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小学劳动课堂中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策略
小学劳动课堂中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策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突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新课程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既传承了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又凸显了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益求精的技术教育。
“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无不体现了技术的重要性。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技术素养”不是简单的技术学习,而是使学生具有技术意识、技能概念,了解最基本的技术方法、技术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技术素养呢?以下结合本人的劳动教学实践经验来谈一谈。
一、用好实物样品,激发技术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尝试的心理特点,教师直接出示精致的所要学习制作的实物样品比图片出示或创设情境的效果来得更好。
因为实物样品是直观的、可触的,方便学生多感官参与体验技术的作用,产生对技术的亲切感与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
(一)看一看劳动课的制作项目所运用的技术有易有难,对一些制作比较简单、观赏性强的项目,可以用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其所用的技术。
秘鲁结是中国结的基本结之一,做法比较简单,用来制作银柳花卉既简单又美观。
用中国结丝线制作的秘鲁结颜色鲜艳,几种亮色搭配在一起色彩缤纷,一大捧婀娜多姿的银柳插在一起甚是好看。
课堂上,我拿出事先藏好的银柳作品时,学生们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叹声与赞美声,强烈的美的视觉冲击引发了他们心底想要制作的欲望及对美的渴望。
接下来,每组发几根银柳,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基本能简单地说出制作方法及蕴含的技术。
虽然只是用眼睛看一看,但是视觉冲击力与分析能力已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
(二)拆一拆对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制作项目,光用眼睛看一看较难发现制作方法以及所用的技术,此时适合让学生动手拆开来观察。
涤纶彩球是一个制作相对复杂的项目,构成部件比较多,且成品展示的是整体造型,看不出部件的制作方法。
江苏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 各国、各地区课改的举措:
1.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 2.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改变分科课程体系 分科主义课程体系,它追求“工具理性”,把人与其生活于其 中的世界割裂开来,倡导对世界的有效控制;它把各学科文化强化 为“精英文化”,并将之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它把各学科知 识彼此隔绝地向学生的心灵“浇涛”最终导致学生人格的“片断 化”。 课程综合是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应和谐共生;是 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是时化 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趋势。 3.欧美诸国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 4.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 5.我国台湾、香港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⒊《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 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其核心是:倡导 课程向生活回归,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的整体性认 识和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⒋ 《指南》的核心
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 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的国家指令性的学习领域。其核心是: 在动手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用作品引导学生 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拓 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⒈ 《决定》的核心
2001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时召 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分析国际科技经济日趋发展、竞争日 趋激烈的基础上,就我国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策略、方法与步骤。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学设计(共9课时)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学设计(共9课时)一. 教材分析《劳动与技术》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全一册,主要介绍了劳动的意义、劳动工具的使用、简单的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与技术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技术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他们对劳动有着天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
但在劳动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劳动工具的使用不熟练,劳动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劳动的意义、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劳动技能的培养。
2.教学难点:劳动工具的巧妙运用,劳动技能的提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随模仿,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劳动技能。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学生准备:携带教材,准备相应的劳动工具。
3.教学场地准备:保证教学场地安全、整洁,布置好劳动实践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劳动工具,讲解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劳动工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新教材,新教法,心领悟——以苏教版小学劳技五年级《迷宫盘的设计》一课为例
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中,劳技课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模仿并制作”
的过程,很多人理解的劳技课就是动手照着做,缺乏思维的过
程。这实际上是一 种 偏 见,劳 技 课 更 需 要 思 考,需 要 思 考 以 后
再动手,它是一门需要大脑、眼睛、双手并用的学科。要改变这
