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案例: 区角游戏中的“偏区”现象
浅谈区角游戏中的“偏区”现象
浅谈区角游戏中的“偏区”现象作者:许海英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11期当前,活动区角的教育功能已被我们幼儿园所重视。
我们为幼儿精心设置了不同活动区角,让幼儿自由游戏,以促进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
我园在活动区角中开设表演区、美术区、图书区、动手区、科学区、建构区和益智区等。
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普遍存在的现象,如:许多男孩对“表演区”有偏见而无兴趣,许多女孩只愿意跳舞而不愿意涉足其它,部分幼儿偏爱科学区、音乐,对美术不感兴趣,部分幼儿只愿意画画、剪纸而不愿意跳舞。
这种“偏区”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削弱了活动区的教育功能。
这种在区角游戏活动中存在着“偏区”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后,我们试着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寻找对策,在尊重、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幼儿在多样化游戏中全面均衡地发展。
原因一:因幼儿自身兴趣不同而导致偏区我们都知道幼儿随着个体发展的不同,他们的兴趣不同,哪怕是对同一种事物,他们所探知的角度也不同,由此也影响着他们对活动区的选择。
有的幼儿爱唱爱跳,喜欢音乐区;有的幼儿文文静静,喜欢图书区;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强,喜欢动手区;有的幼儿活泼开朗,喜欢表演区;还有的幼儿酷爱绘画,喜欢美术区,这些幼儿在他们喜欢的活动区里常常是百玩不厌,越玩越火。
每到区域活动时,到自主选择的时间,有些孩子就会搬上小椅子很快地进入到那个区域,半个学期过去了,他还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而对于其他的游戏他却一点也不关注。
原因二:因对其他区域不了解而导致偏区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当活动开始时,他们围着各个区域转了一圈后,却左顾右盼,不知自己该到哪个区玩,最后只好走到最传统的区,图书区。
这类孩子一般比较胆小,不敢或不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导致对各个区域的玩法不了解,害怕自己不会玩或玩不好。
又或者,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活动区活动,而对别的区却没有兴趣,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强迫幼儿一定要离开哪个区,或者一定要去某个区活动。
幼儿园大班案例案例: 区角游戏中的“偏区”现象_0707文档
2020
幼儿园大班案例案例:区角游戏中的“偏区”现象_0707文档
EDUCATION WORD
幼儿园大班案例案例:区角游戏中的“偏区”现象_0707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背景:
实录:
分析:
调整:
当场:。
幼儿园教育案例:小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偏区现象
案例:小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偏区现象案例实录:(一)随着入区音乐声响起,区域活动开始了,刘傲宸、蔡楚玉又一起携手进入了娃娃家,姜钰涛等几个孩子也纷纷戴上了娃娃家的入取卡,进入了娃娃家里进行游戏。
刘傲宸对小玉说:“我当爸爸,您当妈妈好不好!”小玉高兴地点着头,抱起了一个布娃娃。
很熟练地拿起奶瓶喂布娃娃喝牛奶,刘傲宸也熟练地拿起牙刷跟布娃娃刷牙、洗脸,还陪着布娃娃玩起了小汽车玩具。
俨然一个很称职的小爸爸形象。
李烨鸣却因为娃娃家人数已满,没有入取卡进去娃娃家,一直站在呆呆地站在娃娃家外面,瞧着娃娃家里面的孩子游戏了好一会。
才依依不舍的从娃娃家来到了人比较少的建构区戴上入区卡,玩得闷闷不乐,直到区域活动结束音乐响起。
案例评析:刘傲宸、蔡楚玉与姜钰涛三个孩子近两周以来已经连续在娃娃家中玩了很多次了。
天天抢着到娃娃家里去玩,在与人交往与角色扮演的发展上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娃娃家里游戏的常规规则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可就是她们不知道要换区去玩,这样长期下去,她们将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由于幼儿区域活动的人数限制,也造成了其她幼儿没有机会进去娃娃家玩。
针对这一现象,我使用了两种解决方法:1、我在每次区域活动开始之前,我都会提示幼儿可以选择不同的区域去活动。
在区域活动结束后的评价环节中,也会对经常换区的幼儿提出表扬,起到榜样作用。
2、将区域活动中出现的抢区、偏区的现象,在集体教学中来进行融合性教育。
通过集体教学,如:社会活动,针对幼儿争抢的行为从思想上解决,融入谦让、学会等待、知道轮流玩、学习分享的快乐等方面的内容。
案例实录(二)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这次,李晔鸣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了娃娃家。
终于抢到了入区卡的李晔鸣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高兴地与小伙伴们玩了起来。
