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文档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新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赏析

新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赏析

词语赏析•一、叠音词赏析要点叠音词的作用:1、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例如,“红红的苹果”、“蓝蓝的天空”这两个短语中“红红”和“蓝蓝”两词,不仅包含着“红”、“蓝”之意,而且包含着“很红很红”、“很蓝很蓝”之意。

写出了物象色彩红的程度和蓝的程度。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叠音形容词不仅描绘出景物的特征,而且突出了景物的特征。

2、叠音动词,在描写人物中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性格。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它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让人顿时感到词人心神不定,怅然若失的精神状态;3、叠音词在表达人物及作者感情时,使情感更浓烈。

•当我们用一个或几个叠音形容词去描绘物象时,实际上就表达了我们自己对所写对象的爱憎情感。

例如有一首儿歌是这样写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首儿歌描绘了物象的形态之美,更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假如我们将这首儿歌中叠音词都改成单音词,整首儿歌就变成:•弯的月儿小的船,•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的船里坐,•只见闪的星蓝的天。

•改变后的儿歌所描绘的对象就不那么可爱了,作者对它的感情色彩就不见了,那种喜爱、向往之情荡然无存。

总之,叠音词的表达效果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强化、突出了所写事物的特征及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

在写景抒情的文章中,如果叠音词连用,会有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一唱三叹的美感。

【理清要点】因为叠音词的表达功效是“形容尽致”,所以我们在赏析文段中的叠音词的时候要把握下面两个要点:要点1:学会用术语。

可以用“极言”、“写尽”、“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形象逼真”、“具体可感”等等字眼。

要点2:要说清楚词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景物、情感等特征。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四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四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四首观沧海[东汉末]曹操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

B.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再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凄凉。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渲染了大海的气势。

“何”字体现了诗人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

D.诗歌的最后两句是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对这首诗的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在描写大海的生机勃发时,是用山岛的草木来点染烘托的。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画面由静转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

C.诗人写“日月”“星汉”,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D.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3.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入诗歌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B.这是一首说理诗,字里行间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C.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抱负。

D.这首诗可以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心旷神怡。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丰富。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3.下面诗句与本诗主题不相符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解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知识点01 了解诗歌体裁和诗歌诵读的知识。

【即学即练1】(一)、了解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参考示例: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

《诗经》集四言诗之大成。

也属于乐府诗,即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们都要遵循格律。

《次北固山下》的四联:(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领联)潮平两岸间,风正一祝悬。

(对偶联)(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对偶联)(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前”“基”“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

目标导航《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

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

下面以《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例,简单说明相关的格律问题。

《天净沙·秋思》的平仄(“△”为可平可仄,曲中仄声常区分上、去二声)△平△仄平平,△平Δ反平平,仄仄平平去上Δ平平去,△平△仄平平。

(二)、古诗节奏划分有哪些规律?参考示例:(1)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文档

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文档

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文档最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古代诗歌四首重要知识点1(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沧海”即大海。

诗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曹操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2(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闻”,“听说”;“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作为好友的李白在扬州闻讯后写下了这首诗,为好友王吕龄被贬官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3(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是传诵的名篇。

4(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是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代表作有《汉宫秋》《东篱乐府》等。

“天净沙”,曲牌名。

“思”,思绪。

“思”是题眼,“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诗歌主旨1(《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3(《次北固山下》一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课内古诗文01:《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课内古诗文01:《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一讲古代诗歌四首一、考点诗歌思想内容二、知识点讲一、《观沧海》(东汉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诗词鉴赏(1)题目:“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内容: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3、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2.诗歌鉴赏(1)作者表达情感: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读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读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重难点分析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积累相关名句,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重点)2、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难点)3、初步了解本课中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其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代诗人。

最出名的诗是《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著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

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族及袁绍残部,九月在归途中路过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次北固山下》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一、《观沧海》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观”,诗中描绘实景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虚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写出了岛上景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一句是配乐时加的,其中“歌以咏志”提示了诗歌抒情的特点。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写景与表现精神品质两方面作些分析。

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出大海包蕴万千的气势,描绘出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展示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5、这首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理想。

6、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这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8、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9、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渲染了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10、在这些山水景物描绘中,你感受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是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杨花、子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诗中的词语“过五溪”和“到夜郎西”,很好地说明了作者为王昌龄“愁”的原因。

3、诗人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作用是什么?点明季节、时令。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观沧海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