种观点,劳技课 的 教 学 设 计 更 应 该 注 重 对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一、鼓励自主探究,点燃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 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 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孩子的好奇心一旦产 生,就会拥有非 常 强 烈 的 探 究 欲 望。在 新 教 材 中,我 们 能 够 看 到很多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设计。如《迷宫盘》一课中,这一制 作项目是一新增内容,迷宫盘是孩子从小感兴趣的一种益智玩 具,但学生从未尝试过把迷宫盘制作出来,所以学生对于制作 出一个迷宫盘充满了热情和探究的欲望。教材一开始,展示了 一些不同类型的迷宫图片,如草坪迷宫、手绘迷宫、学生自制的 迷宫等,尤其是灵灵和巧巧的对话让学习内容变得非常生动,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我 把本课分为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为:迷宫盘的设计;第二 部分为:迷宫盘的制作。而迷宫盘的设计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 探究迷宫盘的设计方法、发现设计要求,设计迷宫道路。首先, 我设计了两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自学并思考迷宫盘的步骤,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能够自己发现迷宫盘的四大设计步骤。而 在接下来的四个设计步骤里,我主要采用了“看一看、试一试” 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设计秘密。尤其是第四个步骤 “擦除部分隔离栏,添加迷道”,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多数学 生不知该如何下手,所以我先以问题的方式引发思考“究竟该 如何设计迷道呢?先擦除部分隔离栏?还是先添迷道?或者 说你还能想出什么更好更快地方法,能够巧妙设计出迷道?”思 考以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时,再请学生 动手尝试,不同 的 学 生 用 了 不 用 的 设 计 方 法。最 后,我 请 学 生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1.基础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工具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适应力,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提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第一章:教案1 认识劳动与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意识。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意义。
2. 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意义,介绍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工具使用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参与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
第二章:教案2 劳动安全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2. 掌握劳动安全的基本技能和应对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劳动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2. 劳动安全的基本技能和应对方法。
3. 劳动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介绍劳动安全的基本技能和应对方法。
3. 实践: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演练,如紧急疏散、急救操作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劳动安全演练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3. 学生对劳动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
第三章:教案3 手工制作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工艺。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工艺。
2. 手工制作的设计和创意。
3. 手工制作的合作和沟通。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手工制作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讲解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工艺,介绍手工制作的设计和创意。
3. 实践: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陶艺等。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第一章:劳动与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定义。
2. 劳动与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劳动与技术的认识和经验。
评价方式: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劳动安全常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习惯。
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的基本常识。
2. 劳动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3. 学生应遵守的劳动安全规定。
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常识。
2. 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劳动安全事故。
3. 演示如何处理劳动安全事故。
4. 学生分享自己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经验。
评价方式:1. 学生对劳动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表现。
第三章: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介绍。
2. 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
2. 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活动。
3.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评价方式:1.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劳动与技术的社会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
2. 社会中的劳动与技术项目案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
2017版本-初中劳技装备标准
2017版本-江苏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实践室(场所)装备标准一、劳动与技术实践室建设(一)建设原则1.本标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制定。
2.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各地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学校的实验、实习场所资源,也可以多所学校共建劳动技术训练中心等形式建设。
3.学校根据情况自行选择实践项目,建设参照本标准进行。
4.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此平台上自由拓展与教学及操作实践活动内容相应的设计与制作活动。
5.实践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教师资源,也可通过聘用的方式解决。
(二)实践室设置要求说明:1.“金工实践室”与“木工实践室”可合并建成“材料制作实践室”;2.“电工实践室”可与“物理电学实验室”合用。
3.“蔬菜种植基地”、“农作物栽培基地”和“食用菌栽培基地”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理论教学部分在“工艺制作实践室”或“生物实验室内完成。
4.“园艺实践室”可在“生物实验室”内完成。
5.“现代办公”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计算机教室内完成。
(三)实践室数量要求说明:6轨以下可参照6轨,7轨参照8轨,9轨到11轨参照12轨,13轨到15轨参照16轨,16轨以上根据学校情况适量增加(四)实践室通用要求1.实践室使用面积:使用面积≥96m2,生均不小于1.8m2。
2.位置:实践室(楼)应保证最佳建筑朝向,室内避免直射阳光,主要采光面应位于学生座位的左侧。
木工实践室与金工实践室最好设置在一楼,与其他教室有一定距离。
3.实践室的平面设计要求:第一排桌子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500mm,边坐的学生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ο;最后一排桌子的后沿距后墙不应小于1200mm,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1000mm,若有特殊要求,可按具体要求进行施工。
4.照明:采用自然光及辅助照明。
教师演示台面及学生操作台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 Lx,书写黑板宜设局部照明,其垂直照度的平均值不应低于200 Lx,黑板面上的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
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与技术“小木工”模块教学
952020.10[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理论上阐述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木工文化 合作学习 工匠精神《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普及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对小木工的教学指导建议为: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用的木工工具、材料,初步掌握一些木工制作的技能,体验木制品加工的乐趣。