姜钰涛这次来晚了一步,没有能够进入区角。
很失落地来到了体育区,体育区的小朋友也满了。
姜钰涛更加失落了转了一大圈,在建构区旁停留了一下后,瞧建构区里只有两个小朋友在玩,她又静静地离开了,来到了图书角,带上了入区卡后,开始安安静静地瞧起书来。
如何解决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偏区现象.doc
幼儿“偏区”怎么办常州市钟楼区五星街道中心幼儿园徐春响【内容摘要】本文为一篇案例分析,是我在班级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了几则幼儿的偏区现象,然后加以分析思考,针对不同的情况予以改进措施,逐步转变了幼儿在区域中的偏区现象。
【关键词】幼儿区域偏区一、案例背景幼儿园活动室的区域是幼儿的一个重要活动环境,是老师为了配合主题而创设的活动场所,区域活动可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能够促进幼儿的多元化发展。
然而,在活动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活动时存在着偏爱某区域活动的现象,只要是区域活动就直接跑到该区域,不厌其烦地玩,而对其他区域则很少光顾或根本不闻不问。
这样的情况虽然可以致使这些幼儿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兴趣,但是不利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不利于促进幼儿相互交往,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对班级幼儿的活动区域中偏区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观察分析和研究,并对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二、案例实录(一)情景一:建构区总是很热闹,我又看到蒋海润和其他几个“老顾客”在那里搭建汽车、坦克和飞机了,我又好气又好笑:“蒋海润,你们怎么又跑到建构区了,不去别的地方玩玩吗?”他笑嘻嘻地说:“我下次到别的区玩!”这样的话他说过好多遍了,看着他手法熟练地插着一艘轮船,还有条不紊地给其他各位分工做什么做什么,我可以怪他不守信用吗?……我过了一会去看他们的时候,嘿!所谓的“特种兵团”还真有点象样呢!(幼儿的性格不同,各项能力的发展水平也不同,象蒋海润这些小男生,他们平时就特别好动,家里的玩具也都是些汽车坦克之类的,个性和兴趣导致他们偏爱到动手的建构区,而且百玩不厌。
)(二)情景二:阅读区相对比较安静,总能看到嵇文飞的身影,她文静内向,总是坐在阅读区的门口,捧着图画书翻看着,有时候就算区里只有她一个人也会呆在那里,我以为她特别喜欢看书,几次观察后,竟然发现她一边看书也会经常看看对面热闹的建构区和表演区,我读出她的眼神里分明写着羡慕与渴望。
对幼儿区域活动偏区现象的反思
对幼儿区域活动偏区现象的反思一、背景“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它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不是直接面对老师,面对同伴,面对教育要求,而是面对一个设定的空间,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我却发现: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时存在着“偏区现象”,每次活动,有些幼儿老是停留在几个区域。
怎样既能尊重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又能保证幼儿在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中全面、均衡地发展?我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试图寻求相宜的对策。
二、案例描述场景一我们区域有一个“自选超市”,里面有许多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玩具,什么奥特曼、赛车、直升飞机等等。
陈伟是最喜欢到这里玩的小朋友,每一次进区域,他总是迫不及待地进入里面,不厌其烦,而对其他区域却不闻不问。
瞧!游戏刚开始,他又一头扎了进去,不一会儿,地上就摆满了小汽车,嘴里还不时发出“嘀嘀”“呜——”的声音,吸引班上其他的小朋友。
活动结束后,小朋友都回到教室休息了,我却发现陈伟不见了,回去一找,发现他还留在区域里玩汽车,看着我一脸的怒容,他怯怯地说:“我还想玩……”场景二黄科文是一个文静的孩子,虽说是小男孩,却很少像其他男孩子那样奔跑追逐、打打杀杀,总喜欢做一些安静的事情,教室里很少能听见他讲话的声音。
进入区域活动也一样,总喜欢挑一本书,找一个角落,坐在垫子上安静地看书。
这一天活动开始,他在活动室里看了一圈后又走向了图书区,旁边的周颖兴致勃勃地拿了一盒拼图,想邀请他一起玩,他只呆了几分钟,又悄悄地走回了图书区……三、分析与反思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存在的“偏区现象”,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偏区现象”是由幼儿自身的兴趣不同引起的。
幼儿的个性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的不同会影响他们对区域的选择。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采用了“将兴趣带入其他区域”的方法来纠正他们的偏区现象,如让陈伟当小小运输员,开着汽车帮小朋友运送东西,这样既使他参加了其他活动,又尊重了他的兴趣。
区角游戏中的“偏班”现象幼儿园教学方式探讨