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达。天净沙。露营
天净沙。冬
电影零食吉他, 星空帐篷福娃,
球场草坪欢笑。 明灯高照,
师生怒放心花。
残阳冷树寒鸦,
古道枯草荒郊,
老驴西风破褂。 一壶浊酒,
惯看萧瑟天涯。
G
作者寓情于景,简笔 勾勒出一幅苍凉萧瑟的深 秋晚景图,寄寓了其漂泊 异乡的凄凉之感及浓烈的 思乡之情。
课后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2.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导学追问
1.“小桥流水人家”在曲中有何作用?
2.从这首小令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赏析】①以乐景写哀情;小桥流水处有人家,作 者却骑着瘦马独自在古道上前行;通过对比,反衬 出作者漂泊异乡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浪迹天涯、漂泊无定的悲苦;
落魄文人的失意、痛苦、悲凉、孤独。
好像都出自大海之中。 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志向吧。 6
导学追问
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景物?采用了什么手 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水波:荡漾 山岛:竦峙(壮阔场景)
观 沧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动静结合)
秋风:萧瑟 洪波:翻涌(肃杀气氛)
虚实结合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主旨
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想象奇特,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 关心。
第四课时
秋思
行人临发又开封。
天净沙 ·秋思
自学初问
元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分为杂剧和散曲 这两类。
第二课时
自学初问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 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 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参与编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是我们学习诗歌最难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pptx课件(7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pptx课件(72页)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 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A、古代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 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 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 《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 句叫近体诗。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 《静夜思》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 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
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 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
因“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因“风正〞帆才有高高直直 地悬空的势态,写景极为传神。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 阔的胸襟。
诗歌鉴 赏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2残、冬这腊两月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
银河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1、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
4 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一般文 学常识。(重点) 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会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 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难 点)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重点)

01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讲解)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01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讲解)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长势旺盛,十分繁茂。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 风,海中涌动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运行,好像是出自这浩瀚的海洋;银河星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啊!就用这首诗歌来 抒发我内心
《观沧海》
考情分析
( 1 ) 必须记住有关 曹 操 和 诗 文 相关的文学常识; (2)了解诗人创作诗文时的背 景; (3)准确解释句中重要的词语、 句子,并能感知赏析; (4)概括总结全诗的主题主旨; (5)总结诗人创作诗文时使用 的写作手法及分析诗文的艺术特 色。
(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势旺盛,十分繁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海中涌动着巨大的海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达到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全诗翻译: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那苍 茫的大海。海上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 在海边。(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
写作背景
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碣石山有感而作。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 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 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 来。 【注】曹操攻乌桓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后的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袁绍病亡,其子袁尚、袁熙投奔居今冀东、辽宁一带的乌桓族,以图再起。曹 操为断绝袁氏复起的后患,而征伐乌桓。最终,曹操以所持麾授予大将张辽。 于是,张辽临阵指挥先锋部队,大破乌桓,阵斩蹋顿,降者二十余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文档
最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
古代诗歌四首
重要知识点
1.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沧海”即大海。

诗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曹操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2.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闻”,“听说”;“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作为好友的李白在扬州闻讯后写下了这首诗,为好友王吕龄被贬官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3.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是传诵的名篇。

4.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是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代表作有《汉宫秋》《东篱乐府》等。

“天净沙”,曲牌名。

“思”,思绪。

“思”是题眼,“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诗歌主旨
1.《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3.《次北固山下》一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黄昏时秋天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表达技巧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饱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本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广阔的意境;以饱满的热情,勾画出大海干变万化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浪漫主义手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和优点。

《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表达出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道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写景传神,意境和谐优美
诗中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而“风正一帆悬”写景则更为精彩,“悬”是竖直高挂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若
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全诗写景精彩传神。

《天净沙.秋思》
1、动静结合
这首小令的艺术效果,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古道更见苍凉。

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深秋萧瑟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的一抹金黄颜色。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漂泊他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秋。

2、背景和主体相映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

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景写充分了,主体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烘托出来了。

重点难点
1、《观沧海》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耸立及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色,显示了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的生机勃发的情景。

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2、如何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诗?
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孕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诗虚写大海,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创设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襟。

3、李白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前一句的写景中有何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4、如何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5《次北固山下》的颈联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作者将红日、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6、《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是如何写景的?
这首小令前三句,总共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不仅使各种事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而且使本来并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整体,简约之中足见其深思。

7、“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