通过小木工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定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一、人文底蕴是木工文化的本质木工是我国传统技术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赋予了木工工艺很多的文化内涵。
认识常见的木工工具,掌握常见的木工工具使用方法是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纲要对小木工制作项目提出的目标任务。
因此,在小木工劳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木制作品的简单制作技能,还要通过木工工具的介绍、木工工具的使用技巧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技术工艺文化,帮助学生奠定基础性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对传统技术工艺的认同、继承。
(一)木工工具的运用是木工文化的启蒙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与技术“小木工”模块教学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赵 勤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木工项目“手工锯”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如桌子、凳子、床等,多数是用木材制作而成的,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做成的吗?要想制作一件漂亮的木制品,就需要了解木工的有关知识,学习木工的基本方法。
之后出示各种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各式各样的木制品,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表示木材的作用真大,我国的传统技术真令人佩服,也有同学跃跃欲试,准备自己通过整个木工项目的学习也完成一个美观的作品。
接着图文并茂地给学生介绍了木工的基本工具斧头、刨子、凿子、锯子、墨斗、鲁班尺,学生通过对木工工具的了解知道了鲁班是我国木工的“祖师爷”。
教学设计体例与格式要求
附件1教学设计体例与格式要求一、体例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确立的课程目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科思维方式的形成,选择与课程标准一致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机融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把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处。
体例要求如下:1.课程纲要要求:或课程纲要中的内容要求是课程目标的细化,它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通过解析内容要求,架起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之间的桥梁。
2. 学习内容分析:内容要求中表述的学习内容比较宽泛,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其进一步“解压缩”,以准确判定其中所包含的具体学习要点,分析与其它学习内容的联系。
一方面有助于正确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准确理解学习内容的特征和学习意义,从而设计出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课程纲要中的内容要求以及教科书是选择学习内容的基本依据。
3. 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学习者己经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基础,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以确定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二是分析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学习者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等个性特征,如年龄、学习兴趣与爱好、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
并依此设计多元和可选择的教学方案,以便于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状态学习,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析实际上就是确定学习目标的精确内涵,也就是每项学习目标所针对的知识点类型以及学习层次。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应指向促进人的发展。
这就需要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进行仔细的遴选和细化,并以学习劳动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发展学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常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出来,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行为动词指学生的具体行为,选用的行为动词应指向清晰、具体、可检测,尽可能指向探究式的学习;行为条件是指行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原始”、“真实”的问题情境,提高面对复杂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表现程度指行为主体达到标准的程度。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的通知.doc
5.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4到6年级、7到8年级,研学旅行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
8.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环境、国防、安全等专题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
9.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三项专题教育的课时原则上从地方课时和班团队活动时间中安排。预防艾滋病教育主要在7到9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毒品预防教育主要在5年级到9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环境教育从小学1年级到9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校可利用教学挂图进行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借开展三项专题教育活动,加重学生负担,强行向学生推荐学习材料。
6.小学1至6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地方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初中阶段可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中小学还可在美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
7.晨(夕)会、班会、少先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统筹安排,整合实施。1-2年级少先队活动每周1课时,放到“地方和学校安排的课程”时间中安排。3-8年级少先队活动每周1课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安排。
附件: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的通知
苏教基〔2017〕9号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案合集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案合集一. 教材分析《劳动与技术》苏科版四年级下册,主要介绍了劳动的意义、劳动的工具使用、简单的劳动技能以及劳动的安全知识等内容。
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对劳动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劳动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劳动的意义、劳动工具的使用、简单的劳动技能。
2.教学难点: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劳动技能的实践操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