区角游戏中的“偏班”现象幼儿园教学方式探讨区角游戏中的“偏班”现象幼儿园教学方式探讨在平常的观看中我发觉班上有的幼儿在跨班区角游戏中存在着“偏班”现象,其产生的缘故有很多,在进行了认真的观看分析后,我试着依照幼儿的个别情形寻觅计谋,在尊重、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尽力培育幼儿在多样化游戏中全面均衡地进展。
有些小孩专门热衷于本班的游戏区域,一到游戏时刻,就马上搬着小椅子专门快地进入游戏区域,半个学期快过去了,宏宏还在自己班级玩得不亦乐乎,而对其他班的游戏他却一点也不关注。
宏宏每次一到游戏时刻,他老是往一个地址跑,那里确实是拼图区,一到那里,他老是最投入的那个人,等到讲评的时候,都会把今天的积分往我的手上一放,“教师。
”然后就安静地回到座位上。
有几回我试着请他到别的区域去玩,但每次他就会站在那里不肯意动了,“教师,我不想去。
”任你怎么跟他说那里能够怎么玩、如何好玩,他也不为所动。
有“偏班”现象第一是因为幼儿的个性和爱好爱好所引发的,宏宏的性格比较内向,平常话不多,上课也是你问一句他答一句,从来没有多余的一句话,可能是他的这种个性让她不肯意去不熟悉的活动区游戏。
第二,宏宏对拼图情有独钟,他拼图的认真态度常常取得教师的认可和夸奖,每次跨班游戏都能通过拼图取得很多积分,可能确实是这种成人的专门关注,让他加倍“离不开”那个地址,爱好也变得更浓厚了。
针对宏宏的“偏班”现象,作为教师咱们要“带他进入不同的游戏区”,由教师带着他玩,适时地对他的行为给予帮忙,让他排除对陌生环境可怕的心理,并从中取得成功感。
第一,增强各个区域之间的互动。
在区域游戏指导进程中,咱们教师能够鼓舞幼儿把爱好带到其他区域,以幼儿的爱好为切入点增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互动。
例如,请喜爱在拼图区拼搭的小朋友到大三班美工区去先为自己设计的小汽车画好设计图再进行拼搭等等。
让幼儿带着自己的爱好参与到其他区域的活动中,如此能充分调动幼儿参加其他区域游戏的踊跃性。
谈谈幼儿区域活动的偏区现象及对策
谈谈幼儿区域活动的偏区现象及对策作者:戴兰英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4期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可以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在不同的活动区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
由于区域活动的自主性,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幼儿在选择活动区时存在一定的偏区现象,他们会偏爱某些活动区,而对于别的活动区不闻也不问,甚至如果不能去他想要的那个活动区,他就不玩。
如,我们班的建构区常被沈家乐(化名)“霸占”,表演区则成为洪苡旋(化名)展示自己的舞台,比较安静的婧涵(化名)则常去阅读区,美工区是画画比较好的静怡(化名)每次必去的,益智区常常是新增材料时很多幼儿争着去,过一段时间又没人想去了……“偏区现象”在班级里可能只存在于少部分的幼儿当中,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幼儿偏区会使幼儿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但不利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不利于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和全面发展。
如果强行命令偏区的幼儿到别的活动区,反而会让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这样更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那么,教师应采取什么对策,逐步改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偏区现象呢?一、解决因幼儿对区域不了解而引起的偏区现象场景:文静的婧涵搬着椅子慢慢地走着,她常去的阅读区没什么人跟她抢。
她在科学区前停下来,看了一会儿。
我鼓励她说:“你看,晓晴(化名)也在科学区,你也去玩一玩。
”“我不会——我不喜欢在这里玩——我想看书。
”说完她就搬着椅子去阅读区。
原因:有些幼儿胆子比较小,喜欢比较熟悉的活动区,可能是不敢或不大愿意与其他小朋友接触,也可能是觉得没玩过的材料没把握,害怕自己不会玩或玩不好。
有的幼儿特别喜欢某个活动区的游戏,对别的活动区不闻不问,可教师又得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不能命令幼儿一定要到另一个活动区去。
对策1:“带她入区”法。
教师先带她进入不同的活动区,在游戏中,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指导者”“参与者”。
教师可在一旁观察,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也可和她一起游戏。
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偏区现象
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偏区现象[摘要]区域游戏是幼儿最爱的,但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却存在着偏区现象。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和教师对于活动区创造及材料提供方面存在的问题。
那教师应该怎样合理指导呢?首先,教师要有对幼儿实施双性化教育的理念;其次,要鼓励不同性别幼儿的合作意识;再次,教师要寻找教育契机,把学习的内容转换为幼儿的需要;最后,是教师材料投放的改进。
以上几点是本文将重点阐述的。
