构成功,实现意义理解
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学习者先前的知识水平 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
促成意义生成的策略
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实践层面上看,提供支
架可能意味着,在课程的
开始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更
多的结构框架,然后逐渐
地将责任转移给学生,让
学生自己进行活动。
6.自上而下的加工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自上而下的教学,而 非自下而上的教学。 自上而下就意味着学生首先从复杂的问题 入手,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或发 现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个体建构主义
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过程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
社会建构主义
学习和知识构建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 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
化支持参与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知识。 知识不仅是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 会文化互动更加重要。
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2)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 会生成的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 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 评价、监督自己的认知过程,控制自己的认知过
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4.自我调节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 将理想的学习者视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自我调节的学习者(self-regulated learners)是那些拥有有效的学习策略并知 道如何以及何时应用这些策略的学习者。
5.提供支架
支架是基于维果斯基辅助性学习的概念而 产生的一种实践。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师应提供有效的 支架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问题:以有目 的的方式进行记忆和注意的能力,用符号 进行思维的能力等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中 介性行为。
2.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通常采用大量的合作学习,其理 论构想是:如果学生互相讨论问题,那么他们更容 易发现和理解复杂的概念。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强调小组成员
示范正确的思维方式、暴露和挑战彼此的错误概念, 这些都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认知改变理论中的重要 成分。
3.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 要成分,也是历来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问题 在发现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 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自己 去做实验,以便发现一些规律。
第二节 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生成性学习 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 探究性学习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设计型问题与解释性问题 跟进性探究
生成性学习
理解的生成过程 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促成意义生成的策略
洗衣机使用说明书
“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件数分成几 组。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了…… 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数不能太多。就是说,每次 太多不如少些好。这在短时间内似乎无所谓,但 经常不注意这点,就很容易造成麻烦,而且,一 旦带来麻烦,其代价可能是昂贵的。一开始,整 个程序看上去比较复杂,但要不了多久,它就会 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第六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本章大纲
第一节 建构主义概述
建构主义的发展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第二节 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生成性学习 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 探究性学习
第三节 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活动参与与文化的内涵 认知学徒制与情境学习 知识建构共同体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生观 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次作为 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 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生观 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高水平思维:(high-order thinking)是学习者付出较高的认知
传统教学中学生习得的知识存在的重要缺陷 不完整性(incomplete) 惰性(inert) 不灵活性(inflexible)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 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应用时 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学生观 学习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