2.示范教学法: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劳动操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能。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劳动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穿着合适的衣物,准备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劳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劳动工具,介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劳动工具。
3.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劳动操作,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践操作,掌握劳动技能。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劳动技能。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劳动任务,学生团队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案(共9课时)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案(共9课时)一. 教材分析《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案共有9课时,内容包括:手工制作、烹饪、家庭理财、环保意识、交通安全、健康生活、社交礼仪、团队合作和科技创新。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公德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劳动技能,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但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劳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劳动技能,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劳动技能。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准备相关材料。
3.教室准备:调整桌椅布局,布置教学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团队合作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例如:介绍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 2017年)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2017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符合江苏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江苏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江苏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江苏教育实际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切实加强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普及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和提升劳动与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对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全民劳动与技术素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劳动与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素养为总目标,是重视设计、强调操作、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综合、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构建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手脑并用与知行合一,增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发展工程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技术理性和个性品质。
2017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 技术计划教案(整理全)
4、教师小结 三、购买的食品要新鲜 1、讨论: 怎样才能购买到新鲜、卫生、价廉物美的食物原料?要注意什么? 2、继续看电脑显示 四、课堂总结
凉拌黄瓜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熟练菜刀的用法,掌握拌凉菜的基本过程;通 过情境导入、示范讲解、操作展示、评价拓展让学生;体验做菜的乐 趣,培养自信心,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拌凉菜的基本过程;2、难点:菜刀的正确用 法和菜肴的咸淡控制; 教学准备:菜刀、灯板、黄瓜、蒜泥、盘子、碗、调味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你吃过凉拌菜吗?你觉得味道怎样?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二、总结做法: 1、凉拌黄瓜属于哪一类?你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吗? (学生讨论制作方法) 2、请同学示范切黄瓜 3、讲解注意点及制作方法。 三、学生动手操作 (各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巡视) 四、评比 小组民主评议,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评它? 五、小结
②讨论、归纳兔子灯的制作方法。(用铁丝扎成兔子的骨架——蒙扎 丝网——组装固定——装饰调整——安装兔子灯底座。)
3. 课堂小结 挑战: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花灯作品呢?
手电筒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手电筒,并能使它亮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电子技术在生活 中的广泛运用。 2.在学习制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 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学习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规 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制作手电筒,并能发出亮光。 三、教学难点 手电筒内部电子元件的连接。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手电筒范作、制作材料及工具。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收集关于手电筒的知识信息。 2.学生准备: (1)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手电筒的结构。 (2) 掌握发光二极管的连接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夜晚在没有路灯的地方行走,我们就非常需要一个好帮手——手 电筒。 (2)图片欣赏各类手电筒,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种。 (3)出示教师范作,看,老师运用材料袋中的电子元件制作了一个手 电筒。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手电筒。 板书课题:手电筒。 2.学习探究,掌握方法。 (1)观察范作结构,学生交流。 (2)难点突破。 ①出示三个发光二极管。我们已经学会了将1个发光二极管接入电路的 方法,现在有三个发光二极管,这可怎么接入电路呢? ②指名学生演示。 ③教师评议指导。
2017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计划教案(全)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课计划一、教材解析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式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旨是:“重申学生经过实践,增强研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亲近联系,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相当丰富,形式也和多。
教材编排上充分表现小学学科知识和技术联系许多,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联系亲近,简单激发兴趣。
学生解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从前的学习,对劳动与技术基础知识、着手制作能力有了必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依据学生学习状况,采纳多种教课手段,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学到技术。