[关键词]区域活动偏区现象幼儿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幼儿园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是幼儿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主要内容,也是对幼儿实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活动区的开展,满足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巩固和丰富了幼儿知识,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
通过活动区的开展,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在选择活动时存在偏区现象:在建构区、益智区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孩在活动;美工区、表演区几乎是女孩的天下;平日不善言谈的幼儿只喜欢在美工区这种动手区域中活动,活泼开朗的幼儿却爱在角色区;手工区幼儿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而智力区、科学区幼儿保持的时间却较短。
这种明显的偏区现象显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产生的原因那么,幼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偏区现象呢?分析下来我觉得有三点原因。
1.性别差异。
人类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构成的,性别的差异既是生物事实,又是社会事实,生物是人无法改变的,而社会事实却存在于人的观念当中。
心理学家认为:家庭、学习、社会传媒是影响幼儿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性别差异固然有生理基础,但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导向是更为重要的主要因素。
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后代有不同的抚养方式:要求男孩勇敢、独立,要求女孩温柔、乖巧,这种态度强化了儿童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印象。
学校是儿童扩展性别角色知识的场所,在幼儿园里,教师以各种方式将性别角色的信息传递给儿童,促进了性别角色的发展。
玩转区域,我最棒——关于幼儿偏区问题的思考
玩转区域,我最棒——关于幼儿偏区问题的思考一、背景区域活动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可以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从几个活动区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
通过区域活动的自由选择性,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会造成幼儿存在一定的偏区现象。
从幼儿的角度来说,某些幼儿经常只去一些区域而其他区域基本都不去。
偏区现象不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更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果教师能根据《指南》精神,全面的考虑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区环境创设,使幼儿能够自由自主的参与各类活动区的活动,那么,幼儿的发展就将会是均衡而个性化的。
二、案例描述(一)你偏区,我偏区,冷热不均随着优美的音乐响起,小(7)班的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拿着进区卡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就要进行活动了。
我站在教室中间环顾四周,发现泡泡乐园门口,孩子们排着队的想进去,而语言区呢?却是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与此同时,在观察每个区域角的活动情况时,我留意到:雨菡总喜欢去娃娃家玩:帮娃娃洗澡、给娃娃穿衣服、带娃娃坐小推车散步,像足了一个小大人;泡泡乐园里总能看到涵涵的身影:制作泡泡水、吹泡泡,跟泡泡小精灵们一起游戏、做好朋友;火锅店里总能听到曦曦和烜烜大声叫喊“快来吃火锅,好吃的火锅!”;在建构区里经常能看到低着头静静地搭积木的小可爱——源源。
(二)这边玩,那边玩,处处升温教师引导玩转区域《纲要》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面对班里幼儿偏区的问题,我该如何引导呢?我从泡泡乐园里拿来一瓶泡泡水和一个圆形的塑料泡泡工具,走到火锅店门口,“我们一起到泡泡乐园吹泡泡吧?那里可好玩儿了”我吹着泡泡对正在忙碌中的曦曦和烜烜说道。
曦曦看到一个个飞舞着的泡泡,踮起脚尖、举起双手想要抓住它们,沉浸到泡泡的世界里去了。
在美工区臭臭看到满教室的泡泡,赶紧放下手中的小剪刀,也兴奋地跑了过来跟泡泡小精灵们玩起了你追我赶的游戏。
“裘老师,我也想要吹泡泡,你把那个给我”曦曦伸手问我要“我也要吹,我也要吹”臭臭着急的喊道。
区域活动中幼儿偏区现象的分析与指导
区域活动中幼儿偏区现象的分析与指导作者:雷姗姗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09期【摘要】区域活动是当今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它能够促进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
然而,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我们也常常发现幼儿有“偏区”现象,根据观察研究,我认为产生此现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和教师对于活动区创造及材料提供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幼儿偏区的原因和情况,教师应及时进行分析与指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偏区现象分析指导区域活动就是一种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它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积极探索,主动学习。
但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普遍存在着“偏区”现象,如:幼儿参与区域人数不均匀,幼儿自身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偏向,男孩女孩的区域选择偏向。
一、现状分析(一)典型案例及表现产生这种“偏区”现象对于幼儿或指导老师都带来不同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也不利于幼儿相互之间的交往。
幼儿多数是凭借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区域进行活动的,而教师的观察只能停留在表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使教师产生麻痹,不能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幼儿实际的需要以及对于幼儿来说有发展价值的需要。
场景一:区域活动开始了,当当最喜欢的就是音乐区,她和欢欢一起争抢着赶紧要到音乐区去,这时她的好朋友彤彤来了,邀请叫她一起去烧烤吧,当当马上放下手上的材料跟彤彤一起去了。
场景二:婷婷非常喜欢画画,开始区域活动时,她首选美工区,并且画出了一些色彩、构图等都比较美观的图画。
等到快讲评的时候,都会把今天的作品往我的手上一放,“老师!我画好了!”然后就安静地回到座位上。
有几次我试着请她到别的区去玩,但每次她就会站在那里不愿意去。
(二)情况分析在幼儿参与区角游戏当中,我观察发现幼儿选择区域存在这样的情况:(1)男孩子比较热衷于活动性强一些的区域,如益智区、科学区;而女孩子比较喜欢以静为主的区域,如表演区、美工坊等。
幼儿园幼教案例:区角游戏中的“偏区”现象
比起一般用于排序的小火车,给小动物串项链的形式显得更为生动,使幼儿有了一份亲切感,幼儿更愿意操作这样的材料,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多数孩子能按照教师的预设操作材料,表明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按照ABAABA,ABBABB模式排序的经验和能力。而说悦出现的情况,则说明一部分孩子只在情感上得到了发展,在能力上的发展还稍有欠缺。菲菲的情况则和说悦的正好相反,她在能力上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孩子,但情感的发展却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观察要点:
了解幼儿按照ABAABA和ABBABB模式排序的经验。
观察记录:
先后有五位幼儿玩“给小动物做新年的项链”。幼儿拿到材料时,有以下不同的表现:
悦说看到毛绒绒的小动物就把他们轮流抱在手里,开始把自己想象成小动物的妈妈,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看到盘子里的彩链,她就没有任何规律的把他们穿得很长,做成拴小动物的绳子。嘉定Fra bibliotek源幼儿园徐亚娟
背景: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在区角游戏活动中存在着“偏区”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后,我试着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寻找对策,在尊重、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幼儿在多样化游戏中全面均衡地发展。
实录:
有些孩子特别热衷于某一个自主性游戏区域,一到自主选择的时间,就会搬上小椅子很快地进入到那个区域,半个学期过去了,他还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而对于其他的游戏他却一点也不关注。
分析:
有“偏区”现象是因为幼儿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所引发的,婷婷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小,平时话不多,上课也是你问一句她答一句,从来没有多余的一句话,可能是她的这种个性让她不愿意去不熟悉或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区活动。
加上这个孩子对画画情有独钟,她的家长还特地给她报了绘画班,中班的她在绘画和色彩的运用上比同年龄的孩子高出了很多,也就是孩子这方面的特长,她的作品常常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可能就是这种成人的特别关注,让她更加“离不开”这里,兴趣也变得更浓厚了。
幼儿园教育案例:小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偏区现象