二、课程目标:1.感情目标:经过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踊跃态度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认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法的一些知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拥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解析能力、着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加社会实践与检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采集、解析与办理的方法和研究研究、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品目标:获取亲自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踊跃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好人品,初步养成合作、分享、踊跃进步等优异的个性质量,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教课措施:l.认真备课,师生课前都一定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劳动工具、学具、制作资料等准备齐全,保证课堂教课的顺利进行。
2.认真上课,老师要将要点、难点作频频的讲解、示范,使劳动步骤正确,保证劳动出成就。
3.对学生劳动成就——作业,要及时反响,夸奖先进,激励后进,对学生作业按期展览,使学生获取劳动的快乐,增强劳动的兴趣。
4.展开劳动比赛,在班级、家庭自觉参加劳动,不断培育劳动技术养成劳动习惯,懂得劳动的意义。
我家的新厨房教课目标:1、认识厨房设备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017年度苏教出版四年级劳技上册教案
家政我是家庭小主人3.老师完整的朗诵儿歌。
三、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学念儿歌,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
1.集体学习: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跟着老师念儿歌。
2.个别尝试:鼓励幼儿尝试边看图片边在集体面前朗诵儿歌。
3.集体尝试:鼓励所有幼儿能够比较熟悉的边看图片边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4.集体尝试:鼓励所有幼儿脱离图片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四、通过老师的示范鼓励幼儿按照儿歌形式仿编儿歌。
1.你在家除了像儿歌里面做的那样,还是怎样做家庭小主人的呢?2.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3.按照儿歌格式进行仿编。
4.鼓励幼儿自由创编儿歌后在集体面前表演。
5.老师选出创编比较好的儿歌进行全班学习。
洗茶具洗衣物自制收纳箱技术初步走进技术世界人、解放人、发展人方面均有极大的价值。
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1、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技术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2、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技术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二、探究学习,评议技术产品1、出示插图。
思考:这些产品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和愿望?(可以满足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2、想一想,说一说自学“知识窗”的内容。
说说各种书包有什么不同?哪种书包好,为什么?三、动手实践,开展调查1、小组合作分别用三种削铅笔的工具削铅笔,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结:手摇式削笔器使用便捷,削出来的铅笔整齐美观。
2、读一读、想一想读一读关于新技术、新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例子,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
3、搜集信息,整理填表课前布置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新技术、新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例子。
交流汇报,按衣食住行四大类整理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四、展开讨论,评议问题1、有人可能会说:“学习技术和创新那是大人们的事情,我们小学生是不可能会做。
”请问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2、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有人告诉王佳璐“技术是把双刃剑”,我喜爱的蔬果果?”出示蔬果,学生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2017 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符合江苏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江苏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江苏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江苏教育实际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切实加强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普及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和提升劳动与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对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全民劳动与技术素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劳动与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素养为总目标,是重视设计、强调操作、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综合、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构建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手脑并用与知行合一,增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发展工程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技术理性和个性品质。
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职业意识的学习与培养,充分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课程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公民必备的劳动与技术素养。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着力培养学生劳动与技术素养的课程。
获得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机会,丰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
劳动与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劳动与技术素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劳动与技术课程必须注重学生劳动与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的统一,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
2.构建结构合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劳动与技术课程应该在综合的视野中进行。
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同时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和渐进性。
加强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内各模块、各项目、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统整,构建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符合技术特性、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体系,同时注意各学段、各年龄段间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衔接,形成态度和能力发展的序列,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特点、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内容。
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