案例:小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偏区现象案例实录:(一)随着入区音乐声响起,区域活动开始了,刘傲宸、蔡楚玉又一起携手进入了娃娃家,姜钰涛等几个孩子也纷纷戴上了娃娃家的入取卡,进入了娃娃家里进行游戏。
刘傲宸对小玉说:“我当爸爸,你当妈妈好不好!”小玉高兴地点着头,抱起了一个布娃娃。
很熟练地拿起奶瓶喂布娃娃喝牛奶,刘傲宸也熟练地拿起牙刷跟布娃娃刷牙、洗脸,还陪着布娃娃玩起了小汽车玩具。
俨然一个很称职的小爸爸形象。
李烨鸣却因为娃娃家人数已满,没有入取卡进去娃娃家,一直站在呆呆地站在娃娃家外面,看着娃娃家里面的孩子游戏了好一会。
才依依不舍的从娃娃家来到了人比较少的建构区戴上入区卡,玩得闷闷不乐,直到区域活动结束音乐响起。
案例评析:刘傲宸、蔡楚玉和姜钰涛三个孩子近两周以来已经连续在娃娃家中玩了很多次了。
天天抢着到娃娃家里去玩,在与人交往和角色扮演的发展上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娃娃家里游戏的常规规则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可是他们不知道要换区去玩,这样长期下去,他们将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由于幼儿区域活动的人数限制,也造成了其他幼儿没有机会进去娃娃家玩。
针对这一现象,我使用了两种解决方法:1、我在每次区域活动开始之前,我都会提示幼儿可以选择不同的区域去活动。
在区域活动结束后的评价环节中,也会对经常换区的幼儿提出表扬,起到榜样作用。
2、将区域活动中出现的抢区、偏区的现象,在集体教学中来进行融合性教育。
通过集体教学,如:社会活动,针对幼儿争抢的行为从思想上解决,融入谦让、学会等待、知道轮流玩、学习分享的快乐等方面的内容。
案例实录(二)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这次,李晔鸣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了娃娃家。
终于抢到了入区卡的李晔鸣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高兴地和小伙伴们玩了起来。
姜钰涛这次来晚了一步,没有能够进入区角。
很失落地来到了体育区,体育区的小朋友也满了。
姜钰涛更加失落了转了一大圈,在建构区旁停留了一下后,看建构区里只有两个小朋友在玩,他又静静地离开了,来到了图书角,带上了入区卡后,开始安安静静地看起书来。
从区域创设和游戏规则建立谈幼儿“偏区”
从区域创设和游戏规则建立谈幼儿“偏区”区域活动作为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一直以来深受幼儿喜欢。
但教师也发现幼儿在游戏中有“偏区”现象:有的区域特别受幼儿青睐,有些区域却无人问津;有的幼儿经常光顾某一区域而对其他区域视而不见等。
幼儿因过分专注于某一或某几个有限的区域,对其他区域的不闻不问,割裂了不同智能之间原本具有的内在有机联系,导致该幼儿某一种或某几种智能孤立地高度发展,最终智能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
怎样来进一步强化与促进幼儿的“偏区”现象向合理性的一端移动,使偏区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呢?一、以整合的理念,创设互生、互补、互动的区域活动由于受分科教学的影响,教师一时难以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在创设、组织区域游戏时,仍按学科领域来划分,各区间相对独立,缺乏彼此联系,容易使幼儿出现“偏区”现象。
“整合”是《纲要》中的重要理念,也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不同类型,事物组合成的整体,强调各要素多样化多层次的有机联系。
为此,我们重新审视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将整合的教育理念融入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整合,使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整合。
如在中班《热闹的大马路》主题中,我们预设社会性游戏——汽车站和建筑区——搭建大马路,并从集体活动中延伸出制作区——制作汽车。
开展两天后,孩子们生成了电话亭和加油站两个游戏。
几天后,孩子们说汽车发生车祸了,需要医生到现场急救,又生成了新游戏——医院。
随着医院游戏的产生又不断生成了几个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区域游戏。
在这样一个互生、互补、互动的区域环境中,幼儿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下面是老师对一个偏区幼儿的一段观察记录:文静、内向的芊芊,特别喜欢做手工,是手工区的常客。
本周已经连续四天在手工区。
她认真按照样步骤提示制作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完工后她到建筑区“出售”了汽车,谈妥价钱后,她还不忘问:“你们还需要什么吗?”“帮我们做几个路灯吧!”接到新任务后,她手持自己挣来的工资(3元钱),坐上了“公共汽车”重回到手工区,准备做路灯了。
谈谈幼儿区域游戏“偏区”问题
谈谈幼儿区域游戏“偏区”问题作者:顾心仪来源:《幸福家庭》2021年第13期近年来,课程游戏化理念在学前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和普及,区域游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与重视。
区域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自主性较强的游戏,在时间安排、空间设置、材料开发等方面都给予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对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受幼儿的喜爱。
但是,在实际的区域游戏的过程中,一部分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存在着“偏区”的现象,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时一直去某一或某些区域,少去或不去其他的区域。
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普遍存在,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幼儿“偏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幼儿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外界的因素。
下面笔者就几个案例跟大家一起谈谈幼儿区域游戏“偏区”问题。
案例1:区域游戏时间开始了,幼儿选好游戏后进入区域开始游戏了,但是羽羽却站在区域选择牌前一动不动。
笔者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怎么了?怎么不选游戏区域呀?”羽羽转过身,看着我说:“区域都被选完了,游戏都被选完了。
”我发现还剩一个小舞台的游戏,于是转头对他说:“你还可以选小舞台呀。
”“但是我不想选小舞台。
”他眼睛红红地对我说。
我很奇怪,问他:“你为什么不想选小舞台呀?”他紧閉着嘴巴不说话,开始流眼泪了。
我把他拉到旁边帮他把眼泪擦干,等他情绪平复了,他终于开口说了出来:“小舞台是女生玩的游戏,我是男生,才不玩这种游戏呢。
”笔者分析,羽羽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男孩,以往他在进行区域游戏活动时,经常会选择美工区的游戏。
一方面是因为他在美术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创作的作品优秀,常常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表扬。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对男生玩小舞台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小舞台是女生玩的游戏,因此他从心理上拒绝参加这个游戏。
案例2:在阅读区里,几个幼儿在做书,几个幼儿在看书。
笔者注意到趴在垫子上认真看书的可乐,他正在翻阅一本《垃圾分类》绘本书。
我问他:“你在看什么呢?”他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只是用手指点着书上的分类图片,嘴巴念念有词。
幼儿园区角游戏案例乱成一团的编织区
幼儿园区角游戏案例:乱成一团的编织区幼儿园区角游戏案例:乱成一团的编织区案例描述: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我发现编织区一个人也没有。
于是,我说:“编织区谁愿意去玩呀?”可是没有人理睬。
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玩编花篮呀?”这时,鑫鑫举手说:“我去吧。
”后来有几个没选区域游戏牌的幼儿也陆续的去编织区玩了。
瞧,编织区的游戏开始了,鑫鑫等几名幼儿都在玩,可是不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
见此情况我马上介入到他们的游戏中,并从头到尾把整个游戏的玩法讲给她们听,并给她们几个人分配了不同的任务,在我的引导下编织区的游戏总算顺利的开展起来了。
但是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编织区里乱成了一团,跑过去一看,他们此刻正在玩堆“堡垒”的游戏。
看到我来又赶紧玩编织花篮,嘴里却在小声嘀咕说一点都不好玩。
案例分析:区域活动本身具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游戏的优势,可今天编织区是在没有幼儿的情况下在老师的介入和幼儿商讨后才去游戏的。
根据班上幼儿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分析:一、投放的材料我投放的材料比较单一,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
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她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二、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
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投放,维持幼儿对游戏持久探究的兴趣。
三、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还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
区域活动中幼儿“偏区”现象的原因及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中幼儿“偏区”现象的原因及指导策略作者:曹鑫莉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6年第02期一、问题提出:区域活动中幼儿“偏区”现象所谓区域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幼儿的个性需求和发展需要,巩固和丰富幼儿知识经验,为幼儿提供更多与环境、材料和同伴互动学习的机会。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幼儿在选择活动时存在“偏区”现象:有的区域幼儿多,有的区域幼儿少,有的幼儿经常光顾某一区域而对其他区域视而不见。