寻找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对现实生活有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程资源,并通过一定的加工与改造,成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可感、易操作,同时又富有挑战性;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观察、体验、设计、操作、评价、再创和交流等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中,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简洁、轻便、易于采集、成本低廉、便于重复使用、安全系数较高等特点。
课程内容既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未来生活。
4.注重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突出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技术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和融合。
劳动与技术课程通过技术设计与技术探究等活动,强化科学原理的运用;通过对技术所蕴含的经济、道德、法律、伦理、心理、习俗、环境、审美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深化技术认识,开拓文化视野。
应充分利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应用、物化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应营造体现创新文化的教育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设计性、探究性、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批判性思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5.倡导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劳动与技术课程倡导以实践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参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创设和学生已有经验联系密切的多样化学习情境,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技术体验、技术设计、技术制作、技术试验、技术探究等技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劳动与技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的评价提倡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学科素养发展与整体素养发展的统一。
既应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习得、学习成果的掌握情况,也应关注学生技术知识、方法、态度的发展情况。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注重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技术经验的积累、原理的运用、方法的融合、设计的创新、技能的迁移、文化的感悟等,形成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整体素养提升的评价机制。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劳动与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劳动素养、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未来发展、终身学习和美好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与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与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态度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对技术的亲近感、敏锐性、理性精神、责任意识,以及对技术的文化感悟,以更具道德、更为科学、更负责任的方式使用技术和参与技术活动;经历技术设计的全过程,形成一定的方案构思、图样表达、工艺选择及物化能力;能够领悟基本的技术思想,形成初步的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养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与工匠精神,形成技术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职业意识。
三、课程结构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劳动、家政、技术和职业准备四个方面,具体模块构成如下。
小学阶段:洗涤、纸艺、泥塑、结艺、布艺、烹饪、小木工、小金工、种植、电子小制作、家用电器、职业了解。
初中阶段:工艺制作、营养与烹饪、布艺、木工、园艺、作物栽培、养殖、金工、电子电工、职业探索。
劳动与技术课程小学阶段不少于216 学时,初中阶段不少于108 学时。
四、课程内容小学阶段模块1:洗涤洗涤是指对衣物、日用器具进行清洗和保洁的过程。
本模块旨在通过学习,掌握洗涤的基本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培养劳动习惯,建立环保意识。
(一)学习目标1.了解洗涤的作用,以及洗涤用品对人与环境的影响。
2.掌握洗涤的一般操作步骤。
3.会根据洗涤物品选择合适的洗涤用品和洗涤方式。
4.规范操作,建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建议1.洗涤活动前的准备充分,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
2.加强洗涤过程中搓洗、浸泡、清洗、擦拭等技能的学习。
3.组织家庭实践,鼓励家长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4.渗透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的教育。
(三)场地与设施1.本模块的教学应在劳技专用教室开展。
教室内设置学生操作区和晾晒区。
2.劳技专用教室应配置相应的符合安全标准的各种清洗设备、工具及材料,例如,洗衣机、洗衣盆、板刷、各类洗涤用品等。
模块2:纸艺纸艺是指用折、剪、刻、撕、卷、编、插、植等技法制作纸制品的工艺。
本模块旨在通过学习,了解纸艺材料与常见纸艺作品,学习使用纸艺工具,掌握纸艺的基本技能,体验纸艺制作的乐趣,建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一)学习目标1.了解纸艺材料与纸艺作品。
2.熟悉纸艺工具的使用。
3.知道纸艺作品的基本结构。
4.掌握纸艺作品的制作技法。
5.能设计、制作与评价简单纸艺作品。
(二)教学建议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开发学生喜爱的纸艺项目。
2.引导学生亲历材料选择、图例理解的过程,在完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3.重视折、剪、刻、撕、卷、编、插、植等技法的学习。
4.渗透安全、节约、环保等意识的教育。
(三)场地与设施1.本模块的教学应在劳技专用教室开展。
教室内设置学生操作区和作品展示区。
2.劳技专用教室应配置相应的符合安全标准的各种加工设备、工具及材料,例如,直尺、剪刀、美工刀、垫板、固体胶、各类纸质材料等。
模块3:泥塑泥塑是以软陶、纸黏土、紫砂泥等为原料进行加工与制作的工艺。
本模块旨在通过学习,掌握泥塑基本技法,体验泥塑的乐趣,形成质量意识,培养审美意识。
(一)学习目标1.了解泥制品的材料与作品特点。
2.掌握泥塑工具的使用方法。
3.知道泥制品加工的基本技法和过程。
4.能设计、制作与评价简单泥制品。
(二)教学建议1.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的开发和设计。
2.根据模块内容准备所需的软陶、纸黏土、紫砂泥等材料。
3.加强泥塑制品加工中的捏、搓、拍、刮等技法的学习。
4.规范操作,保持教学场所整洁。
5.渗透质量、审美等方面的教育。
(三)场地与设施1.本模块的教学应在劳技专用教室开展。
教室内设置学生制作区和作品展示区。
2.劳技专用教室应配置相应的符合安全标准的各种加工设备、工具及材料,例如,滚筒、刻刀、铲片工具、拍泥板、刮刀、烘烤设备等。
模块4:结艺结艺是对线、绳、带等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结艺作品的技术。
本模块旨在通过学习,了解结艺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结艺作品的编结方法与步骤,感受传统手工编结的乐趣。
(一)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结艺材料的特点和作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熟悉结艺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结艺加工的基本方法。
4.能设计、制作与评价简单结艺作品。
(二)教学建议1.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结艺的兴趣,关注系鞋带等实用结的学习。
2.加强编结过程中穿、绕、编、收等技法的学习。
3.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自主学习新的结艺方法,渗透创新意识。
4.规范操作,烧结过程中注意安全。
(三)场地与设施1.本模块的教学应在劳技专用教室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