在建构区、益智区活动的大多是男孩;美工区、表演区几乎是女孩的天下;平日不善言谈的幼儿比较喜欢在阅读区和美工区这种较安静的区域中活动,活泼开朗的幼儿却爱在角色区、音乐区活动;手工区幼儿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而智力区、科学区幼儿保持的时间却较短。
幼儿产生“偏区”的现象有一定的原因,并不是完全不合理的,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应敏锐察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偏区”现象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二、幼儿“偏区”现象的原因探寻(一)“偏区现象”是由幼儿个体智力差异引起的美国著名学者加德纳在批判传统智力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思想。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这样一种思想,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组合,这种不同主要不是表现为具有智能种类的多少,而是表现为智能的不同组合。
因此,在对待具体的幼儿时,也需要关注幼儿智能的不同组合,主要是优势智能的不同。
在区域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逻辑、数理智力强的孩子喜欢在建构区、言语、语言智力强的孩子喜欢在阅读区、音乐、节奏智力强的孩子喜欢在表演区或者是音乐区。
不同的幼儿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偏好,这是幼儿偏区现象的合理性根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案例 / 幼儿园大班案例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案例:区角游戏中的“偏区”现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大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案例:区角游戏中的“偏区”现象——每样游戏都爱玩
嘉定新源幼儿园徐亚娟背景: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在区角游戏活动中存在着“偏区”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后,我试着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寻找对策,在尊重、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幼儿在多样化游戏中全面均衡地发展。
实录:有些孩子特别热衷于某一个自主性游戏区域,一到自主选择的时间,就会搬上小椅子很快地进入到那个区域,半个学期过去了,他还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而对于其他的游戏他却一点也不关注。
婷婷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每次一到游戏时间,她总是往一个地方跑,那里就是绘画区,一到那里,她总是最投入的那个人,又是画又是涂,等到讲评的时候,都会把今天的作品往我的手上一放,“老师。
”然后就安静地回到座位上。
有几次我试着请她到别的区去玩,但每次她就会站在那里不愿意动了,“老师,我不想去。
”任你怎么跟她说那里可以怎么玩、如何好玩,她也不为所动。
分析:
有“偏区”现象是因为幼儿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所引发的,婷婷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小,平时话不多,上课也是你问一句她答一句,从来没有多余的一句话,可能是她的这种个性让她不愿意去不熟悉或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区活动。
加上这个孩子对画画情有独钟,她的家长还特地给她报了绘画班,中班的她在绘画和色彩的运用上比同年龄的孩子高出了很多,也就是孩子这方面的特长,她的作品常常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可能就是这种成人的特别关注,让她更加“离不开”这里,兴趣也变得更浓厚了。
调整:
针对婷婷的“偏区”现象,作为老师我们要“带她进入游戏区”,由老师带着她玩,适时地对她的行为给予帮助,让她消除害怕的心理,并从中获得成功感。
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我们两位老师要统一认识,对些区域适时地给予“降温”措施,讲评时可以经常讲一些其他区域的情况,不要过多地关注某个固定的活动区域还有在这些区域中有较好表现的孩子;表扬那些愿意尝试不同区域的幼儿,鼓励大家多关注其他区域。
当场:
1、表扬那些愿意尝试不同区域的幼儿,让他们谈谈自己学到的不同本领。
2、对在固定活动区域玩的幼儿提出希望,让他们关注其他区域。
延后:
带像婷婷这样的“偏区”幼儿去其他区域玩,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肯定,让他们在其他区域也有成功感。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